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is of pure powder of La_(0.9)Sr_(0.1)Ga_(0.8)Mg_(0.2)O_(2.825) by microwave-induced solution combustion method
1
作者 翟玉玲 叶畅 肖建中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7-379,共3页
关键词 SOFC synthesis microwave sr and Mg doped LaGaO3(LSGM) combustio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amorphous nano-boron powder with high activity by combustion synthesis 被引量:2
2
作者 豆志河 张延安 +1 位作者 赫冀成 黄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900-903,共4页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amorphous nanometer boron powders through combustion synthesis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effects of the reactant ratio, the heating agent and the milling rate on the activity and particle si...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amorphous nanometer boron powders through combustion synthesis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effects of the reactant ratio, the heating agent and the milling rate on the activity and particle size of amorphous boron powder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ron powders exist in the form of an amorphous phase which has the crystallinity lower than 30.4%, and the panicle size of boron powder de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of the high-energy ball milling rate. The purity of amorphous boron powder is 94.8% and panicle sizes are much smaller than 100 nm when the mass ratio of B2O3/Mg/KClO3 is 100:105:17 and the ball milling time is 20 min with the milling rate of 300 r/min. At the same time, the amorphous boron nano-fibers appear in the boron pow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orphous nano-boron powder high activity combustion synthesis high-energy ball mil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of carbon nanofibers by ethanol catalytic combustion technique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飞 邹小平 +4 位作者 程进 张红丹 任鹏飞 王茂发 朱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1期15-19,共5页
A general, simple and economic synthetic method for synthesizing carbon nanofibers was presented. In the method, ethanol was employed as carbon source; metal salts such as nickel nitrate, ferric nitrate and ferric chl... A general, simple and economic synthetic method for synthesizing carbon nanofibers was presented. In the method, ethanol was employed as carbon source; metal salts such as nickel nitrate, ferric nitrate and ferric chloride were used as catalyst precursor respectively; copper plate was employed as the support material. A lot of products were obtained by catalytic combustion deposition of ethanol vapor. Then the as-prepared carbon nanofib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Raman spectroscopy, energy dispersion X-ray spectroscopy and selected-area electron diffractometry. By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characterization,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large catalyst particles tend to form large-diameter CNFs, small catalyst particles are inclinable