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6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hnakenberg自催化模型的非常数正解
1
作者 王翠芳 于颖 白建侠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1,共3页
讨论含有两种反应物的简单的Schnakenberg自催化模型在Neumann边界条件下的相关性质.首先应用谱理论证明了该反应扩散系统的唯一正常数解是一致渐近稳定的;其次应用极大值原理证明该模型在平衡状态下存在上下界;最后应用能量方法得到此... 讨论含有两种反应物的简单的Schnakenberg自催化模型在Neumann边界条件下的相关性质.首先应用谱理论证明了该反应扩散系统的唯一正常数解是一致渐近稳定的;其次应用极大值原理证明该模型在平衡状态下存在上下界;最后应用能量方法得到此模型在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下不存在非常数正解时扩散系数需满足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nakenberg自催化模型 稳定性 非常数正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R尿素沉积物催化分解机理与动力学模型研究
2
作者 夏冲 朱元清 +1 位作者 周松 冯永明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2,共9页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中的尿素沉积物可通过调整喷嘴参数、增加混合器和管道内涂覆催化剂等策略进行有效抑制.针对船用SCR系统尿素沉积物、V_(2)O_(5)-WO_(3)/Ti O_(2)催化剂和纯净尿素(CH_(4)N_(2)O)等样品,首先利用热重分析(TGA)...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中的尿素沉积物可通过调整喷嘴参数、增加混合器和管道内涂覆催化剂等策略进行有效抑制.针对船用SCR系统尿素沉积物、V_(2)O_(5)-WO_(3)/Ti O_(2)催化剂和纯净尿素(CH_(4)N_(2)O)等样品,首先利用热重分析(TGA)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技术分析了尿素等物质的催化分解特性,以及样品的化学成分;其次,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提出了一种详细的尿素分解机理,该机理补充了三聚氰酸(C_(3)H_(3)N_(3)O_(3))及其同系物的形成与分解路径;最后,利用TGA试验数据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方法开发了一套尿素非催化和催化相耦合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船用SCR系统尿素沉积物化学成分主要是三聚氰酸及其同系物,以及三聚氰酸一酰胺(C_(3)H_(4)N_(4)O_(2));增加催化剂用量可以加速尿素分解,阻断尿素和缩二脲(C_(2)H_(5)N_(3)O_(2))向三聚氰酸转化,但副产物分解温度越高,催化剂用量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尿素沉积物 催化分解 分解机理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催化解聚木质素及其模型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唐瑞欣 朱子琪 +2 位作者 王玲 杨培 周晓燕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44-254,共11页
作为自然界含量最多的天然芳香族化合物,木质素用于生产精细化学品和可再生燃料是绿色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木质素高效解聚是实现其高值化利用的关键。近年来,光催化解聚木质素作为一种温和绿色的可持续解聚策略备受关注。该策... 作为自然界含量最多的天然芳香族化合物,木质素用于生产精细化学品和可再生燃料是绿色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木质素高效解聚是实现其高值化利用的关键。近年来,光催化解聚木质素作为一种温和绿色的可持续解聚策略备受关注。该策略能够选择性地断裂C-O和C-C连接键,并将木质素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芳香族单体。对此,本文概述了用于光催化解聚木质素及其模型化合物的均相和非均相催化剂,进一步阐释了C-O和C-C连接键裂解的反应途径和催化机理,深入探讨了光催化剂结构对催化效率、木质素转化率和产物收率的影响,对比评估了不同的反应装置在光催化解聚木质素体系中的适用性,最后就木质素光催化解聚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模型化合物 催化 解聚机理 反应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仿真模型的轻型车在用RDE排放预测
