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物的Simons电化学氟化法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许文林 王雅琼 崔耀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70-1675,共6页
介绍了有机物Simons电化学氟化法的合成方法、原理和影响氟化过程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氟化反应器设计、氟化产物分离、氟化产物分析测定以及氟化过程工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采用Ni合金电极实现有机物Simons电化学选择性氟化的新思... 介绍了有机物Simons电化学氟化法的合成方法、原理和影响氟化过程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氟化反应器设计、氟化产物分离、氟化产物分析测定以及氟化过程工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采用Ni合金电极实现有机物Simons电化学选择性氟化的新思路。指出了开展电极/溶液界面热力学特性及反应动力学规律研究、三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氟化产物在线检测分析测定方法研发等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氟化 simons电化学氟化 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磺酰氟Simons电化学氟化过程特性和机理研究
2
作者 许文林 李宝同 +1 位作者 王大为 王雅琼 《电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6-321,共6页
选择甲基磺酰氟(CH_3SO_2F)电化氟化制备CF_3SO_2F过程为研究系统,研究了电化氟化过程操作电压和反应时间的关系、操作条件对氟化产物组成的影响规律以及镍(Ni)电极在电化氟化过程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Simons电化学氟化过程主要由3... 选择甲基磺酰氟(CH_3SO_2F)电化氟化制备CF_3SO_2F过程为研究系统,研究了电化氟化过程操作电压和反应时间的关系、操作条件对氟化产物组成的影响规律以及镍(Ni)电极在电化氟化过程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Simons电化学氟化过程主要由3个步骤组成:F^-在阳极发生电化学氧化反应生成F,该步骤是Simons电化学氟化过程的控制步骤;在Ni电极上生成的F与Ni或NiF_2反应生成高价NiF_n (n≥3),NiF_n 为Simons电化学氟化过程的氟化剂;NiF_n 可以在电极/电解液界面与有机物发生氟化反应生成氟化产物,也可以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游离F_2,NiF_n 与有机物发生氟化反应的机理与用CoF_3等为氟化剂氟化有机物的机理相同,但NiF_n 的反应活性比CoF_3高,且在实验条件下极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ons电化学氟化 CH3SO2F 氟化过程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化铁正极材料的恒电位电解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3
作者 蒋庆来 杨娟 唐晶晶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29,共7页
氟化铁(FeF_(3))材料因高电压、高容量和低成本等特点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但其高绝缘特性严重制约了储锂性能的有效发挥,而纳米结构化可缩短锂离子扩散路径,有效提升铁基氟化物的电化学活性,但目前合成法技术依赖于复杂... 氟化铁(FeF_(3))材料因高电压、高容量和低成本等特点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但其高绝缘特性严重制约了储锂性能的有效发挥,而纳米结构化可缩短锂离子扩散路径,有效提升铁基氟化物的电化学活性,但目前合成法技术依赖于复杂液相反应与高温处理,难以产业化生产。本研究采用恒电位电解在氟化氢铵(NH_(4)HF_(2))溶液中直接合成纳米氟化铁正极材料,并通过极化曲线与循环伏安技术解析金属铁在氟化氢铵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路径,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极化曲线与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0.58 V(Fe-2e→Fe^(2+))与0.01 V(Fe^(2+)-e→Fe^(3+))为特征氧化电位峰值;在25℃下,控制阳极电位于0.01 V恒电位电解1 h合成氟化铁材料,该材料一次颗粒呈粒状和针状,粒径小于100 nm;该合成材料在2~4.5 V电压范围内,0.1 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20.2 mAh/g,循环1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1.5%,达到碳包覆材料的同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氟化 纳米结构化 恒电位电解合成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氟化硅氧烷溶剂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的设计及电化学性能
4
作者 梁毅 黄德权 +4 位作者 殷广达 闻港 覃维献 姚远 韦韬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0-110,共11页
