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ep Eutectic Solvents: Green Solvents for Separation Applications 被引量:21
1
作者 HOU Yucui YAO Congfei WU Weize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73-885,共13页
关键词 深共晶溶剂 化学物 氢键 化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烃中芳烃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2
作者 何燎 李俊 +5 位作者 高梦舒 刘东阳 张宇豪 赵亮 高金森 徐春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09-1926,共18页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精细化加工和节能降耗成为新趋势,“分子炼油”技术是炼油行业绿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石油烃中高效分离芳烃,为芳烃按需加工提供优质原料,是实现“分子炼油”理念的重要技术途径。详细介绍了芳烃与非芳烃...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精细化加工和节能降耗成为新趋势,“分子炼油”技术是炼油行业绿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石油烃中高效分离芳烃,为芳烃按需加工提供优质原料,是实现“分子炼油”理念的重要技术途径。详细介绍了芳烃与非芳烃及芳烃组分间分离技术研究现状,进一步总结了芳烃分离技术选型策略,并提出了芳烃分离低碳工业化主要发展方向,从而实现芳烃高值化利用和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芳烃 混合物 分离 溶剂 分子炼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凝器对两级分离自复叠制冷循环特性影响研究
3
作者 臧子晴 李修真 +1 位作者 谈莹莹 刘晓庆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7-25,共9页
为了提高传统两级分离自复叠制冷循环(TSARC)的效率并达到更低的制冷温度,设计了一种配备分凝器的两级分离自复叠制冷循环,选用非共沸混合工质R1150/R600a作为制冷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带有双分凝器的两级分离自复叠制冷循环热力学模型... 为了提高传统两级分离自复叠制冷循环(TSARC)的效率并达到更低的制冷温度,设计了一种配备分凝器的两级分离自复叠制冷循环,选用非共沸混合工质R1150/R600a作为制冷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带有双分凝器的两级分离自复叠制冷循环热力学模型,并对基于第一级分凝器的两级分离自复叠制冷循环(FRARC)、基于第二级分凝器的两级分离自复叠制冷循环(SFARC)以及双分凝器的两级分离自复叠制冷循环(TFARC)的热力学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存在最优的制冷剂组分配比,使得上述3种带分凝器的两级分离自复叠制冷循环均能达到最大制冷性能系数(COP)。在冷凝器出口温度为30℃、蒸发器出口温度为-90℃的条件下,FRARC、SFARC和TFARC循环的最大COP较TSARC循环分别下降了4.9%、6.6%和16.3%。而且它们所能达到的最低制冷温度分别为-98、-98和-100℃,均低于TSARC循环所能达到的制冷温度。由此可见,分凝作用虽然未能提升两级分离自复叠制冷循环的制冷效率,但有助于实现更低的制冷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叠制冷 非共沸混合物 分凝器 两级分离 热力学性质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沸工质在分液板式冷凝器中的热力性能
4
作者 蔡楷楠 陈健勇 +3 位作者 陈颖 罗向龙 梁颖宗 何嘉诚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将“分液冷凝”应用于板式冷凝器中,并采用非共沸工质R134a/R245fa作为制冷剂,分别研究了工质流量、泡点温度以及工质组分(质量比)对分液板式冷凝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并与普通板式冷凝器进行对比,揭示非共沸工质在分液板式冷凝器中的热力... 将“分液冷凝”应用于板式冷凝器中,并采用非共沸工质R134a/R245fa作为制冷剂,分别研究了工质流量、泡点温度以及工质组分(质量比)对分液板式冷凝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并与普通板式冷凝器进行对比,揭示非共沸工质在分液板式冷凝器中的热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低沸点工质在非共沸工质中的占比越高,气液分离的效果越好,分液效率最高可达到99.74%;“气液分离”可有效调节非共沸工质的组分,经过“气液分离”后低沸点工质在非共沸工质中的占比会提高;与普通板式冷凝器相比,分液板式冷凝器传热系数提高了5.6%~46.9%,并且与工质流量成反比,与泡点温度成正比;压降降低了12.6%~44.3%,且受工质流量、泡点温度的影响较小,低沸点工质在非共沸工质中的占比越高,压降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共沸工质 分液冷凝 两相流 传热 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渗透膜分离在医药化工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琴 王燕 +3 位作者 吴思远 李万程 吴波 李传润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6,共12页
