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肥模式对大豆生长季土壤有效氮供给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丁世杰 黄绍敏 +5 位作者 张水清 郭斗斗 宋晓 张珂珂 岳克 郭腾飞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1-403,共13页
为探究施肥模式对潮土区大豆生长季土壤有效氮供给的影响,本研究基于3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取4种处理:不施肥(CK)、施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秸秆还田(SNPK)与氮磷钾化肥+有机肥(MNPK),测定分析大豆生长季内土壤铵态氮(NH_(4)^(... 为探究施肥模式对潮土区大豆生长季土壤有效氮供给的影响,本研究基于3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取4种处理:不施肥(CK)、施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秸秆还田(SNPK)与氮磷钾化肥+有机肥(MNPK),测定分析大豆生长季内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变化动态,以及参与土壤氮素转化的有机氮矿化酶活性、氨化作用强度与硝化潜势。结果表明,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可提高土壤全氮、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这对土壤脲酶、酰胺酶、蛋白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及氨化作用强度和硝化潜势的提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土壤NH_(4)^(+)-N含量与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酰胺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NO_(3)^(-)-N含量与氨化作用强度、硝化潜势呈极显著正相关。SNPK、MNPK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高于NPK、CK处理。潮土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与大豆地上部氮素吸收呈极显著正相关,并最终影响大豆生长;成熟期SNPK、MNPK处理下的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均高于CK、NPK处理。综上所述,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可通过提高全氮、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正向调控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作用强度与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效氮供给能力,促进大豆生长。本试验结果可为潮土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有效氮 有机氮矿化酶 氨化作用强度 硝化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评价
2
作者 马宁 李霞 +4 位作者 万晓凡 陈刚 罗沛 刘锋 张亮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6期44-49,共6页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本研究以湖南常德石门县水田、旱地、园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pH及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肥力特征的变化规律...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本研究以湖南常德石门县水田、旱地、园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pH及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肥力特征的变化规律,运用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度函数加权计算土壤肥力指数并进行分级,为研究区及类似地区生产上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肥力特征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就变异系数而言,速效养分高于全量养分(全氮),旱地和园地高于水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水田>旱地>园地,土壤碱解氮、速效钾与有效磷含量均表现为园地>旱地>水田。土壤综合肥力评价得分显示,园地和旱地土壤肥力水平偏高,水田中等。主成分土壤全氮的贡献率最高,土壤速效钾的权重占比最大,因此在施肥时应注重速效养分肥料的科学施用。针对土壤酸化现象尤其是果园土壤,建议多施用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对土壤酸化的缓冲能力,同时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肥力评价 隶属度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下小麦养分生产效率及土壤环境风险
3
作者 叶灵 相殿国 +3 位作者 苗锋 纪明妹 刘珊 王胜蕊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28-32,64,共6页
为使河北省平原地区小麦的水肥投入得到高效利用,设置4种栽培管理模式,分别为处理A(当地农民习惯管理,N 266 kg/hm^(2)、P_(2)O_(5)200 kg/hm^(2),总灌水量300 mm)、处理B(高产推荐管理,N 220 kg/hm^(2)、P_(2)O_(5)152 kg/hm^(2)、K_(2... 为使河北省平原地区小麦的水肥投入得到高效利用,设置4种栽培管理模式,分别为处理A(当地农民习惯管理,N 266 kg/hm^(2)、P_(2)O_(5)200 kg/hm^(2),总灌水量300 mm)、处理B(高产推荐管理,N 220 kg/hm^(2)、P_(2)O_(5)152 kg/hm^(2)、K_(2)O 150 kg/hm^(2),总灌水量195 mm)、处理C(水肥高投入管理,N 300 kg/hm^(2)、P_(2)O_(5)225 kg/hm^(2)、K_(2)O 300 kg/hm^(2),总灌水量270 mm)、处理D(水肥高效管理,N 270 kg/hm^(2)、P_(2)O_(5)184 kg/hm^(2)、K_(2)O 270 kg/hm^(2),总灌水量215 mm),通过测定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确定最佳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处理C和处理D的产量分别为9881、10360 kg/hm^(2),显著高于处理A(P<0.05),比处理A分别增产20.2%、26.0%;处理C和处理D的植株养分含量均高于处理A和处理B,而子粒对养分的需求量未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处理D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为43.15 kg/hm^(2),低于处理B和处理C,表明氮素有效转移至植株,降低了淋溶风险。综合考虑产量、水肥投入及环境风险,认为处理D为可行的高产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水肥效率 栽培模式 养分生产效率 土壤硝态氮 土壤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形态对棕壤性土土壤肥力及烤烟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肖鑫 况帅 +6 位作者 王滨 宗浩 高强 徐艳丽 董建新 翟振 丛萍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0,共9页
