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W-Nb_(2)O_(5)/C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亚婷 李黎兵 +3 位作者 李欣欣 苗永霞 陈俊利 杨新丽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170,共8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W-Nb_(2)O_(5)/C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技术对该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最后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证明,5%W-Nb_(2)O_(...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W-Nb_(2)O_(5)/C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技术对该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最后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证明,5%W-Nb_(2)O_(5)/C-9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最佳,在0.01~3 V的电压区间、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100周循环以后放电比容量仍有191.0 mA·h/g,容量保持率为70.2%;在5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周后放电比容量仍有130.7 mA·h/g。W6+掺杂可以提升电极材料的比容量,碳复合可以增强Nb_(2)O_(5)纳米片材料的电子电导率,使得该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_(2)O_(5) 钨掺杂碳复合材料 钠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锂剂Li_(5)AlO_(4)对退役动力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直接修复
2
作者 纽思恒 王立帆 詹纯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42,共8页
为减少直接补锂修复退役磷酸铁锂(LiFePO_(4))正极材料过程副产物的生成,提高该工艺的可控性和应用价值,探讨了Li_(5)AlO_(4)(LAO)作为补锂剂对退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再生效果。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LAO的物... 为减少直接补锂修复退役磷酸铁锂(LiFePO_(4))正极材料过程副产物的生成,提高该工艺的可控性和应用价值,探讨了Li_(5)AlO_(4)(LAO)作为补锂剂对退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再生效果。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LAO的物相结构和形貌,并评估其电化学性能。同时研究了LAO修复磷酸铁锂半电池和全电池的性能。结果表明,LAO能够有效释放锂离子,补充失效正极材料中缺失的锂源,从而显著提升其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半电池测试表明,在健康状态(SOH)分别为90%、80%和70%的失效LiFePO_(4)电池中,LAO补锂后首圈充电比容量分别提升至301.5、272.4、358.7 mA·h/g,较未添加LAO时显著提高;5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4.0%、90.1%和95.9%,充分证明补锂策略对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影响较小。此外,全电池测试进一步验证了LAO补锂剂对退役电池正极材料的直接修复作用。其中在SOH为80%的失效电池中,LAO的添加使首圈充电比容量提高46.1 mA·h/g,表明其能够有效补充锂离子,进一步证实了其在磷酸铁锂电池再生领域的应用潜力。本研究提出的LAO高效补锂技术可为磷酸铁锂电池的再生与循环利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铁锂 Li_(5)AlO_(4) 补锂剂 直接修复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补锂材料Li_(5)FeO_(4)@C的性能研究
3
作者 曾州岚 尚雷 +3 位作者 胡志金 王宗凡 辛小超 刘瑛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75-1883,共9页
正极补锂添加剂Li_(5)FeO_(4)(LFO)具有理论比容量高、成本低且无毒等优点,是有发展前景的补锂技术之一,但其残碱值高、导电性低等问题导致其在实际使用中脱锂容量大幅降低,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出... 正极补锂添加剂Li_(5)FeO_(4)(LFO)具有理论比容量高、成本低且无毒等优点,是有发展前景的补锂技术之一,但其残碱值高、导电性低等问题导致其在实际使用中脱锂容量大幅降低,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出纯相的LFO材料,并使用等离子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对LFO材料进行碳包覆处理得到LFO@C材料,分析了不同包覆时间、温度下LFO@C材料的理化性能和电化学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量分析谱(EDS)显示不同的PECVD碳包覆工艺会在LFO@C材料表面沉积不同的碳层结构,包覆温度为500℃、包覆时间为2 h时会在材料表面沉积一层均匀且致密的碳层。X射线衍射分析(XRD)结果表明包覆温度为500℃、包覆时间≤2h时LFO@C材料不会发生不可逆相变。