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弯曲影响下悬链锚腿系泊系统在南海涠洲海域适用性分析
1
作者 张宗峰 薛绪田 +2 位作者 杜鹏 魏羲 陈同彦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2-338,共7页
针对弯曲影响下悬链锚腿系泊(CALM)系统在南海涠洲海域的适用性进行研究,分析了该系泊系统在南海涠洲海域极限环境条件下的自存能力,并提出了考虑弯曲影响后的极限系泊力校核方法。建立了南海涠洲海域波浪有义波高-平均上穿零周期联合... 针对弯曲影响下悬链锚腿系泊(CALM)系统在南海涠洲海域的适用性进行研究,分析了该系泊系统在南海涠洲海域极限环境条件下的自存能力,并提出了考虑弯曲影响后的极限系泊力校核方法。建立了南海涠洲海域波浪有义波高-平均上穿零周期联合概率分布模型,根据该模型推算并绘制南海涠洲海域波浪有义波高-平均上穿零周期百年回归周期等值线。联合百年回归周期风条件和十年回归周期流条件,构建南海涠洲海域极限校核海况。通过莫里森方程(Morison equation)分别对直径为76.2、88.9、101.6 mm R4S级无挡锚链系泊系统进行了时域下系泊水动力分析,并通过耿贝尔分布(Gumbel distribution)评估了最可能出现的极限系泊张力。通过有限元分析,解析了止链器和锚链管系泊布置形式所致的锚链环平面外弯曲与平面内弯曲对系泊链应力分布的影响,最终对分析系泊系统在南海涠洲远海海域适应性进行了评估。分析结论表明:采用止链器和锚链管系泊布置形式,系泊锚链会受到额外的平面内弯曲与平面外弯曲所致的应力集中,需额外考虑1.3倍弯曲安全系数。直径101.6 mm锚链系泊系统在南海涠洲海域具有适用性;直径88.9 mm锚链系泊系统可以满足标准校核,但无法满足考虑锚链间弯曲影响下的系泊分析要求;直径76.2 mm锚链系泊系统则不能满足标准校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M系统 南海涠洲海域 系泊分析 弯曲影响 极限海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渐进式裂陷控制烃源岩差异分布
2
作者 张功成 封从军 +6 位作者 陈莹 曾清波 杨东升 郭帅 焦保程 姚兴宗 葛艳龙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44,共18页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是中国海域油气勘探重要的地区之一。然而对该区相邻盆地成盆机制、湖相及煤型烃源岩有利区分布及油气成藏机制等方面认识不清。以年代地层与生物地层格架建立为基础,对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系地层展布和结构进行了对...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是中国海域油气勘探重要的地区之一。然而对该区相邻盆地成盆机制、湖相及煤型烃源岩有利区分布及油气成藏机制等方面认识不清。以年代地层与生物地层格架建立为基础,对南海北部深水区古近系地层展布和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差异成盆机制和烃源岩发育机制,进一步探讨了南海北部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1)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古近纪构造演化具东早西晚渐进式裂陷特征,珠江口盆地早中始新世处于区域断陷、晚始新—早渐新世主体处于断拗、晚渐新世处于拗陷阶段,琼东南盆地始新世处于初始断陷、早渐新世处于断陷、晚渐新世处于断拗演化阶段。(2)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湖相烃源岩发育于早中始新世,强断深凹为半深湖—深湖烃源岩提供了有利的发育条件。同时,受断-拆作用控制宽缓斜坡带发育规模外浅湖相烃源岩;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湖相烃源岩发育晚于珠江口盆地,零星发育岭头组断陷湖盆。(3)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煤型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晚始新世,主要分布于凹陷中部和白云东洼的洼槽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煤型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早渐新世,形成3个中小规模煤系(扇)三角洲带。(4)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湖相烃源灶凹陷内,原油成藏过程中深入烃源岩内的输导砂体具有“泵吸”效应,凹陷内断层的“脆韧二元性”特征控制了原油垂向运移顶板层位;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煤型烃源岩发育区内,超压和优势断面汇聚脊构成“砂-断”接力天然气近源高效成藏模式。研究成果为南海北部深水区的不同类型与分布下的烃源岩贡献的油气类型提供勘探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区 南海北部 渐进式裂陷 湖相烃源岩 煤型烃源岩 油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陆坡区内孤立波传播速度分析
3
作者 吕建帅 姜文正 +3 位作者 赵健 蒋暑民 马洪余 戴德君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66,共13页
研究南海陆坡区内孤立波传播演变过程对于深入认知内孤立波机理、保障海上油气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南海东北部陆坡区观测资料,分析了内孤立波传播速度变化特征,对比了基于经典KdV(Korteweg-de Vries)方程的理论传播速度和实... 研究南海陆坡区内孤立波传播演变过程对于深入认知内孤立波机理、保障海上油气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南海东北部陆坡区观测资料,分析了内孤立波传播速度变化特征,对比了基于经典KdV(Korteweg-de Vries)方程的理论传播速度和实测传播速度的差异。结果表明,该区域内孤立波以第一模态下凹型内孤立波为主,不同测站共匹配到370个第一模态内孤立波信号,内孤立波的传播方向为274°~322°,实测传播速度介于0.78~1.52 m/s,传播速度表现出夏秋季大、冬春季小的季节变化特征。