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5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rC/Mo-Si系金属硅化物纳米复合粉体的直接熔盐电化学合成
1
作者 覃世玉 宋伟豪 +2 位作者 刘红霞 马文 白玉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69,179,共8页
为实现ZrC/Mo-Si系金属硅化物复合材料的短流程、低能耗、低成本制备,以ZrSiO_(4)、MoO_(3)和C为原料,采用熔盐电化学法一步制备出了ZrC/Mo-Si系金属硅化物纳米复合粉体,并研究了固体阴极制备工艺、碳含量(质量分数)和碳源类型对电化学... 为实现ZrC/Mo-Si系金属硅化物复合材料的短流程、低能耗、低成本制备,以ZrSiO_(4)、MoO_(3)和C为原料,采用熔盐电化学法一步制备出了ZrC/Mo-Si系金属硅化物纳米复合粉体,并研究了固体阴极制备工艺、碳含量(质量分数)和碳源类型对电化学合成ZrC/Mo-Si系金属硅化物纳米复合粉体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以CaCl_(2)-NaCl共晶熔盐作为电解质,在800℃、3.1 V电化学还原15 h可制备出ZrC/Mo-Si系金属硅化物复合粉体材料,其由粒径小于50 nm的近球形颗粒组成。小尺寸、无定型结构的碳粉更适合作为电化学合成ZrC/Mo-Si系金属硅化物复合材料的碳源,原料中的碳含量会影响ZrC与金属硅化物的比例,并影响最终产物中金属硅化物的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电化学 金属硅化物 复合材料 纳米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W-Cu复合粉体制备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曹新娜 王喜然 +5 位作者 于华 潘昆明 王长记 张程 王晓东 张学智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3-557,共15页
W-Cu复合材料结合了W、Cu金属各自优良性能,具有良好的高温强度、延展性、抗电弧烧结性、耐高温氧化和低膨胀系数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国防工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军事等领域。以超细纳米W-Cu复合粉体为原材料是制备出性能... W-Cu复合材料结合了W、Cu金属各自优良性能,具有良好的高温强度、延展性、抗电弧烧结性、耐高温氧化和低膨胀系数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国防工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军事等领域。以超细纳米W-Cu复合粉体为原材料是制备出性能优越的W-Cu复合材料的主要途径之一,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总结了W-Cu超细纳米复合粉体的制备方法,如机械合金化法、化学共沉淀法、水热合成-共还原法、喷雾干燥法、溶胶-凝胶法、冷冻-干燥法、燃烧法等,并通过分析现阶段制备W-Cu纳米复合粉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W-Cu复合粉体 W-CU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应用领域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步煅烧法制备高热稳定性无定形SiO_(2)-Al_(2)O_(3)复合粉体
3
作者 侯金麟 李蔚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0-363,共4页
采用二步煅烧法制备了高热稳定性无定形SiO_(2)-Al_(2)O_(3)复合粉体。首先以十二水合硫酸铝铵和葡萄糖为原料混合煅烧制备无定形Al_(2)O_(3)前驱体,然后以正硅酸乙酯形式向无定形Al_(2)O_(3)中引入适量的SiO_(2),煅烧后即可获得具有高... 采用二步煅烧法制备了高热稳定性无定形SiO_(2)-Al_(2)O_(3)复合粉体。首先以十二水合硫酸铝铵和葡萄糖为原料混合煅烧制备无定形Al_(2)O_(3)前驱体,然后以正硅酸乙酯形式向无定形Al_(2)O_(3)中引入适量的SiO_(2),煅烧后即可获得具有高热稳定性的无定形SiO_(2)-Al_(2)O_(3)复合粉体。当SiO_(2)引入量为26%(质量分数)时,粉体经950℃下煅烧4 h仍为无定形结构;对前驱体进行研磨后,粉体热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在1 020℃下煅烧4 h仍为无定形结构。研究表明,SiO_(2)引入量和前驱体混合均匀性对复合粉体的高温热稳定性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形SiO_(2)-Al_(2)O_(3)复合粉体 二步煅烧法 热稳定性 硫酸铝铵 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镀法制备SiC_p-Ni复合粉体 被引量:16
4
作者 邹正军 刘君武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9-21,共3页
