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9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n seismic response of a three-stage soil slope supported by anchor frame structure 被引量:8
1
作者 LIN Yu-liang LI Ying-xin +1 位作者 ZHAO Lian-heng YANG T Y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290-1305,共16页
Based on a typical prototype of a soil slope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 numerical model of a three-stage soil slope supported by the anchor frame structure was established by means of FLAC3D code. The dynamic response... Based on a typical prototype of a soil slope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 numerical model of a three-stage soil slope supported by the anchor frame structure was established by means of FLAC3D code.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hree-stage soil slope and frame structure were studied by performing a series of bidirectional Wenchuan motions in terms of the failure mode of three-stage structure, the acceleration of soil slope, the displacement of frame structure, and the anchor stress of frame structure. The response accelerations in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are the most largely amplified at the slope top of each stage subjected to different shaking cases. The platforms among the stages reduce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response acceleration. 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 of frame structure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as the intensity of shaking case increases. The frame structure at each stage presents a combined displacement mode consisting of a translation and a rotation around the vertex. The anchor stress of frame structure is mainly increased by the first intense pulse of Wenchuan seismic wave, and it is sensitive to the intensity of shaking case. The anchor stress of frame structure at the first stage is the most considerably enlarged by earthquake lo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stage soil slope anchor frame structure ACCELERATION DISPLACEMENT anchor str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ck bridge slice element method in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multi-scale geological structure mapping
2
作者 张发明 汪北华 +2 位作者 陈祖煜 汪小刚 贾志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131-137,共7页
The searching method of failure surface which consists of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high and steep rock slopes was studied. Based on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Monte-Carlo method, three dimensional mult... The searching method of failure surface which consists of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high and steep rock slopes was studied. Based