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沪港通”、“深港通”与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曾珠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3-66,共4页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沪港通"的运行以及即将推出的"深港通"对中国资本市场及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香港金融中心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会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和健康发...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沪港通"的运行以及即将推出的"深港通"对中国资本市场及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香港金融中心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会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两地资本市场能够实现双赢。但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风险,比如两地交易制度和监管体制差异所带来的风险、市场波动风险、投资风险、汇率风险、金融危机传导风险等。对此,文章旨在挖掘现象背后隐藏的风险,找出导致风险的本质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提升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防范资金风险、汇率风险、加强额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深港通 资本市场 资金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港通、深港通政策对标的股票定价效率影响及其对比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 被引量:18
2
作者 胡振华 刘佩瑶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5,共7页
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启建立了内地与香港地区两市资本的联通机制,是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的一项探索性举措。本文基于有效市场理论分析表明,与香港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将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价效率,随后分别选取了政策实施前... 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启建立了内地与香港地区两市资本的联通机制,是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的一项探索性举措。本文基于有效市场理论分析表明,与香港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将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价效率,随后分别选取了政策实施前后上证、深证股市陆股通和非陆股通股票日交易数据,构造了反映股价信息反应程度的指标、反映股价信息反应速度的指标来衡量沪港通标的股票的定价效率,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沪港通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股票定价效率,市场信息反应程度有所提升,但信息反应速度并无明显改善,总体而言作用仍然有限,而深港通的开通效果更为显著,在信息反应程度和速度上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深港通 定价效率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港通对大陆、香港股票市场波动溢出的影响研究——基于沪深300指数、恒生指数高频数据 被引量:38
3
作者 杨瑞杰 张向丽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9-59,共11页
采用沪深300指数和恒生指数高频数据,利用Barndorff-Nielsen的波动率分解模型、平稳性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VEC模型研究沪港通对大陆、香港股票市场波动溢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之前,只存在香港股票市场整体波动、连续波动和跳... 采用沪深300指数和恒生指数高频数据,利用Barndorff-Nielsen的波动率分解模型、平稳性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VEC模型研究沪港通对大陆、香港股票市场波动溢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之前,只存在香港股票市场整体波动、连续波动和跳跃波动对大陆股票市场连续波动的单向溢出;沪港通之后,存在大陆股票市场整体波动、跳跃波动对香港股票市场连续波动的单向溢出,且存在大陆股票市场连续波动和香港股票市场连续波动的双向溢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波动溢出 波动率分解 高频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港通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和流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许香存 陈志娟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6年第6期76-83,共8页
基于交易机制和异质投资者行为的相互作用,本文采用沪股数据研究了沪港通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和流动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具有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携带国际市场风险进入A股市场,引起中小投资者的过度恐慌,在缺少有效避险的众多衍生工... 基于交易机制和异质投资者行为的相互作用,本文采用沪股数据研究了沪港通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和流动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具有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携带国际市场风险进入A股市场,引起中小投资者的过度恐慌,在缺少有效避险的众多衍生工具的情况下,价格波动性增加。在投资风险增加之后,国内机构投资者通过频繁交易过度投机的成本增加,受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的吸引逃出内地市场,中小投资者逐渐变得更加谨慎,市场流动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投资者行为 流动性 波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市场开放能抑制企业避税吗——基于沪港通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21
5
作者 支晓强 王瑶 侯德帅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0-84,共15页
资本市场开放作为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刻改变了中国资本市场交易者结构特征,可能对上市公司的自利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沪港通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能显著抑制企业的避税行为。影响机制检验表明,资本... 资本市场开放作为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刻改变了中国资本市场交易者结构特征,可能对上市公司的自利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沪港通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能显著抑制企业的避税行为。影响机制检验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不仅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抑制高管避税寻租动机,而且有助于改善公司信息质量、增加避税成本,从而降低企业避税水平。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这一影响对于税收征管强度较低地区的企业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可以作为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促进企业规范自身行为,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这为后续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企业避税 公司治理 信息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港通背景下沪港股市联动性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陈九生 周孝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87-93,共7页
利用Beta-skew-t-EGARCH模型对沪港股市收益率序列进行波动建模,然后采用Copula函数分析"沪港通"实施前后沪港股市联动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沪港通"的实施增强了沪港两市之间的联系,加快了两市之间的融合与一体... 利用Beta-skew-t-EGARCH模型对沪港股市收益率序列进行波动建模,然后采用Copula函数分析"沪港通"实施前后沪港股市联动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沪港通"的实施增强了沪港两市之间的联系,加快了两市之间的融合与一体化进程。从尾部相关系数均值来看,"沪港通"实施后,两市同步下跌的概率大于同步上涨的概率。而且,"沪港通"实施后两市场对波动冲击的响应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Beta-skew-t-EGARCH模型 COPULA函数 联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化解还是推波助澜 被引量:24