4
作者 苏庆鹏 赵华 +2 位作者 胡雨馨 张帆 裴毅强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3,共9页
为进一步准确预测在用乘用车实时驾驶排放,搭建了以发动机-后处理虚拟仿真为核心的在用排放预测模型.首先建立了发动机一维模型,与稳态和瞬态发动机原排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和标定.结果表明:在用实际行驶排放测试(RDE)工况下,CO和NO的原... 为进一步准确预测在用乘用车实时驾驶排放,搭建了以发动机-后处理虚拟仿真为核心的在用排放预测模型.首先建立了发动机一维模型,与稳态和瞬态发动机原排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和标定.结果表明:在用实际行驶排放测试(RDE)工况下,CO和NO的原排累积质量相对误差分别为9.2%、5.8%;其次进行后处理性能试验,对后处理温度、起燃和老化模型进行标定验证,在全球轻型车测试循环工况(WLTC)前35 s,三元催化转化器轴向最大温度误差为52℃,CO、NO的排放累积质量误差为0.0385 g(5.90%)和0.0011 g(0.75%);最后利用RDE排放预测模型在不同催化器老化状态下,进行WLTC、RDE和95%分位的激烈驾驶参考循环(RTS-95)工况的排放规律探究.研究发现:NO排放对工况更加敏感,超限风险更高.设定NO瞬时质量排放阈值为8 mg/s,以RTS-95循环在分散因子为0.6条件下的NO仿真结果为例,对催化器分散因子进行预警窗口宽度探究,结果表明:增加预警窗口宽度将会降低误判率和冷启动超限的识别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模型 催化转化器老化 在用实际行驶排放测试 排放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交换膜电解池阴极催化层的孔隙网络模拟
5
作者 罗马吉 秦超超 +1 位作者 陈黎 陈奔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300,共8页
为了探究催化层内部的水气传输和电子传导现象,建立了质子交换膜电解池阴极催化层的孔隙网络模型,获取了传输参数(渗透率、扩散率)以及电化学参数(电导率、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随催化层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催化层内部,随着... 为了探究催化层内部的水气传输和电子传导现象,建立了质子交换膜电解池阴极催化层的孔隙网络模型,获取了传输参数(渗透率、扩散率)以及电化学参数(电导率、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随催化层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催化层内部,随着水饱和度的降低,催化层不同方向上的气体相对扩散率和相对渗透率均逐渐增大,且当水饱和度为0~0.61时具有较佳的水气传输特性;催化层电导率随着铂颗粒半径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大,铂颗粒半径由5 nm增大到20 nm时,电导率增大了55.7%;电导率随孔隙直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但变化较小;催化层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随着铂颗粒半径或者孔隙直径的增大而非线性减小,且减小程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电解池 阴极催化 孔隙网络模型 传输特性 电子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反应活性中心催化体系降解木质素模型物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文婷 贾伟萍 +5 位作者 李陈巧 孙鹏 卢锦程 王鹏 安俊健 谢益民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7-155,共9页
以硝酸铜和硝酸铁为原料,制备以活性炭为载体的铜-铁双金属复合催化剂,将其用于活化过硫酸盐,以实现对木质素模型物阿魏酸的降解;探讨催化剂制备的最佳反应条件和反应条件对材料催化活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活性炭质量分数为6%、催... 以硝酸铜和硝酸铁为原料,制备以活性炭为载体的铜-铁双金属复合催化剂,将其用于活化过硫酸盐,以实现对木质素模型物阿魏酸的降解;探讨催化剂制备的最佳反应条件和反应条件对材料催化活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活性炭质量分数为6%、催化剂(Cu^(2+)∶Fe^(3+)=2∶1,物质的量比)用量为0.03 g/L、过硫酸钠浓度为0.05 mol/L、pH值=7时,反应60 min,能够降解90%的阿魏酸。通过分析降解中间产物发现,阿魏酸可通过一系列氧化反应降解为小分子羧酸。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技术表征表明,该催化体系中的主要反应活性物种是硫酸根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同时,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循环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模型 过硫酸盐 双金属复合催化 活性炭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氢仲正催化转化的蒸气冷却屏对液氢储罐自增压的影响