to form small-diameter CNFs; 2) the morphology of the catalyst can affect the final morphology of the CNFs. Moreover, the possible growth mechanisms were proposed and the degree of graphitization of samples was estimated by Raman spectroscopy character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thesis ethanol catalytic combustion carbon nanofibers growth mechanism degree of graphit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porous silicon carbide by combustion synthesis
4
作者 张宇民 张剑寒 韩杰才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2期163-166,共4页
Porous silicon carbide ceramics were prepared by combustion synthesis technique. SiC/TiC composite was gained by combustion reaction of Si, C and Ti. Thermodynamics analysis of Si-C-Ti system indicates that the conten... Porous silicon carbide ceramics were prepared by combustion synthesis technique. SiC/TiC composite was gained by combustion reaction of Si, C and Ti. Thermodynamics analysis of Si-C-Ti system indicates that the content of TiC in products should be larger than 30%.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Ti+C should be larger than 25% to achieve a complete combustion reaction. The X-ray diffractomet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nal products with a relative density of 45%64% are composed of α-SiC, β-SiC, TiC and a small quantity of Si. The image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 that the structures of grain in SiC based porous ceramics consist of particles with a few microns in s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bustion synthesis silicon carbide CERAM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ution combustion synthesis of Fe-Ni-Y_2O_3 nanocomposites for magnetic application
5
作者 刘烨 秦明礼 +4 位作者 章林 贾宝瑞 陈鹏起 张德志 曲选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3-29,共7页
Fe-Ni-Y2O3 nanocomposites with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fine oxide particles in the gamma Fe Ni matrix we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via solution combustion followed by hydrogen reducti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 Fe-Ni-Y2O3 nanocomposites with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fine oxide particles in the gamma Fe Ni matrix we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via solution combustion followed by hydrogen reducti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busted powder and the Fe-Ni-Y2O3 nano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FESEM and TEM.Porous Fe-Ni-Y2O3 nanocomposites with crystallite size below 100 nm were obtained after reduction. The morphology, phases and magnetic property of Fe-Ni-Y2O3 nanocomposites reduc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Fe-Ni-Y2O3 nanocomposite reduced at 900 °C has the maximum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and the minimum coercivity values of 167.41 A/(m2·kg)and 3.11 k A/m,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omposite powder solution combustion synthesis soft magnetic materials magnetic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等轴状AlN粉体的燃烧合成制备及机理研究
