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7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anti-detonation performance of composite structure containing foam geopolymer backfill material
1
作者 Hang Zhou Hujun Li +6 位作者 Zhen Wang Dongming Yan Wenxin Wang Guokai Zhang Zirui Cheng Song Sun Mingyang W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1期304-318,共15页
The compression and energy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foam geopolymers increase stress wave attenuation under explosion impacts,reducing the vibration effect on the structure.Explos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using several... The compression and energy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foam geopolymers increase stress wave attenuation under explosion impacts,reducing the vibration effect on the structure.Explos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using several composite structure models,including a concrete lining structure(CLS)without foam geopolymer and six foam geopolymer composite structures(FGCS)with different backfill parameters,to study the dynamic response and wave dissipation mechanisms of FGCS under explosive loading.Pressure,strain,and vibration response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were synchronously tested.The damage modes and dynamic responses of different models were compared,and how wave elimination and energy absorption efficiencies were affected by foam geopolymer backfill parameters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am geopolymer absorbed and dissipated the impact energy through continuous compressive deformation under high strain rates and dynamic loading,reducing the strain in the liner structure by 52%and increasing the pressure attenuation rate by 28%.Additionally,the foam geopolymer backfill reduced structural vibration and liner deformation,with the FGCS structure showing 35%less displacement and 70%less acceleration compared to the CLS.The FGCS model with thicker,less dense foam geopolymer backfill,having more pores and higher porosity,demonstrated better compression and energy absorption under dynamic impact,increasing stress wave attenuation efficiency.By analyzing the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and the com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rous medium,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stress transfer ratio of FGCS-ρ-579 was 77%lower than that of CLS,and the transmitted wave energy was 90%lower.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optimizing underground composite structure interlayer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on load Composite structure Geopolymer foam Energy ab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action degree of composition B explosive with multi-layered compound structure protection subjected to detonation loading 被引量:7
2
作者 Jia-yun Liu Yong-xiang Dong +3 位作者 Xuan-yi An Ping Ye Qi-tian Sun Qian G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315-326,共12页
The explosive reaction degree and protection from explosions are concerns in the military field.In this work,the reaction degree of the composition B explosive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Multi-layered compound st... The explosive reaction degree and protection from explosions are concerns in the military field.In this work,the reaction degree of the composition B explosive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Multi-layered compound structures were used as barriers to weaken the blast loads.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using a high-speed camera and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side witness plates,and bottom witness plates was presented.Using the experimental fragment velocities,fragment piercing patterns,and damage characteristics,the reaction degree of the explosive impeded by different multi-layered compound structures could be precisely differentiated.Reaction parameters of the explosive obstructed by compound structures were obtained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Unlike the common method in which the explosive reaction degree is only distinguished based on the initial pressure amplitude transmitted into the explosive,a following shock wave reflected from the side steel casing was also considered.Different detonation growth paths in the explosive formed.Therefore,all these shock wav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must be considered to analyze the explosive response impeded by compound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ction degree explosive protection Compound structure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re-inspired interface structure design of polymer bonded explosives toward significantly enhanced mechanical performance
3
作者 Peng Wang You-long Chen +6 位作者 Li Meng Yin-shuang Sun Yu Dai Xin Li Jie Chen Zhi-jian Yang Guan-song He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9期83-92,共10页
Realizing effective enhancement to the structure of interface region between explosive crystals and polymer binder plays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urrent polymer bonded explosives(PBXs)... Realizing effective enhancement to the structure of interface region between explosive crystals and polymer binder plays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urrent polymer bonded explosives(PBXs).Herein,inspired by 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nacre which possesses outstanding mechanical performance,a kind of nacre-like structural layer is constructed in the interface region of PBXs composites,making use of two-dimensional graphene sheets and one-dimensional bio-macromolecules of cellulose as inorganic and organic building blocks,respectively.Our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onstructed nacre-like structural layer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terfacial strength and then endow the PBXs composites with significantly enhanc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volving of creep resistance,Brazilian strength and fracture toughness,demonstrating the obvious advantage of such bioinspired interface structure design strategy.In addition,the thermal conduction performance of PBXs composites also exhibits noticeable enhancement due to the remarkable phonon transport capability endowed by the asdesigned nacre-like structural layer.We believe this work provides a novel design route to conquer the issue of weak interfacial strength in PBXs composites and greatly increase the comprehensive properties for better meeting the higher requirements proposed to the explosive part of weapon equipment in new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bonded explosives Nacre-like structural layer GRAPHENE CELLULOSE Mechan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Performance Estimate for Thermal Solidified RDX Explosive by μCT
4
作者 ZHANG Wei-bin HUANG Hui TIAN Yong ZONG He-hou DAI Bin GUAN Li-feng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9-500,共2页
关键词 建筑材料 含能材料 估计 RD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爆炸船体结构与系统动力学响应不确定性特征分析.