蒸汽渗透是近年来新型的膜分离技术之一.混合物以蒸汽形态进料,由化学梯度(压力、温度)为驱动力,利用各组分在膜内溶解和扩散性能的差异实现混合物分离.蒸汽渗透膜分离过程膜直接与蒸汽接触,污染小,不仅简化了工艺流程,而且还减少了能... 蒸汽渗透是近年来新型的膜分离技术之一.混合物以蒸汽形态进料,由化学梯度(压力、温度)为驱动力,利用各组分在膜内溶解和扩散性能的差异实现混合物分离.蒸汽渗透膜分离过程膜直接与蒸汽接触,污染小,不仅简化了工艺流程,而且还减少了能源消耗.操作简单,能与其他分离技术如精馏、吸附等有效结合,形成集成化的分离系统,提高整体分离效率和选择性.目前蒸汽渗透工业设备能实现醇类、醚类、酮类、酯类、烃类等体系脱水,收率大于99%;蒸汽渗透与水解反应耦合,乳酸乙酯的转化率近100%;故在石油化工、中医药、水处理等工业领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探讨了常用的蒸汽渗透膜材料,概括了蒸汽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现状,归纳了蒸汽渗透膜耦合工艺的价值,展望了蒸汽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前景.为蒸汽渗透膜分离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以期最终实现蒸汽渗透膜在医药化工领域的高效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渗透 气体 混合物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馏与闪蒸分离耦合自复叠制冷循环性能分析
6
作者 李银龙 刘国强 晏刚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6-35,共10页
混合物制冷剂的分离效率是影响自复叠制冷循环性能的关键因素。分馏分离净化低沸点组分的同时减少了蒸发器内的制冷剂流量,可能造成循环性能的下降。提出一种分馏和闪蒸分离结合的自复叠制冷循环,在净化组分的同时增加了蒸发器内制冷剂... 混合物制冷剂的分离效率是影响自复叠制冷循环性能的关键因素。分馏分离净化低沸点组分的同时减少了蒸发器内的制冷剂流量,可能造成循环性能的下降。提出一种分馏和闪蒸分离结合的自复叠制冷循环,在净化组分的同时增加了蒸发器内制冷剂流量。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新型循环蒸发器内低沸点组分质量分数和制冷剂质量流量相比基本循环分别提升5.37%和17.80%,分馏循环内蒸发器流量降低11.6%,新型循环的制冷系数(COP)和㶲效率相比基本循环分别提高26.33%和26.05%,分馏与闪蒸分离的结合形式提高了自复叠制冷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叠制冷 混合物 分离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力学拓扑理论的三塔变压精馏分离四氢呋喃/甲醇/乙醇多目标优化设计
7
作者 杨傲 邓苇 +4 位作者 黎勇 罗婧 王梓霖 张俊 申威峰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82-4593,共12页
四氢呋喃(THF)、甲醇(MeOH)和乙醇(EtOH)三元体系包含一条精馏边界与两个共沸点,导致采用常规精馏技术分离尤为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探究了三元体系THF/MeOH/EtOH在不同压力下相图的变化趋势及共沸点的移动方向,基于精馏边界、... 四氢呋喃(THF)、甲醇(MeOH)和乙醇(EtOH)三元体系包含一条精馏边界与两个共沸点,导致采用常规精馏技术分离尤为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探究了三元体系THF/MeOH/EtOH在不同压力下相图的变化趋势及共沸点的移动方向,基于精馏边界、剩余曲线等热力学拓扑理论分析变压精馏分离三元共沸混合物THF/MeOH/EtOH的可行性。进一步地,结合剩余曲线、组分平衡线和精馏边界等热力学拓扑理论对两种变压精馏分离序列进行工艺概念设计。最后,通过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连接Aspen Plus和Matlab,采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以经济和安全指标为目标函数对不同分离序列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热力学拓扑理论分析可以快速实现变压精馏分离三元共沸混合物的概念设计;相比于EtOH-THF-MeOH分离序列,EtOH-MeOH-THF分离序列在经济和安全性能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精馏 优化设计 三元共沸混合物 优化 安全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流钩拽式残膜混合物清洗分离装置设计与试验
8
作者 谢建华 刘旺 +4 位作者 曹肆林 黄伟荣 张佳 李沅泽 孟庆河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7-408,共12页
针对现有风选式膜杂分离装置分离出的残膜附土量较高,而水洗式膜杂分离装置能耗较高且用水量较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逆流钩拽式残膜混合物清洗分离装置。通过对主要工作部件进行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确定了钩膜齿链的作业条件、螺旋输送器... 针对现有风选式膜杂分离装置分离出的残膜附土量较高,而水洗式膜杂分离装置能耗较高且用水量较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逆流钩拽式残膜混合物清洗分离装置。通过对主要工作部件进行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确定了钩膜齿链的作业条件、螺旋输送器转速范围、排杂电机转速范围以及水循环系统所需水泵型号。以钩膜齿链速度、平均流速以及出水口高度为试验因素,以残膜分离率和残膜洁净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了响应面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得出各试验因素对残膜分离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为:出水口高度、平均流速、钩膜齿链速度;对残膜洁净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为:平均流速、钩膜齿链速度、出水口高度。