针对锂金属电池存在锂枝晶生长、不稳定的电极/电解液界面及在乙二醇二甲醚(DME)电解液中氧化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以三甲氧基(3,3,3-三氟丙基)硅烷(TFS)作为电解液溶剂,结合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氟化硅氧烷电解液.采... 针对锂金属电池存在锂枝晶生长、不稳定的电极/电解液界面及在乙二醇二甲醚(DME)电解液中氧化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以三甲氧基(3,3,3-三氟丙基)硅烷(TFS)作为电解液溶剂,结合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氟化硅氧烷电解液.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分子动力学模拟(MD)分析了电解液的锂溶剂化结构,通过充放电、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测试对比分析了电池在氟化硅氧烷电解液和二甲醚(DME)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锂沉积形貌和电极界面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FS中的Si—O键比DME中的C—O键具有更高的键能,这可以增强电解液的氧化稳定性,并能匹配高电压正极材料.TFS溶剂与Li+之间呈现相对较弱的结合能力,这种独特的锂溶剂化结构有利于诱导FSI‒阴离子在锂金属负极表面优先分解,并形成富含LiF的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膜),有效抑制了锂枝晶生长,稳定了电极界面,并提高了锂金属电池的循环寿命.在TFS电解液中,Li‖C u电池在1.0 mA/cm2电流密度下可以稳定循环300次,Li‖L F P全电池在2.0C倍率下经过400次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没有出现明显的衰减,Li‖N CM811全电池在1.0C倍率下经过3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保持率仍达83%,显示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金属电池 氟化硅氧烷溶剂 电化学性能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条件下三苯基膦对温室气体六氟化硫的降解反应
5
作者 赵跃 朱姗 +6 位作者 马凤翔 朱峰 曹骏 杭忱 张丽娇 陈一锋 谢兰贵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7-1423,共7页
六氟化硫(SF_(6))是一种优秀的绝缘气体,在电力行业中使用广泛,但同时也是一种温室气体,且在大气层中非常稳定,几乎无法自然降解.目前已开发工业降解SF_(6)的方式,通常需要在高温高压下进行,成本较高,且降解产物常含有有毒和腐蚀性气体... 六氟化硫(SF_(6))是一种优秀的绝缘气体,在电力行业中使用广泛,但同时也是一种温室气体,且在大气层中非常稳定,几乎无法自然降解.目前已开发工业降解SF_(6)的方式,通常需要在高温高压下进行,成本较高,且降解产物常含有有毒和腐蚀性气体.本文发现在常温常压下,利用电化学条件,可以使三苯基膦与六氟化硫气体以较高的转化率进行反应,实现其高效降解.通过对反应体系的研究和产物的分离,确定了其降解终产物为有机合成常用的基本原料三苯基氧化磷和三苯基膦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 电化学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萘在三氟化硼乙醚溶液中的电化学聚合 被引量:4
6
作者 石高全 薛奇 +2 位作者 李邨 马万里 金士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1623-1624,共2页
电化学聚合是制备许多电子型导电高分子的有效方法,如合成聚吡咯、聚噻吩、聚呋喃、聚苯等,但对聚萘的报道甚少,并且几乎都采用氯化亚铜的复合催化剂作为电解质。近来我们发现强路易斯酸BF_3的乙醚溶液既是萘的良好溶剂,又是其电化学聚... 电化学聚合是制备许多电子型导电高分子的有效方法,如合成聚吡咯、聚噻吩、聚呋喃、聚苯等,但对聚萘的报道甚少,并且几乎都采用氯化亚铜的复合催化剂作为电解质。近来我们发现强路易斯酸BF_3的乙醚溶液既是萘的良好溶剂,又是其电化学聚合反应的良好催化剂。将萘溶解于三氯化硼乙醚溶液后,在2V(υs.Ag/Ag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硼乙醚 电化学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电化学氟化中HF的干燥 被引量:1
7
作者 郭爱红 王凤花 +1 位作者 粱培玉 张宝贵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9-49,56,共2页
以氟化氢为溶剂的有机物的氟化过程中 ,氟化氢的含水量对反应至关重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干燥氟化氢的方法 。
关键词 氟化 干燥 电化学氟化 氟化氢钾 吸收剂 氟气 预电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水溶液中电化学刻蚀氟化WO_3薄膜电极增强可见光光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文 冷文华 +4 位作者 牛振江 李想 费会 张鉴清 曹楚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427-2432,共6页
报道了在含氟的酸性水溶液中,对电沉积制备的WO3薄膜电极进行电化学刻蚀,并采用光电化学、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光致发光(PL)等方法对电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刻蚀使电极比表... 报道了在含氟的酸性水溶液中,对电沉积制备的WO3薄膜电极进行电化学刻蚀,并采用光电化学、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光致发光(PL)等方法对电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刻蚀使电极比表面积增大,质量减少,重要的是可使电极表面状态发生变化.在相同催化剂质量和比表面积的条件下,这种变化显著提高了WO3薄膜电极在可见光和紫外-可见光照下的光电转换性能.机理研究表明,电极光电化学性能提高可归因于刻蚀使电极表面发生氟化,光生载流子表面复合中心数目减少,平带电位负移.刻蚀对电极的吸光性质和晶体结构等未检测出明显变化.氟化电极在酸性中具有良好的光电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3 电化学刻蚀 氟化 电化学 可见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化铋薄膜的电化学原位合成及光催化活性 被引量:2
