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Short-Term Electric Load Forecasting Using IWOA CNN-BiLSTM-TPA Model
1
作者 MEI Tong-da SI Zhan-jun ZHANG Ying-xue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7,共9页
Load forecast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ower systems.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mart grids,the inte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distributed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power electronics devi... Load forecast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ower systems.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mart grids,the inte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distributed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power electronics devices have made power load data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volatile.This places higher demands on the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of power load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short-term power load,a CNN-BiLSTMTPA short-term power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the Improved 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IWOA)with mixed strategies was proposed.Firstly,the model combined th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with the 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BiLSTM)to fully extract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ad data itself.Then,the Temporal Pattern Attention(TPA)mechanism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CNN-BiLSTM model to automatically assign corresponding weights to the hidden states of the BiLSTM.This allowed the model to differentiate the importance of load sequences at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At the same time,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difficulties of select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temporal model,and the poor global search ability of the whale algorithm,which is easy to fall into the local optimization,the whale algorithm(IWOA)was optimized by using the hybrid strategy of Tent chaos mapping and Levy flight strategy,so as to better search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In this experiment,the real load data of a region in Zhejiang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and the prediction accuracy(R2)of the proposed method reached 98.83%.Compared with the prediction models such as BP,WOA-CNN-BiLSTM,SSA-CNN-BiLSTM,CNN-BiGRU-Attention,etc.,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proposed in this study has a higher prediction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Long short-term Memory Temporal Pattern Attention Power load forecas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ri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on the 2001 Shidian earthquakes in Yunnan, China 被引量:21
2
作者 高原 梁维 +5 位作者 丁香 薛艳 蔡明军 刘希强 苏有锦 彭立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6-582,共7页
In 2001 thre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Shidian in Yunnan Province, which were the MS=5.2 on April 10, the MS=5.9 on April 12 and the MS=5.3 on June 8.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station Baoshan of Yunnan Telemetry Digi... In 2001 thre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Shidian in Yunnan Province, which were the MS=5.2 on April 10, the MS=5.9 on April 12 and the MS=5.3 on June 8.