对试验指标进行了参数优化,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钩膜齿链速度0.196 m/s、平均流速1.51 m/s、出水口高度457.0 mm,此时残膜分离率和残膜洁净率分别为89.95%和93.46%。对优化结果进行试验验证,得到残膜分离率和残膜洁净率分别为88.72%和92.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膜混合物 清洗分离 水流扰动 动力学分析 逆流钩拽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油石分离的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范秀泽 曹淋淋 +3 位作者 熊远顺 乔元辉 郑明万 张吉哲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0-1090,共11页
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中颗粒团聚现象严重,导致再生过程中级配变异性大、老化沥青性能难以有效恢复,严重制约了RAP的高掺量、高值化利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研发RAP精细化处置装备,实现了沥青铣刨料... 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中颗粒团聚现象严重,导致再生过程中级配变异性大、老化沥青性能难以有效恢复,严重制约了RAP的高掺量、高值化利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研发RAP精细化处置装备,实现了沥青铣刨料的“油石分离”;其次,针对富油细集料进行精细化深度再生,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分析了再生沥青砂浆新-旧沥青的界面混溶规律;最后,采用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动态模量试验与两点弯曲疲劳试验研究了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形成规律,验证了精细化处置工艺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的提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RAP精细化处置装备实现了沥青油膜精细化剥离,有效解决了老化沥青胶结料团聚问题,贫油粗集料沥青含量降至1.48%,可直接替代新集料,富油细集料沥青含量超过10%;采用未处置RAP制备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可提高其高温稳定性与动态模量,但低温抗裂性、水稳性能和疲劳性能显著降低;精细化处置后的RAP改善了老化胶结料团聚现象,促进再生过程中新-旧沥青混溶,明显提高了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开裂与抗水损害能力,恢复了其动态响应及疲劳寿命。RAP精细化处置与差异化再生方法可提高RAP掺量,同时保证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综合性能,实现RAP的高附加值再生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工程 沥青混合料回收料 油石分离 再生沥青混合料 高低温性能 疲劳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汽化有机混合物分离膜
10
作者 姜康康 栾丽萍 刘新磊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84,196,共14页
综述了有机混合物渗透汽化膜材料(有机膜、无机膜、有机-无机杂化膜),膜制备方法及其分离应用(极性/非极性有机物、芳香族/脂环族烃类、芳香族/脂肪族烃类、同分异构体系).分析了膜材料结构、膜制备方法以及膜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指... 综述了有机混合物渗透汽化膜材料(有机膜、无机膜、有机-无机杂化膜),膜制备方法及其分离应用(极性/非极性有机物、芳香族/脂环族烃类、芳香族/脂肪族烃类、同分异构体系).分析了膜材料结构、膜制备方法以及膜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当前渗透汽化有机混合物分离膜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低缺陷无机膜分离层的制备仍有挑战,且无机膜材料亟需扩充;有机膜的造价较低且易于规模化,但易溶胀,可通过提高交联度、引入刚性单体等策略进行改善;有机-无机杂化膜比如MOF膜和混合基质膜,具有丰富的结构且制备方法多样,将显著推动渗透汽化有机混合物分离的工业进程.最后展望了渗透汽化有机混合物分离膜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汽化 分离 有机混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刀-轴流滚筒组合式膜杂混合物切碎分离装置设计与试验
11
作者 张佳 谢建华 +3 位作者 杜亚坤 黄伟荣 刘迎春 岳勇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9-421,456,共14页
