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structure and abrasive wear behaviour of anodizing composite films containing Si C nanoparticles on Ti6Al4V alloy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松梅 郁秀梅 +3 位作者 刘建华 于美 吴量 杨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2期4415-4423,共9页
Anodized composite films containing Si C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on Ti6Al4 V alloy by anodic oxidation procedure in C4O6H4Na2 electrolyt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 ... Anodized composite films containing Si C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on Ti6Al4 V alloy by anodic oxidation procedure in C4O6H4Na2 electrolyt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of the films fabricated in the electrolytes with and without addition of Si C nanoparticles. Results show that Si C particles can be successfu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oxide film during the anodizing process and preferentially concentrate within internal cavities and micro-cracks. The ball-on-disk sliding tests indicate that Si C-containing oxide films register much lower wear rate than the oxide films without Si C under dry sliding condition. Si C particles are likely to melt and then are oxidized by frictional heat during sliding tests.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behavior reveals that the anodized alloy with Si C nanoparticles results in a reduction in passive current density to about 1.54×10-8 A/cm2, which is more than two time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i O2 film(3.73×10-8 A/cm2). The synthesized composite film has good anti-wear and anti-corrosion properties and the growth mechanism of nanocomposite film i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6Al4V alloy anodic oxidation si c nanoparticle composite fil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Si@Void@C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周丽萍 周德清 +5 位作者 郑锋华 潘齐常 胡思江 蒋永杰 王红强 李庆余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5-1122,共8页
本研究旨在解决硅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的严重体积膨胀以及导电性较差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具有中空结构的Si@Void@C复合材料,通过创新性设计提高其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研究中采用Sb_(2)S_(3)作为硬模板,结... 本研究旨在解决硅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的严重体积膨胀以及导电性较差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具有中空结构的Si@Void@C复合材料,通过创新性设计提高其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研究中采用Sb_(2)S_(3)作为硬模板,结合机械球磨法制备了纳米级Si/Sb_(2)S_(3)颗粒。随后以间苯二酚-甲醛为碳源,通过碳热还原法构建出内部具有空隙的中空结构。在这一过程中,碳壳包覆硅纳米颗粒,不仅有效避免了硅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还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导电性。同时,硅纳米颗粒与碳壳之间的空隙能够缓冲充放电过程中由于体积变化引发的机械应力,进一步改善其循环稳定性。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该复合材料在0.5A/g电流密度下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691 mAh/g。在经过5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735.9 mAh/g的高可逆容量,展现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容量保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si si/c复合材料 缓冲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负极用立方体ZnSe/SnSe@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3
作者 雷云平 李爱民 +2 位作者 冯丽 董雅倩 张耀辉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67,共7页