研究了酸性化学镀在SiCp 陶瓷粉末表面涂覆Ni P合金 ,考察了镀液的温度、pH值及粉末粒度对镀液稳定性和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粉体越细 ,稳定施镀温度越低 ;合理选择工艺参数可使粒径从 2 0 0 μm~10 μm的SiCp 粉末得到均匀镀层 ... 研究了酸性化学镀在SiCp 陶瓷粉末表面涂覆Ni P合金 ,考察了镀液的温度、pH值及粉末粒度对镀液稳定性和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粉体越细 ,稳定施镀温度越低 ;合理选择工艺参数可使粒径从 2 0 0 μm~10 μm的SiCp 粉末得到均匀镀层 ;镀层P含量随pH值升高而降低 ,镀层结构为非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法 制备 sicp-ni复合粉体 化学镀镍 镀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Cl/Ag复合粉体材料的制备及机理
5
作者 杨华键 赵远云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97-2705,共9页
采用超声辅助脱合金法,以Ca-Mg-Cu-Ag非晶条带为前驱体,Cu-Ag纳米多孔材料为中间产物,不同溶剂组成的盐酸溶液为反应液,制备出不同形貌的AgCl粉体材料,利用SEM、XRD等检测手段对样品的形貌、结构、成分等进行了表征分析,揭示了AgCl/Ag... 采用超声辅助脱合金法,以Ca-Mg-Cu-Ag非晶条带为前驱体,Cu-Ag纳米多孔材料为中间产物,不同溶剂组成的盐酸溶液为反应液,制备出不同形貌的AgCl粉体材料,利用SEM、XRD等检测手段对样品的形貌、结构、成分等进行了表征分析,揭示了AgCl/Ag复合粉体材料在不同反应液中的形成过程及机理。研究表明:在超声辅助作用下,当以盐酸乙醇溶液为反应液时,改变浓盐酸溶液与乙醇溶剂的体积比后Cu-Ag纳米多孔材料可以完全溶解于该溶液中并重新析出不同形貌的AgCl粉体材料;而以盐酸水溶液为反应液时,改变盐酸水溶液与蒸馏水溶液的体积比后Cu-Ag纳米多孔材料只能直接转变为近球形的AgCl粉体材料,且不能溶解于盐酸水溶液中再重新析出。在超声与盐酸乙醇溶液的共同作用下,Cu-Ag纳米多孔材料存在一种新颖的AgCl“生成-溶解-再析出”机制,可以精准地控制再析出AgCl晶体的形貌和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l/Ag 复合粉体材料 超声辅助 脱合金法 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粉体改性MUF树脂胶黏剂的制备及其在中密度纤维板中的应用
6
作者 林金秀 陈文渊 +2 位作者 凌尚现 陶靖 胡振光 《木材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1,共9页
以不同质量比(3∶7、5∶5、7∶3)和添加量(5%、10%、15%)的云母粉与硅藻土(复合粉体)通过物理共混,改性尿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elamine-urea-formaldehyde,MUF)胶黏剂,采用多种表征手段探讨改性前后MUF树脂和中密度纤维板(medium dens... 以不同质量比(3∶7、5∶5、7∶3)和添加量(5%、10%、15%)的云母粉与硅藻土(复合粉体)通过物理共混,改性尿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elamine-urea-formaldehyde,MUF)胶黏剂,采用多种表征手段探讨改性前后MUF树脂和中密度纤维板(medium density fiberboard,MDF)的性能,以及复合粉体质量比和添加量对MDF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MUF树脂中添加复合粉体后,树脂黏度和固体含量增加,固化时间延长,游离甲醛含量降低;改性胶黏剂制备MDF的官能团发生微小变化,热稳定性提高。当复合粉体的质量比为7∶3且以5%的添加量添加时,MDF的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和内结合强度分别为27.11、2 523和0.81 MPa,比对照板分别提升9%、7%、53%,24 h吸水厚度膨胀率为8.5%,物理力学性能均达到GB/T 11718—2021《中密度纤维板》干燥状态使用的普通型MDF的性能要求;甲醛释放量由3.50 mg/100 g降至2.85 mg/100 g,降低了19%,达到T/CNFPIA 1001—2019《人造板甲醛释放限量》E0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粉体 硅藻土 云母粉 MUF树脂 中密度纤维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热还原氮化硅藻土制备Si_(2)N_(2)O/SiC复合粉体
7
作者 万赣 匡猛 +3 位作者 黄思源 张琎珺 王平 张声洲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80-2684,共5页