7
作者 伊志宏 刘鑫魁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45,共15页
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本文以2014年实施的沪港通政策作为外生冲击构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0—2016年沪港通与深港通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本文以2014年实施的沪港通政策作为外生冲击构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0—2016年沪港通与深港通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沪港通的实施能够降低标的企业财务风险,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促进标的公司投资效率的提高和融资约束的缓解是沪港通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影响对非国有和治理薄弱的企业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和破产倒闭,在防范化解微观企业风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为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健全上市公司风险管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沪港通 企业财务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协高阶矩视角的沪港股市风险传染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王鹏 吴金宴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9-42,共14页
金融风险传染(financial risk contagion)不仅是资产配置和套期保值决策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直接关系着一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运用协高阶矩(协偏度、协波动率、协峰度等)风险传染判定方法,实证检验了沪港通实施... 金融风险传染(financial risk contagion)不仅是资产配置和套期保值决策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直接关系着一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运用协高阶矩(协偏度、协波动率、协峰度等)风险传染判定方法,实证检验了沪港通实施前后上海和香港两地股票市场间的风险传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实施后,上海股市向香港股市的第一类协偏度(均值→波动率)、协波动率、经调整的相关系数、协峰度等的风险传染统计量值依次变大,同样依据风险传染统计量值的大小,香港股市对上海股市的风险传染途径依次为协四阶矩(协波动率、协峰度)、第一类协偏度和经调整的相关系数,协高阶矩成为沪港股市间双向风险传染的主要途径;因资本净流动数额和投资者教育等因素,上海股市对香港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风险传染 协高阶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市A股交易量与收益率关联性及沪港通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姬晓辉 王超凡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8-126,共9页
以沪市A股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28日交易数据为样本,采用构建交易量策略投资组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交易量与收益率的相关关系以及沪港通对其的影响。首先,以50个交易日为1个交易区间,将整个样本区间划分为46个交易区间,同时将企业按... 以沪市A股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28日交易数据为样本,采用构建交易量策略投资组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交易量与收益率的相关关系以及沪港通对其的影响。首先,以50个交易日为1个交易区间,将整个样本区间划分为46个交易区间,同时将企业按流通市值划分为小企业、中企业、大企业,检验不同企业组内高交易量与低交易量股票组合的收益率变动;其次,将整个样本区间划分为沪港通开通前和开通后两个区间,比较分析沪港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沪市A股存在"反转"现象,且企业规模对其有显著影响,而沪港通的开通减弱了这种"反转"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市A股 沪港通 交易量 收益率 反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市场开放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晓亮 李冬 王维红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1-97,共17页
"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基于Lawless(2010)和Chaney(2016)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理论分析表明,通过增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提高生产率,资... "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基于Lawless(2010)和Chaney(2016)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理论分析表明,通过增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提高生产率,资本市场开放促进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展边际,但是抑制了集约边际。基于2007—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使用"渐进"倍差法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上述理论命题。异质性分析显示,资本市场开放显著促进了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集约边际以及资本密集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展边际。研究对进一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深港通 资本市场开放 对外直接投资 扩展边际 集约边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市场开放与中国上市公司出口边际——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晓亮 耿伟 李冬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27,共14页
先基于拓展的Chaney(2016)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出口边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随后采用2007—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的准自然实验,并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系统地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以... 先基于拓展的Chaney(2016)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出口边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随后采用2007—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的准自然实验,并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系统地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为表征的资本市场开放,显著地促进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扩展边际(出口倾向)和集约边际(出口规模);资本市场开放通过获取更多的外源流动性以减少融资约束,降低了上市公司进入出口市场的生产率门槛,进而促进其出口边际;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促进出口效应在国有上市公司和资本密集型上市公司中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上市公司 出口边际 沪深港通 融资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市场开放促进企业创新了么?——基于陆港通样本的微观证据 被引量:31
12
作者 马妍妍 俞毛毛 程京京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9-52,共14页