碳含量和导电性分析结果表明LFO@C材料的碳含量和电导率随包覆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包覆温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残碱值分析结果显示LFO材料的残碱值经过PECVD碳包覆改性后发生了明显的下降,且LFO@C材料的残碱值大小与其表面碳层结构相关。碳包覆改性后的LFO@C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极大改善,其中容量最高的LFO-5002材料在2.0~4.2V下首次充电克比容量为756.4mAh/g,不可逆容量达到623.51mAh/g,超过纯相LFO材料200 mAh/g以上。分析结果表明使用PECVD可以在LFO材料颗粒表面包裹一层均匀致密的碳层,碳包覆后材料的残碱值大幅降低,导电性、容量大大提升,补锂效果得到了极大改善。研究结果通过碳包覆改性显著提升了正极补锂材料LFO的不可逆容量,为高容量的正极补锂材料设计提供了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补锂添加剂 Li_(5)FeO_(4) 等离子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法 碳包覆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5+)+He相互作用时双活跃电子势能的计算(英文)
4
作者 王利光 李勇 +1 位作者 陈禾 Wong Kin-Shun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7-191,共5页
利用附加电子转移因子和开关函数的半经典近似和量子分子轨道方法,在0 3~3 0KeV能区和2 0~20 0(a u )核间距的条件下,对Si5+离子与He原子相互作用过程中5个singlet态和5个triplet态的双电子捕获势能进行了理论计算。通过参数优化,在... 利用附加电子转移因子和开关函数的半经典近似和量子分子轨道方法,在0 3~3 0KeV能区和2 0~20 0(a u )核间距的条件下,对Si5+离子与He原子相互作用过程中5个singlet态和5个triplet态的双电子捕获势能进行了理论计算。通过参数优化,在比较了基通道电子转移势能和实验值之后,研究了主通道的电子转移势能。其结果说明了这一动力学过程中的避交叉(avoidedcrossings)性质,给出了双电子容易被捕获的不同核间距离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5+离子 HE原子 相互作用 势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5-氨基烟酸的锰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结构及荧光传感性质 被引量:2
5
作者 江涛 梁晓彤 +4 位作者 廖思燕 刘小慧 余嘉俊 邹霖 邱燕璇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7-314,321,共9页
室温下,通过溶液法将5-氨基烟酸(5-Hana)与MnCl_(2)反应,成功合成了一例新的三维Mn(II)金属有机框架[Mn_(2)(5-ana)_(4)(H_(2)O)]n(命名为Mn-MOF)。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和... 室温下,通过溶液法将5-氨基烟酸(5-Hana)与MnCl_(2)反应,成功合成了一例新的三维Mn(II)金属有机框架[Mn_(2)(5-ana)_(4)(H_(2)O)]n(命名为Mn-MOF)。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法对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具有双节点(2,8)-c配位网络结构,其中[Mn_(2)(CO_(2))_(2)(H_(2)O)]二聚单元作为8-连接节点,5-ana-配体作为2-连接节点。分子范德瓦耳斯表面静电势(ESP)分析表明,5-ana-配体的第一反应位点在羧基氧原子附近,ESP最小值为-143.37 kcal·mol^(-1),第二和第三反应位点分别位于吡啶环和氨基氮原子附近。Mn-MOF常温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荧光光谱测试显示配合物在256 nm光激发下的最大发射波长为402 nm。更重要的是,Mn-MOF可以通过荧光猝灭实现对Fe^(3+)的选择性识别,且猝灭效率达到98.71%,可作为潜在的荧光探针分析水溶液中的Fe^(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烟酸 Mn(Ⅱ) 晶体结构 金属有机框架 荧光传感器 铁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llumina MiSeq和IonS5 XL测序对原料乳中微生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苟萌 胡婕 +1 位作者 张彤彤 剧柠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75,共9页
不同的高通量测序平台各有优劣,针对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测序平台,对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原料乳中的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和IonS5 XL两种测序平台对细菌的V4—V5区进行扩增测序,探讨两种不同的测序平台在原料... 不同的高通量测序平台各有优劣,针对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测序平台,对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原料乳中的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和IonS5 XL两种测序平台对细菌的V4—V5区进行扩增测序,探讨两种不同的测序平台在原料乳微生物多样性应用中的适用性。结果显示:两个测序平台的原始测序数据经质控后均可满足实验需求;IonS5 XL测序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注释物种数、alpha多样性、稀释曲线和物种丰度等级曲线方面的结果优于Illumina MiSeq测序,显示出原料乳中较高的群落丰富度;Illumina MiSeq测序和IonS5 XL测序均检出相同的优势菌门与优势菌属;Venn图和PCA分析显示,Illumina MiSeq测序相较于IonS5 XL测序具有更好的生物学重复性,在测序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后期如能加大平行样本的统计,针对重复性进行改进,IonS5 XL测序也将在乳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RNA 原料乳 Illumina MiSeq测序 ionS5 XL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HID Ion GeneStudio^(TM) S5测序系统探讨毛干样本线粒体DNA异质性