on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Monte-Carlo method, three dimensional multi-scale geological structures such as engineering scale and statistical scale structures of the slope were simulated. The searching method of failure route which consists of joints and rock bridges was determined via simulation annealing method by considering the shear strength of joints or rock bridges in one supposed route. When shear strengths of all the supposed routes were computed, the least shear strength route was considered failure route. Then, the inclined slice of joint slices and rock bridge slices were separated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joints and rock bridges. For the rock bridge slices, by distinguishing the failure model, the force direction to the next slice was defined. Finally, the limit equilibrium equations for every slice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slope stability factor was obtained. One practical example indicates that the discussed method is more closely to the real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slope three dimensional GEOLOGICAL structure ROCK bridge SLICE element method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冲层-桩板墙组合支护膨胀土边坡现场试验研究
3
作者 杨果林 李文生 +3 位作者 段君义 杨啸 李兴瑷 夏晓鹏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3,共10页
为研究缓冲层对桩板墙结构支护膨胀土边坡的力学与变形特性的影响,以湖北当阳某铁路膨胀土边坡的桩板墙-缓冲层[包括聚苯乙烯泡沫(EPS)缓冲层和袋装砂石缓冲层2种]组合支护结构为对象,通过实施现场试验,分析气候环境作用下该组合支护结... 为研究缓冲层对桩板墙结构支护膨胀土边坡的力学与变形特性的影响,以湖北当阳某铁路膨胀土边坡的桩板墙-缓冲层[包括聚苯乙烯泡沫(EPS)缓冲层和袋装砂石缓冲层2种]组合支护结构为对象,通过实施现场试验,分析气候环境作用下该组合支护结构中的土体湿度、桩身位移、板后土压力及桩与板弯矩的变化规律,揭示不同缓冲层情况下膨胀土边坡-缓冲层-桩板墙组合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及其协同的力学与变形关系.结果表明:相比于袋装砂石缓冲层,EPS缓冲层能够更有效地降低侧向膨胀压力,在本试验中测得最大消减率为69%.同时,EPS缓冲层能够及时响应气候环境引起的膨胀土胀缩变化,继而动态改善板后侧向总土压力的分布,而袋装砂石缓冲层对气候环境的响应能力明显相对较弱.膨胀土边坡-EPS缓冲层-桩板墙结构三者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协调相互作用,进而降低膨胀土膨胀特性对桩间板弯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边坡 桩板墙结构 EPS缓冲层 侧向膨胀压力 桩身弯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结构岩质边坡破坏模式分析中结构面优势分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宋腾蛟 茅献彪 +1 位作者 陈剑平 张文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5-603,共9页
复杂结构岩质边坡破坏模式主要取决于岩体结构面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构面与边坡面的组合关系。常见的分析思路是:(1)采集边坡岩体结构面产状数据;(2)分析优势结构面方向;(3)判断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但是,当结构面数目庞大、分布十分离散... 复杂结构岩质边坡破坏模式主要取决于岩体结构面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构面与边坡面的组合关系。常见的分析思路是:(1)采集边坡岩体结构面产状数据;(2)分析优势结构面方向;(3)判断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但是,当结构面数目庞大、分布十分离散时,通常获得的统计优势结构面很可能无法充分代表所有结构面对边坡破坏模式的影响。首先以270°∠50°为中心,生成一组结构面产状数据,假定270°∠70°、270°∠50°、270°∠20°、0°∠30°、90°∠45°5个不同方向的边坡面,经过分析指出,基于传统的优势分组结果、分析优势结构面与边坡面的组合关系判断边坡的破坏模式,可能出现误判情况。