9
作者 赵祖 李瑞 +5 位作者 张小超 张长明 刘建新 王雅文 王韵芳 樊彩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75-1781,共7页
采用常温电化学原位法合成了Bi F3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及密度泛函理论(DFT)对薄膜的晶型、形貌、光学性质和能带结构进行了表征;以罗丹明B(Rh B)为目... 采用常温电化学原位法合成了Bi F3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及密度泛函理论(DFT)对薄膜的晶型、形貌、光学性质和能带结构进行了表征;以罗丹明B(Rh B)为目标降解物,考察了薄膜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Bi F3薄膜具有纳米片状结构、较高的结晶纯度、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其导带底和价带顶分别主要由Bi6p和F2p轨道电子贡献.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Bi F3薄膜的结构、形貌发生变化,使光催化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电解质NH4F浓度(质量分数)为1.5%时,Bi F3薄膜的纳米薄片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交错分布,而此类结构排列有利于反应物的传输和光的反射,从而增大催化剂的反应空间和提高光的利用率,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Bi F3薄膜在模拟太阳光照射5 h后对Rh B降解率为99.1%,且重复使用4次,仍维持在81%以上.本文还提出了电化学Bi板上原位生长Bi F3薄膜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 电化学 薄膜 光催化 原位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法去除饮用水中氟化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于琦 汪娴 +2 位作者 龚正 史俊 邓慧萍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2,共6页
长期摄入氟化物含量超标的饮用水会给人体健康带来诸多危害,饮用水氟化物污染已经成为了全世界聚焦的问题之一。随着氟化物污染问题的不断出现,除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逐步深入。电化学法由于其高效的处理能力及高度自动化水平,成为了... 长期摄入氟化物含量超标的饮用水会给人体健康带来诸多危害,饮用水氟化物污染已经成为了全世界聚焦的问题之一。随着氟化物污染问题的不断出现,除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逐步深入。电化学法由于其高效的处理能力及高度自动化水平,成为了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饮用水除氟技术。文章综述了电絮凝、电渗析、电容去离子技术在饮用水除氟中的应用,对其原理、影响因素、优缺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对氟化物及饮用水处理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 饮用水处理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电化学净水器净化饮用水中氟化物
11
作者 张千杰 《岩矿测试》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1-73,共3页
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利用电化学原理自制了净水器,并进行了工作参数的选择,净水器的电生铝离子用来沉淀和分离水中超标的氟离子,以此除去高氟水中的氟化物,得到符合卫生标准的生活饮用水。应用该装置对9.0 mg/L的高氟水进行处理,可以达... 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利用电化学原理自制了净水器,并进行了工作参数的选择,净水器的电生铝离子用来沉淀和分离水中超标的氟离子,以此除去高氟水中的氟化物,得到符合卫生标准的生活饮用水。应用该装置对9.0 mg/L的高氟水进行处理,可以达到1.0 mg/L的饮用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水器 电化学 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复合氟化碳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12
作者 林锦芳 李琦旸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67-572,共6页
锂/氟化碳电池具有高达2180 Wh·kg^(-1)的理论能量密度,但因氟化碳正极材料导电性差、振实密度低,导致该材料在电池应用中存在容量发挥率低的问题。前期研究表明,氟化碳材料颗粒尺寸、比表面积及氟化度等理化性质对其电子导电性和... 锂/氟化碳电池具有高达2180 Wh·kg^(-1)的理论能量密度,但因氟化碳正极材料导电性差、振实密度低,导致该材料在电池应用中存在容量发挥率低的问题。前期研究表明,氟化碳材料颗粒尺寸、比表面积及氟化度等理化性质对其电子导电性和容量发挥率有显著影响。在研究了分级氟化碳材料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及粒径的基础上,使用物理研磨分散方法制备了新型复合分级氟化碳正极材料。通过调控分级氟化碳材料的质量比例,研究了复合氟化碳正极材料的形貌、极片结构及电化学作用机理,并进一步对比了以复合氟化碳材料为正极材料的电池的阻抗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复合分级氟化碳材料减少了极片的孔隙率,增加了颗粒之间的接触紧密度,有效降低了电池的电荷转移电阻,相比于采用单一氟化碳CF01为正极材料的电池,采用复合分级氟化碳CF73为正极材料的电池的电阻下降了62%,比能量提升了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氟化碳电池 正极材料 复合分级氟化 作用机理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咪唑Weng—氟化氢在电化学过程中有高导电性
