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犀角地黄汤对小儿紫癜性肾炎肾功能及MCP-1、sVCAM-1的影响
1
作者 李美艳 陈琪 《华夏医学》 2025年第1期95-100,共6页
目的观察犀角地黄汤对小儿紫癜性肾炎(HSPN)肾功能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HSPN患儿,按照入院时肾功能损伤程度不同,分为轻度组45例和中重度组80例。所有患儿均采用犀角... 目的观察犀角地黄汤对小儿紫癜性肾炎(HSPN)肾功能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HSPN患儿,按照入院时肾功能损伤程度不同,分为轻度组45例和中重度组80例。所有患儿均采用犀角地黄汤辅助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以及MCP-1、sVCAM水平,检验血清MCP-1、sVCAM与HSPN患儿肾功能损伤情况的相关性,分析血清MCP-1、sVCAM对HSPN患儿肾功能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中重度组患儿的血清肌酐(SCr)、血尿酸(UA)、血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C(CysC)、MCP-1、sVCAM与轻度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CP-1与SCr、UA、BUN、CysC正相关(P<0.05);血清sVCAM与SCr、UA、BUN、CysC正相关(P<0.05);血清MCP-1、sVCAM对HSPN患儿肾功能损伤的预测灵敏度、特异度较高(AUC=0.864、0.862)。结论犀角地黄汤辅助常规西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HSPN患儿的肾脏功能及MCP-1、sVCAM水平,动态监测MCP-1、sVCAM能够实现对肾功能损伤程度的早期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紫癜性肾炎 犀角地黄汤 肾功能损伤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彭细峰 颜坚 +3 位作者 蔡玉莲 邓江涛 黄薇 姜文浩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08/2018-03收治的TAO患者120例,依据临床活动性评分(CAS)标准(活动期组、非活动期...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08/2018-03收治的TAO患者120例,依据临床活动性评分(CAS)标准(活动期组、非活动期组)和病情严重程度(轻度组、中重度组、极重度组)分组,并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受检者临床基本资料及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并分析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TAO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临床活性分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与对照组受检者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活动期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活动期组和对照组受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非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无明显差异,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非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 102、0. 095,P=0. 135、0. 167);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 695、0. 824,P=0. 005、0. 002)。结论:非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不会随病情加重而升高,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随病情加重明显升高,可用于TAO的临床诊断、分期分级及预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甲状腺相关眼病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sVCAM-1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杨明 伏飞达 朱晓燕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5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97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病例组,并于同期随机选取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97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病例组,并于同期随机选取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sVCAM-1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人口学资料的关系以及其对突发性耳聋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sV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岁患者血清sVCAM-1水平高于<45岁者,听力损失严重患者血清sVCAM-1水平更高,全聋型患者血清sVCAM-1水平高于其他分型,有上呼吸道感染和心脑血管合并症患者血清sVCAM-1水平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VCAM-1诊断突发性耳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4(95%CI:0.841~0.967),灵敏度为76.5%,特异度为91.8%,此时sVCAM-1的最佳截断值为579.23 ng/mL。结论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sVCAM-1水平明显升高,其与年龄、听力下降程度、听力曲线、上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合并症密切相关,早期检测可有效预测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sICAM-1、sVCAM-1水平变化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董秋梅 阎小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18-19,43,共3页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水平的变化,并探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8例活动性AS患者与2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结果68例患...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水平的变化,并探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8例活动性AS患者与2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结果68例患者血清中sICAM-1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各中医证型与健康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水平趋势为肾虚督寒证>邪及肝肺证>邪痹肢节证,但各证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sVCAM-1表达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仅邪及肝肺证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与肾虚督寒证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ICAM-1、sVCAM-1可能参与了AS病变过程,与中医的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的血清变化水平可作为AS中医辨证分型的辅助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中医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VCAM-1、VEGF检测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分级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刘传才 陈文习 《现代医院》 2017年第12期1865-186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病情分级、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将60例慢性AA患者根据相关分型标准分为重型AA(n=18)、极重型AA(n=20)和非重型AA(n=22),经...