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6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度翻译视域下《史记》俄译本副文本研究——以维亚特金父子《史记》俄译本为例
1
作者 陈秋利 《今古文创》 2025年第14期93-97,共5页
《史记》作为重要文史典籍,具有极高史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本文以维亚特金父子的《史记》俄译本为研究对象,在深度翻译视域下探讨其副文本。深度翻译旨在借助添加阐释性材料,呈现源语文本的文化背景。维亚特金父子译本的... 《史记》作为重要文史典籍,具有极高史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本文以维亚特金父子的《史记》俄译本为研究对象,在深度翻译视域下探讨其副文本。深度翻译旨在借助添加阐释性材料,呈现源语文本的文化背景。维亚特金父子译本的副文本丰富,以第一卷703条脚注为例,包含背景描述、意义阐释、分层递进、深层铺垫、复合型等多种类型脚注。这些脚注有效解决了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难题,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思想与策略,提升了译本学术价值,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翻译 《史记 俄译本 副文本 维亚特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视域下《史记·世说新语》英译研究
2
作者 邓宇 《今古文创》 2025年第13期104-106,共3页
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不断传播,蔡志忠所绘的漫画英文版《史记·世说新语》开创了典籍漫画英译的先河。因学界对典籍英译的研究角度主要是语言维度,目前使用多模态分析《史记·世说新语》图文关系的文献还未出现。本文... 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不断传播,蔡志忠所绘的漫画英文版《史记·世说新语》开创了典籍漫画英译的先河。因学界对典籍英译的研究角度主要是语言维度,目前使用多模态分析《史记·世说新语》图文关系的文献还未出现。本文使用多模态视角下的图文关系,分析其对典籍英译的效果。以期中国众多的优秀典籍在未来的海外传播中欣欣向荣,借助多模态屹立于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史记·世说新语》 典籍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考证五则
3
作者 杨逢彬 张雨涛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3期99-107,共9页
《史记》流传时间久远,篇幅丰富,至今还留存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疑难字词问题,例如:“禁不得祠”中,“禁不得”乃一语义复现结构,“禁”可与各类否定词,组成语义复现形式;“乃循从代来功臣”,“循”确诂为“安慰、抚慰”,不必从《汉书》异... 《史记》流传时间久远,篇幅丰富,至今还留存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疑难字词问题,例如:“禁不得祠”中,“禁不得”乃一语义复现结构,“禁”可与各类否定词,组成语义复现形式;“乃循从代来功臣”,“循”确诂为“安慰、抚慰”,不必从《汉书》异文改为“修”;“铸钱器”,“钱”当是“铁”的讹字,义为“铸造铁制器具”;“且夫楚唯无强”,“唯无”是文献中常见结构,表示一种假设情况;“数见不鲜”中,“鲜”指新杀的肉食,非指人际关系的新鲜感。以上五处需要回到当时语言环境中,通过足量的书证归纳,运用考察分布等方法,给予更加准确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疑难字词 “禁不得” “循” “铸钱器” “唯无” “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史记》与先秦文化精神研究的典范之作——评王长顺教授的《先秦士人与司马迁》
4
作者 马倩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25-128,共4页
王长顺教授的《先秦士人与司马迁》一书,全面融通思想史与文化史,重点探讨了司马迁与先秦士人的关系,研究视角新颖,学术视域宏阔,论证严密周详。其对先秦文化脉络的梳理,对司马迁多方面继承先秦文化的总结,对《史记》所体现出的人文精... 王长顺教授的《先秦士人与司马迁》一书,全面融通思想史与文化史,重点探讨了司马迁与先秦士人的关系,研究视角新颖,学术视域宏阔,论证严密周详。其对先秦文化脉络的梳理,对司马迁多方面继承先秦文化的总结,对《史记》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的挖掘,有助于深入认识司马迁与《史记》的历史地位,也为推进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术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长顺 先秦士人 司马迁 《史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汉书》“论赞序”语气类成分及相关句式比较研究
5
作者 张雨涛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53-60,共8页
以《史记》和《汉书》的“论赞序”为考察对象,全面统计比较两者在语气类成分(语气词、叹词、表语气组合)上的使用差别。综合来看,《史记》的语气类成分较之《汉书》在使用类型和总数上都要丰富,而且几类表言说主观性的语气词使用数量... 以《史记》和《汉书》的“论赞序”为考察对象,全面统计比较两者在语气类成分(语气词、叹词、表语气组合)上的使用差别。综合来看,《史记》的语气类成分较之《汉书》在使用类型和总数上都要丰富,而且几类表言说主观性的语气词使用数量上差异明显。同时,语气词往往和句首词组成表各类语气情态的句式,两书在这类句法格式上也存在颇多不同。语气类成分使用的不同当为两书维持语言主、客观性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语气类成分 使用差异 表情态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历《史记故事图册》研究
6
作者 孔叙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6,共7页
