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强度净风频繁吹袭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幼苗光合蒸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赵哈林 李瑾 +3 位作者 周瑞莲 云建英 冯静 苏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31-1437,共7页
为了解不同强度净风频繁吹袭对樟子松幼苗光合蒸腾特性的影响,2013年春季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研究了0(对照)、6、9、12、15、18 m/s等6个风速处理(分别相当于0、4、5、6、7、8级风)4次吹袭下樟子松幼苗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 为了解不同强度净风频繁吹袭对樟子松幼苗光合蒸腾特性的影响,2013年春季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研究了0(对照)、6、9、12、15、18 m/s等6个风速处理(分别相当于0、4、5、6、7、8级风)4次吹袭下樟子松幼苗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净风频繁吹袭没有改变樟子松幼苗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规律,但可使其光合蒸腾的"午休"时间加长、"休眠"程度加深;随着风吹强度的增加,其日均光合能力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其中18 m/s处理较对照分别下降27.6%和22.3%;随着风吹强度增加,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均先下降后回升,除18 m/s处理胞间CO_2浓度显著高于CK外,其他处理均显著低于CK;随着风吹强度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均先增加后下降,其中除18 m/s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CK,6 m/s处理的光能利用效率高于CK外,其他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CK,光能利用效率均低于CK;日均光合蒸腾速率的下降主要源于气孔导度的降低,而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变化均受制于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幼苗 频繁风吹 光合特征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光能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药剂敏感性
2
作者 付思娜 吴军 +3 位作者 邢心怡 廖诗贤 姜廷波 周博如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18,130,共8页
为研究不同地区的松球壳孢菌株(Sphaeropsis sapinea(Fr.)Pyk et sutton)H6和B2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差异,以形态不同的松球壳孢菌为试验材料,通过致病性测定、生物学特性、生理指标测定、对常见农药敏感性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 为研究不同地区的松球壳孢菌株(Sphaeropsis sapinea(Fr.)Pyk et sutton)H6和B2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差异,以形态不同的松球壳孢菌为试验材料,通过致病性测定、生物学特性、生理指标测定、对常见农药敏感性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H6和B2侵染樟子松幼苗后,3 d后均开始发病,但菌株B2发病率和致死率显著高于H6;松球壳孢菌H6和B2最适生长条件存在差异,松球壳孢菌H6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光照条件为24 h全光照,最适pH为7,最适培养温度为25℃;菌株B2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适光照条件为24 h全光照,最适pH为8,最适培养温度为30℃。两株病原菌在H_(2)O_(2)胁迫时,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表现平稳外,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丙二醛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B2对H_(2)O_(2)反应更为激烈。菌株H6和B2对百菌清敏感性均下降,但菌株H6较菌株B2更为敏感;菌株H6对戊唑醇敏感性下降,菌株B2对戊唑醇较敏感。两株松球壳孢菌在生理特性方面存在差异,最适生长条件不同,并且生长速度存在差异;两株病原菌对农药敏感性不同,且致病力存在差异,经H_(2)O_(2)胁迫处理后,菌株B2酶活反应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枯梢病 致病性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林市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白晓霞 崔洁 +1 位作者 周千强 齐凯乐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为进一步探明陕西省榆林市樟子松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以5年生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 Litv.)纯林和5年生樟子松-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 为进一步探明陕西省榆林市樟子松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以5年生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 Litv.)