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0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Sentinel-1A升降轨的DS-InSAR金川矿区形变提取
1
作者 郭捷 张功海 +5 位作者 宋烨炜 白宇兴 胡纪元 王杰 吴文豪 葛子轩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金川矿区镍资源储备极为丰富,是我国最大的镍金属生产基地。传统的PS-InSAR在金川矿区测量存在目标点密度低、形变区解缠错误、形变结果提取精度低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先进的DS-InSAR方法,对2021年8月—2022年6月的3组不同轨道(升轨... 金川矿区镍资源储备极为丰富,是我国最大的镍金属生产基地。传统的PS-InSAR在金川矿区测量存在目标点密度低、形变区解缠错误、形变结果提取精度低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先进的DS-InSAR方法,对2021年8月—2022年6月的3组不同轨道(升轨Path128、降轨Path33、降轨Path135数据)的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将监测点密度与传统PS-InSAR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以及两类时序InSAR提取的形变结果与GNSS点位监测进行交叉验证。结果表明:①对于金川矿区矿体监测的监测点(MPS)密度较PS-InSAR方法至少提升了5倍以上;②利用DS-InSAR和PS-InSAR解算的时序形变结果与GNSS站点时序形变结果分别根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皮尔逊相干系数进行对比,DS-InSAR结果在3组指标上均效果更佳,提取的形变结果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轨 金川矿区 sentinel-1A DS-InSAR GN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entinel-1 SAR数据测量河道地形的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瑶 刘万青 +2 位作者 龙永清 庞国伟 黄昌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2,共9页
针对传统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测绘范围有限且成本极高等问题,文章利用哨兵1号(Sentinel-1)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生产DEM,并评价其表达河道地形的精度。... 针对传统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测绘范围有限且成本极高等问题,文章利用哨兵1号(Sentinel-1)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生产DEM,并评价其表达河道地形的精度。通过基线长度、相干性分析等筛选合适的Sentinel-1干涉影像对生成DEM,以实测的河道断面高程点为参考,与SRTM DEM、ASTER DEM、FABDEM等当前主流的高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生产的DEM总体上能够表达河道的地形形态,但实测高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均方根误差在8.94~64.79 m之间。相对于SRTM等DEM数据,其空间分辨率有一定的优势,但高程精度的稳定性较差,主要误差原因包括地形复杂度和海拔高度等。在未来,随着相关限制因素影响的削弱,Sentinel-1干涉测量有望成为获取河道地形的新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1 INSAR DEM 河道地形 水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 SAR数据的冬小麦灌溉事件识别与频次估算 被引量:1
3
作者 葛冰洋 于砚宁 +3 位作者 孙佑涛 杨姗姗 张佳华 张莎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125,共10页
精确识别冬小麦的灌溉事件并获取准确的灌溉频次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及精确估算灌溉用水量至关重要。站点观测记录可以提供准确的灌溉信息,但该类数据不易获取且能提供灌溉信息的观测站点较少,不能准确反映区域尺度的灌溉事件和频次信息... 精确识别冬小麦的灌溉事件并获取准确的灌溉频次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及精确估算灌溉用水量至关重要。站点观测记录可以提供准确的灌溉信息,但该类数据不易获取且能提供灌溉信息的观测站点较少,不能准确反映区域尺度的灌溉事件和频次信息,区域尺度灌溉事件和频次的精确获取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该研究提出一种冬小麦灌溉事件识别和频次估算的方案,通过比较冬小麦分布(田块或像元)与其一定邻域范围内的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信号(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垂直发射垂直接收(vertical-vertical,VV)单极化后向散射系数时间序列并结合逐日降水量时间序列识别冬小麦灌溉事件,进而估算灌溉频次。