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布支撑Sn^(2+)/Sn^(4+)共掺杂的ZnIn_(2)S_(4)柔性光催化剂用于高效降解盐酸四环素
1
作者 董文斌 崔慧娜 +1 位作者 王海瑞 姚垚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0,共9页
本文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Sn^(2+)/Sn^(4+)共掺杂的ZnIn_(2)S_(4)/碳布柔性光催化剂(CC/ZIS-Sn),二维片状ZIS-Sn均匀地排列在碳布表面。通过降解盐酸四环素(TCH)溶液来评价所制备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CC/ZIS-Sn_(0.09)复合光... 本文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Sn^(2+)/Sn^(4+)共掺杂的ZnIn_(2)S_(4)/碳布柔性光催化剂(CC/ZIS-Sn),二维片状ZIS-Sn均匀地排列在碳布表面。通过降解盐酸四环素(TCH)溶液来评价所制备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CC/ZIS-Sn_(0.09)复合光催化剂具有高效的光催化活性,40 min对TCH溶液(50 mL,20 mg/L)的降解率高达93.3%。适量的Sn掺杂和碳布协同作用能够调整电子结构,缩小光捕获带隙,增强ZIS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转移效率。自由基捕获实验证明空穴是光催化降解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此外,CC/ZIS-Sn光催化剂还具有良好的可回收性和稳定性,循环测试4次后,对TCH溶液的去除率仍达8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布 Sn^(2+)/Sn^(4+)掺杂 ZnIn_(2)S_(4) 盐酸四环素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2+)-Mn^(2+)共掺杂Gd_(2)O_(3)-Al_(2)O_(3)-SiO_(2)玻璃光致发光性能与能量传递
2
作者 华哲浩 唐高 +6 位作者 魏钦华 秦来顺 蔡培庆 林慧兴 周真真 钱森 王志刚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1-701,共11页
通过传统的高温熔融淬火技术制备了Sn^(2+)-Mn^(2+)共掺杂的Gd_(2)O_(3)-Al_(2)O_(3)-SiO_(2)(GAS∶0.5Sn^(2+),yMn^(2+))玻璃。研究了玻璃的光致发光特性和Sn^(2+)-Mn^(2+)能量传递过程。在365 nm激发下,随着Mn^(2+)浓度的增加(1.0%,1.... 通过传统的高温熔融淬火技术制备了Sn^(2+)-Mn^(2+)共掺杂的Gd_(2)O_(3)-Al_(2)O_(3)-SiO_(2)(GAS∶0.5Sn^(2+),yMn^(2+))玻璃。研究了玻璃的光致发光特性和Sn^(2+)-Mn^(2+)能量传递过程。在365 nm激发下,随着Mn^(2+)浓度的增加(1.0%,1.5%,2.0%,2.5%,3.0%,3.5%,4.0%),玻璃中Sn^(2+)的发光强度逐渐降低,而Mn^(2+)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大。Sn^(2+)的衰减时间随着Mn^(2+)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玻璃中产生了Sn^(2+)到Mn^(2+)离子的能量传递。GAS∶0.5Sn^(2+),yMn^(2+)玻璃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随着Mn^(2+)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其最大值为25.48%。玻璃中Mn^(2+)离子浓度达到4.0%时,其发光属于准白光发射,色坐标为(0.323,0.273)。另外,本文还研究了Sn^(2+)-Mn^(2+)共掺杂玻璃的发光热猝灭现象,Sn^(2+)发光中心电子跃迁所需克服的热激活能约为0.23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硅酸盐玻璃 Sn^(2+)-Mn^(2+) 能量传递 白光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2+)、Mn^(4+)共掺杂Zn_2GeO_4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的研究
3
作者 吴成国 武文远 +2 位作者 周晓兰 刘传刚 戴斌飞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9-744,共6页
利用第一性原理的局域密度近似(LDA)方法,对Zn_2GeO_4,Mn^(2+)掺杂Zn_2GeO_4,Mn^(2+)、Mn^(4+)共掺杂Zn_2GeO_4的光电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Mn^(2+)、Mn^(4+)掺杂可以提高Zn_2GeO_4的载流子浓度,从而改善Zn_2GeO_4的导电性.Mn^(... 利用第一性原理的局域密度近似(LDA)方法,对Zn_2GeO_4,Mn^(2+)掺杂Zn_2GeO_4,Mn^(2+)、Mn^(4+)共掺杂Zn_2GeO_4的光电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Mn^(2+)、Mn^(4+)掺杂可以提高Zn_2GeO_4的载流子浓度,从而改善Zn_2GeO_4的导电性.Mn^(2+)离子的掺杂导致Zn_2GeO_4对光的吸收由紫外区域扩展到可见光区域,Mn^(2+)、Mn^(4+)共掺杂促进Zn_2GeO_4晶体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大幅增加,因此Mn^(2+)、Mn^(4+)共掺杂Zn_2GeO_4可以用于制备高效率的光催化剂和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2+ Mn4+掺杂Zn2GeO4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长余辉纳米探针ZnGa2O4∶Cr^3+,Sn^4+的制备及Fe^3+含量的时间分辨检测 被引量:3