基于KdV方程的理论传播速度介于0.61~1.43 m/s,与内孤立波实测传播速度的吻合程度为58.1%~99.9%,且不同季节的吻合程度存在差异,春、夏、秋、冬季的吻合程度中位数分别为91.2%、91.5%、86.3%和85.9%。本文评估了经典KdV方程理论在该海域解释内孤立波传播速度的适用性,所得结果可为陆坡海域内孤立波的精准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传播速度 南海陆坡区域 KDV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南海北部陆架区悬浮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邝美娴 郝祚千 江文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15,共15页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中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和物质输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水文气象...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中悬浮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浓度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和物质输运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水文气象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但SPM浓度对这些变化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长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数据和现场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2023年南海北部陆架区SPM浓度季节尺度与年际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SPM浓度呈现显著的梯度分布规律,近岸区域浓度较高,向远岸逐渐降低;在季节尺度上,SPM浓度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规律,主要受到有效波高的驱动。在年际尺度上,SPM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2012年SPM浓度显著下降主要受河流输沙量和叶绿素a浓度减少的影响;而2013—2023年SPM浓度的显著上升主要归因于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和有效波高的持续上升。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环境的变化,为该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架区 悬浮物浓度 输沙量 叶绿素A浓度 有效波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神狐海域沉积物物质来源探讨
5
作者 张旭 刘平 +1 位作者 陈畅 李梦玲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5-975,共11页
南海神狐海域位于中国南海北部陆坡中段的神狐暗沙东南侧,构造上隶属于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为揭示该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物质来源,本文基于地质调查工作,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HSSY03站位... 南海神狐海域位于中国南海北部陆坡中段的神狐暗沙东南侧,构造上隶属于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为揭示该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物质来源,本文基于地质调查工作,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HSSY03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组分分析,重点研究了其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区域地球化学指标对比,探讨了沉积物源区及其贡献。结果表明,该站位表层沉积物与陆源输入具有密切关系;ΣREE与Fe、Ti、Mn元素呈显著正相关,而与Sr、Ca元素呈明显负相关,反映出HSSY03站位的沉积物属于混合型沉积类型。其物质来源主要包括珠江流域输入的陆源碎屑、自生沉积组分以及生源碳酸盐沉积物,三者均对物源构成重要贡献。本研究可为深入理解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因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质来源 神狐海域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储层井壁稳定可靠度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黄佳佳 蒋明镜 王华宁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5-1516,共12页