7
作者 李科 朱顺 文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181,共12页
为了有效提升液氢储罐的绝热性能,构建了真空多层绝热液氢储罐的瞬态传热传质模型,并研究了集成氢仲正催化转化的蒸气冷却屏的影响。引入蒸气消耗因子η_(c)、休眠期延长因子η_(d)等无量纲参数分别量化蒸气消耗量和储罐休眠期;定义单... 为了有效提升液氢储罐的绝热性能,构建了真空多层绝热液氢储罐的瞬态传热传质模型,并研究了集成氢仲正催化转化的蒸气冷却屏的影响。引入蒸气消耗因子η_(c)、休眠期延长因子η_(d)等无量纲参数分别量化蒸气消耗量和储罐休眠期;定义单位因子η为η_(d)与η_(c)之比,表征蒸气冷却屏屏蔽漏热的能力。对比分析了有无仲正催化转化时蒸气冷却屏无量纲位置、质量流量和开启时刻等参数对储罐休眠期的影响。结果表明:η_(d)和η均随蒸气冷却屏无量纲位置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当η_(c)为0.012 8且蒸气冷却屏无量纲位置是0.167时,加入仲正催化转化相比未加入时的两个指标的增幅最大,为22.77%;随着蒸气冷却屏质量流量的减小,两个指标均先增大后减小;当蒸气冷却屏无量纲位置和蒸气冷却屏质量流量均较小时,加入仲正催化转化后两个指标的增幅较大;两个指标随着蒸气冷却屏开启时刻的推迟而先增大后减小;在η_(c)和蒸气冷却屏无量纲位置分别为0.025 6和0.233的条件下,蒸气冷却屏开启时刻设置为第40.51 d时,加入仲正催化转化后η的增幅最大为22.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氢储罐 真空多层绝热 蒸气冷却屏 氢仲正催化转化 瞬态传热传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催化剂失活的环氧乙烷反应器机理与数据模型
8
作者 黄纯西 洪小东 +5 位作者 黄波 严玲晴 廖环宇 阳永荣 王靖岱 廖祖维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1-871,共11页
环氧乙烷是乙烯工业的重要衍生物之一,主要由乙烯在银催化剂作用下直接氧化生产。针对催化剂活性缓慢衰减,需定期调整操作条件以维持产量和高选择性的问题,提出了机理模型和数据模型耦合的方法,以确定催化剂的活性变化和各操作条件的影... 环氧乙烷是乙烯工业的重要衍生物之一,主要由乙烯在银催化剂作用下直接氧化生产。针对催化剂活性缓慢衰减,需定期调整操作条件以维持产量和高选择性的问题,提出了机理模型和数据模型耦合的方法,以确定催化剂的活性变化和各操作条件的影响。以某工业环氧乙烷反应器为对象,通过阿里云智能制造平台挖掘生产数据,分别使用反应动力学、失活动力学、反应器模型和支持向量回归,建立了各操作条件与反应器出口组成的模型。结果表明,在输入变量中添加机理模型所得的活性变量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较原始模型更加准确,计算的反应器出口组成和选择性在测试集上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小于3%,为优化选择性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乙烷 催化剂失活 反应动力学 反应器模型 支持向量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模型化合物的电化学催化研究:转化特性与产物选择性
9
作者 韦德宁 汤宏彪 +5 位作者 杨改秀 杨俊涛 李宁 陈冠益 陈春香 冯治杰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86,共10页
酚类衍生物是生物油的关键组分,对其电催化加氢(ECH)性质的深入理解对于高效利用生物油至关重要。基于此种考量,本工作研究了生物油中代表性物质愈创木酚的电催化加氢性能,探讨了其电催化加氢的反应机制、转化率和产品选择性在不同反应... 酚类衍生物是生物油的关键组分,对其电催化加氢(ECH)性质的深入理解对于高效利用生物油至关重要。基于此种考量,本工作研究了生物油中代表性物质愈创木酚的电催化加氢性能,探讨了其电催化加氢的反应机制、转化率和产品选择性在不同反应条件下(温度:40−80℃,高氯酸浓度:0.2–1.0 mol/L,电流强度:(–10)–(–150)mA)的变化。同时,也探索了愈创木酚中间产物(2-甲氧基环己酮和环己酮)等对其电催化加氢的影响。结果表明,愈创木酚的ECH转化率随温度和电流强度的提高而增加,但高氯酸浓度的增加则对转化率具有相反的影响。同时发现,中间产物的存在增强了愈创木酚的电催化加氢转化率,尤其是2-甲氧基环己酮,其效果更为显著。在此基础上,对其他种酚类衍生物(包括苯酚、邻苯二酚、愈创木酚、丁香酚和香草醛)及其混合物的电催化加氢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模型化合物的电催化转化率与苯环上官能团的复杂程度成反比。在其中结构最简单的苯酚具有最高的转化率(89.34%),而由于结构更复杂,香草醛的转化率最低,仅为46.79%。同时,在多组分混合物的电催化加氢研究中发现,模型化合物的协同和竞争机制将显著影响各自的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加氢脱氧 酚类衍生物 混合模型化合物 产物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装型Ni基催化剂对煤焦油模型化合物催化转化的性能研究