该研究使用该方案在3种不同的空间尺度(田块尺度、500 m与30 m像元尺度)分别识别山东省禹城市冬小麦的灌溉事件,利用观测的灌溉数据对3种空间尺度的灌溉事件识别结果进行验证,在灌溉事件识别精度最高的空间尺度估算灌溉频次,获取禹城市2018—2020年冬小麦灌溉频次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该研究提出的方法在田块尺度、500 m、30 m像元尺度识别灌溉事件的召回率分别为85.71%、78.57%、57.14%,F-score分别为70.59%、66.67%、50.00%,田块尺度应用的精度优于在500 m和30 m像元尺度应用的精度;基于田块尺度的冬小麦灌溉频次分布的“严格”的总体精度为69.75%,“宽松”的总体精度为90.24%;禹城市2018–2020年冬小麦的灌溉频次集中在1~3之间。该研究可为区域尺度的灌溉事件识别和频次估算提供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 sentinel-1 SAR 灌溉频次 面向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卫星遥感的长江中游饮用水源地水库水域范围及面积变化(2018-2021年):突变检测与原因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廖一彪 丁鑫 +3 位作者 项思语 陈健 曾繁轩 宋春桥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0-1444,I0040,I0041,共17页
作为长江中游关键三级子流域之一,武汉至湖口左岸流域地跨武汉市、孝感市、黄冈市、随州市等多个地级市,覆盖了庞大的人口群体。确保流域内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任务。水域面积动态直接反映水量保障状况,水库水域面积... 作为长江中游关键三级子流域之一,武汉至湖口左岸流域地跨武汉市、孝感市、黄冈市、随州市等多个地级市,覆盖了庞大的人口群体。确保流域内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任务。水域面积动态直接反映水量保障状况,水库水域面积变化精细监测有助于准确掌握和有效分配水资源,也关系库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灾害防患。本研究利用Sentinel-1 A/B双星的时序雷达影像数据和Edge Otsu水域信息遥感提取算法,对武汉至湖口左岸流域内饮用水源地水库20182021年期间水域面积进行时序精细提取,精度评价结果显示水库水域面积提取总体精度达0.95以上。本研究使用了PELT(pruned exact linear time)突变检测算法,探测20182021年期间该流域内饮用水源地水库水域面积时序突变(短时间内剧烈变化,超出正常季节性波动和随机变化范围)特征。结果表明:水域面积在20182019年期间整体呈现萎缩状态,流域内饮用水源地水库水域总体面积萎缩约33%;在2019年10月2020年6月期间,水域面积保持在较低的稳定水平;自2020年7月开始,水域面积迅速增加,并在之后数月内恢复到2018年水域面积高位状态,随后持续出现波动。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水源地水库水域突变背后的驱动因素。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对比分析表明,流域在经历了20182019年的轻微至严重的干旱以及2020年的湿润事件后,水域面积发生了先急剧萎缩后快速扩张的显著变化。该研究不仅证实了Sentinel-1双星组网观测对大范围水源地水库水域变化的监测能力,特别是其快速精准捕捉外部环境突变特征的有效性,同时也强调了在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频发背景下,加强水库精细化监测与管理的紧迫性。研究结果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水资源分配和水灾害防范,确保区域饮用水资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1 突变检测 饮用水源地 水域提取 驱动力分析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三号和Sentinel-1/2融合监测锡亚琴冰川厚度变化研究
5
作者 张瑞宇 蒋弥 +2 位作者 李刚 钟敏 程晓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2-812,共11页
冰层厚度变化是评估冰川物质平衡的重要环节,利用表面平行流假设并结合升降轨SAR数据集估算冰厚变化的方法近年来被视为研究热点.然而,这类方法往往需要通过正则化手段抑制观测不足引发的解算不确定性,而传统二范数的解算策略也易受到... 冰层厚度变化是评估冰川物质平衡的重要环节,利用表面平行流假设并结合升降轨SAR数据集估算冰厚变化的方法近年来被视为研究热点.然而,这类方法往往需要通过正则化手段抑制观测不足引发的解算不确定性,而传统二范数的解算策略也易受到观测粗差引起的误差传播.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以锡亚琴冰川为例,提出结合Sentinel-1/2和高分三号数据估算偏移量,通过联合解算偏移量和迭代重加权最小二乘得到冰川三维流速和冰层厚度变化.通过多源数据增加观测量的思想取代正则化,消除正则化因子主观性对结果的影响.在表面平行流假设的条件下监测显示2018年7—9月锡亚琴冰川非表面平行流速约为-0.018 m·d^(-1),冰川主要表现为消融.与仅利用Sentinel-1升降轨道数据的解算结果相比,结合Sentinel-2和高分三号数据显著提高了三维流速的估计精度.在东西、北南和垂直方向上,精度分别提升了51%、30%和31%.研究结果表明多影像联合解算有助于提高冰川厚度变化精度,而我国高分三号卫星数据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三维流速的解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厚度变化 高分三号 sentinel-1/2 偏移量跟踪 抗差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Sentinel-1数据与POT技术的普若岗日冰川流速场测绘
