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学与东汉后期的社会批判思想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涛 王荣优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6-101,共6页
《周易》及易学的启示和影响,始终贯穿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东汉后期,社会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为了解决社会危机,挽救东汉政权,王符、仲长统、荀悦等人借助易学阐发了一系列社会批判思想。这些思想更多地摆脱了象数易学的束缚... 《周易》及易学的启示和影响,始终贯穿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东汉后期,社会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为了解决社会危机,挽救东汉政权,王符、仲长统、荀悦等人借助易学阐发了一系列社会批判思想。这些思想更多地摆脱了象数易学的束缚,在义理解《易》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并促使易学最终向玄学转型,成为东汉后期易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东汉末年 社会批判思想 王符 仲长统 荀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汉道德教育的途径 被引量:5
2
作者 曾昭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4-136,共3页
东汉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道德教育,主要有广设学校,以德养才;奖励名节选才以德;设官任职,务行教化等,把灌输封建伦理道德思想与伦理道德的法制建设结合起来,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功名利禄结合起来,从而广泛推行社会教化,培养了东汉良好... 东汉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道德教育,主要有广设学校,以德养才;奖励名节选才以德;设官任职,务行教化等,把灌输封建伦理道德思想与伦理道德的法制建设结合起来,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功名利禄结合起来,从而广泛推行社会教化,培养了东汉良好的职业道德,促进了东汉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学校 儒家思想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谶纬与东汉社会思潮略议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俊峰 《河北学刊》 2001年第3期15-18,共4页
谶纬是两汉时期独特的社会思潮。它的产生、盛行与衰落 ,与两汉时期的政治、思想状况密不可分。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谶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汉时期政治和思想的走向 ,并最终造成了东汉经学的衰落。谶纬的兴衰 ,反映出东汉时期政治主宰... 谶纬是两汉时期独特的社会思潮。它的产生、盛行与衰落 ,与两汉时期的政治、思想状况密不可分。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谶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汉时期政治和思想的走向 ,并最终造成了东汉经学的衰落。谶纬的兴衰 ,反映出东汉时期政治主宰学术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谶纬 经学 东汉 社会思潮 《白虎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伦理政治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健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42,共6页
伦理政治的迷失是新朝政权倏忽兴亡的重要原因。刘秀复汉的成功,与对儒家思想的借重是分不开的。儒家政治伦理作为东汉极力表彰的意识形态,享有崇高地位,并与政治实践密切结合。伦理制衡既体现为东汉前期皇帝对治道和施政政策的主动调整... 伦理政治的迷失是新朝政权倏忽兴亡的重要原因。刘秀复汉的成功,与对儒家思想的借重是分不开的。儒家政治伦理作为东汉极力表彰的意识形态,享有崇高地位,并与政治实践密切结合。伦理制衡既体现为东汉前期皇帝对治道和施政政策的主动调整,也体现在儒臣对朝廷决策和施政的约束和引导,从而发挥了一定的政治调节作用。东汉素来以朝廷表彰名节、士风高亢而彪炳中古史册,这构成该时期伦理控制的鲜明特征。东汉社会的伦理冲突,集中表现为清流士大夫捍卫德治传统、与黑暗势力的殊死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朝 东汉 伦理制衡 伦理冲突 党锢之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中后期士人伦理生活管窥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渭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16,共3页
东汉中后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确立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政局的变化,士人阶层在伦理生活方面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一方面继续强化了东汉前期以来官方确立的儒家伦理意识形态,造成了道德的偏至;另一方面随着士人精神的演进,伦理生活也... 东汉中后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确立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政局的变化,士人阶层在伦理生活方面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一方面继续强化了东汉前期以来官方确立的儒家伦理意识形态,造成了道德的偏至;另一方面随着士人精神的演进,伦理生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孕生了魏晋玄学伦理的某些质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中后期 士人 伦理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