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和环境价值,其开发利用对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具有战略意义。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主要分布于南海海域,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工程测量数据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影响钻... 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和环境价值,其开发利用对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具有战略意义。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主要分布于南海海域,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工程测量数据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影响钻井安全。目前未见有水合物储层井壁稳定可靠度研究。为定量评估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储层钻井风险,基于水合物储层钻井井壁稳定解析理论和南海神狐海域具体地质条件,结合可靠度分析方法中的改进一次二阶矩法和响应面法,研究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储层钻井井壁失稳概率分布特征,分析该海域井壁失稳概率及安全钻井液压力窗口对主要参数均值和不确定性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若测量数据足够精确,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储层进行钻井活动的安全性较高,安全钻井液压力窗口也较大。测量数据的不确定性增大将使井壁失稳概率显著升高,缩窄安全钻井液压力窗口。(2)较低的钻井液温度对降低井壁失稳概率略有帮助,且能明显地扩大安全钻井液压力窗口。(3)5个主要参数的均值和不确定性对井壁失稳概率的影响次序相同,均为初始地应力>初始内摩擦角>弹性模量比>初始黏聚力>初始弹性模量。实际工程中对初始地应力数据精确测量,能够显著提高水合物储层钻井井壁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井壁稳定性 可靠度 南海神狐海域 响应面法 改进一次二阶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细粒储层矿物组分对天然气水合物储集赋存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小蕾 白辰阳 +3 位作者 苏丕波 马倩 张宇 梁金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5-1220,共16页
为了探明矿物类型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笔者等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W07站位样品及其水合物饱和度数据,进行XRD全岩和黏土矿物测试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以及束缚水能力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床下110~127 m(即110~127 mbsf,meters be... 为了探明矿物类型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笔者等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W07站位样品及其水合物饱和度数据,进行XRD全岩和黏土矿物测试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以及束缚水能力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床下110~127 m(即110~127 mbsf,meters below sea floor,海床以下深度)为非水合物储层段,海床下127~156 m为水合物储层段。通过XRD分析可知,高石英及长石含量,低伊蒙混层含量的层段,比表面积与束缚水能力较低,说明其具有相对较好的孔渗条件,为水合物的运移与储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因此形成水合物储层段;而在高伊蒙混层的层段中,比表面积较大,束缚水能力较强,其对甲烷气体及流体的吸附和束缚能力较强,对水合物成藏起到潜在的封隔作用,成为非储层段,储层与非储层段纵向叠置序列有利于优质水合物储层的形成。本次研究总结了矿物组分与优质水合物储层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两者存在的潜在成因联系,以期丰富水合物富集成藏的基础理论,对未来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神狐海域 GMGS4 天然气水合物 黏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中大型气田滚动勘探技术体系与成效——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A边际气田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奎 胡德胜 +4 位作者 宋瑞有 龚宇 肖大志 黄安敏 朱玉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促进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A边际气田开发,引入目标搜索研究、目标评价研究、目标钻探研究等完整气田滚动勘探技术体系。A边际气田目标搜索除利用传统的区带油气潜力目标搜索技术外,提出评价过程目标搜索技术,共搜索了5个油气潜力... 为了促进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A边际气田开发,引入目标搜索研究、目标评价研究、目标钻探研究等完整气田滚动勘探技术体系。A边际气田目标搜索除利用传统的区带油气潜力目标搜索技术外,提出评价过程目标搜索技术,共搜索了5个油气潜力区块,并优选A4构造进行油气目标评价。从圈闭解释与落实、圈闭烃类检测两方面对A4构造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开展研究。A4构造中部预测优势含气区具有强振幅属性、低密度、低速度、低纵波阻抗、低纵横波速度比等有利含气信息特征,总体为Ⅲ类AVO异常,且能够升级HL_0气组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部署滚动探井A4-1井实施钻探,在黄流组钻遇气层超20 m,莺歌海组二段钻遇可疑气层近10 m,获得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近30亿立方米,钻探效果好。滚动勘探研究在深水A边际气田的应用,不仅有效地促进了A边际气田后续滚动勘探活动,而且证实了滚动勘探同样适用于深水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滚动勘探 勘探成熟区 深水区 中央峡谷 琼东南盆地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丰海域秋季第一模态内孤立波观测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达 刘涛 +3 位作者 谢波涛 黄必桂 张琪 黄晓冬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3-633,共11页
