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Wiegmann)病害及其防治研究的动态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奇亚 《现代渔业信息》 1997年第4期1-7,共7页
本文介绍了中华鳖的多种病害、症状表现、引起中华鳖病害传染和暴发流行的重要病原及其病理学研究动态;举例简介了防治中华鳖病害的方法、途径、某些药物的用法及用量。
关键词 中华鳖 病害 病原 病理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水停食胁迫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翻身能力、血清生化、裙边质构及脏器相关功能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郑嘉豪 申屠琰 +3 位作者 徐英杰 李有志 朱卫东 王志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37-1745,共9页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历来有活品消费的习惯,离水停食是其批量销售环节必须承受的胁迫。因此,探究离水停食对其商品价值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对于明确其活体销售货架期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以2020年5月20日同池起捕后离水停食...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历来有活品消费的习惯,离水停食是其批量销售环节必须承受的胁迫。因此,探究离水停食对其商品价值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对于明确其活体销售货架期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以2020年5月20日同池起捕后离水停食处理0 d(S_(0)实验组)、4 d(S_(4)实验组)、8 d(S_(8)实验组)、12 d(S_(12)实验组)、16 d(S_(16)实验组)的雄性商品鳖[平均体质量(546.86±94.70)g]为研究对象,在常温条件下较系统开展了离水停食对其翻身能力、血清生化、裙边质构及脏器酶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鳖连续翻身次数呈S_(4)≈S_(8)>S_(0)≈S_(12)≈S_(16),且均主要集中于1 min内;(2)血清TP、ALB、TC、LDL-C均无组间差异(P>0.05),GLU-O呈S_(0)≈S_(4)≈S_(8)≈S_(12)>S_(16),TG和HDL-C除S_(4)、S_(8)的TG含量小于S_(0)(P<0.05),S_(12)的HDL-C含量大于S_(0)(P<0.05)外,其余实验组间均无差异(P>0.05);(3)所测7项裙边质构指标中,仅硬度与连续翻身次数的排序完全重合,均呈S_(4)≈S_(8)>S_(12)≈S_(16);(4)肝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力分别呈S_(4)>S_(0)≈S_(8)≈S_(12)≈S_(16)和S_(0)≈S_(16)>S_(4)≈S_(8)≈S_(12),肠淀粉酶活力除S_(16)实验组显著大于S_(0)、S_(4)(P<0.05)外,其余均无组间差异(P>0.05);(5)肝脏ATP酶和抗氧化酶活力随离水停食时间的延长总体上均呈阶梯式上升趋势,心脏抗氧化酶活力总体上在离水停食0~4 d、4~12 d、12~16 d分别呈下降、稳定和上升趋势,肺抗氧化酶活力总体上在0~4 d、4~8 d、8~12 d和12~16 d依次呈上升、下降、稳定和再次上升的趋势,S_(4)、S_(8)和S_(12)间在各脏器抗氧化酶活力值排序上明显表露错位的仅为脾脏GSH-PX,呈S_(4)<S_(12)<S_(8)(P<0.05)。研究结果可为中华鳖的生理生态研究和活销货架期的编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离水停食 翻身 裙边质构 血清生化 消化酶 ATP酶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Vc水平对中华鳖幼鳖生长及其组织中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邵庆均 张莉红 +2 位作者 刘建新 戴贤君 许梓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9-274,共6页
以中华鳖幼鳖为研究对象 ,以高稳定性维生素C磷酸酯为Vc源 ,研究饲料添加Vc对中华鳖生长及其Vc在组织中含量的影响。试验分别投喂基础配方相同而分别添加Vc 0、5 0、10 0、2 0 0、4 0 0、80 0mg/kg的饲料 ,在水温 31±2℃条件下养... 以中华鳖幼鳖为研究对象 ,以高稳定性维生素C磷酸酯为Vc源 ,研究饲料添加Vc对中华鳖生长及其Vc在组织中含量的影响。试验分别投喂基础配方相同而分别添加Vc 0、5 0、10 0、2 0 0、4 0 0、80 0mg/kg的饲料 ,在水温 31±2℃条件下养殖于结构相同、面积分别为 10 .5m2 的 18口水泥池中 ,进行为期 10 5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1)饲料添加Vc可提高中华鳖幼鳖增重率 ,其中添加 2 0 0mg/kg组效果最佳 ,与未添加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饲料添加Vc能提高蛋白质转化效率 ,添加Vc2 0 0、4 0 0、80 0mg/kg组与不添加的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显著 (P <0 .0 5 ) ;而且 ,饲料添加Vc能降低饵料系数 ,但未达到显著差异 (P >0 .0 5 ) ;未添加的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未见有Vc缺乏症产生。