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期对强筋小麦淀粉粒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涛 郭兆昊 +6 位作者 丁兴民 郭仁坤 戚瀚月 张建达 周晓燕 冯尚宗 张华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6期12-16,共5页
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了阳光10号(Y10)、鲁原502(L502)、烟农999(Y999)、山农28(S28)4个强筋小麦品种,在10月10日(常规播期)、10月17日(适期晚播)、10月24日(晚播期)3个播期下的淀粉粒径分布,探究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播期对强筋小麦籽... 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了阳光10号(Y10)、鲁原502(L502)、烟农999(Y999)、山农28(S28)4个强筋小麦品种,在10月10日(常规播期)、10月17日(适期晚播)、10月24日(晚播期)3个播期下的淀粉粒径分布,探究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播期对强筋小麦籽粒淀粉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筋小麦Y10、L502、Y999、S28的淀粉粒径主要分布在0.7~3.0μm之间,其淀粉粒的数目百分比呈单峰分布,而表面积分布、体积分布百分比均呈现双峰分布;适期晚播使得强筋小麦B型淀粉粒占比显著提高,强筋小麦Y10、L502、Y999、S28的B型淀粉粒与面团流变学品质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有望通过适期晚播来提高强筋小麦籽粒的品质,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高温胁迫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播期 适期晚播 粒度分布 B型淀粉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淮地区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分析
2
作者 肖龙飞 张培文 +5 位作者 李文阳 李浩杰 雍玉东 张士雅 张晓 闫素辉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2-941,共10页
为了解沿淮地区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及其与糊化特性的关系,于2020-2021年度和2021-2022年度,以沿淮地区4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糊化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淮地区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22... 为了解沿淮地区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及其与糊化特性的关系,于2020-2021年度和2021-2022年度,以沿淮地区4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糊化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淮地区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22.45%~45.06%,A型淀粉粒体积占比54.94%~77.55%;B型淀粉粒表面积占比69.18%~84.45%,A型淀粉粒表面积占比15.55%~30.82%;B型淀粉粒数目占比99.76%~99.90%,A型淀粉粒数目占比0.10%~0.24%。2021年和2022年44个小麦品种的峰值黏度平均值分别为888.24和985.64 cP,变异系数分别为18.11%和17.98%;低谷黏度平均值分别为593.56和753.61 cP,变异系数分别为17.35%和18.52%;最终黏度平均值分别为1215.37和1486.40 cP,变异系数分别为15.20%和15.91%。小麦糊化参数变异系数均大于10%,其中稀懈值变异系数最大,两个年度分别为38.10%和41.96%。经相关分析,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与峰值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A型淀粉粒体积占比与峰值黏度、稀懈值及低谷黏度呈极显著或显著(P<0.05)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A型淀粉粒体积占比、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对44个小麦品种PC1和PC2成分均有较高的贡献率。聚类分析,44个小麦品种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小麦品种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最小,峰值黏度最高,最终黏度次于第三类,包括扬麦13、生选6号2个品种;第二类小麦品种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最大,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均低于第一类和第三类,包括西农979、鲁原502等11个品种;第三类小麦品种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峰值黏度、最终黏度较高,包括扬麦20、德研8号等31个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淀粉粒 粒度分布 糊化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弱光对软质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杨婷婷 陈娟 +4 位作者 ABDUL Rehman 李婧 闫素辉 汪建来 李文阳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04-2219,共16页
探究花后弱光对软质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为江淮地区软质小麦抗逆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于2022—2024年度,在大田条件下,以软质小麦品种荃麦725(QM725)和扬麦15(YM15)为材料,试验于小麦灌浆期(开花后7~35... 探究花后弱光对软质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为江淮地区软质小麦抗逆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于2022—2024年度,在大田条件下,以软质小麦品种荃麦725(QM725)和扬麦15(YM15)为材料,试验于小麦灌浆期(开花后7~35 d)设置3个遮光处理,即遮光10%(S1)、遮光20%(S2)和遮光30%(S3),以自然光照条件作为对照(CK)。研究花后弱光胁迫对软质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花后弱光显著增加了花前器官同化物的转运量、转运率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减少了花后光合同化物的积累量以及籽粒贡献率。