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station Baoshan of Yunnan Telemetry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the vari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on these series of strong earthquakes has been studied by using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SAM) of shear-wave splitting. The result shows the time delay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basically increase with earthquake activity intensifying. However the time delays abruptly decrease immediately before strong aftershocks. It accords with the stress relaxation before earthquakes, which was found recently in study on shear-wave splitting. The result suggests it is significant for reducing the harm degree of earthquakes to develop the stress-forecasting on earthquake in strong active tectonic zones and economic developed regions or big cities under the danger of strong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时间变化 地震应力预测 云南施甸地震 SAM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中的精准判定及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祝意青 赵云峰 +2 位作者 隗寿春 张国庆 刘芳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5-245,共11页
2022年中国南北地震带先后发生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2次地震均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后者还造成100多人伤亡与失联。这2次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开展过多期地表重力观测,观测到震中区域地表重力正、负变化交... 2022年中国南北地震带先后发生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2次地震均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后者还造成100多人伤亡与失联。这2次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开展过多期地表重力观测,观测到震中区域地表重力正、负变化交替出现,呈现出的显著重力异常变化具有四象限分布特征。文中回顾了对这2次地震成功的中期预测和预测依据,2次地震的实际震中与2022年度的预测地震危险区中心距离均≤56km,尤其是2021年度对震中位置的精准判定,实际震中与预测震中距离均≤10km。流动重力测量是探索地震预测的主要观测手段,建立高密度的原子重力仪绝对重力观测网络或具有良好绝对重力控制的相对重力观测网络,开展密集的强化监测,有可能揭示高风险区震中附近的地下结构分布特征,提取强震、大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变化伴随的绝对重力变化信号,发展其地震短临预测应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泸定地震 重力变化 构造活动 中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ython的全球7级大震趋势研判系统设计与实现
4
作者 马亚伟 孟令媛 +5 位作者 臧阳 韩颜颜 姜祥华 王月 解孟雨 杨志高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0-459,共10页
为提高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震后应急效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Python的全球7级大震趋势研判系统。针对不同机构对同一地震测定的地震信息存在差异的问题,如震级标度不一致、定位存在差异等,通过统计历史地震提出了利用“时间差小于10 s... 为提高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震后应急效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Python的全球7级大震趋势研判系统。针对不同机构对同一地震测定的地震信息存在差异的问题,如震级标度不一致、定位存在差异等,通过统计历史地震提出了利用“时间差小于10 s且定位误差小于2°即可确定为同一地震”的规则对相同地震进行匹配的规则;在上述规则下,利用Python爬虫技术获取地震目录及震源机制解等数据;利用PyGMT实现了地震分布等各类图件的自动绘制;最后实现了震后趋势研判PPT文档的自动产出。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可以快速产出全球7级以上地震分布、历史地震、地质构造、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大陆强震的统计关系等震后趋势研判资料,平均运行时间在1分钟内,显著提高全球7级以上大震的震后应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爬虫 7级以上大震 地震应急 震后趋势研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地震科考工作的可操作性余震概率预测及检验——以西藏定日M_(S)6.8地震为例
5
作者 张盛峰() 张永仙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5-849,共15页
2025年1月7日发生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对当地经济和群众生命造成了重大灾害。震后,中国地震局围绕此次地震,采用不同学科手段开展了跟踪式分析的科考工作,其中序列特征分析和震后余震概率预测分析是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内容。为增进... 2025年1月7日发生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对当地经济和群众生命造成了重大灾害。震后,中国地震局围绕此次地震,采用不同学科手段开展了跟踪式分析的科考工作,其中序列特征分析和震后余震概率预测分析是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内容。为增进对此次地震序列的认识并及时为科考工作提供支撑,文中针对震后7.1d已经积累的余震序列数据,采用时间ETAS模型,以0.1d为间隔进行了跟踪式分析,对未来1d进行余震短期概率预测,并使用描述概率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一致性的Brier评分方法对模型效能进行检验,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余震序列整体呈现贴近正常水平的衰减速率(p=1.06),触发产生的“子事件”比例不高(α=1.58),模型整体拟合情况与余震实际发生情况基本一致;2)模型参数从震后第2.8d开始趋于稳定,震后短时间内余震记录不全的问题会对模型拟合产生影响;3)该模型的预测曲线能够快速反映第6.5d发生的5.0级余震情况,显示出该模型对此类工作中余震短期预测较强的适应性和应用的潜在价值;4)针对以上跟踪式分析预测结果的Brier评分结果显示,该模型对3.5级、 4.0级和5.0级以上余震的预测优于随机预测(score<0.25),其中对4.5级和5.0级以上余震的预测效能随时间不断提升。文中探讨了将Brier评分方法应用于时间ETAS模型概率预测效能评估中的潜力,发现其在综合评估预测表现及预测能力随时间变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该模型的可操作性预测框架对支撑地震科学考察和辅助地震决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讨论了下一步开展此类工作需要解决的潜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M_(S)6.8地震 可操作的地震预测 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 余震概率预测 效能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ast Squares-support Vector Machine Load Forecasting Approach Optimized by Bacterial Colony Chemotaxis Method
