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enhanced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evaluation of blood flow patterns of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with enhancement 被引量:4
1
作者 LIShenjiang XIAOXiangsheng +5 位作者 LIUShiyuan LIHuimin LIChengzhou ZHANGChenshi TAOZhiwei YANGChunshan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520-525,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of dynamic enhanced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evaluation of blood flow patterns of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SPNs) with enhancement. Methods Seventy-eight patients with SPNs (≤4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of dynamic enhanced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evaluation of blood flow patterns of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SPNs) with enhancement. Methods Seventy-eight patients with SPNs (≤4 cm) with strong enhancement underwent dynamic multi-slice spiral CT (Marconi Mx8000) scan before and after contrast enhancement by injecting contrast material with a rate of 4 mL/s. For the 40 patients in protocol one, one scan was obtained every 2 seconds during 15--45 and 75--105 seconds after injection, while for the 38 patients in protocol two, one scan was obtained every 2 seconds during 11--41 and 71--101 seconds. For all the patients, one scan was obtained every 30 seconds during 2--9 minutes. The section thickness was 2.5 mm for lesions ≤3 cm and 5 mm for lesions >3 cm. Standard algorithm was used in the image reconstruction. Precontrast and postcontrast attenuation on every scan was recorded. The perfusion, peak height, ratio of peak height of the SPN to that of the aorta and mean transit time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The peak height, perfusion, ratio of peak height of the SPN to that of the aorta and mean transit time in malignant SPNs were 34.85 Hu±10.87 Hu, 30.37 ml/(min·100 g)±11.14 ml/(min·100 g), 13.78%± 3.96% , 14.19 s±6.19 s respectively in protocol one, while those in protocol two were 36.62 Hu±10.75 Hu, 30.01 ml/(min·100 g)±8.10 ml/(min·100 g), 14.70 %±4.71%, 13.91 s±4.82 s respectively.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peak height (t= 0.673, P=0.503), perfusion (t= 0.152 , P=0.880), ratio of peak height of the SPN to that of the aorta (t= 0.861, P=0.393) and mean transit time (t= 0.199, P=0.843) in malignant SPNs measured in protocol one and those measured in protocol two. All mean transit time in protocol two (36/36) were obtained, but only part of them (25/32) were obtained in protocol one. Conclusion Dynamic enhanced multi-slice spiral CT is a non-invasive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blood flow patterns of SPNs with enhancement and scans beginning at 11 seconds after injection of contrast material is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 血流动力学 螺旋CT 肺部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以不同封堵剂封堵经皮穿刺肺活检针道并发症发生率
2
作者 宋宪睿 何俊峰 +4 位作者 刘扬 熊睿 石包圣 王军 郑文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46,共4页