以氯化锌、四氯化锡和氢氧化钠为原料,聚乙二醇-4000为添加剂,通过室温水热反应制备纳米立方体ZnSn(OH)6前驱体,采用盐酸多巴胺包碳处理和高温硒化工艺制备立方体ZnSe/SnSe@C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氯化锌和四氯化锡物质的量比(1∶1,1∶2,2... 以氯化锌、四氯化锡和氢氧化钠为原料,聚乙二醇-4000为添加剂,通过室温水热反应制备纳米立方体ZnSn(OH)6前驱体,采用盐酸多巴胺包碳处理和高温硒化工艺制备立方体ZnSe/SnSe@C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氯化锌和四氯化锡物质的量比(1∶1,1∶2,2∶1)条件下制备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以及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氯化锌与四氯化锡的物质的量比为1∶2和2∶1时,复合材料中存在聚集的纳米颗粒,未发现碳均匀包覆的立方体颗粒,当氯化锌和四氯化锡的物质的量比为1∶1时,立方体形态规则,均匀分散,表面被一层碳均匀包覆;复合材料的物相均为ZnSe和SnSe的复合相,且具有较好的结晶性。当氯化锌和四氯化锡的物质的量比为1∶1时,在100 mA·g^(−1)电流密度下循环40圈后,复合材料的质量比容量仍可维持在410 mA·h·g^(−1),库伦效率约为94.6%,明显高于采用物质的量比为1∶2和2∶1的氯化锌和四氯化锡制备的复合材料,且在1 A·g^(−1)的大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圈后,其质量比容量依然能够达到330 mA·h·g^(−1),库伦效率接近100%,该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与氯化锌和四氯化锡物质的量比为1∶2和2∶1相比,物质的量比为1∶1的氯化锌和四氯化锡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电荷转移阻抗和较快的离子扩散速率,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方体ZnSe/SnSe@c复合材料 负极材料 钠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i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4
作者 单志强 张伟超 +2 位作者 刘文平 秦海青 雷晓旭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541,共6页
为提升石墨破碎料的储锂容量,通过有机裂解碳将纳米硅粉包覆在石墨破碎料表面,制备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分析纳米硅、石墨破碎料及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比纳米硅粉,G@Si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更高;相比石墨,纳... 为提升石墨破碎料的储锂容量,通过有机裂解碳将纳米硅粉包覆在石墨破碎料表面,制备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分析纳米硅、石墨破碎料及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比纳米硅粉,G@Si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更高;相比石墨,纳米硅粉的引入,可提升复合材料的可逆储锂容量并改善大电流嵌锂能力。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较好,在100 mA/g的电流放电至0.010 V、10 mA/g的电流放电至0.005 V,100 mA/g的电流充电至1.500 V时,首次可逆比容量为854.2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89.78%,第100次循环的比容量为511.4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纳米硅粉 石墨 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C骨架支撑型高循环性能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英文)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建涛 王耀 +3 位作者 黄斌 杨娟玉 谭翱 卢世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5-310,共6页
通过经济有效的方法制备得到一种具有长循环寿命的高效稳定性硅/硅氧碳/无定形碳的复合负极材料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以具有稳定化学性能的硅氧碳结构作为骨架,来支撑和隔离硅纳米颗粒结构.材料中包含的无定形碳组分可提高硅/硅氧碳结构... 通过经济有效的方法制备得到一种具有长循环寿命的高效稳定性硅/硅氧碳/无定形碳的复合负极材料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以具有稳定化学性能的硅氧碳结构作为骨架,来支撑和隔离硅纳米颗粒结构.材料中包含的无定形碳组分可提高硅/硅氧碳结构的电导性能.这种复合负极结构在0.3C电流充放电情况下,不仅能发挥出637.3 mAh·g-1的比容量,而且在经过100周的充放电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也达到86%.这种新型硅基负极材料的设计为其他功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潜在可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氧碳 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 负极 长循环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结剂对锂离子电池Si/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苏明如 王志兴 +3 位作者 郭华军 李新海 黄思林 甘雷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59-1064,共6页
以纳米硅粉(Si)、鳞片石墨(FG)和柠檬酸为原料,通过液相固化高温热解法制备硅碳(Si/C)复合材料,采用XRD和SEM表征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采用不同的黏结剂聚四氟乙烯(PVDF)和褐藻酸盐(SA)分别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P... 以纳米硅粉(Si)、鳞片石墨(FG)和柠檬酸为原料,通过液相固化高温热解法制备硅碳(Si/C)复合材料,采用XRD和SEM表征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采用不同的黏结剂聚四氟乙烯(PVDF)和褐藻酸盐(SA)分别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PVDF和SA作为粘结剂时,材料首次可逆比容量分别为528.7和538.5mA.h/g,首次库仑效率分别为69.57%和63.38%,但是采用SA作为粘结剂时材料呈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2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si c复合材料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Si/C/石墨复合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8
7
作者 彭鹏 刘宇 温兆银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95-1199,共5页
