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备条件对Sr_(1.94)Eu_(0.04)La_(0.02)SiO_(4)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王伟 朱红波 吴梅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75,187,共6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出Sr_(1.94)Eu_(0.04)La_(0.02)SiO_(4)荧光粉,分析了助熔剂类型、助熔剂添加量、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对荧光粉物质结构、发光性质和表面形貌的影响,并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表...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出Sr_(1.94)Eu_(0.04)La_(0.02)SiO_(4)荧光粉,分析了助熔剂类型、助熔剂添加量、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对荧光粉物质结构、发光性质和表面形貌的影响,并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分光光度计表征了荧光粉的物质结构、表面形貌及发光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制备的荧光粉的XRD图均与Sr_(2)SiO_(4)标准卡片PDF No.39-1256对应,没有产生杂质相;在选取的4种助熔剂中,最佳助熔剂为BaF_(2),其最佳添加量(质量分数)为3%;使用助熔剂制备的荧光粉分散性更好,发光性能也更优异;荧光粉的发光强度随着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烧结温度为1300℃、烧结时间为5 h时,荧光粉的发光强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条件 荧光粉 高温固相法 发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TaO_3:Cu/W的结构和可见光催化制氢性能 被引量:4
2
作者 许蕾蕾 李灿 +1 位作者 施伟东 官建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537-2543,共7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可见光响应的Cu和W共掺杂NaTaO3光催化剂NaTaO3∶Cu/W,研究了Cu与W的摩尔比和共掺杂量(摩尔分数)对NaTaO3∶Cu/W晶体结构、形貌、光吸收性质和可见光催化分解甲醇水溶液制氢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u,W分别以Cu(...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可见光响应的Cu和W共掺杂NaTaO3光催化剂NaTaO3∶Cu/W,研究了Cu与W的摩尔比和共掺杂量(摩尔分数)对NaTaO3∶Cu/W晶体结构、形貌、光吸收性质和可见光催化分解甲醇水溶液制氢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u,W分别以Cu(Ⅱ)和W(Ⅵ)存在于NaTaO3∶Cu/W中;Cu,W共掺杂不改变NaTaO3的晶体结构,但能引起晶格畸变,减小表面台阶间距;当固定Cu与W的摩尔比,增大共掺杂量时,进入NaTaO3晶格的掺杂离子逐渐增多,使(020)晶面的衍射峰逐渐向高角度方向移动,光吸收边红移;进一步增大共掺杂量,(020)晶面衍射峰则向低角度方向移动.说明过量的掺杂离子不能有效进入晶格,Cu,W对NaTaO3的掺杂存在最大值;当Cu与W的摩尔比为1∶2,1∶3和1∶4时,最大共掺杂量分别为8%,6%和4%;NaTaO3∶Cu/W在最大共掺杂量时光催化制氢活性明显提高.其中,NaTaO3∶Cu/W的光催化制氢活性在Cu与W的摩尔比为1∶4,共掺杂量为4%时达到最佳值.结果表明,Cu,W共掺杂Na-TaO3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电荷平衡,降低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从而提高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钽酸钠 共掺杂 光催化产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铌酸镁粉体低温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3
作者 童亚琦 张微 +3 位作者 李辉 郑彧 张杰 石爽爽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5-311,共7页
铌酸镁微波介质陶瓷因优异的介电性能而备受关注。作为制备高性能铌酸镁陶瓷的关键原料,铌酸镁粉体的质量对最终产品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国内外铌酸镁粉体的低温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系统分析了固相反应法、湿化学法、... 铌酸镁微波介质陶瓷因优异的介电性能而备受关注。作为制备高性能铌酸镁陶瓷的关键原料,铌酸镁粉体的质量对最终产品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国内外铌酸镁粉体的低温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系统分析了固相反应法、湿化学法、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工艺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了铌酸镁粉体制备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为高性能铌酸镁粉体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铌酸镁粉体 低温合成方法 固相反应法 湿化学法 共沉淀法 溶胶凝胶法 微波介质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掺杂对高温固相制备(Fe,Ni,Co,Cu)Fe_(2)O_(4)磁性晶体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杨永坤 周欣 +4 位作者 申雯婷 王冠杰 王伟安 王国华 李小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867,共9页