南海北部内孤立波异常活跃,具有极强的非线性、极高的强度和极大的能量,其传播特性和精细结构在背景过程影响下更加复杂,加剧了内孤立波预报和海上石油平台作业的难度。基于南海北部陆丰海域295 m水深处一套潜标连续79 d的观测资料,分... 南海北部内孤立波异常活跃,具有极强的非线性、极高的强度和极大的能量,其传播特性和精细结构在背景过程影响下更加复杂,加剧了内孤立波预报和海上石油平台作业的难度。基于南海北部陆丰海域295 m水深处一套潜标连续79 d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秋季内孤立波的波动特征和统计规律。典型内孤立波表现为波列的形式,头波振幅达86.7 m,在海洋上层导致局地增温超过8.0℃,并诱发最大达0.83 m/s的西向流和0.60 m/s的北向流,在波前产生最大达0.25 m/s的下降流。对观测期间捕捉到的91个内孤立波统计分析表明,内孤立波主要沿WNW方向传播,平均振幅为59.9 m,在海洋上层诱发的最强西向流速平均值为0.79 m/s;在天文大潮时期,内孤立波在04:00至06:00和16:00至19:00频繁出现,且农历初二至初五和十六至十八期间经过陆丰海域的内孤立波具有更大的强度。此外,全日内潮与半日内潮共同作用下压了温跃层,导致典型内孤立波中形成了1个上凸波动,其在近底层导致局地降温达1.3℃,并诱发超过0.30 m/s的西向流和0.20 m/s的北向流;该上凸波动陡峭的波前汇聚了强剪切,极易触发剪切不稳定。本研究结果可为陆丰海域海上石油平台施工、勘探船作业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丰海域 内孤立波 潜标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新认识及攻关方向 被引量:16
10
作者 谢玉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I0001,共14页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构造演化史复杂,该区不同凹陷的沉积—构造特征、烃源岩生烃—储层成岩演化和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为准确认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构造演化史复杂,该区不同凹陷的沉积—构造特征、烃源岩生烃—储层成岩演化和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为准确认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勘探实践,在综合分析烃源岩、储层、差异成藏等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剖析了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成藏特征、油气勘探作业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下一步油气攻关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地壳拆离作用及强烈薄化影响,该区地层沉积特征特殊,岩石地球物理性质多样;②软流圈差异抬升形成深水区独特的高热流背景,促使区域性湖相、煤型及叠合型等3类烃源灶快速、高强度生烃,生烃门限变浅;③深水盆地群的演化和成盆规模差异大,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几何形态和储集体时空展布,深水区独特的板块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演化史、温压变化剧烈的地质特征等控制了油气成藏模式。结论认为:①该区油气勘探面临地震资料解析度低、规模有效储层预测困难、勘探成本高等技术与经济的双重挑战;②需要创新形成高地温背景下优质储层差异化分布规律的研究思路;③亟需提升勘探设备能力建设,攻关高效地震采集、“重磁电震”地球物理一体化采集处理、双井架钻探作业、多井段“一趟钻”等勘探关键技术,为我国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高质量发展做好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缘盆地深水区 烃源岩类型 烃源灶 成藏模式 构造演化 勘探挑战 高效勘探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南海镍资源圈地缘政治变动与中国新能源安全风险 被引量:4
11
作者 祝一鸣 覃天才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62,共14页
发展新能源是中国化解传统能源安全困境的重要方向,以镍为代表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在新能源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在客观上产生了新的能源安全风险。由于资源禀赋、地缘政治等原因,中国在新能源产业上对泛南海镍资源圈产生高度依赖,... 发展新能源是中国化解传统能源安全困境的重要方向,以镍为代表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在新能源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在客观上产生了新的能源安全风险。由于资源禀赋、地缘政治等原因,中国在新能源产业上对泛南海镍资源圈产生高度依赖,由此衍生出与镍相关的三大新能源风险,即西方主要国家在镍产业链上的新一轮遏制、镍资源国政治波动风险以及资源民族主义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思考泛南海镍资源圈统筹布局、构筑泛南海区域外镍资源战略后方以及加速推进镍的替代等方案有助于降低及规避相关风险,从而保障新能源发展时代的中国能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安全 新能源产业 泛南海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峡谷区沉积相特征及BSR地质灾害指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聂鑫 杜文波 +3 位作者 高红芳 胡小三 杨楚鹏 鞠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37-2752,共16页
