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石油炼制工业全生命周期土壤污染防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赫婧 王永 +3 位作者 陈运帷 牟滨子 李军 陈征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6,共6页
对石油炼制工业企业土壤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提出石油炼制工业企业土壤污染防控工作建议。石油炼制工业企业土壤污染具有行业布局集中、污染排放环节多,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多、污染途径繁杂,生产历史久、具有一定的风... 对石油炼制工业企业土壤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提出石油炼制工业企业土壤污染防控工作建议。石油炼制工业企业土壤污染具有行业布局集中、污染排放环节多,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多、污染途径繁杂,生产历史久、具有一定的风险隐患,管理相对规范、有绿色化改造基础等特点。相关法规标准对筹备建设、生产运营、退役关闭等3个阶段提出相关防控要求。石油炼制工业企业土壤污染防控存在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指标待明确,技术要求不完善、有效性评估不足,多源数据未融合、绿色化改造缺抓手等问题。建议从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建立量化指标、完善防控技术要求,促进信息融合、分类分级指导管控等方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炼制 全生命周期 土壤污染防治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江源国家公园水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来源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2
作者 武昊天 蓝文超 +2 位作者 徐浙 吴明 邵学新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目的]探究钱江源国家公园水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并评价其污染程度,分析重金属来源及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为研究区域内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和土壤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并测定研究区61个土壤样品中pH值以及重金属镉(Cd)、铅(Pb)... [目的]探究钱江源国家公园水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并评价其污染程度,分析重金属来源及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为研究区域内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和土壤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并测定研究区61个土壤样品中pH值以及重金属镉(Cd)、铅(Pb)、汞(Hg)、铬(Cr)、砷(As)、镍(Ni)、铜(Cu)和锌(Zn)的含量,运用一系列指数法、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了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和来源解析,同时对研究区内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①研究区内水田表层土壤呈酸性,土壤中Cd,Pb,Hg,Cr,As,Ni,Cu和Zn这8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为0.19,32.74,0.13,67.06,4.43,24.90,21.51,94.60 mg/kg。与浙江省土壤背景值对比发现,重金属Hg,Cr,Ni,Cu,Zn平均含量均超过了浙江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分别是背景值的1.32,1.71,2.0,1.19,1.13倍。②对于风险筛选值来说,虽然Cd的点位超标率达到了6.56%,Ni和Cr的点位超标率分别为3.28%和1.64%,但是以调查的水田重金属含量均值为代表,研究区域中8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小于对应的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③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发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以人为因素占主导,人为与自然两者综合作用;儿童的综合致癌健康风险处于可耐受风险。[结论]钱江源国家公园水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整体呈轻度生态风险,但存在Cr和Ni元素的污染风险;重金属元素As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致癌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江源国家公园 土壤重金属 污染防控 因子分析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保障工作实践与对策建议
3
作者 田巍 陈庆伟 +1 位作者 吴险峰 梁康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8,共12页
围绕水质监测、保护体系、风险防控、应急处置、科技支撑5个方面,综合分析南水北调一期工程通水10年来水质安全保障工作取得的实践经验。在现状基础上对当前水质安全保障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围绕提升水质水生态监... 围绕水质监测、保护体系、风险防控、应急处置、科技支撑5个方面,综合分析南水北调一期工程通水10年来水质安全保障工作取得的实践经验。在现状基础上对当前水质安全保障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围绕提升水质水生态监测监控能力、推进水质安全保障协同机制建设、加强沿线污染风险源动态管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以及做好水质保护科技支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可为保障南水北调及后续工程水质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水质安全保障 水质监测 应急处置 污染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挖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综述
4
作者 田霄鸿 徐虎 +1 位作者 刘荣志 张晴雯 《农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保障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基于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期间,组织与会专家针对当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面临机制不明和应用基础型研究不够、土壤固碳技术创新不足... 保障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基于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期间,组织与会专家针对当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面临机制不明和应用基础型研究不够、土壤固碳技术创新不足、农田污染治理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理论与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和难题,从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农业水土资源持续利用、农业减排固碳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土壤污染防治与健康、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生物资源利用与多样性等领域展开对策性研讨交流,综述了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利于更好地挖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和更有效地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田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安全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土壤固碳技术 农田污染治理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土壤污染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边界厘定及规范建构