目的 观察以不同封堵剂封堵经皮穿刺肺活检针道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的单发肺结节患者,根据封堵针道时所用封堵剂将其分为A组[n=37,采用A封堵剂(1 g明胶海绵与10 ml 50%葡萄糖溶液混合)]、... 目的 观察以不同封堵剂封堵经皮穿刺肺活检针道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的单发肺结节患者,根据封堵针道时所用封堵剂将其分为A组[n=37,采用A封堵剂(1 g明胶海绵与10 ml 50%葡萄糖溶液混合)]、B组[n=47,采用B封堵剂(1 g明胶海绵与10 ml生理盐水混合)封堵针道]、C组[n=45,采用C封堵剂(1 g明胶海绵与矛头蝮蛇血凝酶及10 ml生理盐水混合)封堵针道]3组;比较组间气胸、咯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经皮穿刺肺活检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3组性别、年龄、有吸烟史占比及肺气肿占比差异,以及肺结节直径、穿刺肺实质深度及穿刺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共43例(43/129,33.33%)出现并发症,包括B组27例(27/47,57.45%)、A组11例(11/37,29.73%)及C组5例(5/45,11.11%),并发症发生率在B、A、C组间依序降低(P均<0.05)。相比A封堵剂,采用B封堵剂使并发症风险升高[OR(95%CI)=3.190(1.183,8.598),P=0.022]、C封堵剂使并发症风险降低[OR(95%CI)=0.266(0.079,0.889),P=0.031]。结论 经皮穿刺肺活检并以B、A、C 3种封堵剂封堵针道后,并发症发生率依次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发肺结节 活组织检查 粗针 明胶海绵 吸收性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代双源CT Sn 100kVp能谱纯化成像用于引导经皮穿刺肺活检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莎莎 于双得 +1 位作者 贾海鹏 张宏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9-613,共5页
目的 观察三代双源CT Sn 100 kVp能谱纯化成像引导经皮穿刺肺活检的效能、安全性及辐射剂量。方法 前瞻性随机将210例孤立性肺结节穿刺患者分入超低剂量CT(ULDCT)组(100例,以Sn 100 kVp、70 mAs超低剂量能谱纯化技术CT引导肺穿刺活检)... 目的 观察三代双源CT Sn 100 kVp能谱纯化成像引导经皮穿刺肺活检的效能、安全性及辐射剂量。方法 前瞻性随机将210例孤立性肺结节穿刺患者分入超低剂量CT(ULDCT)组(100例,以Sn 100 kVp、70 mAs超低剂量能谱纯化技术CT引导肺穿刺活检)或常规标准剂量CT(SDCT)组(110例,以110 kVp、50 mAs常规标准剂量CT引导肺穿刺活检),比较2组肺结节穿刺活检取材成功率、诊断效能、并发症发生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 ULDCT组穿刺活检取材成功率为97.00%,与SDCT组(9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取材成功后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比SDCT组,ULDCT组用于引导穿刺活检的平均CT扫描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而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总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剂量均有所降低(P均<0.05);且ULDCT组图像质量可满足穿刺活检需要。结论 三代双源CT超低剂量Sn 100 kVp能谱纯化成像用于引导经皮穿刺肺活检可在保证诊断成功率及安全性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活组织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支气管腺瘤的CT影像学特征
4
作者 朱冠嘉 孙士超 +3 位作者 杜贾军 李宁 林晓燕 马国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329,共6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及高分辨率CT特征,提高对BA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3月在山东省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2例B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BA病灶的类型、大小、部位、CT征象及随访变化。结果62...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及高分辨率CT特征,提高对BA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3月在山东省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2例B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BA病灶的类型、大小、部位、CT征象及随访变化。结果62例患者中,经病理确诊、有清晰CT图像的BA病灶63个,病灶长径3.0~37.0 mm,中位数9.0(6.0,13.5)mm。BA病灶外周分布61个,中心分布2个;43个病灶(68.3%)位于肺下叶;依据CT表现分类:实性型12例,磨玻璃型21例,空泡/囊腔型23例,炎症型7例;23例病灶伴发空泡/囊腔征,13例病灶伴发血管征。30例患者术前行CT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95.0(61.5,492.0)d,其中23例病灶无明显变化;5例病灶增长,平均速度为2.5 mm/年;2例病灶中新发空泡征和胸膜凹陷征。结论BA的CT表现为位于肺外周带的实性型结节、磨玻璃型结节、空泡/囊腔型结节及炎症型结节。病灶内最常见空泡/囊腔征和血管征。在随访中BA病灶稳定,少数可见增长或出现新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细支气管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疾病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CT图像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快速分类 被引量:25
5
作者 刘露 刘宛予 +4 位作者 楚春雨 吴军 周洋 张红霞 鲍劼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60-2068,共9页
为突破医学影像诊断学依据医学征象进行定性诊断准确度不高的瓶颈,针对胸部CT图像中孤立性肺结节(SPN)定性诊断问题,提出了能够用图像特征有效表示SPN病理特性,快速准确诊断SPN良恶性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采取交互式分割方法从胸部CT... 为突破医学影像诊断学依据医学征象进行定性诊断准确度不高的瓶颈,针对胸部CT图像中孤立性肺结节(SPN)定性诊断问题,提出了能够用图像特征有效表示SPN病理特性,快速准确诊断SPN良恶性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采取交互式分割方法从胸部CT图像中提取出SPN;直接计算SPN图像的多分辨率直方图得到768维空间信息特征样本集;然后,充分利用具有处理高维数据集优势的支持向量机(SVM)构造SPN良恶性分类器;最后,通过测试样本集对经训练后的SVM分类器进行测试以评价分类性能。对214例病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240个SPN图像的768维特征计算所用时间为4.83s,SVM分类器训练测试所用时间为2.24s,敏感性为73.33%,特异性为70%,准确度达71.67%,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AUC)为0.7864。该系统提取的高维图像空间信息特征能够有效表示SPN特性;没有考虑医学征象进行SPN定性诊断的准确度即可达到71.67%,同时分类速度比传统纹理算法提高了近50倍,为医学影像学解决SPN定性诊断问题提供了便捷、客观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spn) CT图像 良恶性结节 多分辨率直方图 支持向量机(SV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性孤立性肺结节诊断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1
