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a new type of foam concrete and its application on stability analysis of large-span soft rock tunnel 被引量:9
1
作者 王辉 陈卫忠 +2 位作者 谭贤君 田洪铭 曹俊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3305-3310,共6页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large-span soft rock tunnel is influenced greatly by the creep effect of surrounding rock.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type of foam concrete which has the property of high compressibility and lo...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large-span soft rock tunnel is influenced greatly by the creep effect of surrounding rock.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type of foam concrete which has the property of high compressibility and low ductility was introduced.And it was made as filling material of reserved deformation layer between the first lining and the second lining used in large-span soft rock tunnel.The effect of the new type of foam concrete was simulated as filling material of reserved deformation layer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common large-span soft rock tunnel,the vault settlement and surrounding convergence are reduced by about 61% and 45%,respectively,after creep of 100 a.And in the second lining,the plastic zone reduces apparently and the maximum equivalent plastic strain decreases relatively.So,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type of foam concrete as the filling material of reserved deformation layer can relieve the excessive force in second lining induced by rock creep,reduce its de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unn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am concrete large-span soft rock tunnel stability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岩隧洞约束混凝土箱型钢拱架支护承载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黄书岭 王祥祥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约束混凝土箱型钢拱架是箱型钢和核心混凝土形成的组合拱架结构,也是有效控制软岩隧洞变形的一种新型支护形式,目前尚缺少关于这类拱架承载特性的研究工作。为此,推导了约束混凝土箱型截面压弯屈服判据,分析了该类型拱架的强度极限承载... 约束混凝土箱型钢拱架是箱型钢和核心混凝土形成的组合拱架结构,也是有效控制软岩隧洞变形的一种新型支护形式,目前尚缺少关于这类拱架承载特性的研究工作。为此,推导了约束混凝土箱型截面压弯屈服判据,分析了该类型拱架的强度极限承载力和结构稳定极限承载力,同时对比了约束混凝土箱型钢拱架、H型钢拱架、箱型钢拱架3种类型拱架的承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约束混凝土箱型钢拱架截面屈服判据值在同型号中最高,其轴压屈服强度极限平均为箱型截面的1.4倍、H型钢截面的2.2倍,纯弯屈服强度极限平均为箱型截面的1.1倍、H型钢截面的1.5倍;约束混凝土箱型钢拱架强度和结构稳定极限承载力均高于同型号箱型和H型钢拱架,强度极限承载力是箱型钢拱架的1.3~1.4倍、H型钢拱架的2.2~2.3倍;结构稳定极限承载力是箱型钢拱架的1.03~1.04倍、H型钢拱架的1.10~1.27倍。约束混凝土箱型钢拱架承载特性优势显著,能够为软岩隧洞提供更为可靠和高效的支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隧洞 约束混凝土箱型钢拱架 压弯屈服判据 强度极限承载力 结构稳定极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高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开挖补偿控制研究