为探究不同形态秸秆还田对棕壤性土植烟土壤肥力的影响效应,以不施秸秆为对照(CK),设置玉米秸秆粉碎1 cm(FS1)、粉碎5 cm(FS5)、粉碎10 cm(FS10)和秸秆粉末1 mm(FM)4种形态的秸秆还田试验,表征0~2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养分状况以及土... 为探究不同形态秸秆还田对棕壤性土植烟土壤肥力的影响效应,以不施秸秆为对照(CK),设置玉米秸秆粉碎1 cm(FS1)、粉碎5 cm(FS5)、粉碎10 cm(FS10)和秸秆粉末1 mm(FM)4种形态的秸秆还田试验,表征0~2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养分状况以及土壤酶活性,并综合评价土壤肥力质量以及烤烟产质量。两年试验结果表明,(1)与CK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均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可降低土壤容重2.88%~10.99%,提高田间持水量5.96%~34.02%,降低土层平均穿透阻力19.17%~25.87%,以FS5处理的降低或提升效果最显著(P<0.05);(2)不同形态秸秆还田对土壤碳氮的提升具有差异,FS5和FM处理能较CK显著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74.08%和44.84%(P<0.05),FS1、FS5和FS1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微生物量碳含量80.79%、125.31%和70.39%(P<0.05),以FS5处理增加量最高,同时能分别提升土壤全氮、碳氮比和硝态氮含量34.40%、20.22%和749.06%(P<0.05);(3)与CK相比,不同形态秸秆还田分别显著提升土壤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52.40%~222.39%和6.19%~26.88%,以FS5处理的提升幅度最高(P<0.05);(4)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FS5处理综合质量得分最高(0.72),可作为提升棕壤性土植烟土壤肥力的有效秸秆形态,其中,土壤硝态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和纤维素酶是影响土壤肥力的关键因子;(5)FS1和FS5处理可增加烤后烟产量8.46%~23.34%。综上所述,不同秸秆还田形态在短期内可改善棕壤性土植烟土壤的理化性状和酶活性,其中以秸秆粉碎5 cm还田效果较好,可实现土壤综合肥力的快速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形态 棕壤性土 烟田 土壤肥力 烤烟产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年长期施肥对潮土中微量元素演变及小麦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丁世杰 郭斗斗 +6 位作者 张水清 宋晓 张珂珂 郭腾飞 岳克 黄绍敏 周囯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58-1871,共14页
【目的】在华北平原典型潮土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全量与有效态铁、锰、锌、铜含量,以及小麦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为实现农田地力提升与作物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始于1990年,已连... 【目的】在华北平原典型潮土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全量与有效态铁、锰、锌、铜含量,以及小麦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为实现农田地力提升与作物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始于1990年,已连续进行了31年。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选取不施肥(CK),氮钾化肥(NK),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秸秆还田(NPKS),氮磷钾化肥+有机肥(NPKM)5种施肥处理,分析每年土壤样品中全量与有效态铁、锰、锌、铜含量,以及作物秸秆与籽粒中相应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连续施肥31年后,各施肥处理土壤全量铁、锰含量与试验前无显著差异,全量锌、铜含量较试验前显著增加;NPKM处理土壤全量铁、锰、锌、铜含量均高于其它施肥处理。与CK相比,NPKM、NPKS与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降低了土壤pH值,有利于土壤中微量元素向有效态转化。NPKM与NPKS处理下土壤有效态铁、锰、锌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施肥处理。NPK处理下土壤有效铁含量分别比CK和NK处理提高52%与49%;有效锰含量分别比CK和NK处理提高39%与11%。NPKM、NPKS与NPK处理下小麦地上部铁、锰、锌、铜吸收量与各微量元素收获指数显著高于CK与NK处理。但增产对籽粒中微量元素的稀释效应导致NPK、NPKS与NPKM处理下籽粒微量元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中铁、锌含量分别为推荐量下限的71%~74%、60%~63%。【结论】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全量与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提高可促进小麦对微量元素的吸收,但增产对小麦籽粒中微量元素的稀释效应导致小麦籽粒中的铁、锌含量显著低于推荐量的下限。因此,在培肥潮土地力、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要考虑优化施肥策略或筛选适宜品种,以提高小麦籽粒中铁、锌含量,消除铁、锌元素缺乏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施肥模式 潮土 小麦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添加生物炭对设施农业土壤不同形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婧睿 任凤玲 +2 位作者 李亚林 魏雪勤 孙楠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0-1559,共10页
