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4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生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郭富印 刘晓煌 +6 位作者 张文博 邢莉圆 王然 祖皮艳木·买买提 雒新萍 王超 赵宏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9-611,共13页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强度对区域生境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欠发达地区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因此实现人口稠密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生境保护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强度对区域生境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欠发达地区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因此实现人口稠密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生境保护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河南段)为例,基于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与PLUS模型对该区域2000—2021年(历史时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以5年为步长对2025年、2030年、2035年和2040年的生境质量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历史时期研究区生境质量均值下降了0.05,呈下降趋势,生境质量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西南和西北部的山地,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2)历史时期研究区44.74%区域生境质量显著下降,下降区域分布在城乡建设和道路扩张用地区域,西部山区此趋势最为突出。33.81%区域生境质量显著上升,上升区域分布在东部耕地区域和西部林地。研究区生境破碎化趋势加强,海拔与植被等自然要素对区域生境质量水平影响显著,与生境质量水平正相关。(3)2025—2040年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未来生境质量格局差异明显,生态保护情境下生境质量水平呈上升趋势,耕地保护情景下生境质量均值稳定中呈现小幅度提升,城市发展情景下生境质量均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不同发展情景下人类活动对区域生境质量影响显著。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区域生境质量的发展趋势与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sen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1902-2018年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靖娟利 和彩霞 +2 位作者 王永锋 马炳鑫 刘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0-227,共8页
鉴于西南地区干旱的危害程度及其严峻形势,定量刻画干旱时空特征、揭示干旱发展规律,已成为抗旱防灾、保障农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基于1902—2018年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数据,统计了西南地区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及干旱强度,并采... 鉴于西南地区干旱的危害程度及其严峻形势,定量刻画干旱时空特征、揭示干旱发展规律,已成为抗旱防灾、保障农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基于1902—2018年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数据,统计了西南地区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及干旱强度,并采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法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期为西南地区干旱变化及生态维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1902—2018年西南地区SPEI12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025/10 a,其中1954—1974年呈干旱—湿润的频繁交替,发生多次不显著突变;(2)西南地区干旱强度均呈增强趋势,其中中旱和重旱强度增强趋势显著;(3)西南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存在空间分布差异,其中轻旱发生频率最高,极端干旱最低;(4)西南地区干旱变化趋势以不显著下降为主,占研究区面积的68.22%,表明西南地区百年来呈干旱化趋势;(5)干旱时空模态分析中,3种模态分别反映了研究区干旱全区相同、南北相反、东西相反的分布特征。综上所述,揭示了西南地区干旱的时空变化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干旱频率 sen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检验 经验正交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云南省植被GPP GS变化的影响
3
作者 万爱玲 廖朝莲 +3 位作者 张天祥 陈宇霖 叶江霞 周汝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8-232,共15页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参数,对云南省植被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GPP GS)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动态和碳循环模式,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参数,对云南省植被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GPP GS)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动态和碳循环模式,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分析云南省植被GPP GS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通径分析揭示气候因子对植被GPP GS变化的直接、间接和综合影响。结果表明:①2001—2020年云南省植被GPP GS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216 g·(m^(2)·a)^(-1);大部分植被GPP GS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草甸上升速率最高,为1.674 g·(m^(2)·a)^(-1)。②云南省植被GPP GS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为73.83%,高山植被、草甸、针叶林、灌丛、草丛、栽培植物和阔叶林GPP GS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分别为85.21%、84.64%、79.11%、75.85%、73.58%、71.76%和58.67%。③通径分析显示,平均气温是导致草甸和针叶林GPP GS变化的主要因子,降水是造成草丛和栽培植物GPP GS变化的主要因子,太阳辐射是影响高山植被、灌丛和阔叶林GPP GS变化的主要因子。④对云南省植被GPP GS产生直接影响的主导因子占比为平均气温(54.87%)、降水(7.86%)和太阳辐射(9.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总初级生产力 通径分析 sen Median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 植被类型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开都-孔雀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甄慧 汪洋 +2 位作者 夏婷婷 王寅 张治超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40-1153,共14页
