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3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本思想的理路——从《尚书》到《孟子》
1
作者 谢远笋 郭齐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3,共9页
民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和特色,作为一种成熟的思想,它有其一贯的线索。《尚书》中“以德配天”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对政治正当性的寻求。儒家提出德位相配,这是它对权力来源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与德位相配相对的是德位不... 民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和特色,作为一种成熟的思想,它有其一贯的线索。《尚书》中“以德配天”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对政治正当性的寻求。儒家提出德位相配,这是它对权力来源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与德位相配相对的是德位不配,其一是“德不配位”,即无德之人登上了不该有的权位,这牵涉到革命的问题;其二是“有德无位”,即大德之人没有取得应有之位,此种情形涉及时遇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 德位 革命 尚书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通字顺的西周之诰到佶屈聱牙的《尚书》——兼论出土文献视野下的汉代今古文问题
2
作者 李守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195,共10页
西周金文诰命类文献,文通字顺。经过汉代隶定转写的今传本周诰却佶屈聱牙,成为古经难读之最,其原因是这些西周早期文本在传抄过程中不断用不同的文字系统转写,出现多种异文,各自保留部分原始信息,令汉代的文献整理者难以取舍。汉代的今... 西周金文诰命类文献,文通字顺。经过汉代隶定转写的今传本周诰却佶屈聱牙,成为古经难读之最,其原因是这些西周早期文本在传抄过程中不断用不同的文字系统转写,出现多种异文,各自保留部分原始信息,令汉代的文献整理者难以取舍。汉代的今、古文之争源自秦汉隶书文本与六国古文文本的不同,由于文本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目标、不同的研究方法,最后形成门派纷争。用古文字书写的文本全部消失后,只留下一些不同的隶定异文,今、古文糅合在一起,是非无从论定。当今出土了大量的古文经籍,在出土文献视野下对汉代的今古文问题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周诰《君奭》疑难句“在昔割申勸寜王之德”中古今异文很多,追溯其周初到汉代的流变过程,解决其释读,可以透视汉代今文、古文经学中的各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古文 今文 尚书 《君奭》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政治·道德:《尚书·洪范》王道政治的三重维度
3
作者 龚建平 郭禹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4,共10页
《尚书·洪范》是周初政治思想的纲领性文献,系统性地从自然、政治与道德三个维度阐释了君主以“中道”践行王道政治的政治理念:自然维度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与体悟天命启示的辩证统一;政治维度涉及具体治道的落实,主张建构系统性治理... 《尚书·洪范》是周初政治思想的纲领性文献,系统性地从自然、政治与道德三个维度阐释了君主以“中道”践行王道政治的政治理念:自然维度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与体悟天命启示的辩证统一;政治维度涉及具体治道的落实,主张建构系统性治理结构和制度,强调平衡权威集中与多元参与的有机统一,并通过因人情而治的奖惩策略引导民众乐善厌恶;道德维度要求德位相符的理想君主以“作民父母”为价值旨归,通过施行“中道”法则以成德化俗,最终实现“以为天下王”的理想。在这三个维度中,道德维度处于王道政治的核心位置,不仅决定了王道政治的底色,而且连接着自然维度和政治维度,自然维度因道德维度的确立得以完全呈现其天道意涵,政治维度因道德维度的价值奠基具备了德性光辉,从而符合天道原理;反过来,自然维度的异常情况和政治维度中治道施行的遇阻会引起为政者对自身德行及所施行法则的反思,督促为政者克己修身,施行“中道”良善之法。三者相互指涉,共同构成王道政治的基本形态。《洪范》王道政治亦体现了周人改造殷商宗教及政治的初步构想,促进了殷商文明的伦理化转型,为华夏文明带来理性和人文的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洪范》 王道政治 中道 殷周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及其经解所见之“大食物观”
4
作者 樊智宁 罗贤宇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共8页
