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浅震和钻探的中卫盆地北缘隐伏断层定位及活动性研究
1
作者 刘超 花鑫升 +3 位作者 王度 雷启云 武治群 余思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为查明宁夏中卫盆地北缘隐伏断层(河滩-郭滩隐伏断层)的构造特征、展布情况及活动时代,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获得该隐伏断层的产状、性质、位置和上断点埋深。在此基础上,利用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出断层的准确位置和更可靠的上断点埋深,并... 为查明宁夏中卫盆地北缘隐伏断层(河滩-郭滩隐伏断层)的构造特征、展布情况及活动时代,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获得该隐伏断层的产状、性质、位置和上断点埋深。在此基础上,利用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出断层的准确位置和更可靠的上断点埋深,并测试样品年代确定该隐伏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结果表明,河滩-郭滩隐伏断层是一条走向近EW、倾向S的正断层,长度约12.5 km;断层上断点埋深在38 m以下,视倾角75°;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不属于活动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中卫盆地 隐伏断层 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浅层地震反射勘探技术的栟茶河断裂近地表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顾勤平 康清清 +13 位作者 杨浩 胡利 许汉刚 孟科 于俊杰 蒋新 赵启光 朱升初 薛莹莹 王金艳 李金良 张浩 徐烨 陈昊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8-955,共18页
早期对栟茶河断裂的研究成果局限在深部发育特征,至今仍未对该断裂的空间展布、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与近地表地层的切割关系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过系统性的勘探和研究工作.鉴于此,本文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深到浅、分步探测、由点到线、... 早期对栟茶河断裂的研究成果局限在深部发育特征,至今仍未对该断裂的空间展布、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与近地表地层的切割关系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过系统性的勘探和研究工作.鉴于此,本文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深到浅、分步探测、由点到线、由疏到密”的工作思路,采用不同工作方法和技术参数的浅层地震勘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探测和研究,并结合小间距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及新年代学样品测试等,查明了目标断裂近地表的空间分布位置和最新活动习性.研究结果表明:(1)栟茶河断裂是海安凹陷和通扬隆起的分界断裂暨控制苏北盆地沉积的断裂之一.(2)并非前人认识的一条断层,而是由2条N倾正断层组成的断阶带.中间走向近东西向,西段北西向,东段北东东向;视倾角约为60°~75°,是上陡下缓的铲形生长断层.(3)平面上呈向东(隆起区)收敛、向西(凹陷区)撒开趋势;向东发育并未延伸至原来认定的南黄海,而是终止于Ⅱ测线以西;向西延伸可能穿越了海安市主城区,继续追踪其空间位置的科学探索和系统研究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且尤为必要.(4)小间距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成功定位了主断面在BCL1测线和BCL3测线分别位于7765和3660桩号处.难能可贵的是,在新庄村场地ZK2-5孔内中更新统启东组下段砂层中揭露了断层面,倾角约为70°.(5)确定了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6)在栟茶河断裂南侧新发现了丁家所南缘断裂,它与栟茶河断裂夹持构成了鼻状地垒式的丁家所古潜山.(7)查明了栟茶河断裂的空间展布,已探明的长度为26 km.本文研究成果不仅为江苏地区相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重大工程的建设选址及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填补了目标断裂所在测区近地表浅层地震探测研究和空间发育特征研究的空白,而且探测思路和研究方法对其他城市(尤其是厚覆盖区)活动断层探测和断裂活动性鉴定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栟茶河断裂 浅层地震勘探 多层次探测 钻孔联合地质剖面 活动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浅层地震勘探和钻探的新证据
3
作者 杨杰 贺为民 +2 位作者 秦晶晶 宋晓鹏 刘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0,共7页
