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Fe比对炭陶配副用粉末冶金摩擦材料力学性能及摩擦学行为的影响
1
作者 刘东霖 陈琦 +4 位作者 洪亮 徐宇轩 周海滨 韩勇 姚萍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05-2721,共17页
为适应高速列车轻量化、高速化发展的要求,制动盘材料逐步从铸钢转变向炭陶复合材料,需要配副用粉末冶金摩擦材料(PMFM)适配新的热-力环境。本文研究了Cu/Fe比(质量比)对PMFM的力学性能以及与炭陶复合材料配副时的摩擦学性能以及磨损机... 为适应高速列车轻量化、高速化发展的要求,制动盘材料逐步从铸钢转变向炭陶复合材料,需要配副用粉末冶金摩擦材料(PMFM)适配新的热-力环境。本文研究了Cu/Fe比(质量比)对PMFM的力学性能以及与炭陶复合材料配副时的摩擦学性能以及磨损机制。结果表明:随着Cu/Fe比从3∶1降低至1∶3,PMFM的硬度从19.6HBS升高至24.7HBS,摩擦因数先升高后降低。当Cu/Fe比降低为1∶1时,PMFM摩擦因数最高,同时磨损率显著降低。以Cu为主要基体组元的PMFM配副炭陶复合材料制动盘时,主要磨损机制为黏着磨损与磨粒磨损。随着PMFM的Cu/Fe比的下降,主要磨损机制逐渐转变为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 cu/fe 摩擦学性能 高速列车制动 炭陶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p(Cu)加入量对SiCp(Cu)/F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鲍可 范冰冰 +1 位作者 郭静斐 张锐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3-287,共5页
以非均相沉淀法制备了Cu包裹SiC颗粒复合粉体,采用粉末冶金和真空热压法制备了SiCp(Cu)/Fe复合材料。利用XRD、SEM分析样品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利用阿基米德排水法、显微硬度计、三点弯曲法分别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密度、显微硬度和抗弯... 以非均相沉淀法制备了Cu包裹SiC颗粒复合粉体,采用粉末冶金和真空热压法制备了SiCp(Cu)/Fe复合材料。利用XRD、SEM分析样品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利用阿基米德排水法、显微硬度计、三点弯曲法分别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密度、显微硬度和抗弯强度。研究了不同SiCp(Cu)加入量对SiCp(Cu)/F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Cu包裹层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Cp(Cu)加入量的增加,SiCp(Cu)/Fe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显微硬度、抗弯强度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当SiCp(Cu)含量为6 wt%时,在950℃热压烧结条件下,制备得到的SiCp(Cu)/Fe复合材料具有最优的力学性能,其相对密度达到97.2%,显微硬度为430.5HV,抗弯强度为788.96 MPa。与相同工艺条件下制得的S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相比,分别提高了2.7%,55.3 HV和164.13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p(cu)/fe复合材料 热压烧结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和Cu分子筛催化剂同时催化NO_(x)还原和N_(2)O分解 被引量:3
3
作者 司庆宇 樊星 +2 位作者 张玮航 苗静文 刘若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26-4834,共9页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Fe-Beta和Cu-SSZ-13催化剂并采用不同混合方式制备了复合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同时催化NO_(x)还原和N_(2)O分解的性能.以实现NO_(x)和N_(2)O同时高效去除、拓宽活性温度窗口为目标,优选出了上Fe下Cu分层填充、Fe-Bet...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Fe-Beta和Cu-SSZ-13催化剂并采用不同混合方式制备了复合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同时催化NO_(x)还原和N_(2)O分解的性能.以实现NO_(x)和N_(2)O同时高效去除、拓宽活性温度窗口为目标,优选出了上Fe下Cu分层填充、Fe-Beta和Cu-SSZ-13质量比为4:1的Fe_(0.4)Cu_(0.1)催化剂,进一步考察了进气组成对NO_(x)、N_(2)O和NH_(3)转化率的影响,并采用N_(2)吸脱附、XRD、NH_(3)-TPD、UV-Vis DRS和H_(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理化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SSZ-13和Fe-Beta分别具有更优的催化NO_(x)还原和N_(2)O分解性能.