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东互花米草盐沼中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仔稚幼鱼的时空分布
1
作者 陈渊戈 欧阳珑玲 +10 位作者 范瑞良 李楠楠 吉红九 赵永超 陈玉生 赵永磊 姜伟行 李多 王亦我 陈淑吟 全为民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4年第3期221-228,共8页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入侵严重影响了盐沼潮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作为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物种,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是盐沼潮滩生境的常见种。为更好地了解花鲈是否能利用互花米草入侵后的潮滩,2023年3月-2...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入侵严重影响了盐沼潮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作为中国沿海重要的经济物种,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是盐沼潮滩生境的常见种。为更好地了解花鲈是否能利用互花米草入侵后的潮滩,2023年3月-2024年2月,针对互花米草入侵后的潮滩内潮沟、光滩、米草盐沼和人工生态低洼塘4种生境开展了连续调查。结果表明,全年共捕获花鲈2 419尾,数量峰值出现在5月,总生物量为18 273.20 g,生物量峰值出现在6月。潮沟和人工生态低洼塘中捕获到的仔稚鱼量相近,但后者的幼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明显低于前者。由此可见,随着花鲈的生长发育,其游泳能力加强,对生境的选择也表现出更高的自主性。在4种生境中,花鲈利用的优先度依次为潮沟>人工生态低洼塘>光滩?米草盐沼,表明互花米草的入侵严重损害了盐沼生境对花鲈早期个体的保育功能,但通过人为营造斑块型鱼类栖息地可部分恢复其这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保育 盐沼湿地 生境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维生素C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周立斌 张伟 +3 位作者 王安利 马细兰 张海发 刘付永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1-677,共7页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花鲈幼鱼生长(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免疫反应(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血清总补体活性)和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由0提高到9...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花鲈幼鱼生长(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免疫反应(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血清总补体活性)和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由0提高到98.9mg/kg,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花鲈最佳生长性能的饲料维生素C添加量为103.0mg/kg左右;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在0—98.9mg/kg时,花鲈幼鱼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随饲料中维生素C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花鲈幼鱼获得最大肝脏和肌肉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时,饲料中维生素C最低添加量为97.2mg/kg和105.0mg/kg;花鲈幼鱼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随着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维生素C添加量达到396.4mg/kg时,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较高。综上所述,花鲈生长和免疫的维生素C适宜添加量为400mg/k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维生素C 生长 免疫 组织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日照和福建厦门沿海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明云 赵明忠 +1 位作者 钟爱华 薛良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8-624,共7页
采用RAPD技术 ,分析了日照、厦门沿海花鲈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 ,31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两地花鲈 45 5条RAPD标记带 ,其中日照群体占 2 63条 ,厦门群体为1 92条 ;45 5条中有 1 84条带为两群体共有。日照群体内遗传相似度I为 ... 采用RAPD技术 ,分析了日照、厦门沿海花鲈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 ,31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两地花鲈 45 5条RAPD标记带 ,其中日照群体占 2 63条 ,厦门群体为1 92条 ;45 5条中有 1 84条带为两群体共有。日照群体内遗传相似度I为 0 892 8(差异度为0 1 0 72 ) ,厦门群体I为 0 92 2 5 (差异度为 0 0 775 ) ,而两者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I为 0 8338(遗传距离D =0 1 662 )。两地花鲈在基因组DNA水平上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利用随机引物S1 1、S42、S45、S5 2和S2 0 3,在花鲈两群体间扩增出 8条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遗传多样性 RAPD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添加发酵浒苔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高瞻 陈强 +4 位作者 黎中宝 李文静 黄永春 徐安乐 杨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49-1556,共8页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配制发酵浒苔添加比例分别为0%、1%、2%、3%、4%、5%的6种饲料,探讨发酵浒苔对花鲈生长、体成分、胃、肠消化酶活性及血清、肝脏免疫的影响的研究。