6
作者 杨宇浩 蔡嘉伦 +3 位作者 张波 张文君 王卫红 刘先文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58,73,共5页
本文基于两幅Sentinel-1雷达卫星影像,利用像素偏移追踪技术提取出普若岗日冰川及4条典型冰川的表面流速信息并绘制冰川流速场,以研究普若岗日冰川在2023年9—10月的表面流速和流速分布特征。利用像素偏移追踪技术对两幅SAR影像进行精... 本文基于两幅Sentinel-1雷达卫星影像,利用像素偏移追踪技术提取出普若岗日冰川及4条典型冰川的表面流速信息并绘制冰川流速场,以研究普若岗日冰川在2023年9—10月的表面流速和流速分布特征。利用像素偏移追踪技术对两幅SAR影像进行精确配准,得到同名像元在水平方向的像素偏移量,从而获取冰川表面流速。基于冰川流速场对普若岗日冰川表面流速和流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普若岗日冰川的表面流速整体上较缓慢,平均流速约为0.05 m/d,普若岗日西北部、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4条典型冰川主要流动区域的平均流速分别约为0.20、0.19、0.15和0.04 m/d。研究发现,普若岗日冰川空间位置分布不同的区域,其流速特征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普若岗日东北部典型冰川比西南部典型冰川的流速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表面流速 sentinel-1 像素偏移追踪技术 普若岗日冰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Sentinel-1/2数据融合监测土壤含盐量模型研究
7
作者 代天金 陈俊英 +4 位作者 郭佳奇 白旭乾 钱龙 巴亚岚 张智韬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41,共10页
快速准确获取土壤含盐量(SSC)信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卫星遥感技术凭借大范围同步监测的优势在SSC监测领域被广泛关注,但其监测精度常面临植被覆盖干扰和灌溉事件等多源误差源的挑战。本研究以Sentinel-1/2卫星数据为基础,结合... 快速准确获取土壤含盐量(SSC)信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卫星遥感技术凭借大范围同步监测的优势在SSC监测领域被广泛关注,但其监测精度常面临植被覆盖干扰和灌溉事件等多源误差源的挑战。本研究以Sentinel-1/2卫星数据为基础,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对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含盐量进行监测,以期明确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含盐量遥感监测准确性的影响。首先,根据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NDVI变化趋势、作物生育期将全植被覆盖划分为3个时期(D1:早期;D2:中期;D3:后期);其次,分析不同时期变量(植被指数与极化指数)对不同深度土壤含盐量的敏感性,并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分析算法筛选变量;最后,结合机器学习算法(SVM、RF与ELM模型),生成各时期不同深度土壤含盐量分布图。结果表明:D2时期变量与SSC的相关性最好,D3时期次之,D1时期最低;雷达遥感与光学遥感数据融合有助于监测作物不同时期的土壤含盐量;RF模型为最佳土壤含盐量监测模型,10~20 cm土壤含盐量监测精度最高,R^(2)达到0.79,RMSE为1.62 g/kg;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南部土壤盐渍化程度最重,从深度上看,各时期20~40 cm的土壤含盐量最高,从时间变化来看,作物生长0~10 cm与10~20 cm土壤含盐量呈现增加趋势,20~40 cm土壤含盐量呈现减少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壤盐渍化的精准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1/2 土壤含盐量 作物生长时期 VIP分析 机器学习 植被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Sentinel-1 SAR和Sentinel-2 MSI的湖泊浮叶和挺水植被自动分类算法
8
作者 辛逸豪 罗菊花 +6 位作者 徐颖 秦海涛 孟迪 何锋 鲁露 陈青 徐亚田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9-1429,共11页