氧氮化硅(Si_(2)N_(2)O)是性能优良的耐火材料和高温结构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蠕变性、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等优点。本工作利用硅藻土作为硅源,乙炔炭黑作为还原剂,通过碳热还原氮化法在硅藻土表面原位合成Si_(2)N_(2)O/SiC复合粉体。采用X... 氧氮化硅(Si_(2)N_(2)O)是性能优良的耐火材料和高温结构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蠕变性、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等优点。本工作利用硅藻土作为硅源,乙炔炭黑作为还原剂,通过碳热还原氮化法在硅藻土表面原位合成Si_(2)N_(2)O/SiC复合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原料配比m(硅藻土)∶m(乙炔炭黑)=1∶1条件下,1 450℃煅烧4 h后,SiO_(2)完全转变成Si_(2)N_(2)O和β-SiC物相,样品整体呈球状形貌,大颗粒周围分布大量片层状小颗粒,并存在介孔结构。Si_(2)N_(2)O/SiC复合粉体作为性能优良的高温结构材料,有望在结构复合材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2)N_(2)O/SiC 硅藻土 碳热还原氮化法 多孔结构 高温结构材料 复合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包裹Al_2O_3复合粉体的制备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国军 赵世柯 +1 位作者 黄校先 郭景坤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35-240,共6页
采用非均相沉淀工艺在Al2O3颗粒表面均匀地包裹上镍盐前驱体,经煅烧、还原后得到纳米晶Ni包裹Al2O3复合粉体.相分析表明,非晶态的镍盐前驱体在550℃已转变为NiO,再经700℃氢气处理后,NiO还原为Ni,其晶... 采用非均相沉淀工艺在Al2O3颗粒表面均匀地包裹上镍盐前驱体,经煅烧、还原后得到纳米晶Ni包裹Al2O3复合粉体.相分析表明,非晶态的镍盐前驱体在550℃已转变为NiO,再经700℃氢气处理后,NiO还原为Ni,其晶粒尺寸约为20nm。结构分析表明,复合粉体在热处理过程中,包裹层由连续态变为非连续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 非均相沉淀 包裹 复合粉体 三氧化二铝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超细铜粉复合粉体的制备 被引量:12
9
作者 许龙山 陈小华 +2 位作者 陈传盛 李文华 杨植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9-314,共6页
采用混酸纯化法在碳纳米管表面引入羟基、羧基等基团,在此基础上,用SnCl2·2H2O 溶液对碳纳米管进行敏化处理.处理过的碳纳米管均匀地分散在水溶液中,形成碳纳米管悬浮液.在这种碳纳米管悬浮液中加入五水硫酸铜,先后用葡萄糖和甲... 采用混酸纯化法在碳纳米管表面引入羟基、羧基等基团,在此基础上,用SnCl2·2H2O 溶液对碳纳米管进行敏化处理.处理过的碳纳米管均匀地分散在水溶液中,形成碳纳米管悬浮液.在这种碳纳米管悬浮液中加入五水硫酸铜,先后用葡萄糖和甲醛对铜实施还原,原位制备了碳纳米管-超细铜粉复合粉体.SEM和TEM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均匀地分散在超细铜粉中,并且与铜颗粒形成较牢固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超细铜粉 复合粉体 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型KHCO_3/赤泥复合粉体的甲烷抑爆特性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燕 程义伸 +3 位作者 曹建亮 郑立刚 伊宏伟 余明高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3-658,共6页
为了获取新型经济、环保、高效的粉体抑爆材料,以制铝工业废料赤泥为原料加以改性作为载体,采用反溶剂-溶析法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KHCO_3/赤泥复合粉体。通过20 L球形抑爆实验系统,测试新型复合粉体对甲烷爆炸压力参数的影响,并与单... 为了获取新型经济、环保、高效的粉体抑爆材料,以制铝工业废料赤泥为原料加以改性作为载体,采用反溶剂-溶析法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KHCO_3/赤泥复合粉体。通过20 L球形抑爆实验系统,测试新型复合粉体对甲烷爆炸压力参数的影响,并与单一赤泥粉体和KHCO_3粉体的抑制效果对比。结果表明:核-壳型KHCO_3/赤泥复合粉体具有更好的抑爆效果。其中,负载含量为30%的KHCO_3/赤泥复合粉体使9.5%的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的爆炸最大压力降低37.5%,最大升压速率降低93.2%,爆炸延迟时间大幅度延长。并对核-壳型KHCO_3/赤泥复合粉体的抑爆机理进行了讨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复合粉体 核-壳型结构 甲烷抑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P包覆纳米氧化锆复合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徐惠 王毅 +2 位作者 翟钧 力虎林 苟国俊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3-66,共4页