将其饲喂初始平均体重为(6.40±0.14)g的花鲈28d,每组饲料...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配制发酵浒苔添加比例分别为0%、1%、2%、3%、4%、5%的6种饲料,探讨发酵浒苔对花鲈生长、体成分、胃、肠消化酶活性及血清、肝脏免疫的影响的研究。将其饲喂初始平均体重为(6.40±0.14)g的花鲈28d,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30尾花鲈。结果表明:(1)随着发酵浒苔添加水平的升高各组花鲈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差异性显著(P<0.05),以2%组添加量最优。相比于对照组,各添加组饲料系数均有下降。添加发酵浒苔可适当降低鱼体中的水分,提高灰分含量但并不显著(P>0.05)。同时各添加组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各添加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2)在添加组中,花鲈淀粉酶、脂肪酶活性以及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活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P<0.05)。添加水平在2%—3%效果最好。(3)添加发酵浒苔可以显著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的活性(P<0.05),但对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中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得到提高,在2%—3%组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发酵浒苔 生长性能 消化酶活性 免疫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蛋白水解物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婷婷 陈效儒 +4 位作者 梁萌青 王成强 郑珂珂 徐后国 陈齐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6-105,共10页
实验以基础饲料组[含30%鱼粉蛋白(FM)]为对照组,用鱼蛋白水解物(FPH)、猪血蛋白水解物(PBPH)、酵母蛋白水解物(YPH)和豆粕蛋白水解物(SPH)分别替代配方中10%的鱼粉蛋白,配制成5组等氮等脂的饲料,喂养初始平均体重为31.99 g的花鲈(Lateol... 实验以基础饲料组[含30%鱼粉蛋白(FM)]为对照组,用鱼蛋白水解物(FPH)、猪血蛋白水解物(PBPH)、酵母蛋白水解物(YPH)和豆粕蛋白水解物(SPH)分别替代配方中10%的鱼粉蛋白,配制成5组等氮等脂的饲料,喂养初始平均体重为31.99 g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8周,探讨饲料中不同蛋白水解物对花鲈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成分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实验鱼存活率在97.78%–98.89%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FPH组与FM组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最高,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PBPH组、SPH组和YPH组(P<0.05);FPH组饲料效率高于FM组、PBPH组和YPH组(P>0.05),且显著高于SPH组(P<0.05);各实验处理组鲈鱼摄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FPH组蛋白效率比显著高于FM组、PBPH组、SPH组和YPH组(P<0.05);FPH组、FM组和YPH组的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PBPH组和SPH组(P<0.05)。饲料中添加FPH和YPH会显著增加花鲈肝脏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FM组、PBPH组和SPH组(P<0.05)。FPH组的花鲈鱼体粗蛋白含量高于FM组和YPH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FPH组显著高于PBPH组和SPH组(P<0.05)。综上所述,4种不同蛋白水解物替代鱼粉后投喂花鲈幼鱼,鱼蛋白水解物效果最好,其次是酵母蛋白水解物、猪血蛋白水解物和豆粕蛋白水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蛋白水解物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不同水解蛋白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鱼体及组织脂肪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曹林 张婷婷 +2 位作者 徐后国 郑珂珂 梁萌青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6-95,共10页
本研究通过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来探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不同类型的水解蛋白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初始平均体重为31.99 g)鱼体及组织脂肪含量的影响。实验设4个等氮等能的饲料处理组,对照组含有30%的鱼粉,通过在对照组... 本研究通过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来探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不同类型的水解蛋白对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初始平均体重为31.99 g)鱼体及组织脂肪含量的影响。实验设4个等氮等能的饲料处理组,对照组含有30%的鱼粉,通过在对照组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水解猪血蛋白、水解豆粕蛋白和水解酵母蛋白替代10%的鱼粉来获得不同类型的实验组饲料,即水解猪血蛋白组、水解豆粕蛋白组和水解酵母蛋白组。养殖实验在近海浮式网箱中进行,每组饲料投喂3个重复的养殖网箱,每个网箱30尾鱼。实验结果显示,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水解猪血蛋白、水解豆粕蛋白及水解酵母蛋白并没有对鲈鱼幼鱼的鱼体、肝脏、肌肉和内脏的脂肪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但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水解酵母蛋白的处理组显著降低了鲈鱼幼鱼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水解酵母蛋白替代鱼粉显著提高了鲈鱼幼鱼肌肉中C20∶1n-9的含量,而水解豆粕蛋白和水解酵母蛋白显著降低了肌肉中C22∶5n-3的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水解酵母蛋白显著降低了血清中C20∶5n-3的含量(P<0.05)。