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太平洋深海温盐流场数值模拟及其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1
作者 庄展鹏 王刚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7-551,共15页
深海环流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等的深入认知。由于实测资料的缺乏,目前数值模拟仍是主要研究手段。基于自主研发的σ-Z-σ混合坐标MASNUM海洋环流模式,开展了关于深海环流特征分析的北太平洋气候态数值模拟研究。... 深海环流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等的深入认知。由于实测资料的缺乏,目前数值模拟仍是主要研究手段。基于自主研发的σ-Z-σ混合坐标MASNUM海洋环流模式,开展了关于深海环流特征分析的北太平洋气候态数值模拟研究。σ-Z-σ混合坐标系发挥Z坐标和σ坐标的优势,实现对局部网格的灵活加密,是提高深海环流模拟精度的有效方法之一。采用WOA18、MIMOC和BOAArgo三套网格化实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评估,对比结果表明深海温盐场模拟结果整体上与实测资料非常接近;流场模拟结果虽然与实测资料计算得到的地转流相比存在一定偏差,但其中的深层西边界流、反气旋环流结构等分布特征较实测月平均资料更加明显,更接近于以往研究中的流场实测结果。基于数值模拟的深海环流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深层温度和盐度均值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温度和盐度均值异常的季节性变化显著,特别是温度均值异常在春夏季存在明显升高;水平和经向流函数在不同月份相差不大,表明其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态数值模拟 北太平洋深海环流 季节性变化 σ-Z-σ混合坐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机制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秦玉 贾英来 +1 位作者 杨海军 刘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34-141,共8页
利用POM模式对南海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 ,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SSH的变化主要应归于南海局地的动力、热力强迫和黑潮的影响 ;黑潮对南海北部SSH平均态的影响要大于对SSH异常场的影响 ;对于南海北部深水区冬季局地风应力与浮力通... 利用POM模式对南海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 ,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SSH的变化主要应归于南海局地的动力、热力强迫和黑潮的影响 ;黑潮对南海北部SSH平均态的影响要大于对SSH异常场的影响 ;对于南海北部深水区冬季局地风应力与浮力通量的作用相反量级相同 ,黑潮对南海北部SSH的控制作用在冬季显得最重要 ,约占 50 %~ 80 % ;春季 ,夏季和秋季 ,局地风应力、浮力通量和黑潮三者都使深水区SSH上升 ,局地风应力使深水海盆SSH上升的作用约占 4 0 %~ 6 0 % ,浮力通量的作用约占 2 0 % ,黑潮的影响约占 2 0 %~ 30 % .在夏季 ,尽管南海北部深水海盆SSH达到全年最高 ,但黑潮对南海北部深水海盆SSH的贡献最小 .在广东沿岸陆架海域 ,SSH季节变化的机制与深水海盆SSH季节变化的机制不同 :春、夏季 ,局地风应力使SSH上升的作用几乎与浮力通量使SSH下降的作用相当 ;秋、冬季 ,东北季风使SSH上升的作用大于浮力通量和黑潮使SSH下降的作用 ,陆架区SSH为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面高度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海冰气耦合模式中格陵兰海海冰年际变异及其成因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喜迎 张学洪 +1 位作者 宇如聪 俞永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5-804,共10页
利用一个全球海冰气耦合模式模拟结果,选取冬季年际变率最大的海冰区———格陵兰海海冰区中的一个4年海冰剧烈变化过程展开分析,试图探讨此个例过程中海冰剧烈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此个例中,该区域海冰年际变异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异... 利用一个全球海冰气耦合模式模拟结果,选取冬季年际变率最大的海冰区———格陵兰海海冰区中的一个4年海冰剧烈变化过程展开分析,试图探讨此个例过程中海冰剧烈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此个例中,该区域海冰年际变异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异常驱动的,海表面温度和海冰密集度变化主要是对大气环流变化的响应。海表面温度变化决定着海冰范围及海冰密集度的变化,但海冰变化时通过相变潜热的释放或吸收反过来对海表面温度变化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 海冰变化 数值模拟 格陵兰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曾刚 孙照渤 +1 位作者 林朝晖 倪东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7-322,共16页
采用1950~2000年逐月观测的不同海域(全球、热带外、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多组长时间积分试验,对比观测资料,讨论了这些海域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西北太... 采用1950~2000年逐月观测的不同海域(全球、热带外、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多组长时间积分试验,对比观测资料,讨论了这些海域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变化均对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作用,即在这些海域的海表温度变化影响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均在197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其后副高面积增大、强度增强、位置偏西、偏南,这与观测结果较一致;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对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也有重要作用,在其作用下,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面积在1960年代后期发生年代际变化,南界在1970年代中后期发生年代际变化,这些时段以后副高强度增强、面积增大、偏南;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驱动模拟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比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驱动模拟的副高更接近于观测结果,且年代际变化更显著,其差异的可能原因在于两区海表温度在197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年代际变化能在孟加拉湾-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强迫产生的异常环流不同,前者强迫产生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有利于副高的增强、面积增大和西伸,而后者强迫产生出气旋性环流异常,不利于副高的西伸;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在1970年代中后期的冷、暖年代际背景变化对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有重要作用;热带外海表温度变化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年代际变化 海表温度异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表温度异常影响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5