纯林和5年生樟子松-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指标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整体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全磷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硝态氮含量则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5个指标均表现为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高于樟子松纯林,且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各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樟子松纯林(P<0.05);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土壤含水率各土层间差异均不显著,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5~1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含量显著高于樟子松纯林(P<0.05);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在各土层均显著高于樟子松纯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 纯林 混交林 土壤理化指标 酶活性 榆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主要乔木树种叶片-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景继鑫 陈灿阳 +1 位作者 满秀玲 韩昭郅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以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典型森林群落主要乔木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叶片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种乔... 以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典型森林群落主要乔木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叶片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种乔木叶片C∶N范围为25.66~47.92,C∶P范围为323.83~603.86,N∶P为10.21~20.59,兴安落叶松叶片C∶P和N∶P均最低,樟子松叶片C∶N和C∶P均最高,白桦C∶N最低,山杨N∶P最高;4种乔木叶片C∶N和C∶P都高于全球植物平均水平,表明这些乔木叶片具有较高的N、P利用效率,同时山杨叶片N∶P>20,其生长主要受P素限制;不同的群落土壤C∶N为13.89~18.46,C∶P为35.43~77.19,N∶P为1.96~5.26,山杨林C∶P和N∶P均为最高,而C∶N最低。白桦林C∶N最高,N∶P最低。樟子松林C∶P最低。冗余分析结果显示,4种乔木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对乔木固碳及氮磷吸收具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我国寒温带4种乔木具有较高的N、P利用效率,但山杨生长受到P的限制,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兴安落叶松 樟子松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樟子松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效率 被引量:95
5
作者 曾德慧 陈广生 +2 位作者 陈伏生 赵琼 冀小燕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1-27,共7页
树木叶片的养分再吸收效率能够反映树木对养分保存、利用以及对养分贫瘠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1、20、29、45年生树木叶片的基本特征、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叶片衰... 树木叶片的养分再吸收效率能够反映树木对养分保存、利用以及对养分贫瘠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1、20、29、45年生树木叶片的基本特征、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叶片衰老后其质量和面积明显减少;叶片凋落前的平均养分含量没有表现出随樟子松年龄增加而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凋落叶片中的N、P、K、Mg含量表现出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Ca的趋势与之相反;11年生和20年生的樟子松叶片N、P、K的再吸收效率相似,都显著高于29年生和45年生樟子松(P<0.05),而樟子松叶片对Mg的再吸收效率表现出随年龄增大而显著降低,Ca随叶片的衰老而不断累积,再吸收效率表现为负值,20年生的樟子松叶片Ca再吸收效率最大,11年生和45年生最低。樟子松叶片的N、P、K、Mg养分再吸收效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表明,随年龄增加樟子松对贫瘠养分生境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反映了樟子松养分保存方面的衰退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叶片 养分含量 养分再吸收效率 章古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张继义 赵哈林 +2 位作者 崔建垣 张铜会 赵学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共6页
对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结构和土壤水分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年林龄的樟子松人工林3 0 0cm深层的土壤水分已基本耗竭,而且整个生长季还在持续减少,土壤水分不能得到有效补给;林木生长衰弱,平均高仅3 59m ,平均胸径5 77cm ,并出现大... 对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结构和土壤水分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年林龄的樟子松人工林3 0 0cm深层的土壤水分已基本耗竭,而且整个生长季还在持续减少,土壤水分不能得到有效补给;林木生长衰弱,平均高仅3 59m ,平均胸径5 77cm ,并出现大量枯梢;林木生长已受到土壤水分亏缺的严重制约,林分开始衰败;林下草本层发育良好,盖度较高。研究指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林在不适宜的密度下造成群落结构与环境条件不相适应,存在着由乔木植被向草本植被演替的规律,对人工林群落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指出通过密度控制、树种选择等措施可以进行调整,延缓土壤水分的耗竭速度,提高林分的稳定性。要建立稳定性更高和维持时间更长的人工林,从根本上改变草本植被代替乔木植被的规律,需要借鉴天然稀树草原植被的乔木密度,大幅度降低人工林的密度。在有地下水存在和植物可以利用的情况下,人工林的稳定性可以维持一个世代甚或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人工林 群落结构 土壤水分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不同年龄沙地樟子松幼苗存活与光合特性影响 被引量:112
7
作者 朱教君 康宏樟 +2 位作者 李智辉 王国臣 张日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527-2533,共7页