采用热裂解方法,热解分散于聚偏二氟乙烯溶液中的硅和石墨,得到了具有稳定电化学循环性能的Si/C/石墨复合负极材料。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复合材料形貌为无定型碳包裹硅颗粒的核壳结构。通过系统研究不同Si粒径和石墨含量对电极电化... 采用热裂解方法,热解分散于聚偏二氟乙烯溶液中的硅和石墨,得到了具有稳定电化学循环性能的Si/C/石墨复合负极材料。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复合材料形貌为无定型碳包裹硅颗粒的核壳结构。通过系统研究不同Si粒径和石墨含量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发现Si颗粒粒径越小复合材料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能越优越,适当的降低石墨含量有利于电极材料剩余比容量的提高。当Si粒径为50 nm,Si与石墨质量比1:1时,电极材料具有1741.6 mAh/g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和72.5%的首次库仑效率,6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保持在820 mAh/g。热解有机物形成碳包覆的结构能有效地改善硅基类负极材料的电化学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 c 石墨复合材料 负极材料 热解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法制备Si/C复合负极材料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7
8
作者 屈超群 王玉慧 +1 位作者 姜涛 别晓非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7-202,共6页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高分子聚合物配体,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Si/C复合负极材料。利用PVP高温烧结形成的碳作为体积缓冲骨架,有效地解决了硅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和粉化问题。采用x射线衍射rXRD)、拉曼光谱(Raman)和扫...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高分子聚合物配体,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Si/C复合负极材料。利用PVP高温烧结形成的碳作为体积缓冲骨架,有效地解决了硅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和粉化问题。采用x射线衍射rXRD)、拉曼光谱(Raman)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材料整体呈纤维状分布,纤维直径300~400nm,Si粒子以“麦穗状”均匀地分布在由无定形碳构成的纤维上。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首次充放电的不可逆容量为294.9mAh/g,是由于电极与电解液界面间固态电解质(SEI)膜的形成所致。另外,复合材料在低倍率(0.1c、0.2C和0.50和高倍率(1.0C和2.0℃)下均具有较高的库伦效率及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i c复合负极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Si-Mn/C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9
9
作者 左朋建 尹鸽平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99-604,共6页
利用机械球磨法得到Si和Mn原子比为3:5的复合材料,将此材料与20 wt%的石墨混合球磨得到Si3Mn5/C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材料的物相和电极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所得材料中没有Si-Mn二元新相的生成,材... 利用机械球磨法得到Si和Mn原子比为3:5的复合材料,将此材料与20 wt%的石墨混合球磨得到Si3Mn5/C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材料的物相和电极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所得材料中没有Si-Mn二元新相的生成,材料的颗粒尺寸为0.5—2.0μm.碳的加入抑制了活性中心Si在循环过程中的较大结构变化,且Si—Mn复合物颗粒均匀地分散在碳的网格中,增加了复合材料的电接触.合成样品的电化学测试表明, 石墨的添加提高了Si-Mn复合材料的可逆容量和循环性能. Si-Mn/C复合物的首次可逆容量为347mAh·g-1,充放电效率为70%.进而经200℃热处理的Si-Mn/C电极的首次可逆容量为 463mAh·g-1,充放电效率为70%.在30个循环后复合材料仍保持426mAh·g-1的可逆容量, 充放电效率稳定在9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si—Mn/c复合材料 机械球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Si/C复合负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英 肖志平 +3 位作者 彭果戈 唐仁衡 肖方明 孙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3-16,共4页
采用球磨-热解工艺制备了Si/C复合负极材料。研究了球磨时间对Si/C复合负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电极的失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球磨可以将纳米硅颗粒均匀分散于石墨基体材料表面,同时,葡萄糖热解后形成的无定形碳... 采用球磨-热解工艺制备了Si/C复合负极材料。研究了球磨时间对Si/C复合负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电极的失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球磨可以将纳米硅颗粒均匀分散于石墨基体材料表面,同时,葡萄糖热解后形成的无定形碳使两者紧密结合。球磨3h合成的材料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以100mA/g的电流密度放电,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340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为75.6%,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3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i/c负极材料 球磨-热解工艺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Si/C/B_2O_3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左朋建 尹鸽平 +4 位作者 王振波 程新群 杜春雨 贾德昌 史鹏飞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5-708,共4页