5
作者 姚熊亮 赵坤 +1 位作者 战天琦 黄仁杰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87-1314,共28页
水下爆炸船体结构动力学响应分为早期和后期,早期动力学响应产生结构毁伤,具有强非线性及非平稳特征,系统参数、初始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将导致早期动力学响应出现分岔、突变等现象,输出展现不确定性特征.文章针对水下爆炸船体结构与系统... 水下爆炸船体结构动力学响应分为早期和后期,早期动力学响应产生结构毁伤,具有强非线性及非平稳特征,系统参数、初始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将导致早期动力学响应出现分岔、突变等现象,输出展现不确定性特征.文章针对水下爆炸船体结构与系统早期动力学响应特征时空解耦数据分析问题,基于相空间重构技术、抛物线映射方法以及符号动力学理论,提出一种强非线性动力学动态数据分析方法,刻画水下爆炸船体结构早期动力学响应演化特征,实现在系统参数邻域内预报试验结果.首先,以某加筋圆柱壳结构为原型,设计不同冲击因子条件下的缩比模型试验,研究不同冲击载荷作用下水下爆炸船体结构非线性、非平稳动力学响应的时空演化规律,对其不确定性特征进行表征与刻画.其次,以某型舰船为原型设计的舱段结构和浮动冲击平台模型试验,进一步分析水下爆炸船体结构早期动力学响应不确定性特征,证明方法的有效性与普适性.研究结果表明:舰船水下爆炸非线性动力学动态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水下爆炸舰船非线性、非平稳动力学响应进行表征与刻画,可实现系统参数邻域内预报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爆炸 船体结构早期动力学响应 非线性特征 相空间重构 抛物线映射 符号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波和破片联合作用下多层级复合防护结构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猛 梁民族 +2 位作者 陈荣 林玉亮 张玉武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6-245,共10页
为高效防护弹药近场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破片联合载荷,设计了包括抗侵彻层、协调支撑层和缓冲吸能层的多层级复合防护结构,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开展了近场爆炸试验进行验证。基于有限元仿真结果,构建了复合防护结构的响应面代理模型,... 为高效防护弹药近场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破片联合载荷,设计了包括抗侵彻层、协调支撑层和缓冲吸能层的多层级复合防护结构,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开展了近场爆炸试验进行验证。基于有限元仿真结果,构建了复合防护结构的响应面代理模型,并以复合防护结构的面密度和总厚度为优化目标,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分别对破片单独作用、冲击波单独作用以及两者联合作用下,复合防护结构的厚度配置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得到了Pareto最优解集。结果表明,相比于初始结构,破片单独作用下优化后复合防护结构的面密度最高可降低19.2%,厚度最高可降低10.0%;冲击波单独作用下复合防护结构的面密度最高可降低34.9%,厚度最高可降低27.5%;冲击波和破片联合作用下复合防护结构的面密度最高可降低19.2%,厚度最高可降低10.0%。对于限制厚度不超过40 mm的典型应用场景,优化后复合防护结构的面密度比初始构型降低约17.5%,总厚度降低约9.1%。同时观察到,破片单独作用和联合作用下得到的Pareto最优解集几乎相同,这表明加装复合防护结构后冲击波对破片后续作用的影响明显减弱,即复合防护结构有效抑制了冲击波和破片的联合作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爆炸 破片 冲击波 复合防护结构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取料机液压防爆阀组优化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春辉 郭锐 赵静一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4,共5页