樟子松以其抗寒、抗旱和速生性,自20世纪50年代在科尔沁沙地南缘人工引种用于固沙造林试验成功以来,已成为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防风固沙造林的首选树种.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早期引种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出现了衰退现象;虽然从理论... 樟子松以其抗寒、抗旱和速生性,自20世纪50年代在科尔沁沙地南缘人工引种用于固沙造林试验成功以来,已成为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防风固沙造林的首选树种.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早期引种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出现了衰退现象;虽然从理论上分析,原因可能有病虫害、地理位置、水分条件、营林技术等,但其中水分条件应该是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提早衰退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以1~5年生樟子松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处理法对苗木进行水分胁迫试验,观测水分胁迫条件下樟子松苗木成活与光合特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樟子松苗木成活的临界土壤含水率随苗龄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1~5年生苗木成活的临界土壤含水率均在1.5%~1.8%之间.4种不同水分胁迫处理(对照、20%、30%和40%田间持水量)对光合特性的影响为:轻度胁迫(40%田间持水量)时对光合特性的各个指标影响不大;随胁迫程度加重,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逐渐降低;导致樟子松苗木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应是气孔因素,即在水分胁迫下,气孔的开张度减小,导致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下降,进而影响光合速率;另外,水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当其供应不足时,也直接导致光合速率的降低.2年生、4年生的樟子松幼苗在相同的土壤干旱胁迫条件下,各生理指标比较接近,即生理指标与苗龄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区别.樟子松苗木的水分利用效率在较重度胁迫(20%田间持水量,3.5%)条件下没有降低,而在轻度胁迫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有升高趋势;表明樟子松在较低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具有忍耐一定干旱胁迫的能力.综合研究表明:樟子松只有在极度水分胁迫时(土壤含水率接近成活的临界土壤含水率值:对于1~5年生苗木约为1.7%)才会出现死亡,这对研究水分与樟子松人工林衰退关系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沙地 樟子松 存活 光合作用 水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不同密度(小面积)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 被引量:42
8
作者 移小勇 赵哈林 +3 位作者 崔建垣 李玉强 左小安 卓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00-1206,共7页
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丘间片林中选择不同密度的樟子松样地,对樟子松在不同栽植密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由于受多年降水偏少的影响,科尔沁沙地的樟子松出现了大量枯梢继而死亡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与林地的密度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丘间片林中选择不同密度的樟子松样地,对樟子松在不同栽植密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由于受多年降水偏少的影响,科尔沁沙地的樟子松出现了大量枯梢继而死亡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与林地的密度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样地林木的死亡率随林地密度的加大呈幂函数关系增加,原先最高密度情况下的林地,保存到现在的活木数量反而最少;林木的平均死亡年龄、最早死亡年龄、冠幅、树高和胸径随林地密度的增加而减小。虽然在其它一些区域的研究结果表明,树高较少受竞争的影响,但是在半干旱区,树高仍然与密度相关。枯梢林木的比例在高密度的样地大于低密度的样地,枯梢对低密度样地的林木基本上没有大的影响。各样地的冠幅和胸径比相差不大,平均只有0.297,以此指标衡量,该地可能更适合单一樟子松林的种植。综合来看,科尔沁沙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栽植樟子松,但初始密度应控制在2800株hm2以下,并应根据生长情况在进入生长高峰期后对林木进行适时间伐,20a龄期的林木其密度保持在2100株hm2左右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状况 樟子松 密度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的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陈伏生 曾德慧 +3 位作者 范志平 陈广生 于占源 赵琼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1,共6页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章古台地区围栏和未围栏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NH+4  N、NO- 3  N、矿质N和微生物体N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观测.结果表明,无论围栏还是未围栏林地,土壤NH+4  N、NO- 3  N和矿质N含量均很低.围栏林地中土壤NH+4  N和矿质...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章古台地区围栏和未围栏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NH+4  N、NO- 3  N、矿质N和微生物体N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观测.结果表明,无论围栏还是未围栏林地,土壤NH+4  N、NO- 3  N和矿质N含量均很低.围栏林地中土壤NH+4  N和矿质N比未围栏林地高(P <0 0 0 1) ,土壤NO-3  N的结果则相反(P <0 0 0 1) ,而土壤微生物体N差异不明显(P <0 0 5 ) .方差分析表明,土壤NH+4  N、NO-3  N、矿质N和微生物体N均存在明显的月份之间差异(P <0 0 0 1) ;土壤NH+4  N、NO-3  N和矿质N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的单峰变化;土壤微生物体N并不是完全随季节波动,而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强的相关性(P <0 0 0 1) .林分和月份对土壤NH+4  N和矿质N的交互作用十分明显(P <0 0 0 1) ,对土壤微生物体N作用明显(P <0 0 5 ) ,而对土壤NO- 3  N作用不明显(P <0 0 5 ) .可见,与未围栏相比,围栏对提高樟子松林N养分有效性、林分生产力和稳定性以及保护环境都是有利的.为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N 樟子松人工林 放牧 凋落物收集 章古台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古台沙地樟子松的天然更新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淑玲 李玉航 +2 位作者 袁春良 吴德东 韩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13,共3页
