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格点尝试法求解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及解的质量评价 被引量:60
1
作者 俞春泉 陶开 +2 位作者 崔效锋 胡幸平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02-1411,共10页
P波初动符号物理图像明确,是稳定的地震波信息.在资料充分时,可以较好地确定震源机制解.网格搜索法是目前流行的利用P波初动符号求解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不过,在实际观测资料不充分时,虽然较迭代算法优越,但网格搜索法依然有较大的不... P波初动符号物理图像明确,是稳定的地震波信息.在资料充分时,可以较好地确定震源机制解.网格搜索法是目前流行的利用P波初动符号求解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不过,在实际观测资料不充分时,虽然较迭代算法优越,但网格搜索法依然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极大地制约了这一类方法的应用.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在许忠淮提出的格点尝试法的基础上对网格搜索法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改进.首先,采用新的加权方法计算加权矛盾比:权重因子包括反映初动符号质量的权重以体现资料质量的影响;不包括反映观测点与节面距离的权重以避免因节面附近资料权重的双重减小带来的系统偏差;通过减小震源球上密集资料点的权重以部分地抵消震源球上P波初动符号资料分布不均匀对可能解的影响.在通过加权矛盾比筛选可能的震源机制解时,把震源球分为面积相对均匀的网格进行解的搜索,避免了因网格划分不均匀所导致的平均解的计算偏差.针对资料不足情况下震源机制解会受控于个别观测点P波初动符号的情况,我们借鉴杰克刀(jackknife)技术,在可选解中增加了那些一个观测点被去除后的可选解,既对解的质量有了更好的把握,又增加了找到真解的可能性.进一步地,针对可选解存在多个解簇的情况,本文提出了通过聚类提供多组可选解的做法.最后,针对目前缺乏对解的合理评价体系的现状,提出了主要基于解的离散度并参考加权最小矛盾比对震源机制解质量进行评价的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P波初动 网格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及其构造含义 被引量:20
2
作者 孙长虹 许丰 +2 位作者 杨玉波 钱荣毅 孟小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338-3346,共9页
利用8个流动数字地震台和国家数字地震台站的地震波形记录,测量了2003年4月17日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及其主要余震的直达P波、SV波、SH波的初动方向和振幅比,应用Snoke(2003)的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测定出德令哈地震序列的48个2.... 利用8个流动数字地震台和国家数字地震台站的地震波形记录,测量了2003年4月17日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及其主要余震的直达P波、SV波、SH波的初动方向和振幅比,应用Snoke(2003)的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测定出德令哈地震序列的48个2.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搜集分析了美国哈佛大学测定的德令哈6.7级主震和2004年二期地震活动中的7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于余震空间分布特征和对震源机制解特征的分析,讨论了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可能断层活动方式和地震的构造含义.结果表明,主震和大部分余震都是沿NWW—SEE走向的逆断层错动,北边的上盘可能沿低角度向北倾的断层面向南仰冲;个别正断层余震可能是震源区挤压变形弧顶区附近发生的局部张性破裂;在二期地震活动中,逆断层和走滑断层都有,走滑断层地震主要发生在震源区东侧.德令哈地震活动是青藏高原东北缘NWW—SEE向延伸的挤压带继续处于隆升活动中的表现,这一继承性新构造运动是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可能发震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令哈地震序列 snoke震源机制解测定法 断层活动方式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源机制解谱聚类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林庆西 姜喜姣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77,共14页
多参数、多维度的震源机制解很难通过直观观察或简单的对比分析来进行有效的类型划分.谱聚类是一种基于谱图理论的聚类方法,对震源机制解这类非线性可分数据具有良好的划分效果.本文尝试使用该方法对震源机制解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最小旋... 多参数、多维度的震源机制解很难通过直观观察或简单的对比分析来进行有效的类型划分.谱聚类是一种基于谱图理论的聚类方法,对震源机制解这类非线性可分数据具有良好的划分效果.本文尝试使用该方法对震源机制解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最小旋转角为相似度矩阵,利用规范割集准则(Ncut)完成类型判别,以间隔统计量法(Gap statistic)确定聚类数的最优解,从而对海量的震源机制解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类型划分.本文不仅通过一组随机样本数据集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还分别以海城M_(S)7.3地震序列和川滇及周边地区的震源机制解集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此方法的实用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细分了区域内的震源机制解类型,不同类型解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受不同的区域构造背景控制,有利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研究.总体上看,基于震源机制解的谱聚类方法是区分震源机制解类型较为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谱聚类 间隔统计量 海城M_(S)7.3地震序列 川滇及周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谱聚类方法研究新丰江库区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