Ni-P包覆纳米氧化锆复合粉体由于其优良的特性,在半导体纳米材料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制取复合粉末有多种方法,其中化学镀法以其操作简单,节省能源而倍受青睐.本文利用化学镀方法,在一步钯催化法条件下,合成了Ni-P包覆纳米氧... Ni-P包覆纳米氧化锆复合粉体由于其优良的特性,在半导体纳米材料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制取复合粉末有多种方法,其中化学镀法以其操作简单,节省能源而倍受青睐.本文利用化学镀方法,在一步钯催化法条件下,合成了Ni-P包覆纳米氧化锆复合粉体,表征了粉体的结构.初步测试了粉体的磁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纳米氧化锆 复合粉体 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球磨制备TiB_2/TiC纳米复合粉体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李建林 曹广益 +1 位作者 周勇 胡克鏊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09-714,共6页
研究了通过高能球磨制备TiB2/TiC纳米复合粉体的反应过程和机理,对粉体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金属 Ti和 B4C为原料,在球磨过程中, TiC先于 TiB2形成.球磨5h后Ti与B4C反应生成TiB... 研究了通过高能球磨制备TiB2/TiC纳米复合粉体的反应过程和机理,对粉体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金属 Ti和 B4C为原料,在球磨过程中, TiC先于 TiB2形成.球磨5h后Ti与B4C反应生成TiB2和TiC,在随后的长时间高能球磨过程中TiB2和TiC两相保持稳定.球磨 30h后,直径约 8nm的 TiC纳米粒子分布在 100~200 nm的 TiB2粒子中,形成均匀分布的纳米TiB2/TiC复合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球磨 碳化硼 硼化钛 碳化钛 纳米复合粉体 纳米复合材料 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C-Si_3N_4复合粉体的制备及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虹 黄莉萍 +1 位作者 蒋薪 符锡仁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83-188,共6页
本文以炭黑和气凝氧化硅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氨化的方法制备纳米SiC-Si3N4复合粉体;复合粉中SiC的含量由起始粉中C:SiO2的摩尔比控制.在复合粉体的表征中用XRD线宽法测量SiC粒径大小.TEM照片显示Si3... 本文以炭黑和气凝氧化硅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氨化的方法制备纳米SiC-Si3N4复合粉体;复合粉中SiC的含量由起始粉中C:SiO2的摩尔比控制.在复合粉体的表征中用XRD线宽法测量SiC粒径大小.TEM照片显示Si3N4粒径在100~200nm;SiC为纳米级.文中还对生成复合粉体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同时利用这一工艺制备出单相的Si3N4粉和SiC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氮化硅 碳化硅 复合粉体 纳米级 复合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ZnO-TiO_2复合粉体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19
14
作者 林元华 袁方利 +1 位作者 黄淑兰 李晋林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07-508,共2页
利用ZnSO4和Ti(SO4)2为原料,在合成纳米TiO2粉体的基础上,将TiO2微粉分散在(NH4)2CO3溶液中,进一步将Zn(2+)以ZnCO3的形式沉淀出来,于300℃煅烧2h,即可制得纳米级ZnO-TiO2复合粉体,其粒径的30~95nm。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 利用ZnSO4和Ti(SO4)2为原料,在合成纳米TiO2粉体的基础上,将TiO2微粉分散在(NH4)2CO3溶液中,进一步将Zn(2+)以ZnCO3的形式沉淀出来,于300℃煅烧2h,即可制得纳米级ZnO-TiO2复合粉体,其粒径的30~95nm。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其吸收紫外线的性能,发现在200~370nm的波段范围内,约90%以上的紫外线被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复合粉体 纳米材料 氧化锌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纳米复合粉体改善润滑油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振忠 高建卫 +1 位作者 殷波 刘琛 《润滑与密封》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83,87,共4页
