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下小麦季施用缓释氮肥对大豆季N_(2)O排放的后效作用
1
作者 韩语燕 白海霞 +5 位作者 段若男 郝兴宇 张东升 宗毓铮 史鑫蕊 李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8-507,共10页
农田N_(2)O排放是当今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和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环境CO_(2)浓度和温度为对照(CK),在控制气室中设置两个温度(环境温度和环境温度+2℃)和两种CO_(2)浓度[400μmol·mo... 农田N_(2)O排放是当今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和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环境CO_(2)浓度和温度为对照(CK),在控制气室中设置两个温度(环境温度和环境温度+2℃)和两种CO_(2)浓度[400μmol·mol^(−1)(环境CO_(2)浓度)和600μmol·mol^(−1)],并在小麦-大豆轮作小麦季各环境处理下设置两种肥料处理(常规尿素和缓释尿素),大豆季不施肥;对大豆季整个生育期N_(2)O排放、鼓粒期和成熟期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以及硝化和反硝化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探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中前茬作物施用缓释肥对后茬作物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N_(2)O排放主要集中在大豆生育后期。与施用常规尿素相比,小麦季施用缓释肥在升高温度(ET)处理下,N_(2)O排放总量降低38.46%,CK、升高CO_(2)浓度(EC)以及CO_(2)浓度和温度协同升高(ECT)处理下施用缓释肥时N_(2)O排放总量分别增加80.76%、82.35%和11.96%。与CK处理相比,ET处理加快了大豆鼓粒期土壤中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了N_(2)O排放;EC处理对N_(2)O排放无显著影响。ECT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在鼓粒期和成熟期略有增加,铵态氮含量在成熟期显著增加,在鼓粒期,主要是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增加促进了N_(2)O排放,成熟期是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增加促进了N_(2)O排放。在施用常规尿素时,ECT与ET处理N_(2)O排放量无显著差异。总之,在未来气温增加时,N_(2)O排放量增加,合理施用缓释肥可以降低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大豆轮作 大豆季 温度升高 co_(2)浓度升高 缓释肥 土壤氮素 N_(2)O排放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限制环境CO_(2)与施氮交互作用对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裕 齐月 +3 位作者 王小恒 朱青青 岳平 张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8-234,共7页
在模拟大气CO_(2)浓度升高环境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施氮处理对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探索水资源限制地区提高春小麦水分利用率及其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CO_(2)浓度升高与施氮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率有显著影响。在CO_(2)... 在模拟大气CO_(2)浓度升高环境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施氮处理对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探索水资源限制地区提高春小麦水分利用率及其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CO_(2)浓度升高与施氮交互作用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率有显著影响。在CO_(2)浓度升高90μmol·mol^(-1)环境条件下,135 kg·hm^(-2)和315 kg·hm^(-2)施氮处理春小麦产量的水分利用率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5.8%和15.1%;225 kg·hm^(-2)和405 kg·hm^(-2)施氮处理春小麦产量的水分利用率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9.3%和8.9%;225 kg·hm^(-2)和405 kg·hm^(-2)施氮处理使春小麦生物量水分利用率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0.4%和10.8%;而135 kg·hm^(-2)和315 kg·hm^(-2)施氮处理造成春小麦生物量水分利用率不同程度地下降。90μmol·mol^(-1) CO_(2)浓度升高与施氮处理导致春小麦千粒重水分利用率下降,其中135 kg·hm^(-2)和315 kg·hm^(-2)施氮处理使春小麦千粒重水分利用率较对照分别下降了13.9%和21.2%。在CO_(2)浓度升高180μmol·mol^(-1)环境条件下,施氮处理对春小麦产量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不显著。尽管施氮处理提高了春小麦生物量水分利用率,却导致春小麦千粒重水分利用率不同程度降低。综上可知,在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可以根据CO_(2)浓度升高幅度,从调控氮肥投入量途径入手,提高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其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限制地区 春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co_(2)浓度升高 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上升与增温对双季稻籽粒铁、锌和植酸含量及累积量的影响
3
作者 李敏 贾羽旋 +4 位作者 夏新月 王斌 宋春燕 朱波 石生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5-1207,共13页
为揭示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对稻谷Fe、Zn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系统模拟大气CO_(2)浓度上升(EC处理,+100μL·L^(-1))和增温(ET处理,+1.5℃)以及二者相互作用(ETEC处理,+1.5℃,+100μL·L... 为揭示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对稻谷Fe、Zn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系统模拟大气CO_(2)浓度上升(EC处理,+100μL·L^(-1))和增温(ET处理,+1.5℃)以及二者相互作用(ETEC处理,+1.5℃,+100μL·L^(-1))的气候变化情景,对江汉平原2017—2019年双季稻籽粒Fe、Zn以及植酸含量进行持续3 a的大田试验观测。结果表明:双季稻籽粒Fe和Zn含量对大气CO_(2)浓度上升与增温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年际间差异,其中对大气CO_(2)浓度上升的响应较增温更为敏感。与对照(CK)相比,EC处理显著降低2018年晚稻籽粒Fe含量(-13.41%,P<0.05),显著增加2019年早稻和晚稻籽粒Fe含量(+29.70%和+27.95%,P<0.05);ET处理显著降低2018年早稻籽粒Zn含量(-13.49%,P<0.05)。就3 a观测平均值而言,EC处理显著降低早稻籽粒Zn含量(-8.28%,P<0.05),而ETEC处理显著降低晚稻籽粒Zn含量(-10.91%,P<0.05)。本研究发现CO_(2)浓度上升与增温叠加作用效果有别于各单因子影响,尤其对高温干旱年份晚稻籽粒Zn含量的降低具有显著的正协同效应。本研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稻米食用人口出现“隐性饥饿”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增加co_(2)浓度 水稻 矿质元素 累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和气温升高对玉米灌浆期碳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娇 李萍 +4 位作者 宗毓铮 张东升 史鑫蕊 杨净 郝兴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5-335,共11页