横跨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布设一条长10.77 km的浅层地震勘探测线L1,结果发现,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在剖面上清晰可见,其主断裂在上部存在分叉,由断层F_(P1.1)和F_(P1)组成,均为正断层,视倾向南;结合地质地貌调查认为,F_(P1.1)断层的最新活动时... 横跨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布设一条长10.77 km的浅层地震勘探测线L1,结果发现,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在剖面上清晰可见,其主断裂在上部存在分叉,由断层F_(P1.1)和F_(P1)组成,均为正断层,视倾向南;结合地质地貌调查认为,F_(P1.1)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针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的F_(P1)断层开展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划分出Fa、Fb两个断层,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发现,断层Fa和Fb为全新世断层,其最新活动时代晚于2.5±0.6 ka BP。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在近地表呈叉状结构,是该断裂在晚第四纪具有多次活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 活动断层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地质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riging模型的变电站电气设备地震关联段地震响应快速预测方法
4
作者 周承伟 何畅 何紫薇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0,29,共10页
由于变电站软导线为强非线性结构,变电站电气设备地震关联段地震响应分析效率低。为提高变电站电气设备关联段分析效率,文中基于电气设备地震关联段数值分析模型,搭建了地震关联段地震响应均值、方差等统计值预测Kriging模型。在此基础... 由于变电站软导线为强非线性结构,变电站电气设备地震关联段地震响应分析效率低。为提高变电站电气设备关联段分析效率,文中基于电气设备地震关联段数值分析模型,搭建了地震关联段地震响应均值、方差等统计值预测Kriging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地震关联段地震响应结果正态性检验,提出了基于半方差分析的Kriging相关函数选取方法,并开展了不同软导线垂跨比的电气设备地震关联段地震响应统计值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使用高斯模型作为Kriging模型的相关函数可较好的预测关联段地震响应,Kriging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具有强烈非线性的软导线—电气设备地震关联段地震响应,可大幅提升变电站电气回路地震响应分析效率,降低分析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设备 地震关联段 KRIGING模型 相关函数 地震响应统计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不均匀腐蚀桥墩加固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龚明子 许涛 +2 位作者 秦晨曦 范其欣 谷音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5,共9页
桥墩作为近海桥梁在全寿命周期中易受氯化物离子等特殊因素影响的关键部位,常出现不均匀腐蚀现象,导致抗震性能严重退化,需要对既有钢筋腐蚀桥梁进行加固处理。以一座既有近海多跨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为背景,统计桥墩的腐蚀钢筋空间分布... 桥墩作为近海桥梁在全寿命周期中易受氯化物离子等特殊因素影响的关键部位,常出现不均匀腐蚀现象,导致抗震性能严重退化,需要对既有钢筋腐蚀桥梁进行加固处理。以一座既有近海多跨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为背景,统计桥墩的腐蚀钢筋空间分布位置及其腐蚀率,得到桥墩空间不均匀腐蚀钢筋的分布规律,模拟桥墩不均匀腐蚀,并建立桥墩钢筋腐蚀、桥墩钢筋未腐蚀和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桥墩且更换隔震支座的3种工况下桥梁有限元模型,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考虑桥墩、支座的地震破坏,得到桥梁构件地震易损性曲线。腐蚀钢筋统计结果表明:矩形截面桥墩的腐蚀钢筋中,角部区域腐蚀钢筋比例远大于非角部区域腐蚀钢筋比例。研究结果表明:钢筋腐蚀使桥墩承载力下降从而导致地震作用下桥墩的破坏概率增大;在地震作用下,固定支座的破坏概率远大于活动支座;采取加固隔震措施能提升钢筋腐蚀桥墩的抗震能力以及降低支座破坏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不均匀腐蚀 增大截面法加固 非线性时程分析 地震易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长联多塔大跨部分斜拉桥抗震设计研究
6
作者 康银庚 陈磊 +2 位作者 杜通道 张上 刘敏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6,共9页