在腹部脂肪组织中,与对照组相比,猪血、豆粕及酵母蛋白水解物替代鱼粉极显著提高了饱和脂肪酸、十八碳及十六碳单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及亚麻酸的含量,而极显著降低了C20∶1n-9、C20∶4n-6、C22∶5n-3和C22∶6n-3的含量(P<0.01)。本研究表明,高植物蛋白饲料中猪血、豆粕及酵母蛋白水解物替代10%的饲料鱼粉并未有效调节鲈鱼幼鱼鱼体、肝脏、肌肉及内脏的脂肪累积,但水解酵母蛋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代谢。水解蛋白对鲈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调节因水解蛋白的类型及鱼体组织类型而异。本研究是国内外首次系统研究不同类型水解蛋白对养殖鱼类脂肪累积的调节作用,对该领域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鱼 高植物蛋白饲料 水解蛋白 脂肪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激素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血清IGF-1含量及肝脏IGF-1和IGFBP-1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钱焜 温海深 +3 位作者 迟美丽 倪蒙 张冬茜 丁玉霞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44,共6页
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成鱼腹腔注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3)和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利用放射性免疫激素测定方法(RIA)检测了花鲈血清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在注射后6、12、2... 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成鱼腹腔注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3)和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利用放射性免疫激素测定方法(RIA)检测了花鲈血清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在注射后6、12、24、48 h内的变化情况,同时还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花鲈肝脏中IGF-1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 1,IGFBP-1)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注射LHRH-A3的花鲈血清中IGF-1的含量在24 h后出现了明显的降低(P<0.05),而花鲈肝脏中IGF-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注射6 h后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肝脏中IGFB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则呈现下降趋势。注射HCG的花鲈血清中IGF-1的含量在注射后12 h出现了明显降低(P<0.05),24 h后血清中IGF-1含量持续降低。肝脏中IGF-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注射后的24 h内均保持稳定,而在处理后的48 h出现了显著上升(P<0.05)。肝脏中IGFB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注射后12h检测到显著升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LHRH-A3和HCG均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刺激作用来触发花鲈IGF系统的应答反应,但是其中具体机制尚不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 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后期对苏氨酸需要量 被引量:5
8
作者 窦秀丽 梁萌青 +1 位作者 郑珂珂 王新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52,共8页
在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0、0.35%、0.70%、1.05%、1.40%、1.75%苏氨酸,制成苏氨酸实际梯度为1.05%、1.35%、1.65%、2.00%、2.42%、2.65%的6组等能等氮饲料(44.67%粗蛋白质,21.65 k J/g总能),对初始体重为(333.93±6.60)g的鲈鱼(Late... 在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0、0.35%、0.70%、1.05%、1.40%、1.75%苏氨酸,制成苏氨酸实际梯度为1.05%、1.35%、1.65%、2.00%、2.42%、2.65%的6组等能等氮饲料(44.67%粗蛋白质,21.65 k J/g总能),对初始体重为(333.93±6.60)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在海水浮式网箱(1.5 m×1.5 m×2.0 m)中进行了70 d的喂养实验,研究其对苏氨酸的最适需求量。结果显示,鲈鱼成活率在89.58%–95.83%之间,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鲈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增加(P<0.05),且在2.00%苏氨酸饲料组出现最大值,但随着苏氨酸水平的继续升高,SGR呈减小的趋势;饲料效率(FE)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00%苏氨酸组的FE显著高于1.05%组及2.65%组(P<0.05);随着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蛋白质沉积率(PPV)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于2.00%苏氨酸组出现最大值;肝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饲料中不同水平苏氨酸对鱼体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无显著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沉积率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得出,鲈鱼对饲料中苏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占饲料干重的1.84%、1.87%及1.83%,占饲料蛋白质的4.11%、4.18%及4.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鱼 苏氨酸 生长 需求量 生长后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酚棉籽蛋白在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饲料中替代鱼粉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罗琳 高鹏 +3 位作者 李昕 薛敏 吴秀峰 秦兰芳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脱酚棉籽蛋白 替代鱼粉 鲈鱼 应用 饲料蛋白源 氨基酸平衡 鱼体成分 能量代谢 水产饲料 实验对象 鱼粉蛋白 消化率 可能性 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鲈鱼土腥素去除机理综述