为探讨C_(4)作物玉米对CO_(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本研究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材料,利用人工控制气室设置CK(CO_(2)浓度为400μmol·mol^(-1),环境温度)、EC(CO_(2)浓度为600μmol·mol^(-1),环境温度)、E... 为探讨C_(4)作物玉米对CO_(2)浓度升高、温度升高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本研究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材料,利用人工控制气室设置CK(CO_(2)浓度为400μmol·mol^(-1),环境温度)、EC(CO_(2)浓度为600μmol·mol^(-1),环境温度)、ET(CO_(2)浓度为400μmol·mol^(-1),气温为环境温度+2℃)、ECT(CO_(2)浓度为600μmol·mol^(-1),气温为环境温度+2℃)4个处理,测定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生理、糖代谢、氮代谢相关指标,并在成熟后测定玉米生物量。结果表明:1)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蔗糖含量、净光合速率及蔗糖合成酶、丙酮酸激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但谷氨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地上部生物量和穗重显著升高35.8%和170.2%(P<0.05)。2)气温升高条件下,叶片净光合速率、蔗糖合成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但α-酮戊二酸脱氢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地上部生物量、叶重、茎重和穗重显著降低37.0%、28.7%、32.3%和62.2%(P<0.05)。3)CO_(2)浓度和气温均升高条件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和丙酮酸激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但叶绿素含量、α-酮戊二酸脱氢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叶重显著降低23.4%(P<0.05)。总之,CO_(2)浓度升高可通过促进玉米叶片光合速率,增加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光合代谢产物等缓解温度升高对玉米生物量的负效应;CO_(2)浓度升高、气温升高以及二者互作下玉米氮代谢受到抑制,玉米叶片受到氮素胁迫,或对玉米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气温升高 玉米 碳氮代谢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缓增对稻田土壤甲烷氧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心 沈李东 +4 位作者 田茂辉 杨王挺 金靖昊 王昊宇 胡正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8-579,共12页
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好氧氧化,对控制稻田甲烷排放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基因、群落、活性等多个层次上解析CO_(2)浓度缓增对稻田土壤甲烷好氧氧化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依托于田间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在背景CO_(2)浓度(AC)基础上,... 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好氧氧化,对控制稻田甲烷排放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基因、群落、活性等多个层次上解析CO_(2)浓度缓增对稻田土壤甲烷好氧氧化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依托于田间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在背景CO_(2)浓度(AC)基础上,设置了CO_(2)浓度缓增处理(每年增加40μL·L^(-1),持续4年)(EC)。采用室内泥浆培养以及高通量测序和定量PCR技术,对不同CO_(2)处理下水稻关键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乳熟期)土壤中的甲烷氧化潜势及其功能微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促进了稻田甲烷氧化潜势和甲烷氧化菌丰度的增加;CO_(2)浓度升高还使得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优势菌从Ⅱ型菌转变为Ⅰ型菌。CO_(2)浓度升高所致的土壤中甲烷、氧气浓度以及氮素水平等的改变很可能对稻田甲烷氧化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综合本研究发现,稻田甲烷氧化过程对大气CO_(2)浓度缓增具有积极的响应作用,这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_(2)浓度缓增 稻田土壤 甲烷好氧氧化 甲烷氧化菌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CO_(2)浓度变化对主要饲料作物功能叶光合参数的影响研究——以玉米和水稻的差异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贾羽旋 孙志华 +6 位作者 宋春燕 王斌 梁琼 张屏 刘云 段碧华 石生伟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87-93,共7页
玉米和稻谷是南方地区重要的饲料原料来源。本研究采用LI-68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观测了温度和CO_(2)浓度对长江中游平原水稻和玉米扬花期功能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扬花期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对温度升高的敏感性高于水... 玉米和稻谷是南方地区重要的饲料原料来源。本研究采用LI-68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观测了温度和CO_(2)浓度对长江中游平原水稻和玉米扬花期功能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扬花期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对温度升高的敏感性高于水稻。温度升高提高了水稻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CO_(2)浓度增加提高了扬花期水稻和玉米的最大光合速率。当温度条件相同时,在高CO_(2)浓度条件下水稻比玉米更容易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玉米功能叶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与最大羧化速率(V_(cmax))的比值(J_(max)/V_(cmax))随温度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而水稻J_(max)/V_(cmax)值对温度升高无显著变化。