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m^(3+)掺杂棒状BiPO_4微晶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增强机理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丹军 何小梅 +4 位作者 朱燕 岳林林 申会东 郭莉 付峰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172-3178,共7页
以Sm(NO_3)_3、NH_4H_2PO_4和Bi(NO_3)_3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Sm^(3+)掺杂棒状BiPO_4光催化剂。采用XRD、SEM、UV-Vis吸收光谱、BET比表面积测试等手段对其组成、晶型、粒径、形貌及比表面积等进行了表征,并以金卤灯模拟可见光,以甲... 以Sm(NO_3)_3、NH_4H_2PO_4和Bi(NO_3)_3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Sm^(3+)掺杂棒状BiPO_4光催化剂。采用XRD、SEM、UV-Vis吸收光谱、BET比表面积测试等手段对其组成、晶型、粒径、形貌及比表面积等进行了表征,并以金卤灯模拟可见光,以甲基橙和邻硝基苯酚为模型污染物,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和分析。XRD和SEM分析表明,Sm^(3+)掺杂进入BiPO_4的晶格,导致其晶胞参数发生变化,但对其物相结构和形貌的影响不明显;UV-Vis吸收光谱测试表明,Sm^(3+)掺杂使BiPO_4在紫外光区的吸收减弱,可见光区略有增强。光催化实验表明,Sm^(3+)掺杂后BiPO_4的光催化活性与掺杂量密切相关,当Sm^(3+)掺杂量为0.75at%时光催化活性提高较显著。根据实验结果和文献报道,论文对Sm^(3+)掺杂后BiPO_4活性提高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Sm3+掺杂后BiPO_4光生电子-空穴分离效率提高是影响其活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PO4 sm3+掺杂 活性增强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_2O_3掺杂BaTiO_3陶瓷的结构与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郝素娥 韦永德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69-1073,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不同浓度Sm2O3(分别为0.001,0.002,0.003,0.005,0.007mol)的BaTiO3陶瓷,并对其结构与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m2O3掺杂BaTiO3陶瓷的晶型在室温下为四方相,而且随着Sm2O3掺杂浓度的增加,BaTiO3陶瓷的晶粒...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不同浓度Sm2O3(分别为0.001,0.002,0.003,0.005,0.007mol)的BaTiO3陶瓷,并对其结构与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m2O3掺杂BaTiO3陶瓷的晶型在室温下为四方相,而且随着Sm2O3掺杂浓度的增加,BaTiO3陶瓷的晶粒尺寸变小,说明Sm2O3掺杂对BaTiO3陶瓷晶粒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Sm2O3掺杂BaTiO3陶瓷的电阻率比纯BaTiO3陶瓷明显下降,当添加量为0.001mol时,电阻率最小,.从4.3×109Ω·m下降为6.536×103Ω·m;Sm2O3掺杂BaTiO3陶瓷的晶粒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呈现NTC效应,而晶界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呈现PTC效应,且晶界电阻远远大于晶粒电阻,说明该材料的PTC效应是由晶界效应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TIO3 sm2O3掺杂 电性能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Sm_2O_3掺杂的BIT陶瓷微结构与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庄永勇 蒲永平 +1 位作者 王瑾菲 杨公安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08-110,共3页
采用固相烧结工艺制备了高浓度Sm2O3掺杂的Bi4Ti3O12(BIT)基陶瓷材料。研究了不同的Sm2O3掺杂浓度和温度对BIT基陶瓷材料的显微结构及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m2O3浓度为12.0 mol%时,有Bi0.56Sm1.44Ti2O7第二相出现,BIT陶瓷室温介电... 采用固相烧结工艺制备了高浓度Sm2O3掺杂的Bi4Ti3O12(BIT)基陶瓷材料。研究了不同的Sm2O3掺杂浓度和温度对BIT基陶瓷材料的显微结构及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m2O3浓度为12.0 mol%时,有Bi0.56Sm1.44Ti2O7第二相出现,BIT陶瓷室温介电常数为114,室温介质损耗(tanδ)为0.002;当Sm2O3浓度为6.0mol%时,陶瓷材料的室温介电常数为119,室温介质损耗(tanδ)为0.0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4Ti3O12陶瓷 sm2O3掺杂 高浓度 微观结构 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3+)掺杂纳米TiO_2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林霞晖 王章明 +1 位作者 罗凯 丁文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5期96-99,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m3+掺杂Ti O2催化剂,以可见光照下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为模型反应考察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500℃、Sm3+掺杂量1%时所制的Sm3+-Ti O2具有最优异的光催化性能。