郑济铁路济南黄河特大桥主桥采用(108+4×216+108) m五塔六跨混凝土部分斜拉桥,针对该桥桥塔数量较多、联长较大的特点,对纵、横向抗震体系进行研究,确定适宜的抗震体系方案,并考虑顺桥向地震动行波效应进行非一致激励响应分析。结... 郑济铁路济南黄河特大桥主桥采用(108+4×216+108) m五塔六跨混凝土部分斜拉桥,针对该桥桥塔数量较多、联长较大的特点,对纵、横向抗震体系进行研究,确定适宜的抗震体系方案,并考虑顺桥向地震动行波效应进行非一致激励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主桥顺桥向采用双曲面减隔震支座体系可有效降低桥墩内力,罕遇地震下边墩墩-梁相对位移的最大值为295.9 mm,满足梁端位移需求;横桥向采用固定约束体系可满足罕遇地震需求;主、边墩处双曲面减隔震支座曲率半径分别取8 m和3.8 m,摩擦系数0.06;制动墩支座顺桥向设计剪断力按多遇地震力设计,同时在梁端设置横向限位装置;在非一致地震激励作用下桥墩内力有一定程度降低,边墩支座变形有较大程度增加,最大增幅约50%,应重点关注边墩支座位移需求和梁缝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桥 部分斜拉桥 长联多塔 抗震体系 双曲面减隔震支座 横向限位装置 非一致激励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变截面钢管混凝土单桩动力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冯忠居 张亮 +2 位作者 张聪 邓友生 李宇杰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30,共9页
为了探讨桥梁位于软弱土层时,地震作用下变截面钢管混凝土桩基的动力响应,以翔安大桥为工程背景,利用FLAC3D有限元软件建立地震作用下桩-岩土体-钢管耦合作用的数值模型,研究在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变截面钢管混凝土单桩和变截面普通混... 为了探讨桥梁位于软弱土层时,地震作用下变截面钢管混凝土桩基的动力响应,以翔安大桥为工程背景,利用FLAC3D有限元软件建立地震作用下桩-岩土体-钢管耦合作用的数值模型,研究在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变截面钢管混凝土单桩和变截面普通混凝土单桩桩身加速度、桩身位移、桩身弯矩的动力响应差异.结果表明:变截面钢管混凝土单桩在地震作用下的桩身加速度、加速度放大系数、桩身位移最大值和桩身弯矩变化规律均同变截面普通混凝土单桩类似,但钢管使桩身加速度放大系数降低、桩基抵抗侧向变形能力和抗弯承载力提高.因此,钢管可以显著提升地震作用下桩基的抵抗变形能力和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地震作用 变截面钢管混凝土单桩 动力响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型钢增强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秋维 景烜光 景瑞颖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858,共10页
采用钢管对传统RC柱进行约束,形成的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STRC)柱具有优越的承载能力和耗能性能。但在应用于框架节点设计时,节点区域仍采用普通RC柱节点构造,可能导致节点处没有钢管约束而成为薄弱点,节点处易发生破坏。针对钢管约束钢... 采用钢管对传统RC柱进行约束,形成的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STRC)柱具有优越的承载能力和耗能性能。但在应用于框架节点设计时,节点区域仍采用普通RC柱节点构造,可能导致节点处没有钢管约束而成为薄弱点,节点处易发生破坏。针对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STRC)柱节点抗震性能薄弱的现状,提出采用内置型钢短柱进行增强。基于ABAQUS工作平台对具有相同构造形式的节点试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将数值计算所得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和型钢应力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探讨内置型钢长度和轴压比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内置型钢长度增加,试件的承载力、极限位移和延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轴压比对试件受力性能影响较小。通过进一步分析试件的破坏机制、型钢抗弯性能和耗能能力,提出满足节点抗震性能需求的内置型钢长度建议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STRC)柱 内置型钢 数值分析 抗震性能 型钢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陷土层变化下变截面单、群桩动力响应差异 被引量:3
9
作者 冯忠居 王伟 +3 位作者 张聪 朱继新 王逸然 孟莹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6-1096,共11页