作者 曾刚 伯忠凯 +2 位作者 孙照渤 倪东鸿 李忠贤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6-296,共11页
采用1950—2000年逐月观测的不同海域(全球、热带外、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多组长时间积分试验,对比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这些海域海表... 采用1950—2000年逐月观测的不同海域(全球、热带外、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多组长时间积分试验,对比ERA-40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这些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全球、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和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对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均模拟出了东亚夏季风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年代际减弱现象,以及强、弱夏季风年代夏季大气环流异常分布的显著不同,这与观测结果较一致,表明热带太平洋是影响东亚夏季风此次年代际变化的关键海区;利用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驱动模式模拟出的东亚夏季风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生年代际增强现象,即当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年代际偏暖(冷)时,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增强(减弱),与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相反;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背景的变化对东亚夏季风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年代际减弱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变化 海表温度异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温异常对华南气候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冯瑞权 吴池胜 +3 位作者 王安宇 古志明 侯尔滨 唐天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2-38,共7页
1985年5月广东省的中、南部和西南部出现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宾西法尼亚州大学联合研制的中尺度模式(MM5)成功地模拟了该月的华南气候,并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了南海海温异常增暖对华南天气气候的影响。... 1985年5月广东省的中、南部和西南部出现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宾西法尼亚州大学联合研制的中尺度模式(MM5)成功地模拟了该月的华南气候,并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了南海海温异常增暖对华南天气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改变了海面与行星边界层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即增加了由海面向上输送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从而引起南海及其附近地区对流层下部的月平均气温升高,气柱不稳定度增大;并在对流层下(上)部产生一个附加的差值气旋(反气旋)性环流。大气环流结构的这些改变对1998年5月广东中南部和西南部的洪涝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气候 南海海温异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秦玉 杨海军 +1 位作者 贾英来 甘子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17,共9页
比较POM模式模拟与观测 (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 )的南海海面高度(SSH)的季节变化在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和差异 .结果表明 :本文使用的POM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南海SSH的季节变化 ;冬季与夏季 ,春季与秋季南海海面异常场形式完全相反 ,冬... 比较POM模式模拟与观测 (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 )的南海海面高度(SSH)的季节变化在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和差异 .结果表明 :本文使用的POM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南海SSH的季节变化 ;冬季与夏季 ,春季与秋季南海海面异常场形式完全相反 ,冬季Ekman输运造成在西海岸的堆积要比夏季在东海岸堆积更明显 ,而吕宋冷涡中心附近和吕宋海峡海面季节变化振幅最大 ;除春季以外 ,在南海绝大部分海域 ,海面高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风力的控制 ,南海海面热量通量对SSH的季节变化贡献约为 2 0 % ,风应力对SSH的季节变化的贡献约为 8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面高度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POM模式 海洋环流 风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海陆风数值模式与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21
8
作者 蔡榕硕 严邦良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6-96,共11页