《尚书》及其经解的“大食物观”以食物资源的基础性、多样性以及可持续性作为立论基础、实践路径和发展模式。首先,“大食物观”通过“五行”及其发用流行阐明食物资源的民生基础性;通过“农”“食”为官职之首阐明食物资源的政制基础... 《尚书》及其经解的“大食物观”以食物资源的基础性、多样性以及可持续性作为立论基础、实践路径和发展模式。首先,“大食物观”通过“五行”及其发用流行阐明食物资源的民生基础性;通过“农”“食”为官职之首阐明食物资源的政制基础性;通过“食”的精神属性阐明食物资源的教化基础性。其次,其通过“大禹治水”经文及其诠释,从种类、途径以及形式阐明食物资源的多样性。最后,其又聚焦生产、消费及储备三大环节阐明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尚书》及其经解的“大食物观”是新时代“大食物观”的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也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大食物观 食物资源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民本思想的创新诠释及其分歧——以朱熹与蔡沈论“民心”为例
5
作者 乐爱国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4-192,共9页
《尚书》言“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朱熹提出“民心之所向,即天心之所存”;蔡沈亦言“民心所存,即天理之所在”,二者一脉相承,是对《尚书》民本思想的重要发展。然而,朱、蔡师徒在... 《尚书》言“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朱熹提出“民心之所向,即天心之所存”;蔡沈亦言“民心所存,即天理之所在”,二者一脉相承,是对《尚书》民本思想的重要发展。然而,朱、蔡师徒在由“民心”而演绎出来的民之所欲的问题上存在某些差异:朱熹讲“民之所欲,皆为致之”,要求统治者去除自己的私欲,满足民之所欲;蔡沈则强调“民生有耳目口鼻爱恶之欲,无主则争且乱”,将民众的感官、情感之欲与争乱联系起来,不仅造成既肯定民心又打压民众的感官、情感之欲的理论上的不一致,而且很可能弱化其所谓“民心所存,即天理之所在”的重要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民本思想 朱熹 蔡沈 民心 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辨与复原:曹元弼考订郑玄本《尚书》论析
6
作者 李科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170,共9页
为求经书文本之正,进而求经义之正,以正学术人心,曹元弼对郑玄本《尚书》与今古文各本关系进行了考辨,认为:郑玄本乃杜林、卫宏、贾逵、马融相传之本,即孔安国以今文读古文系统的本子;孔安国以今文读古文而别起家法于今文外传授者仅二... 为求经书文本之正,进而求经义之正,以正学术人心,曹元弼对郑玄本《尚书》与今古文各本关系进行了考辨,认为:郑玄本乃杜林、卫宏、贾逵、马融相传之本,即孔安国以今文读古文系统的本子;孔安国以今文读古文而别起家法于今文外传授者仅二十九篇,逸十六篇以无说故未传授,马融、郑玄所注者亦为二十九篇,未注无师说之逸《书》,故不能以不传或不注逸十六篇而认为马融、郑玄所传本为伏生今文;古文相较于伏生所传三家《尚书》篇数外增多二十四篇并非出自孔霸伪书;今传伪孔本中有三十三篇依傍《尚书》旧文离析而成,包括经二十八篇、序一篇,这二十九篇与郑玄本篇目合,而关于篇章分合与经字异同,《经典释文》《尚书正义》多有说明。由此,解决了复原郑玄本的蓝本和复原路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郑玄本 曹元弼 孔壁古文 伏生今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嘉皖学、吴学关系别解——基于程廷祚、惠栋辨伪《古文尚书》的考察
7
作者 王祥辰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从程廷祚、惠栋的同辨晚出《古文尚书》,可以看出乾嘉时代皖学、吴学交涉的诸多面向。程廷祚与惠栋各自“闭门造车”疑辨晚出《古文尚书》,却在孔安国所传十六篇《古文尚书》为真《书》的立场上,不谋而合;在“孔壁十六篇《古文》”是否... 从程廷祚、惠栋的同辨晚出《古文尚书》,可以看出乾嘉时代皖学、吴学交涉的诸多面向。程廷祚与惠栋各自“闭门造车”疑辨晚出《古文尚书》,却在孔安国所传十六篇《古文尚书》为真《书》的立场上,不谋而合;在“孔壁十六篇《古文》”是否为郑玄所注二十四篇《古文尚书》问题上,程、惠二人则看法不一;惠栋专宗汉学,程廷祚兼顾汉、宋,二人在晚《书》辨伪的方法择取上,也因学术宗尚而多有偏差;惠栋以考证为唯一要义,程廷祚则于考据外兼顾辞章之学,风格有别。究之其中缘由,当与乾嘉皖、吴两地的学术风尚关系密切。吴地受顾炎武等人影响,开风气之先,据守汉学,壁垒森严;皖地学风远绍朱子学传统,近得颜李学派及吴门学人之熏染,徽帜鲜明,实用而多元。程廷祚与惠栋考辨晚出《古文尚书》所呈现出的立场、手段与学风同异,正是乾嘉皖学、吴学互融交织而又彼此独立的写照。理清其中学脉传承的轨迹,对地域文化的探讨及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廷祚 皖学 惠栋 吴学 《古文尚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初考据学对宋明理学的哲学解构——以阎若璩、毛奇龄对《古文尚书》“真伪”的论争为中心
8
作者 康宇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6-183,共8页