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病情分级、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将60例慢性AA患者根据相关分型标准分为重型AA(n=18)、极重型AA(n=20)和非重型AA(n=22),经治疗后根据疗效分为无效组(n=18)和有效组(n=42);同期选择本院3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sVCAM-1、VEGF表达水平。结果慢性AA组血清sVCAM-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VEGF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病情程度慢性AA组血清sVCAM-1、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病情程度加重,血清sVCAM-1表达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而血清VEGF表达水平显著性降低(P<0.05);有效组治疗后血清sVCAM-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和无效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VEGF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和无效组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sVCAM-1、VEGF表达水平检测在慢性AA患者病情分级、疗效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AM-1、sVCAM-1、ET-1水平在过敏性紫癜中的检查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赵越真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24期190-194,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内皮素-1(ET-1)水平对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泉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5例HSP患儿,检测入院时血清sICAM-1...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内皮素-1(ET-1)水平对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泉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85例HSP患儿,检测入院时血清sICAM-1、sVCAM-1、ET-1水平。根据有无肾脏受累将其分为紫癜性肾炎(HSPN)组(n=28)与非HSPN(n HSPN)组(n=57),根据治疗后有无复发将其分为无复发组(n=69)与复发组(n=16)。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30名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与健康对照比较,n HSPN组及HSPN组血清s ICAM-1、s VCAM-1、ET-1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n HSPN组比较,HSPN组血清s ICAM-1、s VCAM-1、ET-1水平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ICAM-1与sVCAM-1呈正相关(r=0.682,P <0.05),sICAM-1与ET-1呈正相关(r=0.536,P<0.05),sVCAM-1与ET-1呈正相关(r=0.614,P<0.05)。与无复发组比较,复发组血清sICAM-1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sVCAM-1、ET-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ICAM-1、sVCAM-1、ET-1及三者联合预测HSPN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5、0.839、0.668、0.904,显著高于机会参考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预测疾病复发的AUC分别为0.533、0.512、0.504、0.569,与机会参考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ICAM-1、sVCAM-1、ET-1参与HSP的发生发展,并且可作为预测HSPN的潜能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内皮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达莫司汀联合伊沙佐米对MM患者sVCAM-1、β2-MG和超声参数的影响
7
作者 刘敏 余卓君 +2 位作者 梁艳 黄知平 唐元艳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4-1178,共5页
本文探究苯达莫司汀联合伊沙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sVCAM-1、β2-MG的超声评估价值。选取10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两组均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苯达莫司汀,研究组给予... 本文探究苯达莫司汀联合伊沙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sVCAM-1、β2-MG的超声评估价值。选取10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两组均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苯达莫司汀,研究组给予地塞米松+苯达莫司汀+伊沙佐米。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并检测患者sVCAM-1、β2-MG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sVCAM-1、β2-MG、皮质IBS、髓质IBS、叶间动脉RI水平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肾脏体积、肾脏长度、叶间动脉PSV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研究组治疗无效患者相比,治疗有效患者肾脏体积、肾脏长度、叶间动脉PSV水平较高,皮质IBS、髓质IBS、叶间动脉RI水平较低(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可知,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经苯达莫司汀联合伊沙佐米治疗后sVCAM-1、β2-MG水平下降,临床疗效理想,同时,经联合治疗后超声参数明显变化,提示超声可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伊沙佐米 苯达莫司汀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Β2-微球蛋白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VCAM-1水平与2型糖尿病脑梗死关系探讨
8
作者 韩华 耿芹 《临床医药实践》 2009年第7Z期1827-1828,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关系探讨。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了68例T2DM患者血浆sVCAM-1水平,并且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T2DM各组血清sV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目的:探讨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关系探讨。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了68例T2DM患者血浆sVCAM-1水平,并且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T2DM各组血清sV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脑梗死组、小灶性脑梗死组、大面积脑梗死组含量逐步升高(P【0.01);血清sVCAM-1水平与LDL-C、TG、TC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sVCAM-1参与2型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可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及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及微小RNA-146a的表达 被引量:7
9
