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
19
1
作者
陈杰
刘文兆
+3 位作者
张勋昌
张北赢
王兵
杨玉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104,112,共9页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幼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方法】以草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油松、沙棘、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及各树种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造林...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幼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方法】以草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油松、沙棘、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及各树种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造林初期,各树种及其不同造林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均比较差,处于水土保持功能低下阶段,土壤侵蚀的差异主要是由植被的不同覆盖度引起的,二者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回归分析表明,当覆盖度达53%时土壤侵蚀较为轻微。草地和各树种林下0-25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大,其中以刺槐消耗土壤水分最多,其次是侧柏,油松、沙棘和草地之间差异不明显;刺槐纯林与其混交林下土壤水分的差异比较明显,而其他树种不同造林方式下的土壤水分无明显差异。各树种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侧柏〉油松≈沙棘〉刺槐,油松与沙棘混交造林后两者的水分利用效率都有显著提高;各树种叶片的蒸腾速率表现为刺槐≈沙棘〉油松〉侧柏,沙棘与油松或刺槐混交后,油松与刺槐的蒸腾速率均有所降低,而沙棘变化不显著。【结论】综合考虑树种的水保效益及其适应性可以发现,沙棘与油松混交可能是黄土高原沟壑区较为适宜的一种造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造林树种
造林方式
水保效益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坡面水分边缘效应
被引量:
3
2
作者
冯慧敏
王电龙
胡振华
《农业工程》
2014年第4期100-102,共3页
对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不同整地方式的水分边缘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几点结论:①坡耕地距边5 m部位土壤水分含量高于距边2 m和地边缘部位,距边2 m和地边缘部位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②水平阶0~100 cm土层边缘、中部和根部3部位土壤水分...
对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不同整地方式的水分边缘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几点结论:①坡耕地距边5 m部位土壤水分含量高于距边2 m和地边缘部位,距边2 m和地边缘部位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②水平阶0~100 cm土层边缘、中部和根部3部位土壤水分含量相差不大;而100~200 cm土层3部位差异明显,根部含水量分别比中部和边缘部位高18%和68%;③阳坡鱼鳞坑0~100 cm土层距离边25 cm部位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距边2 cm部位。研究成果可为该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边缘效应
黄土残塬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
19
1
作者
陈杰
刘文兆
张勋昌
张北赢
王兵
杨玉玲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牧草地实验室
出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104,112,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40640420061)
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项目(2005-2-3)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9B09)
文摘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幼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方法】以草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油松、沙棘、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及各树种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造林初期,各树种及其不同造林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均比较差,处于水土保持功能低下阶段,土壤侵蚀的差异主要是由植被的不同覆盖度引起的,二者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回归分析表明,当覆盖度达53%时土壤侵蚀较为轻微。草地和各树种林下0-25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大,其中以刺槐消耗土壤水分最多,其次是侧柏,油松、沙棘和草地之间差异不明显;刺槐纯林与其混交林下土壤水分的差异比较明显,而其他树种不同造林方式下的土壤水分无明显差异。各树种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侧柏〉油松≈沙棘〉刺槐,油松与沙棘混交造林后两者的水分利用效率都有显著提高;各树种叶片的蒸腾速率表现为刺槐≈沙棘〉油松〉侧柏,沙棘与油松或刺槐混交后,油松与刺槐的蒸腾速率均有所降低,而沙棘变化不显著。【结论】综合考虑树种的水保效益及其适应性可以发现,沙棘与油松混交可能是黄土高原沟壑区较为适宜的一种造林方式。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造林树种
造林方式
水保效益
土壤水分
Keywords
tableland-
gu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afforested tree species
afforestation metho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nefit
soil water content
分类号
S727.220.5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S725.3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坡面水分边缘效应
被引量:
3
2
作者
冯慧敏
王电龙
胡振华
机构
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山西省水利建设开发中心
出处
《农业工程》
2014年第4期100-102,共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172214)
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306)
文摘
对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不同整地方式的水分边缘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几点结论:①坡耕地距边5 m部位土壤水分含量高于距边2 m和地边缘部位,距边2 m和地边缘部位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②水平阶0~100 cm土层边缘、中部和根部3部位土壤水分含量相差不大;而100~200 cm土层3部位差异明显,根部含水量分别比中部和边缘部位高18%和68%;③阳坡鱼鳞坑0~100 cm土层距离边25 cm部位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距边2 cm部位。研究成果可为该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土壤水分
边缘效应
黄土残塬沟壑区
Keywords
soil water content
,
edge effect
,
loess gully area
分类号
S152.7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评价
陈杰
刘文兆
张勋昌
张北赢
王兵
杨玉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坡面水分边缘效应
冯慧敏
王电龙
胡振华
《农业工程》
2014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