7
作者 程凤 张庆霞 +4 位作者 陈成建 李万婷 张家榕 张更谦 严江伟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应用HID Ion GeneStudio^(TM) S5测序系统对毛干样本线粒体全基因组分型结果的异质性进行探讨。方法采集8名无关个体的口腔拭子、血液及同一个体不同部位毛干样本,使用Precision ID mtDNA Whole Genome Panel对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扩... 目的应用HID Ion GeneStudio^(TM) S5测序系统对毛干样本线粒体全基因组分型结果的异质性进行探讨。方法采集8名无关个体的口腔拭子、血液及同一个体不同部位毛干样本,使用Precision ID mtDNA Whole Genome Panel对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应用HID Ion GeneStudio^(TM) S5测序系统对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分析检测。结果2名个体的颞部毛干样本线粒体DNA出现异质性,其余6名无关个体的口腔拭子、血液及不同部位毛干样本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分型结果均一致。8名无关个体共观察到119个碱基变异,个体的变异位点数目分别为29、40、38、35、13、36、40和35。结论应用HID Ion GeneStudio^(TM) S5测序系统可全面了解序列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遗传学 DNA 线粒体 全基因组 HID ion GeneStudio^(TM)S5测序系统 毛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格搜索优化CatBoost模型的GF-5卫星影像铬离子含量反演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东宜 屈永华 +1 位作者 冯耀伟 屈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60-1470,共11页
高光谱遥感技术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广泛覆盖范围、宏观性强和动态监测能力等优势而受到关注。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对安图县新合乡尾矿库土壤中六价铬离子污染状况进行有效监测;以高分五号(GF-5)卫星的高光谱遥感影像及实测土壤样本为... 高光谱遥感技术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广泛覆盖范围、宏观性强和动态监测能力等优势而受到关注。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对安图县新合乡尾矿库土壤中六价铬离子污染状况进行有效监测;以高分五号(GF-5)卫星的高光谱遥感影像及实测土壤样本为数据源,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波段加法和比值指数,提取与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相关的特征,构建反演模型。首先,剔除预处理后的遥感影像中饱和、噪声和水汽吸收波段,同时利用各波段反射率进行代数运算构建加法和比值指数,计算其与实测铬离子含量数据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然后,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得到的前50最高相关特征变量,采用网格搜索优化的CatBoost回归,建立土壤六价铬离子含量反演模型,并使用SHAP方法评估特征重要性,探究影响GF-5反演土壤重金属重要波段。结果显示,在相同光谱变换条件下,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随机森林回归(RFR)、支持向量机回归(SVMR)、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相比,网格搜索优化的CatBoost模型效果最好,训练集拟合优度为0.92,验证集为0.88。利用网格搜索优化CatBoost回归模型对吉林省安图铬渣填埋场进行了土壤六价铬离子含量反演,结果显示该区域尾矿库开采区域周边六价铬离子污染严重,这与该地矿山开采和尾矿堆放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该研究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和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反演 高光谱遥感 GF-5 六价铬离子 土壤重金属 CatBoost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5)YSi_(4)O_(12)基陶瓷固态钠电池电解质的制备及导电行为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徐瑶 刘立敏 +3 位作者 周晓亮 郭炜琳 李婕 郭心如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3-491,共9页