生物炭在设施农业土壤中施用,对土壤氮形态具有显著影响。探明不同施肥处理添加生物炭对设施农业土壤不同形态氮的影响,可为设施农业施用生物炭减排提供科学依据。以设施菜地土壤(褐潮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施用有机肥(M)、化... 生物炭在设施农业土壤中施用,对土壤氮形态具有显著影响。探明不同施肥处理添加生物炭对设施农业土壤不同形态氮的影响,可为设施农业施用生物炭减排提供科学依据。以设施菜地土壤(褐潮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施用有机肥(M)、化肥(F)、有机无机混施(M+F)4种处理下投入2%和4%(生物炭与土壤干质量比)生物炭处理,采用室内恒温好氧培养-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监测土壤N_(2)O释放量,测定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DON)和无机氮(N_(min))的含量,并分析DON、N_(min)含量变化及其与土壤N_(2)O释放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生物炭的施用在不同条件下对土壤N_(2)O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产生不同影响。在CK和M处理下,生物炭在施用初期(第0~1.5天)显著促进了土壤中N_(2)O的释放,但随后(第2~60天),在CK处理下,生物炭的添加对N_(2)O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同样地,在M处理下,生物炭的添加也未对N_(2)O的释放速率产生显著作用。然而,在培养结束时,添加4%的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中N_(2)O的累积释放量。值得注意的是,在F和M+F的处理中,生物炭的加入在初期阶段(第0~2天)有效地降低了土壤N_(2)O的释放速率,这种降低效果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变得更加显著。在F和M+F处理下,添加生物炭在不同时间段内(第2~25天和第3~14天)显著增加了土壤N_(2)O释放速率,但对该速率的影响在后续阶段并不显著。培养结束后,F处理下,添加2%和4%生物炭的土壤N_(2)O累积释放量分别显著提高78%和90%;M+F处理下,添加2%和4%生物炭的土壤N_(2)O累积释放量分别显著提高80%和6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施用生物炭的土壤中,DON和N_(min)的含量与N_(2)O的排放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生物炭的添加通过调整土壤中DON和N_(min)的含量,对N_(2)O的排放产生了直接影响。将生物炭投入到不同的施肥土壤中,土壤N_(2)O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是由于生物炭自身特性的多样性、配施化肥和有机肥种类的差异、施肥方式和时间的差异等,因此分析生物炭添加后对土壤N_(2)O累积释放量影响时,需要根据研究时的具体条件做合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施肥处理 N2O 土壤溶解性有机氮 土壤无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钾素形态及有效性——以科尔沁沙地南缘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曹怡立 吕刚 +5 位作者 张学利 安宇宁 刘亚萍 马骏 卢志朋 郎明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30,共9页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各形态钾素含量和有效性的影响,能优化土地利用,并对科尔沁沙地土壤肥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试土壤的各形态钾素含量,计算非交换性钾转换量、非交换性钾转换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整体...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各形态钾素含量和有效性的影响,能优化土地利用,并对科尔沁沙地土壤肥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试土壤的各形态钾素含量,计算非交换性钾转换量、非交换性钾转换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整体钾素质量分数为16.41~20.75 g/kg,但有效钾素质量分数仅占0.76%~2.62%,严重缺乏有效钾素,需要根据作物进行定期施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使土壤钾库储备显著提升(P<0.05),有效性增强,各形态钾素的有效部分比例提高0.46%~1.86%,质量分数呈现表聚特征,但受研究区土壤质地影响无层化特征。长期稳定的土地利用使土壤的非交换性钾转换量平均提高23 mg/kg,有效钾素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促进各形态钾素间的平衡转化。土壤钾素肥力评价排序为阔叶林>旱田>针阔混交林>水田>针叶林>灌木>天然草地。在不添加钾素的情况下,营造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是较好地维护提升风沙土钾素肥力水平的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土壤钾素 土地利用方式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旱地玉米土壤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李维倩 田野 +4 位作者 王天宁 陈刚 白阳阳 罗昀 蔡进军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3期23-26,共4页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耕地地力条件薄弱、农田生产力水平低、水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选择典型的旱地玉米农田,跟踪监测在不同施肥方式下旱地玉米的主要农艺性状、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产量等指标,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旱地土壤质量及玉米产...