5
作者 梁嘉铭 宋啸亮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189,共12页
土壤污染的隐蔽性、累积性、滞后性、复合性和跨行政区域性,导致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边界厘定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存在着包括范围边界、主体边界及行为边界在内的多重边界不明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土... 土壤污染的隐蔽性、累积性、滞后性、复合性和跨行政区域性,导致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边界厘定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存在着包括范围边界、主体边界及行为边界在内的多重边界不明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以协同治理理论、行政自制理论和有限政府理论作为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边界厘定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健全规范体系、明确范围边界、主体边界和行为边界的具体路径。通过构建行政边界为基础、功能边界为主导、地理边界为辅助的范围边界模式,确立政府主导、市场和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三角协调模式”,以及以必要和相适应为核心逻辑的行为边界明确方法,旨在为土壤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边界厘定提供科学指导,从而推动跨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协作的深入发展,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厘定 区域协同治理 土壤污染防治 跨行政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法视野下土壤污染防治的制度完善
6
作者 韩松余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5-101,共7页
土壤污染的复杂成因、治理困境对弥补现行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有关责任主体范围,以及责任认定程序的制度缺憾提出要求。通过考察美国《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的经验,有必要通过完善土壤污染责任人的内涵,以及扩大解释土地使用权人... 土壤污染的复杂成因、治理困境对弥补现行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有关责任主体范围,以及责任认定程序的制度缺憾提出要求。通过考察美国《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的经验,有必要通过完善土壤污染责任人的内涵,以及扩大解释土地使用权人以拓展责任主体范围,同时开展责任认定与污染防治的程序以避免土壤污染的恶化。在合作共治的现代化环境治理原则指引下,土壤污染防治应当以公私合作的“多元共治”路径展开,多元主体形成“项目公司—政府方—其他社会资本方”的合同履约法律关系,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以激发多元主体的参与热情,畅通社会主体的参与途径以保障环境利益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防治 多元共治 公私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污染防治规定的法典表达 被引量:6
7
作者 胡静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23,共11页
环境法典编纂对于土壤污染防治规定的安排必须处理好预防与治理、污染防治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本语境下预防的对象是污染后果而非健康损害。污染源控制分则编应以预防为主,土壤污染防治分则编的定位是以治理为重心。《土壤污染防治... 环境法典编纂对于土壤污染防治规定的安排必须处理好预防与治理、污染防治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本语境下预防的对象是污染后果而非健康损害。污染源控制分则编应以预防为主,土壤污染防治分则编的定位是以治理为重心。《土壤污染防治法》关于治理责任的构成要件、多类或多个责任主体间责任承担关系的规定缺失,土壤污染防治分则编应从终局责任和中间责任、连带责任和按份责任角度填补这一结构性疏漏。为避免交叉重复,环境法典应根据预防性措施的规定内容综合考虑其在土壤污染防治分则编和污染源控制分则编的位置安排。环境法典应在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变动、污染治理后土地的再利用三方面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与土地利用的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典 土壤污染防治 单行法模式 法典模式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现实困境及防治策略
8
作者 朱强 张雨荷 《辽宁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72-77,共6页
近年来,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逐渐引发社会关注,土壤相比其他环境要素更容易成为微塑料污染物的消纳地。目前,我国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的治理面临政策监督及立法监管不足、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机制不明、风险交互及联动治理意识缺失... 近年来,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逐渐引发社会关注,土壤相比其他环境要素更容易成为微塑料污染物的消纳地。目前,我国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的治理面临政策监督及立法监管不足、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机制不明、风险交互及联动治理意识缺失等诸多问题,通过完善土壤微塑料治理规则制度体系,构建农用地土壤微塑料环境质量标准,形成微塑料治理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开发受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制度方案,为我国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整个流程的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农用地 微塑料污染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成效、管理经验与优化实施建议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强 董姣 +2 位作者 赵少延 赵丽 姜霞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2-680,共9页