采用Fe_(0.4)Cu_(0.1)催化剂、[NH_(3)]/[NO_(x)]为1时考察的温度范围内NH_(3)仅还原NO_(x),而N_(2)O通过分解去除,450℃时NO_(x)和N_(2)O转化率分别为93.4%和100%.高温(>350℃)下NH_(3)被O_(2)氧化导致NO_(x)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高温(≥350℃)下N_(2)O分解形成的氧物种可使NO_(x)在进气中无O_(2)条件下实现高效还原.进气中含2%H_(2)O对高温(450℃)下Fe_(0.4)Cu_(0.1)表面NO_(x)的还原和NH_(3)的氧化无显著影响,但对N_(2)O的转化存在一定的可逆抑制作用.Cu-SSZ-13表面存在大量孤立的Cu^(2+)离子,可为NH_(3)-SCR反应提供充足的活性中心.Fe-Beta表面同时存在能够催化NO氧化的孤立Fe^(3+)离子和催化N_(2)O分解的Fe_(x)O_(y)物种.采用上Fe下Cu分层填充的混合方式时Fe-Beta表面NO氧化过程会消耗N_(2)O分解形成的氧物种,从而有利于低温(≤450℃)下N_(2)O的转化.但由于N_(2)O分解的温度范围内NO_(x)转化率本身较高,NO氧化对于脱硝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x)还原 N_(2)O分解 fe-Beta cu-SSZ-13 复合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锻造Al_(2)O_(3)颗粒增强Fe–Ni–Mo–C–Cu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旭 史思阳 +5 位作者 张腾雨 田谨 吴亚科 王邃 赵振智 江峰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2,共8页
通过粉末锻造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级Al_(2)O_(3)颗粒强化的Fe–Ni–Mo–C–Cu(Q61)复合材料,并对调质态和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质量分数为0.15%时,增强颗粒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同种状... 通过粉末锻造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级Al_(2)O_(3)颗粒强化的Fe–Ni–Mo–C–Cu(Q61)复合材料,并对调质态和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质量分数为0.15%时,增强颗粒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同种状态下不添加增强颗粒的单一Q61,调质态复合材料的硬度从HRC 38增至HRC 39.8,屈服强度从1106 MPa增至1121 MPa,延伸率从12%降至6.5%;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硬度从HRC 61.5增至HRC 63.2,磨损率从5.27×10^(-6)mm^(3)·m^(-1)·N^(-1)降至3.08×10^(-6)mm^(3)·m^(-1)·N^(-1),低于对比试验用的典型齿轮材料40Cr的磨损率(3.34×10^(-6)mm^(3)·m^(-1)·N^(-1))。当Al_(2)O_(3)质量分数大于0.15%时,Al_(2)O_(3)颗粒逐渐偏聚,虽然调质态下复合材料屈服强度仍继续小幅增加,但塑性严重退化,且淬火态复合材料磨损率增加,耐磨性变差。综合来看,添加0.15%Al_(2)O_(3)颗粒强化Q61复合材料在调质态下具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而在淬火态下表现出良好的抗摩擦磨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锻造 fe–Ni–Mo–C–cu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摩擦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对Fe基催化剂NH_(3)-SCR性能助力作用研究
5
作者 龚蕾 董世城 +2 位作者 胡容赫 曲振平 王辉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7-454,共8页
Fe基催化剂在中温范围有着良好的催化活性,而Cu基催化剂有着低温优势,因此将两者相结合,采用表面活性剂辅助法制备了Fe-Cu复合氧化物.引入Cu后,Fe-Cu催化剂的NO x转化率达90%,起燃温度下降至150℃.Fe_(2)O_(3)和CuO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 Fe基催化剂在中温范围有着良好的催化活性,而Cu基催化剂有着低温优势,因此将两者相结合,采用表面活性剂辅助法制备了Fe-Cu复合氧化物.引入Cu后,Fe-Cu催化剂的NO x转化率达90%,起燃温度下降至150℃.Fe_(2)O_(3)和CuO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大约1/4,且增强了Fe^(3+)的亲电性,促进NO_(2)等电负性物质的吸附.同时提高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与表面吸附氧Oα比例,NO更易向NO_(2)转变,快速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进程更易发生.此外,Fe_(2)O_(3)和CuO的相互作用让催化剂拥有较多的酸性位点,有利于催化活性的提升.最终使得Fe-Cu催化剂不仅继承了Cu基催化剂的低温优势,还保持了优良的N_(2)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u复合氧化物 NH_(3)-SCR 相互作用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Ni-VTiFe复合型矿化镁铁-超镁铁杂岩体岩相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以新疆北部为例 被引量:39