4
作者 林庆西 姜喜姣 梁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2-515,共14页
为检验震源机制解谱聚类方法的实用性,选择新丰江库区为研究区域,利用FOCMEC方法反演了该区域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ML2.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对其进行了谱聚类分析,最终获得该区域7种震源机制解类型;通过分析每种类型的震... 为检验震源机制解谱聚类方法的实用性,选择新丰江库区为研究区域,利用FOCMEC方法反演了该区域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ML2.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对其进行了谱聚类分析,最终获得该区域7种震源机制解类型;通过分析每种类型的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震源机制解类型分布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新丰江库区地震破裂类型以正断型为主,兼有部分倾滑分量,其次为走滑型;②不同类型的震源机制解具有区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不同的构造背景影响,反映了新丰江库区地震活动和构造特征之间的关系;③不同类型震源机制解所描述的断裂分布反映了峡谷及大坝区库水渗透的构造条件,解释了区域地震频发的可能原因;④每种类型的震源机制解在研究时间范围内数量变化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谱聚类 间隔统计量 新丰江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祁玉萍 张致伟 +4 位作者 龙锋 肖本夫 梁明剑 路茜 江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7-395,共19页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地质、GPS观测数据等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机制为主,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较吻合;区域应力场方向与GPS速度场运动方向基本一致,优势方向为NW-SE和NWW-SEE向,整个区域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性质为应力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大凉山次级块体在川滇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和华南块体三者联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现今的应力格局,川滇块体相对向SE滑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的E、SE向逃逸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及大尺度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次级块体 震源机制 区域应力场 CAP方 线性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P方法的2013湖北巴东5.1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赵凌云 张辉 +2 位作者 陈俊华 申学林 魏贵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4-1018,共5页
利用湖北与重庆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湖北巴东2013年12月16日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166°,倾角82°,滑动角41°;节面Ⅱ:走向69°,倾角... 利用湖北与重庆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湖北巴东2013年12月16日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166°,倾角82°,滑动角41°;节面Ⅱ:走向69°,倾角49°,滑动角169°;最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5.5km附近。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带有逆冲成分的走滑性质断层,主压应力P轴近EW向,主张应力轴近NS向。余震序列主要呈EW分布,少部分呈NS方向分布,较大余震的发震破裂滑动类型以正走滑型的居多,其次为逆倾滑型及逆走滑型。结合7次较大余震的机制解判断,近EW向节面为发震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东地震 震源机制 CAP(Cut and PASTE Method) 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7月20日江苏省高邮-宝应M4.9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4
7
作者 孙业君 王俊 黄耘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1-522,共2页
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12年7月20日20时11分50秒,江苏省高邮市和宝应县交界处发生M 4.9地震(φN31.12°,λE119.61°)(见图1)。江苏省大部分地区有强烈震感,震中区附近部分烟囱和院墙倒塌,并造成1人死亡,3人受伤。
关键词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江苏省 震源机制 中心测定 交界处 宝应县 高邮市 震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彝良M_S5.7和M_S5.6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吕苗苗 丁志峰 +3 位作者 徐小明 李大虎 叶庆东 郑晨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5-898,1,共14页