水污染防治资金自2015年设立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在加强与规范资金项目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针对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管理的研究较少,也缺少相关经验做法总结。基于环境状况公报、绩效... 水污染防治资金自2015年设立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在加强与规范资金项目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针对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管理的研究较少,也缺少相关经验做法总结。基于环境状况公报、绩效评价等数据,分析了项目在推动水质改善、促进生态修复、建立长效机制、带动社会投入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从资金投向、项目谋划、资金分配、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等方面梳理总结了水污染防治资金设立以来的项目管理经验,并通过调研提炼了部分省(区)在制度建设、项目谋划、过程监管、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典型做法;同时,分析了现阶段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管理存在的资金支持范围有待拓宽、项目谋划系统性有待提升、技术保障有待加强、绩效管理有待优化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资金项目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出如下建议:结合新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和地方实际需求,合理拓宽资金支持范围;坚持流域统筹,提升项目谋划系统性;制定完善技术指导文件,强化技术保障;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加强成效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资金 项目管理 典型做法 绩效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排水污染特征及防控措施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丽 张旭 +4 位作者 靳存旺 王剑 吴鹏 马智强 邹国燕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9-1607,共9页
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排水引起的面源污染是乌梁素海的首要污染源,具有独特的污染特征及产排路径。通过文献查阅和现场调查,总结了河套灌区灌排系统和制度现状,分析了农田排水污染特征,明确了农田排水污染物的产排路径,并基于农田排水污... 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排水引起的面源污染是乌梁素海的首要污染源,具有独特的污染特征及产排路径。通过文献查阅和现场调查,总结了河套灌区灌排系统和制度现状,分析了农田排水污染特征,明确了农田排水污染物的产排路径,并基于农田排水污染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具体的防控措施。结果显示:1)河套灌区排水系统在农田排水污染物输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排水功能逐渐减弱;2)河套灌区非生长期灌溉用水量占全年用水量的55%~60%,其中每年秋浇洗盐用水量占全年灌溉用水量的1/3,灌溉水资源利用率较低;3)农田排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等污染物来自河套灌区内部,秋浇期面源污染风险最高;4)河套灌区农业生产活动主要以氮素污染为主,氮素通过土壤下渗并随浅层地下水迁移排放;5)河套灌区灌溉制度、农田内排水过程、排水沟外排水过程是农田排水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河套灌区农田排水污染特征、产排路径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构建综合治理模式,如源头水分调控、排水沟优化以及生态系统过程拦截,以改善乌梁素海流域的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农田排水 面源污染 产排路径 土壤下渗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用固废基胶凝材料配合比优化设计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光宇 赵全胜 +1 位作者 刘卓晓 贾义鹏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为探究采用固体废弃物全部代替水泥用作公路基层胶凝材料的可能性,对不同配合比三掺料(矿渣粉(SP)、粉煤灰(FA)、脱硫石膏(FGD))与四掺料(SP,FA,FGD和钢渣粉(SS))胶砂试件进行了28 d抗压强度(R_(28))试验,分析胶凝材料水化反应机理,构建... 为探究采用固体废弃物全部代替水泥用作公路基层胶凝材料的可能性,对不同配合比三掺料(矿渣粉(SP)、粉煤灰(FA)、脱硫石膏(FGD))与四掺料(SP,FA,FGD和钢渣粉(SS))胶砂试件进行了28 d抗压强度(R_(28))试验,分析胶凝材料水化反应机理,构建R_(28)预测模型并求解最佳配合比,根据最佳配合比制作胶砂试件与净浆试件并进行试验。结果显示:三掺料体系中单因素显著性排序为FA>SP,FA与SP存在交互作用,最佳配合比为w(SP)∶w(FA)∶w(FGD)=35∶55∶10;四掺料体系中单因素显著性排序为SP>SS>FA,交互作用显著性排序为(SP+FA)>(FA+SS)>(SP+SS),最佳配合比为w(SP)∶w(FA)∶w(SS)∶w(FGD)=43.8∶24.1∶22.5∶9.6。根据最佳配合比制作的三掺料胶砂试件R_(28)不满足规范要求,四掺料试件所有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并优于P·S·A 32.5级水泥,四掺料胶凝材料可替代水泥用于公路基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污染防治工程 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 固废基胶凝材料 机理分析 多元二次回归 最佳配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谢谚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7,共7页
微塑料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新污染物,但目前仍缺乏防范其环境风险的有效技术手段。本文综述了微塑料的土壤污染危害、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主要耦合机制,以及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4类微塑料的土壤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提出... 微塑料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新污染物,但目前仍缺乏防范其环境风险的有效技术手段。本文综述了微塑料的土壤污染危害、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主要耦合机制,以及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4类微塑料的土壤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提出石油石化企业防范微塑料环境风险应重点关注的3个方面,即行业微塑料污染特征、微塑料-有机物相互作用机制和微生物降解微塑料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土壤污染 微生物降解 石油石化企业 风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海祥 郇环 +3 位作者 周爱霞 杨洋 胡尊芳 宋宗中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78,共8页
地下水环境监测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要环节,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地下水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模式,分析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十四五”国家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国家级化工园区和北京市地下水环境监测... 地下水环境监测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要环节,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地下水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模式,分析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十四五”国家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国家级化工园区和北京市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的建设情况,归纳出监测网在区域背景值点位布设,在线监测设备研发,以及监管平台建设、数据共享和应用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监测网建设现状,依托新兴技术在水质监测领域的应用,总结其发展趋势集中于在线监测设备换代升级、监测点位物联互通、多样数据解析可视、信息传输安全保真四个方面.