6
作者 喻微 叶波 +8 位作者 续力云 王兆宇 乐涵波 王善军 曹捍波 柴振达 陈志军 罗清泉 张永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05-710,共6页
背景与目的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是一个常见并富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其中尤以实性SPN为甚,本研究旨在建立实性SPN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上海胸科医院胸外科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实性SPN... 背景与目的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是一个常见并富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其中尤以实性SPN为甚,本研究旨在建立实性SPN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上海胸科医院胸外科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实性SPN患者317例(A组),分析其临床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特征: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肿瘤既往史、结节直径、位置(上叶或者非上叶,左肺或者右肺)、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空洞和钙化。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寻找恶性实性SPN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随后,利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9例实性SPN患者作为B组,用于验证本模型的诊断效能,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肿瘤家族史、肿瘤既往史、边界清晰、分叶、毛刺、空气支气管征及钙化为恶性实性SPN患者的独立预测因子。利用筛选出的预测因子建立的诊断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95%CI:0.865-0.961),本模型的诊断准确率是84.89%,敏感性是90.41%,特异性是78.79%,阳性预测值是80.50%,阴性预测值是88.1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能较准确的诊断实性SPN,可为SPN患者的诊断提供有利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预测模型 独立预测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判断数学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0
7
作者 李运 陈克终 +9 位作者 隋锡朝 卜梁 周足力 杨帆 刘彦国 赵辉 李剑锋 刘军 姜冠潮 王俊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0-454,共5页
目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恶性概率相关的临床资料,构建一种判断SPN良恶性的数学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9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手术切除并明确病理诊断... 目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恶性概率相关的临床资料,构建一种判断SPN良恶性的数学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9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手术切除并明确病理诊断的SPN患者资料共371例(A组),其中男197例、女174例。总结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症状、吸烟史及吸烟量、既往肿瘤史、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肿瘤有无钙化、毛刺、分叶、胸膜牵拉征、边界清楚、血管集束征、空洞共17项临床资料,通过逻辑回归分析筛选与SPN病理性质相关的独立因素,构建数学预测模型。另外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期间切除并明确病理诊断的SPN患者资料共62例(B组)以验证本模型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A组371例SPN中良性142例(46.9%),229例恶性(5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吸烟史及吸烟量、肿瘤家族史、钙化、毛刺、分叶、胸膜牵拉征、边界以及肿瘤最大径在良、恶性SPN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直径、肿瘤家族史、毛刺、钙化、边界清楚等6项因素在良性和恶性SPN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判断SPN性质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的SPN良恶性预测数学方程为:SPN恶性预测值=ex/(1+ex),x=-4.496+(0.07×年龄)+(0.676×直径)+(0.736×毛刺)+(1.267×肿瘤家族史)-(1.615×钙化)-(1.408×边界),其中e为自然对数。选取截点T=0.463,利用B组数据验证该公式对SPN良、恶性判断的灵敏性为92.5%,特异性为81.8%,阳性预测值90.2%,阴性预测值85.7%。本组数学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8±0.054。结论: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家族史、钙化、毛刺、边界是判断SPN良、恶性的独立相关因素,通过逻辑回归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较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肿瘤 LOGISTIC模型 预测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在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4