针对新疆地区残膜资源化利用需求和现有膜杂混合物(膜杂)切碎及分离难度大、作业效果不理想问题,设计一种可实现膜杂喂入切碎、膜杂分离以及棉秆破碎作业的滚刀-轴流滚筒组合式膜杂混合物切碎分离装置。基于动力学与运动学分析了膜杂喂... 针对新疆地区残膜资源化利用需求和现有膜杂混合物(膜杂)切碎及分离难度大、作业效果不理想问题,设计一种可实现膜杂喂入切碎、膜杂分离以及棉秆破碎作业的滚刀-轴流滚筒组合式膜杂混合物切碎分离装置。基于动力学与运动学分析了膜杂喂入、切碎以及分离过程,得出影响膜杂切碎及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参数取值范围。以喂入辊转速、切碎器转速以及分离滚筒转速为试验因素,膜中含膜率、杂中含膜率以及棉秆破碎长度合格率为评价指标,通过Design-Expert软件开展了单因素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响应面分析,明晰了试验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规律,对构建的二阶多项式响应面模型进行多目标求解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当喂入辊转速为20.94 r/min、切碎器转速为335.78 r/min以及分离滚筒转速为282.38 r/min时作业效果最佳,以优化后的参数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膜中含膜率为91.26%、杂中含膜率为7.22%以及棉秆破碎长度合格率为93.78%,满足膜杂切碎及分离作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杂混合物 膜杂切碎 膜杂分离 滚刀式 轴流滚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MM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客通勤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12
作者 邓洁榕 刘晨辉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3,共6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乘客的通勤模式,并探讨不同类型通勤乘客的特征及其规律。采用长沙市地铁2023年3月21日至4月3日两周工作日的AFC刷卡数据,选取上班进站时间、下班进站时间、地铁通勤耗时3个指标,构建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 本研究旨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乘客的通勤模式,并探讨不同类型通勤乘客的特征及其规律。采用长沙市地铁2023年3月21日至4月3日两周工作日的AFC刷卡数据,选取上班进站时间、下班进站时间、地铁通勤耗时3个指标,构建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最终将乘客划分为三类:经典通勤模式、长距离通勤模式、错峰通勤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从通勤时间来看,经典通勤模式的通勤时间主要集中在常规高峰时段(7:30-8:30、17:30-18:30),长距离通勤模式通勤时间则略有提前,而错峰通勤的乘客则避开常规通勤高峰,上班进站时间涵盖了7:00到12:00的整个时间段,下班进站时间集中在20:00-22:00;从通勤耗时来看,经典通勤模式和错峰通勤模式乘客的通勤时长主要分布在15~30 min,而长距离通勤模式的通勤时长多在30 min以上;从居住、工作站点分布来看,长距离通勤乘客的居住站点在市区外围的分布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类乘客,错峰通勤乘客的工作站点比其他两类更为集中,主要位于餐饮和娱乐行业聚集的商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通勤客流 出行特征 高斯混合模型 聚类分析 AFC数据 职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复叠制冷系统及其组分分离、迁移与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银龙 刘国强 +2 位作者 刘嘉瑞 陈旗 晏刚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共17页
自复叠制冷技术因具有较宽的制冷温区、结构简单且运行可靠等优势,在普冷及深冷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自复叠制冷循环的新流程构建与混合工质多元化的研究已较为广泛,但如何主动调控系统内混合工质的组分质量分数进而提升系统性能... 自复叠制冷技术因具有较宽的制冷温区、结构简单且运行可靠等优势,在普冷及深冷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自复叠制冷循环的新流程构建与混合工质多元化的研究已较为广泛,但如何主动调控系统内混合工质的组分质量分数进而提升系统性能一直是技术瓶颈和研究难点。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自复叠制冷系统的总体研究现状,阐述了其循环流程构建的发展历程。然后,总结了影响系统效率的组分分离与组分偏移特性两方面的研究进展。文中从制冷循环改进与关键元件—气液分离器性能讨论了组分分离方面的研究,并总结了组分迁移的原因、组分迁移特性的研究现状及相积存的理论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现有研究中对于自复叠制冷系统工质组分质量分数调控的方法。通过总结自复叠制冷技术在以上4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领域内应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组分优化调控,为进一步提升自复叠制冷系统性能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叠制冷 混合工质 组分分离 组分迁移 组分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汽化高效分离有机混合体系的研究现状
14
作者 冷晓燕 王卓凡 +3 位作者 冯大强 王明 李佳锟 侯影飞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25-1931,共7页