花后不同弱光处理后,显著降低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导致籽粒产量降低,且在各处理下,虽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显著降低了籽粒淀粉含量、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量。花后弱光胁迫下,显著降低了软质小麦B型淀粉粒(粒径≤10.0μm)体积、表面积和数目百分比,增加了A型淀粉粒(粒径>10.0μm)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对软质小麦籽粒A型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无显著影响,只有年份间差异显著。在B型淀粉粒中,弱光对粒径0.1~2.8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的影响大于2.8~10.0μm淀粉粒。在A型淀粉粒中,弱光对粒径>22.0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的影响大于10.0~22.0μm淀粉粒。不同程度弱光处理下,小麦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等糊化特性均显著降低,且虽提高了淀粉热焓值参数,但显著降低了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花后弱光显著影响了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并降低了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虽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显著降低了籽粒淀粉含量,从而影响了小麦籽粒产量的形成。随着花后光照强度的降低,对B型淀粉粒的影响大于A型淀粉粒,即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和数目占比降低,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占比增加,小麦峰值黏度等糊化参数、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等显著降低,最终影响小麦籽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质小麦 弱光 干物质积累转运 籽粒产量 粒度分布 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polaris sorokiniana黑胚病对中筋小麦淀粉含量、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宋改利 王璐倩 +7 位作者 屈柯飞 唐建卫 董纯豪 黄振朴 高艳 牛吉山 殷贵鸿 李巧云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64-2175,共12页
小麦黑胚病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为明确黑胚病对小麦淀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淮麦区小麦黑胚病主要病原菌Bipolaris sorokiniana为致病菌、采用孢子液喷洒方法对2个中筋小麦进行接种,以自然大田条件收获... 小麦黑胚病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为明确黑胚病对小麦淀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淮麦区小麦黑胚病主要病原菌Bipolaris sorokiniana为致病菌、采用孢子液喷洒方法对2个中筋小麦进行接种,以自然大田条件收获的籽粒为对照(CK),研究黑胚病对淀粉含量、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黑胚病导致总淀粉与支链淀粉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与CK相比,黑胚粒的总淀粉与支链淀粉分别降低7.40%与13.56%,直链淀粉含量增加9.72%,支/直比下降21.22%;黑胚病抑制了B型淀粉粒的产生和生长,使小麦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及数目百分比显著降低,其中主要影响1.0~2.8μm的淀粉粒,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加,以影响10.0~20.0μm的淀粉粒为主;黑胚病导致面粉黏度参数显著降低,黑胚粒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和回生值分别比CK降低27.70%、28.49%、23.22%、26.00%与15.71%。可见,B.sorokiniana黑胚病改变了中筋小麦的淀粉含量与粒度分布,导致糊化参数降低、淀粉品质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筋小麦 直链淀粉含量 糊化特性 淀粉粒度分布 黑胚病 麦根腐平脐蠕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弱光对软质小麦籽粒产量与淀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婷婷 闫素辉 +3 位作者 Abdul Rehman 陈娟 汪建来 李文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31-1438,共8页
为探明花后弱光胁迫对软质小麦籽粒产量、淀粉粒度分布及黏度参数的影响,以软质小麦品种荃麦725和扬麦15为材料,在小麦开花后设置3个弱光处理即S1(遮光10%)、S2(遮光20%)、S3(遮光30%)处理,以自然光照条件为对照,分析花后不同程度弱光... 为探明花后弱光胁迫对软质小麦籽粒产量、淀粉粒度分布及黏度参数的影响,以软质小麦品种荃麦725和扬麦15为材料,在小麦开花后设置3个弱光处理即S1(遮光10%)、S2(遮光20%)、S3(遮光30%)处理,以自然光照条件为对照,分析花后不同程度弱光条件下软质小麦籽粒产量、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花后弱光降低了小麦粒重、穗粒数和产量,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使籽粒淀粉含量、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量显著减少。花后弱光降低了软质小麦B型淀粉粒(粒径≤10μm)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增加了A型淀粉粒(粒径>10μm)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对A、B型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无显著影响。在B型淀粉粒中,弱光对粒径0.1~2.8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的影响较粒径2.8~10μm的淀粉粒大。在A型淀粉粒中,弱光对粒径>22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的影响大于粒径10~22μm的淀粉粒。弱光导致小麦籽粒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回升值等参数显著下降。花后弱光虽然可增加软质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显著降低籽粒淀粉含量以及蛋白质和淀粉积累量,不利于粒重与产量形成;弱光对B型淀粉粒的影响大于A型淀粉粒,会降低B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占比,但可增加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占比,降低淀粉峰值黏度等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质小麦 弱光 产量 粒度分布 黏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弱光对弱筋小麦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娟 袁雅妮 +3 位作者 张培文 闫素辉 朱守晶 李文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391,共7页