3
作者 陶志刚 许闯 +2 位作者 李勇 王祥 王欢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7,共12页
随着中国西部地区隧道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深埋、高应力、高海拔隧道的软岩大变形灾害愈发严重,已经成为隧道灾害控制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位于横断山脉的大亮山公路隧道因其埋深大、断层多、突涌水、围岩强度低、地应力高等特点,隧... 随着中国西部地区隧道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深埋、高应力、高海拔隧道的软岩大变形灾害愈发严重,已经成为隧道灾害控制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位于横断山脉的大亮山公路隧道因其埋深大、断层多、突涌水、围岩强度低、地应力高等特点,隧道围岩大变形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探索这种类型隧道围岩大变形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NPR材料的深埋隧道软岩大变形开挖补偿控制对策,为了验证其可行性和科学性,通过现场观测、室内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NPR锚索可承受的最大动力冲击荷载为284.811 kN,抗冲击性能最高约为Q235锚杆的2倍,非线性吸能效果显著;NPR锚索开挖补偿控制体系能够有效调节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及时为受开挖扰动的围岩提供补偿支护力,约束围岩塑性区扩展并吸收围岩释放的变形能;在正常与超载条件下,分别将软岩隧道围岩变形量控制在3 mm与5.8 mm以内,且无明显应力集中区域;NPR锚索开挖补偿支护体系可有效约束隧道围岩位移,最大水平位移量控制在3.35 mm以内,最大竖向位移量控制在15.21 mm以内。NPR锚索补偿开挖支护体系能够有效控制深埋高应力隧道软岩大变形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R锚索 软岩隧道 大变形灾害 物理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软岩隧道上中台阶开挖锁脚锚管倾角优化研究
4
作者 邓祥辉 贺海龙 +3 位作者 王睿 张轩 赵帮轩 丁潇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2-1161,共10页
软岩隧道初期支护中,钢架+锁脚锚管联合支护是一种有效控制隧道围岩变形且经济的支护措施。其中,锁脚锚管的打设角度是影响其支护效果的重要参数。在已有的上台阶开挖后钢架+锁脚锚管力学解析模型基础上,推导了上中台阶开挖后钢架+锁脚... 软岩隧道初期支护中,钢架+锁脚锚管联合支护是一种有效控制隧道围岩变形且经济的支护措施。其中,锁脚锚管的打设角度是影响其支护效果的重要参数。在已有的上台阶开挖后钢架+锁脚锚管力学解析模型基础上,推导了上中台阶开挖后钢架+锁脚锚管力学解析模型,以此求出上中台阶开挖后锁脚锚管打设角度和钢架拱顶沉降的理论计算式。同时,基于竖向围岩压力实测分析,通过所求出的上中台阶开挖后锁脚锚管打设角度与钢架拱顶沉降的关系式,并以中河隧道为工程依托确定上中台阶开挖后锁脚锚管的最优打设角度。结果表明:建立的上中台阶开挖后钢架+锁脚锚管力学模型分析得到的隧道拱顶沉降与现场实测值基本吻合;根据钢架拱顶沉降理论公式分析得出隧道中台阶锁脚锚管最优打设角度为60°~70°。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深埋隧道分台阶开挖锁脚锚管的倾角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隧道 锁脚锚管 上中台阶 力学模型 打设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软岩隧道边墙开槽半步CD法施工参数研究
5
作者 王峰 张洋语 +1 位作者 陶家清 高恒潮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141,共9页