10
作者 王帅 吴瑜 +1 位作者 徐龙泉 叶海雄 《黑龙江水产》 2025年第2期154-160,共7页
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循环水养殖系统(RAS)因其高效、环保等优势成为重要养殖模式,但水产品中异味物质,尤其土腥素(Geosmin)和2-甲基异冰片醇(2-MIB)的积累,严重影响鱼肉品质。文章综述了土腥素的来源及其进入鱼体的路径,重点探... 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循环水养殖系统(RAS)因其高效、环保等优势成为重要养殖模式,但水产品中异味物质,尤其土腥素(Geosmin)和2-甲基异冰片醇(2-MIB)的积累,严重影响鱼肉品质。文章综述了土腥素的来源及其进入鱼体的路径,重点探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在去除土腥味中的研究进展,包括活性炭吸附、沸石技术、杀藻剂、紫外光催化等手段,分析其在循环水养殖中的应用成效和限制,旨在为水产品风味改善和养殖效益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土腥素 生态养殖 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镁不影响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s)幼鱼的生长及鱼体镁含量
11
作者 赵敏 梁萌青 +3 位作者 谈枫 郑珂珂 徐后国 燕磊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61,共6页
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以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向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53、3.57、5.61、7.65、9.69 g/kg Mg SO4·7H2O,配制镁含量分别为186、350、542、735、950、1220 mg/kg的6种实验饲料,用于饲养初始体重为(28.0±2.... 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以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向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53、3.57、5.61、7.65、9.69 g/kg Mg SO4·7H2O,配制镁含量分别为186、350、542、735、950、1220 mg/kg的6种实验饲料,用于饲养初始体重为(28.0±2.5)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s)为56 d,每组设3个重复,实验在流水系统中进行,水体镁的含量为1220 mg/L。结果显示,不同水平的饲料镁对鲈鱼幼鱼成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水平的饲料镁对鲈鱼幼鱼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及肥满度(CF)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镁对鲈鱼幼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镁对鲈鱼幼鱼肌肉、脊椎骨及血清镁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鲈鱼幼鱼可以从海水或基础饲料原料中吸收的镁足够满足自身对镁的需求,因此,不需要在饲料中额外补充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鱼 生长性能 鱼体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法臭氧处理在花鲈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净化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李尝君 何钟响 +3 位作者 彭华 邓凯 张瑛 吴卫东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40,共7页
水解法臭氧具有显著的杀菌和净化作用,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探明水解法臭氧的水质净化效果,研究构建了以该技术为核心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了为期120 d的养殖实验,并设置了30、60和9... 水解法臭氧具有显著的杀菌和净化作用,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探明水解法臭氧的水质净化效果,研究构建了以该技术为核心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了为期120 d的养殖实验,并设置了30、60和90 min 3种不同的臭氧曝气时间处理组。结果显示:1)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花鲈生长良好,体质量日均增长约4.43 g,成活率达70.22%,且养殖过程中未出现鱼病;2)水解法臭氧曝气能净化养殖尾水,显著去除氨氮(NH_(3)-N)和亚硝酸盐(NO_(2)^(-)),降低化学需氧量(COD),同时提升水体溶解氧(DO)和pH,且对水体总氮(TN)和硝酸盐(NO3-)的影响较小;3)水解法臭氧曝气时间越长,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COD、NH_(3)-N、NO_(2)^(-)的去除效果越好,在通气90 min条件下(臭氧质量浓度达0.63 mg·L^(−1)),COD、NH_(3)-N和NO_(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4.32%、36.85%和79.27%。综上所述,水解法臭氧能有效提高循环水养殖密度、降低鱼病发生率,并显著净化尾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法臭氧 循环水养殖系统 花鲈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鲈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聪 邓君明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758-5772,共15页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2023年养殖产量达24.69万t,位居全国海水鱼类产量第3位。然而,花鲈养殖正面临鱼粉价格攀升、高密度养殖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及冰鲜饵料依赖等挑战,亟需开发高效环保配合饲料以推动产...