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震旦系储集层次生储集空间内化学充填物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兴志 陈科贵 +2 位作者 黄继祥 方少仙 侯方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3,共3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储集层内的原生孔隙经过多期亮晶白云石胶结后基本消失 ,现今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孔、洞、缝占绝对优势 ,这些孔隙经过多期化学沉淀物的充填后极大缩小 (面孔率仅为 2 %~ 1 3% )。根据对充填物成分、晶体形态、形成顺... 四川盆地震旦系储集层内的原生孔隙经过多期亮晶白云石胶结后基本消失 ,现今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孔、洞、缝占绝对优势 ,这些孔隙经过多期化学沉淀物的充填后极大缩小 (面孔率仅为 2 %~ 1 3% )。根据对充填物成分、晶体形态、形成顺序和地球化学等特征分析 ,可将次生孔隙内的化学充填物分为白云石和石英两类、共五期 ,它们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时期和不同的成岩环境之中 ,其中白云石期次多、含量丰富 ,石英较少。这些沉淀物的充填作用是储集层内次生孔隙难于保存的主要原因 ,残存的次生孔隙是储集层内的主要储集空间。图 1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 四川盆地 震旦系 储集层 次生储集空间 化学充填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庙地区凝灰质溶蚀作用及其对煤成气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凡芹 王伟锋 +2 位作者 王建伟 孙粉锦 刘锐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5-369,共5页
苏里格庙地区二叠系煤成气储层非均质性明显,次生孔隙发育,砂岩中含有大量不稳定凝灰质填隙物。溶蚀模拟实验表明,在酸性水环境中,凝灰质填隙物发生明显溶蚀,并且酸性介质浓度越高溶蚀作用越强烈。在有残余粒间孔隙或裂缝沟通的较开放... 苏里格庙地区二叠系煤成气储层非均质性明显,次生孔隙发育,砂岩中含有大量不稳定凝灰质填隙物。溶蚀模拟实验表明,在酸性水环境中,凝灰质填隙物发生明显溶蚀,并且酸性介质浓度越高溶蚀作用越强烈。在有残余粒间孔隙或裂缝沟通的较开放环境里凝灰质填隙物溶蚀作用强烈;而在较封闭的环境中,溶蚀作用不能充分进行,凝灰质填隙物保存较好。凝灰质填隙物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改善了煤成气储层的储集性能;但由于异地胶结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煤成气储层的整体连通性,这是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煤成气储层强非均质性和低渗透性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庙地区 煤成气储层 凝灰质填隙物 溶蚀作用 次生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登娄库组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时期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成 赵海玲 +6 位作者 邵红梅 洪淑新 张静 潘会芳 杨连华 王平 乔建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3-258,共6页
利用与油气包裹体同期形成的盐水溶液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结合本地区埋藏史和热史,确定登娄库组三、四段砂岩天然气成藏期为96~81.5Ma,并可细分为3期(分别为93~91Ma、88.8~82.8Ma和82.3~81.5Ma),前两期持续时间长,第3期... 利用与油气包裹体同期形成的盐水溶液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结合本地区埋藏史和热史,确定登娄库组三、四段砂岩天然气成藏期为96~81.5Ma,并可细分为3期(分别为93~91Ma、88.8~82.8Ma和82.3~81.5Ma),前两期持续时间长,第3期时间相对较短。根据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布宏观上受T4断层控制、微观上呈发育→较发育→不发育旋回性分布的特点判断,裂缝是酸性流体的运移通道,早期T4断层的形成时期是次生孔隙大量形成的时期:其中青山口组青-段沉积时期储盖匹配性最好,形成的次生孔隙与油气注入时期匹配,易形成气层;姚家组沉积时期储盖匹配关系好,但气源可能不足,该期形成的次生孔隙可能会形成低产气层或气水同层;登娄库组沉积时期储盖匹配性差,形成的次生孔隙难以保存,最终会形成干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次生孔隙 运移通道 油气注入 成藏期 匹配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期火山作用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优质储层的意义 被引量:10
4
作者 曾小英 张娟 +1 位作者 刘远洋 李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60,共11页
须家河组是川西坳陷的区域气层,由于埋深大,储层普遍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造成了现今储层的致密-超致密化,但在致密-超致密背景下仍发育部分储集性能相对较好的孔隙性储层。通过对研究区30余口井、7 000余块岩石薄片、1 000余块铸体薄... 须家河组是川西坳陷的区域气层,由于埋深大,储层普遍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造成了现今储层的致密-超致密化,但在致密-超致密背景下仍发育部分储集性能相对较好的孔隙性储层。通过对研究区30余口井、7 000余块岩石薄片、1 000余块铸体薄片的观察与鉴定及其相关储层研究表明,火山碎屑溶蚀孔是须家河组二段、须家河组四段砂岩主要储集空间,是形成该区优质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母岩风化搬运沉积下来的长石溶蚀不是形成中、高孔隙性砂岩的主要原因。因为同沉积期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火山碎屑物含有较多的"易溶组分",在成岩过程中易溶蚀脱玻化形成孔隙,从而控制了次生溶孔发育的较高渗透性砂岩储层的分布。因此,同沉积期火山作用的成分及其溶蚀作用强度是控制须家河组砂岩优质储层的发育、分布和形成本区中、高孔隙性砂岩的主要原因。甘孜-理塘陆间裂谷带上,晚三叠世火山活动强烈,是研究区火山物质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期 火山作用 易溶组分 次生溶孔 孔隙成因 优质储层 须家河组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