10
作者 董子豪 王明义 +3 位作者 李文林 贾鹏 吴华帅 王俊文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8,共8页
为提高煤热解焦油中轻质组分含量,定向调控焦油裂解产物,采用原位封装法制备了Ni基催化剂(xNi@HZSM-5,x表示Ni含量,质量分数),并考察了其对焦油模型化合物荧蒽和芘的催化转化作用。结果表明,在N_(2)气氛下,xNi@HZSM-5的荧蒽和芘的转化... 为提高煤热解焦油中轻质组分含量,定向调控焦油裂解产物,采用原位封装法制备了Ni基催化剂(xNi@HZSM-5,x表示Ni含量,质量分数),并考察了其对焦油模型化合物荧蒽和芘的催化转化作用。结果表明,在N_(2)气氛下,xNi@HZSM-5的荧蒽和芘的转化率区别较小;在H_(2)气氛下,2.0Ni@HZSM-5的荧蒽和芘具有最大转化率,分别为51.91%和46.21%,且2.0Ni@HZSM-5比采用浸渍法制备的2.0Ni/HZSM-5(Ni质量分数为2.0%)具有更高的稳定性。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N_(2)吸/脱附等表征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2.0Ni@HZSM-5比2.0Ni/HZSM-5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且Ni位于分子筛孔道内部,具有更高的活性和稳定性。通过不同气氛下模型化合物的转化产物的分析,推测了荧蒽与芘在催化转化过程中的反应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装型催化 HZSM-5分子筛 模型化合物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SiO_(2)催化草酸酯加氢制乙醇酸甲酯的床层-颗粒双尺度耦合模拟研究
11
作者 何传超 周静红 +2 位作者 曹约强 施尧 周兴贵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4-666,共13页
草酸二甲酯(DMO)选择性加氢制乙醇酸甲酯(MG)过程中由于目标产物为串联加氢反应的中间产物,催化剂颗粒尺度以及床层尺度的传递过程对于催化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因此颗粒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对于其工业应用极为重要。首先通过实验获取了Ag/SiO... 草酸二甲酯(DMO)选择性加氢制乙醇酸甲酯(MG)过程中由于目标产物为串联加氢反应的中间产物,催化剂颗粒尺度以及床层尺度的传递过程对于催化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因此颗粒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对于其工业应用极为重要。首先通过实验获取了Ag/SiO_(2)催化DMO加氢制MG的动力学方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床层-颗粒双尺度耦合的二维反应器模型,从床层尺度与颗粒尺度描述DMO加氢过程的传递与反应过程,考察了颗粒催化剂内活性组分的宏观分布对其在单管反应器内催化性能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均匀型催化剂的反应器中存在着严重的MG过度加氢问题,采用蛋壳型催化剂则能够有效抑制过度加氢产物乙二醇的生成,提升MG的收率,且能够减少活性组分用量,显著提高DMO加氢制MG工艺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可为DMO加氢制MG工业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和制备提供基础知识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二甲酯 加氢 动力学 双尺度模型 蛋壳型催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参数实时更新的FCC产品产率预测混合建模
12
作者 薛腾方 周华 魏彬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2-343,共12页