文章对清初吴历《史记故事图册》的画法与相关文献之间的关系作了考察,并基于吴历总体的字法系统研究《史记故事图册》跋文特征以确定其创作时间范围,进而考察吴历该时间范围内的活动以探讨该套作品的创作背景。该册画法有一定个性,创作... 文章对清初吴历《史记故事图册》的画法与相关文献之间的关系作了考察,并基于吴历总体的字法系统研究《史记故事图册》跋文特征以确定其创作时间范围,进而考察吴历该时间范围内的活动以探讨该套作品的创作背景。该册画法有一定个性,创作于1670年随许之渐出游京师期间,受画者应为清朝“贰臣”高官龚鼎孳,画法风格受当时京城氛围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历 《史记故事图册》 屋木人物画 许之渐 龚鼎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稼轩词惯用的《史记》典故与心境表达——以司马相如、李广、张良为例
7
作者 孟祥璐 乌玲花 《语文学刊》 2024年第4期86-96,共11页
稼轩词具有鲜明的学问化倾向,出现了大量运用《史记》典故的情况。然稼轩善于“掉书袋”,词作所呈现的一些典故可能更多源于展现才学的考量而并非别有深意。因此,研究稼轩词的用典意图要尽量规避上述随机性的成分而更关注于反复出现的... 稼轩词具有鲜明的学问化倾向,出现了大量运用《史记》典故的情况。然稼轩善于“掉书袋”,词作所呈现的一些典故可能更多源于展现才学的考量而并非别有深意。因此,研究稼轩词的用典意图要尽量规避上述随机性的成分而更关注于反复出现的人物典故。在稼轩词中,司马相如、李广以及张良的相关典故出现次数最多,且断崖式领先于其他《史记》典故。总体来看,这些被频繁引用的人物典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稼轩特定时期的心境与思绪,相如倦游之典反映其宦海沉浮的政治失意;李广难封等典故契合稼轩本人的身世际遇;而张良从赤松子游则吻合稼轩退居时期暂避锋芒的时局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弃疾 稼轩词 《史记 典故 心境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秦史征兆叙事所体现的兴亡趋向
8
作者 陈佳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在《史记·秦本纪》及《史记》中与秦相关的文献中,征兆被广泛运用,并在秦的兴亡这一历史问题记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史记·秦本纪》及相关文献中的征兆贯穿了秦兴亡的全过程,司马迁有意通过征兆与客观因素一同全... 在《史记·秦本纪》及《史记》中与秦相关的文献中,征兆被广泛运用,并在秦的兴亡这一历史问题记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史记·秦本纪》及相关文献中的征兆贯穿了秦兴亡的全过程,司马迁有意通过征兆与客观因素一同全面深刻地展现秦的兴亡及其对秦兴亡问题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征兆叙事 《秦本纪》 兴亡趋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媒体叙事视角下古籍的大众化出版现状与优化策略探究———以《史记》为例
9
作者 吴宇 章萌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1期1-5,17,共6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古籍出版行业的大众化传播与媒体融合趋势日益显著。从跨媒体叙事的角度出发,将《史记》作为具体分析对象,来考察目前古籍大众化出版的主要形式及其特征,分析其在媒体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古籍出版行业的大众化传播与媒体融合趋势日益显著。从跨媒体叙事的角度出发,将《史记》作为具体分析对象,来考察目前古籍大众化出版的主要形式及其特征,分析其在媒体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我国古籍的大众化出版提出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体叙事 古籍 大众化出版 《史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断代与文献环境:《史记》对《天子游猎赋》成篇过程的重构
10
作者 周金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8,共11页
《天子游猎赋》成篇年代历来聚讼纷纭,对已有研究进行考辨,发现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所载“奏赋为郎”时间等同于赋成时间的研究思路存在问题。《天子游猎赋》实际写作时间应在司马相如为郎之后,且后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动态修... 《天子游猎赋》成篇年代历来聚讼纷纭,对已有研究进行考辨,发现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所载“奏赋为郎”时间等同于赋成时间的研究思路存在问题。《天子游猎赋》实际写作时间应在司马相如为郎之后,且后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动态修改过程“。奏赋为郎”是司马迁出于叙史连贯而作出的史料剪裁与重构。司马迁如此处理,一方面与著史目的及编史体例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编史时所面临的文献环境有关。由于《天子游猎赋》动态成篇,定稿时间未被强化,故年代信息本就失载。司马迁参考口碑史料,安排与作赋渊源最深的“征召为郎”作为赋作出场契机,并简化赋作成篇过程,进而前置与“为郎”合并,最终虚构了“奏赋为郎”情节。这一调整既保证了行文连贯,又表现出接近历史实情的一面,且不悖全篇主旨,从而实现了司马迁心中特定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天子游猎赋》 动态成篇 史书编纂 文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所载武王伐纣年月日考
11