利用高温氧化法回收镍渣中铁资源时,回收产物中存在富集Fe、Ni、Co、Cu等元素的磁性晶体。首先,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磁性晶体(Fe,Ni,Co,Cu)Fe_(2)O_(4);其次,利用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分析了冷却方式对... 利用高温氧化法回收镍渣中铁资源时,回收产物中存在富集Fe、Ni、Co、Cu等元素的磁性晶体。首先,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磁性晶体(Fe,Ni,Co,Cu)Fe_(2)O_(4);其次,利用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分析了冷却方式对样品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规律;最后,讨论了Co物质的量对磁性晶体结构和磁性能参数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与空冷和水冷制备的样品相比,缓冷制备的样品晶体化程度高,多面体结构特征明显;Co物质的量对磁性晶体的结构形貌影响并不大,但随着Co物质的量增加,磁性晶体的晶粒粒径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饱和磁化强度和剩磁则逐渐增大,而其矫顽力呈现出先增大随后减小最后增大的波动变化规律。通过元素掺杂得到的磁铁矿相晶体具有软磁铁氧体特性,拥有独特的结构和磁性能,这表明通过合理控制镍渣回收产物中元素掺杂,可以实现其高值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尖晶石铁氧体 磁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膦配体保护的银硫醇团簇的室温固相合成、结构及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5
作者 金晓航 刘琦 郎建平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05-1512,共8页
将[Ag_(9)(Tab)_(8)(MeCN)_(8)]_(2)(PF_(6))_(18)·4MeCN(Tab=4-(三甲基铵)苯硫酚盐,MeCN=乙腈)与三苯基膦(L1)和二苯基-2-吡啶膦(L_(2))分别进行固相研磨反应,得到的固体粉末经溶剂溶解、离心分离后,通过溶剂扩散法结晶得到了2个... 将[Ag_(9)(Tab)_(8)(MeCN)_(8)]_(2)(PF_(6))_(18)·4MeCN(Tab=4-(三甲基铵)苯硫酚盐,MeCN=乙腈)与三苯基膦(L1)和二苯基-2-吡啶膦(L_(2))分别进行固相研磨反应,得到的固体粉末经溶剂溶解、离心分离后,通过溶剂扩散法结晶得到了2个膦配体保护的银硫醇团簇[Ag_(7)(Tab)_(6)(L1)_(6)Cl](PF_(6))_(6)·8DMF(1)和[Ag_(17)(Tab)_(2)0(L_(2))_(2)](PF_(6))_(17)·32DMF(2)。对2个簇合物分别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紫外可见、热重和元素分析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2个簇合物均由有机磷配体和Tab配体共同保护,且簇合物2结构表面的二苯基-2-吡啶膦配体的P和N原子同时参与了配位。Z扫描技术测试结果表明2个簇合物在溶液中具有一定的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硫醇簇 室温固相合成 膦配体 三阶非线性光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掺杂Zn_(2)SiO_(4)粉体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6
作者 周海静 曹玉霞 +1 位作者 郭东洁 王兴涛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3,共6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Zn_(2-x)SiO_(4)∶x Eu^(3+)(x=4%、6%、8%、10%)发光粉体,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粉体的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材料的发光机理。结果表明:所制...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Zn_(2-x)SiO_(4)∶x Eu^(3+)(x=4%、6%、8%、10%)发光粉体,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粉体的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材料的发光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粉体为层状结构,其物相组成为纯的Zn_(2)SiO_(4)晶体。在波长为465 nm的光激发下,发射光谱图中存在五个发射峰,分别对应着Eu^(3+)的^(5)D_(0)→^(7)F_(0) (579 nm)、^(5)D_(0)→^(7)F_(1) (592 nm)、^(5)D_(0)→^(7)F_(2) (615 nm)、^(5)D_(0)→^(7)F_(3) (653 nm)和^(5)D_(0)→^(7)F_(4) (703 nm)能级跃迁,其中,在615 nm处的发射峰最强。