6
作者 李明新 魏智磊 +2 位作者 张彪 赵蕾 史忠旗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6,共5页
超细等轴状AlN粉体因高烧结活性、良好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在电子封装、半导体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常规方法制备超细等轴状AlN粉体通常需要在高温下长时间保温,导致工艺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应用。本工作以Al粉和AlN粉为原料,采用高效低成本... 超细等轴状AlN粉体因高烧结活性、良好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在电子封装、半导体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常规方法制备超细等轴状AlN粉体通常需要在高温下长时间保温,导致工艺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应用。本工作以Al粉和AlN粉为原料,采用高效低成本的燃烧合成工艺制备超细等轴状AlN粉体,系统研究了AlN稀释剂比例和N_(2)压力对燃烧温度、产物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AlN稀释剂比例的增加和N_(2)压力的降低都会导致燃烧温度的降低,进而有利于通过Al粉的原位氮化获得超细等轴状AlN粉体。当AlN稀释剂添加量为60%(摩尔分数)、N_(2)压力为0.2 MPa时,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约为1.5μm的超细等轴状AlN粉体。此外,基于燃烧淬熄实验分析了超细等轴状AlN粉体的原位氮化生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合成 氮化铝 粉体 生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热法气流床电石反应器烧嘴布置参数及操作参数优化
7
作者 乔磊 张亚新 +3 位作者 魏博 冉文燊 马金荣 王峰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7,共13页
使用Fluent软件对氧热法气流床电石反应器的烧嘴布置参数和操作参数进行优化。首先在反应器反应段中只加载煤粉非预混燃烧模型,对反应段内温度场均匀度进行研究。在烧嘴数量为4、煤粉粒径为120μm的条件下,以温度场均匀度最高为目标,采... 使用Fluent软件对氧热法气流床电石反应器的烧嘴布置参数和操作参数进行优化。首先在反应器反应段中只加载煤粉非预混燃烧模型,对反应段内温度场均匀度进行研究。在烧嘴数量为4、煤粉粒径为120μm的条件下,以温度场均匀度最高为目标,采用响应曲面法对烧嘴布置参数(轴向夹角、切向夹角和烧嘴高度)进行优化。最优布置参数为轴向夹角46°、切向夹角32°、烧嘴高度0.56m;计算得温度场均匀度为61.25%,比原始模型提高了28.79%,优化效果明显。然后在最优结构反应段中,加载煤粉非预混燃烧和电石合成耦合反应模型,以电石产率最高为目标,采用响应曲面法对操作参数(进料粒径、进料温度和氧气温度)进行优化。最佳操作参数为:进料粒径138μm、进料温度1432K、氧气温度769K,计算得电石产率为58.36%,比优化前提高了16.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石合成 煤燃烧 颗粒物料 多相反应器 数值模拟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燃烧合成-粉末冶金法制备Al_(2)O_(3)/Cu多孔复合材料
8
作者 杨腾 储爱民 +3 位作者 李滔 赵玉萍 董泽熙 郭世柏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14,共9页
以硝酸铜、硝酸铝、葡萄糖和尿素为原料,采用溶液燃烧合成和氢还原法制备了Al_(2)O_(3)/Cu复合粉末,然后将Al_(2)O_(3)/Cu复合粉末与造孔剂氯化钠均匀混合,再将混合粉末冷压成型,最后通过烧结-脱溶工艺制得Al_(2)O_(3)/Cu多孔复合材料(A... 以硝酸铜、硝酸铝、葡萄糖和尿素为原料,采用溶液燃烧合成和氢还原法制备了Al_(2)O_(3)/Cu复合粉末,然后将Al_(2)O_(3)/Cu复合粉末与造孔剂氯化钠均匀混合,再将混合粉末冷压成型,最后通过烧结-脱溶工艺制得Al_(2)O_(3)/Cu多孔复合材料(A-C-M)。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粉末原料和A-C-M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分析,使用万能试验机对A-C-M进行压缩性能测试,研究葡萄糖添加量对燃烧产物粉末的影响,探讨了Al_(2)O_(3)含量对A-C-M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与Cu(NO_(3))_(2)的摩尔比为1时,燃烧产物的比表面积达到最大值,为12.5 m^(2)·g^(-1);燃烧产物经煅烧除碳后,粉末颗粒的孔洞增加,但因高温煅烧产生烧结作用,其比表面积降低为10.2 m^(2)·g^(-1);煅烧产物经氢还原后,粉末颗粒破碎为絮状,然而因还原高温的烧结作用,使获得Al_(2)O_(3)/Cu复合粉末比表面积进一步降低为7.5 m^(2)·g^(-1);随Al_(2)O_(3)含量的增加,A-C-M孔隙率逐渐增加,其抗压缩强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复合材料 溶液燃烧合成 葡萄糖 孔隙率 压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站绿氨掺烧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低碳经济分析
9
作者 李海燕 孙王平 +4 位作者 程宇 崖华青 方世东 冯汉升 罗广南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共12页