针对取料机俯仰液压系统防爆阀频繁失效损坏带来的重大安全风险,对原系统防爆阀组的结构原理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防爆阀流量和阀芯开度变化对其性能的影响,得到合理的防爆阀阀口开度,在此基础上对原防爆阀组结构进行改进;采... 针对取料机俯仰液压系统防爆阀频繁失效损坏带来的重大安全风险,对原系统防爆阀组的结构原理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防爆阀流量和阀芯开度变化对其性能的影响,得到合理的防爆阀阀口开度,在此基础上对原防爆阀组结构进行改进;采用CFD仿真软件对防爆阀进口并联单向阀以及各种流道参数下的防爆阀组进行仿真,得到最优的结构参数,从而使油液流动状态更加平稳。对比优化前后防爆阀组的现场应用,可知:优化后的防爆阀组在作业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防爆阀的压差,从而减少误动作,提高防爆阀的使用寿命,为同类产品的设计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料机液压系统 防爆阀组 CFD仿真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介质中爆炸载荷对层冰结构的破坏效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须民 张之凡 +1 位作者 张桂勇 孙铁志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爆炸破冰是一个复杂的多相耦合过程,为了研究不同介质中爆炸载荷对层冰结构的破坏效应,本文利用LS-DYNA对爆炸破冰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空中、冰内和水下爆炸载荷特性及对层冰结构的破坏模式,对比分析了不同介质中爆炸破冰的效果,给... 爆炸破冰是一个复杂的多相耦合过程,为了研究不同介质中爆炸载荷对层冰结构的破坏效应,本文利用LS-DYNA对爆炸破冰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空中、冰内和水下爆炸载荷特性及对层冰结构的破坏模式,对比分析了不同介质中爆炸破冰的效果,给出了药量和爆距对破冰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下爆炸的破冰效率最高,其次是冰内爆炸破冰,空中爆炸的破冰效率最低。随着爆距的增大,装药位置由空中到冰内再到水下,破口半径先缓慢增大后迅速减小,水下爆炸破冰存在最优爆距,当爆距约为7.5倍装药半径时层冰的破口半径存在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中爆炸 冰内爆炸 水下爆炸 气泡 冲击波 层冰结构 破坏效果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能量结构炸药水下爆炸对舷侧多舱结构毁伤特性
9
作者 王涛 刘亮涛 +1 位作者 王金相 张轶凡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5,共14页
为探究不同能量结构炸药对舰船的毁伤规律,开展不同能量结构炸药水下爆炸对舰船多舱结构的毁伤特性研究。通过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模拟TNT、PBXC19、H6和PBXN111共4种炸药水下爆炸能量输出结构,获取不同炸药的冲击波能和气泡能占比;... 为探究不同能量结构炸药对舰船的毁伤规律,开展不同能量结构炸药水下爆炸对舰船多舱结构的毁伤特性研究。通过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模拟TNT、PBXC19、H6和PBXN111共4种炸药水下爆炸能量输出结构,获取不同炸药的冲击波能和气泡能占比;分析不同能量结构炸药对多舱结构的破坏机理,获取不同能量结构炸药对多舱结构的毁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同等装药情况下,炸药的冲击波能越大则冲击波阶段毁伤越严重,气泡能越大则气泡阶段毁伤越严重,2.28倍TNT冲击波能的炸药PBXC19在冲击波阶段舷侧外板破口直径比TNT增加30.2%;气泡在自由液面破碎的条件下,1.44倍TNT气泡能炸药H6在气泡阶段舷侧外板破口直径比TNT增加9.9%;增大炸药冲击能和气泡能会显著增加冲击波和气泡载荷对舰船多舱结构的毁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炸药 水下爆炸 能量结构 冲击波 气泡 舰船毁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空气域装药水下爆炸压力场特征研究
10
作者 杨科 周章涛 +4 位作者 马宏昊 姚象洋 傅力衡 徐庆涛 沈兆武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8,共11页