随着Eu^(3+)掺杂浓度的增加,粉体发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Eu^(3+)掺量为8%时,粉体的发光强度取得最大值,Eu^(3+)和Eu^(3+)之间的能量传递方式为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经计算,Zn_(2-x)SiO_(4)∶x Eu^(3+)(x=4%,6%,8%,10%)发光粉体的色温和颜色纯度均先增大后减小,当Eu^(3+)掺杂浓度为8%时,发光粉体的色温和颜色纯度均最高,粉体所发光为暖红光,颜色纯度最大为8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材料 Zn_(2)SiO_(4)∶Eu^(3+) 高温固相法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_(3)Y_(1-x)(BO_(3))_(3)∶xTb^(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7
作者 周海静 孙景卫 +1 位作者 曹玉霞 郭东洁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11-1917,共7页
为了进一步改善发光二极管的性能,三基色荧光粉的研制非常关键。本文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a_(3)Y_(1-x)(BO_(3))_(3)∶xTb^(3+)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样品的物相组成。另外,通过激发-发射光谱、CIE1931色度坐标和荧光寿... 为了进一步改善发光二极管的性能,三基色荧光粉的研制非常关键。本文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a_(3)Y_(1-x)(BO_(3))_(3)∶xTb^(3+)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样品的物相组成。另外,通过激发-发射光谱、CIE1931色度坐标和荧光寿命研究了样品的发光性能。结果表明,Tb^(3+)的掺杂并未明显改变Ba3Y(BO3)3的晶体结构,说明Tb^(3+)取代Y3+的位置,进入晶格结构中。在波长为283 nm的紫外光激发下,Ba_(3)Y_(1-x)(BO_(3))_(3)∶xTb^(3+)荧光粉在543 nm处具有最强的发射峰。在543 nm处,随Tb^(3+)掺杂浓度的增加,样品发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少,当Tb^(3+)掺杂浓度为6%(摩尔分数)时,样品发光强度最大,Tb^(3+)之间是以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能量传递的。经计算,Ba_(3)Y_(1-x)(BO_(3))_(3)∶xTb^(3+)(x=0.02、0.04、0.06、0.08和0.10)荧光粉的色纯度均为92%以上,色温在5000~6000 K,表明Ba_(3)Y_(1-x)(BO_(3))_(3)∶xTb^(3+)荧光粉是一种适合紫外光激发的绿色荧光粉,在固态照明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_(3)Y_(1-x)(BO_(3))_(3)∶xTb^(3+) 荧光粉 发光性能 高温固相反应法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和低酸处理的冠突曲霉对固态发酵茶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张拓 戴宇樵 +3 位作者 李琴 杨婷 罗金龙 沈强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6,共11页
为探究高温和低酸处理的冠突曲霉对固态发酵茶理化特性及品质的影响,分别以60℃高温水浴、pH 3低酸溶液处理冠突曲霉48 h,用其制备固态发酵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电子舌等检测方法对发酵茶的理化成分、儿茶素及氨基... 为探究高温和低酸处理的冠突曲霉对固态发酵茶理化特性及品质的影响,分别以60℃高温水浴、pH 3低酸溶液处理冠突曲霉48 h,用其制备固态发酵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电子舌等检测方法对发酵茶的理化成分、儿茶素及氨基酸组分、挥发性成分、呈味响应值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组和低酸组茶叶感官评分分别为90.02分和91.08分,均高于对照组;高温组和低酸组茶叶的水浸出物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茶多酚和黄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温组和低酸组茶叶的苦味及涩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组茶叶样品共检出6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高温组59种、低酸组63种、对照62种,重要呈香物质(气味活力值>10)分别为11种、14种和13种。综上,采用pH 3低酸溶液与60℃高温水浴处理的冠突曲霉均可有效改善固态发酵茶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低酸 冠突曲霉 固态发酵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m^(3+)/Yb^(3+)掺杂NaLu(WO_(4))_(2)荧光粉的量子剪裁机理与效率
9