为应对燃煤电站低碳转型需求,氨作为零碳燃料及高效储氢载体,其与煤混烧技术为火电行业碳减排提供了新路径。从“制-储-输-用”全产业链角度,系统综述了绿氨合成、存储运输及氨煤混烧的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并评估其经济性。研究发现,绿... 为应对燃煤电站低碳转型需求,氨作为零碳燃料及高效储氢载体,其与煤混烧技术为火电行业碳减排提供了新路径。从“制-储-输-用”全产业链角度,系统综述了绿氨合成、存储运输及氨煤混烧的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并评估其经济性。研究发现,绿氨合成以第二代低温低压技术(铁/钌催化剂)最具工业化潜力,该技术需要突破催化活性提升与可再生能源制氢-合成氨系统动态匹配技术;并提出开发10万吨级低温储罐与长输液氨管道,建设“西氨东输”网络以支撑绿氨规模化应用;氨煤混烧可通过优化掺氨位置(低氧区后掺)、空气分级(主燃区当量比1.1~1.3)及掺氨比例,以及设计低氮氨煤混烧燃烧装置,实现NO_(x)排放与纯煤相当,且需考虑掺烧后炉内辐射传热减弱、对流增强,以及锅炉汽水系统兼容性。当绿电成本降至0.10元/(kW·h)且碳价大于370元/t,或利用弃风/光电制氨时,绿氨将比燃煤具备竞争力,未来需通过绿氨降本、碳价机制与政策支持推动技术落地。该研究为燃煤电站绿氨掺烧技术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全链条技术参考与经济性优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氨掺烧 燃煤电站 全产业链 低温低压氨合成 低氮燃烧 低碳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_(2)S_(3)催化H_(2)S分解制氢的活性与动力学研究
10
作者 杨雨鑫 吴潘 +5 位作者 唐思扬 钟山 蒋炜 何坚 刘长军 梁斌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4,共8页
目的将H_(2)S分解制氢既能解决废气污染问题,又能实现其资源化的高值利用。制备中低温段高效稳定的H_(2)S分解催化剂,掌握其催化动力学行为,有助于构建硫化学链促进的H_(2)S高效分解的新工艺。方法采用溶液燃烧法制备了Cr_(2)S_(3)催化... 目的将H_(2)S分解制氢既能解决废气污染问题,又能实现其资源化的高值利用。制备中低温段高效稳定的H_(2)S分解催化剂,掌握其催化动力学行为,有助于构建硫化学链促进的H_(2)S高效分解的新工艺。方法采用溶液燃烧法制备了Cr_(2)S_(3)催化剂,通过XRD、BET和SEM/EDS等方法表征了催化剂组成和结构,同时通过实验考查其在H_(2)S催化分解制氢中的催化性能、稳定性以及反应动力学,并研究了制备时燃料比例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在φ(H_(2)S)=5%,气体空速(GHSV)=24000 h^(−1)的反应条件下,Cr_(2)S_(3)-T1.50具有最高的H2S转化率,在800℃时可达16.01%,并且无其他副反应;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Cr_(2)S_(3)-T1.50催化H_(2)S分解的表观活化能为50.7 kJ/mol。结论溶液燃烧法制备出的Cr_(2)S_(3)催化剂在400~800℃具有极好的活性和稳定性,能够极大地降低H_(2)S分解的表观活化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H_(2)S) 溶液燃烧合成 硫化铬(Cr_(2)S_(3)) 氢气(H_(2))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蒽醌-镁配合物的模拟计算、合成及抗老化性能
11
作者 车楠 李裕 +7 位作者 高一点 张茹悦 邬金江 柳来栓 董秀芳 裴江峰 姜一凡 胡义文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95-2101,共7页
通过控制沉淀法合成了丹蒽醌-镁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通过老化实验考察了其抗湿性能;运用Gaussian密度泛函理论对丹蒽醌-镁配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及模拟。结果表明:制备的丹蒽醌-... 通过控制沉淀法合成了丹蒽醌-镁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通过老化实验考察了其抗湿性能;运用Gaussian密度泛函理论对丹蒽醌-镁配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及模拟。结果表明:制备的丹蒽醌-镁配合物镁含量4.94%,产率88%,无氢氧化镁杂相;经72 h加速老化评价,可以看出添加丹蒽醌-镁配合物的药柱形状完好,无开裂,符合燃烧稳定剂的应用需求。通过模拟计算获得了光谱性质和稳态结构,中心镁处于六配位八面体构型,配体为“头对头”排列与镁连接,两个结晶水位于丹蒽醌平面上下两端,饱和配位态镁较好地解释了具有良好的抗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稳定剂 丹蒽醌-镁配合物 控制合成 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驱体制备方法对Ba^(2+)掺杂γ-Ce_(2)S_(3)色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李恺 刘一军 +4 位作者 闫振华 黄玲艳 吴建青 林晖东 李月明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0-96,共7页
采用低温燃烧合成法和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Ba^(2+)掺杂γ-Ce_(2)S_(3)色料的前驱体。系统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对γ-Ce_(2)S_(3)色料前驱体的物相组成、孔径、微观形貌及γ-Ce_(2)S_(3)硫化温度和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共沉淀法相比,采... 采用低温燃烧合成法和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Ba^(2+)掺杂γ-Ce_(2)S_(3)色料的前驱体。系统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对γ-Ce_(2)S_(3)色料前驱体的物相组成、孔径、微观形貌及γ-Ce_(2)S_(3)硫化温度和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共沉淀法相比,采用低温燃烧合成法制备的前驱体具有三维网络多孔结构,前驱体颗粒粒径更细,表现出较高的比表面积(27.05 m^(2)/g);同时,低温燃烧合成法制备的γ-Ce_(2)S_(3)色料前驱体的硫化温度从900℃降至850℃,得到的色料颗粒平均粒径从14.07μm降至3.89μm。