清朝初期,考据学兴起。其以回归经典、实证研究为宗旨,“无征不信”为原则,对理学本体论、认识论及伦理学进行质疑,并在实质上解构了宋明理学的哲学基础。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中,以缜密的考据方法系统论证出《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 清朝初期,考据学兴起。其以回归经典、实证研究为宗旨,“无征不信”为原则,对理学本体论、认识论及伦理学进行质疑,并在实质上解构了宋明理学的哲学基础。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中,以缜密的考据方法系统论证出《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直言“十六字心传”乃为后世伪造。毛奇龄在《古文尚书冤词》中竭尽全力否定《古文尚书》是伪作,却因论证缺乏坚实的文献依据而显得力不从心。阎氏的胜出意味着理学的全面式微,中国传统哲学中形而上学“独大”局面得以改变。然而,“解构”后没有必要的“建构”配合,致使完美的学术“闭环”没有出现。进而,直接凸显出文献实证与理论创新间的张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考据学 宋明理学 《古文尚书 哲学 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孚佑”新诠
9
作者 卞仁海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15,共1页
《尚书·汤诰》:“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孔传:“孚,信也。天信佑助下民。”孔传所释“孚,信也”,并将“孚佑”解释为“天信佑助”,扞格不通,可商;《汉语大词典》“孚佑”条引孔传作书证,亦不妥。我们认为“孚”当读为“保”,... 《尚书·汤诰》:“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孔传:“孚,信也。天信佑助下民。”孔传所释“孚,信也”,并将“孚佑”解释为“天信佑助”,扞格不通,可商;《汉语大词典》“孚佑”条引孔传作书证,亦不妥。我们认为“孚”当读为“保”,“孚佑”即“保佑”,义为保护帮助,多指神力的护卫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尚书 书证 天信 下民 孔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尚和合”的文化理念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立文 胡兆东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3,共9页
《尚书》作为中国“五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尚和合”的文化理念。《尚书》从天人关系、政治社会、个体修养三个维度构建了“尚和合”的思想结构。天人关系方面,《尚书》分别以“和生”与“合德”描... 《尚书》作为中国“五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和合”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尚和合”的文化理念。《尚书》从天人关系、政治社会、个体修养三个维度构建了“尚和合”的思想结构。天人关系方面,《尚书》分别以“和生”与“合德”描述人与“自然性”之天以及“超越性”之天的关系,构建了天人之间“和生合德”的理论系统;政治社会方面,《尚书》通过阐明“惟和惟一”的君臣观、“式和民则”的教化观、“燮和天下”的天下观从而构建起“庶政惟和”的政治文化观念;个体修养方面,《尚书》指出心性涵养与道德践履内在统一,和合不二,道德自觉必然涵摄身心、包举知行,从而构建了“身心合一”的修养理论。《尚书》“尚和合”的文化理念,为当代文化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和合 尚和合 和生 合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国大法的古老传承——《尚书·洪范》的早期书写研究
11
作者 赵敏俐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6,共15页
《尚书·洪范》号称中国古代的“治国大法”,据说最初是由上天赐给大禹的,夏商两代世世传承,在周初由箕子口述记载下来。近代以来学者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质疑,认为是战国以后所作,由此解构了它的经典价值。但是通过考古发现,近年来... 《尚书·洪范》号称中国古代的“治国大法”,据说最初是由上天赐给大禹的,夏商两代世世传承,在周初由箕子口述记载下来。近代以来学者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质疑,认为是战国以后所作,由此解构了它的经典价值。但是通过考古发现,近年来学界已经重新认识到传统说法的可靠,无论是《洪范》本身的内容,还是“五行”“五纪”“稽疑”“庶征”等观念的产生,都证明它与夏商两代文化思想紧密相关。从《洪范》一文简洁的表述、明晰的文本形态来看,它经过了商周史官的精炼加工,具有中华文明早期书写的鲜明特点。这说明以“尊天”“敬人”“道德垂范”为核心思想的“洪范九畴”,的确是自夏商两代以来先民们总结出来的治国要义,也是后世君王必须遵守的治国准则。而古人之所以将其说成是天赐大禹,它体现了中华先民对王权国家得以成立的文化思考,代表了国家得到长治久安、人民生活美满幸福的殷切期望,因此具有至高无上地位,也是其成为“治国大法”的根本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洪范》 治国大法 夏商文明 早期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雅各《尚书》翻译出版对中国典籍域外传播的启示 被引量:4
12
作者 乔辉 刘雨欣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2,共7页
通过分析理雅各《尚书》两个译本的出版过程,可知理氏译本出版成功的经验在于适应了学科发展的新趋势,采用了专业性、学理性的翻译方式以满足非营利性的出版目的。理氏译本的成功出版对于中国典籍的域外传播有着重要启示,即必须保持自... 通过分析理雅各《尚书》两个译本的出版过程,可知理氏译本出版成功的经验在于适应了学科发展的新趋势,采用了专业性、学理性的翻译方式以满足非营利性的出版目的。理氏译本的成功出版对于中国典籍的域外传播有着重要启示,即必须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促进非营利化学术书籍的出版、顺应汉学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理雅各 尚书》译介出版 中国典籍 域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至六朝尚书“奏”的演变:从《汉书·霍光传》废昌邑王记载说起