神狐海底峡谷群是我国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主要目标区,本文根据多道地震资料结合勘查试采成果,精细刻画了神狐峡谷区沉积相特征,并将海底峡谷沉积体系分为峡谷充填和峡谷边缘两个亚相,前者包括浊积水道、滞留沉积、侧向倾斜沉积... 神狐海底峡谷群是我国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主要目标区,本文根据多道地震资料结合勘查试采成果,精细刻画了神狐峡谷区沉积相特征,并将海底峡谷沉积体系分为峡谷充填和峡谷边缘两个亚相,前者包括浊积水道、滞留沉积、侧向倾斜沉积和块体流沉积4个微相,后者含天然堤、浊积扇和块体流沉积3个微相。通过对神狐峡谷群的沉积单元和BSR整体分布特征的系统分析,明确提出了上新世以来的峡谷沉积体系中,天然堤沉积微相和块体流沉积微相是水合物富集的有利沉积相带。同时,根据沉积相带中BSR发育位置及特征差异,将该区BSR划分为3种类型:A型为脊部穹隆型、B型为脊部边缘平直型、C型为峡谷边缘坡变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可能引起海底滑塌的致灾机理,强调指出C型BSR具有视倾角变大、上覆地层薄的特点,是水合物极易分解而发生滑塌的高风险区。本研究成果可为神狐峡谷海域新一轮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尤其是环境稳定性评价预测等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神狐峡谷 天然气水合物 沉积体系 BSR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南海地区极端降水的历史分布和未来演变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崧 徐连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3-346,共14页
泛南海地区是全球海—陆—气相互作用最敏感的区域之一,该区域极端降水释放的潜热加热可以调节局地的温度和湿度廓线对大气环流进行调整,进而影响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天气气候。因此,泛南海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异机理一直是... 泛南海地区是全球海—陆—气相互作用最敏感的区域之一,该区域极端降水释放的潜热加热可以调节局地的温度和湿度廓线对大气环流进行调整,进而影响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天气气候。因此,泛南海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异机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利用观测数据(1951~2014年)和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两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和SSP5-8.5)的统计降尺度数据(2015~2100年),分析了泛南海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的日降水的最大值(RX1day)、连续5日降水的最大值(RX5day)、极端强降水天数(R20)和非常湿润天(R95p)的时空变化特征。RX1day、RX5day、R20和R95p常用于表征极端强降水、持续性强降水、极端强降水的频率和极端累计降雨量的特征。1951~2014年泛南海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的四个极端降水指数的较大值均分布在东南亚、中国东南部以及青藏高原南坡地区,即这些区域不仅是极端强降水发生的区域,也是持续性强降水以及高频极端降水发生的区域。季节平均的极端降水指数特征表现为:东南亚一年四季都极易发生强降水、持续性强降水和高频极端降水;南亚、青藏高原以及东亚的各个极端降水指数在夏季最大,秋季和春季次之,冬季最小。SSP1-2.6和SSP5-8.5情景下2015~2100年泛南海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的四个极端降水指数的空间分布与历史时期相似,且对整个区域而言,各个指数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由各个指数在未来三个时段(2016~2035年、2046~2065年和2080~2099年)相比于1995~2014年的百分比变化可知,南亚和青藏高原是泛南海地区未来强降水、持续性强降水以及高频极端降水变化最显著的区域。由此可知,虽然东南亚是历史时期四个极端降水指数的大值区,但该区域各个极端降水指数在未来三个时段的变化没有其他区域明显。此外,以东南亚为例,本文分析了该区域1979~2019年夏季极端降水的形成机理,发现印度洋冷海温异常、热带北大西洋暖海温异常以及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是造成东南亚夏季极端降水呈北湿南干、全区一致偏湿和北干南湿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南海 极端降水 时空变化特征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初探 被引量:185
14
作者 吴能友 张海啟 +7 位作者 杨胜雄 梁金强 王宏斌 苏新 卢振权 付少英 张光学 陆敬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6,共6页
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过去的有关研究不多。为此,根据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基本条件、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气源和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特征,结合刚刚结束的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首次实钻采样成果,... 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过去的有关研究不多。