依托某大跨软岩隧道,提出一种改进CD法,即边墙开槽半步CD法。为探明大跨隧道采用边墙开槽半步CD法开挖的施工力学特征,首先通过现场试验对其施工过程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再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深入研究Ⅴ级围岩条件下边墙开槽半... 依托某大跨软岩隧道,提出一种改进CD法,即边墙开槽半步CD法。为探明大跨隧道采用边墙开槽半步CD法开挖的施工力学特征,首先通过现场试验对其施工过程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再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深入研究Ⅴ级围岩条件下边墙开槽半步CD法中边墙开槽及拆撑距离、开挖循环进尺和左右导洞掌子面错距3个因素对初期支护变形、受力及塑性区分布的影响,最终得到优化的施工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现场采用该工法开挖监测断面拱顶最大沉降量为34.1 mm,隧道左导洞水平收敛量大于右导洞,达到30 mm,初期支护变形量主要产生于左右导洞上台阶期间,当左右边墙开挖后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增长速率明显变缓。型钢拱架整体承压,左拱肩内侧压应力最大,达到99 MPa;(2)随着边墙开槽及拆撑距离增大,初期支护变形量呈抛物线形增大,边墙初期支护内力增幅显著大于其余部位,建议一次性边墙开槽及拆撑距离不超过5.4 m;(3)当开挖循环进尺超过2.4 m后,初期支护变形、内力和塑性区面积均急剧增大,建议施工开挖循环进尺不超过2.4 m;(4)随着左右导洞掌子面错距减小,初期支护变形量逐渐减小,而初期支护内力与塑性区面积显著增大,建议实际施工左右导洞掌子面错距不小于1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隧道 软岩隧道 施工参数优化 边墙开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再制造TBM在软岩隧道中的防卡机改造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晓平 刘勇斌 +3 位作者 张春瑜 李馨芳 王红武 刘泉声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2-414,共13页
为提升再制造敞开式TBM在软岩隧道中的防卡机脱困能力,以大凉山1号隧道平导为例,通过工程实践对比分析再制造TBM防卡机改造的必要性,提出针对主驱动、支护系统和刀盘扩挖系统的防卡机改造方案。工程实践表明:1)通过更换主驱动减速机,再... 为提升再制造敞开式TBM在软岩隧道中的防卡机脱困能力,以大凉山1号隧道平导为例,通过工程实践对比分析再制造TBM防卡机改造的必要性,提出针对主驱动、支护系统和刀盘扩挖系统的防卡机改造方案。工程实践表明:1)通过更换主驱动减速机,再制造TBM的额定转矩和脱困转矩可提高38%;2)护盾和管棚钻机的改造可实现利用护盾导向孔快速施作超前管棚,一体化齿圈可确保管棚钻机和应急喷射混凝土设备的快速移动和准确定位,形成以护盾、锚杆、钢筋排、应急喷射混凝土和钢拱架相结合的连续封闭支护体系;3)提出边滚刀外移和预留扩挖刀箱的扩挖方案,结合主驱动抬升技术可满足再制造TBM在软弱围岩洞段长距离连续扩挖掘进的需求。通过软弱围岩洞段防卡机处置案例及其整体应用效果,验证了上述防卡机改造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敞开式TBM 再制造 防卡机 结构改造 软岩 公路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软岩大变形隧道交叉口段主被动支护技术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皮圣 范晓锋 +1 位作者 王明年 梁禹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1-234,共14页
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措施主要包含以大刚度钢架、复合式衬砌主导的被动支护技术,以高强预应力锚杆(索)为代表的主动支护技术,主被动支护结合的多层支护变形控制技术,以及让压支护技术等。然而实际工程中支护模式的选择仍是一个难题... 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措施主要包含以大刚度钢架、复合式衬砌主导的被动支护技术,以高强预应力锚杆(索)为代表的主动支护技术,主被动支护结合的多层支护变形控制技术,以及让压支护技术等。然而实际工程中支护模式的选择仍是一个难题。本文依托中国西南地区铁路某隧道工程,研究运用主、被动综合支护技术解决极软岩大变形隧道交叉口段挑顶期间突发的支护结构持续变形失稳难题,并对施工期间的初支与二衬间接触压力、钢管立柱压力、初支结构变形收敛、二衬混凝土应力等进行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交叉口段采用“双层初支+Φ325钢管立柱支撑”的被动支护,可遏制初支结构拱部前期快速下沉;拱部采用20m长Φ76自进式长锚管主动加固地层,实现以锚代撑;采用大刚度I25b单层初支快速封闭成环,尽早提供支护抗力限制围岩持续变形;按照“分区施工、分段封闭”原则,快速施作3m/6m短二衬锁口以控制围岩长期蠕变。历时275d最终完成了交叉口段二衬施工,解除了交叉口段支护结构持续变形失稳风险。该项综合支护技术的成功应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极软岩大变形 交叉口 钢管立柱支撑 以锚代撑 主被动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羽山特长公路软岩隧道初始地应力反演分析
8
作者 陶文斌 张志峰 +3 位作者 王飞 朱方华 吴华 侯俊领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83-988,995,共7页