研究了金属纳米铜镍复合粉体的添加量对润滑油极压、抗磨性能的影响,考察了载荷变化对添加铜镍复合粉体润滑油减摩性能以及长效减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铜镍复合粉体的添加对提高润滑油的极压性和抗磨性能有显著作用,铜镍复合粉体的... 研究了金属纳米铜镍复合粉体的添加量对润滑油极压、抗磨性能的影响,考察了载荷变化对添加铜镍复合粉体润滑油减摩性能以及长效减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铜镍复合粉体的添加对提高润滑油的极压性和抗磨性能有显著作用,铜镍复合粉体的质量分数为0.05%时可使pB值提高52.6%,质量分数为0.3%时,油样的pB值达到最大696 N,提高了77.6%。当铜镍复合粉体的质量分数达到0.1%时,磨斑直径降低幅度最大,达35.6%,并具有很好的长效减摩性能。研究还发现金属纳米铜镍复合粉体在高载荷下具有很好的减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镍 复合粉体 摩擦学性能 润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体形貌和粒径对环氧树脂复合物导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韦衍乐 饶保林 +1 位作者 曾柏顺 虞锦洪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2-44,共3页
采用α-Al2O3粉体作为填料制备了环氧树脂复合物,研究了粉体形貌和粒径对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形貌呈蠕虫状或珊瑚状的粉体比形貌呈球形或准球形的粉体更有利于提高复合物的导热系数。粉体粒径小于800 nm时,复合物的导热系数... 采用α-Al2O3粉体作为填料制备了环氧树脂复合物,研究了粉体形貌和粒径对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形貌呈蠕虫状或珊瑚状的粉体比形貌呈球形或准球形的粉体更有利于提高复合物的导热系数。粉体粒径小于800 nm时,复合物的导热系数随粉体粒径下降而减小;粉体粒径大于800 nm后,粉体粒径对复合物导热系数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复合 导热系数 氧化铝粉体 粉体形貌 粉体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s在碱矿渣-粘土复合水泥水化物粉体中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玉香 易发成 +1 位作者 陈雅斓 傅依备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64,共6页
水泥的水化物对核素离子吸附性能将影响水泥固化体对核素离子固化性能。应用静态吸附法研究碱矿渣-粘土复合水泥(AASCM)水化物粉体对模拟放射性核素Sr、Cs的吸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并和硅酸盐水泥(PC)、铝酸盐水泥(AC)、矿渣硅酸盐水泥(P... 水泥的水化物对核素离子吸附性能将影响水泥固化体对核素离子固化性能。应用静态吸附法研究碱矿渣-粘土复合水泥(AASCM)水化物粉体对模拟放射性核素Sr、Cs的吸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并和硅酸盐水泥(PC)、铝酸盐水泥(AC)、矿渣硅酸盐水泥(PSC)、碱矿渣水泥(AASC)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母液浓度提高,AASCM水化物粉体对Sr、Cs的吸附量增大,吸附比减小;温度升高,吸附平衡时间缩短,吸附量和吸附比下降。Cs在AASCM粉体中的吸附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服从Freudlich吸附等温方程;AASCM水化物粉体与Sr2+的作用在母液浓度较大时存在吸附和沉淀双重机制,与Cs+的作用则主要是吸附机制;AASCM水化物粉体较PC、AC、PSC、AASC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矿渣-粘土复合水泥 水化物粉体 SR CS 吸附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x与ZnO纳米复合粉体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书霞 张兴堂 +3 位作者 赵慧玲 李蕴才 黄亚彬 杜祖亮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40-843,共4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CeOx ZnO纳米复合粉体,并对其结构和光致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5 0 0℃烧结出的复合粉体在5 0 2nm处的绿光发射同纯ZnO的相比有显著的增强;6 0 0℃烧结的样品在6 0 3nm出现新的发光峰。