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耕地地力条件薄弱、农田生产力水平低、水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选择典型的旱地玉米农田,跟踪监测在不同施肥方式下旱地玉米的主要农艺性状、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产量等指标,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旱地土壤质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化肥减量1/3+有机肥50 kg·hm^(-2)的施肥方式使0~40 cm土壤的耗水量最低;施用有机肥和常规化肥减量1/2+有机肥50 kg·hm^(-2)的施肥方式使深层土壤的耗水量最高。常规化肥减量1/3+有机肥50 kg·hm^(-2)的施肥方式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施肥方式;常规化肥减量1/3+有机肥50 kg·hm^(-2)和常规化肥减量1/2+有机肥50 kg·hm^(-2)这2种施肥方式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减N+有机肥的施肥方式能有效提升土壤养分。施有机肥和常规化肥减量1/2+有机肥50 kg·hm^(-2)的施肥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玉米 施肥方式 土壤质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调查与评价——以长沙市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冲勇 胡明勇 +5 位作者 王少希 任正伟 王伟 张达威 黄凯 刘毅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42-47,共6页
以长沙市菜园、果园和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沙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肥力现状,评价其肥力等级。结果表明:(1)长沙市研究区土壤养分中pH值变异系数最小,属于小变异;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菜园的土壤有效磷变异系数最大,属于高度变... 以长沙市菜园、果园和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沙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肥力现状,评价其肥力等级。结果表明:(1)长沙市研究区土壤养分中pH值变异系数最小,属于小变异;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菜园的土壤有效磷变异系数最大,属于高度变异。(2)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H值在养分分级中以二级与三级为主,全市耕地的土壤平均酸碱度呈酸性,存在土壤酸化问题。(3)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与有效磷含量为适量水平,缓效钾含量普遍偏低。菜园的各类土壤养分最高,其次为果园,茶园土壤养分含量最低,这主要与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施肥状况有关。总体而言,研究区土壤酸化问题依然存在,需进一步调控酸碱度,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建议采取维持氮肥与磷肥用量、增加钾肥用量的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肥力 土壤养分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旱地不同复种方式养地效果 被引量:16
10
作者 黄国勤 周丽华 +2 位作者 杨滨娟 王淑彬 赵其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5191-5199,共9页
为了提出适宜南方红壤区旱地质量提升的持续高效种植模式,在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开展田间试验,以传统复种方式为对照,从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及酶活性等多方面分析比较不同复种方式对土壤的养地效果,为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农田耕作模式提供... 为了提出适宜南方红壤区旱地质量提升的持续高效种植模式,在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开展田间试验,以传统复种方式为对照,从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及酶活性等多方面分析比较不同复种方式对土壤的养地效果,为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农田耕作模式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复种方式中,绿肥种植和绿肥翻压还田对土壤具有明显养地效果,其中处理C"黑麦草-花生‖玉米-粟‖荞麦"具有较高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和较多的土壤微生物种类、数量,从而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持续生产力,养地效果最佳;处理B"混播绿肥(油菜、紫云英、肥田萝卜)-大豆‖玉米-绿豆‖芝麻"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明显提高土壤pH值、全氮、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养地效果次之。因此,大力推广应用冬季绿肥是促进红壤旱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方式 养地效果 红壤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1
11
作者 董建江 邵伏文 +2 位作者 张林 姜超强 祖朝龙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9-514,共6页
为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经济效益的影响,对皖南地区4种典型耕作模式(单季稻种植、油稻轮作、麦稻轮作、烟稻轮作)的土壤和作物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单季稻种植相比,轮作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量;麦稻轮作和烟稻轮... 为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经济效益的影响,对皖南地区4种典型耕作模式(单季稻种植、油稻轮作、麦稻轮作、烟稻轮作)的土壤和作物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单季稻种植相比,轮作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量;麦稻轮作和烟稻轮作土壤体积质量显著增加,孔隙度显著降低;麦稻轮作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5.8%和47.8%;烟稻轮作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68.2%,速效磷含量提高109.5%。油稻轮作和烟稻轮作总产值比单季稻种植分别显著增加35.3%和155.5%。为解决轮作对土壤的不良影响,要注重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以改善土壤体积质量和孔隙度;麦稻轮作应重点解决土壤p H降低的问题;烟稻轮作要减少烟后晚稻的磷肥和钾肥施用量。总体而言,油稻轮作和烟稻轮作是皖南地区维护农田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稻田 轮作 理化性质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红壤不同治理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70