13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5-65,共1页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咪唑Weng-氟化 日本 京都大学 电化学过程 高导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F_3表面包覆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正极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
14
作者 李成冬 徐进 +2 位作者 李举 夏基胜 刘玮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93-700,共8页
采用典型的湿化学法制备了2%(wt)FeF_3包覆的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材料,并且通过XRD,SEM及TEM等技术来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形貌。结果显示,在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材料表面包覆着一层5~20... 采用典型的湿化学法制备了2%(wt)FeF_3包覆的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材料,并且通过XRD,SEM及TEM等技术来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形貌。结果显示,在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材料表面包覆着一层5~20 nm厚的FeF_3薄膜。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2%(wt)FeF_3@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样品的首次库伦效率更高,高倍率性能更佳,循环性能更加稳定。在0.5C倍率下循环100次后,其容量保持率仍有94.2%,放电比容量为190.6 m Ah×g^(-1)。同时电化学阻抗结果表明,FeF_3包覆层能够抑制Li[Li_(0.2)Mn_(0.54)Ni_(0.13)Co_(0.13)]O_2和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稳定材料的层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氟化 表面包覆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溶液中噻吩的电化学聚合及性能测试
15
作者 张凤艳 赵文元 唐启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07-212,共6页
用电化学方法分别在纯的三氟化硼乙醚离子溶液中,三氟化硼乙醚+乙腈(不同体积比)溶液中在导电氧化铟锡ITO电极上成功聚合噻吩。在含有三氟化硼乙醚的离子溶液中噻吩单体的氧化聚合电位明显较低,而且随着三氟化硼乙醚含量的增加.其氧化... 用电化学方法分别在纯的三氟化硼乙醚离子溶液中,三氟化硼乙醚+乙腈(不同体积比)溶液中在导电氧化铟锡ITO电极上成功聚合噻吩。在含有三氟化硼乙醚的离子溶液中噻吩单体的氧化聚合电位明显较低,而且随着三氟化硼乙醚含量的增加.其氧化电位也随之逐渐减小。并对生成膜的电化学性质用循环伏安法进行丁研究,发现有较为良好的氧化还原性,实验中观察到聚噻吩有明显的电致变色性能,对生成膜的红外光谱和UV-Vis光谱分析进一步表明电化学聚合的产物是聚噻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聚合 氟化硼乙醚 循环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对LaF_(3):Eu^(2+):Ca^(2+)晶体电化学性的影响
16
作者 解学文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424-424,共1页
掺杂铕和钙的氟化镧(LaF_(3):Eu^(2+):Ca^(2+))晶体是氟离子选择电极的关键材料,它要求晶体具有小的电阻,在10^(-1)~10_(-7)M的NaF溶液中电化学性能呈线性关系,而且重复性好,响应时间短。本文主要对影响这些性能的诸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
关键词 电化学性能 氟化 掺杂 NaF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氟化碳电池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卢俊杰 彭丹 +2 位作者 倪文静 杨媛 汪靖伦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87-1495,共9页