(2 )基于试验幼鳖增重率折线法分析 ,中华鳖幼鳖获得最佳生长时的饲料Vc最低需求量为 184mg/kg ;(3)肝脏中Vc含量随着饲料Vc添加水平上升而增加 ,相关系数达 0 .95 4 2 ,各添加组与未添加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肝脏Vc含量的回归分析表明 ,获得维持肝脏组织Vc储存最佳的饲料Vc添加水平为 192mg/kg。 (4)饲料添加Vc可显著地降低鳖体水分含量 (P <0 .0 1) ,并略能增加体脂沉积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 VC 中华鳖 幼鳖 生长 组织 维生素C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与仿生中华鳖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宋理平 王爱英 +3 位作者 冒树泉 胡斌 吴君 刘鹏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21-26,共6页
对体质量500~600g的野生中华鳖(Trionyxsinensis)和仿自然水体养殖中华鳖(下称仿生鳖)的腿部肌肉、裙边及肝脏组织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鳖肝脏中粗蛋白、水分、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仿生鳖(P〈0.05),而粗脂肪... 对体质量500~600g的野生中华鳖(Trionyxsinensis)和仿自然水体养殖中华鳖(下称仿生鳖)的腿部肌肉、裙边及肝脏组织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鳖肝脏中粗蛋白、水分、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仿生鳖(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仿生鳖(P〈0.05);野生鳖和仿生鳖肌肉和裙边中半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仿生鳖裙边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野生鳖(P〈0.05);野生鳖肌肉共测出32种脂肪酸,仿生鳖肌肉共测出25种脂肪酸,野生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仿生鳖(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野生鳖 养殖鳖 粗蛋白 粗脂肪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苓多糖对中华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覃川杰 汪成竹 +1 位作者 陈晓辉 陈昌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0-43,共4页
研究了口服茯苓多糖对中华鳖(Trionyxsinensis)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共分3个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0·0mg/kg茯苓多糖作为试验组,添加500·0mg/kg酵母细胞壁作为免疫刺激剂对照组,以投喂基础饲料作为空白对照组。连续投... 研究了口服茯苓多糖对中华鳖(Trionyxsinensis)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共分3个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0·0mg/kg茯苓多糖作为试验组,添加500·0mg/kg酵母细胞壁作为免疫刺激剂对照组,以投喂基础饲料作为空白对照组。连续投喂28d后,测定中华鳖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溶菌活力和补体活性。结果表明:在中华鳖饲料中添加茯苓多糖和酵母细胞壁能显著提高中华鳖白细胞的吞噬活性(t检验,P<0·05),而2个试验组之间中华鳖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没有显著差异(t检验,P>0·05);2个试验组中华鳖血清中补体C3和C4的活性与对照组之间呈显著差异(t检验,P<0·05),而试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本研究结果说明在中华鳖饵料中添加茯苓多糖和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 茯苓多糖 酵母细胞壁 白细胞 溶菌酶 补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生化组成的分析──Ⅲ.肌肉氨基酸的组成 被引量:27
6
作者 汤峥嵘 王道尊 谭玉钧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7-313,共7页