作者 杨梅 高端 +5 位作者 沙雪竹 陈昕 王礼 张艳秋 张翔清 陈宝玖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7,共10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Tm^(3+)单掺杂及Tm^(3+)/Yb^(3+)共掺杂的NaLu(WO_(4))_(2)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对样品的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为了实现有效的量子剪裁,采用光谱测量确定了Tm^(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1 mol%。通过对Tm^(3+)/Yb^(3+)...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Tm^(3+)单掺杂及Tm^(3+)/Yb^(3+)共掺杂的NaLu(WO_(4))_(2)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对样品的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为了实现有效的量子剪裁,采用光谱测量确定了Tm^(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1 mol%。通过对Tm^(3+)/Yb^(3+)共掺杂样品的光谱和荧光衰减曲线的分析,证实Tm^(3+)敏化Yb^(3+)的量子剪裁发光是通过两步能量传递实现的,即Tm^(3+)通过第一步能量传递^(1)G_(4)(Tm)+^(2)F_(7/2)(Yb)→^(3)H_(4)(Tm)+^(2)F_(5/2)(Yb)产生Yb^(3+)离子的一个980 nm光子发射,然后通过第二步能量传递^(3)H_(4)(Tm)+^(2)F_(7/2)(Yb)→^(3)H_(6)(Tm)+^(2)F_(5/2)(Yb)再产生Yb^(3+)离子的一个980 nm光子发射。利用Tm^(3+)和Yb^(3+)荧光衰减数据计算了Tm^(3+)/Yb^(3+)共掺杂NaLu(WO_(4))_(2)荧光粉的量子剪裁效率,研究发现由于两步能量传递的能量失配较大,导致能量传递效率偏低,致使量子剪裁效率不高。此外,还发现Yb^(3+)到Tm^(3+)反向能量传递^(3)H_(6)(Tm)+^(2)F_(5/2)(Yb)→^(3)H_(5)(Tm)+^(2)F_(7/2)(Yb)对量子剪裁起负面作用,也是导致Tm^(3+)/Yb^(3+)共掺杂材料量子剪裁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能量传递 荧光衰减 量子剪裁 量子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3+),Sm^(3+)掺杂的可变色KSrGd(WO_(4))_(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10
作者 王元娥 王晶 +2 位作者 葛彩霞 傅国娟 宋明君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4-683,共10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Tb^(3+)、Sm^(3+)单掺及Tb^(3+)/Sm^(3+)共掺杂的KSrGd(WO_(4))_(3)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合成荧光粉的结构、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260...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Tb^(3+)、Sm^(3+)单掺及Tb^(3+)/Sm^(3+)共掺杂的KSrGd(WO_(4))_(3)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合成荧光粉的结构、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260和405 nm波长激发下,Tb^(3+)和Sm^(3+)各自发出较强的绿色光和橙红色光,二者的最佳掺杂浓度分别为0.7和0.08,此后,在浓度猝灭效应的影响下,Tb^(3+)和Sm^(3+)的发光强度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KSrGd(WO_(4))_(3)∶x Tb^(3+)和KSrGd(WO_(4))_(3)∶y Sm^(3+)样品中,激活剂离子间的能量传递类型分别为电偶极-电四极、电偶极-电偶极作用。在KSrGd(WO_(4))_(3)∶Tb^(3+)荧光粉中,当掺入Sm^(3+)后,在发射光谱图上,既出现了Tb^(3+)的特征发射峰,也观察到了Sm^(3+)的特征发射峰,而且随着Sm^(3+)掺杂浓度的增加,Tb^(3+)的发光强度渐渐变弱,Sm^(3+)的发光强度却逐渐增强。实验结果表明Tb^(3+)/Sm^(3+)掺杂的KSrGd(WO_(4))_(3)荧光粉中不仅存在WO_(4)^(2-)基团向Tb^(3+)、Sm^(3+)的能量传递,也存在Tb^(3+)向Sm^(3+)的能量传递,Tb^(3+)荧光寿命实验也证实了Tb^(3+)向Sm^(3+)的能量传递。通过CIE色坐标计算,随着Sm^(3+)共掺杂浓度的增加,荧光粉的发光颜色从绿色逐渐向橙红色方向移动,实现了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可调,因而,合成的荧光粉在近紫外激发的白光发光二极管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SrGd(WO_(4))_(3) 荧光粉 高温固相法 浓度猝灭效应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a_(2)(WO_(4))4:Eu^(3+),Sm^(3+)新型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研究
11