最后结合我国监测井建设现状与管理模式提出以下发展建议:①整合现有点位,衔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和“十四五”地下水考核点位,统筹构建国家级、省级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②加快新一代水质在线监测设备研发,降低故障率,提高监测精度;探索基于地球物理探测、卫星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测和埋设传感器等技术的新型监测方式.③国家级地下水环境监测网与地表水监测网、大气污染监测网、土壤监测网等进行多网融合.这为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环境监测网 地下水污染防治 地下水环境监管平台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入库方案技术要点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郇环 晁韶良 +2 位作者 周爱霞 杨洋 赵小兵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8-918,共11页
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建设是解决地下水突出问题、确保完成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举措.入库方案技术成熟度是项目通过率最大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梳理总结了地下水生态环境调查评估、地下水污染防控修复(含废弃井封井回填)... 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建设是解决地下水突出问题、确保完成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举措.入库方案技术成熟度是项目通过率最大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梳理总结了地下水生态环境调查评估、地下水污染防控修复(含废弃井封井回填)和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三类项目入库时存在的实施方案目标不明确、缺少因地制宜的具体方案、不满足相关技术文件要求、缺少前期工作基础等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建议:①调查评估类项目应明确因地制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成果支撑环境管理或后续风险管控修复措施,高度重视全链条质量控制;②监管能力建设类项目应充分整合评估现有可用监测井,建设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明确地下水环境监管信息化需求,探索构建智能高效监管平台,聚焦地下水环境监管短板,提升地下水监管软硬件能力;③防控修复类项目应明确地下水污染防控修复必要内容,优先采用工艺成熟、低成本、绿色低碳化的管控修复技术,充分体现“源−路径−受体”的系统整治思路,复杂地下水污染区探索建立分区分级管控与修复集成模式.最后从完善技术指导文件、联合不同部门积极探索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技术模式以及统筹谋划重大项目等方面提出入库建议,以期为提高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入库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 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调查评估 监管能力建设 防控修复 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调水工程受水区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申芳 杨晓灵 王丽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84,共7页
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引调水工程受水区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体系对解决引调水工程受水区水污染防治问题至关重要。以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受水区为例,在统筹考虑受水区河流水系分布、水环境现状、水污染防治形势等因素的基础上,... 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引调水工程受水区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体系对解决引调水工程受水区水污染防治问题至关重要。以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受水区为例,在统筹考虑受水区河流水系分布、水环境现状、水污染防治形势等因素的基础上,以控制单元为抓手,以水功能区水质达标与污染物入河总量可控为底线,以污染防治措施为手段,以“天空地一体化”水环境监测体系和水环境风险应急处置系统为保障,通过科学核算控制单元水域纳污能力,合理制定污染物排放控制总量方案,建立了“抓手+底线+方法+手段+保障”五位一体的引调水工程受水区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体系。结果表明:该技术体系科学、合理,具备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抓手、底线、方法、手段、保障等5项关键技术的应用,可有效解决引调水工程受水区的水污染问题,实现“增水不增污”的目标。在全面落实170项水污染防治规划措施、完善水环境风险应急处置系统的基础上,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通水后,2035年工程受水区废污水入河量虽较现状增加了183.22%,但污染物COD、氨氮、总磷入河量较现状均有减少,减幅分别为13.2%,61.7%,77.5%。研究成果可从关键技术体系的视角为管理决策者提供指导,可为引调水工程受水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 引调水工程受水区 关键技术体系 控制单元 水环境监测体系 水环境风险应急处置系统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某茶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
16
作者 滕浪 李相楹 +1 位作者 杨正红 何腾兵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6期47-55,共9页
为了解黔中山区土壤和茶叶重金属含量、风险及来源,以黔中某农旅一体化茶园为研究对象,对应采集土壤与茶叶样品各30个,测定重金属镉(Cd)、汞(Hg)、砷(As)、铬(Cr)、铅(Pb)、铜(Cu)、锌(Zn)含量,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 为了解黔中山区土壤和茶叶重金属含量、风险及来源,以黔中某农旅一体化茶园为研究对象,对应采集土壤与茶叶样品各30个,测定重金属镉(Cd)、汞(Hg)、砷(As)、铬(Cr)、铅(Pb)、铜(Cu)、锌(Zn)含量,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目标危害系数与综合影响指数对茶园土壤和茶叶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进行评价,结合相关性分析与组成份分析探究茶园土壤和茶叶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表明:研究区茶园土壤Cd、As、Hg、Cr、Pb、Cu、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4、16.92、0.24、62.93、25.48、54.59、56.84 mg/kg;茶叶Cd、As、Hg、Cr、Pb、Cu、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48、0.049、0.022、0.630、0.305、26.949、53.417 mg/kg。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显示有50.00%的点位存在Cu污染,3.30%的点位存在Cd与As污染,茶叶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0.33,表明茶叶未受到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综合生态危害指数为51.84,生态危害指数为轻微,土壤和茶叶综合质量影响指数显示茶园土壤有50.00%的点位受到重金属污染,Cu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元素,饮茶重金属摄入风险<1,表明土壤与饮茶摄入的重金属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风险。要防治茶园土壤和茶叶重金属污染,必须减少车辆进入茶园,施用无重金属有机肥,控制重金属的带入,减少茶园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茶叶 重金属 污染特征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污染修复工程异味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17