针对毛羽山公路隧道工程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为探明毛羽山公路隧道轴线方向的初始地应力场状态,文章基于现场水压致裂法获得隧道初始地应力实测数据,利用ANSYS软件建立毛羽山隧道工程区三维计算模型,计算得到水压致裂法各测点位置的地... 针对毛羽山公路隧道工程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为探明毛羽山公路隧道轴线方向的初始地应力场状态,文章基于现场水压致裂法获得隧道初始地应力实测数据,利用ANSYS软件建立毛羽山隧道工程区三维计算模型,计算得到水压致裂法各测点位置的地应力量值,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毛羽山公路隧道全长范围内轴线方向上的初始应力分布规律开展反演分析。实测地应力数据表明毛羽山隧道工程区构造应力在地应力分布中占主导地位,最大水平主应力以西北—东南向挤压为主。基于数值模拟展开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获得的初始地应力回归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误差基本控制在20%以内,验证了反演回归计算结果的合理性。通过毛羽山地应力反演回归计算表明,毛羽山隧道工程区作用应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最大水平主应力σ_(H)、垂直应力σ_(v)、最小水平主应力σ_(h),且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的量值差距较大,隧道平面内存在较大的剪应力,易导致围岩产生过大变形或破坏。该研究成果对毛羽山公路隧道支护结构的设计、围岩稳定性的评判及施工加固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隧道 初始地应力 水压致裂法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监控量测的软岩隧道侧压力系数反演与应用:以宗思隧道为例
9
作者 杨潇 宋新宇 +3 位作者 张伟列 李勇志 杨凯 晏启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634-5642,共9页
侧压力系数对隧道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力学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准确得到隧址区侧压力系数λ可有效指导隧道的设计与施工。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侧压力系数对隧道拱顶沉降位移和边墙水平位移的影响;其次,通过监控量测得到隧道边墙水平位... 侧压力系数对隧道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力学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准确得到隧址区侧压力系数λ可有效指导隧道的设计与施工。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侧压力系数对隧道拱顶沉降位移和边墙水平位移的影响;其次,通过监控量测得到隧道边墙水平位移与拱顶沉降位移的比值,并结合数值模拟手段,建立了水平-竖向位移系数K与侧压力系数λ之间的数学关系,从而实现了侧压力系数的反演;最后,将反演得到的侧压力系数应用于隧道断面的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地质条件下,K与λ近似呈线性关系;无论隧道的埋深或围岩条件如何变化,水平位移与沉降位移之间始终存在比例关系,可用于隧址区侧压力系数的反演;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反演得到隧道侧压力系数为1.1,施工中通过不断调整隧道轴比m,使其逐渐趋近于λ^(-1),有效控制了隧道变形,降低了衬砌变形破坏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隧道 侧压力系数 水平-竖向位移系数 反演 隧道轴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岩大变形隧道让压耗能型波纹板接头构件轴压性能研究
10
作者 李延喆 宋远 +3 位作者 安刚建 荣传新 冯守中 黄明利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38-1548,共11页