浮叶植被和挺水植被是湖泊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生态功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浮叶植被和挺水植被空间分布和变化对湖泊生态评估和碳源汇核算具有重要意义。浮叶植被和挺水植被均具有典型的植被光谱特征,仅... 浮叶植被和挺水植被是湖泊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生态功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浮叶植被和挺水植被空间分布和变化对湖泊生态评估和碳源汇核算具有重要意义。浮叶植被和挺水植被均具有典型的植被光谱特征,仅使用光学遥感难以进行区分,并且在富营养化湖泊中其分类还会受到具有相似光谱特征的藻类水华干扰。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联合Sentinel-1 SAR和Sentinel-2 MSI的湖泊浮叶植被和挺水植被自动分类算法。算法首先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Otsu算法获取湖泊中具有植被光谱特征的地物区域,然后使用Sentinel-1 SAR影像的第一主成分(PCA1)和K-means聚类算法从该区域中提取浮叶植被和挺水植被。其中,PCA1是算法的核心分类指标,可以去除藻类水华影响并实现浮叶植被和挺水植被的准确分离。算法在太湖、乌梁素海、阳澄湖、南漪湖4个典型湖泊中开展了精度验证,平均总体分类精度为83.76%,Kappa系数为0.71。基于该算法,本研究获取了太湖年内和年际浮叶植被和挺水植被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类植被的年内覆盖度峰值均出现在710月份;20162023年间,浮叶植被面积显著增加,从24.21 km^(2)增至68.03 km^(2),而挺水植被面积则相对稳定,年均面积约为41.48 km^(2)。该算法不仅解决了浮叶和挺水植被识别难的问题,还实现了自动化。在大尺度湖泊浮叶和挺水植被时空变化监测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为未来的湖泊生态评估和碳源汇核算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遥感 浮叶植被 挺水植被 sentinel-1 SAR sentinel-2 MS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2改进极化指数和纹理特征的土壤含盐量反演模型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智韬 贺玉洁 +3 位作者 殷皓原 项茹 陈俊英 杜瑞麒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5,共11页
目前Sentinel-1/2协同反演植被土壤含盐量的研究大多是基于Sentinel-2光谱信息和Sentinel-1后向散射系数,没有考虑Sentinel-2光谱信息容易受土壤亮度等信息影响,Sentinel-1后向散射系数容易受土壤粗糙度和水分影响。为进一步提高Sentine... 目前Sentinel-1/2协同反演植被土壤含盐量的研究大多是基于Sentinel-2光谱信息和Sentinel-1后向散射系数,没有考虑Sentinel-2光谱信息容易受土壤亮度等信息影响,Sentinel-1后向散射系数容易受土壤粗糙度和水分影响。为进一步提高Sentinel-1/2协同反演植被土壤含盐量的精度,用水云模型对雷达卫星后向散射系数进行校正,消除植被影响;然后协同Sentinel-2纹理特征,基于VIP、OOB、PCA 3种变量筛选和RF、ELM、Cubist 3种机器学习回归模型构建植被土壤含盐量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水云模型去除植被影响后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及其极化组合指数与土壤含盐量的相关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不同变量选择方法与不同机器学习方法耦合模型在反演土壤含盐量中,OOB变量筛选方法与RF、ELM和Cubist 3种机器学习方法的耦合模型精度最佳,建模集和验证集的R2都在0.750以上,且验证集的RMSE和MAE均最小;其中OOB-Cubist耦合模型精度最高,且R_(v)^(2)/R_(c)^(2)为0.955,具有良好的鲁棒性。研究可为机器学习协同物理模型、光学卫星协同雷达卫星在土壤含盐量反演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盐量 sentinel-1/2 纹理特征 水云模型 机器学习 改进极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2数据的洪水淹没范围提取模型 被引量:7
10
作者 邓启睿 张英 +2 位作者 刘佳 乔庆华 翟亮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1-77,共7页
遥感是监测洪水淹没范围、掌握洪涝灾情演变的重要手段,而光学影像在洪水发生时往往有较多缺失,全天候的SAR影像在提取水体时精度略低。为快速、精准提取洪水淹没范围,构建了一种综合利用Sentinel-2光学影像和Sentinel-1雷达影像数据的... 遥感是监测洪水淹没范围、掌握洪涝灾情演变的重要手段,而光学影像在洪水发生时往往有较多缺失,全天候的SAR影像在提取水体时精度略低。为快速、精准提取洪水淹没范围,构建了一种综合利用Sentinel-2光学影像和Sentinel-1雷达影像数据的洪水淹没范围提取模型,采用一种自适应阈值分割算法即大津算法(OTSU)分别对两种数据以及该模型进行了水体范围提取试验,并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显示:云量较少的Sentinel-2影像水体提取效果最好,总体精度(OA)达到95.6%;所构建的模型在引入部分可用Sentinel-2数据后,OA达到95%,相比单独使用Sentinel-1数据OA和Kappa系数分别提升1.2%和2.4%。该模型搭载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能实现快速、准确、低成本的地表水体空间范围连续输出,不受限于云雾且比单独使用Sentinel-1影像的提取精度更高,在云覆盖严重导致Sentinel-2数据缺少的情况下,该模型可作为洪水淹没范围提取方法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淹没范围 sentinel-1 sentinel-2 自适应阈值分割算法 Google Earth Engine 保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Sentinel-1/2和环境变量的新疆农田土壤含盐量反演 被引量:9