然后以长春市净月区杨家沟采石场边坡为例,利用无人机三维实景建模技术,获取边坡岩体结构面几何参数,采用萤火虫优化方法,分别将结构面分成2~10组,对比不同分组数目对应的优势分组结果的异同,分别绘制两组中优势结构面和9组中优势结构面与边坡面赤平投影图,对比分析两种优势分组结果下,边坡的破坏模式,结果显示,将结构面分为两组时,得到“边坡基本稳定”的结果;分9组时,得到“边坡可能发生顺结构面滑动”的结果。同时,分9组时,组内产状分布更集中,得到的9个优势结构面更能代表全部结构面对边坡破坏模式的控制作用,所得结果更加符合现场初步认识。得到以下结论,不同的优势分组方案,可能得到不同的边坡破坏模式。分组方案应充分考虑结构面对边坡的破坏作用,才能得到与实际相符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面 优势分组 复杂结构 岩质边坡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亚高寒草甸不同坡位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鑫 刘旻霞 +2 位作者 陈雪娇 张盈盈 陈友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82-2594,共13页
研究植物群落的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对于解释物种共存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至关重要。坡位梯度会在有限的垂直地理空间内压缩海拔、地形等因子,进而影响植物的分布、结构及功能。以甘南亚高寒草甸不同坡位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结合环... 研究植物群落的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对于解释物种共存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至关重要。坡位梯度会在有限的垂直地理空间内压缩海拔、地形等因子,进而影响植物的分布、结构及功能。以甘南亚高寒草甸不同坡位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结合环境因子、群落调查及功能性状测定,计算净亲缘关系指数(Net relatedness index,NRI)、最近亲缘关系指数(Nearest taxon index,NTI)和标准化效应值的平均配对性状距离(Standardized effect size of mean pairwise trait distances,SESMPD)等来分析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随坡位梯度的变化,进而揭示甘南亚高寒草甸不同坡位物种共存机制。结果表明:(1)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谱系α多样性指数随坡位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物种均匀度指数随坡位的升高没有显著的变化(P>0.05);(2)系统发育结构整体上表现为聚集状态(NRI>0,NTI>0),主要受生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物种共存,NTI指数呈“V”型变化,表明生境过滤作用随坡位的增加先减弱后增强,群落系统发育结构聚集程度同样先减弱后增强;(3)功能性状结构由平滩与下坡位的发散状态(SESMPD<0)转为中、上坡位的聚集状态(SESMPD>0),平滩至下坡位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明显,中坡位至上坡位的生境过滤作用占优势;(4)7种植物功能性状中只有叶碳含量和叶磷含量表现出显著微弱的系统发育信号(P<0.05),表明该研究区植物群落受进化历史影响较小,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格局并不完全一致。总的来说,确定性过程是甘南亚高寒草甸坡位梯度植物群落物种的共存机制。土壤含水量是调控不同坡位植物功能性状结构相对重要环境因素,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功能性状结构由发散转为聚集,研究为甘南亚高寒草甸的物种共存机制提供了更加充实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系统发育结构 功能性状结构 坡位 系统发育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覆构造条件下多种因素不同工况边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郑斌 钱兆明 +1 位作者 贾明滔 李邵东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3,共10页
受推覆构造影响,露天矿采区内地层分布错综复杂,不同区域的边坡所处的地质条件各不相同。此外,在推覆作用下,地层的变异性大,难以明确底部地层的具体分布特征,在设计边坡角时,不利于确定安全的边坡角,同时也给露天境界设计带来了极大困... 受推覆构造影响,露天矿采区内地层分布错综复杂,不同区域的边坡所处的地质条件各不相同。此外,在推覆作用下,地层的变异性大,难以明确底部地层的具体分布特征,在设计边坡角时,不利于确定安全的边坡角,同时也给露天境界设计带来了极大困难。为了保障资源的高效开发,充分利用地层岩体的稳定边坡角,减少露采剥离量,本文以推覆构造地质条件的刚波夫主矿体露天矿为背景,考虑采深、地下水位及断层上盘平台宽度三种因素,设计不同因素组合,再分别考虑工况条件研究方案,对推覆构造条件复杂地质情况下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采深单因素工况中,边坡安全系数随采深的增大而降低,且降低速率逐渐变缓;当采深大于210 m后,由于露天采坑为漏斗形,随着深度增加,深部边坡在单位高度上的暴露面积减小,下部边坡的坡体对变形起到抑制作用;在地下水单因素工况和断层上盘平台宽度单因素工况条件下,边坡稳定性随工况条件变差而降低;在双因素或多因素影响下,受到各因素的叠加影响,采深与地下水位高度越大,或断层上盘平台宽度越小时,坡脚及整体的变形量越大;最后,通过对优化后的全采区边坡稳定性进行模拟,当折减系数为1.5时,边坡未出现大范围位移情况,边坡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边坡稳定性 采深 地下水位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坡折带对盐上覆褶皱冲断构造形成演化影响的实验模拟:以库车坳陷西段米斯坎塔克背斜为例