作者 赵勇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580-582,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erum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erum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微小RNA-146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4-06/2015-12在我院诊治的TAO患者37例(TAO组)、甲状腺功能亢进不伴有眼病患者40例(非眼病组)、健康人群30例(健康组),检测各组血清sICAM-1、sVCAM-1及PBMC中微小RNA-146a表达。结果:TAO组的血清s ICAM-1(366.14±67.28μg/L)、s VCAM-1(211.07±27.45μg/L)水平显著高于非眼病组(286.62±51.09μg/L、179.83±25.09μg/L)和健康组(234.51±38.969μg/L、164.51±22.5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O组PBMC中微小RNA-146a(0.071±0.016)低于非眼病组(0.381±0.084)和健康组(1.105±0.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眼病组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非眼病组PBMC中微小RNA-146a表达低于健康组(P<0.05)。轻度组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显著低于中重度组和极重度组(P<0.05),轻度组PBMC中微小RNA-146 a表达高于中重度组和极重度组(P<0.05);中重度组的血清s ICAM-1、s VCAM-1水平显著低于极重度组(P<0.05),中重度组PBMC中微小RNA-146a表达高于极重度组(P<0.05)。结论:血清sICAM-1、sVCAM-1在TAO患者中高表达,PBMC中微小RNA-146a在TAO患者低表达,并且与患者的病情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眼病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微小RNA-146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多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及对血清ET、sVCAM-1、AECA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4
10
作者 朱丽平 谭晓晔 +1 位作者 蒯烨滨 邵炳焕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6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究金纳多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及对血清内皮素(ET)、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因子-1(sVCAM-1)及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江苏省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接诊的10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 目的探究金纳多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及对血清内皮素(ET)、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因子-1(sVCAM-1)及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江苏省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接诊的10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金纳多注射液治疗,两组维持给药1周。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ET水平,双抗体夹心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 d的血清sVCAM-1及AECA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2例中途退出,最终对照组纳入51例,研究组纳入53例。治疗后,两组血清ET、sVCAM-1及AECA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突发性耳聋患者金纳多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可缩短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有效降低患者血清ET、sVCAM-1及AECA表达水平,临床疗效较佳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多注射液 地塞米松 突发性耳聋 临床疗效 血清内皮素 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因子-1 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影响因素及血清NETs及sVCAM-1水平变化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塍林 惠曙国 +1 位作者 王志远 支力强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053-1059,共7页
目的:探究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水平变化情况与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 目的:探究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水平变化情况与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3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另自同期住院的膝关节置换术后未出现深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1、3、5 d血清NETs、sVCAM-1水平,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NETs、sVCAM-1水平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得到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血清NETs、sVCAM-1水平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后膝关节抬高屈曲位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 d血清NETs、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后膝关节抬高屈曲位,术后1、3 d血清NETs、sVCAM-1水平均为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术后1、3 d血清NETs、sVCAM-1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绘制术后1、3 d血清NETs、sVCAM-1水平预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ROC曲线,结果显示术后1 d血清NETs、sVCAM-1水平AUC均大于术后3 d,具有良好预测效能。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影响因素为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后膝关节抬高屈曲位,术后血清NETs、sVCAM-1水平,尤其是术后血清NETs、sVCAM-1水平变化可作为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临床需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静脉血栓栓塞 影响因素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ICAM-1、sVCAM-1与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12
作者 祝珍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8期3426-3428,共3页
目的测定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并分析其与DN患者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虞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DN患者,采集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晨静脉血,... 目的测定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并分析其与DN患者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虞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DN患者,采集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晨静脉血,测定血清ICAM-1、sVCAM-1水平,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分期情况,并分析血清ICAM-1、sVCAM-1水平与DN患者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60例DN患者中,Ⅰ期15例(25.00%),Ⅱ期20例(33.33%),Ⅲ期13例(21.67%),Ⅳ期8例(13.33%),Ⅴ期4例(6.67%);Ⅴ期患者血清ICAM-1、sVCAM-1水平最高,其次为Ⅳ期、Ⅲ期、Ⅱ期、Ⅰ期患者,Ⅰ期最低,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Kendall’s tau-b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CAM-1、sVCAM-1水平与DN患者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P<0.05)。结论血清ICAM-1、sVCAM-1水平与DN患者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血清ICAM-1、sVCAM-1水平越高,DN患者的临床分期越高,临床上可通过检测DN患者ICAM-1、sVCAM-1水平,以预测DN患者不同的临床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临床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及sVCAM-1水平的影响分析