通过3 a的野外调查与浇水、覆盖试验,分析了影响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天然更新的6个主要因子,即:气候特点、母树林郁闭度、种实、积沙层厚度、枯枝落叶层厚度、植被,特别是影响樟子松天然更新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 通过3 a的野外调查与浇水、覆盖试验,分析了影响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天然更新的6个主要因子,即:气候特点、母树林郁闭度、种实、积沙层厚度、枯枝落叶层厚度、植被,特别是影响樟子松天然更新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是可能的;天然更新的樟子松在空间上呈带状、群团状分布,一般分布在母树树冠投影以外的东北方向;天然更新的樟子松年龄一般是不连续的,主要集中在年降水量大的年份,且每年的5、6、11、12月及翌年1月降水量显著影响着天然更新的樟子松数量;樟子松天然更新可分为林缘更新和林隙更新2种,更新密度一般为1 100~5 200株.hm-2,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林缘天然更新樟子松长势要好于林隙。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进行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古台 沙地 樟子松 天然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树干液流通量的沙地樟子松合理林分密度的确定 被引量:20
11
作者 韩辉 张学利 +3 位作者 党宏忠 徐贵军 张柏习 尤国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7-803,共7页
应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对辽宁省章古台樟子松人工固沙林生长季期间树干液流速率进行了连续5年的测定,结合同步观测的降水、林冠截留量、林内蒸发散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利用水量平衡的方法,推算了现阶段樟子松应有的合理密度。结果表... 应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对辽宁省章古台樟子松人工固沙林生长季期间树干液流速率进行了连续5年的测定,结合同步观测的降水、林冠截留量、林内蒸发散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利用水量平衡的方法,推算了现阶段樟子松应有的合理密度。结果表明:4月上中旬沙地樟子松液流启动,10月中下旬液流基本结束,生长季(4—10月)各月平均液流速率分别为2.58、4.78、5.19、5.01、4.84、4.30、1.93 cm·h-1,以6月份的最高,其次依次为7、8、5、9月份,4、10两月平均液流速率较低。通过推算,径阶14、16、18、20 cm的樟子松纯林的合理密度分别应为688、531、422、344株·hm-2,现有同径阶的林分普遍存在密度过大的问题。研究结果对于现有林分的科学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流速率 樟子松 章古台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林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郭然 王效科 +1 位作者 刘康 杨帆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2-196,202,共6页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我国最重要樟子松原产地─红花尔基的樟子松林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及其机械组成,发现樟子松林下的土壤有机C和N含量与其机械组成呈显著相关,与粉粒含量相关系数高达0.7028和0.7209,与土壤容重呈现负相关,相关...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我国最重要樟子松原产地─红花尔基的樟子松林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及其机械组成,发现樟子松林下的土壤有机C和N含量与其机械组成呈显著相关,与粉粒含量相关系数高达0.7028和0.7209,与土壤容重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5760和0.5937。樟子松林土壤平均C、N密度分别为19.5 kg/m2和1.8 kg/m2,比同地区的桦木林和农田土壤低。同时也发现,樟子松林土壤C、N含量与地形有关,一般阳坡高于阴坡,下坡高于上坡;天然樟子松林的土壤C、N密度随年龄先出现增长,到25年时达到最高值,30年以后有下降趋势,这与土壤质地的变化密切相关。在该地区,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土壤C、N含量的差异也主要受土壤质地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有机碳 全氮 机械组成 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枯梢病的防治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贵军 宋晓东 +4 位作者 刘桂荣 陈江燕 吴锈钢 李淑华 吴景云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19,共4页
樟子松移植苗枯梢病 Sphaeropsissapinea可以通过药剂有效地进行防治。移植前以 50 %多菌灵 wp 50 0倍液浸苗 ;在人工林中 ,内吸性杀菌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为首选药剂 ;在树木新梢生长停止期和展叶中期 (辽西北为 6月初和 6月中旬 ) ,7... 樟子松移植苗枯梢病 Sphaeropsissapinea可以通过药剂有效地进行防治。移植前以 50 %多菌灵 wp 50 0倍液浸苗 ;在人工林中 ,内吸性杀菌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为首选药剂 ;在树木新梢生长停止期和展叶中期 (辽西北为 6月初和 6月中旬 ) ,70 %甲基托布津 wp 1 0 0 0倍液或 50 %多菌灵 wp50 0倍液防治 2次。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效果不佳。适时的卫生伐对该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松枯梢病 防治 杀菌剂 营林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稀疏规律 被引量:49