为此,根据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基本条件、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气源和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特征,结合刚刚结束的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首次实钻采样成果,初步探讨了我国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结果认为:研究区温度、压力和气体组分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在空间尺度上不均匀分布,纵向上主要分布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以上一定深度范围内;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甲烷气体很可能来源于原地微生物成因甲烷;扩散型原地生物成因甲烷产生低甲烷通量,形成了具有明显不同的分布和饱和度特征的分散型天然气水合物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神狐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 气藏形成 机理 成藏系统 钻探 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流体运移体系 被引量:145
15
作者 吴能友 杨胜雄 +5 位作者 王宏斌 梁金强 龚跃华 卢振权 邬黛黛 管红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41-1650,共10页
通过新近纪断裂体系和底辟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底辟构造、高角度的断裂和垂向裂隙系统构成了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主要流体运移体系.神狐海域断层发育,可分为晚中新世活动的NW(NNW)向断层和上新世以来活动的NE(NNE)断... 通过新近纪断裂体系和底辟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底辟构造、高角度的断裂和垂向裂隙系统构成了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主要流体运移体系.神狐海域断层发育,可分为晚中新世活动的NW(NNW)向断层和上新世以来活动的NE(NNE)断层两组.NE向断层活动强度小,规模大,从下至上切穿上新世以来沉积层,组成高角度断裂和垂向裂隙系统.底辟构造在地震剖面上呈直立的、上小下大的烟囱状通道,局部横向扩张呈囊状、花状,形成大型的反射模糊带.底辟构造的发育在上覆沉积层产生了树枝状、似花状组合形态的高角度断裂和垂向裂隙系统,构成了良好的流体运移通道和疏导体系.当富含甲烷气体的流体通过底辟构造、断裂及裂隙系统垂向或侧向运移时,在合适的温压条件下形成天然气水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流体运侈体系 断裂 底辟构造 神狐海域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特征 被引量:59
16
作者 龚跃华 杨胜雄 +4 位作者 王宏斌 梁金强 郭依群 吴时国 刘广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0-216,共7页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新型、洁净、潜在的新能源,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视,对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也进一步深入,但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能源矿产,对其成藏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相对较为详细的神狐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新型、洁净、潜在的新能源,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视,对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也进一步深入,但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能源矿产,对其成藏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相对较为详细的神狐海域,从其物质来源、气体运移通道、成藏条件等角度探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特征,指出白云凹陷古近纪埋藏的巨厚烃源岩是其成藏的主要物质基础;底辟构造发育区是形成水合物流体向上运移的主要通道;新近纪晚期大面积发育的滑塌体是水合物的主要赋存区。神狐海域具备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优越条件,是进一步勘探水合物的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底辟 神狐海域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中国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49
17
作者 徐华宁 杨胜雄 +2 位作者 郑晓东 王明君 王家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91-1698,共8页