8
作者 钱倩 宋勇 +4 位作者 魏淑珍 王谦 展平 陈锦飞 于力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胸部CT扫描中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s)良恶性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收集并筛选出与CT扫描SPNs有关的文献,采用Metadisc、SPSS13及Stata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绘制出...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胸部CT扫描中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s)良恶性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收集并筛选出与CT扫描SPNs有关的文献,采用Metadisc、SPSS13及Stata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绘制出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CT扫描对SPNs的诊断价值。结果按照制定标准共筛选出文献29篇,总体敏感度0.89(95%CI0.87~0.91),总体特异度0.69(95%CI0.66~0.72)。以动态增强扫描后SPNs净增CT值≥15Hu诊断为恶性的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为0.95(95%CI0.92~0.97),0.60(95%CI0.54~0.66);SPNs净增CT值≥20 Hu诊断为恶性的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为0.92(95%CI0.89~0.94),0.70(95%CI0.65~0.74)。结论胸部CT扫描对良恶性SPNs诊断价值较高,以15 Hu和20 Hu分别作为诊断阈值时,两者诊断价值无明显差异(P=0.5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肺结节直径大小与临床及病理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4
9
作者 杨德松 李运 +8 位作者 刘军 姜冠潮 李剑锋 赵辉 杨帆 刘彦国 周足力 卜梁 王俊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607-611,共5页
背景与目的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是临床诊治的难题之一,不同直径大小SPN的临床及病例特点可能各不相同。本研究旨在探讨SPN直径大小与临床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9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 背景与目的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是临床诊治的难题之一,不同直径大小SPN的临床及病例特点可能各不相同。本研究旨在探讨SPN直径大小与临床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9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经手术切除明确病理诊断的SPN患者共390例。其中男性212例,女性178例。平均年龄57.1岁;结节最大径平均2.02cm。按SPN最大径进行分组,其中最大径≤0.5cm16例(A组),0.5cm-1cm58例(B组),1cm-2cm163例(C组),2cm-3cm153例(D组),比较各组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肿瘤剜除术20例,楔形切除153例,肺叶切除217例。术后病理:良性病变130例(33.3%),恶性病变260例(66.7%)。58.5%的SPN不伴有临床症状,随着结节直径增大,出现临床症状的比率有逐渐增高趋势。A、B、C、D四组的恶性比率分别为43.7%、50.0%、63.2%、79.1%,随着结节直径增大,恶性肿瘤机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35,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PN直径大小是良恶性判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22,P<0.001)。本组14例患者术前观察时间达到或超过2年,其中10例术后为恶性,观察期间无增大者7例,3例证实为恶性(42.9%)。结论SPN直径大小与患者是否伴有临床症状相关,是病理性质判断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发现的SPN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直径 临床表现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型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7
10
作者 李相生 肖湘生 +4 位作者 张挽时 徐家兴 李惠民 刘士远 李成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曲线在周围型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研究 116例孤立性肺结节 (直径≤4cm) ,其中肺癌 88例 ,结核球 10例 ,炎性结节 15例 ,良性肿瘤 3例。在注入造影剂 1 5ml/kg前后 ,对病灶进行同层动态扫描 ,测量增强...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曲线在周围型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研究 116例孤立性肺结节 (直径≤4cm) ,其中肺癌 88例 ,结核球 10例 ,炎性结节 15例 ,良性肿瘤 3例。在注入造影剂 1 5ml/kg前后 ,对病灶进行同层动态扫描 ,测量增强前后各次扫描时病灶的CT值 ,根据CT值绘出动态增强曲线。结果 :三者动态增强曲线的峰值中每两者之间均有显著差异 ,肺癌的增强峰值高于结核球而低于炎性结节。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多呈慢升慢降型 ,抛物线状 ;炎性结节多呈快升慢降或快升快降型 ;结核球多呈一低平曲线。炎性结节达峰值的时间较肺癌快。结论 :周围型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峰值、达峰值的时间、曲线形态不同于结核球、炎性结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 炎性 周围型肺癌 结节 结核球 病灶 诊断价值 曲线 峰值 动态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27