4
作者 林静 邵康 +4 位作者 王锴 张聪 滕渊洁 潘再法 佘远斌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4-743,共10页
鉴于长余辉材料免实时激发特性可有效消除激发光源及复杂样品自体荧光的干扰,近红外长余辉材料在生物成像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其在荧光传感应用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尤其是利用长余辉纳米粒子来检测金属阳离子鲜有报道。本文采用水热... 鉴于长余辉材料免实时激发特性可有效消除激发光源及复杂样品自体荧光的干扰,近红外长余辉材料在生物成像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其在荧光传感应用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尤其是利用长余辉纳米粒子来检测金属阳离子鲜有报道。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Sn4+共掺的近红外长余辉纳米材料ZnGa2O4∶Cr3+,Sn4+(ZGSC),再以包硅处理得到在水溶液中分散性良好的荧光探针ZnGa2O4∶Cr3+,Sn4+@SiO2(ZGSC@SiO2)。基于Fe3+对长余辉材料ZGSC@SiO2的荧光猝灭效应,构建了一种选择性好、无背景干扰的近红外长余辉荧光探针ZGSC@SiO2,用于Fe3+的定量检测。采用时间分辨光谱可有效地消除背景干扰,实现了高信噪比检测,其线性范围为50~800μmol/L,检出限为25.12μmol/L。选取了3种补铁口服液作为实际样品,对其总铁含量以及Fe3+的含量进行检测,并进行了加标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测定结果中总铁含量与标示值吻合;3种样品中总铁含量的加标回收率为99.00%~99.7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416%~3.808%;Fe3+含量的加标回收率为99.90%~102.69%,RSD为3.263%~4.296%,满足测定要求。根据样品中总铁含量和Fe3+含量,可计算得出Fe2+含量,因此该荧光传感体系具有可同时检测Fe3+与Fe2+的优点,可以用于补铁口服液中有效价态Fe2+的质量控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长余辉材料 ZnGa2O4∶Cr^3+ Sn^4+ 铁离子 时间分辨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2+)共掺杂YPO_4∶Tb^(3+)荧光材料的水热合成与荧光性能 被引量:4
5
作者 付兵 欧娅 +3 位作者 刘欢 顾曼琦 陈卓 杨锦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6-20,共5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Ba^(2+)共掺杂YPO4∶Tb^(3+)荧光材料,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研究了合成样品的物相组成和荧光性能,并分析了Ba^(2+)掺杂量和反应体系pH值等对合成样品的物相结构及荧光性能的影响... 采用水热法合成Ba^(2+)共掺杂YPO4∶Tb^(3+)荧光材料,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研究了合成样品的物相组成和荧光性能,并分析了Ba^(2+)掺杂量和反应体系pH值等对合成样品的物相结构及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pH值和Ba^(2+)掺杂量直接影响所制备样品的结构与性能。少量Ba^(2+)(≤10%,原子分数,下同)共掺杂YPO4∶1%Tb^(3+)样品均为纯相四方晶系磷钇矿结构晶体,过量Ba^(2+)掺杂导致Ba_3(PO_4)_2杂质相的出现;pH值为6的水热环境下可获得高结晶度的单一相Ba^(2+)、Tb^(3+)共掺杂YPO4样品。激发和发射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YPO4∶1%Tb^(3+),x%Ba^(2+)样品可被225nm的紫外光有效地激发而发射出强烈的Tb^(3+)特征的黄绿色光。一定量的Ba^(2+)共掺杂可以有效地提高YPO4∶1%Tb^(3+)样品的荧光性能,但过量(高于10%)的Ba^(2+)掺杂又会导致Tb^(3+)的荧光猝灭现象出现,最佳的Ba^(2+)共掺杂量为10%。所制备的YPO4∶1%Tb^(3+),10%Ba^(2+)样品在225nm紫外光激发下位于545nm处的发射带强度是YPO4∶1%Tb^(3+)样品的1.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PO4∶Tb3+/Ba2+ 掺杂 水热法 荧光 稀土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N,S共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对Fe3+和H2PO4-的荧光检测 被引量:3
6