6
作者 王玉往 王京彬 +4 位作者 王莉娟 龙灵利 唐萍芝 廖震 张会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01-412,共12页
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钒钛磁铁矿矿床是镁铁-超镁铁杂岩重要的矿床类型,但二者共生的情况在国内还不多见。新疆北部这类铜镍-钒钛铁复合型矿化岩体较为发育,目前已发现有香山、牛毛泉、土墩南和哈拉达拉等4个岩体属于此类。它们的成岩时代... 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钒钛磁铁矿矿床是镁铁-超镁铁杂岩重要的矿床类型,但二者共生的情况在国内还不多见。新疆北部这类铜镍-钒钛铁复合型矿化岩体较为发育,目前已发现有香山、牛毛泉、土墩南和哈拉达拉等4个岩体属于此类。它们的成岩时代多集中在早二叠世,出露面积在2.8~22km^2,介于通道型铜镍矿化小岩体和大型层状岩体之间,韵律构造发育;岩石组合为超基性-基性-中性岩类,以出现浅色的闪长岩或淡色辉长岩为特点,岩石中金属矿物氧化物(钛铁矿、磁铁矿)和硫化物(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有时有镍黄铁矿)共存和共生;含矿岩石组合和岩石化学特征与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钒钛磁铁矿矿床相比,具有重叠和过渡特征;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反映出杂岩体不同岩石类型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岩浆来源,是经过强烈分异和演化的产物。新疆北部这类复合型矿化,与北疆地区典型铜镍矿床和典型钒钛磁铁矿矿床,共同构成了新疆北部后碰撞幔源岩浆矿床成矿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超镁铁杂岩 铜镍硫化物 钒钛磁铁矿矿床 复合型矿床 新疆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p/Cu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和导热性 被引量:9
7
作者 钟涛兴 吉元 +2 位作者 李英 李惠娥 高晓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4-37,共4页
采用热等静压的方法制备了SiCp/Cu电子封装复合材料.材料热膨胀系数(CTE)和导热率的测定表明,增加SiC体积分数和减小SiC颗粒的尺寸有利于降低CTE值;SIC质量分数超过26%这一临界值后,材料导热率会明显下降.减小残余应力有利于... 采用热等静压的方法制备了SiCp/Cu电子封装复合材料.材料热膨胀系数(CTE)和导热率的测定表明,增加SiC体积分数和减小SiC颗粒的尺寸有利于降低CTE值;SIC质量分数超过26%这一临界值后,材料导热率会明显下降.减小残余应力有利于降低材料的CTE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封装 复合材料 热膨胀系数 导热率 碳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高导电的形变Cu-Fe原位复合材料 被引量:28
8
作者 葛继平 姚再起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68-573,共6页
通过合金成分和变形工艺研究,制备了一种高强度高导电性的形变Cu Fe原位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铁含量越高,强度越高,导电性越低;加入少量镁或锆,可提高强度,但同时损失导电性。在变形过程中,加入适当的中间热处理,在改变强度不太大的... 通过合金成分和变形工艺研究,制备了一种高强度高导电性的形变Cu Fe原位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铁含量越高,强度越高,导电性越低;加入少量镁或锆,可提高强度,但同时损失导电性。在变形过程中,加入适当的中间热处理,在改变强度不太大的前提下,能大大提高导电性。通过合理选择合金成分和变形工艺流程,可制备不同强度和导电性等级要求的Cu Fe原位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原位复合材料 导电性 工艺流程 强度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化处理对Cu-20%Fe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左小伟 范正洁 +2 位作者 屈磊 安佰灵 王恩刚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3-146,共4页