为探讨花后弱光对弱筋小麦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以弱筋小麦品种皖西麦0638、宁麦13为材料,设置开花后(开花期—成熟期)30%遮荫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弱筋小麦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正常光照相比,花... 为探讨花后弱光对弱筋小麦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以弱筋小麦品种皖西麦0638、宁麦13为材料,设置开花后(开花期—成熟期)30%遮荫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弱筋小麦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正常光照相比,花后弱光显著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容重,显著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显著降低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及数目百分比,以影响2.8~10μm淀粉粒为主;增加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及数目百分比,以影响10~22μm淀粉粒为主;显著降低小麦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及回升值。相关分析表明,弱筋小麦B型淀粉粒体积分布与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和回升值均呈显著正相关,与A型淀粉粒体积分布呈显著负相关。综上,花后弱光降低弱筋小麦产量、B型淀粉粒占比,增加A型淀粉粒占比;显著降低峰值黏度等黏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弱光 淀粉粒 粒度分布 黏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拔节期渍水对软质小麦淀粉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娟 杨婷婷 +3 位作者 闫素辉 雍玉东 张士雅 李文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77-1884,共8页
为明确拔节期渍水对软质小麦淀粉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于2021—2023年,选用软质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和荃麦725为试验材料,设对照(CK)和渍水(WL)2种处理,在小麦拔节期进行连续10 d的渍水处理,研究拔节期渍水对软质小... 为明确拔节期渍水对软质小麦淀粉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于2021—2023年,选用软质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和荃麦725为试验材料,设对照(CK)和渍水(WL)2种处理,在小麦拔节期进行连续10 d的渍水处理,研究拔节期渍水对软质小麦淀粉粒度分布及黏度参数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拔节期渍水胁迫通过降低小麦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从而降低小麦产量,籽粒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淀粉含量显著增加。拔节期渍水胁迫抑制了小麦胚乳B淀粉的产生和生长,使小麦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及数目百分比显著降低,其中主要影响2.8~10.0μm的淀粉粒;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加,以影响其中10.0~22.0μm的淀粉粒为主,渍水胁迫对A型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无显著性影响。渍水胁迫后,面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及回升值显著增加。可见,拔节期渍水胁迫改变了小麦淀粉粒度分布,通过降低B型淀粉粒占比,增加A型淀粉粒占比,进而增加峰值黏度等黏度参数,最终影响小麦籽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淀粉粒 淀粉粒度分布 糊化特性 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控施肥配施有机肥和生物炭对小麦产量及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郝红玉 张统帅 +4 位作者 杨那 郑玉娉 王朝辉 翟丙年 李紫燕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39-1447,共9页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籽粒淀粉结构、理化特性和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洛旱6号为材料,通过裂区试验(以农户施肥和监控施肥2种施肥方式为主区,以不配施有机物料、配施有机肥和配施生物炭为副区),分析不同处理下冬小麦籽...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籽粒淀粉结构、理化特性和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洛旱6号为材料,通过裂区试验(以农户施肥和监控施肥2种施肥方式为主区,以不配施有机物料、配施有机肥和配施生物炭为副区),分析不同处理下冬小麦籽粒淀粉结构、理化特征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农户施肥方式相比,监控施肥显著增加了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提高了A型淀粉粒的体积和数目百分比,显著提升了平均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和回升值。