温度升高与CO_(2)浓度增加均可降低两种作物的叶片气孔导度和植物蒸腾速率。本研究发现,玉米功能叶光合参数及生化参数对高温环境较为敏感,即玉米的光合酶活性和光合能力比水稻更容易受到温度升高的抑制作用。建议未来应重视气温升高对玉米饲料资源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畜禽养殖中合理调整饲料原料供给结构,适当将稻谷作为饲料原料的替代来源之一,可以抑制因玉米价格上涨造成的饲养成本攀升,提高养殖效益,为新形势下畜牧业发展探索一条高效、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提升畜牧业发展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co_(2)浓度 光合作用 粮食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对大气CO_(2)浓度缓增的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金靖昊 黄翯宸 +8 位作者 沈李东 田茂辉 刘心 杨王挺 杨钰铃 刘佳琦 任冰洁 徐江兵 胡正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76-1787,共12页
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nitri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n-damo)是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一种新途径,但有关其对大气CO_(2)升高的响应尚不清楚。依托开顶式气室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设置环境CO_(2)浓度处理(CK)... 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nitrite-dependent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n-damo)是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一种新途径,但有关其对大气CO_(2)升高的响应尚不清楚。依托开顶式气室组成的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设置环境CO_(2)浓度处理(CK)和CO_(2)缓增处理(EC:每年增加40μL·L^(–1),至采样时CO_(2)浓度为CK+160μL·L^(–1))。采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分析不同CO_(2)处理下水稻关键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和开花期)稻田n-damo活性及其功能微生物Candidatus Methylomirabilis oxyfera(M.oxyfera)-like细菌的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结果发现,供试土壤中n-damo活性为0.31~5.09 nmol CO_(2)g^(–1)·d^(–1),M.oxyfera-like细菌丰度为7.51×10^(6)~5.49×10^(7)copies·g^(–1)。CO_(2)缓增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土壤中n-damo活性以及M.oxyfera-like细菌丰度,且在拔节期达到显著性水平:活性和丰度分别增加了137.9%和96.0%。同时还使M.oxyfera-like细菌的群落组成发生显著改变,并影响其多样性。EC处理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无机氮含量的改变很可能是导致n-damo活性及M.oxyfera-like细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综上,稻田n-damo过程对大气CO_(2)浓度缓增具有正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_(2)浓度缓增 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 活性 群落结构 稻田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及增温下谷子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 被引量:1
8
作者 梁蒙 路冰冰 +4 位作者 吴阳 王雪松 郑粉莉 刘国彬 薛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89,共11页
研究作物重要生长阶段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对CO_(2)浓度升高及增温的响应,对于评价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以及评估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不同水分(充分供水和轻度干旱)、CO_(2)浓度升高(由... 研究作物重要生长阶段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对CO_(2)浓度升高及增温的响应,对于评价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以及评估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不同水分(充分供水和轻度干旱)、CO_(2)浓度升高(由400μmol·mol^(-1)升高至700μmol·mol^(-1))和增温(由22℃升高至26℃)条件,以3个因素交互作用下盆栽谷子(Setaria italica)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谷子灌浆期土壤中β-葡糖苷酶(βG)、β-N-乙酰葡糖苷酶(NAG)、纤维素酶(CBH)和β-木糖苷酶(βX)活性的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对照(CK)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土壤βG、NAG、CBH和βX的酶活性随着培养温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5℃时酶活性最高。在最适温度下(25℃),与CK相比,CO_(2)浓度升高使谷子灌浆期土壤βG酶活性显著降低,而对土壤NAG、CBH、βX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小;CO_(2)浓度升高和增温的交互作用在不同水分条件下表现不同,具体表现为轻度干旱条件下酶活性受到抑制,而充分供水时无显著差异。此外,CO_(2)浓度和温度显著影响谷子灌浆期土壤酶活性的温度敏感性(Q_(10))CO_(2)浓度升高使土壤胞外酶活性的Q_(10)显著增大,而增温使Q_(10)相对减小。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增温抵消了CO_(2)浓度升高对酶活性Q_(10)的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对Q_(10)无显著影响。然而,在轻度干旱条件下,CO_(2)浓度升高和增温对Q_(10)影响显著,即CO_(2)浓度、温度及水分三者对Q_(10)的交互作用显著。同时,CO_(2)浓度与水分对Q_(10)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仅CO_(2)浓度升高以及3个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冗余分析显示,除CO_(2)浓度和温度外,Q_(10)还受到微生物量、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本研究表明CO_(2)浓度、温度和水分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复杂,特别是CO_(2)浓度升高抑制了土壤酶的温度敏感性,减弱了土壤碳氮循环相关酶的代谢功能及其稳定性,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co_(2)浓度升高 增温 土壤酶活性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