11
作者 巴亚岚 张智韬 +7 位作者 谢坪良 樊帅龙 杜瑞麒 郭菲 钱龙 白旭乾 贺玉洁 樊少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71-179,共9页
土壤盐渍化是危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快速精准获取农田土壤盐分信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具有指导作用。为了提高卫星遥感在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含盐量预测精度,该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为研究区域,分别在... 土壤盐渍化是危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快速精准获取农田土壤盐分信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具有指导作用。为了提高卫星遥感在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含盐量预测精度,该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为研究区域,分别在2023年7月和8月采集土壤表层(0~20 cm)样本,并获取同步卫星影像。通过Sentinel-1雷达信息、Sentinel-2多光谱信息与环境变量的不同组合构建数据集A(极化指数、光谱指数)、B(极化指数、环境变量)、C(光谱指数、环境变量)、D(极化指数、光谱指数、环境变量),采用自适应提升(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梯度提升回归树(gradient boost regression tree,GBRT)和极端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tree,XGBoost)3种集成学习算法,构建基于不同数据集的土壤含盐量反演模型。结果表明,1)基于数据集D构建的所有模型预测精度普遍高于数据集A、B、C构建的模型,环境变量与雷达数据、多光谱数据的协同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模型精度;2)地形因子和地表温度可作为研究区土壤盐分预测的有效特征变量,其中海拔与表层土壤含盐量的相关性最高;3)在所有数据集中,XGBoost模型性能最优,GBRT次之,AdaBoost模型验证误差较大,其中D-XGBoost模型精度最高,其验证集决定系数为0.72,均方根误差为2.40 g/kg,平均绝对误差为1.29 g/kg;4)基于多种来源变量组合的集成学习算法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拟合能力,XGBoost能够更好地模拟土壤含盐量与遥感信息和环境因子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并获得理想的拟合结果。该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地区土壤含盐量实时动态监测和当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盐量 sentinel-1/2 环境变量 集成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化Sentinel-1数据在城市沉降监测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孟冉 蒋亚楠 +3 位作者 廖露 许强 李为乐 罗袆沅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6,共10页
目的 针对地面沉降监测仅考虑VV极化Sentinel-1数据而忽略VH极化数据的问题,方法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技术处理延安新区2018年8月—2021年5月的84景双极化Sentinel-1数据,获取地面沉降信息,对比两种极化的沉降监测结果,探讨VH极化... 目的 针对地面沉降监测仅考虑VV极化Sentinel-1数据而忽略VH极化数据的问题,方法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技术处理延安新区2018年8月—2021年5月的84景双极化Sentinel-1数据,获取地面沉降信息,对比两种极化的沉降监测结果,探讨VH极化在不同实验方法中的意义,并提出一种双极化时序InSAR融合监测新方法。结果 结果表明,新区大部分区域为较稳定区域,形变速率为-8~8 mm/a,此外,还探测到3个较大的沉降区,分别位于桥儿沟流域、高家沟流域和新区东北部填方区域;Sentinel-1不同极化数据的监测结果相关性较高,形变趋势一致;VV极化数据整体优于VH极化,但部分区域VH极化数据得到的地表形变信息更详细;VV-VH极化PS-InSAR形变监测中,VH极化数据能够有效补充VV极化数据监测结果的不足,使结果更加密集,因此,与单一极化监测结果相比,VV-VH极化PS-InSAR形变监测更加详细地反演了地表变形情况;VV-VH极化SBAS-InSAR形变速率结果比单一极化数据相干性和稳定性更高。结论 基于双极化Sentinel-1数据的时序InSAR融合监测技术可以获得比单一极化数据更好的城市地表形变监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双极化sentinel-1数据 时间序列InSAR 融合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和Sentinel-2数据融合的森林林龄反演和动态监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馨 孙玉军 丁志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9,共11页