主要叙述了近年来PV技术在分离有机物混和物的研究现状,详细叙述PV技术在分离极性/非极性有机混合物、芳香烃/烷烃有机混合物、同分异构体、去除汽油中硫化物这四个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PV技术在分离有机混合物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展... 主要叙述了近年来PV技术在分离有机物混和物的研究现状,详细叙述PV技术在分离极性/非极性有机混合物、芳香烃/烷烃有机混合物、同分异构体、去除汽油中硫化物这四个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PV技术在分离有机混合物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后续PV技术分离有机混合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汽化 有机混合物分离 分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C_(3)H_(6)/N_(2)分离的PDA@PEBA2533膜的制备
15
作者 杜翠花 张茜 +2 位作者 王晓东 黄伟 周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7-446,共10页
为回收聚丙烯制备尾气中的丙烯,采用本实验室独创的浸渍-旋转法在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膜表面沉积聚多巴胺(PDA)膜层制备出对C3H6具有更强亲和性的PDA@PEBA2533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PDA颗粒和膜进行表... 为回收聚丙烯制备尾气中的丙烯,采用本实验室独创的浸渍-旋转法在聚醚嵌段共聚酰胺(PEBA2533)膜表面沉积聚多巴胺(PDA)膜层制备出对C3H6具有更强亲和性的PDA@PEBA2533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PDA颗粒和膜进行表征。考察了PDA沉积时间对膜形貌、结构以及分离性能的影响,也考察了温度和压力等操作条件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探索了PDA@PEBA2533膜对不同C3H6浓度的C_(3)H_(6)/N_(2)混合气的分离效果以及膜的长时间分离稳定性。结果表明,沉积PDA于PEBA2533膜表面有效提高了膜的分离性能。当沉积时间不小于24h时,可得到连续的PDA膜层,随沉积时间的增加,膜层逐渐增厚,气体渗透速率先增大后减小,选择性持续上升,沉积24h所制备的膜分离性能最佳。增大操作温度和压力,膜对C3H6和N2的渗透速率均增大,C_(3)H_(6)/N_(2)选择性则降低。增大混合气中C3H6浓度,膜对C3H6的渗透速率和选择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所制备的分离性能最好的PDA@PEBA2533膜上,0.2MPa时,对C3H6体积分数为20%的混合气,温度从0℃提高到50℃,C3H6渗透速率从8.25GPU增加到71.42GPU,C_(3)H_(6)/N_(2)选择性从22.92降低至10.14。在130h的气体分离实验中,该膜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该膜与其他分离C_(3)H_(6)/N_(2)混合气膜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3)H_(6)/N_(2)混合气 分离 浸渍-旋转法 聚多巴胺@聚醚嵌段共聚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收膜杂混合物分离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佳 胥俊 +1 位作者 肖萍 赵小军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4,共6页
针对目前膜杂分离装置存在分离率较低、含杂率高的问题,设计一种膜杂混合物分离装置。介绍膜杂分离装置的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阐述关键部件滚筒筛的结构及参数确定,并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确定影响膜杂分离率和含杂率的主要作业因素。制... 针对目前膜杂分离装置存在分离率较低、含杂率高的问题,设计一种膜杂混合物分离装置。介绍膜杂分离装置的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阐述关键部件滚筒筛的结构及参数确定,并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确定影响膜杂分离率和含杂率的主要作业因素。制作试验样机,以滚筒筛进风口风速、滚筒筛倾角以及转速作为试验因素,以膜杂分离率和含杂率为试验指标,开展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膜杂分离率和含杂率的主次顺序为滚筒筛进风口风速、滚筒筛倾角和转速,最优参数组合为滚筒筛进风口风速10 m/s、滚筒筛最优倾角10°以及滚筒筛转速45 r/min,在较优因素组合参数下进行重复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膜杂分离率为92.4%,含杂率为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膜回收 分离装置 滚筒筛 膜杂混合物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泵技术在二氯甲烷和甲醇分离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祉聪 龚凌诸 +3 位作者 王多 王大为 郑志功 史荣会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9-213,共5页
针对传统变压精馏技术(PSD)在分离二氯甲烷(DCM)-甲醇(MeOH)混合物时的高能耗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热泵辅助的变压精馏(PPSD)优化工艺,并深入探讨了热泵配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通过组合曲线和经济性分析,对比了热泵方案的节能和经... 针对传统变压精馏技术(PSD)在分离二氯甲烷(DCM)-甲醇(MeOH)混合物时的高能耗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热泵辅助的变压精馏(PPSD)优化工艺,并深入探讨了热泵配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通过组合曲线和经济性分析,对比了热泵方案的节能和经济效果。结果显示,与传统PSD工艺相比,热泵辅助的PPSD工艺能够降低29.96%的能耗,减少40.45%的年度总成本(TAC),同时能降低44.23%的CO_(2)排放量,充分展现了热泵辅助变压精馏工艺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 变压精馏 二元共沸混合物 分离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重频点排序的卷积混合盲源分离