作者 黄渠 姜洪喜 周波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6,共8页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La_(2)(WO_(4))_(4)∶Eu^(3+)和CaLa_(2)(WO_(4))_(4)∶Eu^(3+),Sm^(3+)系列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光谱、热稳定性、荧光寿命及色度坐标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La_(2)(WO_(4))_(4)∶Eu^(3+)和CaLa_(2)(WO_(4))_(4)∶Eu^(3+),Sm^(3+)系列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光谱、热稳定性、荧光寿命及色度坐标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Eu^(3+)和Sm^(3+)的掺入没有改变CaLa_(2)(WO_(4))_(4)晶体结构,为单一纯相。在394 nm激发下,CaLa_(2)(WO_(4))_(4)∶Eu^(3+)荧光粉在615 nm处红光发射最强,源自Eu^(3+)的^(5)D0→7F_(2)电偶极跃迁,最佳掺杂量为0.09。Sm^(3+)掺入后,发射峰增强,荧光粉的寿命明显增加,Sm^(3+)对Eu^(3+)起到敏化作用,共掺杂体系中Sm^(3+)向Eu^(3+)进行能量传递。CaLa_(2)(WO_(4))_(4)∶Eu^(3+),Sm^(3+)随着温度的升高,Eu^(3+)的^(5)D0→^(7)F_(2)跃迁发射的积分面积逐渐减小,当温度升高到100℃时,发光强度变为初始温度的53%,出现温度猝灭。在共掺杂体系中,色度坐标随着Sm^(3+)掺杂量的增加,向红光区域移动,当Sm^(3+)的掺杂量为0.02时,对应的色度坐标为(0.6458,0.3538)。基于CaLa_(2)(WO_(4))_(4)∶Eu^(3+),Sm^(3+)荧光粉的特性,可以将其作为潜在的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a_(2)(WO_(4))_(4) 高温固相法 红色荧光粉 能量传递 荧光寿命 热稳定性 色度坐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_(9)Lu_(2)Si_(6)O_(24):Eu^(3+)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在白光LED上的应用
12
作者 王云正 吉鸿波 +2 位作者 李兆 吴坤尧 王亚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55-1461,共7页
近紫外芯片和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组装的白光发光二极管(NUV-WLED)能有效缓解“蓝光危害”和提升显色指数。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得到Ba_(9)Lu_(2)Si_(6)O_(24):xEu^(3+)(0≤x≤0.15)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光... 近紫外芯片和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组装的白光发光二极管(NUV-WLED)能有效缓解“蓝光危害”和提升显色指数。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得到Ba_(9)Lu_(2)Si_(6)O_(24):xEu^(3+)(0≤x≤0.15)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光谱仪等对样品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研究,并分析Eu^(3+)掺杂量对发光性能的影响。Eu^(3+)成功掺杂进入Ba_(9)Lu_(2)Si_(6)O_(24)基体中,样品主激发峰为393 nm(7F0→5L6),主发射峰为612 nm(5D0→7F2),x=0.09时发光强度最大。将Ba_(9)Lu_(2)Si_(6)O_(24):xEu^(3+)红色荧光粉制成白光LED器件,显色指数接近90并表现出稳定的白光发射。该研究报道的Ba_(9)Lu_(2)Si_(6)O_(24):xEu^(3+)红色荧光粉在紫外LED芯片驱动的白光发光二极管照明上有着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_(9)Lu_(2)Si_(6)O_(24):xEu^(3+) 高温固相法 白光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色可调Ca_(2)LaTaO_(6)∶Dy^(3+),Tb^(3+)荧光粉的制备、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 被引量:2
13
作者 袁博 祁超超 +1 位作者 张相挺 栾国颜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15-1722,共8页
本文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高效黄绿色多色发光荧光粉Ca_(2)LaTaO_(6)∶Dy^(3+),Tb^(3+),其主要窄发射带来自Tb^(3+)的547 nm处,并且由于Dy^(3+)的敏化作用而在250~400 nm区域具有宽激发带,将Dy^(3+)和Tb^(3+)共掺到Ca_(2)LaTaO_(6)(... 本文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高效黄绿色多色发光荧光粉Ca_(2)LaTaO_(6)∶Dy^(3+),Tb^(3+),其主要窄发射带来自Tb^(3+)的547 nm处,并且由于Dy^(3+)的敏化作用而在250~400 nm区域具有宽激发带,将Dy^(3+)和Tb^(3+)共掺到Ca_(2)LaTaO_(6)(CLTO)基质中,构建能量传递体系。通过激发/发射光谱及寿命衰减曲线测试证实了Dy^(3+)到Tb^(3+)的能量传递过程。Dy^(3+)→Tb^(3+)的能量传递以偶极-四极相互作用为主,能量传递效率可达80%甚至更高。