针对软岩隧道流变性强、变形较大的工程问题,研发一种让压耗能型波纹板接头构件,并通过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对其轴压性能进行研究。以波纹板厚度、高度及布置间距为自变量,通过设计7组不同构造参数构件的试验方案,分析不同参数对构件极... 针对软岩隧道流变性强、变形较大的工程问题,研发一种让压耗能型波纹板接头构件,并通过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对其轴压性能进行研究。以波纹板厚度、高度及布置间距为自变量,通过设计7组不同构造参数构件的试验方案,分析不同参数对构件极限承载力、恒阻承载力及最大压缩量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1)加载过程中构件经历了弹性变形阶段、屈服响应阶段、塑性发展阶段和密实强化阶段,并出现非协调变形与焊脚破坏现象。2)在隧道围岩变形量为100~270 mm时,波纹板高度宜采用200~300 mm;当围岩变形量达到270 mm以上时可增加波纹板高度至400 mm以上。3)从控制成本的角度考虑,在满足承载力需求的前提下,可将波纹板厚度控制在3~4 mm,布置间距在200 mm以内。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并发现波纹板中心弯折处与焊脚位置易出现应力集中,工程应用时宜保证焊接质量或增设加强肋等。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对模拟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波纹板布置间距、厚度、高度分别对构件极限承载力、恒阻承载力、最大压缩量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大变形隧道 让压耗能型波纹板接头构件 轴压性能 室内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性围岩纵向变形曲线及其释放系数演化规律
11
作者 王嘉琛 孟令赞 +2 位作者 张顶立 卢松 文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3-524,共12页
常规的弹性解无法对具有强蠕变特性的软岩隧道变形规律提出合理解释.因此,针对软岩隧道施工的时间-空间效应,引入Burgers模型揭示其时空演化规律,并通过数值计算探究不同因素对黏弹性围岩纵向变形规律的影响.同时基于响应面法得到位移... 常规的弹性解无法对具有强蠕变特性的软岩隧道变形规律提出合理解释.因此,针对软岩隧道施工的时间-空间效应,引入Burgers模型揭示其时空演化规律,并通过数值计算探究不同因素对黏弹性围岩纵向变形规律的影响.同时基于响应面法得到位移释放系数的经验公式,与现场监测和其他理论比较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地应力对位移释放系数影响可忽略,Kelvin切变模量、Kelvin黏滞系数、Maxwell切变模量和开挖速度显著影响位移释放系数,而根据延滞时间的不同可分为低延滞系数、中延滞系数和高延滞系数3类;针对时间效应影响型、空间效应影响型和时空效应影响型3种黏弹性围岩纵向变形曲线类型拟合得到相应的经验公式.研究结论可为软岩隧道变形预测提供更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 纵向变形曲线 软岩隧道 时空效应 位移释放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挤压碎裂软岩隧道主被动联合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红杰 邢培刚 +5 位作者 马伟斌 赵建军 邹文浩 张金龙 黄新宇 徐浩田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90-307,共18页
针对西部地区某高原隧道遇到的国内外罕见的强挤压碎裂围岩大变形难题,通过分析隧道的变形特征和多轮方案调整后的变形控制效果,梳理解决隧道大变形问题的关键在于兼顾“防溜塌”与“控变形”的施工方案;重点研究分析隧道进口段区域构... 针对西部地区某高原隧道遇到的国内外罕见的强挤压碎裂围岩大变形难题,通过分析隧道的变形特征和多轮方案调整后的变形控制效果,梳理解决隧道大变形问题的关键在于兼顾“防溜塌”与“控变形”的施工方案;重点研究分析隧道进口段区域构造特点、岩体特性、地应力情况以及松动圈扩展规律,并结合力学开挖模型阐明强挤压碎裂软岩隧道大变形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分部开挖防溜塌、抗锚注支护控变形”为核心的主被动联合支护理念,并形成“分部开挖、密排超前、强化钢拱架支护、施作内置式锚杆、扩大径向注浆”的强挤压碎裂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对比优化前后的现场监测数据,发现应用大变形控制技术后,围岩变形减少超过40%,前期变形速率降低13.6~20.0 mm/d,钢拱架应力减小57%,有效解决了强挤压碎裂围岩引起的大变形灾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大变形 强挤压碎裂围岩 软岩隧道 变形机制 主被动联合支护 变形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跨孔声波探测技术的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扰动演化规律研究
13
作者 杨朝帅 洪开荣 +1 位作者 黄兴 刘永胜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2-50,共9页