为控制炸药水下爆炸能量分布,实现定向打击,研究一种典型炸药-空气柱形装药结构爆炸压力场分布特征。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探究含不同尺寸空气域结构水下爆炸的压力和冲量分布情况,发现空气域对炸药水下爆炸具有定向增强效应。模拟结果表... 为控制炸药水下爆炸能量分布,实现定向打击,研究一种典型炸药-空气柱形装药结构爆炸压力场分布特征。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探究含不同尺寸空气域结构水下爆炸的压力和冲量分布情况,发现空气域对炸药水下爆炸具有定向增强效应。模拟结果表明:空气域会导致爆轰产物冲击空气-水边界,空气域方向近场峰值压力增强现象;伴随气泡形态变化,形成隔绝能量的花瓶状气泡,使空气域后方出现冲量增强现象;上述增强现象均随着距离增加而逐渐消失,其中冲量增强效应的影响范围更广。研究结果表明,空气域的存在可以显著增强该方向近场范围内的毁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爆炸 装药结构 气泡运动 能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结构内部爆炸毁伤快速计算方法评价
11
作者 张云峰 高浩鹏 +3 位作者 吴易烜 随亚光 刘文祥 张德志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38-750,共13页
近年来,基于工程经验的快速计算方法逐渐成为建筑结构内部爆炸毁伤评估的重要工具之一。为综合评估5种典型快速计算方法(FIST方法、等效当量⁃爆炸距离图表法、等效动载法、能量法以及等效当量法),开展了2种工况下3层足尺砖混建筑内爆试... 近年来,基于工程经验的快速计算方法逐渐成为建筑结构内部爆炸毁伤评估的重要工具之一。为综合评估5种典型快速计算方法(FIST方法、等效当量⁃爆炸距离图表法、等效动载法、能量法以及等效当量法),开展了2种工况下3层足尺砖混建筑内爆试验。采用上述5种快速计算方法对不同爆炸工况下的建筑内爆毁伤进行评估,提出了五维计算能力评价指标及打分规则,基于此对比分析了各快速计算方法,讨论了其毁伤评估能力差异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改进建议。结果表明:等效当量⁃爆炸距离图表法对建筑结构内部爆炸毁伤评估适用性较差;FIST方法、等效当量法对砖墙构件计算精度较高;能量法对楼板构件计算精度较高,但计算效率偏低;等效动载法计算效率较高,但计算精度偏低。充分考虑冲击波在复杂建筑结构内的传播规律,通过提高数值模拟规模修正当量传播系数是FIST类方法和等效当量类方法提高计算能力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毁伤评估 建筑结构 内部爆炸 快速计算方法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爆炸成坑对竖井结构动力响应影响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12
作者 赵凤奎 管龙华 +3 位作者 张德志 卢强 朱斌 汪玉冰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644,共9页
为研究发生在竖井结构近区浅埋爆炸成坑效应,依托浙江大学ZJU-400土工离心机开展了3组竖井结构受侧向浅埋爆炸作用离心模型试验,通过对砂土抛掷成坑过程、结构内壁加速度和外壁应变响应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相比自由场中爆炸,发生在... 为研究发生在竖井结构近区浅埋爆炸成坑效应,依托浙江大学ZJU-400土工离心机开展了3组竖井结构受侧向浅埋爆炸作用离心模型试验,通过对砂土抛掷成坑过程、结构内壁加速度和外壁应变响应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相比自由场中爆炸,发生在竖井结构近区的浅埋爆炸,若最大瞬态爆腔未与结构发生接触,结构物的存在将对爆腔膨胀产生约束作用并造成弹坑体积发生缩减;若瞬态爆腔膨胀至竖井边壁,由于爆轰气体与竖井间的碰撞挤压作用,表观弹坑将呈现出不对称性且弹坑体积也将得到增大;随着爆源至结构距离的增加或爆源埋深的减小,结构对弹坑形成的影响逐渐减弱。爆炸成坑对结构动态响应影响显著,相比埋深较大的结构部分,接近或暴露于弹坑范围内的结构部分在受到爆炸冲击时振动响应更为强烈,同时也易产生更大的变形损伤。本研究可为竖井结构的抗爆设计提供依据,也可为后续此类结构在爆炸荷载冲击下的相关性能指标和毁伤效应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井结构 爆炸成坑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 离心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爆炸下加筋板架的毁伤模式研究
13
作者 王琰 蒋海燕 +1 位作者 韩璐 苏健军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4,共10页