13
作者 聂溦萌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3,166,共13页
根据《汉书·霍光传》记载,废昌邑王诏书的程式与《独断》第二品诏书相同,以批复臣下奏事为特征。此类诏书中程式用语“奏某宫”的位置存在疑点,结合《霍光传》对废立现场的描述,可以发现文书程式中的“奏”在早期是实指尚书在御前... 根据《汉书·霍光传》记载,废昌邑王诏书的程式与《独断》第二品诏书相同,以批复臣下奏事为特征。此类诏书中程式用语“奏某宫”的位置存在疑点,结合《霍光传》对废立现场的描述,可以发现文书程式中的“奏”在早期是实指尚书在御前进奏的行为。到魏晋以后,常规的御前进奏职能由尚书转移到中书,尚书官员依旧使用的文书程式用语“奏”则脱离现场的和技术性的意义,变为独立的政务处理环节。汉末《独断》的制诏之分与御史和尚书分别相应,诏书三品已初见政务分层端倪。随着魏晋以后尚书成为新宰相机构,国家文书行政体系中的政务分层也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诏书 尚书 御前进奏 昌邑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东段休宁组和上墅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14
作者 孙岳 王东升 +4 位作者 孙俊俊 曾认宇 张夏楠 翟思阳 牛雅斐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53-2564,共12页
位于江绍断裂带北侧的新元古界休宁组和下伏上墅组是江南造山带东段及华南重要的地层组成单元,记录了新元古代构造演化信息,可为区域地层对比和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休宁组砂岩和上墅组凝灰岩显微特征、锆石CL图像和LA-ICP-MS U... 位于江绍断裂带北侧的新元古界休宁组和下伏上墅组是江南造山带东段及华南重要的地层组成单元,记录了新元古代构造演化信息,可为区域地层对比和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休宁组砂岩和上墅组凝灰岩显微特征、锆石CL图像和LA-ICP-MS U-Pb分析。结果显示,休宁组砂岩碎屑颗粒及锆石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揭示物源的近距离搬运,上墅组凝灰岩可见斜长石斑晶,锆石发育环带和韵律结构,代表了岩浆成因;休宁组砂岩碎屑锆石年龄范围主要集中于843~718 Ma,另存在6个中元古代—古元古代的年龄,上墅组凝灰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847.3±6.7 Ma(n=18,MSWD=1.8)。结合前人研究,认为休宁组开始和结束沉积的时间分别为~785 Ma和~725 Ma;下伏上墅组形成于约845~785 Ma期间,并记录了约845 Ma、825 Ma和800~785 Ma的岩浆活动,显示研究区多个喷发-沉积旋回,扬子和华夏陆块在850~785 Ma期间经历了俯冲、碰撞,到碰撞后伸展的过程,~785 Ma之后裂谷盆地逐步打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宁组 上墅组 U-PB年龄 构造演化 江南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出土文献看《尚书》的篇名与序次 被引量:5
15
作者 程浩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尚书》各篇定名与序次的规律,可借由清华简中"书"类文献原始文本的外部信息重新进行总结与归纳。"书"类文献篇题的拟定,大致不与"书"的作成同时,可能是出于流传过程中区分篇目的需要,由后来的整理者或... 《尚书》各篇定名与序次的规律,可借由清华简中"书"类文献原始文本的外部信息重新进行总结与归纳。"书"类文献篇题的拟定,大致不与"书"的作成同时,可能是出于流传过程中区分篇目的需要,由后来的整理者或藏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所添加。后人对"书"篇进行命名的方式,至少有"摘字命篇"、"因人命篇"、"因事命篇"三种。而这种定名的随意性,就导致了《尚书》中常见的同篇异名现象。"书"类文献篇目间的序次,一般而言遵循的是时代先后的原则。但清华简中与伊尹有关的三篇竹书编连在一起的现象,说明还有以人物为中心的编次原则的存在。此外清华简的编联方式以及篇题的书写位置等信息,也有助于思考《尚书》中《顾命》《康王之诰》以及《康诰》《酒诰》《梓材》等组的分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篇名 序次 清华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的风险治理观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建群 雷云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7,共5页
