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强震震间晚期综合判定
被引量:
15
1
作者
邵志刚
武艳强
+25 位作者
季灵运
刁法启
石富强
李玉江
龙锋
张辉
朱良玉
陈长云
王武星
魏文薪
王芃
刘晓霞
刘琦
潘正洋
尹晓菲
刘月
冯蔚
邹镇宇
曹建玲
徐晶
韩立波
程佳
鲁人齐
徐岳仁
李西
孙鑫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43-4658,共16页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研究基础.虽然地震短临预测仍存在诸多科学难题,但最近20年来全球若干强震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放宽预测时间尺度的要求,有些方法也可用于强震震间晚期的判定.本文以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391条断层段为研究目标,利用地震地质的强震破裂空段、大地测量的断层运动闭锁段、地震活动的中小地震稀疏段、数值模拟的库仑应力增强显著段等方法,综合判定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可能处于震间晚期的主要断层段.本文结果仅是初步结果,该结果的可靠程度有赖于监测条件,其科学性有赖于大陆型强震孕育发生动力学过程的认识水平,虽然本文尝试给出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震间晚期判定结果,但其结果可靠程度、精细程度等均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最后,从断层孕震阶段判定需求的角度,本文尝试给出大陆型震源物理模型的具体基础模型,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望更多地震学家关注大陆型强震的物理机制及其预测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强震震间晚期
强震破裂空段
断层运动闭锁
中小地震活动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板内逆断层地震破裂的基本特征及分段标志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侯康明
闻学泽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02-309,共8页
通过对16 个板内逆断层地震的基本类型、构造环境、地震地表破裂尺度、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及余震分布图像的研究分析,较系统地归纳了板内逆断层地震破裂的基本特征及分段标志.研究表明:(1) 逆断层破裂往往沿走向延伸较短,常...
通过对16 个板内逆断层地震的基本类型、构造环境、地震地表破裂尺度、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及余震分布图像的研究分析,较系统地归纳了板内逆断层地震破裂的基本特征及分段标志.研究表明:(1) 逆断层破裂往往沿走向延伸较短,常表现为二维面状分布形态;(2) 地震断层未出露地表或仅有部分出露地表;(3) 逆断层地震破裂较走滑断层和正断层产生的地震破裂更为复杂,不仅表现在构成整体破裂带的各个单条破裂的力学性质差异方面,而且表现在几何结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断层
地震破裂
板内地震
断层分段
地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
25
3
作者
张桂芳
屈春燕
+2 位作者
单新建
刘云华
宋小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断裂带上,总体走向约为300°,断层近乎直立.根据相干性强弱将Ⅰ区地表破裂划分为三段:北段长22 km,中段长5 km,南段长6 km,破裂带总长度约33 km.Ⅱ区内非相干带长约10 km.同震形变场分布在78 km×55 km范围内,主震所在的形变Ⅰ区断层两侧视线向相对位错约为0.78 m,转换成水平位错约为1.5 m;余震所在的Ⅱ区形变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差分干涉测量
地表破裂带
同震形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强震震间晚期综合判定
被引量:
15
1
作者
邵志刚
武艳强
季灵运
刁法启
石富强
李玉江
龙锋
张辉
朱良玉
陈长云
王武星
魏文薪
王芃
刘晓霞
刘琦
潘正洋
尹晓菲
刘月
冯蔚
邹镇宇
曹建玲
徐晶
韩立波
程佳
鲁人齐
徐岳仁
李西
孙鑫喆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陕西省地震局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四川省地震局
甘肃省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43-4658,共1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500501)资助.