12
作者 杨玉盛 何宗明 +1 位作者 林光耀 罗学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76-282,共7页
采取4种不同治理模式对福建省长汀县花岗岩区红壤严重侵蚀地进行治理,1992年对各治理模式及相应对照的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治理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增... 采取4种不同治理模式对福建省长汀县花岗岩区红壤严重侵蚀地进行治理,1992年对各治理模式及相应对照的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治理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增加,土壤水解性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及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得到显著的加强,土壤养分贮量和速效养分供应强度得到明显改善,土壤肥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表明采用合适的生物措施,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是改善严重退化红壤肥力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治理模式 土壤肥力 模糊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赤红壤旱地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林新坚 章明清 +3 位作者 林琼 李娟 孔庆波 李清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7-31,37,共6页
采用长期定位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制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5年定位试验表明,平衡施肥平均产量最高,花生和甘薯比常规施肥增产13.1%~13.5%,净增收提高14.0%;氮磷钾对花生和甘薯的增产率逐年提高,但花... 采用长期定位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制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5年定位试验表明,平衡施肥平均产量最高,花生和甘薯比常规施肥增产13.1%~13.5%,净增收提高14.0%;氮磷钾对花生和甘薯的增产率逐年提高,但花生和甘薯分别对缺磷和缺钾较敏感。年际间产量变化趋势表明,常规施肥对花生和甘薯产量的变异系数大于平衡施肥;不施肥区和氮磷钾缺素区的产量均呈现逐年下降,但缺氮对花生产量的敏感性大于甘薯,甘薯缺磷或缺钾对产量的敏感性高于花生。平衡施肥的氮磷钾利用率平均分别为40.9%、17.7%和24.2%;缺素区的土壤供肥量比不施肥区提高了近1倍;土壤有机质都有所提高,施用氮肥都使土壤酸度有所增加;不施肥区和氮磷钾缺素区都使相应的土壤速效养分明显下降;常规施肥使土壤有效磷下降22.5%,碱解氮和速效钾则基本维持不变,但平衡施肥使土壤有效磷含量基本不变,碱解氮和速效钾则分别提高26.2%和3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赤红壤 产量 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进贤水田长期施肥模式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2
14
作者 要文倩 秦江涛 +2 位作者 张继光 周睿 张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7-472,共6页
利用江西进贤2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不同器官养分分配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有机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C和有效养分... 利用江西进贤2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不同器官养分分配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有机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C和有效养分含量。水稻各器官对N、P、K的吸收存在明显差异,籽实中N、P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分别为56%~73%和65%~85%,K的吸收则主要集中在秸秆(49%~60%)。籽实产量与N、P施肥量显著相关,施肥对根茬生物量的影响比对籽实、秸秆的影响更明显;土壤养分状况显著影响水稻籽实、秸秆与根茬的生物量。N、P、K化肥的均衡施用及有机-无机配施提高了水稻籽实产量,其中NPK+OM处理籽实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73.4%,2NPK与NPK处理分别增产59.5%和35.2%;配合施肥可以提高肥料表观利用率。水稻籽实、秸秆与根茬产量受土壤性质的影响显著,全P、速效P及碱解N与水稻总生物量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98和0.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水稻生物量 养分吸收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更新方式对杉木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22
15
作者 范广阔 邹双全 +3 位作者 林开敏 何宗明 郭玉硕 曹永康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0-214,共5页