基于该能量传递过程,在Dy^(3+)的特征激发下,通过改变Dy^(3+)和Tb^(3+)的相对掺杂浓度,可以使发光颜色由黄色渐变为绿色,说明发光颜色可调的多色发光荧光粉Ca_(2)LaTaO_(6)∶Dy^(3+),Tb^(3+)在荧光粉转换的白光LED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_(2)LataO_(6)∶Dy^(3+) Tb^(3+) 能量传递 多色发光 高温固相 色坐标 白光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YSiO_(4)∶Ce^(3+)蓝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质及其在白光发光二极管上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蕾 杨星宇 +2 位作者 张瀚月 宋芳 冷稚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5-752,共8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NaYSiO_(4)∶xCe^(3+)(0.01≤x≤0.05)系列蓝色荧光粉。NaYSiO_(4)∶xCe^(3+)荧光粉在250~360 nm之间的宽带吸收能与紫外LED芯片很好地匹配。NaYSiO_(4)∶xCe^(3+)荧光粉中存在多个Ce^(3+)离子荧光中心,且在紫外光...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NaYSiO_(4)∶xCe^(3+)(0.01≤x≤0.05)系列蓝色荧光粉。NaYSiO_(4)∶xCe^(3+)荧光粉在250~360 nm之间的宽带吸收能与紫外LED芯片很好地匹配。NaYSiO_(4)∶xCe^(3+)荧光粉中存在多个Ce^(3+)离子荧光中心,且在紫外光激发下表现出峰值波长位于414 nm附近的宽带蓝光发射。NaYSiO_(4)∶0.02Ce^(3+)荧光粉在300~350 nm紫外光激发下量子效率在25%以上。NaYSiO_(4)∶0.02Ce^(3+)荧光粉表现出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在水中浸泡14 d后荧光强度和量子效率几乎不变。将NaYSiO_(4)∶0.02Ce^(3+)蓝色荧光粉、商用(Sr,Ba)_2SiO_(4)∶Eu^(2+)绿色荧光粉和商用(Ca,Sr)AlSiN_(3)∶Eu^(2+)红色荧光粉涂覆于310 nm紫外LED芯片上制备得到了显色指数高达95的LED器件。当驱动电流从50 mA逐渐增大到300 mA时,制备的LED器件表现出稳定的暖白光发射,其色坐标几乎不变。上述结果说明,本研究报道的NaYSiO_(4)∶0.02Ce^(3+)蓝色荧光粉在紫外LED芯片驱动的白光发光二极管照明上有着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YSiO_(4):Ce^(3+) 高温固相 蓝色荧光粉 白光发光二极管 高显色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掺La^(3+)和过量Sr^(2+)对荧光粉Sr_(1.96)Eu_(0.04)SiO_4发光性质的影响
15
作者 王伟 朱红波 吴梅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6,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荧光粉Sr_(1.96-x)Eu_(0.04)SiO_(4)∶xLa^(3+)(x=0、0.01、0.02、0.03、0.04、0.05)和Sr_(1.94+y)Eu_(0.04)La_(0.02)SiO_(4)∶ySr^(2+)(y=0、0.05、0.10、0.20、0.30).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荧光分光光度计表征...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荧光粉Sr_(1.96-x)Eu_(0.04)SiO_(4)∶xLa^(3+)(x=0、0.01、0.02、0.03、0.04、0.05)和Sr_(1.94+y)Eu_(0.04)La_(0.02)SiO_(4)∶ySr^(2+)(y=0、0.05、0.10、0.20、0.30).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荧光分光光度计表征了荧光粉的物质结构和发光性质.结果表明:荧光粉的XRD均与Sr_(2)SiO_(4)标准卡片PDF 39-1256对应,没有杂质相产生.荧光粉Sr_(1.96)Eu_(0.04)SiO_(4)中掺入La^(3+)能增强其发光强度,且发射峰的位置不变.当La^(3+)掺杂量为2%(摩尔分数)时,荧光粉Sr_(1.94)Eu_(0.04)La_(0.02)SiO_(4)的发光强度最强.在Sr_(1.94)Eu_(0.04)La_(0.02)SiO_(4)中掺入一系列过量浓度Sr^(2+),能增强其发光强度,且不改变发射峰的位置和形状.当Sr^(2+)过量10%时,荧光粉的发光强度最强.荧光粉的宽带发射光谱可以拟合为2个独立的发射峰,对应Eu^(2+)的4f~65d~1→4f~7跃迁,2个发射峰的强度随着通气量的增大有规律变化,使得荧光粉的发光颜色从绿光区过渡到黄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粉 高温固相法 稀土离子 硅酸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固相修复再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艾志龙 田俊行 +5 位作者 吴劲频 胡锦榛 王峰 孙学义 王华 庄卫东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5,共17页