为了研究近距离爆炸下舰船典型舱壁结构的毁伤模式,基于经实验验证的LS-DYNA有限元模型对近距爆炸时加筋板架结构的毁伤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装药质量和爆炸距离对结构毁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距爆炸时板架结构呈现出4种毁... 为了研究近距离爆炸下舰船典型舱壁结构的毁伤模式,基于经实验验证的LS-DYNA有限元模型对近距爆炸时加筋板架结构的毁伤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装药质量和爆炸距离对结构毁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距爆炸时板架结构呈现出4种毁伤模式:(Ⅰ)塑性大变形,(Ⅱ)板格局部撕裂,(Ⅲ)边界处拉伸撕裂破坏,以及(Ⅳ)剪切破坏,根据面板的损伤程度,毁伤模式Ⅲ又可划分为2种子失效模式;板架的损伤程度随着装药质量的增加和爆炸距离的减小而加重,比例距离一定时,随着爆炸距离的减小,板架逐渐从整体破坏向局部破坏转变;最后利用一维无量纲数Φ和二维无量纲数(Φ,β)分别对破坏模式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维和二维的破坏模式分布图以及经验预测公式,可为近距爆炸时舱壁的毁伤模式快速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爆炸 板架结构 毁伤模式 无量纲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蜂窝夹芯板结构的舱内爆炸动态响应研究
14
作者 殷子俊 郑成 +3 位作者 孔祥韶 周沪 卢安格 曹宇航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7,共8页
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多级峰窝夹芯结构在舱内爆炸载荷下的动态响应与能量耗散机制。利用AUTODYN中Euler-Lagrange全耦合计算方法验证舱内爆炸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并对多级蜂窝夹芯结构的抗爆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探究采用激光选区熔化技术3D... 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多级峰窝夹芯结构在舱内爆炸载荷下的动态响应与能量耗散机制。利用AUTODYN中Euler-Lagrange全耦合计算方法验证舱内爆炸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并对多级蜂窝夹芯结构的抗爆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探究采用激光选区熔化技术3D打印制备的316 L夹芯层的吸能性,定量研究多级蜂窝夹芯结构各部分结构参数对其抗爆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多级蜂窝夹芯板在舱内爆炸载荷作用下变形过程可分3个阶段并且总结了其6种失效模式。随着上面板和二级蜂窝壁厚的提高,结构强度上升,下面板变形降低并且整体吸能减少。上面板增厚时,上、下面板吸能比例均下降;而二级蜂窝壁厚增大时,下面板吸能比例却上升。此外,芯层高度的增加有助于提升结构抗变形能力,下面板变形减小43.9%,但因易塑性压实,吸能潜力及整体稳定性减弱,总吸能下降19.2%。综上,多级蜂窝夹芯结构的抗爆抗冲击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对抗爆结构的工程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舱内爆炸 蜂窝夹芯结构 3D打印 抗爆抗冲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置参数对125 kg燃料成雾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王晔 白春华 刘文杰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9,共9页
云雾的起爆状态决定爆轰威力,装置结构和比药量是影响云雾形态的主要因素。基于装置结构与云雾形状相似性的原理,对125kg云雾的成雾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利用高速摄像进行全过程记录,获取了不同轴向强度装置结构和比药量对云雾特征的影响... 云雾的起爆状态决定爆轰威力,装置结构和比药量是影响云雾形态的主要因素。基于装置结构与云雾形状相似性的原理,对125kg云雾的成雾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利用高速摄像进行全过程记录,获取了不同轴向强度装置结构和比药量对云雾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大体积燃料抛撒试验的成雾稳定性较好;轴向约束强的复合结构形成的云雾直径具有优势,相同比药量下,复合结构的云雾直径可以达到25.5m,较强结构的云雾覆盖面积增加13%;比药量为0.8%时,复合结构燃料的成雾性能最佳,125kg燃料的2次起爆延迟时间为240ms,此时,云雾瞬时计算浓度为64g/m^(3),当量比为0.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雾形成 爆炸抛撒 装置结构 比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蓖麻油混装乳化炸药微观结构及稳定性研究