对1代杉木人工林皆伐后,采用不同更新方式形成的14年生人工更新杉木林和14年生天然更新杉阔混交林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更新方式对杉木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更新方式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 对1代杉木人工林皆伐后,采用不同更新方式形成的14年生人工更新杉木林和14年生天然更新杉阔混交林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更新方式对杉木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更新方式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有影响。天然更新林地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比人工更新林地低1.73%和1.69%,毛管孔隙度分别高31.75%和30.99%;天然更新林地土壤各水分含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天然更新林地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pH值分别比人工更新林地高0.16和0.14,有机质分别高24.15%和30.66%,全N含量分别高21.99%和21.63%,全P含量分别高44.94%和65.28%。与人工更新相比,天然更新更有利于林地土壤肥力的恢复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更新方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产模式施肥对保护地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杨合法 范聚芳 +1 位作者 解永丽 李季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1-65,共5页
通过连续4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生产模式施肥对保护地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生产模式施肥,耕层土壤(0~20cm)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年均分别增加10.32g/kg,38.43mg/kg,47.68mg/kg,119... 通过连续4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生产模式施肥对保护地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生产模式施肥,耕层土壤(0~20cm)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年均分别增加10.32g/kg,38.43mg/kg,47.68mg/kg,119.22mg/kg;无公害生产模式施肥年均增加5.93g/kg,20.05mg/kg,41.67mg/kg,45.49mg/kg;常规生产模式施肥,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年均增加2.24g/kg,1.04mg/kg,33.84mg/kg,但速效磷含量却有一定程度的减少。2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另外,在试验条件下,不同生产模式施肥对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生产模式 施肥 保护地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黄壤茶园不同培肥模式的土壤理化效应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利民 林新坚 +2 位作者 黄东风 李卫华 邱孝煊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57,65,共5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闽东地区红黄壤茶园不施肥(CK)、全量化肥(C)、(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C1/2O1/2)、全量有机肥(O)、(全量化肥+豆科绿肥)(CL)及(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C1/2O1/2L)等6种不同培肥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闽东地区红黄壤茶园不施肥(CK)、全量化肥(C)、(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C1/2O1/2)、全量有机肥(O)、(全量化肥+豆科绿肥)(CL)及(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C1/2O1/2L)等6种不同培肥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CK模式相比,其他模式均能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其中,处理O和C1/2O1/2L的改良效益相对较佳,砂粒(0.05 mm<D≤2.0 mm)含量分别比CK降低了15.05%、20.44%,粉粒(0.002 mm<D≤0.05 mm)含量分别增加了24.33%、33.21%,黏粒(D<0.002 mm)含量分别增加了17.98%、24.42%;含水量分别增加了25.50%、40.79%,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227.84%、129.26%;阳离子交换量(CEC)分别增加了44.48%、29.62%;有机质、全N、水解N、有效P、速效K质量分数,CEC,土壤含水量与极粗砂粒、粗砂粒和中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粉砂粒和黏粒含量均呈正相关(R0.05=0.468,n=18)。这表明O或C1/2O1/2L培肥模式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水肥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肥模式 红黄壤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30
18
作者 王文锋 李春花 +2 位作者 黄绍文 高伟 唐继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86-1297,共12页
【目的】本文利用天津日光温室蔬菜不同施肥模式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为设施蔬菜高效施肥和菜田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调查在第9茬蔬菜(秋冬茬芹菜)和第10茬蔬菜(春茬番... 【目的】本文利用天津日光温室蔬菜不同施肥模式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为设施蔬菜高效施肥和菜田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调查在第9茬蔬菜(秋冬茬芹菜)和第10茬蔬菜(春茬番茄)进行。定位试验设8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氮;2)全部施用化肥氮(4/4CN);3)3/4化肥氮+1/4猪粪氮(3/4CN+1/4PN);4)2/4化肥氮+2/4猪粪氮(2/4CN+2/4PN);5)1/4化肥氮+3/4猪粪氮(1/4CN+3/4PN);6)2/4化肥氮+1/4猪粪氮+1/4秸秆氮(2/4CN+1/4PN+1/4SN);7)2/4化肥氮+2/4秸秆氮(2/4CN+2/4SN);8)农民习惯施肥(CF),除不施氮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外,其余处理为等氮磷钾处理。