14
作者 曾德慧 姜凤岐 +1 位作者 范志平 杜晓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35-242,共8页
林分在自然稀疏过程中 ,与密度相关的死亡是由林木大小的增加引起的。因此 ,很自然地要选择反映林木大小的指标 ,来表示林木株数与林木大小的关系。选取林分总断面积作为林木大小的指标 ,建立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稀疏过程中林分密度... 林分在自然稀疏过程中 ,与密度相关的死亡是由林木大小的增加引起的。因此 ,很自然地要选择反映林木大小的指标 ,来表示林木株数与林木大小的关系。选取林分总断面积作为林木大小的指标 ,建立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稀疏过程中林分密度与总断面积的相关关系 ,旨在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依据。对自然稀疏 -3 / 2法则进行的评述 ,认为尽管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斜率 -3 / 2存在的精确性 ,但它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的常数 ,并且考虑到各种现实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人工林 自然稀疏 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榆林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及枯落物水文效应 被引量:23
15
作者 王谦 孙保平 +5 位作者 丁国栋 赵国平 邓继峰 高广磊 王新星 李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3-132,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及枯落物的水文效应。【方法】以陕西榆林不同密度(550,800,1 250,1 750,2 050,2 250,3 850株/hm2)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林下设置标准地采集土壤及枯落物,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密...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及枯落物的水文效应。【方法】以陕西榆林不同密度(550,800,1 250,1 750,2 050,2 250,3 850株/hm2)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林下设置标准地采集土壤及枯落物,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持水量及枯落物的持水特性。【结果】7种林分密度樟子松人工林中,密度为800株/hm2林地土壤的含水率最大(6.88%),土壤体积质量最小(1.51 g/cm3),总孔隙度最大(42.99%),土壤有效持水能力最强(147.55 t/hm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枯落物总蓄积量不断增加,其值为16.23~27.99t/hm2,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表现为3 850株/hm2>2 250株/hm2>2 050株/hm2>1 750株/hm2>1 250株/hm2>800株/hm2>550株/hm2,其中以林分密度为3 850株/hm2林地的最强,达45.14 t/hm2,是林分密度为800株/hm2林地的1.8倍。不同林分密度下,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樟子松人工林分密度越大,枯落物总蓄积量越高,持水能力越强;但其土壤含水率、总孔隙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土壤持水能力先增强后减弱。因此,人工林水文功能的充分发挥应综合考虑土壤含水率、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林地枯落物蓄积量等持水特性,从而确定最适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人工林 林分密度 土壤 枯落物 水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彰武松、樟子松光合生产与蒸腾耗水特性 被引量:23
16
作者 孟鹏 李玉灵 +1 位作者 尤国春 王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050-3060,共11页
采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性成熟(18 a)阶段彰武松(Pinus densiflora var.zhangwuens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光合及蒸腾指标不同季节日变化进行了测定,并采用切枝蒸腾法对两个树种叶片气孔蒸腾和角质层蒸腾进行... 采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性成熟(18 a)阶段彰武松(Pinus densiflora var.zhangwuens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光合及蒸腾指标不同季节日变化进行了测定,并采用切枝蒸腾法对两个树种叶片气孔蒸腾和角质层蒸腾进行对比测定,评价了气孔开闭敏感性,探讨了两个树种光合生产与蒸腾耗水特性。结果表明:在同样生境条件下,彰武松比樟子松有较大的光合速率(Pn)和较小的蒸腾速率(Tr)。在5月和7月,彰武松的Pn和Tr日变化呈现明显双峰型,其Pn和Tr"午休"现象均主要受气孔限制;在10月呈单峰型。樟子松的Pn和Tr日变化在整个生长季均呈单峰型,而且,彰武松日光合量(DAP)均高于樟子松,是樟子松的163.4%(5月)、211.1%(7月)和183.6%(10月)。光响应曲线参数表明:在不同月份,彰武松最大光合速率(Pmax)均大于樟子松,且光饱和点(LSP)较高,光补偿点(LCP)较低。在任意被测时刻,彰武松气孔导度(Gs)和Tr都小于樟子松。彰武松具有较小气孔和角质层蒸腾速度,并且在同样干旱条件下,彰武松气孔下陷,其气孔的开闭反应更加敏感。彰武松水分利用效率(WUE)较高,约是樟子松的2.29倍。这些结果暗示,彰武松以其高的光合速率和低的蒸腾耗水特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以其敏感的气孔开闭机制和旱生叶片结构进而实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速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彰武松 樟子松 光合生产 蒸腾耗水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天然樟子松林遗传多样性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周志强 郝雨 +1 位作者 刘彤 姜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2-27,共6页
