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侧弥散极光对太阳风动压增强的响应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相材 韩德胜 +5 位作者 胡泽骏 刘建军 胡红桥 邢赞扬 刘俊明 刘瑞源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4-283,共10页
太阳风动压的显著变化能导致沉降进入极区电离层的能量粒子通量以及磁层-电离层电流系发生扰动。磁层高能粒子沉降到极区高层大气并与中性气体碰撞激发的弥散极光,能够对这种扰动做出相应的响应。基于斯瓦尔巴特(Svalbard)群岛新奥尔松(... 太阳风动压的显著变化能导致沉降进入极区电离层的能量粒子通量以及磁层-电离层电流系发生扰动。磁层高能粒子沉降到极区高层大气并与中性气体碰撞激发的弥散极光,能够对这种扰动做出相应的响应。基于斯瓦尔巴特(Svalbard)群岛新奥尔松(Ny-lesund)地区北极黄河站优越的地理优势,利用安装在黄河站的极光全天空成像仪观测到了日侧弥散极光对太阳风动压增强的响应。通过2006年1月2日事件观测显示,随着太阳风动压的增强,日侧弥散极光在极光卵赤道侧部分首先点亮并逐渐向高纬扩展,同时地磁环境也受到相应扰动影响。我们认为,随着太阳风动压的增强,日侧磁层顶受到压缩,磁层内波粒相互作用导致投掷角散射增强,使得沉降进入极光卵赤道侧电离层的高能粒子数密度增大,进而导致日侧弥散极光强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侧弥散极光 行星际磁场 太阳风动压 地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层平流层往返式平漂探空气球系统的动力热力过程理论分析与数值试验 被引量:6
2
作者 柳士俊 杨荣康 +4 位作者 曹晓钟 郭启云 程凯琪 谌志鹏 王金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88-804,共17页
往返式平漂探空观测是我国正在研究实施的一种新型探空观测方式,可有效提高观测效率和经济效益,对克服常规探空观测缺陷、改善数值预报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平漂探空上升和平漂阶段的热力、动力过程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构建... 往返式平漂探空观测是我国正在研究实施的一种新型探空观测方式,可有效提高观测效率和经济效益,对克服常规探空观测缺陷、改善数值预报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平漂探空上升和平漂阶段的热力、动力过程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构建了平漂探空系统的热动力理论模型,并结合实际观测试验进一步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对往返平漂式探空系统的设计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 拓展大气模型 探空气球动力热力模型 太阳辐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磁层对太阳风动压脉冲结构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姚丽 左平兵 +1 位作者 刘振兴 陈化然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3-347,共15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磁层对太阳风动压脉冲结构多时空尺度响应的观测结果以及物理模型。另外报道TC-1卫星在近地磁尾等离子片区观测的激波直接驱动磁尾等离子体片等离子体振动增强的新现象,并利用GOES飞船、LANL系列飞船,以及地磁数...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磁层对太阳风动压脉冲结构多时空尺度响应的观测结果以及物理模型。另外报道TC-1卫星在近地磁尾等离子片区观测的激波直接驱动磁尾等离子体片等离子体振动增强的新现象,并利用GOES飞船、LANL系列飞船,以及地磁数据,分析了该现象发生时地球同步轨道和地面对动压脉冲结构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动压脉冲结构 行星际激波 磁层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SSC事件的行星际原因分析
4
作者 李昌兴 黄朝晖 王赤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2-191,共10页
磁暴急始(SSC)是强烈太阳风动压或行星际激波与磁层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SSC事件的上升时间在4~10 min,我们把上升时间超过15 min的SSC事件称为异常SSC事件.本文利用地磁SYM-H指数鉴别出了5个有地磁观测历史以来发生的上升时间大于15 ... 磁暴急始(SSC)是强烈太阳风动压或行星际激波与磁层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SSC事件的上升时间在4~10 min,我们把上升时间超过15 min的SSC事件称为异常SSC事件.本文利用地磁SYM-H指数鉴别出了5个有地磁观测历史以来发生的上升时间大于15 min的异常SSC事件,并利用Wind,ACE,IMP8, Goes,Geotail多点卫星太阳风观测数据和地磁观测数据,分析了异常SSC事件的行星际原因.结果表明,异常SSC事件通常都是强烈行星际扰动引起的,5个异常SSC事件有4个对应于行星际激波,有3个对应于多步太阳风动压跃变,有1个对应于行星际电场大幅度变化;由行星际激波产生的异常SSC事件,其上升时间依赖于行星际激波的方向,方向相对于日地连线越偏,上升时间越长;异常SSC事件上升时间与行星际磁场方向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急始 行星际激波 太阳风动压 行星际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风流界面的成因
5
作者 胡友秋 夏利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6,共6页
在日心距离1AU处的高速流的前沿部位,经常观测到厚度≈10^4km的流界面(streaminterface:):跨过它密度陡降,温度陡增,风速上升,气压和磁场几乎连续。本文从日心距离0.3AU处一典型高速流的方位剖面... 在日心距离1AU处的高速流的前沿部位,经常观测到厚度≈10^4km的流界面(streaminterface:):跨过它密度陡降,温度陡增,风速上升,气压和磁场几乎连续。本文从日心距离0.3AU处一典型高速流的方位剖面出发,采用二维定态MHD模型,研究它在日球赤道面内随日心距离的演化。结果表明,流界面系高速流前沿非线性演化的产物。它先于前、后向激波形成,在日心距离1AU处得到充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动力学 太阳风 流界面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年来太阳大气和行星际动力学研究的进展