作者 孙锐泽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6期71-73,共3页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年月日,这为后世研究武王伐纣的公历年月日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然而,《史记》记载的武王伐纣的年月日,相互之间却存在歧异。究其原因,当是司马迁在记载武王伐纣的年月日时依据了不同的历法建正,导致...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年月日,这为后世研究武王伐纣的公历年月日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然而,《史记》记载的武王伐纣的年月日,相互之间却存在歧异。究其原因,当是司马迁在记载武王伐纣的年月日时依据了不同的历法建正,导致记载不一致。本文结合其他文献的记载,并依据相同的历法建正,对其进行了重新梳理,认为武王伐纣的年月日当是如下:观兵盟津当是周武王十年,牧野之战当是周武王十二年;若依据的历法建丑,则师渡盟津当是周武王十二年正月戊午日,牧野之战当是周武王十二年二月甲子日;若依据的历法建寅,则师渡盟津当是周武王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牧野之战当是周武王十二年正月甲子日。本文的观点,希望能为将来进一步研究武王伐纣的公历年月日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武王伐纣 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复仇书写对清代侠义小说的影响
12
作者 杨敏娟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7期22-25,共4页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历史见解,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复仇书写作为《史记》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以其悲壮激昂的情感色彩和精彩纷呈的复仇情节,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历史见解,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复仇书写作为《史记》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以其悲壮激昂的情感色彩和精彩纷呈的复仇情节,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尤其对于清代侠义小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史记》的侠义复仇对清代侠义小说在复仇主题的继承与创新,复仇模式的新变,叙事手法的继承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展现了《史记》复仇书写与清代侠义小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学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复仇 清代侠义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中的“楚人”气质及其影响
13
作者 张明辉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2期33-36,共4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开创性地从人的角度去书写历史。尧舜禹到夏商周之间,诞生了一个强大的群体-楚人群体,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其形成于发展的轨迹,并对楚人的概念范围进行定义。《史记》中记载刻画的楚人群体具有爱国、复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开创性地从人的角度去书写历史。尧舜禹到夏商周之间,诞生了一个强大的群体-楚人群体,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其形成于发展的轨迹,并对楚人的概念范围进行定义。《史记》中记载刻画的楚人群体具有爱国、复仇及剽悍率直的整体精神气质。到西汉初期,由于新生的朝代主要由楚人建立,整个社会在音乐、文学、哲学等方面都受到楚人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楚文化浓郁的社会氛围下,司马迁特殊的人生遭际与楚人的鲜明气质产生共鸣,创作了《史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楚人气质 楚文化 司马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司马迁《史记》中进步的思想观
14
作者 代寒冰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6期85-87,共3页
关于司马迁的生卒年,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应于汉景帝中元五年至汉武帝末年。汉朝正值繁荣鼎盛之时,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时代的变革与强盛为司马迁撰写《史记》提供了重要条件,也造就了司马迁的卓越成就... 关于司马迁的生卒年,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应于汉景帝中元五年至汉武帝末年。汉朝正值繁荣鼎盛之时,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时代的变革与强盛为司马迁撰写《史记》提供了重要条件,也造就了司马迁的卓越成就。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创作宗旨,秉持着唯物主义精神,心系民生,发前人之未发,呕尽毕生心血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部书中所蕴含的进步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思想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与《聊斋志异》中的酷吏形象对比
15
作者 牛璐莹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期43-46,共4页