7
作者 杨秀磊 吴珍云 +4 位作者 尹宏伟 王宏斌 董少春 崔键 马德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9,共13页
为探明库车坳陷西段含盐褶皱-冲断带内盐下基底坡折带对盐上覆沉积盖层构造形成演化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米斯坎塔克背斜为研究实例,基于地震剖面解译结果,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运行了两组挤压型砂箱模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在含盐沉... 为探明库车坳陷西段含盐褶皱-冲断带内盐下基底坡折带对盐上覆沉积盖层构造形成演化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米斯坎塔克背斜为研究实例,基于地震剖面解译结果,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运行了两组挤压型砂箱模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在含盐沉积盆地中,受区域挤压应力作用,当盐下基底地层较为平坦时,盐上覆沉积盖层倾向于发育两翼对称式的滑脱褶皱(盐相关褶皱);当盐下基底地层存在先存坡折带时,盐上覆沉积盖层易发育两翼非对称式的滑脱褶皱(盐相关褶皱)。(2)盐下先存基底坡折带对后期挤压变形中盐岩的侧向流动具有阻挡作用,促使盐岩在基底坡折带处聚集增厚,进而加强盐上覆地层的褶皱作用,导致盐上覆地层发育非对称式盐相关褶皱,且褶皱翼部易发育调节性逆冲断层。结合库车坳陷西段却勒地区盐下基底形态特征、米斯坎塔克背斜平面和剖面构造特征及实验模拟结果,推断研究区盐下先存基底坡折带分布对盐上覆地层构造变形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影响米斯坎塔克背斜构造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坡折带 盐构造 物理模拟 库车坳陷 米斯坎塔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斜坡滴灌春小麦冠层结构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8
作者 王子健 李刘龙 +7 位作者 赵焰辉 徐林峰 邱治中 李召锋 雷钧杰 王笑 万文亮 姜东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6,共12页
【目的】研究水氮耦合效应及其对春小麦冠层结构和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斜坡种植模式的节本高效生产提供水氮管理策略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新春4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TR6H和TR8H(一条滴灌带位于坡顶,分别供应6行和8行小麦水分,斜坡坡面斜度... 【目的】研究水氮耦合效应及其对春小麦冠层结构和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斜坡种植模式的节本高效生产提供水氮管理策略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新春4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TR6H和TR8H(一条滴灌带位于坡顶,分别供应6行和8行小麦水分,斜坡坡面斜度为15度)2种模式;设置W_(3)、W_(2)和W_(1)(4500、4050和3600 m^(3)/hm^(2))3个灌水额度和N_(3)、N_(2)、N_(1)和N_(0)(300、270、240和0 kg/(N·hm^(2)))4个施氮量水平,其中W_(3)N_(3)为对照(常规水氮处理)。【结果】TR6H开花期的株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辐射率和光合速率均高于TR8H。株高和冠层光辐射截获的总体趋势表现为(W_(3)和W_(2))>W_(1),(N_(3)和N_(2))>N_(1)>N_(0)的趋势,而叶角则呈相反的趋势,低水低氮处理叶角越大。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总体趋势表现为W_(3)>W_(2)>W_(1)、N_(2)>N_(3)>N_(1)>N_(0)。相较于常规水氮处理(W_(3)N_(3)),TR6H和TR8H 2种模式均显著提高了冠层光截获辐射率和光合速率,增幅分别为3.6%~4.9%和3.9%~10.2%。【结论】斜坡模式下合理的水氮耦合会优化冠层结构,通过保持较高的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获得较高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同时具有较高的株高和紧凑的株型保持了一定的漏光损失量。筛选出模式为TR6H,水氮处理为W_(3)N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斜坡滴灌 水氮耦合 冠层结构 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对边坡岩体稳定性影响的计算分析和评价研究
9