研制了一个包括水平及垂直扩散、牛顿冷却的二维 46层非弹性运动方程组的台湾海峡海陆风数值模式 ,并用此模式来模拟及研究台湾海峡两岸海陆风的生成与变化特征。模式中考虑了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及其日变化、地表向大气的感热与潜热输... 研制了一个包括水平及垂直扩散、牛顿冷却的二维 46层非弹性运动方程组的台湾海峡海陆风数值模式 ,并用此模式来模拟及研究台湾海峡两岸海陆风的生成与变化特征。模式中考虑了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及其日变化、地表向大气的感热与潜热输送以及向土壤层的热传导等。数值计算中采用了分解算法及隐式时间差分方案。用此模式得出的模拟结果与闽东南及台湾海陆风的观测事实比较吻合 ,表明了此模式能够较好地描述海峡两岸的海陆风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海陆负数值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冬季风生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马伟伟 万修全 万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5-302,共8页
为探究渤海冬季风生环流的年际变化及机制,在近35年NCEP CFSR大气强迫下,利用ROMS海洋模式对渤海冬季流场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模式结果基本重现了已知的渤海冬季风生环流的主要特征。渤海冬季深度平均流场的EOF结果显示:首先,第... 为探究渤海冬季风生环流的年际变化及机制,在近35年NCEP CFSR大气强迫下,利用ROMS海洋模式对渤海冬季流场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模式结果基本重现了已知的渤海冬季风生环流的主要特征。渤海冬季深度平均流场的EOF结果显示:首先,第一模态中风向的改变引起了一个环绕整个渤海的环流结构变化;其次,第二模态反映了渤海冬季环流存在的线性增强趋势与风场增强有关,尤其在1995年之后。从模式结果中发现,风场对渤海冬季流场存在的年际变化起到重要作用,风向的偏转对环流年际特征的影响强于风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风生环流 冬季 ROMS 数值模拟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的气候影响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晏红明 杨辉 李崇银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39,共9页
在分析研究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在分析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利用IAP9L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异常对亚洲季风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印度洋、亚洲南部和东部地区的流场和降水... 在分析研究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在分析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利用IAP9L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异常对亚洲季风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印度洋、亚洲南部和东部地区的流场和降水都对印度洋海温异常的强迫作用比较敏感.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的作用使得赤道东印度洋-印度次大陆南部-阿拉伯海一带出现距平东风,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出现异常反气旋性环流,从而对减少印度南部和中南半岛南部、印度尼西亚地区的夏季降水,以及增加中国南部和东非的夏季降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反,负位相印度洋偶极子的作用将使赤道东印度洋附近出现西风异常,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存在异常气旋性环流,从而使印度次大陆和中南半岛南部、印度尼西亚地区的降水增加,使中国西部和孟加拉湾的降水减少.数值模拟结果与资料分析相互映证,切实地揭示了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对亚洲季风区的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温偶极子(模) 气候影响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1
作者 李巧萍 丁一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陆面植被覆盖变化作为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近几十年来逐渐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特别是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陆面覆盖状况对大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结果普遍认为,植被覆盖变化通过改变地... 陆面植被覆盖变化作为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近几十年来逐渐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特别是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陆面覆盖状况对大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结果普遍认为,植被覆盖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粗糙度和土壤湿度等地表属性,从而影响辐射平衡、水分平衡等过程,最终可以导致区域降水、环流形势及大气温度、湿度等气候变化。总结了近十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及初步成果,尤其是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大部分研究认为,大范围植被退化使我国地表温度升高,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降水减少,使华北干旱加剧。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区域气候 数值模拟 气候变化 热带森林砍伐 土地荒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悬浮体输运、通量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世东 乔璐璐 +4 位作者 李广雪 高飞 姚志刚 王震 韩雪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39,共16页
基于2006年夏季和2007年冬季实测温盐数据和悬浮体浓度数据,分析东海内陆架悬浮体水平和垂直分布季节性特征,并结合MIKE3数值模拟海流结果,定量估算东海关键断面悬浮体运移通量,探讨悬浮体输运与泥质区形成和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东海... 基于2006年夏季和2007年冬季实测温盐数据和悬浮体浓度数据,分析东海内陆架悬浮体水平和垂直分布季节性特征,并结合MIKE3数值模拟海流结果,定量估算东海关键断面悬浮体运移通量,探讨悬浮体输运与泥质区形成和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东海内陆架悬浮体分布主要受流系控制,且季节变化明显;一般天气条件下,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海域输入悬浮体净通量约为2.24×108t/a,其中夏半年悬浮体向泥质区海域输入净通量约为52.19×106t,贡献约为23.29%,冬半年净通量约为171.87×106t,贡献约为76.71%,浙闽沿岸悬浮体输运净通量均有利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发育。本研究将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物质来源和发育演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通量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与邻近海域水、热、盐通量的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齐继峰 尹宝树 +2 位作者 张启龙 杨德周 陈海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9,共19页