利用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在云南、贵州地区的17个流动台站的地震记录,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MS5.7和MS5.6地震及其余震序列(ML≥1.0)进行重定位.在获得精确的震源位置后,采用CAP法反演了MS≥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 利用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在云南、贵州地区的17个流动台站的地震记录,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MS5.7和MS5.6地震及其余震序列(ML≥1.0)进行重定位.在获得精确的震源位置后,采用CAP法反演了MS≥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彝良MS5.7主震位于(27.509°N,103.971°E),震源深度为9.7km,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51°、倾角66°、滑动角150°,节面Ⅱ走向354°、倾角63°、滑动角27°;彝良MS5.6主震位于(27.563°N,104.034°E),震源深度为10.0km,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35°、倾角39°、滑动角147°,节面Ⅱ走向352°、倾角70°、滑动角56°.反演结果显示断层的几何形态、余震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特征及构造应力场等均有很好的一致性.综合断层的运动学特征、地震活动规律和地质构造背景,推测彝良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昭通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即NE走向的石门断裂.导致震区受灾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彝良地震震源深度较浅,能量释放多发生在地壳浅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良MS5.7和MS5.6地震 双差定位 CAP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濮阳小震集中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跟踪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亚红 王鹏 +3 位作者 张军 邵李娜 申茂正 董春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2期157-163,共7页
利用垂直向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法,计算濮阳小震集中区2002年1月-2014年9月发生的45个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研究区发震构造断层及其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为主、构造应力以水平和近水平力推扭为主。震源一致性参数下降反映... 利用垂直向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法,计算濮阳小震集中区2002年1月-2014年9月发生的45个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研究区发震构造断层及其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为主、构造应力以水平和近水平力推扭为主。震源一致性参数下降反映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增强。统计P轴方位结果表明研究区P轴方位变化与地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该区小震P轴方位的时序变化可供中强地震预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阳小震集中区 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 震源机制 区域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P方法的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赵凌云 邓津 +3 位作者 陈俊华 申学林 戴苗 魏贵春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84,共4页
利用来源于湖北区域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2008年11月22日湖北-秭归Ms4.1级地震和09月27日Ms3.2中小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有一些差别,但是均为逆冲兼走滑分... 利用来源于湖北区域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2008年11月22日湖北-秭归Ms4.1级地震和09月27日Ms3.2中小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有一些差别,但是均为逆冲兼走滑分量性质断层,主压应力P轴主要集中在NE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有一定一致性。分析认为秭归地震可能是仙女山断裂受库水渗透和载荷变化影响引发的水库构造地震。通过与P波初动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对比发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的反演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较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地震 震源机制 CAP(Cut and PASTE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研究渭河-运城盆地主要断裂带的特征及应力场分布 被引量:7
11
作者 余占洋 沈旭章 +2 位作者 梁浩 郑文俊 刘旭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5-413,共19页