在不同生育时期,采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并分析其与蔬菜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两茬蔬菜不同施肥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总体上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芹菜季较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出现在定植后90 d,土壤微生物量氮较高含量出现在定植后60 d;番茄季分别出现在定植后20~80 d和60 d。芹菜季5个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在185.0~514.6和34.3~79.1 mg/kg之间,较化肥(4/4CN)模式平均分别增加15.1%~81.7%和24.5%~100.0%,其中以配施秸秆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相对较高,平均分别增加62.0%~81.7%和81.1%~100.0%;番茄季5个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在120.7~338.0和25.5~68.8 mg/kg之间,较4/4CN模式平均分别增加16.9%~86.9%和12.2%~109.3%,又以配施秸秆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平均分别增加61.4%~86.9%和78.2%~109.3%。两季蔬菜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当季蔬菜产量和定位试验开始以来蔬菜总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同等养分投入量下,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效果显著好于单施化肥,又以化肥配施秸秆效果更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设施蔬菜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证明有机无机肥配施,特别是配施一定量的秸秆可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维持较高的菜田土壤肥力,有利于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和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设施菜田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模式的根际土壤肥力 被引量:14
19
作者 蔡丽平 陈光水 +1 位作者 谢锦升 杨玉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1-54,共4页
通过对2年生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经营模式及对照杉木纯林根际土壤肥力的研究、得出结果:复合经营模式全土pH值比对照的高.模式中杉木、油桐、仙人草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N)含量均比全土大;对照中杉木根际土与全土有机质... 通过对2年生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经营模式及对照杉木纯林根际土壤肥力的研究、得出结果:复合经营模式全土pH值比对照的高.模式中杉木、油桐、仙人草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N)含量均比全土大;对照中杉木根际土与全土有机质和全N量的差值比复合经营模式的大.复合经营模式及对照的杉木根际土壤水解性N均比全土大.而速效磷(P、速效钾(K)则比全土低。复合经营模式中.与杉木根际土壤相比.仙人草和三年桐根际微生物总数及生理类群数量大。土壤生化活性强、复合经营模式全土和杉木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化活性均比相应对照大。这说明复合经营模式的林地能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从而促进复合经营模式中杉木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油桐 仙人草 复合经营 根际土壤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北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特征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31
20
作者 高君亮 罗凤敏 +3 位作者 高永 原伟杰 王淮亮 党晓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30-238,共9页
采用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室内样品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阴山北麓4种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土壤养分特征,并对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25.12±6.56),(0.63&#... 采用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室内样品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阴山北麓4种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土壤养分特征,并对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25.12±6.56),(0.63±0.08),(0.76±0.10),(31.99±1.07)g/kg;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39.87±9.14),(6.72±3.75),(175.83±105.45)mg/kg;pH为(7.74±0.14)。2)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极显著(P〈0.01),而对速效氮、全钾和pH的影响不显著(P〉0.05)。3)土壤全氮、磷、钾含量和pH值在垂直剖面上(0~25cm自上而下)表现为无规律的波动状态,但整体上变幅不大;而速效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4)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值的排序为封育草地(0.506)〉放牧草地(0.417)〉耕地(0.361)〉弃耕地(0.357),封育草地与放牧草地的土壤肥力为中等级水平,而耕地和弃耕地的肥力为低等级水平,说明草地比耕地更有利于土壤保肥。总体而言,研究区土壤肥力水平较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壤中全氮和速效氮含量严重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特征 土壤肥力 土地利用类型 阴山北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