本文基于高分辨率的区域海洋数值模式对东海及邻近海域进行温、盐、流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拟合较好。结果表明:东海与邻近海域的水交换过程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从流量的角度看,台湾海峡、台湾-西表岛之间水道和西表岛-... 本文基于高分辨率的区域海洋数值模式对东海及邻近海域进行温、盐、流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拟合较好。结果表明:东海与邻近海域的水交换过程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从流量的角度看,台湾海峡、台湾-西表岛之间水道和西表岛-冲绳岛之间水道是外海水流入东海的3个主要水道,而冲绳岛-奄美大岛、吐噶喇海峡、大隅海峡、济州岛东部和黄东海断面是海水流出东海的水道;其年平均体积输运值分别为1.06×10~6 m^3/s、20.49×10~6 m^3/s、3.20×10~6 m^3/s、-0.92×10~6m^3/s、-20.59×10~6 m^3/s、-0.30×10~6 m^3/s、-2.37×10~6 m^3/s和-0.37×10~6 m^3/s(向内为正)。对比发现,东海与邻近海域之间各水道的体积、热量和盐量输运均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趋势,其最大值往往出现在夏季(7月或8月),最小值往往出现在冬季(1月或2月)。从7月到11月整个东海是流量净流出的过程,而从12月到翌年6月是流量净流入的过程,全年流量基本上保持平衡状态。东海终年存在向黄海的净输入,其体积、热量和盐量的年平均输运值分别为0.37×10~6 m^3/s,0.027×10^(15) W和12.7×10~6 k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水交换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区域海洋数值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黄、东海悬浮物质量浓度冬、夏季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勇智 江文胜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3,共6页
采用HAMSOM三维正压水动力模型结合粒子追踪的悬浮颗粒物输运模型模拟了渤、黄、东海悬浮物质量浓度冬、夏季变化。模拟结果显示,潮流和底质对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分布有决定性的作用,沉积物再悬浮对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布影响大,冬季尤为显... 采用HAMSOM三维正压水动力模型结合粒子追踪的悬浮颗粒物输运模型模拟了渤、黄、东海悬浮物质量浓度冬、夏季变化。模拟结果显示,潮流和底质对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分布有决定性的作用,沉积物再悬浮对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布影响大,冬季尤为显著。莱州湾中西部和渤海湾南部悬浮物终年维持高质量浓度,古黄河口冬季再悬浮物的质量浓度高于其它季节的。长江口附近悬浮物终年维持高质量浓度,夏季长江口东北悬浮物的质量浓度高于冬季的,浙江沿岸冬季悬浮物的质量浓度高于夏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的质量浓度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2008年1月中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1
15
作者 刘少锋 陈红 林朝晖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0-509,共10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陆气耦合模式IAP9L_CoLM,通过4组集合模拟试验,分别考察了不同海域的海温异常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极端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La Nia事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和北大西洋海温正...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陆气耦合模式IAP9L_CoLM,通过4组集合模拟试验,分别考察了不同海域的海温异常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极端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La Nia事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和北大西洋海温正异常的作用下,模式可以较好地再现出2008年1月我国降水异常和全国性温度偏低的现象,以及相应的主要环流异常特征,这说明上述两个海区的海温异常是导致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负海温异常和北大西洋的正海温异常均有利于亚洲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的加强,从而使得东亚冬季风增强,有利于强冷空气入侵到我国南方地区;此外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负海温异常还导致东亚沿海位势高度增加,不利于冷空气向下游输送,使得冷空气在我国南方地区堆积导致低温异常。模式结果比较还可发现,相对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而言,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2008年冬季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相对更大,其他区域的海温异常也可对2008年1月中国的气候异常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 Ni~↑na事件 海温异常 冬季气候异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中印度洋夏季变温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卫青 钱永甫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101,共11页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赤道中印度洋海区夏季变温与海温本身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该海区夏季正(负)海温距平值呈递增(递减)变化时,激发出的降水场的正(负)异常幅度比正(负)海温距平强迫下相应的降水场的正...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赤道中印度洋海区夏季变温与海温本身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该海区夏季正(负)海温距平值呈递增(递减)变化时,激发出的降水场的正(负)异常幅度比正(负)海温距平强迫下相应的降水场的正(负)异常幅度大;但当正(负)海温距平呈递减(递增)趋势变化时,激发出的降水异常场与正(负)海温距平强迫下相应的降水异常场的分布形势类似(不同),异常幅度也有所差异。夏季中印度洋不同类型的海温异常对大气加热的不同,导致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不同变异,暖海温异常下引起东亚季风的明显偏强,而冷海温异常下引起印度季风的明显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异常 数值模拟 赤道 印度洋 夏季 中国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影响中东急流的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忠贤 孙照渤 +2 位作者 倪东鸿 曾刚 邓伟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92,共10页