Cu-Fe复合材料具有低廉的成本、良好的变形能力和优异的强化效果,从而得到国内外研究者广泛的关注,但Fe在Cu基体中有很高的固溶度,且在低温下很难析出.研究了1000℃均匀化热处理对Cu-20%(质量分数)Fe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力学和导电性... Cu-Fe复合材料具有低廉的成本、良好的变形能力和优异的强化效果,从而得到国内外研究者广泛的关注,但Fe在Cu基体中有很高的固溶度,且在低温下很难析出.研究了1000℃均匀化热处理对Cu-20%(质量分数)Fe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力学和导电性能的影响规律.均匀化热处理使发达Fe枝晶发生断裂和球化,这使得在随后的形变过程中Fe纤维的尺寸减小,纤维间距细化14%-24%.经均匀化热处理的试样的强度和导电率都比未经处理的试样高4%-10%,这主要是由于均匀后热处理使得Fe枝晶球化并促进了Fe的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化热处理 cu-fe复合材料 fe纤维 力学性能 导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Fe_p/Cu复合涂层组织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毛球 曾大文 +2 位作者 宋武林 黄为 谢长生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49-153,共5页
利用2kW的CO2气体激光器在Q235钢表面熔覆Cu+5%Al混合粉末,获得了外观质量良好的熔覆层。SEM观察发现,熔覆层中有圆形颗粒存在,且有规律分布。成分分析表明,颗粒为富Fe相。提出一个激光熔覆模型对颗粒形成过... 利用2kW的CO2气体激光器在Q235钢表面熔覆Cu+5%Al混合粉末,获得了外观质量良好的熔覆层。SEM观察发现,熔覆层中有圆形颗粒存在,且有规律分布。成分分析表明,颗粒为富Fe相。提出一个激光熔覆模型对颗粒形成过程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fep/cu复合涂层 组织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冷压压力下Fe-Cu基金刚石复合材料超薄切锯胎体的组织和致密化机理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文生 董洪峰 +2 位作者 路阳 张杰 褚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23-1529,共7页
采用单轴模压法,以Fe-Cu基单元素混合粉末为原材料,在不同冷压压力下制备Fe-Cu基金刚石复合材料超薄切锯胎体压坯;利用显微硬度仪、阿基米德原理和OM、SEM表征冷压坯的显微硬度、组织和密度,研究不同压力下冷压坯的致密化机理。结果表明... 采用单轴模压法,以Fe-Cu基单元素混合粉末为原材料,在不同冷压压力下制备Fe-Cu基金刚石复合材料超薄切锯胎体压坯;利用显微硬度仪、阿基米德原理和OM、SEM表征冷压坯的显微硬度、组织和密度,研究不同压力下冷压坯的致密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冷压压力的增大,压坯中粉末的变形不均匀,粉末间摩擦力不断发生变化,制约了粉末颗粒的结合方式、显微硬度、排布及胎体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复合材料超薄切锯 fe-cu基胎体 单轴模压法 致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Cu/Fe双金属催化剂—过氧化氢工艺催化降解甲基橙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悦 于鹏 +2 位作者 李溪 刘志英 徐炎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18,共4页
采用超声浸渍法制备了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Cu/Fe双金属催化剂。采用微波—Cu/Fe双金属催化剂—过氧化氢工艺处理甲基橙废水,并研究了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u/Fe双金属催化剂的Cu和Fe具有协同催化效应,可大大提高甲基橙废水的降解率。... 采用超声浸渍法制备了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Cu/Fe双金属催化剂。采用微波—Cu/Fe双金属催化剂—过氧化氢工艺处理甲基橙废水,并研究了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u/Fe双金属催化剂的Cu和Fe具有协同催化效应,可大大提高甲基橙废水的降解率。在Cu/Fe双金属催化剂投加量10g/L、过氧化氢(质量分数为30%)投加体积1.0mL、微波功率500 W、辐照时间5min的最优化条件下,50mL质量浓度为100mg/L的甲基橙废水降解率可达98.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cu/fe双金属催化剂 过氧化氢 甲基橙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冶金Cu-Fe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 被引量:13
13