11
作者 石婕 刘璇 +6 位作者 明宗娟 李维 吕欣 杨侠 王煜 张梦颖 杨拴盈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26-433,共8页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肺结节被认为是早期肺癌,但如何鉴别肺结节良恶性却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因子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SP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肺结节被认为是早期肺癌,但如何鉴别肺结节良恶性却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因子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SP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从而提高SPN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纳入81例诊断明确的S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例的一般临床资料、结节影像学特征、病理学诊断资料、细胞因子系列和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可预测肺结节性质的影响指标,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造联合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曲线下面积及相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示恶性结节出现在右肺上叶的比例最高(40.4%)。恶性结节组中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 21-1,CYFRA21-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血清水平高于良性结节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EA、IL-6、IL-8为预测恶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子。ROC曲线分析表明,单项指标CEA、IL-6和IL-8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2、0.684和0.749,CEA+IL-6+IL-8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更大,检测效能更高。结论CEA、IL-6和IL-8为恶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细胞因子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CEA+IL-6+IL-8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肿瘤标志物 细胞因子 联合检测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12
作者 丁毅 张镭 +1 位作者 钱晓军 翟仁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4-218,共5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病灶直径≤4cm)进行灌注扫描,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和时间-密度曲线(...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病灶直径≤4cm)进行灌注扫描,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和时间-密度曲线(TDC)。并可在时间-密度曲线基础上,测量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结节-动脉强化值比。结果肺恶性结节的灌注参数、强化值和结节-动脉强化值比均高于肺良性结节,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炎性结节的强化值及结节-动脉强化值比(S/A)与恶性结节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结节、炎性结节、良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结论结节动态对比增强CT提供了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并可用于无创性的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灌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评价恶性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慎江 肖湘生 +4 位作者 刘士远 李惠民 李成洲 张沉石 陶志伟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 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评价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技术方法。方法  5 7例恶性孤立性肺结节 (直径≤ 4cm)患者 ,经屏气训练后 ,在增强前、后采用MarconiMx80 0 0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 ,以 4ml/s的速度从肘静脉注入... 目的 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评价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技术方法。方法  5 7例恶性孤立性肺结节 (直径≤ 4cm)患者 ,经屏气训练后 ,在增强前、后采用MarconiMx80 0 0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 ,以 4ml/s的速度从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 90ml,动态扫描选择肺结节最大层面进行。其中 2 9例于第 15~ 45s、75~ 10 5s时 ,每间隔 1s扫描一次 (程序 1) ;2 8例于第 11~ 41s、71~ 10 1s时 ,每间隔 1s扫描一次 (程序 2 ) ;两组患者均于 2~ 9min时每间隔 3 0s扫描一次。病灶直径为 3~ 4cm时 ,扫描层厚5mm ;病灶直径≤ 3cm时 ,扫描层厚 2 .5mm ,以常规算法重建图像。