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约翰逊线”及其在中印边界争端中的地位 被引量:11
1
作者 康民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0-26,共7页
涉及中印边界西段的“约翰逊线”是英国统治印度时期推行“前进派”政策的产物 ;由其造成的阿克赛钦归属问题 ,是 2 0世纪 5 0、60年代中印边界争端的起因之一 ,也是边界争端发展为边界战争的关键。
关键词 中印边界 约翰逊线 阿克赛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印边界问题的前世今生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孟庆龙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8-117,共10页
决定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成本的主要有两个国家,即亚洲大陆之外的美国和大陆之内的印度。棘手、复杂的中印边界问题,对于中国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印对于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 决定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成本的主要有两个国家,即亚洲大陆之外的美国和大陆之内的印度。棘手、复杂的中印边界问题,对于中国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印对于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妥善应对这一挑战,不仅是亚洲大陆乃至整个亚洲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关系到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的进程。因此,把边界问题的过去、现状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梳理清楚实属必要。近年来印度外交日趋灵活,力图"实""势"兼谋,博取更大利益,这对我国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排除干扰,在继续有效管控边界问题的同时,积极争取推动中印关系全面发展,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界问题 中国 印度 和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肯尼迪政府“裂变”中苏与联印制华政策 被引量:3
3
作者 温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3-160,共8页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分歧和中印边界争端日益激化。始于50年代的美国对印政策反思和对苏联、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促成了肯尼迪政府"裂变"中苏与联印制华政策的出台,美国希望借中印边界冲突之机加速"裂变"中苏,并将...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分歧和中印边界争端日益激化。始于50年代的美国对印政策反思和对苏联、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促成了肯尼迪政府"裂变"中苏与联印制华政策的出台,美国希望借中印边界冲突之机加速"裂变"中苏,并将印度拉入对华遏制轨道,此政策在中印边界战争期间得到充分贯彻实施。由于决策很大程度立足于主观的地缘战略假设和对印并不贴切的评估分析,肯尼迪政府上述政策最终未能达到预期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政府 “裂变”中苏 中印冲突 联印制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麦克马洪线”问题的来龙去脉 被引量:4
4
作者 康民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24-29,共6页
中印东段边界的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西姆拉会议期间 ,英国想诱迫和欺骗中国方面接受一条沿喜马拉雅山脊的中印东段边界 ,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英国的这一阴谋未能得逞。 1 93 6年以后 ,英国在官方地图上标出了“麦克马洪线” ... 中印东段边界的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西姆拉会议期间 ,英国想诱迫和欺骗中国方面接受一条沿喜马拉雅山脊的中印东段边界 ,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英国的这一阴谋未能得逞。 1 93 6年以后 ,英国在官方地图上标出了“麦克马洪线” ,并伪造了《艾奇逊条约集》 ,还对中国领土进行蚕食 ,从而制造了中印边界争端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界 传统习惯线 西姆拉会议 麦克马洪线 艾奇逊条约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与美巴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常县宾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9,共6页
本文认为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前,随着美国南亚政策的调整,美巴的盟友关系出现了潜在的裂缝。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美国在未同巴基斯坦磋商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导致美巴关系出现了危机。冲突停止后,美巴关系继续恶化,1965年印巴战... 本文认为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前,随着美国南亚政策的调整,美巴的盟友关系出现了潜在的裂缝。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美国在未同巴基斯坦磋商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导致美巴关系出现了危机。冲突停止后,美巴关系继续恶化,1965年印巴战争爆发后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本文也认为美巴关系发生剧变有非常复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 美国 巴基斯坦 美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结盟国家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调解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志平 赵振宇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37,共13页