在同一施肥方式下,与不配施有机物料相比,配施有机肥对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淀粉直支比、A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和淀粉黏度参数也均表现出正向效应,同时降低了B型淀粉粒的体积和数目百分比,而配施生物炭对淀粉含量及直支比、A型淀粉粒体积及表面积分布影响均不显著。施用生物炭对淀粉糊化特性影响在不同施肥方式下存在差异,农户施肥+生物炭处理显著降低了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而监控施肥+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了峰值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和回升值。监控施肥对产量影响不显著,但监控施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产量。在所有处理中,监控施肥+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直支比、淀粉粒分布、淀粉黏度参数综合表现最好,说明在监控施肥条件下减少施用化肥同时配施有机肥可改善小麦淀粉品质和增加产量,促进渭北旱地冬小麦高产优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监控施肥 淀粉组分 粒度分布 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花后弱光引起籽粒淀粉的粒度分布及组分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文阳 闫素辉 +5 位作者 尹燕枰 李勇 梁太波 耿庆辉 戴忠民 王振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98-306,共9页
在籽粒灌浆阶段(花后1-30 d)对小麦进行光强为自然光照45%的弱光处理,研究了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和组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淀粉粒体积分布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在5.1-6.1μm和20.7-24.9μm,两峰值间的低谷出现在9.9μm左... 在籽粒灌浆阶段(花后1-30 d)对小麦进行光强为自然光照45%的弱光处理,研究了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和组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淀粉粒体积分布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在5.1-6.1μm和20.7-24.9μm,两峰值间的低谷出现在9.9μm左右。表面积分布和数目分布分别表现为双峰和单峰曲线。小麦花后弱光显著降低2.8-9.9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增加22.8-42.8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同时花后弱光显著降低〈0.8μm和2.8-9.8μm淀粉粒表面积百分比,增加0.8-2.8μm和〉9.9μm淀粉粒表面积百分比。可见灌浆期弱光显著降低籽粒B型(〈9.9μm)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而A型(〉9.9μm)淀粉粒比例相对增加。与A型淀粉粒相比,B型淀粉粒对弱光的反映更敏感。小麦弱光处理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但其直/支比较对照高。相关分析表明,籽粒直/支比与2.8-9.9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而与22.8-42.8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花后不同阶段弱光显著增加A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降低B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其中灌浆中、后期弱光影响程度较前期大。表明,弱光条件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底物优先供应淀粉粒的生长,而非形成更多的淀粉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弱光 淀粉 淀粉粒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粒度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0
10
作者 戴忠民 王振林 +4 位作者 张敏 李文阳 闫素辉 蔡瑞国 尹燕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65-470,共6页
选用小麦强筋品种德丰3号、德99-3和弱筋品种滨育535和鲁麦21,研究了籽粒中淀粉粒度、淀粉粒的体积、数目和表面积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成熟期小麦籽粒含有A(>9.8μm)、B(<9.8μm)两种... 选用小麦强筋品种德丰3号、德99-3和弱筋品种滨育535和鲁麦21,研究了籽粒中淀粉粒度、淀粉粒的体积、数目和表面积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成熟期小麦籽粒含有A(>9.8μm)、B(<9.8μm)两种类型淀粉粒,其粒径为0.37~52.60μm。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均表现为双峰分布;淀粉粒的数目表现为单峰分布,其中B型淀粉粒数目占总数的99%以上。在强筋品种中,B型淀粉粒所占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相对较高,而弱筋品种中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相对较高。籽粒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与2.0~9.8μm和<9.8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与9.8~18.8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与2.0~9.8μm和<9.8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而与9.8~18.8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均与其他粒径范围的淀粉粒体积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 淀粉 粒度 粒度分布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淀粉粒粒级分布特征及其与淀粉理化特性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传辉 姜东 +2 位作者 戴廷波 荆奇 曹卫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0-133,共4页