16
作者 丁士祥 李洪伟 +5 位作者 梁昊 孙建辉 李永信 吴延梦 曾建钿 张立果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6,共10页
为探究含蓖麻油现场混装乳化炸药的微观结构及稳定性,制备了不同含量蓖麻油的乳胶基质试样,利用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实验设备研究了蓖麻油含量对乳胶基质微观特性的影响,使用常温储存实验和抗振动实验研究了蓖麻油对乳胶基质在... 为探究含蓖麻油现场混装乳化炸药的微观结构及稳定性,制备了不同含量蓖麻油的乳胶基质试样,利用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实验设备研究了蓖麻油含量对乳胶基质微观特性的影响,使用常温储存实验和抗振动实验研究了蓖麻油对乳胶基质在2种环境下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蓖麻油含量的增加,成乳难度降低,黏度变大,自然储存性变好,平均粒径D[3,2]与分散性指数PDI减小,抗振动性能提高。当蓖麻油含量超过2%时,成乳难度升高,部分油膜强度降低,试样析晶量大幅增加,溶失率上升,抗振动性能急剧下降。因此,当蓖麻油的含量在2%左右时,所制备的乳胶基质试样成乳难度低、平均粒径小且稳定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混装 乳化炸药 抗振动实验 蓖麻油 微观结构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接触爆炸下拱形结构的毁伤特性分析
17
作者 邢英剑 赵小华 +2 位作者 方宏远 孙金山 杨士豪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38,共11页
为研究水下爆炸荷载作用下临水拱形结构的破坏模式和动态响应,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拱形混凝土结构的耦合模型,通过与现场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耦合模型的可靠性。随后分别建立了一侧临水的拱形结构和平板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比... 为研究水下爆炸荷载作用下临水拱形结构的破坏模式和动态响应,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拱形混凝土结构的耦合模型,通过与现场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耦合模型的可靠性。随后分别建立了一侧临水的拱形结构和平板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比了2种不同结构在水下爆炸荷载下的毁伤特性和动态响应,并参数化分析了不同厚度、药量和高跨比对临水拱结构抗爆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水下爆炸下拱形结构比平板结构具有更好的抗爆性能,能够更好地承受水下爆炸荷载。不同厚度、药量和高跨比对临水拱形结构的破坏模式和动态响应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水下接触爆炸下,相对于平板结构的整体破坏,拱结构主要发生局部毁伤,抗爆性能优越;对于拱形混凝土结构,增大拱结构径向厚度能够显著提高拱形混凝土结构的抗爆性能;药量的增加会增大拱结构的损伤程度,显著影响结构的裂纹分布;随着高跨比的减小,拱形结构的破坏模式由局部破坏转变为整体破坏,其中高跨比为0.4的拱结构具有更好的抗爆性能和动态响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爆炸 拱形混凝土结构 数值分析 破坏模式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双(四氮唑氨基)-3,5-二硝基-4-吡啶酮-1,1′-二钾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能表征
18
作者 张紫薇 张荣政 +2 位作者 蒋帅杰 陆明 许元刚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2-329,I0001,共9页