文章选择2014年至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QFII持股比例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代理变量,并将陆港通政策出台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面板DID分析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研发规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企业研发... 文章选择2014年至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QFII持股比例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代理变量,并将陆港通政策出台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面板DID分析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研发规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企业研发规模提升;(2)资本市场开放对研发的刺激主要通过降低信贷依赖、提升外部监督作用、提升TFP水平来实现;(3)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通过解决“生产率悖论”提升研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研发投资 陆港通 融资约束 生产率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资流入中国股票市场的“双刃剑”效应及对策 被引量:5
13
作者 宋兰笑 孙灵燕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8-108,共11页
近年来外资大幅流入我国股票市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引起国内监管机构以及投资者的关注。阐述外资进入我国股票市场的路径及分布情况,解析外资影响股票市场的机制和效果,并总结发达经济体日本和韩国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我国股... 近年来外资大幅流入我国股票市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引起国内监管机构以及投资者的关注。阐述外资进入我国股票市场的路径及分布情况,解析外资影响股票市场的机制和效果,并总结发达经济体日本和韩国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我国股票市场完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辩证看待外资流入的“双刃剑”效应,在积极引导外资流入的同时需要有效防范股票市场与汇率波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资流入 陆股通 股票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港通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及货币政策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甘易 谭思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第3期48-52,共5页
沪港通作为继QFII、QDII及RQFII的又一资本管道,加快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沪港通通过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影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继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稳定性和独立性产生影响。由于目前沪港通在投资者准入、投资... 沪港通作为继QFII、QDII及RQFII的又一资本管道,加快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沪港通通过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影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继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稳定性和独立性产生影响。由于目前沪港通在投资者准入、投资标的范围、投资额度等方面存在限制,其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及货币政策现有影响有限,但潜在影响很大。未来可以通过审慎放开沪港通条件限制、加强沪港通跨境资本流动联合监管、完善沪港通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应急预案、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度等措施,实现沪港通的健康发展,防范异常资本流动风险,减少沪港通对货币供应量及货币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港通 资本流动 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增长效应分析——基于上市样本面板门槛效应的检验 被引量:9
15
作者 马妍妍 俞毛毛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3-131,共9页
对于资本市场开放是否存在增长效应,各方观点不一。本文选取2013~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别以QFII持股比例和陆港通样本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核心变量,通过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微观增长效应。本文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能... 对于资本市场开放是否存在增长效应,各方观点不一。本文选取2013~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别以QFII持股比例和陆港通样本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核心变量,通过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微观增长效应。本文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提升企业TFP增长率水平,同时增长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门槛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的解决。未来政策上应同步审慎推进贸易自由化与资本市场开放,提升出口企业绩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港通 全要素生产率 面板门槛效应 出口生产率悖论 资本市场开放 贸易自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陆港通”样本的双重差分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钱金娥 俞毛毛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23,共11页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与债务违约相关的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经营风险存在双刃效应。本文运用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将“陆港通”政策的出台作为外生冲击,进行多期DID分析检验,得出资本市...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与债务违约相关的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经营风险存在双刃效应。本文运用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将“陆港通”政策的出台作为外生冲击,进行多期DID分析检验,得出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效应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与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两个途径实现。本文从资本市场开放的实体效应视角,为企业违约风险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债务违约风险 陆港通 双重差分 融资约束 信息披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股市场内地投资者投资绩效与择时择股能力实证研究
17
作者 周欢 易荣华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6-83,共8页
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市场互联互通背景下,“北上资金”已被证明是“聪明钱”,那么,“南下资金”也是“聪明钱”吗?以“南下资金”持仓股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PSM+DID模型和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南下资金”投资绩效、投资风格以及持仓股在“... 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市场互联互通背景下,“北上资金”已被证明是“聪明钱”,那么,“南下资金”也是“聪明钱”吗?以“南下资金”持仓股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PSM+DID模型和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南下资金”投资绩效、投资风格以及持仓股在“陆港通”政策实施前后的交易特征变化等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南下资金”也获得了显著的超额收益,其择股风格表现为善于利用信息比较优势主要选择中概股投资,并能合理利用A-H溢价选择交易时机,总体上具备较强的择股和择时能力。因此,由新兴市场流向成熟市场的“南下资金”也可以是“聪明钱”。但这一结论有悖于传统认知,这可能与香港市场存在大量中概股以及现阶段“南下资金”主体结构有关。研究结论丰富了有关新兴市场向成熟市场逆向投资的研究成果,也为后续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下资金 投资风格 投资绩效 陆港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