磷酸铁锂电池作为广泛应用的锂离子电池之一,其关键电极材料的高效回收循环利用在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温固相修复技术能够实现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短流程、低成本、高效率、绿色环保的循环利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磷酸铁锂电池作为广泛应用的锂离子电池之一,其关键电极材料的高效回收循环利用在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温固相修复技术能够实现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短流程、低成本、高效率、绿色环保的循环利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针对高温固相修复再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介绍了此类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失效机理,从锂补充、缺陷修复和强化锂的迁移等方面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修复机理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焙烧温度、保温时间、补锂量等修复再生工艺参数对高温固相法修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影响;分析了表面包覆和离子掺杂对提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和机理;并对高温固相修复法修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可控制备、杂质控制和材料改性等方面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铁锂 高温固相法 修复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耐高温PA5T/56的高效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雪冰峰 张烨 +8 位作者 张斌 付鹏 崔喆 张袁铖 李鑫 庞新厂 赵蔚 张晓朦 刘民英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28,69,共8页
目前,耐高温尼龙(PA)的生产主要采用“预聚合+固相后聚合”法,然而固相后聚合过程中存在的制备周期长、副反应多等技术难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笔者以生物基戊二胺(PDA)、对苯二甲酸(TPA)和己二酸(AA)为原料,通过在固相后聚合过程前期... 目前,耐高温尼龙(PA)的生产主要采用“预聚合+固相后聚合”法,然而固相后聚合过程中存在的制备周期长、副反应多等技术难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笔者以生物基戊二胺(PDA)、对苯二甲酸(TPA)和己二酸(AA)为原料,通过在固相后聚合过程前期加入适量水,高效制备了生物基耐高温PA5T/56。研究了TPA与AA的物质的量比对产物熔点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其物质的量比为6∶4时,产物(P64)的熔点为309℃,可以作为耐高温工程塑料使用。考察了固相后聚合阶段用水量、反应温度、保温时间和预聚物粒径对固相后聚合产物相对黏度的影响,确定了优化工艺条件:用水量与设备的体积比为1∶300、反应温度为260℃、保温时间为6h、预聚物粒径<0.1mm。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认了产物的分子结构。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64的熔点为309℃,起始热分解温度为375℃,即样品具有很宽的温度加工区间和良好的熔融加工温度窗口。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64拉伸强度为85.7 MPa、断裂伸长率15.4%、缺口冲击强度为5.56kJ/m^(2),这与商品化PA6T共聚物的性能相近,表明该样品可以部分代替PA6T共聚物使用,拓宽了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高温尼龙 生物基尼龙5T/56 聚合工艺 预聚合+固相后聚合 结构与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热稳定CaGdAlO_(4)∶Er^(3+)/Yb^(3+)荧光粉的上转换发光及其温度传感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玉强 杨健 +4 位作者 王帅 郑基源 赵炎 周恒为 刘玉学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9-655,共7页
获得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和发光性能的非接触式光学温度传感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工作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Er^(3+)/Yb^(3+)共掺CaGdAlO_(4)∶Er_(x),Yb_(0.10)(x=0.006、0.008、0.010、0.012、0.014)荧光粉,尺寸大小分布在0.6~4.2... 获得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和发光性能的非接触式光学温度传感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工作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Er^(3+)/Yb^(3+)共掺CaGdAlO_(4)∶Er_(x),Yb_(0.10)(x=0.006、0.008、0.010、0.012、0.014)荧光粉,尺寸大小分布在0.6~4.2μm。在980 nm激光激发下,该荧光粉在500~700 nm发射谱由两个发射带组成,528和550 nm处两个较强的绿光发射带,归属于Er^(3+)的^(2)H_(11/2)→^(4)I_(15/2)、^(4)S_(3/2)→^(4)I_(15/2)能级跃迁,663 nm处较弱的红光发射带,归属于Er^(3+)的^(4)F_(9/2)→^(4)I_(15/2)能级跃迁。上转换发光强度最大组分为CaGdAlO_(4)∶Er_(0.010),Yb_(0.10)。300~573 K变温发射谱表明,基于荧光强度比FIR_(528/550)参数,温度传感绝对灵敏度S_(A)从44.4×10^(-4) K^(-1)(@300 K)先增大到52.0×10^(-4) K^(-1)(@445 K)随后减小到49.0×10^(-4) K^(-1)(@573 K)。