以4-氨基-2,6-二氯吡啶和5-氨基-1 H-四唑为原料,经过硝化、缩合、氧化三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耐热炸药2,6-双(四氮唑氨基)-3,5-二硝基-4-吡啶酮-1,1′-二钾盐,总收率为41%;利用核磁共振(^(1)H谱、^(13)C谱)波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元... 以4-氨基-2,6-二氯吡啶和5-氨基-1 H-四唑为原料,经过硝化、缩合、氧化三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耐热炸药2,6-双(四氮唑氨基)-3,5-二硝基-4-吡啶酮-1,1′-二钾盐,总收率为41%;利用核磁共振(^(1)H谱、^(13)C谱)波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其结构,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分析(TG)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采用BAM方法对化合物的机械感度进行了测定,通过EXPLO5软件预测了化合物的爆轰性能。结果表明,晶体4·5H_(2)O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晶体密度为1.782 g/cm^(3)(296 K),阴离子配体结构近乎平面,并呈现面对面的π-π堆积,通过与K^(+)配位形成三维配位聚合物结构;化合物4的实测密度为2.10 g/cm^(3),热分解温度为308.5℃,爆速为7884 m/s,爆压为25.02 GPa,撞击感度为20 J,摩擦感度>360 N;表明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低感度和高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耐热炸药 吡啶 有机合成 晶体结构 热稳定性 爆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对甲烷-空气混合气体爆炸传播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保勇 张义宇 +4 位作者 陶金 王亚军 刘传海 韩永辉 孙曼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为探究非金属芯层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对甲烷-空气混合气体爆炸传播规律的影响,利用自主搭建的爆炸管网实验平台,开展不同芯层材料(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泡沫板、三角帆蚌贝壳和高吸水性树脂(Super Absorbent Poly... 为探究非金属芯层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对甲烷-空气混合气体爆炸传播规律的影响,利用自主搭建的爆炸管网实验平台,开展不同芯层材料(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泡沫板、三角帆蚌贝壳和高吸水性树脂(Super Absorbent Polymer,SAP)胶体)的爆炸实验,分析非金属芯层复合材料对爆炸超压、火焰传播速度、火焰温度以及熄爆参数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对甲烷-空气混合气体爆炸传播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当芯层为PVDF泡沫板时,对火焰温度的抑制效果最好;当芯层材料为SAP胶体时,对爆炸超压和火焰传播速度的抑制效果最好,且后端熄爆参数为9.20 MPa·℃,表现出优异的抑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气体爆炸 三明治结构 非金属芯层 衰减率 传播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压炸药与TNT对密闭船舱毁伤效应对比
20
作者 薛建锋 郭淳 +1 位作者 汪维 许红浩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5-653,I0003,共10页
为研究内爆炸条件下温压炸药和TNT在钢制方形多舱室密闭结构的毁伤效应,建立由4个小舱室结构组成的钢制整体箱体结构和有限元模型,开展了0.2、0.4和1.0kg温压炸药和TNT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超压峰值、变形量和毁... 为研究内爆炸条件下温压炸药和TNT在钢制方形多舱室密闭结构的毁伤效应,建立由4个小舱室结构组成的钢制整体箱体结构和有限元模型,开展了0.2、0.4和1.0kg温压炸药和TNT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超压峰值、变形量和毁伤趋势与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吻合度,同质量下温压炸药的毁伤能力明显强于TNT,体现在起爆舱室内靠近自由通道的测点的峰值压力以及整体钢制箱体的变形上;钢制箱体的毁伤程度随着装药量的增加而愈加严重,顶盖钢板的变形程度由轻微变形升级为钢板出现裂缝,直至顶盖加筋端口破裂及内侧隔板顶部断裂破坏,温压炸药造成的最大变形量约为TNT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钢制箱体结构 温压炸药 毁伤效应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