【目的】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上借助其强大的计算和数据存储能力,融合多源遥感数据对森林林龄进行遥感反演和动态监测。【方法】融合2017—2023年间Sentinel-1、Sentinel-2及高程数据,通过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 【目的】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上借助其强大的计算和数据存储能力,融合多源遥感数据对森林林龄进行遥感反演和动态监测。【方法】融合2017—2023年间Sentinel-1、Sentinel-2及高程数据,通过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获取土地覆盖信息,并进一步提取森林的分布和面积,同时构建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来准确提取森林变化区域。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融合的多源遥感数据,在GEE上构建RF回归、分类回归树(Cart)以及梯度提升回归树(Gradient tree boost,GTB)3种回归模型,用于杉木组、马尾松组、毛竹林、硬阔叶树组以及其他类树种组的2018年林龄遥感反演,并估算出2017年和2023年的林龄信息,以揭示林龄和龄组在2017—2023年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1)2017—2023年,研究区森林面积的整体变化总计113.93 km^(2),此间森林的减少和更新并存,其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具体而言,森林面积变化多发生于靠近城区和低海拔地区,且靠近城区的森林面积减少往往不再恢复至森林;2)在5种不同树种组构建的3种模型中,RF回归模型的林龄反演结果最佳,平均R^(2)为0.845,平均RMSE为5.32 a,其中毛竹林反演精度最高,R^(2)为0.863,RMSE为2.411 a;3)2017—2023年,研究区林龄在40 a以下的森林由54.59%减少至51.06%,其中龄组变化最显著为杉木组成熟林,面积增加了38.88%。【结论】在GEE上融合多源遥感数据进行林龄反演和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为使用云平台及哨兵系列卫星数据对森林资源长时间序列的林龄反演和动态监测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融合 遥感反演 林龄 动态监测 sentinel-1 sentinel-2 Google Earth Eng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 SAR数据的鄱阳湖水体提取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丽清 况润元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4,共7页
遥感水体提取技术在水体规划与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Sentinel-1 SAR数据的水体提取,首先分析水体及其周围主要地物的后向散射特性,其次引入纹理、地形特征,对比分析阈值法、分类器法和面向对象法的水体提取效果,最后针对鄱阳湖的... 遥感水体提取技术在水体规划与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Sentinel-1 SAR数据的水体提取,首先分析水体及其周围主要地物的后向散射特性,其次引入纹理、地形特征,对比分析阈值法、分类器法和面向对象法的水体提取效果,最后针对鄱阳湖的典型水体环境,提出不同方法的应用策略,以便更有效地提取水体。研究表明:多特征融合提取可减少水体信息的混淆;RF算法对细小水体和边界的提取相对精细,总体精度高达97.8%;针对含有植被的浅水区,SDWI、Otsu等阈值法展现出更好的识别能力;水面上的船体对水体提取的完整性造成影响。研究探讨了Sentinel-1 SAR数据在鄱阳湖水体提取中的方法适用性,以期为鄱阳湖的水资源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1 SAR 水体提取 鄱阳湖 阈值法 分类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Sentinel-1双极化SAR台风海况下海面风速反演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潇寒 闫秋双 +1 位作者 范陈清 张杰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5-1101,共7页