紫外可见漫反射(DRS)、扫描电镜(SEM)、X射...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m3+掺杂Ti O2催化剂,以可见光照下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为模型反应考察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500℃、Sm3+掺杂量1%时所制的Sm3+-Ti O2具有最优异的光催化性能。紫外可见漫反射(DRS)、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N2吸附-脱附(BET)等表征结果表明,稀土Sm3+的掺杂不仅使Ti O2的光吸收带边拓展至可见光区,而且抑制了Ti O2晶相由锐钛矿向金红石相的转变以及晶粒的烧结,增大了其比表面积,从而使Sm3+-Ti O2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稀土sm3+掺杂 可见光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Fe掺杂Sm_(0.5)Sr_(0.5)CoO_3性能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吕洪 赵斌元 +2 位作者 孙刚 吴宇骥 胡克鳌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967-1972,共6页
本文系统研究了新型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阴极材料Sm0.5Sr0.5Co1-xFexO3-δ(SSCF)的晶体结构、热膨胀系数、导电率及电化学性能。固相合成的Sm0.5Sr0.5Co1-xFexO3-δ化合物均为单相材料,随着掺Fe量的不同,SSCF的晶体结构发... 本文系统研究了新型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阴极材料Sm0.5Sr0.5Co1-xFexO3-δ(SSCF)的晶体结构、热膨胀系数、导电率及电化学性能。固相合成的Sm0.5Sr0.5Co1-xFexO3-δ化合物均为单相材料,随着掺Fe量的不同,SSCF的晶体结构发生变化,在0≤x≤0.4时,SSCF为正交晶系钙钛矿结构,在0.5≤x≤0.9时,SSCF为立方晶系钙钛矿结构。Fe掺杂可以显著的改善Sm0.5Sr0.5CoO3的热膨胀系数,随着Fe含量的增加,热膨胀系数减小。在800℃下,SSCF导电率均大于100S·cm-1。随着Fe含量的增加,极化电阻增大;含量x=0.4时,极化电阻达到最大值;之后,随Fe含量的增加,极化电阻减小,在700~800℃时,Sm0.5Sr0.5Co0.2Fe0.8O3-δ表现出了良好的氧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阴极材料 Fe掺杂sm0.5Sr0.5CoO3 极化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Sm^(3+)掺杂TiO_2薄膜
6
作者 卢靖 黄剑锋 +2 位作者 吴建鹏 曹丽云 黄毅成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4-16,共3页
以钛酸丁酯、氯化钐和乙醇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Sm3+掺杂的TiO2薄膜.考察了薄膜煅烧温度、前驱体pH值、Sm3+掺杂量对薄膜制备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薄膜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以钛酸丁酯、氯化钐和乙醇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Sm3+掺杂的TiO2薄膜.考察了薄膜煅烧温度、前驱体pH值、Sm3+掺杂量对薄膜制备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薄膜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煅烧温度为550℃可使薄膜充分晶化,前驱体pH=3.0时成膜性最好,Sm3+掺杂改变了TiO2薄膜的晶格尺寸,且改善了薄膜表面气泡的大小和分布,Sm3+的最佳掺杂量为0.5%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薄膜 sm3+掺杂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3+)掺杂ZnO-SiO_2-B_2O_3系微晶玻璃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岳朋 李梅 +5 位作者 王觅堂 郝茂荣 柳召刚 胡艳宏 吴锦绣 王明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50,共4页
通过高温熔融法制备了ZnO-SiO2-B2O3:Sm3+系微晶玻璃,并采用SEM、XRD及荧光光谱仪研究了该微晶玻璃的析晶过程及发光性能。结果表明,该微晶玻璃的主晶相为尖晶石(ZnAl2O4),被紫外光激发能够发出红色光;晶化时间的改变导致了尖晶石的逐... 通过高温熔融法制备了ZnO-SiO2-B2O3:Sm3+系微晶玻璃,并采用SEM、XRD及荧光光谱仪研究了该微晶玻璃的析晶过程及发光性能。结果表明,该微晶玻璃的主晶相为尖晶石(ZnAl2O4),被紫外光激发能够发出红色光;晶化时间的改变导致了尖晶石的逐渐析出,改变了光谱谱线的强度但不改变谱线的位置。Sm3+最佳掺杂摩尔分数为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3+掺杂 ZnO-SiO2-B2O3 微晶玻璃 析晶 光谱分析 浓度淬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橙红色荧光粉Ca_3Y_2Si_3O_(12)∶Sm^(3+)的制备及发光特性 被引量:13
8