为揭示深部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在开挖支护过程中围岩扰动的演化规律,以渭武高速木寨岭隧道为依托工程,选取桩号ZK220+020~+090作为监测段,通过从先行隧道向后行隧道施打2个平行钻孔,采用跨孔声波探测技术,监测获取后行隧道围岩波速随径向... 为揭示深部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在开挖支护过程中围岩扰动的演化规律,以渭武高速木寨岭隧道为依托工程,选取桩号ZK220+020~+090作为监测段,通过从先行隧道向后行隧道施打2个平行钻孔,采用跨孔声波探测技术,监测获取后行隧道围岩波速随径向深度和与掌子面距离的变化特征,反演分析隧道掘进过程围岩扰动时空演化和施工工序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围岩受到大幅度扰动主要集中在开挖前5 d到开挖后10 d,反映出掌子面距离对围岩扰动的影响;2)在空间上,软岩隧道中掌子面开挖支护对围岩的扰动在纵向的影响范围约为1.25D(15 m,D为隧道开挖直径)、径向约为2.08D(25 m);3)在不同施工工序作用下,根据对围岩的扰动程度可以将施工工序分为上台阶与中台阶、下台阶与仰拱开挖2个扰动阶段,其中,上、中台阶开挖阶段对围岩的扰动程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 围岩扰动 跨孔声波 时空演化规律 施工工序 双行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断面软岩隧道开挖变形特征及工法优化
14
作者 程坤 徐强 +2 位作者 陈海 刘新荣 王培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9118-9129,共12页
超大断面隧道穿越软岩地层时易产生较大变形,开挖方法的合理选择对于施工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究双侧壁九步开挖法对超大断面隧道施工的适用性,依托重庆市500 m2超大断面软岩隧道在建工程,通过开展室内试验揭示砂质泥岩的力学特性,... 超大断面隧道穿越软岩地层时易产生较大变形,开挖方法的合理选择对于施工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究双侧壁九步开挖法对超大断面隧道施工的适用性,依托重庆市500 m2超大断面软岩隧道在建工程,通过开展室内试验揭示砂质泥岩的力学特性,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地表与超大断面隧道结构的变形特征,并对开挖步序、临时支护措施、开挖台阶长度进行了工法优化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围压、不同卸荷速率下砂质泥岩岩样应力应变曲线相似,岩样三轴抗压强度及变形特征均发生显著变化。随着上台阶核心岩体的开挖,超大断面隧道洞周位移发生突变,当临时支护措施拆除后,进一步加剧了超大断面隧道变形量。不同开挖步序造成围岩先后扰动,致使围岩卸荷速率不同,影响地表与隧道结构的变形。临时横撑有效限制了拱腰收敛,其全部布设工况减小拱腰收敛量约10.0 mm。此外,开挖台阶长度越短,地表及超大断面隧道变形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软岩 超大断面 试验 变形 工法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合拱-墙法大跨暗挖地铁隧道建造关键技术研究
15
作者 胡奇凡 朱占国 +4 位作者 郭家兴 孙宇 赵斌 熊春林 陈晓斌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115,共10页
[目的]采用中隔壁、双侧壁导坑等分部开挖工法开挖大跨暗挖地铁隧道时,受临时支撑影响,大型机械化作业难以有效实施。为适应环境敏感场地微振机械化施工要求,需研发SAWS(叠合拱-墙)法大跨暗挖隧道开挖支护方法,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目的]采用中隔壁、双侧壁导坑等分部开挖工法开挖大跨暗挖地铁隧道时,受临时支撑影响,大型机械化作业难以有效实施。为适应环境敏感场地微振机械化施工要求,需研发SAWS(叠合拱-墙)法大跨暗挖隧道开挖支护方法,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方法]在简述了SAWS(叠合拱-墙)法技术之后,以重庆某软岩地层单拱大跨暗挖地铁车站为例,采用FLAC三维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车站开挖全过程中地层、结构力学行为进行了模拟仿真,对比分析了工法1(常规双侧壁导坑法)和工法2(SAWS)法在地面沉降、围岩塑性区分布、初支结构变形、初支结构应力、锚杆轴力等方面的差异,验证了SAWS法的适用性及可靠性。[结果及结论]对比双侧壁导坑法,采用SAWS法后,地面最大沉降增加约12.4%,拱顶最大沉降增加约8.5%,洞内沿垂直隧道线路方向的最大水平位移增加约26.0%,且各项变形均具有足够的安全冗余度;初支拱脚内力减小约42.9%,侧墙中下部系统锚杆轴力降低约20.0%~30.0%。2种工法的拱底隆起及围岩塑性区分布基本一致。SAWS法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初支及锚杆结构受力合理。SAWS法可以满足大型机械化施工需要,具备可实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单拱大跨车站 暗挖隧道施工 软岩地层 叠合拱-墙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岩隧道动力响应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
16