文摘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研究基础.虽然地震短临预测仍存在诸多科学难题,但最近20年来全球若干强震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放宽预测时间尺度的要求,有些方法也可用于强震震间晚期的判定.本文以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391条断层段为研究目标,利用地震地质的强震破裂空段、大地测量的断层运动闭锁段、地震活动的中小地震稀疏段、数值模拟的库仑应力增强显著段等方法,综合判定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可能处于震间晚期的主要断层段.本文结果仅是初步结果,该结果的可靠程度有赖于监测条件,其科学性有赖于大陆型强震孕育发生动力学过程的认识水平,虽然本文尝试给出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震间晚期判定结果,但其结果可靠程度、精细程度等均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最后,从断层孕震阶段判定需求的角度,本文尝试给出大陆型震源物理模型的具体基础模型,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望更多地震学家关注大陆型强震的物理机制及其预测基础研究.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强震震间晚期
强震破裂空段
断层运动闭锁
中小地震活动
库仑应力变化
Keywords
Boundary zone of active tectonic blocks
Late stage of
in
ter
seismic
period
seismic gap in fault rupture segments
Lock
in
g of the
fault
movement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activity
Coulomb stress change
分类号
P313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板内逆断层地震破裂的基本特征及分段标志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侯康明
闻学泽
机构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四川省地震局
出处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02-309,共8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
文摘
通过对16 个板内逆断层地震的基本类型、构造环境、地震地表破裂尺度、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及余震分布图像的研究分析,较系统地归纳了板内逆断层地震破裂的基本特征及分段标志.研究表明:(1) 逆断层破裂往往沿走向延伸较短,常表现为二维面状分布形态;(2) 地震断层未出露地表或仅有部分出露地表;(3) 逆断层地震破裂较走滑断层和正断层产生的地震破裂更为复杂,不仅表现在构成整体破裂带的各个单条破裂的力学性质差异方面,而且表现在几何结构方面.
关键词
逆断层
地震破裂
板内地震
断层分段
地震地质
Keywords
Reversed
fault
seismic
rupture
in
traplate earthquake
fault
segmentation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
25
3
作者
张桂芳
屈春燕
单新建
刘云华
宋小刚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7,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4006)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DF-IGCEA-0607-1-19)
+1 种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C35B04)
地震行业专项(200708013)联合资助
文摘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断裂带上,总体走向约为300°,断层近乎直立.根据相干性强弱将Ⅰ区地表破裂划分为三段:北段长22 km,中段长5 km,南段长6 km,破裂带总长度约33 km.Ⅱ区内非相干带长约10 km.同震形变场分布在78 km×55 km范围内,主震所在的形变Ⅰ区断层两侧视线向相对位错约为0.78 m,转换成水平位错约为1.5 m;余震所在的Ⅱ区形变相对较小.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差分干涉测量
地表破裂带
同震形变场
Keywords
The surface
rupture
of the Yushu MS7.1 earthquake was identified through visual
in
terpretation of SPOT images and the co
seismic
deformation was extracted with differential
in
terferometric SAR us
in
g the ALOS PALSAR data.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comb
in
in
g with
seismic
activity, focal mechanism, active tectonics as well, the complexity of the causative
rupture
s, the
fault
in
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o
seismic
deformation were f
in
ally determ
in
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ushu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nearly vertical Garzê-Yushu
fault
, which has an average strike of about 300°. Accord
in
g to the property of SAR coherence data, the surface
rupture
of zoneⅠextends for about 33 km totally and can be divided
in
to three
segments
, that is, the northern, middle, and southern segment of length 22 km, 5 km, and 6 km, respectively. There is an
in
coherence strip about 10 km long
in
zoneⅡ. The relative disloca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fault
is about 0.78 m
in
the l
in
e of sight direction
in
the
rupture
zoneⅠ, correspond
in
g to about 1.5 m horizontal movement. The value of displacement
in
the zone Ⅱ is smaller
in
contrast with the displacement value of zoneⅠ.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强震震间晚期综合判定
邵志刚
武艳强
季灵运
刁法启
石富强
李玉江
龙锋
张辉
朱良玉
陈长云
王武星
魏文薪
王芃
刘晓霞
刘琦
潘正洋
尹晓菲
刘月
冯蔚
邹镇宇
曹建玲
徐晶
韩立波
程佳
鲁人齐
徐岳仁
李西
孙鑫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板内逆断层地震破裂的基本特征及分段标志研究
侯康明
闻学泽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张桂芳
屈春燕
单新建
刘云华
宋小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