低温燃烧合成法制备的γ-Ce_(2)S_(3)色料在保持a*值稳定的情况下,其b*和L*值比共沉淀法制备的色料更高,色料整体呈色更明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Ce_(2)S_(3) 前驱体合成 低温燃烧 共沉淀法 颗粒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与氧化剂用量比对溶液燃烧法制备尖晶石型高熵氧化物结构和储锂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王之昕 张惠 +5 位作者 李肖 郭\磊 梁雨婷 官仕卿 万宇杰 冒爱琴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9,共9页
以金属硝酸盐为氧化剂、甘氨酸为燃料,采用溶液燃烧法在750℃下制备尖晶石型(K_(1/6)Co_(1/6)Cr_(1/6)Fe_(1/6)Mn_(1/6)Ni_(1/6))_(3)O_(4)高熵氧化物粉体,并将该粉体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了燃料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比(0.2,0.5,1.... 以金属硝酸盐为氧化剂、甘氨酸为燃料,采用溶液燃烧法在750℃下制备尖晶石型(K_(1/6)Co_(1/6)Cr_(1/6)Fe_(1/6)Mn_(1/6)Ni_(1/6))_(3)O_(4)高熵氧化物粉体,并将该粉体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了燃料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比(0.2,0.5,1.0,1.5)对产物结构和储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高熵氧化物化学成分均匀且具有介孔结构;随着燃料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比的增加,高熵氧化物的结晶度、晶格常数、晶胞体积、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增大,晶粒尺寸先减小后增大,最可几孔径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当燃料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比为0.5和1.0时,所制备的粉体具有相似的比表面积和类似的孔结构,但是前者具有更小的晶粒尺寸和最可几孔径。当燃料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比为0.5时,制备的电极在0.2 A·g^(-1)小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放电比容量最高(1196 mA·h·g^(-1)),这与此时电极材料具有较小的晶粒尺寸和最可几孔径以及适中的结晶度有关;当燃料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比为1.0时,电极具有最优的倍率性能,在1.0 A·g^(-1)大电流密度下循环400圈后的放电比容量高达1133 mA·h·g^(-1),在3 A·g^(-1)大电流密度下的比容量保持率仍高达59.4%,这主要与较大的晶胞体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高熵氧化物 尖晶石结构 溶液燃烧法 储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板表面燃烧合成的金属陶瓷复合涂层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文戈 周和平 +2 位作者 陈克新 尹莉 赵延灵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68-973,共6页
用燃烧合成技术在钢板表面制备了金属陶瓷复合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EDS)、硬度测定及抗热震性等实验对合成的涂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涂层主要是由Cr3C2,Cr7C3及AlN等多相金属陶瓷组成的复合体系,其显微组... 用燃烧合成技术在钢板表面制备了金属陶瓷复合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EDS)、硬度测定及抗热震性等实验对合成的涂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涂层主要是由Cr3C2,Cr7C3及AlN等多相金属陶瓷组成的复合体系,其显微组织均匀致密,与基体之间为冶金结合,硬度是基体的4~5倍,抗热震实验显示涂层具有良好的结合力。为改善涂层的润湿性,利用Cr与Fe在高温下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作为过渡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合成 金属陶瓷 复合涂层 钢板 X射线衍射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合成Ti_3AlC_2粉体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葛振斌 陈克新 +2 位作者 郭俊明 周和平 宁晓山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27-432,共6页
利用淬火实验并结合XRD、SEM研究了燃烧合成Ti3AlC2粉体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燃烧合成Ti3AlC2粉体的机理是溶解再析出机制.即先生成的TiC晶核重新溶解到Ti-Al熔体中,同时三元碳化物开始析出并发育成层状结构.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A.预... 利用淬火实验并结合XRD、SEM研究了燃烧合成Ti3AlC2粉体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燃烧合成Ti3AlC2粉体的机理是溶解再析出机制.即先生成的TiC晶核重新溶解到Ti-Al熔体中,同时三元碳化物开始析出并发育成层状结构.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A.预热阶段;B.初始反应阶段;C.溶解析出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合成 TI3ALC2 反应机理 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制备TiB_2/TiC复合陶瓷 被引量:20