作者 高旭 邱成浩 +5 位作者 张强 徐鹏程 王雯冉 王栋 韩进 曲常胜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4期90-94,112,共6页
土壤污染修复工程是解决土壤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该过程常常伴随着二次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其中一些有刺激性味道的气体污染物可能会引发异味污染。这些异味物质不仅影响空气质量,降低场地的再利用价值,... 土壤污染修复工程是解决土壤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该过程常常伴随着二次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其中一些有刺激性味道的气体污染物可能会引发异味污染。这些异味物质不仅影响空气质量,降低场地的再利用价值,同时也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阐述了土壤修复中异味二次污染现状,梳理了国内主要污染场地修复过程的异味种类和异味产生的影响因素。介绍了修复工程中主要的异味防治技术以及异味控制原理和技术特点,包括密闭大棚、尾气处治系统、喷淋系统、无人机异味控制系统、遮盖处理以及异味监测预警控制系统,总结了土壤修复工程中异味防治技术优缺点和应用场景,在异味严重区域要结合多种技术手段,降低异味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从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3个角度为未来土壤修复异味防治应用提出了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修复工程 二次污染 异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污染物超标成因及对策研究——以QY市为例
18
作者 潘先见 甘孟 胡文泉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2期168-172,178,共6页
为分析QY市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污染物超标情况,探讨其成因及防治对策,以支持QY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推进。基于QY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2014-2023年的例行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污染物超标情况,采用多变量分析... 为分析QY市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污染物超标情况,探讨其成因及防治对策,以支持QY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推进。基于QY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2014-2023年的例行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污染物超标情况,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对污染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2023年QY市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污染物超标率为23.1%,其中重金属污染超标点位占比达16.5%。主要超标污染物包括镉、汞、铅、铬等,QC区和YD市的土壤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化工企业周边挥发性有机物检出率为8.9%,石油烃检出率为4.8%。土壤污染物超标的主要成因包括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落后、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历史遗留污染问题以及监管能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采取强化污染物排放控制、加快污染场地修复、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和标准等措施,以切实推进QY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点监管单位 污染物超标 成因分析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4
19
作者 胡文友 陶婷婷 +3 位作者 田康 赵永存 黄标 骆永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94-1109,共16页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保护与管理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田土壤环境质量退化和土壤污染问题逐渐凸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以"土壤污染防治法"和"...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保护与管理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田土壤环境质量退化和土壤污染问题逐渐凸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以"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核心政策,相关配套管理办法、标准和技术规范等为基础的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体系。本文简要梳理了我国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与污染成因,回顾了我国农田土壤环境保护及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我国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与标准体系建设的最新进展,对比分析了农田土壤环境管理的国际经验,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农田土壤环境管理的对策与展望,以期为我国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及污染防控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环境管理 土壤污染防治 标准体系 国际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二次污染防治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丁亮 王水 +2 位作者 曲常胜 王栋 蔡安娟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9-192,共4页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相关技术规范、法律法规的缺失阻碍了行业发展和场地环境保护。文章从水、大气、固废和噪声四个方面,研究讨论了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二次污染来源及其防治,突出其重要性和专业性,以保障生态安全...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相关技术规范、法律法规的缺失阻碍了行业发展和场地环境保护。文章从水、大气、固废和噪声四个方面,研究讨论了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二次污染来源及其防治,突出其重要性和专业性,以保障生态安全、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最后,针对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二次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推进污染场地修复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修复工程 二次污染 来源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