小麦籽粒淀粉粒粒级分布范围大,而且呈现梯度分布,这是小麦淀粉粒区别于其他植物淀粉粒的一个显著特征。不同粒径的淀粉粒在理化特性上有极大的差异,因此除直/支链淀粉比例之外,淀粉粒粒级分布也是影响淀粉品质的重要指标。本文综述了... 小麦籽粒淀粉粒粒级分布范围大,而且呈现梯度分布,这是小麦淀粉粒区别于其他植物淀粉粒的一个显著特征。不同粒径的淀粉粒在理化特性上有极大的差异,因此除直/支链淀粉比例之外,淀粉粒粒级分布也是影响淀粉品质的重要指标。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在小麦籽粒淀粉粒粒级分布及其与淀粉品质特性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应注意小麦籽粒不同粒级淀粉粒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与调控途径等领域的研究,以促进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和调优栽培技术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淀粉粒 粒级分布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和灌溉条件下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12
作者 戴忠民 尹燕枰 +4 位作者 张敏 李文阳 闫素辉 蔡瑞国 王振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95-802,共8页
在灌溉和旱作2种栽培条件下,以籽粒淀粉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鲁麦21和德99-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籽粒淀粉粒的分布特征及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与灌溉栽培相比,旱作栽培条件下2个小麦品种籽粒B型淀粉粒(2.0-9.8μm和〈9.8μm)的体积、表... 在灌溉和旱作2种栽培条件下,以籽粒淀粉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鲁麦21和德99-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籽粒淀粉粒的分布特征及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与灌溉栽培相比,旱作栽培条件下2个小麦品种籽粒B型淀粉粒(2.0-9.8μm和〈9.8μm)的体积、表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加,而粒径〉18.8μm的A型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百分比明显减少。水分亏缺降低了2个品种的籽粒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而增加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这表明旱作栽培有利于小麦籽粒品质的改善。相关分析表明,2个品种籽粒的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均与2.0-9.8μm和〈9.8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负相关,与9.8-18.8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与2.0-9.8μm和〈9.8μm的淀粉粒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而与9.8-18.8μm的淀粉粒呈负相关。表明小淀粉粒(2.0-9.8μm和〈9.8μm)的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较高,而大淀粉粒(9.8-18.8μm和〉9.8μm)具有较高的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 淀粉粒 粒度分布 灌溉 旱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及淀粉粒糊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马冬云 郭天财 +3 位作者 王晨阳 宋晓 冯辉 韩巧霞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3-47,共5页
以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及大、小淀粉粒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小淀粉粒的糊化参数明显不同,大淀粉粒的糊化时间和糊化温度明显低于小淀粉粒,而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则明显高于小... 以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及大、小淀粉粒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小淀粉粒的糊化参数明显不同,大淀粉粒的糊化时间和糊化温度明显低于小淀粉粒,而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则明显高于小淀粉粒。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大、小淀粉粒及总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总体呈增加趋势,以N3或N4处理的数值最高,表明增施氮肥有利于改善小麦淀粉糊化特性。随着施氮水平增加,<2.0μm和<9.8μm淀粉粒数目、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呈下降趋势,而>9.8μm的淀粉粒数目和表面积百分比呈升高趋势。表明增施氮肥,降低了小淀粉粒数目、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而增加了大淀粉粒的数目和表面积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籽粒 淀粉粒度分布 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分布与加工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文阳 卢继承 +3 位作者 闫素辉 时侠清 张从宇 王振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7-302,共6页
为明确施氮对小麦淀粉粒分布与加工品质的影响,选用强筋小麦藁城8901和弱筋小麦豫麦50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籽粒淀粉粒分布特征与部分加工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适量施氮(240kg.hm-2)显著提高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过量施氮... 为明确施氮对小麦淀粉粒分布与加工品质的影响,选用强筋小麦藁城8901和弱筋小麦豫麦50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籽粒淀粉粒分布特征与部分加工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适量施氮(240kg.hm-2)显著提高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过量施氮(360kg.hm-2)时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降低。施氮水平对两个小麦品种籽粒A、B型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无显著影响。