针对流化催化裂化(FCC)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参数难以适应反应过程中工况和原料变化等情况,基于代理模型所获取的模拟数据建立预测FCC产品产率的混合模型。该模型利用机器学习实时更新集总动力学模型参数,避免了纯数据驱动模型可解释性较... 针对流化催化裂化(FCC)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参数难以适应反应过程中工况和原料变化等情况,基于代理模型所获取的模拟数据建立预测FCC产品产率的混合模型。该模型利用机器学习实时更新集总动力学模型参数,避免了纯数据驱动模型可解释性较差问题,弥补了集总动力学模型参数适配难的不足。结果表明,该混合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其预测主要产品柴油、汽油和液化气的产率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均小于2%。此外,在FCC原料性质波动、装置中关键参数检测信号含有噪声时,混合模型依旧保持较好的预测性能,其预测主要产品柴油、汽油和液化气的产率MAPE仍保持小于2%。由此说明所建立的混合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性与鲁棒性,可为工业装置设计及操作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催化裂化 产率预测 混合模型 集总动力学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一步法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实验和反应路径研究
13
作者 党法璐 孙志国 +7 位作者 高照 王刚 陈政宇 张霖宙 连竞存 刘美佳 张忠东 刘超伟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685,共19页
首先通过中试实验获得大庆原油制低碳烯烃的反应规律及优选反应域;然后基于智慧炼化技术进行了分子动力学建模,模型包括原料组成、反应机理制定、反应网络生成、动力学及反应器型式。通过全局优化算法训练实验数据得到动力学参数,模型... 首先通过中试实验获得大庆原油制低碳烯烃的反应规律及优选反应域;然后基于智慧炼化技术进行了分子动力学建模,模型包括原料组成、反应机理制定、反应网络生成、动力学及反应器型式。通过全局优化算法训练实验数据得到动力学参数,模型在馏分产率、气体产率、液体产品烃族组成等方面的计算值和实验值基本一致。利用模型剖析了优选实验条件下原油制低碳烯烃的分子转化路径,定量对比了理论上关键裂解主反应及副反应对低碳烯烃产率的影响,探索了消除副反应后理想情况下的产物分布情况。模型计算发现影响低碳烯烃生成的三个最关键裂解主反应路径为:烯烃中间裂解、烯烃裂解生成丙烯、丁烯及烷烃中间裂解反应;三种影响低碳烯烃产率的主要副反应为:氢转移、烯烃环化及烯烃叠合反应。利用模型对最优化实验点进行计算,模拟优化在消除所有副反应后,乙烯、丙烯及丁烯产率分别提升3.91、10.88及10.51个百分点,总低碳烯烃产率相对提高约45.5%(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炼化 石蜡基原油 催化裂解 动力学模型 模拟 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催化反应中的界面双电层:理论、表征与应用
14
作者 曹雪婷 察爽爽 龚鸣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共33页
界面双电层是电催化反应的核心区域。催化剂表面原子、反应物、中间体、产物、溶剂分子和离子等组分,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动态反应网络。这种特殊的组成和结构赋予界面双电层以特殊的性质,深刻地影响了电催化反应的路径与结果。本文将以电... 界面双电层是电催化反应的核心区域。催化剂表面原子、反应物、中间体、产物、溶剂分子和离子等组分,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动态反应网络。这种特殊的组成和结构赋予界面双电层以特殊的性质,深刻地影响了电催化反应的路径与结果。本文将以电催化反应中的双电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双电层理论模型及其历史沿革、双电层的实验表征方法和双电层对电催化反应的影响这三个方面,以若干电催化反应前沿研究为例,阐述双电层与电催化反应之间的关联,并介绍一些特定情形下电催化双电层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 双电层 电极/电解液界面 理论模型 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催化蒸解处理油基钻屑的参数优化
15
作者 黄尧奇 夏玉峰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331,共8页