作者 涂江平 孟亮 刘茂森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研究了 Fe 含量、施加载荷和滑动速度对粉末冶金 Cu Fe 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用电子显微镜和 X 射线能谱分析了 Cu Fe 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载荷和滑动速度对摩擦系数影响不大, Cu Fe 复合... 研究了 Fe 含量、施加载荷和滑动速度对粉末冶金 Cu Fe 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用电子显微镜和 X 射线能谱分析了 Cu Fe 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载荷和滑动速度对摩擦系数影响不大, Cu Fe 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随 Fe 含量的增加略有增加;在低载荷下,随 Fe 含量的增加, Cu Fe 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提高;当载荷大于 200 N 时,含 Fe 量高的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反而降低;在低载荷高速滑动条件下,随滑动速度的增加, Cu 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粉末冶金 摩擦磨损 铜-铁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Cr原位复合材料的纤维相结构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世清 郭志猛 殷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58-661,共4页
通过感应熔炼和冷拔变形制备了Cu 16Fe 2Cr原位复合材料 ,将铜基体选择腐蚀后提取出了纤维 ,采用SEM和TEM观察分析了纤维相结构。在较低的应变量 (η =1.6 7)时 ,纤维不均匀 ,随着变形量的增大 (η =5 .42 ) ,纤维外形变得均匀。在 η =... 通过感应熔炼和冷拔变形制备了Cu 16Fe 2Cr原位复合材料 ,将铜基体选择腐蚀后提取出了纤维 ,采用SEM和TEM观察分析了纤维相结构。在较低的应变量 (η =1.6 7)时 ,纤维不均匀 ,随着变形量的增大 (η =5 .42 ) ,纤维外形变得均匀。在 η =5 .42时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单根Fe Cr纤维分为一些由晶界隔开的平行亚单元 (宽度约为 10 0nm) ,通过亚单元共同的 [110 ]衍射获得了晶粒之间的相对取向 ,相邻晶粒的取向角在 3°~ 1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Cr原位复合材料 选择腐蚀 fe-Cr纤维 亚单元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形变Cu-14.5%Fe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研究(Ⅱ)——力学和导电性能 被引量:3
15
作者 左小伟 王恩刚 +1 位作者 屈磊 赫冀成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58-1261,共4页
研究了不同形变量下原位形变Cu-14.5%Fe(体积分数)复合材料力学和导电性能.结果表明,Cu-14.5%Fe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为134.41 GPa,与混合定律的计算值(138 GPa)相吻合;当形变量大于5后,Cu-Fe复合材料的强度已超出混合定律的预测强度,且... 研究了不同形变量下原位形变Cu-14.5%Fe(体积分数)复合材料力学和导电性能.结果表明,Cu-14.5%Fe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为134.41 GPa,与混合定律的计算值(138 GPa)相吻合;当形变量大于5后,Cu-Fe复合材料的强度已超出混合定律的预测强度,且超出的强度ΔσD与Fe纤维间距d间满足:ΔσD=-188+465×d-1/2的关系;Cu-14.5%Fe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主要受Fe元素成分的影响,在形变过程中导电率在49.54%~56.89%IACS的范围内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形变 cu-fe复合材料 抗拉强度 导电率 综合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原位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华 陈拂晓 刘平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4-117,共4页
形变铜基原位复合材料具有的高强度、高导电率的突出特点使其成为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结构功能材料。对Cu-Fe系形变原位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强化机理、导电率以及该类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铜基原位复合材料 cu-fe 强化机理 导电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形变Cu-14.5%Fe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研究(Ⅰ)——组织演变 被引量:2
17
作者 屈磊 王恩刚 +1 位作者 左小伟 赫冀成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54-1257,共4页