为研究地震动作用下震陷土层厚度不同时大直径变截面单桩与群桩基础的动力响应差异,依托厦门第二东通道翔安大桥,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开展震陷土层厚度30、40、50 cm时,单桩与群桩基础桩周土震陷量、桩顶水平位移、桩身加速度及弯矩动... 为研究地震动作用下震陷土层厚度不同时大直径变截面单桩与群桩基础的动力响应差异,依托厦门第二东通道翔安大桥,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开展震陷土层厚度30、40、50 cm时,单桩与群桩基础桩周土震陷量、桩顶水平位移、桩身加速度及弯矩动力响应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震陷层厚度增大,单桩与群桩基础桩周土震陷量、桩顶水平位移、桩身加速度及弯矩均逐渐增大,且加速度及弯矩在变截面处突变;同一震陷层厚度下,群桩基础桩周土震陷量较单桩大,但群桩基础加速度、桩顶水平位移及桩身弯矩均小于单桩.震陷场地桩基础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变截面单桩与群桩动力响应差异,保证桩基础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大直径变截面桩 震陷土层 振动台试验 动力响应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勘探方法对浅层小断距隐伏断裂探测效果
10
作者 曾金艳 李自红 +2 位作者 陈文 扈桂让 闫小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0-315,共6页
采用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勘探、槽探3种方法联合探测临汾盆地郭家庄断裂的空间位置,并研究其活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探测方法对断层信息的揭示存在很大差异,浅层地震勘探在探测具有一定断距的断层,同时地层存在一定物性差异的... 采用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勘探、槽探3种方法联合探测临汾盆地郭家庄断裂的空间位置,并研究其活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探测方法对断层信息的揭示存在很大差异,浅层地震勘探在探测具有一定断距的断层,同时地层存在一定物性差异的情况下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且不同的工作参数探测效果不相同;钻孔联合剖面勘探能提高对小断距断层的分辨率,但受地形及地层主观认别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遗漏断距小、标识层薄的断层;槽探能较好地识别地表断层的微小断距,但受施工深度和施工条件影响。3种方法相结合,可以精确确定断裂的空间位置和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断距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勘探 槽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截面可更换耗能梁段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1
作者 李慎 丁琪 +1 位作者 杜宁军 李晓蕾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4-226,共13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变截面可更换耗能梁段,通过扩大截面并与非耗能构件采用全螺栓等强连接,不仅使耗能区域的塑性变形更易集中,而且螺栓拼接更易于保证弹性设计。为了研究变截面可更换耗能梁段的抗震性能,试验设计了3种不同形式的变截面可... 提出了一种新型变截面可更换耗能梁段,通过扩大截面并与非耗能构件采用全螺栓等强连接,不仅使耗能区域的塑性变形更易集中,而且螺栓拼接更易于保证弹性设计。为了研究变截面可更换耗能梁段的抗震性能,试验设计了3种不同形式的变截面可更换耗能梁段,分别为低屈服点LYP160钢耗能区域无削弱试件LYP-VRL,Q235钢耗能区域开洞试件C-VRL,Q235钢耗能区域开长圆孔试件LC-VRL,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考察耗能梁段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塑性变形基本集中在耗能区域内,耗能区域内孔洞周边的鼓曲、撕裂成为主要的破坏特征。低屈服点钢试件超强系数超过3.0,其滞回曲线饱满,耗能性能优越,塑性转角达0.18 rad。长圆孔试件具有较大的超强系数和塑性变形能力,但是由于截面削弱,其耗能能力较差;开圆洞试件的初始弹性刚度与低屈服点钢试件接近,均比开长圆洞试件高约84%。研究结果将为变截面可更换耗能梁段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截面可更换耗能梁段 耗能区域 抗震性能 超强系数 塑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陷场地变截面单桩动力特性与损伤评价
12
作者 张聪 冯忠居 +2 位作者 林路宇 周桂梅 陈露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37-3046,3057,共11页
为探明震陷场地变截面单桩动力响应特性与损伤状况,以翔安大桥为工程背景,基于大型振动台试验,开展了0.10g~0.45g地震动强度下变截面单桩动力响应特性的研究,评价分析了变截面单桩损伤程度。结果表明:受桩周软弱土层震陷特性的影响,变... 为探明震陷场地变截面单桩动力响应特性与损伤状况,以翔安大桥为工程背景,基于大型振动台试验,开展了0.10g~0.45g地震动强度下变截面单桩动力响应特性的研究,评价分析了变截面单桩损伤程度。结果表明:受桩周软弱土层震陷特性的影响,变截面单桩桩顶水平位移动力响应、桩身加速度动力响应及桩身弯矩动力响应均随地震动强度增大呈增大趋势,桩基基频逐渐减小;变截面单桩弯矩最大值出现在震陷土层分界处,地震动强度为0.30g时,超过了其抗弯承载力;地震动强度为0.20g时,变截面单桩桩顶水平位移、桩身加速度、桩身弯矩显著增大,桩基基频突降。基于系统损伤理论,震陷场地变截面单桩损伤状况分为稳定阶段、加剧损伤阶段、塑性破坏阶段共3个阶段。试验结束后,变截面位置处产生弯曲塑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软土震陷 振动台试验 变截面单桩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形多腔钢管混凝土分叉短柱抗震性能试验及数值计算 被引量:1