作者 吴疆 张萍 +1 位作者 蒋春东 邱泽忠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72-776,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在1 400℃下经二次煅烧合成了橙红色荧光粉Ca3Y2-xSi3O12∶xSm3+,研究了Sm3+离子掺杂浓度及助熔剂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XRD结果显示,所合成的荧光粉的主晶相为Ca3Y2Si3O12。荧光光谱分析表明,Ca3Y2Si3O12∶Sm3+硅酸... 采用高温固相法在1 400℃下经二次煅烧合成了橙红色荧光粉Ca3Y2-xSi3O12∶xSm3+,研究了Sm3+离子掺杂浓度及助熔剂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XRD结果显示,所合成的荧光粉的主晶相为Ca3Y2Si3O12。荧光光谱分析表明,Ca3Y2Si3O12∶Sm3+硅酸盐荧光粉可以在320~500 nm范围内得到有效激发,并发射橙红光。在402 nm激发下,样品发射光谱中的主发射峰分别位于562 nm(4G5/2→6H5/2)、598 nm(4G5/2→6H7/2)和646 nm(4G5/2→6H9/2),其中598 nm处峰值最大。改变Sm3+离子掺杂浓度发现:荧光粉发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最佳Sm3+掺杂量x(Sm3+)为5%,浓度猝灭机理为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几种助熔剂的影响,NH4F、CaF2和NaCl均降低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只有H3BO3能够显著增强样品的发光,其最佳掺杂质量分数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粉 橙红色 sm3+离子掺杂 高温固相法 助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3+)含量对BaSm_xFe_(12-x)O_(19)(x≤0.4)铁氧体纳米纤维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孟献丰 郭立举 沈湘黔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3-268,共6页
以金属盐和柠檬酸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直径在1μm以内的BaSmxFe12-xO19(x≤0.4)铁氧体纳米纤维。采用FTIR、SEM、EDS、XRD和VSM对BaSmxFe12-xO19(x≤0.4)铁氧体纳米纤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950℃烧结后,BaSmxFe12-xO19(x≤0.4... 以金属盐和柠檬酸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直径在1μm以内的BaSmxFe12-xO19(x≤0.4)铁氧体纳米纤维。采用FTIR、SEM、EDS、XRD和VSM对BaSmxFe12-xO19(x≤0.4)铁氧体纳米纤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950℃烧结后,BaSmxFe12-xO19(x≤0.4)铁氧体已成相,且其微观结构和磁性能受掺杂离子浓度的影响。随着Sm3+含量的增加,饱和磁化强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矫顽力随Sm3+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大,由x=0时的348.8 kA.m-1增大到x=0.4时的427.5 kA.m-1。与之相对应,在液氮(77 K)条件下,纤维的饱和磁化强度有显著的提高,而矫顽力则明显下降,这主要是由于纳米晶的表面自旋提高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钡铁氧体 sm3+掺杂 纤维 磁性能 自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钐掺杂二氧化钛粉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卢靖 黄剑锋 +1 位作者 吴建鹏 曹丽云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5期33-35,共3页
采用微波水热法,以钛酸丁酯和氯化钐为原料,在冰醋酸催化作用下,制备出钐掺杂二氧化钛粉体.用XRD对所制备的粉体进行了表征,并以甲基橙染料为目标降解物,考察了钐掺杂量对粉体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水热法最佳制备工艺是:1... 采用微波水热法,以钛酸丁酯和氯化钐为原料,在冰醋酸催化作用下,制备出钐掺杂二氧化钛粉体.用XRD对所制备的粉体进行了表征,并以甲基橙染料为目标降解物,考察了钐掺杂量对粉体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水热法最佳制备工艺是:1%wt钐掺杂,170℃下微波水热30 min后于80℃干燥24 h.钐掺杂二氧化钛的光催化降解能力显著高于纯TiO2,且随掺杂量的增加而增长,当钐掺杂量达1%时,光催化降解能力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3+掺杂 TIO2粉体 光催化降解 微波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TEA和PAA为分散剂的水基流延SDC
11
作者 李喜宝 王海燕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66-268,共3页
分别以三乙醇胺(TEA)和聚丙烯酸(PAA)为分散剂,用水基流延法制备Sm2O3掺杂的CeO2(Ce0.8Sm0.2O1.9,SDC)陶瓷,研究了pH值对SDCζ电位的影响,分析了SDC生坯的物理性能。TEA和PAA分散的SDC,最大ζ电位绝对值分别为62 mV和49 mV,TEA分散的生... 分别以三乙醇胺(TEA)和聚丙烯酸(PAA)为分散剂,用水基流延法制备Sm2O3掺杂的CeO2(Ce0.8Sm0.2O1.9,SDC)陶瓷,研究了pH值对SDCζ电位的影响,分析了SDC生坯的物理性能。TEA和PAA分散的SDC,最大ζ电位绝对值分别为62 mV和49 mV,TEA分散的生坯在基板上铺展得更好,外观更均一,显微结构更均匀、致密,TEA和PAA分散的生坯,相对密度分别为51.7%和46.2%,极限抗拉强度分别为1.25 MPa和1.06 MPa。TEA是SDC陶瓷较好的水基流延分散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2O3掺杂的CeO2(SDC) 水基流延 三乙醇胺(TEA) 聚丙烯酸(PAA) 分散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