作者 喻照川 马文辉 +4 位作者 吴涛 问婧 张永 王丽艳 初红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86-2293,共8页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种可在纯水体系中连续"OFF-ON-OFF"荧光识别Fe^3+和H2PO4^-的B,N,S共掺杂的石墨烯量子点探针材料(BNS-GQDs),并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NS-GQDs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nm,具有类似石墨烯的结...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种可在纯水体系中连续"OFF-ON-OFF"荧光识别Fe^3+和H2PO4^-的B,N,S共掺杂的石墨烯量子点探针材料(BNS-GQDs),并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NS-GQDs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nm,具有类似石墨烯的结构,且成功掺杂了B,N,S原子.光谱表征结果表明,其在纯水体系中可以实现对Fe^3+的荧光猝灭识别;同时,BNS-GQDs+Fe^3+体系能够专一性地荧光增强识别H2PO4^-.识别机理研究表明,BNS-GQDs可与Fe^3+通过静电作用形成配合物并向Fe^3+转移电子,从而引起荧光猝灭;H2PO4^-可从上述配合物中置换出Fe^3+,引起体系荧光恢复.BNS-GQDs识别Fe3+和H2PO4-具有较好的可逆性,可应用于Hela细胞和实际水样中Fe^3+和H2PO4^-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 N S掺杂石墨烯量子点 荧光探针 FE^3+ H2PO4^- 细胞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共掺杂碳量子点高灵敏响应2,4-二硝基酚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影影 时惠敏 冯素玲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399-2404,共6页
运用六偏磷酸钠为钝化剂、胰酪蛋白胨为碳源,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氮磷共掺杂碳量子点。该碳量子点的量子产率为25.4%,在高离子强度和紫外光环境中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碳量子点的发光强度与pH(2~12)具有线性相关性。合成的碳量子点能够... 运用六偏磷酸钠为钝化剂、胰酪蛋白胨为碳源,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氮磷共掺杂碳量子点。该碳量子点的量子产率为25.4%,在高离子强度和紫外光环境中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碳量子点的发光强度与pH(2~12)具有线性相关性。合成的碳量子点能够作为荧光探针高灵敏响应2,4-二硝基酚(2,4-DNP)。发光强度与2,4-DNP的浓度(0.01~2.5μg·mL^(-1))呈现线性相关,检出限低至3.6μg·L^(-1)。作为荧光探针应用于河水、湖水和自来水中2,4-DNP的测定,回收率为93.8%~103%,相对标准偏差RSD<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掺杂碳量子点 2 4-二硝基酚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3+)和Fe^(3+)共掺杂CaAl_(2)O_(4)高近红外反射颜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8
作者 肖雷 包维维 +2 位作者 郝晓丽 邓志峰 蒋鹏 《新型建筑材料》 2022年第2期36-40,48,共6页
离子掺杂能够调谐颜料的反射性能和颜色。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低毒的Fe^(3+)、Ce^(3+)共掺杂Ca_(1-x)Ce_(x)Al_(2-y)Fe_(y)O_(4)(x=0、0.15;y=0.15、0.25、0.35)高近红外反射无机颜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 离子掺杂能够调谐颜料的反射性能和颜色。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低毒的Fe^(3+)、Ce^(3+)共掺杂Ca_(1-x)Ce_(x)Al_(2-y)Fe_(y)O_(4)(x=0、0.15;y=0.15、0.25、0.35)高近红外反射无机颜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及Color CIE色度分析软件对所合成复合颜料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光学性质(反射性能)和颜色等进行了表征。XRD分析表明,煅烧温度为1100℃时,所合成的样品为磷石英结构;光学性能分析表明,随着Fe^(3+)掺杂量的增加,颜料的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黄色再变为深棕色。Fe^(3+)、Ce^(3+)共掺杂所制备的颜料在780~2500 nm波长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近红外反射率(NIR≥61.5%)。该Ca_(1-x)Ce_(x)Al_(2-y)Fe_(y)O_(4)“冷”颜料粉体在建筑涂料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Al_(2)O_(4) 溶胶-凝胶法 离子掺杂 高近红外反射 “冷”颜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2+/N2-共掺杂Zn2GeO4晶体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研究
9