钠离子固态电解质虽然已经被研究了多年,但其室温电导率低,且与有机液态电解液电导率相差一个数量级,这些缺陷成为限制其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为此,以Na_(5)YSi_(4)O_(12)基陶瓷电解质作为研究对象,以NaNO_(3)、YN_(3)O_(9)·6H_(2)... 钠离子固态电解质虽然已经被研究了多年,但其室温电导率低,且与有机液态电解液电导率相差一个数量级,这些缺陷成为限制其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为此,以Na_(5)YSi_(4)O_(12)基陶瓷电解质作为研究对象,以NaNO_(3)、YN_(3)O_(9)·6H_(2)O和C8H20O4Si为原料,采用溶液辅助的固相反应法(SASSR)制备具有六方晶系结构的高性能固态陶瓷电解质Na_(5)YSi_(4)O_(12)材料。研究了Na_(5)YSi_(4)O_(12)(NYS)的烧结温度、保温时间与离子电导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样品经1050℃保温6 h后的离子电导率最高为1.52 mS·cm^(−1),活化能为0.215 eV。相比于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制备的材料,电导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其较高的电导率得益于Na_(5)YSi_(4)O_(12)粉体烧结活性高和独特的3D传输通道,材料中Na^(+)既可沿着通道传输,也可在不同的通道间进行跨越传输,从而赋予了材料较高的电导率。研究表明Na_(5)YSi_(4)O_(12)是一种很有潜质的快钠离子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固态电解质 Na_(5)YSi_(4)O_(12) 离子电导率 溶液辅助的固相反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陶瓷固态电解质Na_(5-x)Y_(1-x)Zr_(x)Si_(4)O_(12)的制备与性能探究
10
作者 徐瑶 刘立敏 +3 位作者 周晓亮 郭炜琳 李婕 郭心如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1-719,共9页
近年来,钠离子固态电池作为可充电电池的一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固态电池的优点在于避免使用液态电解质,从而可以规避电池泄漏和爆炸等风险。目前钠离子固态电解质的研究难点是如何提高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为此,通过在固态电解质材料... 近年来,钠离子固态电池作为可充电电池的一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固态电池的优点在于避免使用液态电解质,从而可以规避电池泄漏和爆炸等风险。目前钠离子固态电解质的研究难点是如何提高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为此,通过在固态电解质材料Na_(5)YSi_(4)O_(12)(NYS)中引入高价离子Zr^(4+)以提高其离子电导率。实验以NaNO_(3)、YN_(3)O_(9)·6H_(2)O、C_(8)H_(20)O_(4)Si和ZrO(NO_(3))(2)·x H_(2)O为起始物质,采用新型溶液辅助的固相反应法(SASSR)制备了具有六方晶系结构的固态电解质Na_(5-x)Y_(1-x)Zr_(x)Si_(4)O_(12)(x=0.04、0.06、0.08、0.10、0.12),着重研究了Na_(5-x)Y_(1-x)Zr_(x)Si_(4)O_(12)(NYZS)中Zr^(4+)的加入量和烧结温度与离子电导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当x=0.08时,室温下离子电导率最高为2.13 mS·cm^(-1),活化能较低仅为0.222 eV。相比于未掺杂Zr^(4+)的Na_(5)YSi_(4)O_(12)(NYS)材料电导率得到较大的提升。其较高的电导率得益于高价Zr^(4+)掺杂后出现的钠空位,增强了Na^(+)传输浓度。此研究表明Na_(5-x)Y_(1-x)Zr_(x)Si_(4)O_(12)是一种具有竞争力的钠离子固态电解质,有望成为新一代储能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固态电解质 Na_(5-x)Y_(1-x)Zr_(x)Si_(4)O_(12) 离子电导率 离子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色谱法测定增味剂中的5′-肌苷酸二钠和5′-鸟苷酸二钠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青川 牟世芬 侯小平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90-292,共3页
建立了增味剂中5′-肌苷酸二钠和5′-鸟苷酸二钠的离子色谱分析方法。采用lonPacASll阴离子交换色谱柱,以20mmol/LNa2CO3一体积分数为15%的甲醇溶液为淋洗液,检测波长254um。方法已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关键词 离子色谱法 5′-肌苷酸二钠 5′-鸟苷酸二钠 增味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周期过渡金属离子交换改性的HZSM-5沸石催化剂上甲烷的无氧芳构化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爽 张春雷 +3 位作者 袁艺 吴通好 徐竹生 林励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964-966,共3页
过渡金属离子的交换往往能对沸石的酸性和微孔结构起到调节作用[1],同时金属元素还会带来自身特有的催化功能,使之成为优良的多功能催化剂[2].在无氧条件下的芳构化反应中,甲烷的活化被认为是按“多相酸助异裂活化”方式进行... 过渡金属离子的交换往往能对沸石的酸性和微孔结构起到调节作用[1],同时金属元素还会带来自身特有的催化功能,使之成为优良的多功能催化剂[2].在无氧条件下的芳构化反应中,甲烷的活化被认为是按“多相酸助异裂活化”方式进行的,即在H-ZSM-5的强酸中心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型 沸石 催化剂 HZSM-5 甲烷 芳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15年合肥市PM2.5重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石春娥 张浩 +3 位作者 弓中强 张宏群 杨元建 吴文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2-644,共13页