不结盟运动始终坚持和平共处原则,积极参与解决国际与区域重大问题。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不结盟国家积极调解。此次调解大体经历了从个别不结盟国家的调解到不结盟国家集体调解的过程。在个别调解中,不结盟国家纷纷表达调解意愿,... 不结盟运动始终坚持和平共处原则,积极参与解决国际与区域重大问题。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不结盟国家积极调解。此次调解大体经历了从个别不结盟国家的调解到不结盟国家集体调解的过程。在个别调解中,不结盟国家纷纷表达调解意愿,提出调解意见,但结果均不尽人意;在集体调解中,不结盟国家召开科伦坡会议,制定调解方案,并派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作为特使前往中印两国进行斡旋。由于中印双方围绕《科伦坡建议》的分歧较大,特别是印度试图以《科伦坡建议》为借口拒绝谈判,使不结盟国家的调解过程充满了曲折,其结果不及预期,未达到促成中印直接谈判的目标。不结盟国家对中印边界冲突的调解,既彰显了不结盟运动追求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宗旨与原则,也凸显出早期不结盟运动机制化建设的紧迫性,同时折射出中印双方与不结盟运动关系的未来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结盟国家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 科伦坡不结盟国家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印关系发展与亚洲未来前景 被引量:1
7
作者 孟庆龙 《学术前沿》 CSSCI 2016年第15期58-67,共10页
和平、友好一直是中印关系的主流,妨碍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英国殖民印度时期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西藏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出现了积极变化,边界问题对中印关系的负面影响呈减弱... 和平、友好一直是中印关系的主流,妨碍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英国殖民印度时期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西藏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出现了积极变化,边界问题对中印关系的负面影响呈减弱趋势。在与亚洲其他国家,特别是印度的邻国建立双边关系时,中国始终遵循睦邻友好、互利共赢的原则,对国际关系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在印度对华政策方面,域外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小。中印在战略层面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中印关系的友好、和平发展是亚洲大陆乃至整个世界光明未来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关系 边界问题 亚洲 未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印边界冲突时期美国南亚安全政策失败原因探究
8
作者 管银凤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476-483,共8页
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后,美国改"重巴轻印"为"近印远巴"政策,试图改变印度的不结盟外交政策,同时力促印巴和解,希望在南亚构筑美印巴同盟以遏制中国的包围圈,并防止苏联南下。但由于印巴民族、宗教信仰矛盾根深蒂固、... 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后,美国改"重巴轻印"为"近印远巴"政策,试图改变印度的不结盟外交政策,同时力促印巴和解,希望在南亚构筑美印巴同盟以遏制中国的包围圈,并防止苏联南下。但由于印巴民族、宗教信仰矛盾根深蒂固、美国南亚安全政策自身矛盾以及英、苏等国的利益因素制约,而以完全失败告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界冲突 美国南亚安全政策 印巴矛盾 克什米尔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印边界冲突与肯尼迪政府对印度的军事援助(1962-1963)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恒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3-162,共10页
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给美印关系与印度的国防政策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印度而言,中印边界冲突促使其开始将中国视为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并开始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出以对抗中国为主要特点的国防计划。就美国而言,在冲突期间... 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给美印关系与印度的国防政策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印度而言,中印边界冲突促使其开始将中国视为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并开始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出以对抗中国为主要特点的国防计划。就美国而言,在冲突期间及其后,肯尼迪政府向印度提供了大规模的军事援助,为印度巩固北部边界的国防提供了大力支持。美国的军事援助政策,既是为了实现遏制中国的冷战战略目标,同时也受到了巴基斯坦和英国的掣肘。在此期间,肯尼迪政府曾试图以军援为筹码,推动印巴解决克什米尔争端,但却以失败告终。这一结果表明,对外援助在美国实现对第三世界的战略目标进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界冲突 美国 印度 军事援助 国防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在中印边境冲突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钟金涛 周辉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3-68,7,共7页