18
作者 张奇 肖瑛 黄小青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3-750,共8页
针对排序不确定性对卷积混合盲源分离性能的影响,文章提出了一种双重频点排序卷积混合盲源分离算法。首先对卷积混合信号进行短时傅里叶变换,在频域的各个频点处建立瞬时混合模型进行独立分量分析,对各频点分离结果根据带有影响因子的... 针对排序不确定性对卷积混合盲源分离性能的影响,文章提出了一种双重频点排序卷积混合盲源分离算法。首先对卷积混合信号进行短时傅里叶变换,在频域的各个频点处建立瞬时混合模型进行独立分量分析,对各频点分离结果根据带有影响因子的频点相似性(IF-Murata排序)进行第一次排序置换。然后根据信号能量大小对已排序频点进行第二次频点优化。最后通过对比排序中频点相关性可以看出,双重频点排序方法能有效提高频点排序的准确率,并筛选出最优的排序结果,进而提高信号分离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双重频点排序方法得到的源信号的干扰比、源信号的失真比和系统误差与IF-Murata排序算法相比,均有所提升,相似系数平均提高约0.1。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源分离 卷积混合 短时傅里叶变换 双重频点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NRTL方程计算含离子液体体系的汽液平衡 被引量:27
19
作者 史奇冰 郑逢春 +2 位作者 李春喜 卢贵武 王子镐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51-756,共6页
离子液体作为环境友好溶剂在反应和分离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含离子液体体系汽液平衡的计算及模型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采用非电解质溶液NRTL 方程表示溶液的非理想性, 关联了[bmim] [PF6] H2O及[C8mim] [PF6] H2... 离子液体作为环境友好溶剂在反应和分离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含离子液体体系汽液平衡的计算及模型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采用非电解质溶液NRTL 方程表示溶液的非理想性, 关联了[bmim] [PF6] H2O及[C8mim] [PF6] H2O二元体系的等温汽液平衡, 关联误差在2%之内; 预测了这些体系在其他温度下的汽液平衡, 预测的总平均误差均在5%之内. 通过关联不同温度下有机物在离子液体C8H14S2O4F6N3 和C9H16S2O4F6N3 中的无限稀释活度因子的实验数据, 得到了有关NRTL方程的二元作用参数, 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离子液体对二元共沸体系汽液平衡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含离子液体体系的汽液平衡可以采用传统的非电解质溶液模型如NRTL方程来描述, 离子液体的“盐效应”可以显著改善组分的相对挥发度甚至消除共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RTL方程 离子液体 计算 环境友好溶剂 非电解质溶液 等温汽液平衡 无限稀释活度 模型化研究 相对挥发度 分离过程 非理想性 方程表示 实际意义 二元体系 实验数据 平均误差 共沸体系 溶液模型 关联 预测 有机物 盐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合物法分离混合物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杨西萍 刘煌 李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31-840,共10页
综述了水合物生成法在溶液浓缩和混合气分离两大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水合物法在海水淡化、生物工程、油样分离等溶液分离过程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应用价值,但仍存在浓缩液夹带、分离效率较低或分离压力高等问题而未能实现工业化应用... 综述了水合物生成法在溶液浓缩和混合气分离两大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水合物法在海水淡化、生物工程、油样分离等溶液分离过程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应用价值,但仍存在浓缩液夹带、分离效率较低或分离压力高等问题而未能实现工业化应用。针对混合气的分离,与单独水合分离过程相比,包含有水合物生成的吸收-水合和吸附-水合双机制耦合分离技术表现出了气体处理量大、分离效率高、或可实现连续气体分离等优势。但与它们相关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如水合物浆液的实际流动特性、水合物晶粒与多孔介质之间的作用关系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或确认。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分离过程的继续研究给出了参考意见:溶液浓缩分离过程可着眼于开发更有效的水合物生成促进剂或耦合其他分离技术等;混合气分离方面可以在寻找更有效的水合物生成促进剂、明确采用乳液体系分离所得水合物浆液的实际流动特性、揭示采用含水多孔介质分离所得不同相之间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分离 混合物 混合气分离 溶液浓缩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