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2023年养殖产量达24.69万t,位居全国海水鱼类产量第3位。然而,花鲈养殖正面临鱼粉价格攀升、高密度养殖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及冰鲜饵料依赖等挑战,亟需开发高效环保配合饲料以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本文系统综述了花鲈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必需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需求的研究进展,并分析讨论了影响花鲈精准营养需求的主要因素,以期为花鲈精准营养需求研究与高效配合饲料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营养需求 精准营养 配合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综合养殖条件对花鲈和刺参生长性能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14
作者 姜森颢 雷雨婷 +3 位作者 刘畅 卢枳伸 蒋从兵 徐海荣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3期88-91,共4页
本文探究池塘综合养殖花鲈和刺参在不同密度和水深条件下生长性能、存活率(SR)和非特异性免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活性的差异。采用池塘围隔对比法开展科学实验,结果表明:综合养殖密度对花鲈和刺参生长性能的影响较为明显... 本文探究池塘综合养殖花鲈和刺参在不同密度和水深条件下生长性能、存活率(SR)和非特异性免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活性的差异。采用池塘围隔对比法开展科学实验,结果表明:综合养殖密度对花鲈和刺参生长性能的影响较为明显,但对其SR、SOD和LSZ活性的影响未见显著(P>0.05)。Ca密度即花鲈2.0 ind./m2、刺参5.0 ind./m2为其适宜的池塘综合养殖密度;在实验水深范围内,综合养殖花鲈、刺参在不同深度生长参数、SR和非特异性免疫酶(SOD、LSZ)活性差异均不明显(P>0.05),但花鲈生长性能已呈现随水深增大而逐渐增强的趋势,刺参则与之相反。2.0 m为花鲈和刺参池塘综合养殖适合的水深。本研究为海水池塘多营养级综合养殖模式的开发与应用积累了有用的技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养殖 花鲈 刺参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VP-5的分离鉴定及其与鲈鱼免疫信号通路相互关系研究
15
作者 余文杰 谢建华 +2 位作者 林勇文 郑守斌 蓝炎阳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64-169,共6页
本文以染病鲈鱼为试验材料,对其肝脏的致病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并分析了致病菌与鲈鱼免疫信号通路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从染病鲈鱼肝脏中得到一株菌株VP-5。VP-5呈球杆状、弧形,有单鞭毛,运动活跃,为革兰氏阴性菌,对... 本文以染病鲈鱼为试验材料,对其肝脏的致病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并分析了致病菌与鲈鱼免疫信号通路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从染病鲈鱼肝脏中得到一株菌株VP-5。VP-5呈球杆状、弧形,有单鞭毛,运动活跃,为革兰氏阴性菌,对酪氨酸、葡萄糖、甘露醇等反应阳性,对蔗糖、阿拉伯糖和棉子糖等反应阴性,其16S rRNA和TDH1基因序列与副溶血弧菌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经综合鉴定,致病菌VP-5为副溶血弧菌。鲈鱼受到副溶血弧菌VP-5感染后,免疫信号通路基因CD63、CXCR4、IL-8在鲈鱼肝脏组织中12 h和24 h时的相对表达量与无菌生理盐水对照组(CK)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表皮组织中24 h和36 h时的相对表达量与无菌生理盐水对照组(CK)相比差异显著(P<0.05)。证实鲈鱼肝脏组织免疫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与副溶血弧菌VP-5的感染正相关,相对于表皮组织反应更快。鲈鱼的免疫信号通路基因CD63、CXCR4、IL-8积极反应于致病菌,这些基因的快速表达会引发鲈鱼自身免疫应答,增强鲈鱼抵抗致病菌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鲈鱼 CD63基因 CXCR4基因 IL-8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生物杀生剂对花鲈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16
作者 庄杰贵 牛军锋 黄小林 《河北渔业》 2024年第6期5-7,46,共4页
为研究海生物杀生剂(其活性成分为双胍盐聚合物)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的急性毒性作用,选择体长为(2.11±0.11)cm,体质量为(0.14±0.03)g的花鲈幼鱼作为试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7组,包括6个不同浓度试验组和1个空白... 为研究海生物杀生剂(其活性成分为双胍盐聚合物)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的急性毒性作用,选择体长为(2.11±0.11)cm,体质量为(0.14±0.03)g的花鲈幼鱼作为试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7组,包括6个不同浓度试验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采用半静态法进行试验,观察并记录试验开始后1、8、16、24、48、72 h和96 h的死亡情况和中毒症状。结果表明,海生物杀生剂浓度为10 mg/L时未出现死亡现象,20 mg/L开始出现死亡情况,超过40 mg/L浓度时试验鱼全部死亡;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得出,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96 h-LC_(50))约为20.05 mg/L,95%置信下限为15.61 mg/L,置信上限为24.45 mg/L,安全浓度为2.01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生物杀生剂 双胍盐聚合物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 幼鱼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鳗弧菌W-1对花鲈鱼苗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肖慧 唐学玺 +2 位作者 陈吉祥 张培玉 蔡恒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39,共4页