实现台风海况下海面风场的高精度观测,对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方法使用地球物理模型函数反演风速,需要外部风向信息的输入,风向的精度将直接影响风速反演的精度。深度神经网络方法将传统方法与数据挖掘相融合,使用此方法反演海... 实现台风海况下海面风场的高精度观测,对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方法使用地球物理模型函数反演风速,需要外部风向信息的输入,风向的精度将直接影响风速反演的精度。深度神经网络方法将传统方法与数据挖掘相融合,使用此方法反演海面风速,不需要外部风向信息的输入,简化了反演过程,开拓了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海面风速反演的新发展方向,但其拟合能力有限。为实现高精度且无需外部风向信息输入的海面风速反演,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enseNet深度学习模型的Sentinel-1双极化SAR台风海况下海面风速反演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反演风速的均方根误差为1.741 8 m/s,相关度可达0.9以上,优于传统方法和深度神经网络方法的反演结果。本文提出的方法进一步证明了深度学习技术在SAR海面风场反演领域的有效性,可为海面风场反演提供新思路,开辟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哨兵一号合成孔径雷达(sentinel-1 SAR) 海面风速反演 深度学习 数据挖掘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UNet++的Sentinel-1 SAR辽东湾海冰检测方法研究
16
作者 郑斌 石立坚 +4 位作者 邹斌 任鹏 曾韬 孙晓煜 张蔡辉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7-128,共12页
冬季海冰会极大影响辽东湾地区近岸工程建筑、石油平台、船舶航行等安全生产活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不受天气影响且分辨率高,可用于辽东湾海冰灾害监测。本文在深度学习模型UNet++的基础上引入卷积注意力模块(CBAM),并使用交叉损失函数... 冬季海冰会极大影响辽东湾地区近岸工程建筑、石油平台、船舶航行等安全生产活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不受天气影响且分辨率高,可用于辽东湾海冰灾害监测。本文在深度学习模型UNet++的基础上引入卷积注意力模块(CBAM),并使用交叉损失函数来优化模型,建立辽东湾Sentinel-1 SAR图像高精度海冰检测模型(AUNet++),并与PSPNet、Deeplabv3+、DAU-Net等多种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AUNet++海冰检测方法在OA、AA、MIoU、Kappa系数4种指标上分别达到了97.56%、97.53%、95.19%、95.07%,结果优于其他深度学习方法。该方法可以在高风速的干扰下对海冰边缘、光滑冰面完成精确海冰信息提取,能够为辽东湾地区的大范围、高精度海冰检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检测 sentinel-1 合成孔径雷达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A钦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明小勇 田义超 +3 位作者 张强 陶进 张亚丽 林俊良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8,共14页
分析钦防地区地面沉降时空分布、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可为区域灾害预测防治及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小基线集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利用45景... 分析钦防地区地面沉降时空分布、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可为区域灾害预测防治及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小基线集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利用45景Sentinel-1A合成孔径雷达影像提取了研究区2018—2021年的地面沉降信息,同时结合地区地质背景、降水数据、土地利用情况和道路等数据,借助于空间分析技术、数理统计和遥感图像分类及变化检测等方法对研究区地面沉降的整体特征、时空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在空间维度上,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地面形变速率介于-114.37~58.55 mm/a之间,研究区内地面形变分布范围广且不均匀分布明显,形成了以钦南区主城区中南部、钦州港与港口区为主的3个沉降中心区域,沉降地区的沉降面积逐年增加并呈现出向南扩张的趋势;②在时间维度上,各沉降中心区域从整体上随着时间变化呈现不均匀的下沉趋势,但出现了周期性的回升,回升值最大可达18.4 mm;③在影响因素上,城镇化扩张、道路密度、构造运动、地层作用、降水作用和海平面上升是导致研究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因子,同时也主导了地面沉降的扩张和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INSAR sentinel-1A 北部湾海岸城市 钦防地区 时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ntinel-1A影像在山区管道地表形变监测中的适用性评价指标构建 被引量:3