文中选取2009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渭河-运城盆地地区的震相报告资料,共包括14381个地震事件,剔除其中地震信息不完整和台站记录过少的地震事件,剩余11856个地震事件。由于研究区域较大,为减少不同区域结构影响,将渭河-运城盆地划分... 文中选取2009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渭河-运城盆地地区的震相报告资料,共包括14381个地震事件,剔除其中地震信息不完整和台站记录过少的地震事件,剩余11856个地震事件。由于研究区域较大,为减少不同区域结构影响,将渭河-运城盆地划分成3个较小的区域,分别使用双差定位法进行重定位,定位过程中使用52个台站的数据,得到了8106个地震事件的重定位结果。采用格点尝试法反演震源机制解,通过最小空间旋转角将其与前人使用其他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进行定量比较,发现两者基本一致。此外,文中确定了区域内346个M_(L)≥2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经分析可知,正断型和走滑型地震事件分布广泛,占全部地震事件的60%以上,且大多集中在断裂带附近。根据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使用MSATSI程序包反演得到了渭河-运城盆地地区1°×1°网格的地壳应力场,并垂直断层截取了一定数量的深度剖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定位前的分布相比,重定位后的地震事件分布更集中,在平面上基本沿断裂走向分布,在垂向上沿断层面密集分布。山西地堑带内部及周边地震活动频繁,但震级普遍较小;而渭河断陷带内地震活动性相对较弱。重定位前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5~10km,重定位后震源深度的分布发生了明显改变,集中分布在10~25km范围内,总体上震源深度集中在20km以内,小部分地震发生在25~35km深度处。盆地内部的震源深度相对较浅,以5~15km为主,盆地两端震源深度有加深的趋势,最深约达30km,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对截取的深度剖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大部分断层面的倾角较大,与地表产状相近,有的断层面甚至接近直立状态。断裂构造的运动性质和震源机制解指示研究区内断层性质以正断和走滑为主;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除东南缘部分地区的R值较大外,其余地区的R值均<0.5;渭河-运城盆地地区的应力状态偏向于拉张,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在渭河断陷带呈近EW向,在山西断陷带南部呈NNE和NEE向,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渭河-运城盆地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威远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12
作者 余梦雪 吴庆举 +1 位作者 强正阳 白兰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5-1039,共15页
基于四川省威远地区密集流动台站从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收集到的42个M_(L)3.0—4.5中小地震事件,采用Hypo2000定位法进行精定位,并利用HASH(Hardebeck&Shearer)法反演得到其中31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之后利用阻尼区域... 基于四川省威远地区密集流动台站从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收集到的42个M_(L)3.0—4.5中小地震事件,采用Hypo2000定位法进行精定位,并利用HASH(Hardebeck&Shearer)法反演得到其中31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之后利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计算了研究区的应力场参数。结果表明:中小地震主要分布在威远背斜南翼SSE向墨林场断层的两侧,震源深度集中在10 km以内,均为浅源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以逆冲型为主,断层错动类型较为复杂,根据震源机制解结果,推测墨林场断层两侧存在一系列盲冲断层及正断型断层,同时研究区浅层地层中还可能存在其它小的隐伏断层或破裂;区域应力场为逆冲兼走滑型,其最大主应力轴σ1方位为103°,倾角为1°,最小主应力轴σ3方位为192°,倾角为51°,与震源机制解主要类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威远地区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 HASH 区域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瑞昌4.6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凌云 张辉 +2 位作者 陈俊华 申学林 魏贵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32-35,共4页
基于湖北、江西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反演江西瑞昌2011年9月10日Ms 4.6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204°,倾角79°,滑动角-22°;节面Ⅱ走向298°,倾角68°,滑动角-168... 基于湖北、江西区域台网共9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法反演江西瑞昌2011年9月10日Ms 4.6地震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I走向204°,倾角79°,滑动角-22°;节面Ⅱ走向298°,倾角68°,滑动角-168°;最佳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4 km附近;结果分析认为:此次地震主压应力P轴近NS向,主张应力轴近EW向,类型为正断;其最大余震为当日23时36分原震中位置Ms 2.8级地震,类型为倾滑正断;余震序列主要呈NNE分布,个别呈NW方向分布。由此推断该地震发震构造与2005瑞昌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同一组构造系列,从地表考察判断其与NE向枫林桥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昌地震 震源机制 CAP 地震构造 枫林桥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溪洛渡水库近场区蓄水前后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苏珊 韩立波 郭祥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2-411,418,共11页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提供的近震数字波形记录,采用基于P波初动和S/P地动位移振幅比的HASH方法,计算了溪洛渡水库近场区2009年1月-2018年12月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从中选取质量可靠的震源机制解,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提供的近震数字波形记录,采用基于P波初动和S/P地动位移振幅比的HASH方法,计算了溪洛渡水库近场区2009年1月-2018年12月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从中选取质量可靠的震源机制解,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获得了该区的应力场图像;基于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的时空分布,探讨了水库蓄水对当地应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蓄水前地震类型以过渡型为主,走滑和逆冲型地震次之,正断型最少;蓄水后,过渡型地震明显减少,其它类型地震均不同程度增多,逆冲型地震数量与蓄水前相比增加近一倍。