作者 陈甫君 肖锋 +3 位作者 汪兴源 杨永强 李肃强 郭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14-2924,共11页
为探究冲击荷载和爆炸荷载作用下隧道变形行为特征,提出了一种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不同动态荷载条件下隧道的损伤行为和模式。以海螺沟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对缩尺物理隧道模型进... 为探究冲击荷载和爆炸荷载作用下隧道变形行为特征,提出了一种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不同动态荷载条件下隧道的损伤行为和模式。以海螺沟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对缩尺物理隧道模型进行冲击测试,接着对隧道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并完成验证,然后对比了小比例隧道模型和原型模型在冲击荷载下的隧道变形结果,最后分析了爆破荷载对原型隧道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方法能够真实反映实际冲击荷载对隧道变形的影响;缩尺隧道模型的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原型隧道顶部的约为缩尺物理模型的10倍;原型隧道数值模型在冲击荷载作用下顶部变形量与500 kg TNT爆破荷载造成的变形较为一致,利用冲击荷载可有效模拟爆破载荷对隧道拱顶的损伤情况;增大覆盖深度和减小冲击荷载是避免隧道造成重大损伤的有效举措。本研究的成果克服了地表爆破时现场测试的困难,为分析隧道在不同动态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行为和模式提供一种低成本、安全可靠的测试方法,为优化爆破荷载的隧道安全、经济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软岩隧道 动力响应 模型试验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协调下的可变形初期支护理论模型研究
17
作者 吴奎 谢凡 赵南南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4-1187,共14页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是深地工程安全建造的痛点问题.可变形初期支护由可缩钢拱架和含让压元件的可变形喷射混凝土衬砌组成,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可定量释放围岩应变能,从而缓解支护压力.钢拱架和喷射混凝土衬砌的变形协调是可变...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是深地工程安全建造的痛点问题.可变形初期支护由可缩钢拱架和含让压元件的可变形喷射混凝土衬砌组成,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可定量释放围岩应变能,从而缓解支护压力.钢拱架和喷射混凝土衬砌的变形协调是可变形初期支护研究的核心问题.文章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首先分别构建了可缩钢拱架、含让压元件的可变形喷射混凝土衬砌的力学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支护压力-径向位移关系的解析表达式.对于可缩钢拱架,所建立的力学模型主要包括3个阶段:弹性-屈服-弹性阶段.为统一两者的变形阶段,可变形喷射混凝土衬砌的力学模型也被分为3个阶段.但是根据让压元件的变形特征,衬砌变形的第二阶段又被进一步细分为屈服和压实两个子阶段.其次,基于变形协调原理,建立了可变形初期支护的理论模型,并根据支护承载能力最大化利用原则,给出了可缩钢拱架和可变形喷射混凝土衬砌参数应满足的理论表达式.进一步,通过与既有文献中的数值模拟结果相比较,发现利用建立的理论模型对可缩钢拱架、含让压元件的可变形喷射混凝土衬砌,以及可变形初期支护的力与位移之间关系的刻画,与数值模拟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了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最后,基于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相关参数分析,得到:减小钢拱架的纵向间距或增加衬砌的厚度能够提高支护刚度及其承载能力;增加可缩钢拱架滑动接头高度与让压元件长度可以提高可变形初期支护的变形能力,使得围岩与支护达到稳定;当围岩-支护处于平衡时,考虑让压元件压实变形特性的支护压力更大,径向位移更小.结果可为相关工程难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隧道 可变形初期支护 变形协调 支护特征曲线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条件下某泥砂岩互层隧洞侧向变形机制研究
18
作者 赵本超 苏昆琨 +4 位作者 蔡茂泽 秦承志 刘海宁 裴书锋 刘亮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9-161,共13页