6
作者 ZENG Ming LU Chunquan +1 位作者 TIAN Kuo XUE Song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I0009-I0009,共1页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large-scale construction of smart grid with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requires a timely and accurate short-term load forecasting method.Moreover,along with the full-scale smart grid c...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large-scale construction of smart grid with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requires a timely and accurate short-term load forecasting method.Moreover,along with the full-scale smart grid construction,the power supply mode and consumption mode of the whole system can be optimized through the accurate short-term load forecasting;and the security,stability and cleanness of the system can be guarant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rt-term load forecasting hyper-parameters selection bacterial colony chemotaxis(BCC)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及预测过程
7
作者 宋春燕 宋治平 +5 位作者 魏芸芸 聂晓红 高歌 张涛 艾萨·伊斯马伊力 钱才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1-562,共12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2024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和新疆地震局划定的年度危险区内,震前做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本文总结了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①震前地震活动性存在b值、震源一致性、...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2024年度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和新疆地震局划定的年度危险区内,震前做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本文总结了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①震前地震活动性存在b值、震源一致性、地震平静、条带、增强、高频等异常,长、中、短期异常预测效果均较好;②地球物理观测震前存在洞体应变、地倾斜、基岩温度、温泉氢气、井流量、地磁等异常,中短期异常较为显著,时、空、强三要素对应较好。综合分析认为,乌什7.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定点观测中短期异常突出,对时、空、强均有较好的预测,地球物理观测在震前存在大幅度异常变化,异常具有逐渐向震中逼近的过程。根据异常变化,新疆地震局及时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上报震情,此次地震取得了减灾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7.1级地震 异常特征 中短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贾漯昭 孟令媛 闫睿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6-349,共14页
对深度学习的方法原理及主流的前馈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Transformer网络、自编码器、生成对抗网络以及深度强化学习网络等进行了介绍,讨论了不同网络的适用领域。从震相拾取、震相关联、地震定位与事件检测,地震信... 对深度学习的方法原理及主流的前馈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Transformer网络、自编码器、生成对抗网络以及深度强化学习网络等进行了介绍,讨论了不同网络的适用领域。从震相拾取、震相关联、地震定位与事件检测,地震信号和地震事件的分类,地震预测预报等方面对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的应用技术进行了提炼总结,综述了深度学习方法的应用进展,讨论了当前常见深度学习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报领域中的主要应用方式、优势特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总结了现阶段深度学习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报领域中存在的应用局限性以及后续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监测预报 地震检测 地震定位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质建模为地震数值预测带来的机遇 被引量:1
9
作者 姚琪 鲁人齐 +3 位作者 苏鹏 王辉 朱亚玲 王力维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地震预测预报亟需从经验性预测向数值预测转变,但是建模难的问题制约了地震数值预测的发展和行业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震行业的应用,为地震数值预测带来了解决模型问题的机遇。文中从地震数值预测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现... 地震预测预报亟需从经验性预测向数值预测转变,但是建模难的问题制约了地震数值预测的发展和行业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震行业的应用,为地震数值预测带来了解决模型问题的机遇。文中从地震数值预测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简述了地震数值预测目前存在的难点。随后简述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和在地震行业的应用,以及国内外三维公共断层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情况。结合以上2部分内容,对如何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解决地震数值预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展望,包括多源多精度异构数据的联合建模、地质模型-属性模型-数值模型一体化建模、平直断层结构建模、三维断层结构建模、数据-模型-计算的迭代与相互驱动等。最后简述了三维地质建模在地震数值预测应用中的难点。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有望为地震数值预测及相关数值计算领域提供更逼近现实的数值模型和几何模型,可缩短建模工期,实现快速更新迭代,从而解决建模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地震数值预测 三维公共断层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选取对图像信息法可预测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唯熙 张永仙 +1 位作者 张盛峰 张小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25,共18页