采用高温热解法制得Si/C/B2O3复合材料,并用XRD和XPS分析材料的物相结构和组成。以复合材料为锂离子电池电极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并通过循环伏安曲线和充放电曲线研究了材料的电化学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的硼以氧化物的形式存... 采用高温热解法制得Si/C/B2O3复合材料,并用XRD和XPS分析材料的物相结构和组成。以复合材料为锂离子电池电极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并通过循环伏安曲线和充放电曲线研究了材料的电化学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的硼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材料的可逆容量和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较硅/碳材料均有较为明显的提高,900℃条件下热解得到的材料的首次可逆容量为584mA·h·g-1,复合材料在第40次循环的可逆容量可达到mA·h·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氧化硼复合材料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C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敏昌 沈龙 +1 位作者 乔永民 张洁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6年第4期522-526,共5页
硅基负极材料因其较高的比容量而受到研究者广泛的关注。本文选取高比容量SiO_x与NG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了不同SiO/C复合比例对全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的影响。不同比例SiO_x/C复合材料的首次容量和首次效率有明显... 硅基负极材料因其较高的比容量而受到研究者广泛的关注。本文选取高比容量SiO_x与NG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了不同SiO/C复合比例对全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的影响。不同比例SiO_x/C复合材料的首次容量和首次效率有明显差别。与石墨材料相比,SiO_x/C复合材料的膨胀程度略有增加。随着SiO_x比例的增加,全电池的能量密度先是上升然后下降,但其循环稳定性却有所降低。当SiO_x比例在4%时,全电池能量密度提升4.2%,500周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在80%以上,可以满足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c复合材料 负极材料 循环性能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FeSi/C复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瑞香 董华 +1 位作者 艾新平 杨汉西 《电化学》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91-396,共6页
 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BaFeSi/C复合物,并考察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初始放电容量、合适的充放电平台和良好的循环可逆性.XRD和XPS研究证明:BaFeSi/C复合物循环性能的提高主要源于惰...  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BaFeSi/C复合物,并考察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初始放电容量、合适的充放电平台和良好的循环可逆性.XRD和XPS研究证明:BaFeSi/C复合物循环性能的提高主要源于惰性导电组分FeSi2、BaSi2和外层石墨骨架的协同作用,它们的存在不仅有效地缓冲了活性组分硅的体积变化,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复合材料的电子导电性和离子导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放电容量 电化学性能 充放电 循环性能 导电 复合物 外层 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Si/C复合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传永 彭瑛 刘建华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59-1061,1068,共4页
硅和碳复合成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不但解决了碳容量低和硅体积效应大的问题,而且得到综合了碳循环性好和硅容量高特点的负极材料。综述了Si/C复合材料的类型和制备方法,提出了Si/C复合材料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si c复合材料 类型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解温度对锂离子电池Si/C复合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英 肖志平 +3 位作者 肖方明 彭果戈 唐仁衡 孙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9-12,共4页
以酚醛树脂为碳源,采用球磨-热解工艺制备了一系列Si/C复合负极材料,通过XRD、SEM、恒流充放电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热解温度对复合材料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物经不同的热分解温度得到的复合负极材料,其衍射峰基本... 以酚醛树脂为碳源,采用球磨-热解工艺制备了一系列Si/C复合负极材料,通过XRD、SEM、恒流充放电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热解温度对复合材料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物经不同的热分解温度得到的复合负极材料,其衍射峰基本与原料硅和石墨的衍射峰相符。随着热分解温度的升高,硅颗粒的分散性得到改善,并与石墨及无定形碳层交错起来形成微孔结构,直接对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当热分解温度为1000℃时,合成的Si/C复合负极材料综合电化学性能较好,首次充放电效率可以达到73.1%,以100mA/g放电,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89.7%,以200mA/g放电,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仍可以达到8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i/c复合负极材料 热解温度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覆结构Si/C复合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魏剑 秦葱敏 +2 位作者 苏欢 王佳敏 李雪婷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7-111,共15页