采用1968—2009年的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ERSST)资料、逐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改进的NCAR CAM3模式,分析了前期12月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1月中东急流的影响。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前期12月... 采用1968—2009年的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ERSST)资料、逐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改进的NCAR CAM3模式,分析了前期12月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1月中东急流的影响。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前期12月北大西洋关键区海温异常对1月中东急流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期12月北大西洋关键区海温为正(负)异常时,1月中东急流减弱(加强);前期12月北大西洋关键区海温异常通过激发下游地区的异常大气波列来影响1月中东急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中东急流 北大西洋海温异常 年际变化 观测分析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冰减少的气候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魏立新 张海影 《海洋预报》 2005年第z1期56-61,共6页
本文采用了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对特定的北极海冰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北极海冰减少的气候效应。试验中海温一律取为气候平均值,北极海冰作为外强迫源影响大气,大气响应完全是环流内部调整的结果。本文对北极海冰减少后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 本文采用了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对特定的北极海冰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北极海冰减少的气候效应。试验中海温一律取为气候平均值,北极海冰作为外强迫源影响大气,大气响应完全是环流内部调整的结果。本文对北极海冰减少后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特别是与中国的气温和降水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数值模拟 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σ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9
作者 陆艳艳 张耀存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3-224,共12页
为评估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对流层上层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的能力,比较模式模拟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之间的差异及其与对流层中上层大气南北温度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模式模拟东亚副热带西... 为评估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对流层上层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的能力,比较模式模拟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之间的差异及其与对流层中上层大气南北温度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模式模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能力在洋面上空强于大陆上空,模拟低纬度急流的能力好于高纬度。模拟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季节变化等的主要特征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基本一致,但模拟的急流强度全年偏弱。分析急流与对流层中上层经向温度梯度的季节变化发现,急流出现的位置总是对应着经向温度梯度较大区域,急流中心有随气温南北差异大值中心移动的趋势,急流中心与最大温差中心相对应,表明急流中心的位置变化是对气温南北差异季节变化的响应。与再分析资料相比,模拟的经向温度梯度比再分析资料偏小约2K/10纬距,与此相对应的模拟的急流中心风速偏小约10 m.s-1。由于大气温度变化与非绝热加热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式模拟的夏季副热带急流偏差与东亚地区的地面感热及潜热等非绝热加热的模拟偏差具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 季节变化 热力影响机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海平面变化的观测和研究现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美香 肖凯 +2 位作者 王雪竹 程旭华 李娟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2-259,共8页
回顾北冰洋海平面观测和研究现状,总结了北冰洋海平面变化特征和变化机制。北冰洋海平面季节变化受海冰生消、蒸发降水和陆地径流季节变化的影响,由比容变化主导;年际到年代际海平面变化受北极涛动影响显著,可用风场异常导致的淡水分布... 回顾北冰洋海平面观测和研究现状,总结了北冰洋海平面变化特征和变化机制。北冰洋海平面季节变化受海冰生消、蒸发降水和陆地径流季节变化的影响,由比容变化主导;年际到年代际海平面变化受北极涛动影响显著,可用风场异常导致的淡水分布来解释。盐比容变化是深水洋盆海平面变化的主导因素,由之引起的质量变化控制陆架海域和北冰洋平均的海平面变化。近期波弗特环流区域海平面上升极快,与波弗特高压持续增强及淡水积聚有关。气候变暖会导致北冰洋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冰快速减退和格陵兰岛冰川融化对北冰洋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数据的短缺和观测的不确定性目前仍然制约北冰洋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工作,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有望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海平面变化 北极涛动 波弗特环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