《尚书》为治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风险提供了符合中国文化特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中不仅包涵着不同类型的风险观,并且在质朴的以人为本的基石上构建了以"德""法""礼""乐"治理风险... 《尚书》为治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风险提供了符合中国文化特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中不仅包涵着不同类型的风险观,并且在质朴的以人为本的基石上构建了以"德""法""礼""乐"治理风险的风险治理观。在全球性风险风靡于世的时代背景下,它为我们科学应对当前的社会风险提供了诸多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风险 以人为本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尚书》诰体的文化背景 被引量:10
17
作者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44,共7页
《尚书》六体皆与宗教仪式有关。"诰"并非仅仅产生于册命仪式,它实际上是各类宗庙祭仪中主祭者假祖先之名义而发的训诫辞。周初主祭者具有神性身份,诰辞中的"王若曰"就是其具有神性特征的标志;而"小子"... 《尚书》六体皆与宗教仪式有关。"诰"并非仅仅产生于册命仪式,它实际上是各类宗庙祭仪中主祭者假祖先之名义而发的训诫辞。周初主祭者具有神性身份,诰辞中的"王若曰"就是其具有神性特征的标志;而"小子"是宗庙祭仪中特有的称谓,也能说明主祭者处于祖神代言人的地位。周公是西周初期的宗教领袖,他凭借神性身份摄政称王,并利用宗教的形式进行政治文化变革,即神道设教。"诰"即周公在宗庙仪式中以祖先之名阐发礼乐政治思想而保存下来的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祭祖仪式 神道设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正义》反映的词汇观探索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云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5-159,共5页
《尚书正义》虽然是对《尚书》经文以及汉晋以来旧注所作的注解和阐释,但书中多涉及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总结,有不少是前人所未发的内容,如比较早地关注词义引申、最早提出"对文"的概念、比较早地揭示出"复语"现象... 《尚书正义》虽然是对《尚书》经文以及汉晋以来旧注所作的注解和阐释,但书中多涉及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总结,有不少是前人所未发的内容,如比较早地关注词义引申、最早提出"对文"的概念、比较早地揭示出"复语"现象等问题。这些资料对语言学研究弥足珍贵。从语言学角度揭示出《尚书》所反映出来的词汇观,可以为丰富汉语词汇理论提供某些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孔颖达 尚书正义 词汇观 语言学角度 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两大源头——以《易经》和《尚书》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熙国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5-98,共4页
《易经》和《尚书》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两个重要源头。阴阳是支撑《易经》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的和谐与平衡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易传》在解释《易经》时提出了"保合太和"的思想。《尚书》阐发了"... 《易经》和《尚书》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两个重要源头。阴阳是支撑《易经》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的和谐与平衡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易传》在解释《易经》时提出了"保合太和"的思想。《尚书》阐发了"协和万邦"、"和恒四方"的政治理想。"合和"与"和合"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司马迁的《史记》在《尚书》的基础上,较早提出了"合和"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合和"思想,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和 《易经》 尚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商周书”的编纂年代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山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共8页
以西周金文早中晚期一些语词出现的时间为参照,讨论《尚书》中"商周书"部分的编修年代。《尚书》这部分中许多篇章,都是西周中期整理成型的。就是说,它们都经历过从档案文件变为经典篇章的整理加工。西周金文真实记录着大约... 以西周金文早中晚期一些语词出现的时间为参照,讨论《尚书》中"商周书"部分的编修年代。《尚书》这部分中许多篇章,都是西周中期整理成型的。就是说,它们都经历过从档案文件变为经典篇章的整理加工。西周金文真实记录着大约三百年的文章语言变化,选取"拜手稽首"、"王若曰"和"雩"、"雩若"等几个词语,考察它们出现的时段,可作为判断"商周书"编纂整理时间的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 商周书 编纂 西周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