在施氮0~240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籽粒直、支链淀粉积累量,而过量施氮不利于籽粒直、支链淀粉的积累。小麦湿面筋、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参数与A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与B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适量施氮能使强筋小麦加工品质变优;增施氮肥导致弱筋小麦加工品质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 淀粉粒分布 加工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供水条件对小麦强、弱势籽粒中淀粉粒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戴忠民 尹燕枰 +5 位作者 郑世英 蔡瑞国 顾锋 闫素辉 李文阳 王振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534-6543,共10页
以3个淀粉含量不同的冬小麦品种山农12、鲁麦21和济南17为材料,设灌溉和旱作2种栽培处理,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强、弱势籽粒中淀粉粒的体积、数目和表面积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强、弱势籽粒均含有A(>9.8μm)、B(2.0~... 以3个淀粉含量不同的冬小麦品种山农12、鲁麦21和济南17为材料,设灌溉和旱作2种栽培处理,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强、弱势籽粒中淀粉粒的体积、数目和表面积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强、弱势籽粒均含有A(>9.8μm)、B(2.0~9.8μm)、C(<2.0μm)3种类型的淀粉粒,但不同类型淀粉粒的分布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在强势籽粒中,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均表现为三峰分布,而弱势籽粒中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则表现为双峰分布。与弱势粒相比较,强势粒中C型淀粉粒(<2.0μm)的体积百分比为7.25%~9.31%,表面积百分比为34.88%~41.51%,而弱势粒的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分别为5.33%~6.40%和26.31%~33.54%。强、弱势籽粒中<0.6μm和0.6~2.0μm范围内的淀粉粒数目存在明显差异,强势粒为1.86%~6.13%和83.77%~87.77%,而弱势粒为25.72%~37.42%和52.77%~58.48%。与灌溉栽培相比较,旱作栽培条件下籽粒中B、C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加,而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显著减少;弱势粒中<0.6μm的淀粉粒数目显著增加,强势籽粒中淀粉粒的数目无显著变化。与弱势粒相比较,强势粒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C型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所占比例较大,而强势粒中的淀粉含量较低,且A、B型淀粉粒比例也较小。与灌溉栽培相比较,旱作栽培条件下强、弱势籽粒中B、C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增加,蛋白质含量也显著增加,淀粉含量降低。表明水分亏缺能提高籽粒中B、C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及蛋白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淀粉 粒度 强势粒 弱势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季节对糯玉米淀粉粒分布和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0
16
作者 陆大雷 郭换粉 +1 位作者 董策 陆卫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98-2003,共6页
以8个糯玉米品种为材料,利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了春播和秋播糯玉米淀粉粒分布和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糯玉米淀粉主要由直径〈13μm的颗粒组成,占总数目的71.7%~84.3%。颗粒体积和表面积呈双峰分布,〉17μm颗粒占... 以8个糯玉米品种为材料,利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了春播和秋播糯玉米淀粉粒分布和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糯玉米淀粉主要由直径〈13μm的颗粒组成,占总数目的71.7%~84.3%。颗粒体积和表面积呈双峰分布,〉17μm颗粒占比例最高,9~13μm颗粒占比例较高,〈9μm颗粒占比例最低。和春播相比,秋播处理使糯玉米淀粉中〈17μm颗粒体积和表面积比例升高,〉17μm颗粒体积和表面积比例降低,〈9μm的颗粒数目增多,〉9μm颗粒数目减少。淀粉热力学特征参数中,秋播处理下转变温度(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值温度)、峰值指数和回生值降低,糊化范围扩大,但热焓值总体上无显著变化。结合前期研究结果,9~13μm和13~17μm颗粒体积比例与淀粉的结晶度、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显著正相关,与峰值温度和回生值显著负相关。〉17μm颗粒体积比例与结晶度、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极显著负相关,与峰值温度和回生值显著正相关。糯玉米淀粉粒分布在不同季节下不同,导致淀粉糊化特性和热力学特性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淀粉 生长季节 颗粒分布 热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小麦胚乳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敏 蔡瑞国 +2 位作者 徐彩龙 武宝悦 顾锋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4-548,共5页