为研制和生产鲈鱼苗疫苗提供依据,采用人工感染试验方法测试了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烂尾、出血病病原菌W-1菌株(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对花鲈苗的半致死浓度(LD50)及不同保存条件下的W-1菌株的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W-1菌浴... 为研制和生产鲈鱼苗疫苗提供依据,采用人工感染试验方法测试了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烂尾、出血病病原菌W-1菌株(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对花鲈苗的半致死浓度(LD50)及不同保存条件下的W-1菌株的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W-1菌浴感染花鲈苗的半致死浓度为2.5×107.5个/mL,针刺后菌浴感染花鲈苗的半致死浓度为2.5×107个/mL;该病原菌为一条件致病菌,创伤感染是主要的致病途径;常温多次传代、15℃、-20℃和-80℃等不同保存条件下W-1菌株的致病力均很强,但常温多次传代保存的菌株致病力比其他3种方法保存的菌株致病力稍差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苗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 人工感染 半致死浓度(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对花鲈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国霞 付晶晶 +5 位作者 黄燕华 陈晓瑛 莫文艳 曹俊明 李林 吴春玉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66-870,共5页
选用480尾初始体重为(9.69±0.30)g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随机分成6组,分别投喂含40%鱼粉的基础饲料和以23.30%豆粕、22.40%花生粕、23.82%棉粕、27.77%菜子粕、38.98%玉米DDGS等蛋白替代16%鱼粉的5种替代饲料,记作FM、SBM... 选用480尾初始体重为(9.69±0.30)g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随机分成6组,分别投喂含40%鱼粉的基础饲料和以23.30%豆粕、22.40%花生粕、23.82%棉粕、27.77%菜子粕、38.98%玉米DDGS等蛋白替代16%鱼粉的5种替代饲料,记作FM、SBM、PNM、CSM、RSM、DDGS。结果表明,与FM组相比,SBM和PNM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RSM组摄食率显著降低(P<0.05)。SBM和CSM组全鱼粗蛋白含量分别比FM组升高6.2%和9.4%(P>0.05),各替代组全鱼粗脂肪与FM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与FM组相比,RSM组前肠蛋白酶和PNM、CSM组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CSM和RSM组胃、肝脏和前肠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低于FM组(P<0.05)。当等蛋白替代16%鱼粉时,与菜子粕、棉粕和玉米DDGS相比,豆粕对花鲈幼鱼增重率、摄食率、全鱼粗蛋白含量和前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最小,是替代16%鱼粉的适宜植物蛋白源,其次是花生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 植物蛋白源 鱼粉 替代 生长性能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鲈鱼苗烂鳃、烂尾病病原菌的研究 被引量:50
19
作者 肖慧 李军 +2 位作者 王祥红 纪伟尚 徐怀恕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1期87-93,共7页
1997年4~5月,对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鱼苗期细菌性烂鳃和烂尾病的病原菌进行了研究。从具有明显症状的病鱼的病灶组织分离到2株致病菌C-1和W-1,经人工感染及从人工感染发病鱼体再分离的W... 1997年4~5月,对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鱼苗期细菌性烂鳃和烂尾病的病原菌进行了研究。从具有明显症状的病鱼的病灶组织分离到2株致病菌C-1和W-1,经人工感染及从人工感染发病鱼体再分离的W-4和W-5菌株的再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细菌为鲈鱼苗烂尾,烂鳃病的致病菌。经64项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特征测试结果表明,这4株菌可归为一类,同属于鳗弧菌(Vibrioanguilarum)。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痢特灵、CIN100、MEL25、呋喃妥因、氯霉素、磺胺药+TMP和美洛西林等7种药物对病原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鱼苗期 烂鳃 烂尾 鳗弧菌 鲈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盐度下鲈鱼稚鱼鳃的显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3
20
作者 王艳 胡先成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8-142,共5页
采用石蜡切片和显微摄影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度下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稚鱼鳃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在15.00盐度组,稚鱼鳃的鳃丝和鳃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较多,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鳃小片基部,且黏液细胞较多。与15.00盐度组和淡水组... 采用石蜡切片和显微摄影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度下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稚鱼鳃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在15.00盐度组,稚鱼鳃的鳃丝和鳃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较多,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鳃小片基部,且黏液细胞较多。与15.00盐度组和淡水组相比,7.50盐度组稚鱼鳃的鳃小片较窄,泌氯细胞的分布、结构及数量变化均不明显。在0.00盐度组,稚鱼鳃中鳃小片较宽,排列紧密,泌氯细胞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近鳃小片基部。鲈鱼稚鱼鳃的结构能够适应外界水体盐度的变化,其中泌氯细胞的结构和数量变化是与鲈鱼稚鱼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 稚鱼 泌氯细胞 盐度 渗透压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