相对灵敏度S_(R)则从0.95×10^(-2) K^(-1)(@300 K)单调减小到0.27×10^(-2) K^(-1)(@573 K)。冷热循环实验表明该材料的热重复性优于98%。结果表明,CaGdAlO_(4)∶Er_(0.010),Yb_(0.10)荧光粉在光学温度传感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荧光粉 Er^(3+)/Yb^(3+)共掺 上转换 荧光强度比 温度传感 高温固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3+)掺杂Na_(5)Y(MoO_(4))_(4-y)(WO_(4))_(y)高热稳定性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正开 杨伟斌 +3 位作者 熊飞兵 郭益升 白鑫 李明明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6-1025,共10页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Na_(5)Y_(1-x)(MoO_(4))_(4-y)(WO_(4))y∶xSm^(3+)(x=0~0.10,y=0~4)橙红色荧光粉。通过粉末衍射、透射电镜、常温/变温荧光发射谱、荧光激发谱、荧光动态衰减曲线和CIE色度坐标等光谱手段对荧光粉样品...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Na_(5)Y_(1-x)(MoO_(4))_(4-y)(WO_(4))y∶xSm^(3+)(x=0~0.10,y=0~4)橙红色荧光粉。通过粉末衍射、透射电镜、常温/变温荧光发射谱、荧光激发谱、荧光动态衰减曲线和CIE色度坐标等光谱手段对荧光粉样品的光谱性能进行了研究。粉末衍射结果表明,合成的样品相位与Na_(5)Y(MoO_(4))_(4)的标准相一致,Sm^(3+)掺杂与引入(WO_(4))2-均未改变材料的相结构。在波长为406 nm光源的激发下,Na_(5)Y0.92(MoO_(4))3WO_(4)∶0.08Sm^(3+)荧光粉在643 nm附近橙红色荧光发射强度最高,继续增加Sm^(3+)的掺杂浓度,存在荧光猝灭现象,浓度猝灭的主要原因归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研究发现,Na_(5)Y(MoO_(4))_(4)基质中掺杂Sm^(3+)会引起电负性改变和晶格畸变,在Na_(5)Y_(1-x)(MoO_(4))_(4)∶xSm^(3+)中引入(WO_(4))2-阴离子基团,可以弥补因掺杂Sm^(3+)出现的缺陷,改善Na_(5)Y(MoO_(4))_(4)∶xSm^(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在300~440 K,样品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荧光发射强度均超过室温时的96%;其CIE色度坐标均位于橙红光区域。以上结果表明新型Na_(5)Y_(1-x)(MoO_(4))_(4-y)(WO_(4))y∶xSm^(3+)橙红色荧光粉在WLED应用上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5)Y(MoO_(4))_(4) 荧光粉 Sm^(3+)掺杂 高温固相法 荧光发射强度 热稳定性 白光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bO3负极薄膜电化学性能及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雪晨 夏求应 +5 位作者 岳钒 何欣怡 梅正浩 王金石 夏晖 黄晓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5,共7页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具有易微型化与集成化等优点,因此,非常适合为微系统供电。负极对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重要影响。现有电池通常采用金属锂作为负极,然而其枝晶生长问题及低的热稳定性限制了相应电池在工业、军事等高温、...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具有易微型化与集成化等优点,因此,非常适合为微系统供电。负极对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重要影响。现有电池通常采用金属锂作为负极,然而其枝晶生长问题及低的热稳定性限制了相应电池在工业、军事等高温、高安全场合应用。为此,本文系统研究了LiNbO_(3)薄膜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LiNbO_(3)薄膜呈现高比容量(410.2 mAh·g^(-1))、高倍率(30C时比容量80.9 mAh·g^(-1))和长循环性能(2000圈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100%),以及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4.5×10^(-8)S·cm-1)。在此基础上,基于LiNbO_(3)薄膜构建出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Pt|NCM523|LiPON|LiNbO_(3)|Pt,其展现出较高的面容量(16.3μAh·cm^(-2))、良好的倍率(30μA·cm^(-2)下比容量1.9μAh·cm^(-2))及长循环稳定性(300圈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6.4%)。此外,该电池表现出优秀的高温性能,连续在100℃下工作近200 h的容量保持率高达95.6%。研究表明:LiPON|LiNbO_(3)界面不论在充放电循环还是高温下均非常稳定,这有助与提升全电池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LiNbO3薄膜 负极 界面 高温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