为研究种植密度对小麦胚乳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的调控效应,选用2个冬小麦品种(京冬8号和京冬11号),设计4个密度水平(210、300、390、480株.m-2),利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LS13320)测试分析了提纯淀粉粒的数目、体积和表面积分布特征。结果表... 为研究种植密度对小麦胚乳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的调控效应,选用2个冬小麦品种(京冬8号和京冬11号),设计4个密度水平(210、300、390、480株.m-2),利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LS13320)测试分析了提纯淀粉粒的数目、体积和表面积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京冬8号在基本苗390株.m-2的条件下,胚乳淀粉粒度分布呈3峰曲线变化,其他3个密度处理呈双峰曲线变化;京冬11号在低密度(210株.m-2)情况下胚乳淀粉粒度分布呈双峰曲线变化,密度提高后则呈3峰曲线变化。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小麦胚乳淀粉中A型淀粉粒的含量、淀粉粒的平均粒径和中位粒径均呈增大趋势,但当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上述参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淀粉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小麦品种的淀粉粒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闫素辉 李勇 +1 位作者 李文阳 王振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6-390,共5页
为研究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淀粉粒的分布特征,以直链淀粉含量(Am)不同的3组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其成熟期胚乳的淀粉粒度分布。结果表明,9个小麦品种淀粉粒粒径大小范围均为0.4~45.0μm,体积与表面积分布均呈双峰曲线,数目分布表现... 为研究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淀粉粒的分布特征,以直链淀粉含量(Am)不同的3组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其成熟期胚乳的淀粉粒度分布。结果表明,9个小麦品种淀粉粒粒径大小范围均为0.4~45.0μm,体积与表面积分布均呈双峰曲线,数目分布表现为单峰变化;B型淀粉粒数目占总数目的99.8%~99.9%。Am不同的3组小麦品种的A、B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存在显著差异,糯小麦B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最高,高Am组的最低。不同类型小麦籽粒A、B型淀粉粒的数目百分比无显著差异,说明糯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升高主要是由于其个体体积较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淀粉粒 粒度分布 直链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甜、糯玉米果穗不同部位籽粒淀粉理化特性和颗粒分布差异 被引量:21
19
作者 陆大雷 郭换粉 +1 位作者 董策 陆卫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1-338,共8页
以普通玉米、甜玉米和糯玉米为材料,研究了淀粉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和颗粒分布等在果穗不同部位(基部、中部和顶部)间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甜玉米淀粉糊化特征值各项指标均为顶部籽粒较高;普通玉米淀粉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亦为顶部籽粒较... 以普通玉米、甜玉米和糯玉米为材料,研究了淀粉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和颗粒分布等在果穗不同部位(基部、中部和顶部)间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甜玉米淀粉糊化特征值各项指标均为顶部籽粒较高;普通玉米淀粉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亦为顶部籽粒较高,回复值在各部位间无显著差异。糯玉米淀粉崩解值为顶部籽粒最高,峰值黏度和回复值在各部位间相对稳定。甜玉米淀粉转变温度(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值温度)均为基部籽粒较高,而普通玉米在各部位间差异较小,糯玉米以中部籽粒较高,热焓值在3个类型玉米各部位间变化不一。淀粉颗粒体积均呈双峰分布,>17μm的体积比例以顶部籽粒最低,中部籽粒最高,<17μm的体积比例以顶部籽粒最高,中部籽粒最低。碘结合力在糯玉米不同部位间差异较小,而甜玉米和普通玉米以顶部籽粒最低。相关分析表明,淀粉颗粒体积分布和碘结合力等指标与糊化和热力学特征值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表明果穗不同部位淀粉糊化和热力学特性的差异主要由颗粒分布及淀粉链长分布变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糊化特性 热力学特性 果穗部位 粒度分布 碘结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不同强度遮光对糯小麦和非糯小麦淀粉组分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希伟 张敏 +4 位作者 李勇 张玉春 宋霄君 赵城 蔡瑞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7-786,共10页
花后弱光影响小麦淀粉分子积累和结构形成,进而使面粉的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变劣。本研究以非糯小麦轮选987和糯小麦农大糯50206为材料,设置3个花后遮光处理(不遮光、遮光30%和遮光60%),研究了花后不同强度遮光对小麦籽粒中淀粉组分及其... 花后弱光影响小麦淀粉分子积累和结构形成,进而使面粉的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变劣。本研究以非糯小麦轮选987和糯小麦农大糯50206为材料,设置3个花后遮光处理(不遮光、遮光30%和遮光60%),研究了花后不同强度遮光对小麦籽粒中淀粉组分及其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弱光胁迫使小麦籽粒中总淀粉含量减少,A-型淀粉粒比例增加,淀粉相对结晶度增大。花后光照强度降低,轮选987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稀澥值和反弹值增大,而农大糯50206淀粉的上述参数则呈减小趋势。轮选987淀粉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随弱光胁迫的增强而降低,而糊化焓呈增加趋势;相反,农大糯50206淀粉的上述热力学特征参数呈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直/支比、A-型淀粉粒体积比例与相对结晶度、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稀澥值、糊化时间和糊化焓呈显著负相关,与最终黏度和反弹值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见,小麦花后光照强度降低影响籽粒淀粉组分和粒度分布,从而改变了淀粉的晶体、糊化和热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遮光 淀粉 粒度分布 淀粉组分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