研究了不同形变量时,原位形变Cu-14.5%Fe(体积分数)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的演变和Fe纤维的组织特征.结果表明,随拉拔过程形变量的增加,Cu-Fe合金凝固过程中形成的无序分布的Fe树枝晶逐渐转变为沿拉拔方向排列,并在横截面上形成卷曲的带状... 研究了不同形变量时,原位形变Cu-14.5%Fe(体积分数)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的演变和Fe纤维的组织特征.结果表明,随拉拔过程形变量的增加,Cu-Fe合金凝固过程中形成的无序分布的Fe树枝晶逐渐转变为沿拉拔方向排列,并在横截面上形成卷曲的带状形貌,这是由于两相在大变形时,发生了织构取向作用的结果.通过显微组织的定量分析可知,Fe纤维间距d与形变量η间存在指数关系,即d=41.76exp(-0.411η);Fe纤维的厚度δFe和宽度bFe与形变量η分别满足ln(δFe)=3.396-0.686η,ln(bFe)=4.114-0.431η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形变 cu-fe复合材料 显微组织 fe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基金刚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文生 袁柯祥 +1 位作者 路阳 李国全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8-80,共3页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Cu-Fe基粉末金刚石复合材料磨头,通过金相、XRD及硬度测试等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下制得的合金材料的显微组织特性和性能。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烧结体中各元素之间产生了冶金结合,且合金化程度随...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Cu-Fe基粉末金刚石复合材料磨头,通过金相、XRD及硬度测试等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下制得的合金材料的显微组织特性和性能。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烧结体中各元素之间产生了冶金结合,且合金化程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930℃时,烧结体中金刚石与基体结合性较好,金刚石无石墨化现象,烧结体的硬度最高,达到160H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基复合材料 粉末冶金 烧结温度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S/Cu材料动态再结晶行为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于杰 陈敬超 +1 位作者 张尧翠 洪振军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93-95,共3页
研究了原位合成15%FeS/Cu复合材料在热挤压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行为以及该行为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FeS/Cu复合材料在挤压过程中,内部受力不均,其再结晶主要通过亚晶迁移机制和凸出形核机制两种方式进行。另外,在累积真应变... 研究了原位合成15%FeS/Cu复合材料在热挤压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行为以及该行为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FeS/Cu复合材料在挤压过程中,内部受力不均,其再结晶主要通过亚晶迁移机制和凸出形核机制两种方式进行。另外,在累积真应变4.0前后,硬度和导电率的变化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主要是由于加工硬化和再结晶软化在复合材料内部所占比例不同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S/cu复合材料 动态再结晶 形核机制 硬度 导电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致密化制备SiCp/Fe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玉芳 宗亚平 徐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2-134,共3页
研究了一种电流直加热动态热压快速致密化工艺,采用此工艺克服了粉末冶金法和铸造法的局限性,快速制备了10vol%SiCp/Fe复合材料,考察了材料在不同烧结电压和不同烧结时间情况下的致密化行为及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此工艺制备的10vol%SiCp... 研究了一种电流直加热动态热压快速致密化工艺,采用此工艺克服了粉末冶金法和铸造法的局限性,快速制备了10vol%SiCp/Fe复合材料,考察了材料在不同烧结电压和不同烧结时间情况下的致密化行为及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此工艺制备的10vol%SiCp/Fe复合材料,相对密度达到99.6%,布氏硬度为477HB.抗拉强度为912MPa.显微组织细小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p/fe复合材料 电流烧结 快速致密化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