作者 蔡宏宇 吴海涛 +1 位作者 吴成国 何苏红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49-755,共7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对本征Zn2GeO4,Mn2+掺杂Zn2GeO4,Mn2+/N2-共掺杂Zn2GeO4超晶胞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计算了掺杂前后体系的晶格常数、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Mn离子掺入后,Mn离子3d轨道与O离子2p...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对本征Zn2GeO4,Mn2+掺杂Zn2GeO4,Mn2+/N2-共掺杂Zn2GeO4超晶胞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计算了掺杂前后体系的晶格常数、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Mn离子掺入后,Mn离子3d轨道与O离子2p轨道之间有强烈的轨道杂化效应,掺杂系统不稳定,而Mn/N离子共掺后,Mn离子和N离子之间的吸引作用克服了Mn离子之间的排斥作用,能够明显地提高掺杂浓度和体系的稳定性.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Mn离子与N离子共掺杂能改善Zn2GeO4电子在低能区的光学跃迁特性,增强电子在可见光区的光学跃迁;吸收谱计算结果显示,Mn离子与N离子掺入后体系对低频电磁波吸收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2+/N2-掺杂Zn2GeO4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4+)/氯氧化铋花状微球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武小满 史若男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6-189,共4页
以Bi(NO_(3))35H_(2)O为铋源,SnCl_(4)5H_(2)O为锡源和部分氯源,乙二醇为溶剂,尿素为沉淀剂,利用溶剂热法原位合成了不同尺寸的Sn^(4+)掺杂BiOCl(简称Sn^(4+)/BiOCl)。对罗丹明B的降解结果表明,当Sn掺杂量为8%,水热温度为110℃,水热时间... 以Bi(NO_(3))35H_(2)O为铋源,SnCl_(4)5H_(2)O为锡源和部分氯源,乙二醇为溶剂,尿素为沉淀剂,利用溶剂热法原位合成了不同尺寸的Sn^(4+)掺杂BiOCl(简称Sn^(4+)/BiOCl)。对罗丹明B的降解结果表明,当Sn掺杂量为8%,水热温度为110℃,水热时间为3h时制备的BiOCl光催化性能最好。可见光照3h后罗丹明B完全降解。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表征结果显示Sn的掺杂使BiOCl的晶化温度显著降低,Sn^(4+)/BiOCl为片层结构排列较为紧密规整的花状微球,粒径约1-2.5μm。紫外-可见光谱表明掺杂Sn^(4+)明显增强了BiOCl对可见光的光响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4+)掺杂 氯氧化铋 溶剂热法 可见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盐燃烧法制备Ni-Cr共掺LiMn_(2)O_(4)正极材料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昱娇 罗学英 +2 位作者 林杰 宁平 郭俊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6-172,共7页
采用熔盐燃烧法和不同焙烧温度处理制备了一系列尖晶石型LiNi_(0.05)Cr_(0.05)Mn_(1.90)O_(4)(LNCMO)正极材料,研究了焙烧温度对LNCMO的结构、微观结构形貌、电化学性能和动力学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样品都归属于LiMn_(2)O_(4... 采用熔盐燃烧法和不同焙烧温度处理制备了一系列尖晶石型LiNi_(0.05)Cr_(0.05)Mn_(1.90)O_(4)(LNCMO)正极材料,研究了焙烧温度对LNCMO的结构、微观结构形貌、电化学性能和动力学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样品都归属于LiMn_(2)O_(4)立方晶系Fd3m空间群,随焙烧温度升高,样品颗粒逐渐增大,其中550℃制备的为纳米级颗粒,其余为亚微米级。其中600℃焙烧温度制备的LNCMO样品展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5C倍率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09.1mAh/g,5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75.7%。电流密度增大到15C和30C时,经800次循环后该样品仍有64.4%和60.6%的容量保持率,并且其具有最大的Li+扩散系数(6.31×10^(-16) cm^(2)/s)和最小的电荷转移电阻(89.0Ω)。Ni-Cr共掺有效抑制了Jahn-Teller效应,适宜的二次焙烧温度有利于稳定材料的晶体结构,从而提高其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n_(2)O_(4) Ni-Cr掺杂 熔盐燃烧法 焙烧温度 正极材料 JAHN-TELLER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传递的 Ba_(3)Y_(2)(BO_(3))_(4):Yb^(3+)/Er^(3+)颜色可调上转换发光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倪子晖 苏玉长 +2 位作者 吕雪娟 王丽容 卢庆叶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5-149,154,共6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不同Yb^(3+)掺杂量的新型Ba_(3)Y_(2)(BO_(3))_(4):Yb^(3+)/Er^(3+)上转换荧光粉。