植被覆盖度(FVC)是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系统研究植被覆盖变化和驱动机制对区域生态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MODIS数据,运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新疆开都-孔雀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演变趋势,... 植被覆盖度(FVC)是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系统研究植被覆盖变化和驱动机制对区域生态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MODIS数据,运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新疆开都-孔雀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演变趋势,探讨植被覆盖度与驱动因子之间的空间关联,并识别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开都-孔雀河流域植被覆盖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增长速率为每10年0.013。2011年之前植被覆盖度均值略有小幅度波动,之后植被覆盖度持续增加,在2019年达到最大值29.0%。空间尺度上,2020年极低植被覆盖度分布度最广,占研究区面积的51.93%,21年间减少了5010.31 km^(2),其次是高植被覆盖度,占研究区面积的22.84%。(2)开都-孔雀河流域以极低覆盖度与低覆盖度之间转化为主。研究区植被有轻微的改善趋势,其中17.82%的区域呈极显著(P<0.01)、显著增加趋势(P<0.05);71.90%的区域变化不显著(P>0.05)。(3)研究区植被覆盖主要受高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其解释力均在0.45以上。两两因子之间的协同作用影响显著高于单个因素,其中高程和土地利用类型两两相交的解释力最高为0.7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转移矩阵 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 时空变化 空间分异 土地利用类型 开都-孔雀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福建省植被NPP时空分异及驱动力探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高文晶 程诺 +2 位作者 张露月 赵玥桥 赖日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130,共11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研究其时空尺度的变化和驱动机制,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选取MOD17A3HGF植被NPP数据、土地利用、地形、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Sen+MK趋势分析、Hurst指数、最优参数...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研究其时空尺度的变化和驱动机制,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选取MOD17A3HGF植被NPP数据、土地利用、地形、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Sen+MK趋势分析、Hurst指数、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福建省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并探究植被NPP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福建省植被NPP呈波动状缓慢下降,多年均值为843.71 gC·m^(-2)·a^(-1);灌木植被NPP的多年均值926.54 gC·m^(-2)·a^(-1),是生产力最强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NPP主要集中在600~900 gC·m^(-2)·a^(-1),处在该范围的区域占全省总面积的52.09%~66.23%。2)福建省北部、东南部植被NPP多为显著上升,而中部和西南部主要为显著下降;未来植被NPP变化趋势以反持续性为主(53.25%),应重点关注闽北山地与闽江下游区域。3)造成植被NPP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平均解释度高低排序为降水量>气温>土地利用>夜间灯光>人口密度>坡度>高程>国内生产总值,双因子交互中最高解释度为气温∩降水量(0.282),自然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sen+MK趋势分析 HURST指数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VC的新疆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 被引量:18
6
作者 邵霜霜 师庆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5-42,共8页
【目的】对新疆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植被覆盖的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等,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新疆1998—2012年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获取植被覆盖指数(FVC)数据,在此基础... 【目的】对新疆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植被覆盖的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等,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新疆1998—2012年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获取植被覆盖指数(FVC)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新疆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特征和空间分布的聚集性特点。【结果】1)15年间新疆植被覆盖度略有下降趋势,山地和平原均呈下降趋势,山地较平原变化大。2)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可反映新疆FVC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点,全疆植被改善区域占25%,退化区域占28%,47%的区域变化不大,其中明显改善区域和严重退化区域所占比例均为10%左右。植被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一带,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地和平原的交错带,伊犁地区退化程度尤为严重。植被覆盖度极低地区基本不变,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植被低覆盖度区域周围。3)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验证了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结果,新疆植被有明显的聚集现象。全局自相关性分析表明,当距离大于3 km后,空间自相关影响不大。