作者 叶飞 钟洪星 +3 位作者 方华超 张鑫 周华 张雨霆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9-73,共5页
坝肩槽边坡为拱坝基础的持力部位,其稳定性和承载性能直接影响大坝的整体安全。当边坡内发育岩溶等不利地质结构时,尤其应重视并研究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含岩溶等不利地质结构的边坡潜在失稳模式,认为岩溶和邻近边坡开挖... 坝肩槽边坡为拱坝基础的持力部位,其稳定性和承载性能直接影响大坝的整体安全。当边坡内发育岩溶等不利地质结构时,尤其应重视并研究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含岩溶等不利地质结构的边坡潜在失稳模式,认为岩溶和邻近边坡开挖后的卸荷松弛一旦贯通,将导致局部失稳,进而影响边坡的整体稳定性。然后,提出了含岩溶结构的坝肩槽边坡计算分析和稳定性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损伤概念的岩体卸荷松弛表征方法和判别标准,构建了一套含岩溶等不利地质结构的边坡计算分析和稳定性评价流程。最后,将所提计算分析和稳定评价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某水电站右岸坝肩槽边坡内的巨型岩溶斜井对拱坝建基面岩体的影响,认为岩溶结构在开挖过程中对邻近边坡的变形和扰动影响有限,坝肩槽边坡不会发生全局性失稳。研究结果为含不利地质结构的边坡计算分析和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可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肩槽边坡 岩溶 不利地质结构 数值模拟 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加固渠基粉土的冻融特性及微细观机理研究
10
作者 朱锐 邢玮 +3 位作者 郭万里 黄英豪 周峰 王旭东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6-387,共12页
渠基土性能冻融劣化是中国季冻区渠道结构损坏的主要原因,渠基土加固是保障供水渠道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结合微生物岩土加固技术,开展微生物加固渠基粉土系列宏微观室内试验,刻画不同胶结液浓度、养护龄期、冻融循环下加固渠基粉土的... 渠基土性能冻融劣化是中国季冻区渠道结构损坏的主要原因,渠基土加固是保障供水渠道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结合微生物岩土加固技术,开展微生物加固渠基粉土系列宏微观室内试验,刻画不同胶结液浓度、养护龄期、冻融循环下加固渠基粉土的体变率、渗透系数、孔隙率等宏微观指标的发展规律及其定量联系。结果表明:在不同胶结液浓度、养护龄期下,微生物加固可使得渠基粉土的冻融体变量削减约70%,渗透系数至少降低一个数量级、抗压强度提升约220.17%,抗剪强度指标最高增长约65.50%;当胶结液浓度为1.00 mol/L,养护龄期为28 d时,冻融循环下渠基粉土的微生物加固效果最优。此外,微生物诱导生成的碳酸钙沉淀通过填充、胶结、包裹等系列方式重塑了渠基粉土的微细观结构,使其在冻融风化作用下仍然保持整体性和完整性,这是微生物加固渠基粉土在冻融环境下仍然展现出良好工程特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 粉土 渠道边坡 冻融循环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对组合支护非均质边坡地震响应影响研究——以兴泉铁路德化车站为例
11
作者 何晓龙 蒋关鲁 +3 位作者 杨廷玺 李杰 孟维正 何梓雷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30,共9页
震前降雨会增加边坡失稳的发生概率和灾害程度,因此研究降雨对边坡地震响应的影响非常重要。以泉州市德化车站组合支护边坡为背景,选取地层分布较为不均的典型断面,开展组合支护非均质边坡在未降雨和降雨两种工况下的大型振动台试验。... 震前降雨会增加边坡失稳的发生概率和灾害程度,因此研究降雨对边坡地震响应的影响非常重要。以泉州市德化车站组合支护边坡为背景,选取地层分布较为不均的典型断面,开展组合支护非均质边坡在未降雨和降雨两种工况下的大型振动台试验。通过对比分析两组边坡的自振频率、频谱特性、加速度响应以及锚固桩阿里亚斯强度,探讨降雨对非均质边坡坡体及支护结构地震响应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地震荷载作用下降雨边坡较未降雨边坡自振频率下降幅度更大,更早进入非线性下降阶段;地震波经非均质边坡由下向上传播的过程中傅里叶谱曲线发生了显著改变,在坡顶处呈现双卓越频段现象;相较于未降雨边坡,降雨边坡坡顶高频卓越频段范围随着震级的增大有明显向低频带靠近的趋势,在高震级时产生频段耦合效应使得坡顶动力响应急剧增大;未降雨边坡和降雨边坡加速度放大系数分布规律较为相似,均呈现出明显的坡表效应和高程效应;降雨显著增强了边坡表层的加速度放大效应,而地震动幅值在促进边坡表层降雨放大效应的同时会抑制边坡的加速度响应;降雨主要影响边坡表层地震响应,在降雨充沛的高烈度地区,应当注意加强此类边坡表层尤其是坡顶的防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车站 非均质边坡 组合支护 振动台试验 震前降雨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整地下农田土壤水分与团粒特征互作关系
12