13
作者 武海鹏 崔舒蓉 +3 位作者 钟志伟 王晓蒙 甘迈 曹万林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针对某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中异形截面多腔钢管混凝土(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FT)分叉柱,为研究截面加强构造对分叉短柱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4个试件在竖向轴压力及水平往复两次的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试件上部为... 针对某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中异形截面多腔钢管混凝土(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FT)分叉柱,为研究截面加强构造对分叉短柱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4个试件在竖向轴压力及水平往复两次的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试件上部为五边形四腔体钢管混凝土双柱肢,下部为八边形十三腔体钢管混凝土单柱肢,以此形成分叉柱;研究的截面构造包括四种:基本构造,钢管钢板整体加厚构造,距中和轴较远的钢管角部钢板内表面贴焊等肢角钢的局部钢板加厚构造,距中和轴较远的钢管腔体内置圆钢管构造。基于试验结果及截面构造特点,进行了数值计算。试验及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异形截面多腔钢管混凝土分叉短柱的破坏主要发生在上柱根部分叉截面处,表现为距离中性轴较远处的钢板撕裂以及局部焊缝开裂引起的整块钢板撕裂;内置圆钢管的加强构造承载力提高7.6%、变形能力提高14.4%,综合耗能能力最强,局部钢板加强构造承载力提高9.2%、变形能力下降18.7%,钢管钢板整体加厚构造承载力略有提高、但变形能力下降较多;提出的异形多腔钢管混凝土柱简化建模方法计算效率较高,精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CFT) 分叉短柱 异形截面 多腔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浆套筒+预应力筋”混合连接预制装配桥墩拟静力试验研究
14
作者 陈亮 郭敏 +3 位作者 侯文崎 余韬 张玉果 国巍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14-3832,共19页
灌浆套筒是目前预制装配桥墩常用连接方式,承载能力高,但残余位移大,自恢复能力和延性不足。为解决该问题,提出“灌浆套筒+预应力筋”混合连接方式,并应用于预制装配桥墩。以某轨道交通高架桥梁为工程背景,考虑不同连接方式,设计制作3... 灌浆套筒是目前预制装配桥墩常用连接方式,承载能力高,但残余位移大,自恢复能力和延性不足。为解决该问题,提出“灌浆套筒+预应力筋”混合连接方式,并应用于预制装配桥墩。以某轨道交通高架桥梁为工程背景,考虑不同连接方式,设计制作3个缩尺比为1:3的桥墩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和数值仿真分析,开展“灌浆套筒+预应力筋”混合连接预制装配桥墩的抗震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灌浆套筒连接和现浇连接,混合连接预制装配桥墩的开裂荷载分别提升了56.1%和79.4%,自恢复能力优势显著,残余位移分别为前二者的45.3%和58.7%,峰值荷载与灌浆套筒连接桥墩接近,但耗能能力较前二者弱,极限位移状态下的耗能能力约为现浇连接桥墩的84%。相比于灌浆套筒连接桥墩,混合连接桥墩墩身塑性铰略有上移,墩身塑性损伤范围略大,预应力筋与墩身混凝土之间的相对滑移是导致混合连接桥墩耗能能力下降的关键原因,极限位移状态下最大相对滑移达7.1 mm,发生在距墩底2000 mm处。从承载能力、位移延性、自恢复能力等方面考虑,针对轨道交通桥梁,“灌浆套筒+预应力筋”混合连接预制装配桥墩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预应力设计时应以对称分散布置为宜,且预应力初拉力不宜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连接 预制装配桥墩 抗震性能 墩身截面曲率 相对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撑对方钢管柱-桁架梁节点抗震性能影响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建飞 安毅 +1 位作者 程欣 雷宏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9-68,共10页