6
作者 胡友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8,共8页
分七个方面扼要评述我国太阳大气和行星际动力学领域的近期成果:(1)耀斑的储能和释能;(2)日冕物质抛射;(3)行星际准定态结构;(4)行星际扰动和激波传播;(5)太阳风中的阿尔文起伏;(6)太阳宇宙线的传播;(7)磁流体(MH... 分七个方面扼要评述我国太阳大气和行星际动力学领域的近期成果:(1)耀斑的储能和释能;(2)日冕物质抛射;(3)行星际准定态结构;(4)行星际扰动和激波传播;(5)太阳风中的阿尔文起伏;(6)太阳宇宙线的传播;(7)磁流体(MHD)计算方法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大气 行星际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高线分析天文日食图片的方法
7
作者 胡建人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9-72,90,共5页
针对日食照片蕴含恒星内部运动的大量信息的特点,本文提出等高线处理日食照片的方法。该方法根据黑体/灰体辐射原理,等亮度处的温度近似相等,采用对数字图像以给定阈值作二值化处理,生成黑白图像;再二次微分获边界线即为指定色阶的等高... 针对日食照片蕴含恒星内部运动的大量信息的特点,本文提出等高线处理日食照片的方法。该方法根据黑体/灰体辐射原理,等亮度处的温度近似相等,采用对数字图像以给定阈值作二值化处理,生成黑白图像;再二次微分获边界线即为指定色阶的等高线。尝试、选定特殊的等高线标识日食图片,从日冕部分获得了太阳表面喷发、炽热气流垂直和水平运动,粒子束和日珥的分层结构及其发展趋势,色球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等高线可标识出人眼无法看到的暗场结构;低ISO、适度曝光、未PS的图片,可获得更丰富的日食下的太阳或者恒星大气运动细节信息;并发现喷发及其溅射物质外形和太阳风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大气运动 太阳风结构 等高线 数字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d-Latitude Pc1, 2 Pulsations Induced by Magnetospheric Compression in the Maximum and Early Recovery Phase of Geomagnetic Storms
8
作者 N.A.Zolotukhina I.P.Kharchenko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6-411,共6页
We investigate the properties of interplanetary inhomogeneities generating long-lasting mid-latitude Pc1, 2 geomagnetic pulsations. The data from the Wind and IMP 8 spacecrafts, and from the Mondy and Borok midlatitud... We investigate the properties of interplanetary inhomogeneities generating long-lasting mid-latitude Pc1, 2 geomagnetic pulsations. The data from the Wind and IMP 8 spacecrafts, and from the Mondy and Borok midlatitude magnetic observatories are used in this study. The pulsations under investigation develop in the maximum and early recovery phase of magnetic storms. The pulsations have amplitudes from a few tens to several hundred pT and last more than seven hours. A close association of the increase (decrease) in solar wind dynamic pressure (Psw) with the onset or enhancement (attenuation or decay) of these pulsations has been established. Contrary to high-latitude phenomena, there is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interplanetary inhomogeneitie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generation of long-lasting mid-latitude Pc1,2.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effect of the quasi-stationary negative Bz-component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on the magnetosphere extends over 4 hours. Only then are the Psw pulses able to excite the above-mentioned type of mid-latitude geomagnetic pulsations. Model calculations show that in the cases under study the plasmapause can form in the vicinity of the magnetic observatory. This implies that the existence of an intense ring current resulting from the enhanced magnetospheric convection is necessary for the Pc1, 2 excitation. Further, the existence of the plasmapause above the observation point (as a waveguide) is necessary for long-lasting Pc1 waves to arrive at the 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 地球磁层 太阳风 动力分析 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