蓄水前后区域应力场发生了一定变化,具体表现为最小压应力轴的仰角增大,变化非常显著。这可能表明,蓄水造成的应力加载与地壳中应力量级可以比拟,对当地的应力环境提供了重要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洛渡水库 震源机制 应力场 HASH方 阻尼区域应力场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地震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汤兰荣 吕坚 +3 位作者 曾新福 杨雅琼 曾文敬 段莉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91-795,827,共6页
利用九江-瑞昌5.7级地震后震区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noke发展的基于P波、SV波、SH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FOCMEC),分两个时段反演得到176个ML≥1.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MS5.7主震发震断层是在近EW向的区域应力场... 利用九江-瑞昌5.7级地震后震区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noke发展的基于P波、SV波、SH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FOCMEC),分两个时段反演得到176个ML≥1.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MS5.7主震发震断层是在近EW向的区域应力场挤压作用下产生的带有逆断性质的左旋走滑断层,余震也以走滑型运动为主,NW向洋鸡山-武山-通江岭隐伏断裂为主震的发震构造。地震节面走向主要集中在NEE和NWW两个方向,与余震分布优势方向、震区构造大体一致。两个时段的震源机制解P轴优势方向均为近EW向,与主震P轴方向接近,也与江西北部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相一致。应力场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参数统计结果整体一致,表现为近EW向挤压和近NS向拉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snoke 震源机制 区域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乌及邻区震源机制和视应力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汤兰荣 曾新福 +2 位作者 罗丽 黎斌 吕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78-782,789,共6页
利用寻乌及邻区2009年以来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noke方法反演19次M L2.5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计算89次M L1.5以上地震的视应力。结果显示,寻乌及邻区的走滑型地震占绝对优势,震源机制解P轴优势方向分布在310°~320°和110°~... 利用寻乌及邻区2009年以来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noke方法反演19次M L2.5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计算89次M L1.5以上地震的视应力。结果显示,寻乌及邻区的走滑型地震占绝对优势,震源机制解P轴优势方向分布在310°~320°和110°~130°之间,倾角绝大多数在40°以内,与该区以NWW-SEE向水平挤压为特征的构造应力场吻合;寻乌震群集中区内8次M L2.5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一致性较好。寻乌及邻区视应力与震级呈正相关,2017-11-06寻乌M L3.8震群前的差视应力值出现高值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乌及邻区 snoke 震源机制 视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江西浮梁M_(L)4.1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
17
作者 曾新福 汤兰荣 +7 位作者 曾先进 戴文浩 曾文敬 江春亮 范卫星 赵璇 陈建龙 王雨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9-923,共5页
采用Snoke方法对2018-07-02江西浮梁M_(L)4.1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求解。结果显示,浮梁M_(L)4.1地震的最佳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140°、倾角87°、滑动角4°,节面Ⅱ走向50°、倾角86°、滑动角177°,P轴方位为... 采用Snoke方法对2018-07-02江西浮梁M_(L)4.1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求解。结果显示,浮梁M_(L)4.1地震的最佳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140°、倾角87°、滑动角4°,节面Ⅱ走向50°、倾角86°、滑动角177°,P轴方位为275°,为走滑型破裂方式。节面Ⅱ结果与CAP方法计算结果比较一致,并且P轴方位均与区域应力场相一致。露头地质剖面特征显示,NE向宜丰-景德镇断裂为早中更新世断裂,具备中强地震发震能力,断裂产状与节面Ⅱ走向和倾角相一致。