【目的】以小浪底北岸灌区水利枢纽工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局部洞段开挖支护后的大变形现象,分析强降雨条件下砂泥岩互层隧洞围岩侧向变形机制,并提出合理的隧洞开挖支护措施。【方法】运用现场调查、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 【目的】以小浪底北岸灌区水利枢纽工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局部洞段开挖支护后的大变形现象,分析强降雨条件下砂泥岩互层隧洞围岩侧向变形机制,并提出合理的隧洞开挖支护措施。【方法】运用现场调查、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不同工况下隧洞围岩侧向变形、塑性区特征以及支护单元受力状况展开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初始工况下隧洞侧壁最大位移量相对较小,围岩基本稳定。降雨工况下,隧洞底脚侧向变形较大,钢拱架等支护设备破坏。降雨加支护工况下,侧壁最大侧向位移量几乎可以忽略,支护效果良好。【结论】隧洞侧向变形为渐进过程。9^(#)隧洞围岩侧向变形机制如下:局部软弱岩层透镜体影响稳定性;强降雨入渗与农业灌溉致地下水位抬升,增加孔隙水压并降低围岩强度,致使原支护结构承载力不足,无法限制变形发展致其损坏并引发大变形。增设底部横向支撑可显著抑制围岩侧向变形,两侧底脚处效果明显,“增设底部横向钢支撑+沿洞周2 m注浆加固”的支护优化方案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互层 隧洞 侧向变形 破坏机理 支护优化 监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长期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邓云纲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7,89,共9页
研究目的:高地应力软岩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流变过程中岩体参数随时间发生变化。本文结合梁王山隧道的设计施工方案,采用Cvisc模型对其施工过程及运营期间的围岩和支护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进行分析,查明了隧道在施工阶段和长期运营阶段的... 研究目的:高地应力软岩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流变过程中岩体参数随时间发生变化。本文结合梁王山隧道的设计施工方案,采用Cvisc模型对其施工过程及运营期间的围岩和支护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进行分析,查明了隧道在施工阶段和长期运营阶段的应力、应变和变形特性以及隧道支护结构的内力与变形随时间发展规律。研究结论:(1)在软岩隧道工程施工中,施工时应对隧道初支拱脚处适当加固,控制拱脚变形;(2)不仅要保证施工期的安全,更需要关注隧道在后期运营过程中的长期稳定性;(3)需根据全寿命周期内的围岩流变稳定状态设计支护结构的刚度,从而确保隧道结构长期稳定;(4)本研究成果可为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安全和长期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隧道 长期稳定性 流变 高地应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埋深软岩隧道平行导洞合理超前距离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谭忠盛 张宝瑾 +4 位作者 马建华 陈应武 赵金鹏 范晓敏 王雪冰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共7页
为解决滇藏铁路丽香线哈巴雪山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变形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的方法,对哈巴雪山隧道不同平行导洞超前距离下隧道变形及正洞区域应力进行研究,提出平行导洞的合理超前距离。研究结果表明:1)哈巴雪山隧道平行导... 为解决滇藏铁路丽香线哈巴雪山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变形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的方法,对哈巴雪山隧道不同平行导洞超前距离下隧道变形及正洞区域应力进行研究,提出平行导洞的合理超前距离。研究结果表明:1)哈巴雪山隧道平行导洞超前正洞的距离应设定为100 m,此时平行导洞对正洞区域的应力释放效果已达90%以上。2)平行导洞的设置使正洞拱顶沉降减小6.92%,上台阶水平收敛减小14.58%,下台阶水平收敛减小10.8%。由此可知,平导超前开挖能够减小正洞支护变形,对正洞水平收敛的控制效果大于拱顶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埋深 软岩隧道 应力释放技术 平行导洞 超前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