图像信息(PI)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因其对中长期地震预测有较好的效果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PI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对选取区域的所有网格参量进行了归一化,因此不同的区域选取会产生PI热点结果的变化。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 图像信息(PI)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因其对中长期地震预测有较好的效果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PI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对选取区域的所有网格参量进行了归一化,因此不同的区域选取会产生PI热点结果的变化。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自1970年以来的全国M_(S)≥3.0地震目录,采用5年尺度的“异常学习时段”和“预测时间窗”以及1年尺度的滑动时间步长,以南北地震带2016年以来发生的M_(S)≥6.0地震的回溯性预测检验为例,研究了不同空间范围的选取对PI方法地震预测效能的影响。地震预测效能检验采用R值评分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检验方法。结果显示:①在其它计算参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区域选取对PI预测结果有较大影响;②利用R值评分和ROC检验方法对不同研究区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时,区域内部地震活动性差异小的区域预测效果较好,而对于地震活动性存在较大差异的区域,地震活动性高的区域内发生的地震更容易被预测,推测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出现的异常更显著,而算法里的归一化过程会抑制地震活动性较低区域出现的异常,从而造成漏报;③对于具体的目标地震,震中附近的PI热点图像会经历演化,因此利用PI方法向前预测时要结合多个时间窗口进行综合预测;④不同于其它天然构造地震的热点演化趋势,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和2021年四川泸县M_(S)6.0地震震中附近热点反复出现、消失,可能与人工活动有关;⑤滇西南地区、海原断裂中东部附近、小江断裂中部地区、龙门山断裂南部和小江断裂东北部地区存在持续出现的PI热点,这些区域为值得关注的M_(S)≥6.0地震发震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PI)法 南北地震带 地震可预测性 强震预测 R 值评分 ROC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ulomb-ETAS混合模型的强余震时空发生率预测及效能评估
11
作者 毕金孟 蒋海昆 宋程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2-550,共19页
为考察震后早期阶段混合模型的优势及实际预测效能,提升震后早期强余震时空预测的准确性,构建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研究工作模型基础,选择能够较好反映震后空间应力分布的库仑应力变化和反映余震序列衰减且拟合效果较好的ETAS模型,构建Coulo... 为考察震后早期阶段混合模型的优势及实际预测效能,提升震后早期强余震时空预测的准确性,构建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研究工作模型基础,选择能够较好反映震后空间应力分布的库仑应力变化和反映余震序列衰减且拟合效果较好的ETAS模型,构建Coulomb-ETAS混合模型。此模型依据强余震大多发生在应力加载区的实际情况,利用混合模型学习期间加载区事件的发生比例,将预测率从抑制区重新分配到加载区。以2021—2022年发生的云南漾濞6.5级、青海玛多7.4级、青海门源6.9级和四川泸定6.8级4次6.0级以上强震为例,对构建的混合模型进行检验和评估,并与单一的ETAS模型、C-RS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个模型在震后早期阶段对强余震均表现出相对较好的预测效果,呈现出与实际结果类似的衰减特性,仅有较少的预测失效现象。在频次滑动预测上,ETAS和Coulomb-ETAS模型优于C-RS模型,统计模型优势相对比较显著;在空间发生率预测上,Coulomb-ETAS模型优于ETAS模型,认为库仑应力分布的混合模型能够降低虚报率,进而提高空间预测的准确性。因此,从4次震例上看,该混合模型优于单一的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主震后的强余震时空预测,也可为开展多个模型混合及强余震预测之外的地震预测业务应用场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模型 库仑应力变化 Coulomb-ETAS混合模型 强余震预测 效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WO-BP的震后过渡安置阶段应急物资需求预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詹伟 程春鑫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3,共7页
为精准预测地震灾区过渡性安置阶段的物资需求量,提高应急物资筹措的效率和准确性,收集我国历史地震数据信息,确定对转移安置人口数目影响较大的因素,建立基于灰狼优化算法(GWO)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的安置人口预测模型,结合人口与应... 为精准预测地震灾区过渡性安置阶段的物资需求量,提高应急物资筹措的效率和准确性,收集我国历史地震数据信息,确定对转移安置人口数目影响较大的因素,建立基于灰狼优化算法(GWO)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的安置人口预测模型,结合人口与应急物资间的数量关系,对震后过渡性安置阶段的物资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GWO-BP神经网络模型在预测转移安置人口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准确率和稳定性,能有效预测灾区安置人口数量,进而推算出相应的物资需求量。