对中华鳖的稚鳖(体重11.5-18.0g)、一龄鳖(体重100.0-125.5g)、二龄鳖(体重220.0—263.0g)和三龄鳖(体重450.0—480.0g)肌肉中的氨基酸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肌肉中必需氨基酸(色氨酸未计)的含量约占氨基酸总量的49... 对中华鳖的稚鳖(体重11.5-18.0g)、一龄鳖(体重100.0-125.5g)、二龄鳖(体重220.0—263.0g)和三龄鳖(体重450.0—480.0g)肌肉中的氨基酸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肌肉中必需氨基酸(色氨酸未计)的含量约占氨基酸总量的49.48%,谷氨酸的含量很高,为氨基酸总量的15%以上。在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评价了中华鳖在氨基酸方面的营养价值,为中华鳖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氨基酸 肌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碱对中华鳖肌肉和裙边食用品质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占秀安 钱利纯 李卫芬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共3页
选用 78 0只中华鳖 (Trionyxsinensis)成鳖分两组 ,分别饲喂添加 0 60 0 0mg/kg甜菜碱的饲料 ,进行2 0 0~ 5 0 0g生长期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束后 ,解剖中华鳖 ,取腿肌和裙边样品 ,分析肌肉中肌苷酸、肌酸酐、肌酸、氨基酸含量和裙边中... 选用 78 0只中华鳖 (Trionyxsinensis)成鳖分两组 ,分别饲喂添加 0 60 0 0mg/kg甜菜碱的饲料 ,进行2 0 0~ 5 0 0g生长期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束后 ,解剖中华鳖 ,取腿肌和裙边样品 ,分析肌肉中肌苷酸、肌酸酐、肌酸、氨基酸含量和裙边中胶原蛋白含量等生化指标。结果表明 :甜菜碱使肌肉中鲜味肌苷酸、肌酸酐、肌酸和游离甘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 14 0 6 % ,2 5 34 % ,12 80 % ,8 95 % ;裙边粘度及其相关的总胶原蛋白和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 44 37% ,16 91% ,19 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 中华鳖 甜菜碱 肌苷酸 胶原蛋白 食用粘度 裙边 食用品质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肠道益生菌的筛选、鉴定与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棋 吴志新 +4 位作者 李景 胡明 石焱 任雨薇 陈孝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4-300,共7页
通过点种法初筛和牛津杯法复筛,从中华鳖肠道筛选到1株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以及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具有拮抗作用的益生菌株Dec-43。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结果与《常见细... 通过点种法初筛和牛津杯法复筛,从中华鳖肠道筛选到1株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以及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具有拮抗作用的益生菌株Dec-43。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结果与《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中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的生理生化特征一致。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通过16S r 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从该菌株的16S r RNA基因中克隆到了一个长度1448 bp的片段,经测序和序列比对,该片段与Genbank中屎肠球菌的序列相似性达99%,因此,该菌株确定为屎肠球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该菌株的最佳生长温度、盐度、初始p H、接种量等参数分别为:36℃、盐度0.6%、培养基初始p H 7、接种量10%;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该菌株培养基中碳源(葡萄糖)、氮源(蛋白胨)最适含量分别为15和10 g/L。研究发现了一株中华鳖肠道潜在益生菌,并研究了其生长特性,为中华鳖养殖行业益生菌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肠道 益生菌 拮抗作用 屎肠球菌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体表和体内菌群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胡广洲 李登峰 +2 位作者 苏秀榕 李太武 贺静静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93-398,共6页