通过XRD和XPS分析认为荧光...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CeOx ZnO纳米复合粉体,并对其结构和光致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5 0 0℃烧结出的复合粉体在5 0 2nm处的绿光发射同纯ZnO的相比有显著的增强;6 0 0℃烧结的样品在6 0 3nm出现新的发光峰。通过XRD和XPS分析认为荧光增强的主要原因同粉体中铈主要以Ce3+ 形式存在有关,新的发光峰可能来源于ZnO CeO2 界面处形成的新的能级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O 复合粉体 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SiO_2纳米复合粉体材料的超临界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6
19
作者 赵惠忠 计道珺 +2 位作者 雷中兴 汪厚植 张文杰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9-74,共6页
采用sol gel法和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合成了Al2 O3-SiO2 纳米复合粉 ,并研究了该复合粉经不同温度处理后的显微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孔容分布、物相变化及分形维数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热处理温度直接影响粉体的显微结构特征 ,并决... 采用sol gel法和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合成了Al2 O3-SiO2 纳米复合粉 ,并研究了该复合粉经不同温度处理后的显微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孔容分布、物相变化及分形维数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热处理温度直接影响粉体的显微结构特征 ,并决定其比表面积、孔容和分形维数 ;该复合粉体材料的莫来石化温度为 10 1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1203-Si02纳米复合粉体材料 超临界流体干燥 SOL-GEL法 制备 性能 莫来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体石墨烯对铝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剑 郭丽娜 +5 位作者 林万明 陈津 刘春莲 陈少达 张帅 甄甜甜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5-285,共11页
采用机械合金化与电场压力激活辅助烧结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制备纯Al和GNPs/Al复合材料,探究粉体石墨烯对铝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烧结工艺有效地抑制化合物Al4C3在GNPs/Al复合材料中的形成,提高石墨烯... 采用机械合金化与电场压力激活辅助烧结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制备纯Al和GNPs/Al复合材料,探究粉体石墨烯对铝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烧结工艺有效地抑制化合物Al4C3在GNPs/Al复合材料中的形成,提高石墨烯与Al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石墨烯添加量为0.5wt.%时,在Al基体晶界处能够均匀的分散,由于石墨烯与Al基体有良好的界面润湿性,促进声子在基体材料中的移动,降低材料的界面热阻,在GNPs/Al复合材料表面形成导电网络,提高电子的迁移率和平均自由程,使GNPs/Al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和电导率分别提升7.1%和4%;添加石墨烯能改变Al基体材料的晶体结构,在石墨烯周围形成晶格畸变的应力场,该应力场与位错应力场产生交互作用,使位错运动受阻,GNPs/Al复合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分别提升30.6%和44%;石墨烯能降低基体材料界面电容的介电损耗,在Al基体材料表面形成致密平整的膜层,提高GNPs/Al复合材料的电荷传递电阻,降低材料表面在电化学腐蚀过程中的弥散效应,使GNPs/Al复合材料耐腐蚀性能提高31%。石墨烯含量超过0.5wt.%时,团聚在基体晶界的石墨烯,降低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使GNPs/Al复合材料导带中的能带宽度变窄,电子的局域性增强,导致GNPs/Al复合材料的性能下降。综上所述,粉体石墨烯的最佳添加量为0.5w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体石墨烯 铝基复合材料 微观结构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