借助XRD、SEM、荧光光谱等表征方法研究了Yb^(3+)掺杂量对材料晶体结构、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机制。结果...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不同Yb^(3+)掺杂量的新型Ba_(3)Y_(2)(BO_(3))_(4):Yb^(3+)/Er^(3+)上转换荧光粉。借助XRD、SEM、荧光光谱等表征方法研究了Yb^(3+)掺杂量对材料晶体结构、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机制。结果表明,Yb^(3+)、Er^(3+)的掺杂未引入杂相,由于Yb^(3+)、Er^(3+)与Y^(3+)离子半径相近,随着Yb^(3+)掺杂量增加,晶胞参数呈现微弱的减小趋势。Yb^(3+)掺杂量0.05时,荧光粉具有最大发光强度。调控Yb^(3+)掺杂量,增强了Yb^(3+)与Er^(3+)间的能量传递,实现了样品发光颜色由绿色→黄色→红色的转变。在980 nm激光激发下,Er^(3+)的绿光和红光发射均为双光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材料 荧光粉 Ba_(3)Y_(2)(BO_(3))_(4) Yb^(3+)/Er^(3+)掺杂 多色 上转换发光 上转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阳离子共掺杂合成Li-Mn-O尖晶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海朗 安静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17,共3页
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LiMn2-xMxO4及LiMn2-xMxO4-yFy(x,y=0.05,M=Al,Mg)。充放电结果表明,LiMn2-xMxO4及LiMn2-xMxO4-yFy的循环性能优于LiMn2O4,LiMn2-xMxO4-yFy的循环性能优于LiMn2-xMxO4。合成的Al、F... 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LiMn2-xMxO4及LiMn2-xMxO4-yFy(x,y=0.05,M=Al,Mg)。充放电结果表明,LiMn2-xMxO4及LiMn2-xMxO4-yFy的循环性能优于LiMn2O4,LiMn2-xMxO4-yFy的循环性能优于LiMn2-xMxO4。合成的Al、F共掺杂的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电化学循环性能良好,首次放电容量为120.6mAh/g,4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为114.3mAh/g,容量保持率为94.8%;循环性能相当好,而且放电容量也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尖晶石LIMN2O4 合成 电化学性能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Ga_(2)O_(4)∶Cr^(3+),Al^(3+)近红外发光长余辉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14
作者 孙雪峰 赵天骐 +3 位作者 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杨倩婷 杨通胜 茹鲜古丽·艾外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7-101,107,共6页
利用乙二醇辅助共沉淀法,制备了小尺寸近红外发光Al^(3+)共掺杂镓酸镁(MgGa_(2)O_(4))∶0.3%Cr^(3+)(MGO∶0.3%Cr^(3+),Al^(3+))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PLNP),考察了Al^(3+)掺杂对MGO∶0.3%Cr^(3+)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乙二醇辅助共沉淀法,制备了小尺寸近红外发光Al^(3+)共掺杂镓酸镁(MgGa_(2)O_(4))∶0.3%Cr^(3+)(MGO∶0.3%Cr^(3+),Al^(3+))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PLNP),考察了Al^(3+)掺杂对MGO∶0.3%Cr^(3+)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l^(3+)掺杂对MGO∶0.3%Cr^(3+)的晶体结构无影响,但能提高MGO∶0.3%Cr^(3+)的发光强度。当Al^(3+)掺杂量为0.4%(摩尔分数)时,MGO∶0.3%Cr^(3+),0.4%Al^(3+)(Al^(3+)、Cr^(3+)相对于Ga^(3+)的物质的量比,摩尔分数)PLNP发光强度最强,余辉平均发光寿命从46.98s(MGO∶0.3%Cr^(3+))增大至78.75s(MGO∶0.3%Cr^(3+),0.4%Al^(3+)),平均粒径为(6.53±1.79)nm。本研究为制备小尺寸和高发光强度的PLNP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此外,高发光强度和长余辉寿命的MGO∶0.3%Cr^(3+),0.4%Al^(3+) PLNP为光学传感、成像和治疗等提供了材料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3+)掺杂 沉淀法 小尺寸 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 镓酸镁(MgGa_(2)O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晶石型锰酸锂正极材料LiNi_(0.01)Co_(0.03)Mn_(1.96)O_(4)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1