采用16S rDNA分析方法,分别提取中华鳖体表和体内细菌总DNA,以之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细菌16S rDNA基因片段,并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从2个文库中分别随机选取100个重组克隆子,抽提重组质粒,用HaeⅢ和MspⅠ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获得... 采用16S rDNA分析方法,分别提取中华鳖体表和体内细菌总DNA,以之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细菌16S rDNA基因片段,并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从2个文库中分别随机选取100个重组克隆子,抽提重组质粒,用HaeⅢ和MspⅠ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获得酶切指纹图谱,从每种图谱随机挑选克隆子测序,获得其16S rDNA部分序列,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在中华鳖体表和体内细菌克隆文库中分别包含13种和10种RFLP谱型,分别挑选了70个和60个克隆子进行测序。结果表明,中华鳖体表和体内文库克隆子分别归为15类和11类OTU,体表和体内菌群多样性较强,优势细菌类群分别为拟杆菌和变形菌,并在文库中检测到了几株益生菌和条件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16S RDNA RFLP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幼鳖对4种饲料原料中粗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文静 王爱民 +6 位作者 高强 窦超 刘波 黄金田 吕富 刘文斌 徐维娜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843-3849,共7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幼鳖对蚕蛹、发酵豆粕、肉骨粉和玉米蛋白粉4种饲料原料中粗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以寻求中华鳖新型蛋白质饲料原料。试验饲料由70%的基础饲料和30%的待测饲料原料组成,并以0.5%的三氧化二... 本试验旨在研究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幼鳖对蚕蛹、发酵豆粕、肉骨粉和玉米蛋白粉4种饲料原料中粗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以寻求中华鳖新型蛋白质饲料原料。试验饲料由70%的基础饲料和30%的待测饲料原料组成,并以0.5%的三氧化二铬(Cr2O3)作为外源指示剂。选取平均体重为(120.0±1.5)g的中华鳖幼鳖150只,随机分成5组(基础饲料组饲喂基础饲料,其他4组分别饲喂1种试验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饲养1周后开始用虹吸法收集粪便,进行粗蛋白质和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测定。结果表明:1)中华鳖幼鳖对肉骨粉、发酵豆粕、蚕蛹中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90.57%、86.34%、85.75%,显著高于玉米蛋白粉的75.98%(P<0.05)。2)动物性蛋白质源中,中华鳖幼鳖对蚕蛹中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较高,为92.44%,对肉骨粉中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较低,仅为82.48%;植物性蛋白质源中,中华鳖幼鳖对玉米蛋白粉中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较高,为96.56%,对发酵豆粕中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为87.90%。综合分析得出,蚕蛹可作为中华鳖幼鳖的优质动物性蛋白质源,发酵豆粕可作为中华鳖幼鳖较好的植物性蛋白质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三氧化二铬 粗蛋白质 氨基酸 表观消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中华鳖穿孔病病原菌的分离和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马有智 舒妙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14-416,共3页
从患有穿孔病的中华鳖的病灶中分离到菌株N9910 和N9911。用二菌株分别进行小白鼠和鳖的感染试验,均能使小白鼠死亡及鳖发病,感染鳖出现与自然发病鳖相似的症状,并从人工感染的死亡鳖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细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生... 从患有穿孔病的中华鳖的病灶中分离到菌株N9910 和N9911。用二菌株分别进行小白鼠和鳖的感染试验,均能使小白鼠死亡及鳖发病,感染鳖出现与自然发病鳖相似的症状,并从人工感染的死亡鳖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细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反应测定,二菌株均鉴定为摩氏摩根氏菌(Morganellamorgani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二菌株对氯霉素、菌必治、氟哌酸及丁胺卡那霉素均呈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穿孔病 病原 摩氏摩根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胃肠道5-羟色胺和胃泌素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苏泽红 陈晓武 +1 位作者 柳金雄 陈秋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3,共5页