[目的/意义]“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构建了全部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的目标网络体系,具有促进协作、优化资源、提高分析准确性等优点,将该方法应用于军事冲突预测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概括“以目标为中心”的情... [目的/意义]“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构建了全部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的目标网络体系,具有促进协作、优化资源、提高分析准确性等优点,将该方法应用于军事冲突预测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概括“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特点,并完善目标模型情报分析流程图,将其运用于军事冲突个案研究。[结果/结论]“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应用于军事冲突预测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目标为中心 情报分析方法 中印边境 冲突预测 目标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印边界冲突背景下英国对印度国防建设的援助(1962-1963)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恒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195,共14页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尼赫鲁政府向英国和美国紧急寻求军事援助。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国防政策在中印边界冲突后发生了转变,制定出以中国为主要军事防范对手的国防计划,谋求依靠大国援助以加快国家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作为英联邦领...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尼赫鲁政府向英国和美国紧急寻求军事援助。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国防政策在中印边界冲突后发生了转变,制定出以中国为主要军事防范对手的国防计划,谋求依靠大国援助以加快国家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作为英联邦领导国和印度国防装备的主要供应国,英国向印度提供了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军事援助,在印度国防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英印关系角度来看,麦克米伦政府的对印政策既有拉拢印度、遏制中国的冷战意识和维护英美关系的政治利益考虑,同时亦着眼于以最小的政治和经济代价维系它在南亚次大陆存续的帝国利益。但是,由于财政实力有限以及英联邦的政治束缚,英国无力满足印度日益膨胀的援助要求,逐渐丧失了对印度国防事务的影响力。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历史遗产,绝不只是中印两国持续至今的争论和摩擦那么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界冲突 印度 国防计划 英国 军事援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档案文献中所见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之走向
12
作者 张皓 高栋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7-176,共10页
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包括克什米尔段、尼泊尔段、不丹段和锡金段),是依据历史事实和实践自然而然形成的。中印边界西段传统习惯线,自阿里极西葱岭雪山留巴日雅勒山向东南延伸至马木巴柞木朗部落地区与印度交界,然后延伸至葱沙之外同廓... 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包括克什米尔段、尼泊尔段、不丹段和锡金段),是依据历史事实和实践自然而然形成的。中印边界西段传统习惯线,自阿里极西葱岭雪山留巴日雅勒山向东南延伸至马木巴柞木朗部落地区与印度交界,然后延伸至葱沙之外同廓尔喀西部交界;此段传统边界线,除接邻印度联合省、旁遮普省外,大部分与克什米尔接壤。中段边界线,西起仲巴县内达木楚克喀巴布山,沿着狭巴岭山、锅拉纳山、毕都纳山、朗古山、纳汝克喀山、朗杂山、波底山、萨热喀山、卧龙支达山、羊玛山、洛纳山、丈结山、杂纳山、雅纳山、支木山、臧猛谷山延伸到帕克哩边外。东段传统习惯线沿着喜马拉雅山山脚、阿萨姆平原北端延伸,西起中国与不丹交界的不丹东端,东至中印缅三国交界处的伊苏拉山口;位于阿萨姆平原边境城市乌代古里之北17.6公里处之坦加帕尼河、雅鲁藏布江汇入布拉马普特拉河之处的巴昔卡,以及在门巩村以南1英里处流入察隅河的压必河河口,分别为东段西端门隅地区、中端洛隅地区和东端察隅地区的南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 冈噶江 鄂博 坦加帕尼河 巴昔卡 压必曲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情报局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评估与美国政府的应策
13
作者 汪婧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5-142,共8页
自1959年西藏叛乱起,中印边界纠纷不断,最终于1962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美国政府相当重视中印两国的这场大规模边界冲突。对于这一紧急情况,美国政府立即利用中央情报局对当时中印边界形势的发展做出评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政府在... 自1959年西藏叛乱起,中印边界纠纷不断,最终于1962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美国政府相当重视中印两国的这场大规模边界冲突。对于这一紧急情况,美国政府立即利用中央情报局对当时中印边界形势的发展做出评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政府在中印边界冲突紧急阶段的心理预期和应对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印边界冲突 美国外交 美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民国初年朝野对西姆拉会议的反应
14
作者 张京品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6-41,共6页
由英国精心策划的以侵略中国西藏为目的的西姆拉会议,不仅严重侵害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而且非法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成为至今影响中印边界的重要历史因素。回顾民国初年朝野对西姆拉会议的反应,可以看出英国策划西姆拉会议的实质... 由英国精心策划的以侵略中国西藏为目的的西姆拉会议,不仅严重侵害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而且非法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成为至今影响中印边界的重要历史因素。回顾民国初年朝野对西姆拉会议的反应,可以看出英国策划西姆拉会议的实质是分裂中国、侵略中国领土,并费尽心机谋取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结合档案文献和新闻报道等资料分析西姆拉会议,剖析这一时期朝野对西姆拉会议的反应,能够为认识近代西藏分裂主义的由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谋划过程、如何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姆拉会议 麦克马洪线 民国 中印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