综合分析认为,宜丰-景德镇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梁地震 snoke CAP方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震源参数及应力状态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鹏 郑建常 +2 位作者 刘希强 徐长朋 李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66-981,共16页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07—2014年的郯庐断裂带山东段ML≥1.0小震的震源机制解和视应力值,借助三角形图解法和平均力轴张量法,并结合b值等参数,综合分析了该区近年的应力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主应力场方向为N...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07—2014年的郯庐断裂带山东段ML≥1.0小震的震源机制解和视应力值,借助三角形图解法和平均力轴张量法,并结合b值等参数,综合分析了该区近年的应力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主应力场方向为NEE-SWW向,是受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作用的共同影响的结果;震源错动类型以走滑型为主,逆冲型和正断型次之;通过视应力的时空演化图像看到郯庐断裂带山东段视应力值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呈现总体减弱的趋势,而空间上视应力分布很不均匀,高应力主要集中在安丘段和郯城—莒县段,尤其是安丘段出现了小震级高视应力的情况,同时安丘段的b值也显示同样的高应力,低b值反映高应力,低频度反映低应力释放,表明安丘段可能正在积累较高的应力,处于断层闭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视应力 三角形图 力轴张量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 应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带上连续地震的应力降和两种不同的孕震机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蔡剑锋 张煜 +2 位作者 张双喜 叶泵 韦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2-615,共14页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维西-乔后断裂带上发生MS6.4漾濞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断裂带上还曾先后发生过2013年MW5.3和2017年MW4.91两次洱源地震.本文反演了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2013年、2017年与2021年三次地震震群的震源...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维西-乔后断裂带上发生MS6.4漾濞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断裂带上还曾先后发生过2013年MW5.3和2017年MW4.91两次洱源地震.本文反演了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2013年、2017年与2021年三次地震震群的震源机制解,使用谱比法计算了主震和较大的前震、余震共17个事件的拐角频率与应力降.结果表明:2013年MW5.3主震与MW4.96余震均为正断层事件,随后的地震序列皆为右旋走滑事件,2017年MW4.91主震与MW4.89前震均为右旋走滑事件.发生在东南侧15 km左右的2021年漾濞MW6.2主震也为右旋走滑事件,但前震和余震震群中包括约70%的走滑事件和30%的正断层事件,推测发震断层为维西-乔后断裂带的次级断裂;2013年MW5.3主震的拐角频率为0.68±0.03 Hz,应力降为11.98-1.52/+1.66 MPa, 2017年MW4.91主震的拐角频率为1.59±0.05 Hz,应力降为39.84-3.64/+3.88 MPa, 2021年MW6.2主震的拐角频率为0.415±0.01 Hz,应力降为65.35-4.61/+4.84 MPa;17个地震应力降反映出走滑事件的自相似性,而正断层事件同震断层面上可能的流体扩散引起了自相似性破缺.两种地震事件在拐角频率与应力降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源于断层受构造形变、结构和岩性的差异的影响,在横向与纵向上的摩擦系数、破裂尺度、裂隙流体等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孕震机制.从潜在的地震风险来说,走滑的孕震过程可能触发更大的破裂,具有更大的潜在破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漾濞地震 维西-乔后断裂 震源机制 谱比 应力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中部现今构造应力场精确求解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金泽 万永革 +1 位作者 侯江飞 崔华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32-641,共10页
自Global CMT和前人文献中搜索了1973~2015年间的34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并进行分析,根据震级对每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加权处理,采用网格搜索法反演了川滇菱形块体中部区域现今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川滇菱形块体中部区域整体以走滑... 自Global CMT和前人文献中搜索了1973~2015年间的34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并进行分析,根据震级对每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加权处理,采用网格搜索法反演了川滇菱形块体中部区域现今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川滇菱形块体中部区域整体以走滑断层类型为主,而西部呈现正断层类型;整个区域应力场受到近NW向挤压,NE向拉张,应力形因子为0.1。该区域应力场主张应力轴方向近水平,表明有横向的拉张作用。较低的应力形因子表明几乎处于NW-SE向和垂直向的双轴挤压及NE-SW向拉张的应力状态。这种应力状态来源于2种动力作用:(1)在青藏高原物质东流和华南块体阻挡作用下呈现NW-SE向挤压和NE-SW向拉张的走滑应力状态;(2)印度板块缅甸弧对该地区深部的NEE向低角度俯冲作用导致浅部地壳物质具有NEE-SWW向的拉张分量。这2种动力的共同作用导致该地区既出现走滑型地震,又出现正断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网格搜索 应力形因子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