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针刺十七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
1
作者 金平 张路平 +3 位作者 余静 曾凡凡 杨丙奎 崔凤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9期1303-1306,共4页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探讨针刺十七椎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方法将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PDM)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刺组,针刺干预前后对患者分别进行rs-fMRI检查。采用低频振幅(ALFF)和局部一致性(ReHo)评价脑自发...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探讨针刺十七椎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方法将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PDM)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刺组,针刺干预前后对患者分别进行rs-fMRI检查。采用低频振幅(ALFF)和局部一致性(ReHo)评价脑自发活动。分析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与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FC)。结果PDM患者经针刺治疗后,月经疼痛明显缓解,治疗前后ALFF和ReH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VA组针刺治疗有效患者左侧PAG与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右侧中央后回、右侧后眶额叶皮质(OFC)、左侧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左侧缘上回、左侧角回和左小脑半球crus I小叶FC增强(P<0.05)。结论针刺十七椎穴治疗PDM的中枢机制与PAG疼痛网络、下行疼痛调节系统、默认模式网络、情绪等脑区之间的FC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针刺 十七椎 功能连接 下行疼痛调节系统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