采用ABC免疫细胞化学法,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胃肠道5-羟色胺(5-HT)细胞和胃泌素(Gas)细胞的分布和形态进行了观测,并比较了冬眠期和活跃期的分布差异。结果显示,5-HT细胞在胃和肠道各段均有分布,在胃分布于胃腺,在肠则分布于黏... 采用ABC免疫细胞化学法,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胃肠道5-羟色胺(5-HT)细胞和胃泌素(Gas)细胞的分布和形态进行了观测,并比较了冬眠期和活跃期的分布差异。结果显示,5-HT细胞在胃和肠道各段均有分布,在胃分布于胃腺,在肠则分布于黏膜上皮。在胃的前部和中部,5-HT细胞位于胃腺各部,而在胃的后部,5-HT细胞则主要集中于胃腺的上部和胃小凹底部。在肠道中,由前向后5-HT细胞的分布呈递减趋势,且大部分细胞呈上窄下宽的锥体形、梨形等,顶端伸达肠腔,为开放型内分泌细胞,少数细胞为封闭型。前、中部胃腺中,Gas细胞的分布数量较多,且位于腺细胞之间,一般为开放型。后部胃腺中Gas细胞数量减少。胃黏膜上皮和肠道中未见Gas细胞的分布。与活跃期相比,冬眠期Gas细胞的分布情况变化不大,但5-HT细胞的分布数量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胃肠道 5-羟色胺 胃泌素 免疫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沙鳖与中华鳖肌肉氨基酸的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赖春华 李军生 +2 位作者 廖永聪 廖诚珍 谢志扬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3-374,378,共3页
对黄沙鳖与中华鳖肌肉氨基酸含量及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黄沙鳖肌肉的氨基酸含量比中华鳖稍高,分别为20.11%和18.92%,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44%和40.55%,鲜味氨基酸含量相当。但是根据AAS和CS,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都为蛋... 对黄沙鳖与中华鳖肌肉氨基酸含量及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黄沙鳖肌肉的氨基酸含量比中华鳖稍高,分别为20.11%和18.92%,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44%和40.55%,鲜味氨基酸含量相当。但是根据AAS和CS,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都为蛋氨酸+胱氨酸,黄沙鳖的必需氨基酸指数高于中华鳖,表明黄沙鳖的蛋白质品质稍优越于中华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沙鳖 中华鳖 氨基酸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秋生 苏泽红 陈晓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4-660,共7页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和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并结合形态结构特点,对爬行动物黏膜免疫的特征进行了讨论。鳖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尤其大肠段)排列较疏松,细胞间隙明显,上皮间隙内普遍分布着上皮内淋...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和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并结合形态结构特点,对爬行动物黏膜免疫的特征进行了讨论。鳖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尤其大肠段)排列较疏松,细胞间隙明显,上皮间隙内普遍分布着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和浆细胞。IEL在上皮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为核下区∶核区∶核上区=4∶3∶3。核上区IEL以小淋巴细胞为主,而核区和核下区的IEI体积略大。淋巴细胞胞质内含有数个粗大的膜包颗粒。上皮内未见微皱褶细胞,IEL位于上皮细胞之间,并在上皮细胞之间伸出伪足。肠腔内有完整的游离淋巴细胞。肠道黏膜上皮间隙内的浆细胞一般位于核下区或核区,胞质内充满着扩张状态的粗面内质网。肠道固有膜散布着许多淋巴细胞(LPL)、浆细胞、巨噬细胞和一些白血细胞,以小肠段的分布最丰富。在有些肠绒毛内,LPL分布密集,几乎占据整个绒毛中心,但并未出现淋巴小结。固有膜浆细胞有两种形态:一种浆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呈短的扩张状态,其数量占多数;另一种浆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为板层状排列的扁囊状,数量较少。结果表明,参与中华鳖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的细胞数量多,但黏膜上皮内缺乏微皱褶细胞(M细胞),固有膜中也不形成淋巴小结。提示爬行动物的黏膜免疫机理与哺乳动物和鸟类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肠黏膜 免疫相关细胞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胃黏膜和胃腺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3