局部相关性分析表明,新疆植被覆盖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结论】植被盖度相对较高的地区植被覆盖越易改善,盖度较低或无覆盖的地区越难改善,而且退化越明显。根据植被盖度的聚集性可以看出,植被覆盖呈现明显的"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格局,这与区域气候、水资源分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潜在的联系。今后可重点分析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以了解干旱区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由于人类活动在短时期内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因此在空间上分析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可为改善干旱区植被覆盖提供相应指导。【其他】本文从植被覆盖的空间聚集性解释了植被覆盖变化特点,一方面是对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的验证,另一方面为整体分析植被的变化特征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指数(FVC) 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分布特征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植被覆盖对PM2.5时空分布的影响
7
作者 冯祥 张学林 王建雄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148-154,共7页
以2001—2020年云南省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县级PM_(2.5)栅格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Sen趋势分析法与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分析云南省PM_(2.5)浓度与NDVI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Pearson相关... 以2001—2020年云南省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县级PM_(2.5)栅格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Sen趋势分析法与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分析云南省PM_(2.5)浓度与NDVI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云南省PM_(2.5)污染与植被覆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近20年植被覆盖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面积为338190.56 km^(2),占比达85.81%。(2)近20年的PM_(2.5)污染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面积为348480.88 km^(2),占比达88.42%。在NDVI低值区的PM_(2.5)污染较轻,较严重污染主要集中在NDVI的高值区。(3)在2001—2014年间,NDVI总体较低而PM_(2.5)浓度总体较高;2014—2020年植被覆盖面积快速上升,而PM_(2.5)污染在不断减少。(4)植被覆盖与PM_(2.5)污染整体表现为负相关,局部呈不相关,极少区域呈正相关,其中负相关面积为242854.38 km^(2),占比达61.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污染 植被指数 sen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检验 Pearson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流域极端气候变化特征及对NDVI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炜 焦树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0-232,共13页
为了解贵州省极端气候时空变化及其对植被NDVI的影响,结合箱型图、相关分析、Sen+MK等方法对1961—2020年贵州省极端气候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省夜指数的变化幅度大于昼指数的变幅,极端高温指数呈上升趋势,极端低温指数在下降... 为了解贵州省极端气候时空变化及其对植被NDVI的影响,结合箱型图、相关分析、Sen+MK等方法对1961—2020年贵州省极端气候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省夜指数的变化幅度大于昼指数的变幅,极端高温指数呈上升趋势,极端低温指数在下降,气候整体呈变暖趋势。除赤水河流域SU25(夏日日数)以-0.08 d/a显著下降外,其余流域高温指数均显著上升,而低温指数均显著下降。(2)量级指数的变化幅度大于强度指数的变幅,年总降水量在减少,但强降水和极强降水事件呈增加趋势;强度指数中南盘江流域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量级指数在沅江流域的变化速率最大。(3)气温及降水持续指数中,低值集中在牛栏江横江流域;其中CSDI(冷持续指数)、WSDI(热持续指数)、CDD(持续干燥指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GSL(作物成长期)以0.26 d/a显著上升。(4)近21年,极端高温指数对植被生长以促进作用为主,且受TN90P(暖夜日数)的影响最大;极端低温指数以抑制为主,且受TN10P(冷夜日数)的影响最大;气温持续指数以促进为主,且受WSDI的影响最大。极端降水指数中,降水强度、量级指数以促进为主,且受R25 mm(大雨以上日数)和R99P(极强降水量)的影响最大,降水持续指数以抑制为主且,受CDD(持续干燥指数)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极端气候 箱型图 sen+MK趋势分析 植被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亚沿海与内陆植被对洪水事件响应的稳定性差异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卉 朱彤彤 +4 位作者 刘侦海 李霞 王绍强 王小博 刘媛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745-6757,共13页
为探讨东南亚沿海与内陆地区植被对洪水事件的响应差异,基于东南亚2000—2018年MODIS卫星遥感数据和洪水数据,通过比较东南亚洪水发生区域,共确定自2000年来影响最大、破坏程度相近的2个沿海洪水事件、2个内陆洪水事件以及1个沿海内陆... 为探讨东南亚沿海与内陆地区植被对洪水事件的响应差异,基于东南亚2000—2018年MODIS卫星遥感数据和洪水数据,通过比较东南亚洪水发生区域,共确定自2000年来影响最大、破坏程度相近的2个沿海洪水事件、2个内陆洪水事件以及1个沿海内陆洪水事件。以Google Earth Engine为数据处理平台,利用Sen+Mann-Kendall趋势法分析了2000—2018年研究区NDVI变化,发现5个研究区19年间NDVI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0.013/10a,沿海与内陆植被在时空演变格局上无明显差异;基于灾害植被破坏指数的分析发现,内陆与沿海植被在洪水影响下的植被破坏指数分别为0.29与-0.25,植被破坏面积分别占比为14.29%与18.11%,内陆植被破坏程度小于沿海地区。同时,排除人类干扰强烈的耕地与人造地表,沿海研究区植被生态系统对洪水事件的抵抗力指数为88.15,明显强于内陆地区的28.89。草地表现出最强的抵抗力,其次为林地;而在植被恢复力方面,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人类活动影响降低了内陆地区洪水灾害对植被的破坏。研究东南亚沿海与内陆植被对单次洪水事件的差异响应,排除内陆与沿海地区洪水事件累计影响,能够为东南亚沿海与内陆植被抵抗洪水灾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植被破坏指数 洪水灾害 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 植被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