16
作者 朱春城 张幸红 +1 位作者 徐强 赫晓东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15,共3页
以 Ti、B4 C和 C粉末为原料 ,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与同时致密化工艺 (SHS/PHIP)制备合成了不同原料配比的 Ti C- Ti B2 复合陶瓷 ,确定了反应原料的最佳配比为 :Ti∶ B4 C=3∶ 1(摩尔比 )。 X射线及 SEM分析表明 ,制备的产物纯净 ,无中... 以 Ti、B4 C和 C粉末为原料 ,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与同时致密化工艺 (SHS/PHIP)制备合成了不同原料配比的 Ti C- Ti B2 复合陶瓷 ,确定了反应原料的最佳配比为 :Ti∶ B4 C=3∶ 1(摩尔比 )。 X射线及 SEM分析表明 ,制备的产物纯净 ,无中间相的出现 ,而且由于 Ti C/2 Ti B2 复合陶瓷组织中长条形状 Ti B2 相的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2/TiC 复合陶瓷 燃烧合成 自蔓延高温合成 硼化钛 碳化钛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发光材料燃烧合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峻峰 邱克辉 +2 位作者 赖雪飞 张春梅 李群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0,共3页
在对稀土发光材料各主要合成方法进行了简单对比的基础上,介绍了燃烧合成技术及其快速、节能、操作简便等特点,介绍了燃烧合成技术在稀土发光材料合成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稀土发光材料 研究进展 燃烧合成技术 合成方法 应用现状 材料合成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法合成纳米长余辉发光材料BaAl_2O_4:Eu,Nd 被引量:15
18
作者 丁红 张静娴 +2 位作者 刘应亮 杨培慧 冯德雄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3期70-74,共5页
目的 :应用快速简便的方法制备纳米新型长余辉发光材料 .方法 :首次利用金属硝酸盐和络合还原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合成了蓝绿色纳米级长余辉发光材料BaAl2 O4 :Eu ,Nd .生成的材料进行了XRD和TEM分析 .结果 :材料粒子直径为 30~ 7... 目的 :应用快速简便的方法制备纳米新型长余辉发光材料 .方法 :首次利用金属硝酸盐和络合还原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合成了蓝绿色纳米级长余辉发光材料BaAl2 O4 :Eu ,Nd .生成的材料进行了XRD和TEM分析 .结果 :材料粒子直径为 30~ 70nm ,平均为 4 0nm左右 .与此同时 ,发光材料的发射峰位置发生了显著的蓝移 .结论 :燃烧法是制备纳米发光材料的快速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法 合成 纳米长余辉发光材料 BaAl2O4:Eu Nd 纳米粒子 掺杂 发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MgAl_(10)O_(17)∶Eu^(2+),RE(RE=稀土)荧光体的燃烧法合成和发光性质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应亮 冯德雄 +2 位作者 杨培慧 陈喜德 雷炳富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19,共4页
应用燃烧法在空气中在较低的温度 ( 60 0℃ )下成功地合成了铝酸盐荧光体BaMgAl10 O17∶Eu2 + ,RE。并研究了稀土离子对荧光体发光的影响和作用 ,第一次观察到荧光体的长余辉发光现象。
关键词 铝酸盐荧光体 燃烧法合成 长余辉发光 稀土 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燃烧合成方法制备α-Fe_2O_3纳米晶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剑光 张明福 +1 位作者 韩杰才 赫晓东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0-42,共3页
将聚乙烯醇 (PVA)作为络合剂与硝酸铁反应 ,不调节反应体系的 p H值成功地制备出α- Fe2 O3纳米晶。络合物在 15 0℃反应后的产物灰烬经 X射线分析 ,含有部分α- Fe2 O3和γ- Fe2 O3,产物灰烬经 40 0℃煅烧 1.5 h后得到的是α- Fe2 O3和... 将聚乙烯醇 (PVA)作为络合剂与硝酸铁反应 ,不调节反应体系的 p H值成功地制备出α- Fe2 O3纳米晶。络合物在 15 0℃反应后的产物灰烬经 X射线分析 ,含有部分α- Fe2 O3和γ- Fe2 O3,产物灰烬经 40 0℃煅烧 1.5 h后得到的是α- Fe2 O3和γ- Fe2 O3的混合物 ,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的结果显示 ,此时有机组分已分解完全。在 45 0℃煅烧1.5 h,γ- Fe2 O3全部转变为α- Fe2 O3,经透射电镜观察晶粒尺寸在 2 5~ 35 nm之间 ,且为球形 ,在 5 0 0℃的温度下煅烧得到的产物晶粒比 45 0℃煅烧产物晶粒稍有长大 ,在 2 5~ 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2O3 纳米晶 燃烧合成 α-四氧化三铁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