锂/氟化碳(Li/CF_(x))电池作为一种具有最高理论比容量(860 mAh/g)和能量密度(2180 Wh/kg)的一次电池,具有高安全性能、低自放电率、平稳的放电电压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疗、军事、电子科技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电解液作为Li/CF_... 锂/氟化碳(Li/CF_(x))电池作为一种具有最高理论比容量(860 mAh/g)和能量密度(2180 Wh/kg)的一次电池,具有高安全性能、低自放电率、平稳的放电电压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疗、军事、电子科技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电解液作为Li/CF_(x)电池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正负极之间起到传递离子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从Li/CF_(x)电池的低温性能、倍率性能以及放电平台等方面综述了Li/CF_(x)电池电解液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电解液理化性质、界面浸润与相容、锂离子溶剂化结构、C—F键活化和LiF形成与溶解等因素对Li/CF_(x)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最后,对Li/CF_(x)电池新型电解液的研究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锂/氟化碳电池 电解液 低温性能 倍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氟化碳电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雯 李永 +2 位作者 白清友 郭瑞 解晶莹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5-480,495,共7页
针对锂/氟化碳电池放电过程产热问题,选用了3种不同型号的氟化碳材料,对材料的微观形貌、晶型和键型进行了分析,并使用等温量热仪测试了不同倍率下锂/氟化碳软包电池放电的产热功率和积分产热量,使用加速量热仪测量了锂/氟化碳电池的比... 针对锂/氟化碳电池放电过程产热问题,选用了3种不同型号的氟化碳材料,对材料的微观形貌、晶型和键型进行了分析,并使用等温量热仪测试了不同倍率下锂/氟化碳软包电池放电的产热功率和积分产热量,使用加速量热仪测量了锂/氟化碳电池的比热容。结果表明:氟化碳材料的放电电位与材料中C-F键的类型(键能)有关,进而影响电池放电过程中的产热量;C-F键偏离子型,放电电位越高,极化越小,放电过程中产热越少;锂氟化碳电池的放电倍率越大,电池的产热功率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 电池 电化学性能 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化聚吡啶酰亚胺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沈杰 张颖 +3 位作者 黄明富 徐祖顺 易昌凤 徐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0,35,共5页
利用自制的4-(4-三氟甲基苯基)-2,6-双[3-(4-胺基苯氧基)苯基]吡啶(m,p-3FPAPP)作为二胺单体,3,3′,4,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ODPA)、2,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BPADA)作为二酐,通过常规的"两步法"合成了氟化... 利用自制的4-(4-三氟甲基苯基)-2,6-双[3-(4-胺基苯氧基)苯基]吡啶(m,p-3FPAPP)作为二胺单体,3,3′,4,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ODPA)、2,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BPADA)作为二酐,通过常规的"两步法"合成了氟化聚吡啶酰亚胺共聚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溶解性测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紫外光谱(UV-vis)、荧光光谱和循环伏安法,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共聚物有着良好的溶解性能,在氮气氛中,10%失重温度(T10)为556.8℃。此外,聚酰亚胺(PI)在293 nm具有良好的紫外光吸收性能,而且在被甲磺酸质子化后460 nm附近出现非常强的蓝色荧光发射峰,最高已占轨道能级(EHOMO)和最低空轨道能级(ELUMO)分别为-5.32 eV和-2.07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 聚酰亚胺 共缩聚 光学性能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化处理对La_(0.94)Mg_(0.06)Ni_(3.49)Co_(0.73)Mn_(0.12)Al_(0.20)储氢合金的性能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国辉 黄红霞 +1 位作者 王新颖 谢文强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67-871,共5页
为了提高La_(0.94)Mg_(0.06)Ni_(3.49)Co_(0.73)Mn_(0.12)Al_(0.20)合金的性能,研究了氟化处理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氟化处理后,合金的相组成发生改变,有新相Mg F2生成;合金的表面有一层Mg F2颗粒。电化... 为了提高La_(0.94)Mg_(0.06)Ni_(3.49)Co_(0.73)Mn_(0.12)Al_(0.20)合金的性能,研究了氟化处理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氟化处理后,合金的相组成发生改变,有新相Mg F2生成;合金的表面有一层Mg F2颗粒。电化学测试表明:当NH4F浓度为0.3 mol/L时,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Cmax)从346.4 m Ah/g提高到378.0 m Ah/g,容量保持率(S50)从69.5%提高到74.3%,交换电流密度由122.3 m A/g提高到188.5 m A/g,极限电流密度由891.7 m A/g提高到1162.1 m A/g,腐蚀电位由-0.895 V提高到-0.849 V,电化学反应阻抗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合金 氟化处理 表面处理 电化学性能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