为实现施工现场绿色、高效率、高精度的模块化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建造,分别提出基于柱座式的带斜撑和不带斜撑的装配式方钢管柱-桁架梁节点。共设计4个十字形足尺试件,并对其进行滞回加载试验。分别考察梁破坏和斜撑破坏模态下试件的抗... 为实现施工现场绿色、高效率、高精度的模块化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建造,分别提出基于柱座式的带斜撑和不带斜撑的装配式方钢管柱-桁架梁节点。共设计4个十字形足尺试件,并对其进行滞回加载试验。分别考察梁破坏和斜撑破坏模态下试件的抗震性能,探究两种破坏模态产生的原因。评估斜撑对节点极限承载力、延性、刚度以及能量耗散能力等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两种破坏模态下节点的传力机制,并结合破坏模态和受力特性分别给出带斜撑和不带斜撑节点的设计建议。结果表明:不设置斜撑的试件表现出良好的塑性变形和能量耗散能力等抗震性能;斜撑的设置不仅有效地将塑性铰由桁架梁转移到斜撑端部,而且大幅度地提高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但在斜撑破坏前桁架梁塑性变形能力受限。整个加载过程中,4个试件的柱座与桁架梁之间的连接未出现破坏,且柱子与柱座之间的法兰板未出现明显的滑移现象,该柱座式连接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钢管柱 桁架梁 梁-柱节点 抗震性能 滞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心拱断面地下管廊结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16
作者 胡鹏辉 盛桂琳 +1 位作者 杜文风 金岭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142,共8页
针对地下管廊抗震的问题,以郑州市耿河变电站到博文变电站之间的三心拱断面地下管廊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对其进行前6阶的模态分析,发现该管廊存在纵向振动、竖向振动、横向振动以及转动。基于模态分析... 针对地下管廊抗震的问题,以郑州市耿河变电站到博文变电站之间的三心拱断面地下管廊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对其进行前6阶的模态分析,发现该管廊存在纵向振动、竖向振动、横向振动以及转动。基于模态分析,对管廊在水平地震和竖向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和主应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大的水平和竖向位移峰值分别为-24.222 mm和-8.954 mm;最大加速度峰值分别为3354.2 mm/s^(2)和1646.0 mm/s^(2);第一主应力峰值分别为514.7 kPa和244.15 kPa;第三主应力峰值分别为-608.15 kPa和-256.71 kPa,可得出水平地震占主导作用。对管廊的横向地震动力时程进行分析,改变频谱特性、结构材料强度、结构埋深等参数,分析其对管廊抗震性能的影响。得到研究的管廊结构在地震波频谱特性约为1.1 Hz时最为敏感;混凝土强度的改变对管廊结构的动力响应影响不大;随管廊埋设深度的增加,周边土压力加大,使其内力逐步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心拱断面 地下管廊 地震响应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座式单轨独柱大悬挑钢-混组合框架高架车站抗震设计探讨
17
作者 陈志强 靳鹏 廖宇飚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8-177,共10页
针对跨座式单轨独柱大悬挑钢-混组合框架高架车站结构抗震冗余度低,在高烈度地区应用较少,为更好地分析高架车站抗震受力全过程,以某跨座式单轨独柱大悬挑钢-混组合框架高架车站工程实例为背景,根据建筑规范和城市轨道交通规范要求设定... 针对跨座式单轨独柱大悬挑钢-混组合框架高架车站结构抗震冗余度低,在高烈度地区应用较少,为更好地分析高架车站抗震受力全过程,以某跨座式单轨独柱大悬挑钢-混组合框架高架车站工程实例为背景,根据建筑规范和城市轨道交通规范要求设定合理的抗震性能目标,并研究构件抗震受力历时过程中的受力情况。采用大型有限元Midas作为主要计算软件,选取合理的地震波,进行多遇地震和设防地震有限元计算时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方法,且对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地震作用进行相应的放大,结果分析构件满足抗震性能目标要求。进行罕遇地震计算时,为更好地模拟工程实际情况,计算模型考虑桩土共同作用,采用结构-承台-桩基整体计算建模方法,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关键构件采用截面纤维模型进行计算,能够反映关键构件在大震作用下进入破损阶段之后的行为,可以查看关键构件截面混凝土的开裂和压碎历史,钢材或钢筋的屈服和硬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构件均满足抗震性能目标:(1)关键构件的钢材纤维受拉受压均未超过屈服强度,保持弹性工作状态,混凝土纤维受拉开裂,受压未达到屈服强度,同时延性系数D/D1小于1,均说明关键构件满足抗震性能为压弯、抗剪不屈服的目标;(2)桩基的钢筋纤维受拉、受压均未超过屈服强度,混凝土纤维受拉开裂,受压未达到屈服强度,满足抗震性能为压弯、抗剪不屈服的目标;(3)地震作用下,带有桩模型与无桩模型的基底剪力有一定差距,表现为带有桩基模型的地震剪力较大,设计时应考虑桩土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座式单轨 高架车站 独柱大悬臂 钢-混组合框架 抗震性能 纤维截面 关键构件 延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复杂地区三维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18