15
作者 段玉珍 朱金玉 +4 位作者 郭俊明 向明武 刘晓芳 白红丽 苏长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74-2582,共9页
采用固相燃烧法制备了具有多面体形貌的Ni-Co共掺杂尖晶石型LiNi0.01Co0.03Mn1.96O4(LNCMO)正极材料.研究结果表明,LNCMO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稳定性,在25℃,1C或5C倍率条件下,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0.6和102.3 m A·h/g,循... 采用固相燃烧法制备了具有多面体形貌的Ni-Co共掺杂尖晶石型LiNi0.01Co0.03Mn1.96O4(LNCMO)正极材料.研究结果表明,LNCMO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稳定性,在25℃,1C或5C倍率条件下,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0.6和102.3 m A·h/g,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5.7%和78.3%;在10C和20C高倍率下,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78.8%和54.2%;即使在高温(55℃)和1C倍率下,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为76.6%.LNCMO具有较大的Li+扩散系数(4.77×10^-11cm^2/s)和较低的表观活化能(23.37 k 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掺杂 尖晶石型LiMn_(2)O_(4) 固相燃烧法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铌、钴掺杂BaTiO3及表面改性对BaTiO3/PVDF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翟月 徐海萍 +3 位作者 秦艳丽 代秀娟 徐世豪 杨丹丹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62,67,共5页
采用铌、钴氧化物共掺杂钛酸钡(BaTiO3,BT)制备铌钴钛酸钡(BTNC)粉体,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BTNC进行表面改性,制得改性铌钴钛酸钡(R-BTNC)粉体,再采用溶液共混法与聚偏氟乙烯(PVDF)制得BTNC/PVDF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研... 采用铌、钴氧化物共掺杂钛酸钡(BaTiO3,BT)制备铌钴钛酸钡(BTNC)粉体,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BTNC进行表面改性,制得改性铌钴钛酸钡(R-BTNC)粉体,再采用溶液共混法与聚偏氟乙烯(PVDF)制得BTNC/PVDF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KH550能有效地改善填料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BTNC的加入使得PVDF中具有极化效应的β相增加,在102 Hz,R-BTNC用量为50%(体积分数)条件下,制得的R-BTNC/PVDF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为79.4,介电损耗为0.05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2O5-Co3O4掺杂BaTiO3 表面改性 复合材料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Pb_(x)Sn_(1-x)Br_(3)/a⁃ZrP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能及其在白色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17
作者 吴春霞 贾瑞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13-1421,共9页
钙钛矿量子点(PQDs)由于具有高量子效率、可调节带隙、高色纯度及低成本等优点,在光电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其较差的稳定性阻碍了钙钛矿量子点的应用。本文在室温条件下合成了CsPb_(x)Sn_(1-x)Br_(3)/a‐ZrP PQDs,与传统CsPbBr... 钙钛矿量子点(PQDs)由于具有高量子效率、可调节带隙、高色纯度及低成本等优点,在光电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其较差的稳定性阻碍了钙钛矿量子点的应用。本文在室温条件下合成了CsPb_(x)Sn_(1-x)Br_(3)/a‐ZrP PQDs,与传统CsPbBr_(3) PQDs对比,具有更好的光学性能及稳定性。由于a‐ZrP对于Pb2+选择吸附性的固有特性以及与Cs+离子交换的能力,促进了量子点在a‐ZrP表面的吸附锚定。因此,合成的CsPb_(x)Sn_(1-x)Br_(3)/a‐ZrP PQDs具有更高的激子结合能和更强的环境稳定性。该复合材料为生产稳定高效的钙钛矿量子点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并表明CsPb_(x)Sn_(1-x)Br_(3)/a‐ZrP PQDs是一种高效的下转换荧光材料,可用于高效发光二极管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 量子点 吸附 掺杂Sn^(2+) 荧光增强 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