13
作者 张蕊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15期103-105,共3页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sVCAM-1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hs-CRP、IL-6、TNF-α、sV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IL-6、TNF-α、sV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hs-CRP(5.16±1.08)mg/L、IL-6(7.24±5.76)μg/L、TNF-α(173.02±74.52)pg/ml、sVCAM-1(436.52±83.71)μ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98±1.89)mg/L、(9.86±6.98)μg/L、(249.63±81.32)pg/ml、(486.04±83.25)μ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炎性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急性心肌梗死 炎性因子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visfatin、sVCAM-1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关系
14
作者 崔茵茵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第7期44-47,共4页
目的观察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表达,并分析二者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收治的146例... 目的观察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表达,并分析二者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收治的14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PCI治疗,PCI后均接受6个月随访,记录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作为预后观察指标并分组,询问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检测患者入院时血清visfatin、sVCAM-1水平,分析血清visfatin、sVCAM-1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PCI后随访6个月,14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预后不良38例,占比26.03%;预后不良组血清visfatin、sVCAM-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visfatin、sVCAM-1过表达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CI治疗预后不良相关(P<0.05);绘制ROC曲线,血清visfatin、sVCAM-1单独及联合预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CI治疗预后不良的AUC均>0.70,其中联合检测价值最高。结论血清visfatin、sVCAM-1过表达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CI治疗预后不良存在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血清内脏脂肪素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15
作者 周佳丽 赵筱雯 任君文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DVT组与对照组血清sVCAM-1、APCR表达情况,Spearman分析血清sVCAM-1、APCR相关性,Logistic分析产妇发生DV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sVCAM-1、APCR对产妇发生DVT的诊断价值。结果DVT组剖宫产占比、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情况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DVT组血清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VCAM-1、APCR为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328,P=0.002。分娩方式、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sVCAM-1、APCR是产妇发生DVT的危险因素(OR值=1.208、2.361、1.852、1.478、2.054、2.237、1.712,P<0.05),凝血酶原时间是产妇发生DVT的保护因素(OR值=0.477,P<0.05)。血清sVCAM-1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5.06%、特异性为76.25%、AUC为0.689(95%CI=0.606~0.773),血清APCR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1.45%、特异性为82.50%、AUC为0.720(95%CI=0.640~0.799),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86.75%、特异性为70.00%、AUC为0.813(95%CI=0.746~0.880),由Z两者联合-sVCAM-1=2.340、P=0.019、Z两者联合-APCR=2.185、P=0.029可知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发生DVT的产妇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升高,血清sVCAM-1、APCR与产妇发生DVT有关,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活化蛋白C抗体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变学指标及血清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水平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3
16
作者 张琼美 张秀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7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流变学指标及血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0月安... 目的探讨血流变学指标及血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5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研究组)及65例骨折愈合正常(对照组)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浆黏度)及血清sICAM-1、sVCAM-1、IGF-1、PDGF水平,并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骨折1周时的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1.78、0.99,P>0.05);两组患者骨折8、12周时红细胞刚性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0.69,P>0.05);两组患者骨折8、12周时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4.57、3.15、6.33,P<0.05)。两组患者骨折1周时的血清sICAM-1、sVCA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0.79、1.25,P>0.05);两组患者骨折8、12周的血清sICAM-1、sVCAM-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2.07、1.99、3.11,P<0.05)。两组患者骨折1周时的血清IGF-1和PDG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0.97,P>0.05);两组患者骨折8、12周的血清IGF-1和PDG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4.57、3.64、2.74,P<0.05)。