作者 何光明 贺振华 +2 位作者 黄德济 王翠华 张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48,共3页
在四川东部复杂地区,地表起伏大,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表层速度变化剧烈;地腹构造褶皱强烈,逆冲断层发育,地震波传播速度纵横向变化大。为了得到好的成像效果,在作好静校正处理的基础上还要选择合适的偏移方法。折射层析静校正通过迭... 在四川东部复杂地区,地表起伏大,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表层速度变化剧烈;地腹构造褶皱强烈,逆冲断层发育,地震波传播速度纵横向变化大。为了得到好的成像效果,在作好静校正处理的基础上还要选择合适的偏移方法。折射层析静校正通过迭代求解,获得表层速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静校正量的计算,它将首波方法的稳定性和回折波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复杂地区静校正问题;叠前时间偏移是复杂构造成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适应纵横向速度变化较大的情况,适用于大倾角的偏移成像。影响偏移成像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偏移孔径和偏移速度。偏移孔径过小,偏移剖面将损失陡倾角的同相轴;偏移的孔径过大,会降低低信噪比资料的偏移质量,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倾角来确定孔径。叠前偏移对偏移速度较敏感,较小的速度误差都可能影响偏移成像效果,在实际使用中通过迭代确定最佳偏移速度。文章对多个复杂地区的三维资料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获得了归位精度高、质量好、断层断点清楚的成像剖面,为完成地质任务提供了较好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复杂构造 静校正 叠前偏移 速度 地震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西部中生界剥蚀厚度恢复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19
作者 黄捍东 罗群 +2 位作者 王春英 姜晓健 朱之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48,共5页
恢复剥蚀过程和剥蚀量对研究沉积盆地的埋藏史、构造演化史、热史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柴达木盆地北缘西部中生界曾遭受剥蚀,剥蚀量大小关系到对整个柴北缘油气勘探潜力的正确评价。重点采用地震剖面法、镜质体反射率法,结合物质平... 恢复剥蚀过程和剥蚀量对研究沉积盆地的埋藏史、构造演化史、热史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柴达木盆地北缘西部中生界曾遭受剥蚀,剥蚀量大小关系到对整个柴北缘油气勘探潜力的正确评价。重点采用地震剖面法、镜质体反射率法,结合物质平衡法、声波时差法等多种方法,估算了柴北缘中生界剥蚀厚度,在此基础上恢复了柴北缘主要烃源岩成熟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柴北缘的油气运聚成藏事件主要发生在第三系沉积过程中,在此前没有大规模的生排烃和油气运聚成藏事件发生,由此得出柴北缘具有较大油气资源潜力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剥蚀量 恢复 地震剖面 镜质体反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浅覆盖区岩溶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17
20
作者 淡永 梁彬 +3 位作者 张庆玉 曹建文 李景瑞 郝彦珍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8,共9页
哈拉哈塘奥陶系浅覆盖区发育缝洞型储层,勘探效果较好。基于地震层位数据、钻井资料对该区进行古地貌恢复及古水系刻画,表明良里塔格岩溶期古地貌以丘丛洼地为主,南部发育了多条切穿至一间房组河流(河流深度大于50m);前志留纪岩溶期以... 哈拉哈塘奥陶系浅覆盖区发育缝洞型储层,勘探效果较好。基于地震层位数据、钻井资料对该区进行古地貌恢复及古水系刻画,表明良里塔格岩溶期古地貌以丘丛洼地为主,南部发育了多条切穿至一间房组河流(河流深度大于50m);前志留纪岩溶期以微岩溶地貌为主,水系由北往南汇入岩溶湖。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剖面等资料,总结浅覆盖区储层有3种类型:洞穴型、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垂向上分布两套储层:上部一间房组裂缝-孔洞储层,下部鹰山组洞穴储层;横向上上部储层分布于浅覆盖区,下部储层分布可延至桑塔木组覆盖区。综上探讨浅覆盖区岩溶储层形成机理,认为下部储层带形成于良里塔格岩溶期径流带岩溶,南部深切河流为径流排泄点控制了储层发育;而上部储层带形成于前志留纪岩溶期径流带岩溶,南部岩溶湖为径流排泄区,控制了上部储层带发育。结合现代美国猛犸洞穴系统的特征,提出哈拉哈塘浅覆盖下碳酸盐岩两类岩溶模式,为下一步储层预测和勘探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作用 岩溶湖 鹰山组 地震剖面 径流溶蚀带 猛犸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