南中国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是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有利地区,钻井取芯表明此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以细颗粒状分布于水合物稳定带内.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讨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高分辨率地震成像关键技术,综合利用不同的地球物理方法(... 南中国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是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有利地区,钻井取芯表明此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以细颗粒状分布于水合物稳定带内.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讨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高分辨率地震成像关键技术,综合利用不同的地球物理方法(阻抗反演、属性聚类分析及神经网络方法等),以钻井结果为约束分析不同方法对天然气水合物识别的适用性,确定利用属性聚类方法来获得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的三维空间展布特征.将钻井取芯结果与地质条件相结合,综合多方面地球物理信息,分析产生这一分布特征的地质原因,指出断层与裂缝是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水合物、游离气的分布模式及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 神狐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成像 地震属性 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测井评价 被引量:70
18
作者 陆敬安 杨胜雄 +3 位作者 吴能友 张光学 张明 梁金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7-451,共5页
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过程中采用电缆测井来识别水合物储层,使用了自然伽马、电阻率、密度、声波全波列、井温—井方位、井径及中子等7种测井仪器,测量的参数主要包括地层的自然放射性、深(浅)探测电阻率、密度、纵... 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过程中采用电缆测井来识别水合物储层,使用了自然伽马、电阻率、密度、声波全波列、井温—井方位、井径及中子等7种测井仪器,测量的参数主要包括地层的自然放射性、深(浅)探测电阻率、密度、纵波速度、温度、井径、长(短)源距中子计数率及井眼方位,这些参数对于确定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位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详细介绍了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测井的工作方法和基本步骤,参照国外相关分析,针对其中某站位钻孔ZK1的地层孔隙度及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密度测井和电阻率测井两种方法求出的地层孔隙度的一致性较好,而计算的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值则高于孔隙水淡化分析得到的值,因此尚需结合研究区岩心分析数据来提高解释精度。研究结果对未来我国的天然气水合物测井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测井 参数评价 南海神狐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神狐海域含水合物层粒度变化及与水合物饱和度的关系 被引量:60
19
作者 陈芳 周洋 +3 位作者 苏新 刘广虎 陆红锋 王金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5-100,共6页
为探讨沉积物粒度与水合物饱和度的关系,对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钻探区2个获取水合物的钻孔岩心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及粒度与水合物饱和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含水合物沉积物具有粉砂含量72%~82%、黏土含量小于30%、砂含量一般小于10%... 为探讨沉积物粒度与水合物饱和度的关系,对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钻探区2个获取水合物的钻孔岩心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及粒度与水合物饱和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含水合物沉积物具有粉砂含量72%~82%、黏土含量小于30%、砂含量一般小于10%的基本特征,其中粉砂中以8~32和32~63μm粒级的中细—粗粉砂占优势;该特征与上下不含水合物层位粒度特征没有明显的差异;含水合物层砂、粗粉砂含量高的层位与水合物饱和度高的层位呈良好的对应关系,粗粒沉积物更有利于孔隙的发育和水合物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含水合物层 水合物钻探区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井防砂充填层砾石尺寸设计方法 被引量:33
20
作者 李彦龙 胡高伟 +4 位作者 刘昌岭 吴能友 陈强 刘乐乐 李承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61-966,共6页
针对水合物储集层流体抽取法开采过程中面临的出砂问题,提出了针对黏土质粉砂型水合物储集层的"防粗疏细"式防砂充填层砾石尺寸设计方法,并以中国南海神狐海域X站位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以X站位为例,分析了水合物储集层地层... 针对水合物储集层流体抽取法开采过程中面临的出砂问题,提出了针对黏土质粉砂型水合物储集层的"防粗疏细"式防砂充填层砾石尺寸设计方法,并以中国南海神狐海域X站位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以X站位为例,分析了水合物储集层地层砂基本特性,对地层砂粗、细组分进行划分,并分别计算了疏通细组分和阻挡粗组分所需的防砂充填层砾石尺寸范围,通过求解两者的交集来确定最佳砾石尺寸。研究表明,X站位水合物储集层为分选性、均匀性极差且黏土含量较高的粉砂质储集层,上、下部储集层防砂充填层最佳砾石尺寸设计结果分别为143~215μm和240~360μm。在现场施工无法严格满足分层防砂要求的情况下,为了兼顾上、下部储集层,在满足充填强度的前提下,推荐X站位防砂充填层砾石尺寸为215~36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试采 出砂管理 防砂充填砾石 中国南海 神狐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