GWO-BP神经网络模型在震后过渡安置阶段的物资需求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能为震后应急物资的筹措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狼优化算法(GWO) 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 地震 过渡安置阶段 应急物资 需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陵-澜沧新生断裂带地震破裂分段与地震预测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虢顺民 徐锡伟 +3 位作者 向宏发 周瑞琦 董兴权 张晚霞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龙陵 -澜沧新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具频度高、强度大、周期短等特征 ,并以双震或震群型为主。断裂带由多条次级新生断层组成 ,呈斜列或共轭式展布 ,根据结构、规模、地震活动差异等因素把断裂带划分为 4个一级段、13个二级段 ,其中有 4个... 龙陵 -澜沧新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具频度高、强度大、周期短等特征 ,并以双震或震群型为主。断裂带由多条次级新生断层组成 ,呈斜列或共轭式展布 ,根据结构、规模、地震活动差异等因素把断裂带划分为 4个一级段、13个二级段 ,其中有 4个二级段又可划分出 8个三级段。历史上发生过大震、强震并有地震断层伴生的断层段为地震破裂单元 ;断裂带上晚第四纪有活动并有古地震事件 ,但无历史地震记载的地段为断层闭锁单元 ;次级断层之间的阶区或连接点为障碍体单元。从地震破裂特征分析 ,断裂带由破裂、闭锁、障碍体单元组成 ,根据地震、古地震、活断层、断层阶区的活动规律 ,断裂带可划分出 9个破裂单元、8个闭锁单元、10个障碍体单元。三者之间呈迁移、触发和转换能量的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和地震构造标志 ,对断裂带上未来可能发生大震、强震、中强震的地区分别作了预测。预测的危险区有 9个 ,其中大震区 1个 (永康 -永德地区 ) ,强震区 3个 (马站、石灰窑、酒房-勐混 ) ,中强震区 5个 (下顺江、里仁、大岗山、南明 -澜沧、勐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陵-澜沧新生断裂带 新生断裂 地震破裂分段 地震预测 活断层 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一·五”期间中国重大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对策 被引量:60
14
作者 陈颙 陈运泰 +3 位作者 张国民 高建国 吴忠良 申旭辉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1期1-14,共14页
地震灾害曾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地震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提高地震灾害预测预警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应急能力、强化救灾物资储备基本建设是"十一·五"期间... 地震灾害曾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地震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提高地震灾害预测预警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应急能力、强化救灾物资储备基本建设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灾害预测 震灾预防 抗震防灾对策 物资储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测与预警探讨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晓东 蒋海昆 黎明晓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7-76,共10页
通过对地震预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分析,研究了针对自然属性的地震预测和针对社会属性的地震预测(预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针对自然属性的地震预测,只是根据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相关理论的研究,考虑现阶段对地震孕育、发生的认识,给... 通过对地震预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分析,研究了针对自然属性的地震预测和针对社会属性的地震预测(预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针对自然属性的地震预测,只是根据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相关理论的研究,考虑现阶段对地震孕育、发生的认识,给出未来地震发生的规模、地点及时间,不考虑预测后果,目的是检验对地震的科学认识水平。而针对社会属性的地震预测,除依据地震自然属性的预测结果外,还要重点考虑地震预测的后果,除考虑地震预测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外,还要考虑发布地震预报造成的影响,以及建(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等复杂因素,总之突出考虑地震预测的风险,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本文对地震预测面临的科学挑战和社会挑战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并对地震预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地震预测 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前次声波信号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夏雅琴 胡争杰 郑菲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1-465,共5页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四处传播,向大气辐射次声波,称为地震次声波.次声波频率在20Hz以下,振幅衰减小,传播距离远,在大气声道中(从地面到50km的高空)可以传播上千km,有的绕地球数周后仍能被探测到.因此次声波与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一般情...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四处传播,向大气辐射次声波,称为地震次声波.次声波频率在20Hz以下,振幅衰减小,传播距离远,在大气声道中(从地面到50km的高空)可以传播上千km,有的绕地球数周后仍能被探测到.因此次声波与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世界范围内7级以上地震在震前能观测到次声波异常信号.利用高性能电子计算机和日益完善的信号分析处理技术,找出震前次声波异常信号的内在特征。为以后的地震预报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地震前接收到的次声波异常信号数字离散化,运用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分析理论对信号进行处理,发现震前接收到的次声波异常信号频率主要集中在0~4×10-3Hz频段,该信号在高尺度段表现出对称有序性,在低尺度段突变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声波 信号分析处理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 被引量:17
17