作者 张详曙 陈晓冰 +4 位作者 倪晓庆 刘雍鑫 义轩 许昊 杨婷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土壤团粒是形成土壤结构的基础,从土壤微观角度深入分析土壤团粒与土壤水分之间的作用关系,可为进一步阐明丘陵山区坡耕地整地后土壤结构如何调控田间水肥利用提供理论支撑。该研究将染色示踪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相结合,利用图像解析、... 土壤团粒是形成土壤结构的基础,从土壤微观角度深入分析土壤团粒与土壤水分之间的作用关系,可为进一步阐明丘陵山区坡耕地整地后土壤结构如何调控田间水肥利用提供理论支撑。该研究将染色示踪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相结合,利用图像解析、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水平、反坡2种典型整地措施(坡耕地为对照)下田间土壤团粒特征与土壤水分状况之间的互作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整地使田间土壤水分集中分布在0~10 cm土壤浅层空间内,显著小于坡耕地田间土壤水分分布范围,水平和反坡整地后形成的田间土壤水分运动变化程度相比坡耕地分别提高11.09%和7.14%。水平和反坡整地后的土壤团粒相较于坡耕地(平均分形维数为1.19)空间分布均匀程度更高(平均分形维数分别为1.16和1.18),整地使土壤团粒中孔隙大小组成的差异性分别降低5.81%(水平)和10.10%(反坡),且水平台田间土壤团粒中孔隙空间分布方向更复杂(概率熵为0.957 8)。水平台土壤团粒特征中的空间分布均匀化程度对其田间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和运动的影响程度最大(关联度为0.812),而反坡台和原状坡耕地的土壤团粒大小组成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和运动的影响程度最大(关联度分别为0.708和0.698)。整地措施显著改变坡耕地土壤团粒状况,进而影响田间土壤水分。因此,针对丘陵山区坡耕地选择适宜的整地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改善田间土壤结构,进而调控土壤水分状况,促进农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整地 反坡整地 土壤团粒结构 土壤水分分布 土壤水分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密实混凝土内掺淤泥的生态护坡材料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鑫玉 冯威 +2 位作者 孙啸 赵云鹏 芦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6,共7页
针对预制生态砖护坡现场人工拼装劳动力需求大、转运损耗高等难题,同时考虑淤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出了一种利用淤泥取代水泥胶凝材料制备自密实混凝土(SCC)作为非结构生态护坡替代预制生态砖护坡,从而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首先,分... 针对预制生态砖护坡现场人工拼装劳动力需求大、转运损耗高等难题,同时考虑淤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出了一种利用淤泥取代水泥胶凝材料制备自密实混凝土(SCC)作为非结构生态护坡替代预制生态砖护坡,从而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首先,分析了淤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其次,研究了淤泥掺量对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孔隙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单掺淤泥使SCC工作性能下降,为满足SCC规范和施工要求,需相应增加减水剂用量。力学性能与淤泥掺量呈反相关,28 d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降低;淤泥的掺入影响SCC的孔结构,导致累积孔体积和孔隙率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内掺10%淤泥的SCC在坍落扩展度为700 mm的情况下,强度可达到C30,验证了其作为生态护坡材料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 自密实混凝土 生态护坡 工作性 强度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超大断面隧道开挖与仰坡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14
作者 赵文杰 马学宁 刘晨阳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9,共9页
为探究浅埋超大断面隧道开挖与仰坡相互作用效应,依托兰州地区的白石二号隧道工程,建立隧道与仰坡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隧道开挖对仰坡稳定性及仰坡下滑力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监测... 为探究浅埋超大断面隧道开挖与仰坡相互作用效应,依托兰州地区的白石二号隧道工程,建立隧道与仰坡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隧道开挖对仰坡稳定性及仰坡下滑力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断面中导坑和右导坑拱顶围岩压力在山体偏压作用下数值较大且相当,施工中应加强监测,拱架与初期支护监测数据均在合理范围内,隧道支护结构设计合理;洞口仰坡刷方加固后安全系数显著提高,在超前管棚作用下提高至1.77,而后随着隧道开挖,仰坡加固桩桩身变形、桩后土压力及桩身弯矩逐渐增大,开挖完成后仰坡安全系数逐渐降低至1.52,坡体仍处于稳定状态;仰坡刷方加固后,桩板结构抑制了坡体下滑力,隧道开挖时围岩压力、管棚及初期支护应力显著降低,并且同一断面位置处围岩、管棚和初期支护竖向变形减小,仰坡对隧道及支护结构影响减弱,加固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仰坡 数值模拟 现场监测 桩板墙 支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筋土结构失稳模式与致灾原因探讨