综合利用中国环境监测网公布的合肥市2013—2015年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和合肥市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资料,以及激光雷达探测资料、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GYHY201206011)获得的气溶胶离子成分分析结果,分析了合肥市PM_(2.5)重污染(日均浓度>... 综合利用中国环境监测网公布的合肥市2013—2015年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和合肥市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资料,以及激光雷达探测资料、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GYHY201206011)获得的气溶胶离子成分分析结果,分析了合肥市PM_(2.5)重污染(日均浓度>150μg/m3)特征。结果表明:(1)2013—2015年,合肥市PM_(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东北部多、西南部少,1月各站差异最大。除了低浓度日(日均浓度≤35μg/m3),PM_(2.5)浓度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午后低、早晚高,且随着污染程度加重,早上峰值出现时间推后。(2)重污染日臭氧以外的气态污染物浓度都显著上升。(3)重污染日常伴随着霾和轻雾天气,以稳定、小风天气为主,重污染日白天相对湿度偏高、风速偏小,600 m以下的消光系数显著增大且峰值高度降低。(4)重污染日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增高,其中NO_3^-含量的占比增加最多,超过了SO_4^(2-)的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重污染 气溶胶 离子浓度 消光系数 合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热型碳氢燃料在银、镧改性ZSM-5分子筛上的裂解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咸春雷 张波 +2 位作者 王彬成 方文军 林瑞森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9-513,共5页
为提高吸热型碳氢燃料的吸热能效 ,对HZSM 5分子筛进行了La3 + 、Ag+ 离子交换改性 ,考察了吸热型碳氢燃料NNJ 15 0在HZSM 5及改性ZSM 5分子筛催化剂上的裂解情况。结果表明 ,La3 + 、Ag+ 离子交换改性催化剂提高了NNJ 15 0的裂解气中... 为提高吸热型碳氢燃料的吸热能效 ,对HZSM 5分子筛进行了La3 + 、Ag+ 离子交换改性 ,考察了吸热型碳氢燃料NNJ 15 0在HZSM 5及改性ZSM 5分子筛催化剂上的裂解情况。结果表明 ,La3 + 、Ag+ 离子交换改性催化剂提高了NNJ 15 0的裂解气中低碳烯烃的选择性 (5 0 0℃ ,81 6 3%) ,并且改性催化剂和未改性催化剂的活性在 35min内均未随进样时间下降 ,转化率也未降低 (5 0 0℃ ,HZSM 5 ,6 4 6 2 %;LaZSM 5 ,6 5 71%;AgZSM 5 ,6 8 75 %)。实验结果表明 ,双金属离子改性可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 ZSM-5分子筛 吸热型碳氢燃料 催化裂解 离子交换 飞行器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0.5)Al_(0.5)N涂层的抗高温氧化行为 被引量:24
15
作者 王永康 雷廷权 +1 位作者 夏立芳 熊仁章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14,共3页
用 AES仪研究了多弧离子镀 Ti0 .5 Al0 .5 N涂层在空气气氛中的抗高温氧化行为 ,发现该涂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极其优异 ,其最高抗氧化温度可达 80 0℃。采用 SEM、EDX以及 XTEM等方法对 Ti0 .5 Al0 .5
关键词 金属 表面防护 多弧离子镀 抗高温抗氧化 氮化铝钛涂层 氧化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5^+团簇离子的形成和分解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百方 缪竞威 +2 位作者 师勉恭 朱洲森 唐阿友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71-572,共2页
简报报告了1.8MeV的H+5团簇离子及其产物的测量结果。讨论了H+5的形成和分解反应。
关键词 高频离子源 H^+3 团簇离子 不稳定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交换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法检测食品中的5-羟甲基糠醛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燕 郭天鑫 +2 位作者 于姣 丰帆 王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212-215,共4页
为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性,优化建立一种定量检测各类食品中5-羟甲基糠醛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代替传统的C18固相萃取柱进行前处理,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提高了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在0.01~12mg/L质量浓度范... 为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性,优化建立一种定量检测各类食品中5-羟甲基糠醛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代替传统的C18固相萃取柱进行前处理,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提高了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在0.01~12mg/L质量浓度范围内,5-羟甲基糠醛质量浓度和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好(R2=0.9998),方法检出限(RSN=3)为3.42μg/L。