18
作者 方迎潮 赵雪 +2 位作者 陈文乐 王庆 吴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639-7645,共7页
Sentinel-1A卫星数据覆盖范围广、重访周期快、获取成本低,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能够高效获取管道沿线大面积地表形变信息。但是山区管道所处地形复杂、起伏大、植被茂盛,监... Sentinel-1A卫星数据覆盖范围广、重访周期快、获取成本低,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能够高效获取管道沿线大面积地表形变信息。但是山区管道所处地形复杂、起伏大、植被茂盛,监测中易存在叠掩、阴影、失相干等现象,Sentinel-1A卫星数据在管道不同区段的适用性有差异。为了对Sentinel-1A在山区管道地表形变测量中的适用程度进行评价,以三段不同山区地形的管道为研究区,结合Sentinel-1A数据、Sentinel-2数据、ALOS DEM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适用性评价指标。结果显示:管道沿线Sentinel-1A影像的叠掩阴影占总面积的比例与坡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14,Spearman相关系数为-1,呈显著负相关;影像相干性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72,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9,呈显著负相关。使用回归分析和归一化的方法建立了山区管道沿线Sentinel-1A数据的坡度适用性指标和植被适用性指标,指标可对山区管道沿线域使用Sentinel-1A数据进行形变监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管道 INSAR sentinel-1A影像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Sentinel-1与Sentinel-2的高时空分辨率玉米叶面积指数反演
19
作者 于慧男 王昶景 +2 位作者 刘国祥 屈永华 尹高飞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2,共10页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单位地表面积上总叶面积的一半,是影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能量平衡等地表过程的关键生物物理变量。鉴于光学遥感数据易受天气的影响,雷达遥感数据易受土壤等的影响,二者在叶面积指数反演方面各有利...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单位地表面积上总叶面积的一半,是影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能量平衡等地表过程的关键生物物理变量。鉴于光学遥感数据易受天气的影响,雷达遥感数据易受土壤等的影响,二者在叶面积指数反演方面各有利弊,提出了一种考虑不同数据反演结果不确定性的融合方法。研究测试了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在中国张掖地区的玉米农田上估算LAI的性能。结果表明,光学和雷达两种数据分别作为模型输入进行LAI反演时,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的表现均为最优。随后,基于Sentinel-1雷达数据和Sentinel-2光学数据,使用GPR模型生成了研究区2019年的两种LAI及不确定性时空分布图。考虑不同数据反演结果的差异,使用加权滤波方法将两种LAI融合,实现了高时空分辨率玉米LAI制图。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融合后的LAI时间序列分布图变化连贯,空间分布均匀,精度相较于融合之前有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sentinel-1 sentinel-2 协同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结合Sentinel-2和Landsat8影像的水体提取方法比较——以鲁班水库为例
20
作者 苏子昕 青玲萱 +4 位作者 王鑫 薛飞阳 王旭 秦翔宇 杨存建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11-114,共4页
基于sentinel-1数据结合sentinel-2数据和Landsat8数据,提取2017年—2021年鲁班水库五年间的水体年间变化,对所提取的水体面积进行分析,比较两种影像对鲁班水库水体提取的差异,经过水体指数的计算以及分析得到鲁班水库的水体面积。senti... 基于sentinel-1数据结合sentinel-2数据和Landsat8数据,提取2017年—2021年鲁班水库五年间的水体年间变化,对所提取的水体面积进行分析,比较两种影像对鲁班水库水体提取的差异,经过水体指数的计算以及分析得到鲁班水库的水体面积。sentinel-2影像数据对水体提取的效果较好于Landsat8数据,sentinel-2影像总体分类精度达0.993,kappa系数为0.991,而Landsat8的总体精度为0.989,kappa系数为0.986。通过对鲁班水库这种大中型水体的水体提取选择使用sentinel-2数据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提取 水体指数 sentinel-2 Landsat8 sentine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