15
作者 苏泽红 陈晓武 陈秋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9-141,共3页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15只健康中华鳖的胃黏膜上皮和腺上皮细胞的超微构造。结果显示 ,胃黏膜上皮为单层高柱状 ,细胞上部胞质中充满黏液性颗粒 ,其形状多样化 ;上皮中有少量淡染的亮细胞 ,其结构与周围细胞基本相同 ,只是数量有差异 ...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15只健康中华鳖的胃黏膜上皮和腺上皮细胞的超微构造。结果显示 ,胃黏膜上皮为单层高柱状 ,细胞上部胞质中充满黏液性颗粒 ,其形状多样化 ;上皮中有少量淡染的亮细胞 ,其结构与周围细胞基本相同 ,只是数量有差异 ;上皮细胞之间具有明显的细胞连接。胃腺上皮细胞还未分化为独立的主细胞和盐酸细胞 ,但腺体细胞的结构同时具备两种细胞的特征 ,即既有发达的细胞内小管和丰富的线粒体 ,又有大量膜包分泌颗粒和粗面内质网。上述结果表明 ,中华鳖胃黏膜上皮具有分泌黏液的细胞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胃黏膜 胃腺 上皮细胞 超微结构 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中华鳖脾细胞培养上清液IL-2物质的检测 被引量:9
16
作者 郭琼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1-27,共7页
用刀豆蛋白A(ConA)刺激诱导草鱼和中华鳖脾细胞 ,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 ,用小鼠胸腺细胞增殖试验和对小鼠L92 9细胞系杀伤试验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 2 (简称IL 2 )活性。结果表明 :草鱼、中华鳖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有IL 2样活性物质 ,这... 用刀豆蛋白A(ConA)刺激诱导草鱼和中华鳖脾细胞 ,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 ,用小鼠胸腺细胞增殖试验和对小鼠L92 9细胞系杀伤试验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 2 (简称IL 2 )活性。结果表明 :草鱼、中华鳖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有IL 2样活性物质 ,这种物质使小鼠的胸腺细胞3H TdR掺入量明显增加 ,在相同效靶比的条件下对小鼠L92 9细胞系杀伤率也显著增强 ,这种IL 2活性均能被抗人rIL 2血清所抑制。中华鳖脾细胞培养上清液 (含IL 2 )对中华鳖胸腺细胞也有较明显的促增殖作用并能消除兔抗中华鳖胸腺细胞血清 (RATTS)对中华鳖胸腺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用抗人白细胞分化抗原CD2 5(IL 2受体 ,简称IL 2R)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交叉反应提示草鱼、中华鳖淋巴细胞膜上含有与人类IL 2R类似功能和结构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2受体 发育 比较免疫学 草鱼 中华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中华鳖IL-2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琼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1-316,共6页
结果显示 :当年草鱼种和中华鳖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能检测出IL 2活性 ,而且 1龄以上草鱼、中华鳖的IL 2活性高于当年孵化的草鱼和中华鳖。草鱼、中华鳖脾细胞在 2 5℃培养温度条件下 ,其上清液中IL 2活性最高 ,35℃次之 ,1 5℃最低。因... 结果显示 :当年草鱼种和中华鳖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能检测出IL 2活性 ,而且 1龄以上草鱼、中华鳖的IL 2活性高于当年孵化的草鱼和中华鳖。草鱼、中华鳖脾细胞在 2 5℃培养温度条件下 ,其上清液中IL 2活性最高 ,35℃次之 ,1 5℃最低。因此 ,草鱼、中华鳖IL 2活性在一定范围内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强和依赖温度的。通过小鼠胸腺细胞增殖和对小鼠L92 9细胞杀伤率的实验表明 37℃比 2 5℃检测温度下所测的IL 2活性高 ,而中华鳖胸腺细胞增殖实验却显示 2 5℃检测温度下IL 2活性高于 37℃。本文讨论了年龄、温度对免疫反应影响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 年龄 温度 发育 比较免疫学 草鱼 中华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中华鳖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琼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55-461,共7页