作者 张肇诚 张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4-579,658,共16页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总结其进展,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展望未来,这是最好的纪念.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震前是否有前兆,是否可以观测到,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这都...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总结其进展,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展望未来,这是最好的纪念.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震前是否有前兆,是否可以观测到,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这都是地震预报探索需要阐明的问题,即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本文主要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基础、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以及观测的重要性等一些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且前兆很复杂,在充分研究前兆的基础上地震预报是可能的;此外,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需从可行性研究进入更高的探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地震观测 地震前兆 地震监测 地震预测 地震预报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应用及启示 被引量:30
18
作者 赵纪东 张志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6-462,共7页
从相关概念入手,引出地震预警,分析预测、预报、预警之间的概念差异,认为地震预警是地震已经发生后的及时警报,而不是地震还未发生前的预测或预报。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是波速差,当前国际上典型的地震预警系统,如墨西哥城地震预警系统SA... 从相关概念入手,引出地震预警,分析预测、预报、预警之间的概念差异,认为地震预警是地震已经发生后的及时警报,而不是地震还未发生前的预测或预报。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是波速差,当前国际上典型的地震预警系统,如墨西哥城地震预警系统SAS、日本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及铁路地震预警系统UrEDAS、美国加州地震预警系统ElarmS、中国台湾地震速报系统等,已经在防震减灾领域及重大工程(如水坝、核电站)中得到发展和应用。尽管如此,地震预警系统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其本身还存在缺陷,如误报、迟报等,但是在实践中预警系统还是有很大的潜在效益,也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问题。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也已准备开始尝试建立类似的地震预警系统。依据地震预警系统的特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的断层研究、地震台网建设、信息如何发布等方面对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地震预报 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气枪震源产生的S波及其分裂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尉 戴恒昌 +3 位作者 李向阳 陈棋福 陈汉林 陈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33,共12页
人工气枪震源在陆地水库可以有效激发S波,S波能量较强,与ML1.6天然地震相当。气枪可用于S波分裂研究,对布置在燕山隆起带的流动地震台的气枪信号进行了S波分裂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为NWW和NNE向,偏振方向和断裂的性... 人工气枪震源在陆地水库可以有效激发S波,S波能量较强,与ML1.6天然地震相当。气枪可用于S波分裂研究,对布置在燕山隆起带的流动地震台的气枪信号进行了S波分裂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为NWW和NNE向,偏振方向和断裂的性质密切相关。气枪是高度可重复性人工震源,利用气枪定点激发和定点接收有可能精确获取S波分裂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地震预测探索实践提供可靠的物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枪 人工震源 S波分裂 地震应力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EP温度图像与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结合作地震短临预测初探——以2003年7—8月3次西藏地震为例 被引量:12
20
作者 马未宇 徐秀登 +2 位作者 张行才 吴华锋 徐保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7-455,共9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的温度图像结合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对2003年5月以来的国内MS≥6.0、国外MS≥7.0的地震作了统计分析。以2004年7月12日—2004年8月25日间西藏地区3次地震为例得出如下认识:NCEP温度异常...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的温度图像结合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对2003年5月以来的国内MS≥6.0、国外MS≥7.0的地震作了统计分析。以2004年7月12日—2004年8月25日间西藏地区3次地震为例得出如下认识:NCEP温度异常图像可以较好地反映短临地震构造活动时空演变过程;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对地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明显的诱发作用;利用NCEP温度异常图像与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结合进行地震短临预测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思路;西藏的3次地震均发生在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周期相同的相位上,即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变化达到相对稳定的峰值的末端,而不是发生在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最大时刻,同时2003—2004年在西藏发生的其它震例中,地震发生在上述周期相同的相位,因此认为应当对其它区域更长时间更多的震例作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应力附加构造应力 NCEP温度图像 短临地震预测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