结论骨折患者血液黏滞程度的增加、血清sICAM-1、sVCAM-1水平的升高、血清PDGF、IGF-1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其导致延迟愈合的内在重要因素,对骨折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延迟愈合 血液流变学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人胰岛素生长因子1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及内皮损伤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谷立杰 朱楠 +3 位作者 袁伟杰 王玲 陈生 张政 《中国血液净化》 2011年第6期315-318,共4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1,HMGB1)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其与炎症因子、内皮损伤标志物的关系,了解HMGB1对MHD患者微炎症状态及...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1,HMGB1)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其与炎症因子、内皮损伤标志物的关系,了解HMGB1对MHD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血管内皮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式,选择MHD患者89例,并以31例健康者作对照,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入选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á(tumor necrosis factor-á,TNF-á)、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HMGB1水平。ELISA法检测MHD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nsion molecule-1,sVCAM-1)和E选择素水平,同时收集其血常规和血生化等指标。结果 MHD患者血清HMGB1、TNF-á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MGB1水平与TNF-á、IL-6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1和0.804,均P<0.01)。HMGB1水平与sVCAM-1、E选择素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4和0.601,均P<0.01),与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0和-0.372,均<0.05),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血糖等不相关(P>0.05)。结论 MHD患者血清HMGB1水平升高,与血管内皮损伤密切相关,因此其作为一项评价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新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高迁移率族蛋白1 肿瘤坏死因子á 微炎症状态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E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AV2/1-Acrp30对动脉粥样硬化的GK大鼠NF-κB及黏附分子的影响
18
作者 钟惠菊 张颖 +1 位作者 李强翔 李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6-429,共4页
目的观察rAAV2/1-Acrp30对动脉粥样硬化GK大鼠模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内皮黏附分子(sVCAM-1)水平和NF-κB表达的影响,从血管炎症的角度探讨脂联素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方法将造模成功的30只动脉粥样... 目的观察rAAV2/1-Acrp30对动脉粥样硬化GK大鼠模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内皮黏附分子(sVCAM-1)水平和NF-κB表达的影响,从血管炎症的角度探讨脂联素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方法将造模成功的30只动脉粥样硬化的GK大鼠分为三个处理组:①模型1组,后肢肌肉注射盐水;②模型2组,后肢肌肉注射空病毒rAAV2/1;③治疗组,后肢肌肉注射rAAV2/1-Acrp30。治疗8周后处死所有大鼠,比较三组之间血清sICAM-1,sVCAM-1及主动脉处NF-κBp65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和模型1组、模型2组比较,血清sVCAM-1、sICAM-1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和模型1组、模型2组比较,主动脉NF-κBp65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rAAV2/1-Acrp30可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而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产生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核转录因子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可溶性血管内皮黏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酸依那普利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老年冠心病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姬超 张俊 +1 位作者 刘博 许智晶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马来酸依那普利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老年冠心病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炎性因子水平及安全性等的影响。方法将90例老年冠心病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 目的探讨马来酸依那普利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老年冠心病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炎性因子水平及安全性等的影响。方法将90例老年冠心病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马来酸依那普利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心功能[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LVEDD、SBP、DBP均较治疗前下降,LVEF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6和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老年冠心病伴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慢性心力衰竭 马来酸依那普利 沙库巴曲缬沙坦 心功能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骨折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群强 彭维波 +1 位作者 李清锋 刘芳印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02Z期2-2,共1页
目的:了解髋日骨折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对23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IL-1β)、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β)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进行检测(实验组I)。并与21例简单髋臼骨... 目的:了解髋日骨折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对23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IL-1β)、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β)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进行检测(实验组I)。并与21例简单髋臼骨折患者(实验组2)和20侧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实验组的IL—1β、TNF—α和sV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1的sVCAM—1水平又高于实验组2(P〈0.01)。结论:髋臼骨折患者其机体内皮功能受损,巨噬细胞被活化.引起多种细胞园子的释放,这种变化可能与患者常见的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β)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