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第一次为古代官场中作风与传统儒家道德理念稍显背离的官吏群体立传、命名,称其为“酷吏”。此后这一称呼为后代各种文学作品所沿用。《史记》中的“酷吏”形象,苛刻狠厉,却又为汉初社会稳定做出不可... 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第一次为古代官场中作风与传统儒家道德理念稍显背离的官吏群体立传、命名,称其为“酷吏”。此后这一称呼为后代各种文学作品所沿用。《史记》中的“酷吏”形象,苛刻狠厉,却又为汉初社会稳定做出不可忽略的贡献。《聊斋志异》中的“酷吏”形象,残酷暴虐,贪腐昏聩。从《史记》到《聊斋志异》,全面多元的“酷吏”形象,逐渐演变为仅余残暴个性的“反派”,深究其中原因,与文本体裁特点、作者所处时代、作者主观意愿等因素息息相关。本文将依次分析《史记》与《聊斋志异》的酷吏形象,再将二者对比分析,探究造成其变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酷吏形象 《史记 《聊斋志异》 对比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写《史记》
16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4年第12期78-79,共2页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祖先在西周时期就担任太史之职,修撰史书。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担任汉武帝的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典籍等。司马迁10岁时到了长安。
关键词 太史令 《史记 司马谈 西汉时期 西周时期 司马迁 汉武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路径探析
17
作者 李玮 《航天工业管理》 2025年第2期45-47,共3页
红色档案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单位、组织、个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以及革命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档案资源蕴含着丰... 红色档案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单位、组织、个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以及革命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档案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彰显了民族优良传统,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红色档案资源 民族优良传统 档案资源开发利用 红色基因 路径探析 史记 保存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同义连用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其和 《语言科学》 2003年第4期73-80,共8页
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重要语言现象,了解同义连用的用词规律,对注释、阅读古书,研究古汉语词义及并列复合词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史记》为语料,对其中的同义连用从共时角度进行研究。经研究,发现《史记》同义连用主要有以... 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重要语言现象,了解同义连用的用词规律,对注释、阅读古书,研究古汉语词义及并列复合词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史记》为语料,对其中的同义连用从共时角度进行研究。经研究,发现《史记》同义连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数量的不均衡性;结构的松散性;意义的完整定型性;组合的灵活性;词性的基本稳定性;语法功能的统一性;语义构合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同义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人物容貌品评与人物形象类型化刍议 被引量:2
19
作者 江君 张玉春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08年第1期45-49,共5页
《史记》书司马迁重视人物容貌品评,为文学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两条类型途径:恶人有恶貌;好人有美貌。由于存在较多特例,司马迁又修正自己的容貌观念,超越外在形貌束缚,重视人物的道德品质、历史功绩、社会影响等让人生价值得以延续的本质... 《史记》书司马迁重视人物容貌品评,为文学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两条类型途径:恶人有恶貌;好人有美貌。由于存在较多特例,司马迁又修正自己的容貌观念,超越外在形貌束缚,重视人物的道德品质、历史功绩、社会影响等让人生价值得以延续的本质内涵,从而开辟了塑造文学形象类型的第三条途径:矮小丑陋的形象却因高尚的道德品质、巨大的历史功绩或深刻社会影响而更令人尊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容貌品评 人物形象 类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形象的知识考古 被引量:11
20
作者 许兆昌 杨龙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2,共8页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塑造的黄帝形象,包括政治、经济和宗教三个主要方面。政治上,黄帝实现了"统一",并为巩固"统一"做出重要贡献;经济上,黄帝重视发展种植农业及家畜养殖业,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塑造的黄帝形象,包括政治、经济和宗教三个主要方面。政治上,黄帝实现了"统一",并为巩固"统一"做出重要贡献;经济上,黄帝重视发展种植农业及家畜养殖业,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也取得重要成就;宗教上,黄帝具有突出的神巫特征,是集宗教神权与政治权力于一身的远古帝王。《史记·五帝本纪》中的黄帝,实是司马迁兼采先秦、秦汉不同时期的史实和思想家们的社会政治理想而塑造的形象,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阶段在不同方面所取得成就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黄帝 知识来源 历史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