以包覆结构Si/C复合材料作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LIBs)具有能量密度高、自放电效率低、循环寿命长等特点。然而,锂在硅中插入/脱出过程的体积膨胀和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的不稳定性,阻碍了硅的商业化应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新型包覆结构S... 以包覆结构Si/C复合材料作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LIBs)具有能量密度高、自放电效率低、循环寿命长等特点。然而,锂在硅中插入/脱出过程的体积膨胀和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的不稳定性,阻碍了硅的商业化应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新型包覆结构Si/C复合负极材料的构筑方法、电化学性能、比容量和循环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包覆结构Si/C复合负极材料不仅可以缓解硅在锂化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和炭层破裂,而且可以有效提高LIBs循环稳定性。因此,Si/C复合材料有望取代石墨成为高容量LIBs的主要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包覆结构 si/c负极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AG/C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传永 薛建军 +2 位作者 李娟 肖利 刘建华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33-1236,共4页
以硅、人造石墨和蔗糖为原料。通过高温裂解法制备了硅/石墨/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和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分析材料的形貌和结构。复合材料制备成电极后,通过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CV)... 以硅、人造石墨和蔗糖为原料。通过高温裂解法制备了硅/石墨/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和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分析材料的形貌和结构。复合材料制备成电极后,通过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交流阻抗频谱(EIS)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裂解碳将石墨和硅紧密包裹,高温后硅和石墨仍为晶体结构;在600-900℃,复合材料脱锂比容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首次脱锂比容量在1000~1100mAh/g。复合材料循环40次后比容量保持在418-543mAh/g。紧箍包裹结构的硅/石墨/碳复合材料兼有石墨循环性好和硅容量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碳复合材料 循环性能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包覆对Si/C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苏明如 万华丰 +1 位作者 刘云建 窦爱春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98-1600,1607,共4页
通过液相固化-高温热解法制备硅/碳(Si/C)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二次碳包覆改性。采用XRD、SEM和HRTEM等手段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Si/C复合材料由硅、鳞片石墨和酚醛树脂热解碳构成,并采用酚醛树脂作为无定型碳碳源对其进行二次包覆... 通过液相固化-高温热解法制备硅/碳(Si/C)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二次碳包覆改性。采用XRD、SEM和HRTEM等手段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Si/C复合材料由硅、鳞片石墨和酚醛树脂热解碳构成,并采用酚醛树脂作为无定型碳碳源对其进行二次包覆。二次包覆后,复合材料的结构并没有改变,纳米硅和鳞片石墨的衍射峰强度有所减弱,酚醛树脂热解碳的衍射宽峰稍有增强,复合材料表面更加致密均匀。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二次包覆后复合材料的首次充放电容量有所下降,但是循环稳定性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si/c 二次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Si/C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瑛洁 刘洪兵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11,共5页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得到的硅/碳复合材料碳层致密均匀,电化学性能好,成为目前制备该复合材料应用较多的方法。介绍了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硅碳复合材料的主要复合形式及电化学性能,制备过程中不同催化剂、制备条件的选择等,综述了...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得到的硅/碳复合材料碳层致密均匀,电化学性能好,成为目前制备该复合材料应用较多的方法。介绍了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硅碳复合材料的主要复合形式及电化学性能,制备过程中不同催化剂、制备条件的选择等,综述了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对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制备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上进行了展望、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气相沉积 硅/碳复合材料 催化剂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镁金属化学还原法制备多孔Si/Si-O-C负极材料机理研究
20
作者 郑春满 刘相 +1 位作者 谢凯 韩喻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7-111,共5页
以二乙烯基苯和聚硅氧烷为原料经先驱体转化法制备Si-O-C材料,利用镁金属在惰性气氛保护下高温还原制备多孔的Si/Si-O-C负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能谱分析、元素分析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多孔Si/Si-O-C负极材料的组成、结构、形貌,从... 以二乙烯基苯和聚硅氧烷为原料经先驱体转化法制备Si-O-C材料,利用镁金属在惰性气氛保护下高温还原制备多孔的Si/Si-O-C负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能谱分析、元素分析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多孔Si/Si-O-C负极材料的组成、结构、形貌,从而研究利用镁金属化学还原法制备多孔Si/Si-O-C负极材料的机理。结果表明,镁金属在还原过程中生成MgO和Mg_2SiO_4等产物,经HCl洗涤后可形成多孔的Si/Si-O-C负极材料。Si/Si-O-C材料中的单质硅分布于多孔的Si-O-C相中,一定程度上可缓解Si在循环过程中产生的体积效应。利用镁金属还原Si-O-C材料制备多孔Si/Si-O-C材料是一种可行的制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si-O-c负极材料 镁金属 还原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