15
作者 徐洪路 蔡晓光 +2 位作者 王海云 李思汉 肖成志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216,共14页
加筋土结构作为一种新型岩土工程构筑物,在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因设计、施工不当等原因,加筋土结构易产生变形,严重时甚至坍塌,因此有必要探讨结构破坏特性、分析失效原因,以供工程界参考。文中收集了146个加筋... 加筋土结构作为一种新型岩土工程构筑物,在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因设计、施工不当等原因,加筋土结构易产生变形,严重时甚至坍塌,因此有必要探讨结构破坏特性、分析失效原因,以供工程界参考。文中收集了146个加筋土结构破坏案例,统计分析了结构类型、面板类型、筋材类型、填料类型、结构高度、加筋级数和结构用途等结构特性。总结归纳了结构坍塌、面板变形、顶部沉降、地基承载失效和筋材断裂等常见失稳现象。剖析了设计、施工、材料、降雨、地震和使用不当等致灾原因,以期厘清加筋土结构失效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相应改善对策以提高工程质量。研究结果表明:加筋土结构的破坏为综合性破坏,面板变形、顶部沉降和地基破坏为最常见的3种原生破坏模式,原生破坏模式会逐渐转化为其它次生破坏模式;降雨、地震和使用不当为导致结构破坏的主要外部因素,施工、设计和材料选用不当为导致结构破坏的主要内部因素。建议选用抗剪切刚度较大的面板形式以增强结构的抗变形能力;严格遵循规范条文对结构进行分级设计和材料选取以提升结构的稳定性;针对降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应加强针对性设计,并辅以数值模拟的手段进行性能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结构 边坡加固 破坏现象 致灾原因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SSI的输电塔线体系抗边坡变形能力研究
16
作者 李成 陈树平 +3 位作者 王彦海 牛晓雷 吴峰 周冬阳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6-221,共6页
为探究边坡变形对输电线路的安全威胁,以某输电塔线体系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的塔线体系整体有限元模型,并基于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数值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考虑边坡变形区域与铁塔空间位置关系以及边... 为探究边坡变形对输电线路的安全威胁,以某输电塔线体系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的塔线体系整体有限元模型,并基于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数值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考虑边坡变形区域与铁塔空间位置关系以及边坡变形角度的影响,探究塔线体系受力特性对边坡变形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当铁塔分别位于边坡变形体以外上方、下方和边坡变形体内部时,上部塔线体系的失效方式和抗变形能力有显著差异;且随着边坡变形角度的增大,与水平边坡变形相比,塔线体系抗变形能力会下降25%~50%;当铁塔位于边坡变形体以外下方时,塔线体系抗变形能力下降最严重,下降幅度在33%~5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线体系 土-结构相互作用(SSI) 边坡变形 受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顶超载下原状软土基坑边坡的损伤演化过程
17
作者 程乾 叶超 +1 位作者 孙红 唐雪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1,共6页
为了探究坡顶荷载作用下原状软土基坑边坡的损伤演化规律,通过构建大尺寸原状软土模型,结合位移、图像及应力联合监测系统开展原状软土基坑边坡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天然软土基坑边坡的变形过程受软土天然结构的影响。当坡顶荷载较小时,... 为了探究坡顶荷载作用下原状软土基坑边坡的损伤演化规律,通过构建大尺寸原状软土模型,结合位移、图像及应力联合监测系统开展原状软土基坑边坡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天然软土基坑边坡的变形过程受软土天然结构的影响。当坡顶荷载较小时,原状软土天然结构轻微变化,边坡位移不明显;随着坡顶荷载的增加,软土天然结构出现损伤并加速发展,边坡位移显著增大。当坡顶超载时,原状软土基坑边坡的损伤演化过程可分为压缩变形、损伤开始、损伤发展和整体破坏4个典型阶段。最后,基于坡顶沉降提出了各阶段临界荷载界限值的判定方法,确定原状软土基坑边坡的损伤门槛值为25.2 kPa,损伤开始阶段与损伤发展阶段的界限值为37.7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边坡 原状软土 天然结构 损伤 演化过程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六方向贯通式间断线网格的边坡稳定性上限分析
18