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灌注量、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所得强化值、灌注量、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5 16,P =0 .60 9,P =0 .3 5 6,P =0 .693 )。程序 1只测得部分患者 ( 2 2 / 2 9)的结节平均通过时间 ;程序 2得到了全部患者 ( 2 8/ 2 8)的结节平均通过时间。结论 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是定量评价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无创性技术 ,具有研究肺癌血管生成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动态增强 恶性孤立肺结节 血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位技术在电视胸腔镜诊治孤立性肺小结节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叶剑飞 白宏宇 +4 位作者 王圆 刘旭峰 辛伟 夏洪刚 陈军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3-105,共3页
背景与目的电视胸腔镜已广泛应用于孤立性肺小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诊治,但经常遇到术中无法准确定位病灶的情况。本研究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ant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诊治孤立性肺小结节过程中... 背景与目的电视胸腔镜已广泛应用于孤立性肺小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诊治,但经常遇到术中无法准确定位病灶的情况。本研究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ant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诊治孤立性肺小结节过程中的定位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术前先行三维CT定位,如SPN≤1.5 cm,或深达肺胸膜下2.0 cm,予行Hook-wire定位,术中先用器械间接触诊法,如失败改行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S),用手指直接触诊法定位,术中定位成功后,以直线切割缝合器行SPN楔形切除术,术后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以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本组23例完成了胸腔镜SPN的切除,其中完全胸腔镜手术10例,VAMS 13例。结论电视胸腔镜SPN切除术术前术中的精确定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电视胸腔镜手术 定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肺结节CT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与大小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慎江 肖湘生 +2 位作者 刘士远 李成洲 张沉石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426-429,共4页
背景与目的孤立肺结节是肺部的常见病变,有关孤立肺结节最大层面的血流灌注模式的研究已有报道。但是这些研究只是评价了结节有限一部分的血流灌注模式,不能代表结节容积的血流灌注模式。评价整个结节的血流灌注模式应该更理想。本研究... 背景与目的孤立肺结节是肺部的常见病变,有关孤立肺结节最大层面的血流灌注模式的研究已有报道。但是这些研究只是评价了结节有限一部分的血流灌注模式,不能代表结节容积的血流灌注模式。评价整个结节的血流灌注模式应该更理想。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16层及64层螺旋CT评价孤立性肺结节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与大小的关系。方法65例孤立肺结节(直径≤3cm,42例恶性,12例活动性例炎性,11例良性)患者行多层螺旋CT同层动态扫描。分别计算肺结节有效层面的强化值、血流量、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有效层面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肺结节的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孤立性肺结节CT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与大小的关系。结果结节容积强化值(32.15±14.55)Hu、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13.20±6.18)%、血流量(29.79±19.12)mLmin-1100g-1及平均通过时间(12.95±6.53)s与大小无统计学相关(r=0.081,P=0.419;r=0.089,P=0.487;r=0.167,P=0.077;r=0.023,P=0.880。结论孤立性肺结节CT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与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节结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能谱成像诊断孤立性肺结节 被引量:20
16
作者 林吉征 张亮 +4 位作者 邹婧 杨蕾 王松松 王军伟 张传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4-228,共5页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定量分析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病变情况将79例接受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且经病理证实的SPN患者分为恶性组(54例)、炎性组(14例)及结核组(11例);分别测量增强早期及晚期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定量分析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病变情况将79例接受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且经病理证实的SPN患者分为恶性组(54例)、炎性组(14例)及结核组(11例);分别测量增强早期及晚期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各能谱参数间的差异。结果两期扫描中,3组之间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均为炎性组最大、结核组最小,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能谱成像有助于定性诊断SP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能谱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在孤立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7