在0.1、0.5、1mg/kg3种质量浓度添加水平内,5-羟甲基糠醛的添加回收率为85%~103%,RSD为0.31%~3.83%。采用该方法对13种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用于食品中5-羟甲基糠醛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甲基糠醛 离子交换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州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葛琳琳 郑元铸 +5 位作者 涂圣锋 朱京科 王俏丽 王向前 李素静 李伟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20,共9页
2015年1~12月在温州市区采集448个PM_(2.5)样品,采用离子色谱法分析PM_(2.5)中9种水溶性离子(SO_4^(2-)、NO_3^-、NH_4^+、Cl^-、Na^+、K^+、Ca^(2+)、Mg^(2+)和F^-)的浓度,研究其污染特征、化学组分和来源.采样期间9种水溶性离子总浓度... 2015年1~12月在温州市区采集448个PM_(2.5)样品,采用离子色谱法分析PM_(2.5)中9种水溶性离子(SO_4^(2-)、NO_3^-、NH_4^+、Cl^-、Na^+、K^+、Ca^(2+)、Mg^(2+)和F^-)的浓度,研究其污染特征、化学组分和来源.采样期间9种水溶性离子总浓度为39.97μg·m^(-3),SO_4^(2-)、NO_3^-和NH_4^+占所测水溶性离子总量的(40.19±10.04)%.离子总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从空间分布上看,多数季节市站采样点PM_(2.5)中离子总浓度低于南浦、龙湾和瓯海采样点.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M_(2.5)值与NH_4^+、Ca^(2+)、Na^+、K^+、Cl^-、NO_3^-、SO_4^(2-)浓度显著相关,PM_(2.5)中SO_4^(2-)和NH_4^+的主要结合方式为(NH_4)_2SO_4.硫氧化速率(SOR)和氮氧化速率(NOR)的年均值分别为0.44±0.09和0.13±0.04,表明温州市PM_(2.5)中SO_4^(2-)和NO_3^-主要由二次转化形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温州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燃煤(火力发电和工业燃煤)、生物质燃烧、机动车尾气以及道路和建筑扬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 PM2.5 水溶性离子 污染特征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离子交换制备的Mg-ZSM-5沸石催化剂的酸性和催化行为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玉光 谢伟鸿 沈勇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7-92,共6页
采用固态反应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镁含量的Mg-ZSM-5沸石催化剂,并用X光衍射、TPD和IR技术测试了这些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酸性。结果表明,经固态反应处理后,沸石的结构和结晶度未发生变化,而表面B酸中心随催化剂中镁... 采用固态反应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镁含量的Mg-ZSM-5沸石催化剂,并用X光衍射、TPD和IR技术测试了这些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酸性。结果表明,经固态反应处理后,沸石的结构和结晶度未发生变化,而表面B酸中心随催化剂中镁含量增加而显著减少,L酸中心则略有增加。对甲苯甲基化催化性能考察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沸石催化剂显著改善了初始活性和寿命,对位选择性从原来24%增加到80%—90%。这些结果进一步表明,固态反应是沸石改性的有效和方便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离子交换 ZSM-5沸石 甲苯甲基化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Br-PADAP为显色剂吸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重铬酸根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尹洪宗 崔彦 刘葵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64-465,共2页
研究了 2 (5 溴 2 吡啶偶氮 ) 5 二乙氨基酚 (5 Br PADAP)在硫酸介质中质子化后与Cr2 O2 - 7形成二元离子缔合物的最佳条件 ,提出了测定微量Cr2 O2 - 7的吸光光度新方法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80 =1.1× 10 5L·mol- 1... 研究了 2 (5 溴 2 吡啶偶氮 ) 5 二乙氨基酚 (5 Br PADAP)在硫酸介质中质子化后与Cr2 O2 - 7形成二元离子缔合物的最佳条件 ,提出了测定微量Cr2 O2 - 7的吸光光度新方法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80 =1.1× 10 5L·mol- 1·cm- 1。Cr2 O2 - 7浓度范围为 0~ 6 .2 4 μg·ml- 1。缔合物组成比为n(5 Br PADAP)∶n(Cr2 O2 - 7) =1∶1,方法应用于合金钢中铬的测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色剂 测定 重铬酸根 吸光光度法 5-BR-PADAP 微量分析 合金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