该文利用ISSR技术分析了大兴安岭北段4个不同海拔梯度、3个不同群落及3个纬度梯度的樟子松天然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16个筛选出的随机引物在3组共240株个体中,分别检测出162、156和169个多态位点,总多态位点的百分率分别达到85... 该文利用ISSR技术分析了大兴安岭北段4个不同海拔梯度、3个不同群落及3个纬度梯度的樟子松天然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16个筛选出的随机引物在3组共240株个体中,分别检测出162、156和169个多态位点,总多态位点的百分率分别达到85.26%、82.11%和88.95%,樟子松天然林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海拔、群落和纬度等不同的尺度上,樟子松天然林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较低,遗传变异多来自群体内部.海拔及纬度因子显著影响樟子松天然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不同群落类型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遗传多样性 海拔 纬度 群落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无性系种子园矮化处理对结实及种子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福森 李树森 +2 位作者 李晶 贯春雨 王红梅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6-28,共3页
以黑龙江省龙江县错海林场樟子松无性系种子园母树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龄母树的当年生嫩枝及1年生老枝,采用不同修剪时间进行修枝矮化处理,探讨矮化处理对种子园母树结实及种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8年生樟子松母树截顶,对树冠侧枝... 以黑龙江省龙江县错海林场樟子松无性系种子园母树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龄母树的当年生嫩枝及1年生老枝,采用不同修剪时间进行修枝矮化处理,探讨矮化处理对种子园母树结实及种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8年生樟子松母树截顶,对树冠侧枝顶芽数量影响较小,可形成良好冠型;樟子松母树截头处理,在春天新梢封顶后进行效果较好,具体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宜。樟子松母树可在8年生、15年生和20年生时,分3次截头矮化处理,可有效控制结实高度。樟子松种子园矮化后母树单果质量提高了46.7%,单株结实量提高了95.5%,种子产量增加1.07倍,种子质量增加17.2%,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提高了8.1和3.1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种子园 矮化 结实 种子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人工林樟子松径向生长对水热梯度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李露露 李丽光 +5 位作者 陈振举 周永斌 张先亮 白学平 常永兴 肖建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4508-4517,共10页
基于树轮年代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辽宁地区人工林樟子松年轮宽度年表网络,研究人工林樟子松树木年轮生长变化,探讨樟子松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其对水热梯度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各采样点人工林樟子松的径向生长变化呈现... 基于树轮年代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辽宁地区人工林樟子松年轮宽度年表网络,研究人工林樟子松树木年轮生长变化,探讨樟子松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其对水热梯度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各采样点人工林樟子松的径向生长变化呈现较为一致的显著下降趋势(P<0.05),并且下降趋势由西北至东南降低。空间上水平上,研究区樟子松的径向生长与研究区降水和相对湿度的空间梯度变化吻合(P<0.05),均呈西北至东南增加的特点;各采样点樟子松年轮宽度变化的平均敏感度与降水量、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但与温度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各样点樟子松径向生长与月降雨量和月平均相对湿度多呈正相关关系,与月平均温度多呈负相关关系,进一步表明区域水分因子对人工林樟子松生长的限制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樟子松 年轮宽度年表 径向生长 水热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人工幼林密度与个体生长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22
20
作者 刁淑清 沈海龙 +2 位作者 潘建中 徐程杨 韩国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13,共5页
以孟家岗的樟子松密度试验样地定期观测和集中调查材料为基础,对林分密度与林木个体生长和形质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30a以下的幼林,林分密度与林分平均直径、林分平均高、冠长、冠幅、轮枝内枝数、枝直径、枝长和林分平... 以孟家岗的樟子松密度试验样地定期观测和集中调查材料为基础,对林分密度与林木个体生长和形质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30a以下的幼林,林分密度与林分平均直径、林分平均高、冠长、冠幅、轮枝内枝数、枝直径、枝长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林分密度越大,林分平均直径、林分平均高、冠长、冠幅、枝直径、枝长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越小,轮枝内枝数越少;林分密度越小,林分平均直径、林分平均高、冠长、冠幅、枝直径、枝长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越大,轮枝内枝数越多。但是林分密度与不同生长级林木平均直径、平均高、冠长、冠幅、轮枝内枝数、枝直径、枝长和平均单株材积的关系比较复杂。总的来看,密度对各个指标的影响程度因林木生长级的增大而减少,因林木生长级的降低而增大。密度对上层木的树高、冠长、冠幅、树冠上层枝直径和枝长等的影响比较小;而对林木直径和单株材积,即使是上层木,影响也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林分密度 生长指标 形质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