作者 范佳志 秦傲韩 +3 位作者 杨峰 杨鹰 赵炼恒 高益康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边坡潜在滑动面可应用极限分析上限有限元方法,以“常应变率三角形单元及速度间断线”网格模式搜索获取,由此速度间断线的排布方式,成为影响边坡稳定性计算精度的重要因素。文中构思一种六方向贯通式速度间断线排布策略,提出对应三角网... 边坡潜在滑动面可应用极限分析上限有限元方法,以“常应变率三角形单元及速度间断线”网格模式搜索获取,由此速度间断线的排布方式,成为影响边坡稳定性计算精度的重要因素。文中构思一种六方向贯通式速度间断线排布策略,提出对应三角网的生成流程并编程实现,作为自有上限有限元分析程序的前处理模块。经边坡稳定性算例验证表明:六方向贯通式间断线网格布局,以契合关键边界的多次一分为四及末次一分为六背景网格生成方式,不仅实现整个模型的大区域六方向间断线通路,又能在边坡坡脚处体现出多方向发散特性的网格。提出的模型非关键边界背景网格切割算法,可以局部分割新生单元的方式契合边界,维持边界处网格的六方向间断线通路特性。对于“常应变率三角形单元及速度间断线”网格离散模式,六方向贯通式间断线网格布局,较之三方向贯通及Delaunay三角剖分的情况,能更好地发挥速度间断线的效用,明显提高边坡稳定性问题的计算精度。六方向贯通式间断线网格布局,还可以结合高阶变形单元、网格自适应等措施,扩展其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上限有限元方法 速度间断线 六方向贯通式间断线 网格拓扑结构 交互网格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结构和生物量的地形差异
19
作者 邓树剑 白雨诗 +3 位作者 王利霞 万艳芳 石建周 于澎涛 《湖北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0-16,共7页
地形影响干旱缺水区植被分布与生长,研究地形对林分结构和生物量的影响,有助于选择合理的生长指标指示立地的植被承载力,进而指导森林管理和植被恢复。本研究在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按照不同坡位和坡向选取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调查树... 地形影响干旱缺水区植被分布与生长,研究地形对林分结构和生物量的影响,有助于选择合理的生长指标指示立地的植被承载力,进而指导森林管理和植被恢复。本研究在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按照不同坡位和坡向选取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调查树高、胸径等林分结构参数,分析华北落叶松林结构和生物量随地形的变化,以及与立地、植被和土壤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1)华北落叶松林径级组成以>5~15 cm为主,树高以>5~11 m为主,乔木层生物量为40.7±20.8 t·hm^(-2)。(2)径级和树高分布呈“单峰型”;其中,胸径为>5~10 cm和>10~15 cm较多,两者共占比74.5%,树高为>5~8 m和>8~11 m较多,两者共占比68.3%;从坡向上来看,阴坡的平均胸径和树高最高,其次是半阴坡,半阳坡最低;从坡位上来看,中坡和下坡的平均胸径和树高较高,而上坡较低。(3)乔木层生物量随着坡位的升高而减小,偏离正北方向越远而越小;乔木层生物量主要受林龄、林分密度、坡向和土厚的影响。总体来看,坡向上表现为阴坡的平均胸径、树高、乔木生物量高于其它坡向,坡位上表现为中坡和下坡高于上坡,表明阴坡和中下坡的植被承载力高,后期可以用胸径、树高和乔木层生物量指示立地的植被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林分结构 生物量 坡位 坡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云数据的高陡岩质边坡结构面识别与稳定性分析
20
作者 奚望 陈宜伟 +4 位作者 张文广 边林松 门林 梁鹏飞 周博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0-339,共10页
结构面分布对岩体的工程与力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准确获取结构面信息对于分析岩体特性及其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某高陡岩质边坡三维点云数据,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滤波前处理,采用开源程序Discontinuity Set Extr... 结构面分布对岩体的工程与力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准确获取结构面信息对于分析岩体特性及其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某高陡岩质边坡三维点云数据,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滤波前处理,采用开源程序Discontinuity Set Extractor(DSE)对点云数据进行半自动化识别与分类,获取边坡岩体结构面的产状、迹长、间距等关键参数信息及点云聚类信息。通过对点云聚类信息进行拟合分析得到其概率分布模型并建立岩体的离散裂隙网络(DFN)模型,进一步基于点云数据采用“Rhino-Griddle-3DEC”联合建模方法建立了高陡岩质边坡的三维块体离散元模型,通过离散元模拟分析了该边坡的稳定性与潜在失稳区域。结果表明:在重力作用下,边坡整体安全系数约为1.5,坡顶突出危岩体竖向位移较大且安全系数较小,为潜在失稳区域。因此,采用该方法识别获取的结构面参数信息能够较好地反映岩体工程力学性质,对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岩质边坡 点云数据 结构面识别 离散裂隙网络模型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