作者 宋岫峰 张辉 赵振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了解CT对孤立肺结节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孤立肺结节,分析其CT征象.结果男83例,女28例,年龄27~87岁,平均59岁.111例中肺癌80例(鳞癌25例,腺癌42例,小细胞未分化癌5例,大细胞未分化癌1例,肺泡细胞癌7例),直肠腺癌肺转移1... 目的了解CT对孤立肺结节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孤立肺结节,分析其CT征象.结果男83例,女28例,年龄27~87岁,平均59岁.111例中肺癌80例(鳞癌25例,腺癌42例,小细胞未分化癌5例,大细胞未分化癌1例,肺泡细胞癌7例),直肠腺癌肺转移1例.病灶直径1.5~4 cm,平均(3.10±0.77)cm;良性病变共30例,其中肺结核8例,错构瘤6例,隐球菌感染2例,炎性假瘤6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4例,炎性肉芽肿2例,脓肿1例,球形肺不张1例;病灶直径0.8~4 cm,平均(2.47±0.94)cm.结论 CT是孤立肺结节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肺结节 诊断价值 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小细胞未分化癌 诊断和鉴别诊断 回顾性分析 肺泡细胞癌 隐球菌感染 炎性肉芽肿 球形肺不张 诊断意义 CT征象 直肠腺癌 良性病变 炎性假瘤 平均 大细胞 肺转移 肺结核 错构瘤 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肺结节的CT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吴建强 王平 +3 位作者 彭浩 程宏忠 张利斌 许哲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3733-3735,共3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的CT表现与其良恶性的关系。方法:156例SPN患者均经过CT扫描,记录SPN直径,空泡、毛玻璃样改变(GGO)、棘突、毛刺、分叶、胸膜凹陷、血管集束征频数。增强扫描时绘制SPN时间-密度曲线,记录CT值峰值出现时期,C...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的CT表现与其良恶性的关系。方法:156例SPN患者均经过CT扫描,记录SPN直径,空泡、毛玻璃样改变(GGO)、棘突、毛刺、分叶、胸膜凹陷、血管集束征频数。增强扫描时绘制SPN时间-密度曲线,记录CT值峰值出现时期,CT值净增值(PH,CT值峰值-平扫CT值),然后切除SPN并行病检。对照CT与病检,总结CT结果与SPN性质的关系。结果:恶性SPN平均直径大于良性(P<0.05),空泡、GGO、棘突、毛刺、血管集束征的存在提示SPN恶性(P<0.05)。增强扫描时CT值峰值出现在静脉期,以轻中度方式增强时提示SPN恶性。结论:SPN直径越大恶性可能性越大,空泡、GGO、棘突、毛刺、血管集束征可作为恶性SPN的特异性征象。增强扫描可与CT征象互为补充,以便更准确地判断SPN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币病变 CT 病理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肺结节诊断中CT容积显示的价值 被引量:27
19
作者 李惠民 肖湘生 +3 位作者 刘士远 于红 李成洲 杨春山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CT容积显示技术在孤立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共收集横断面最大直径≤30mm的周围型肺癌32例和非肺癌结节30例,采用四层螺旋CT扫描仪,准直1.0mm,层厚1.3mm,重建间隔0.6mm;FOV 180~220mm,对每个病例均完成容积显示(... 目的:探讨CT容积显示技术在孤立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共收集横断面最大直径≤30mm的周围型肺癌32例和非肺癌结节30例,采用四层螺旋CT扫描仪,准直1.0mm,层厚1.3mm,重建间隔0.6mm;FOV 180~220mm,对每个病例均完成容积显示(VR)处理,确保有横轴面VR图像、结节-肺门方向的横截位和正交纵向VR图像.结果:肺癌与非肺癌大多表现为圆形结节(22/32;25/30),22例肺癌圆形结节征的病例中7例横断面上表现为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良性的25例中未见这种变化;16例典型的分叶在横轴面VR上表现为多结节样;肺癌分叶、毛刺、血管集中、胸膜凹陷征表现率高于非肺癌(P<0.05);肺癌血管集中表现率并无异于肺部炎性病灶(P>0.05).结论:VR更好地显示了孤立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肺结节 诊断 CT 容积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孤立结节的动态CT增强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储成凤 徐秋贞 +6 位作者 杨明 陈峰 朱亚彬 张俭 朱哓莉 张建民 郏爱明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 :采用同层动态CT增强评价肺孤立性结节。方法 :选择 41例直径≤ 4cm的肺孤立性结节进行研究 ,其中肺癌 2 9例 ,肺结核球 7例 ,肺炎性结节 3例 ,肺错构瘤 2例。静注碘剂 10 0ml前后 ,对病灶中心作薄层扫描 ,测量增强前后CT值。结果 ... 目的 :采用同层动态CT增强评价肺孤立性结节。方法 :选择 41例直径≤ 4cm的肺孤立性结节进行研究 ,其中肺癌 2 9例 ,肺结核球 7例 ,肺炎性结节 3例 ,肺错构瘤 2例。静注碘剂 10 0ml前后 ,对病灶中心作薄层扫描 ,测量增强前后CT值。结果 :肺癌和肺炎性结节显著强化 ,肺结核球和肺错构瘤轻度强化或不强化 ,肺癌和肺结核在 75s和 13 5s时间段增强比较中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①动态CT增强对肺癌与肺结核球等结节的鉴别极有价值 ,并可将增强后CT净增值 <2 0HU ,作为良恶性结节的阈值指标 ;②动态CT增强中应重视淋巴结的观察 ,有利于SPN的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孤立结节 CT增强 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