以草鱼脑组织、中华鳖脑组织和胸腺细胞为抗原制备兔抗草鱼脑血清 (RACBS)、兔抗中华鳖脑血清 (RATBS)和兔抗中华鳖胸腺细胞血清 (RATTS)。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和不同组织对RATBS、RATTS的吸收试验结果表明 :中华鳖胸腺细胞和脑组织均... 以草鱼脑组织、中华鳖脑组织和胸腺细胞为抗原制备兔抗草鱼脑血清 (RACBS)、兔抗中华鳖脑血清 (RATBS)和兔抗中华鳖胸腺细胞血清 (RATTS)。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和不同组织对RATBS、RATTS的吸收试验结果表明 :中华鳖胸腺细胞和脑组织均存在Thy1抗原(亦称脑组织抗原或胸腺 -脑组织T细胞抗原 ) ;草鱼脑组织缺乏Thy1抗原。应用间接酶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显示 :Thy1抗原阳性反应物沉淀于中华鳖胸腺细胞和外周一部分淋巴细胞表面。进一步用抗人白细胞分化抗原CD4、CD8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交叉反应提示中华鳖淋巴细胞膜上含有与人类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4、CD8类似结构的物质。本文讨论了Thy1抗原、CD抗原的出现及其意义 ,探讨了淋巴细胞异质性及RATBS、RATTS的特异性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中华鳖 Thy1抗原 白细胞分化抗原 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 发育 水生动物 比较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精子头部的形成
19
作者 张莉 韩向琨 陈秋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6-232,共7页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详细研究了中华鳖精子头部形成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中华鳖精子头部的形成过程可分成5个连续时期:第Ⅰ期前顶体泡形成并移向细胞核一侧,同侧核膜凹陷成浅窝。前顶体泡底部中央出现小的顶体颗粒,纤维物质层位...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详细研究了中华鳖精子头部形成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中华鳖精子头部的形成过程可分成5个连续时期:第Ⅰ期前顶体泡形成并移向细胞核一侧,同侧核膜凹陷成浅窝。前顶体泡底部中央出现小的顶体颗粒,纤维物质层位于核前端与前顶体泡底壁之间,其核膜一侧的中央形成更小的顶体下颗粒,将与核内小管的形成有关。细胞核开始端移和变形。第Ⅱ期核浅窝逐渐外推,前顶体泡变成扁囊状覆盖于隆突的核顶端,顶体颗粒弥散成中等电子致密物分布于顶体帽中,纤维物质层发育为顶体下锥。环形核套微管在顶体后端的核周围逐渐形成,核内染色质开始浓缩成圆形颗粒,核膜下出现明显间隙,细胞核体积变小。顶体下颗粒消失,但其下端的核质中可见2—4条核内小管开始发生。第Ⅲ期拉长的细胞核前端突出于精子细胞外,表面有顶体复合体覆盖,核后端最宽并出现植入窝。染色质进一步浓缩,颗粒间隙变小,细胞核更细长。第Ⅳ期染色质浓缩成致密均质物,核肩之前的细胞核变细,成为核前突。环形核套微管先后改建为斜行和纵行核套微管,支持细胞突起形成“袖领”包绕顶体。第Ⅴ期核套微管解聚而消失,顶体周围的“袖领”也消失,顶体下间隙出现。结果显示中华鳖精子头部的形成过程,即核质浓缩的形态变化过程、顶体的形成和核内小管的发育与变化方面,存在许多与其他爬行动物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精子头部 形成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生态养殖期的死亡率及其在不同池塘环境下的差异
20
作者 赵汉取 王雨辰 《水产养殖》 CAS 2011年第10期31-35,共5页
对5种类型养殖池塘90400只中华鳖在生态养殖期前100d的死亡率进行研究。结果说明,中华鳖温室转外塘生态养殖期的日死亡率呈对数方程分布,且可分成3个养殖阶段,分别为日死亡率快速下降期,日死亡率稳步下降期和日死亡率无显著变化期。中... 对5种类型养殖池塘90400只中华鳖在生态养殖期前100d的死亡率进行研究。结果说明,中华鳖温室转外塘生态养殖期的日死亡率呈对数方程分布,且可分成3个养殖阶段,分别为日死亡率快速下降期,日死亡率稳步下降期和日死亡率无显著变化期。中华鳖的日死亡率在不同池塘环境下有显著性的差异,表现为土质池塘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水泥池塘,在养殖池塘中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亦能减低中华鳖的死亡率。总体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华鳖最佳的生存环境为土质池塘种植30%~50%的沉水型水生植物,并且保持池塘生态环境处于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生态养殖 死亡率 池塘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