废弃油基钻屑是油气田开采过程中最严重的环境污染物之一,是具有产量大、含油率高、成分复杂且极难妥善处理等特点的危险废物。在离心分离、溶剂萃取、表面活性剂热洗、热解法等诸多方法中,通过热解去除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污染物(如碳氢... 废弃油基钻屑是油气田开采过程中最严重的环境污染物之一,是具有产量大、含油率高、成分复杂且极难妥善处理等特点的危险废物。在离心分离、溶剂萃取、表面活性剂热洗、热解法等诸多方法中,通过热解去除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污染物(如碳氢化合物)的热处理方法,因其处理时间短、去除效率高而广受欢迎和使用。然而,常规热解处理技术温度高、能耗高,对物料选择性较高,容易产生结焦,导致处理效率低下。在常规热解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催化剂和防结焦剂对油基钻屑进行预处理,可以极大地降低热解所需的温度。通过研究CA、CB、CC(CA为催化剂A,CB为催化剂B,CC为催化剂C)这3种不同催化剂分别在温度为200、250、300℃时对油基钻屑中油分去除效果,并将效果较好的CA和CC进行复配,发现其复配比例为2∶1时可以显著提高处理效果。通过对防结焦剂JA、JB、JC(JA为焦化剂A,JB为焦化剂B,JC为焦化剂C)的筛选发现,JB可有效地降低固相残渣粘连在反应釜内壁上。通过使用中心复合设计(CCD)和响应面方法(RSM),可以在减少实验数量的前提下保证结果的准确性。由响应面(RSM)模型结果可知,最佳的处理参数为:在处理300 g油基钻屑时,复配催化剂的添加比例为4.417%(复配比例为CA∶CC=2∶1),反应温度为285.43℃,反应时间为97.17 min时,油基钻屑的含油率由14.76%降低至0.20%。通过分析油基钻屑在最佳处理参数处理后的产物,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地方标准《天然气开采含油污泥综合利用后剩余固相利用处置标准》(DB51/T 2850—2021),发现固相残渣中的重金属及其他指标均得到有效去除。去除后的固相残渣可用于铺垫井场,实现了油基钻屑的有效去除及废物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基钻屑 低温催化蒸解 响应面模型 产物组分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UV光固化树脂固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16
作者 彭静璇 丁安心 +3 位作者 徐秘 胡雪琴 杨琳 郭宁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8,共9页
光固化动力学是光固化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使用外接UV光源的差示扫描量热仪分别测试在不同光强和温度下的光固化情况,得到树脂固化过程热流曲线、固化度曲线、固化速率曲线。采用自催化模型对固化速率曲线进行拟合,对得到的参数进行线... 光固化动力学是光固化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使用外接UV光源的差示扫描量热仪分别测试在不同光强和温度下的光固化情况,得到树脂固化过程热流曲线、固化度曲线、固化速率曲线。采用自催化模型对固化速率曲线进行拟合,对得到的参数进行线性或非线性拟合,得到曲线函数关系。前人研究较多考虑单一变量对固化动力学模型的影响,具有局限性。本文提出一种假设,在所得固化动力学方程中同时引入固化温度、光强两个变量,通过实际实验与有限元固化仿真模拟对比,验证本文所提出固化动力学模型的可靠性。计算所得仿真与实际测试的最大误差不超过6.5%。这一研究拓展了对于光固化动力学的理解,为优化光固化工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固化 差示扫描量热仪 固化动力学 自催化模型 固化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催化气化的修正缩核反应模型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泽凯 王黎 +1 位作者 刘业奎 冯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190-1193,共4页
针对煤的催化气化反应中以往的动力学模型不再适用这一情况,以气固非催化缩核反应动力学模型为基础,考虑了催化剂对反应的作用,并将催化剂的影响因素用一个催化有效因子函数来表达,该函数包括催化剂的催化能力、加入量以及滞留效应等;... 针对煤的催化气化反应中以往的动力学模型不再适用这一情况,以气固非催化缩核反应动力学模型为基础,考虑了催化剂对反应的作用,并将催化剂的影响因素用一个催化有效因子函数来表达,该函数包括催化剂的催化能力、加入量以及滞留效应等;建立了适合于煤催化气化反应的修正缩核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模型适用范围内模型模拟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误差在1.4%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气化 修正缩核反应模型 催化有效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C汽油模型化合物光催化氧化脱硫的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赵地顺 刘翠微 马四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2-696,共5页
以噻吩的二甲苯溶液作为FCC汽油的模型化合物,双氧水为氧化剂,研究了在光催化作用下,双氧水体积分数、高速均质时间和二氧化钛的加入量等工艺条件对脱硫率的影响,在适宜条件下,模型化合物的脱硫率可达到80%以上.以FCC汽油为实际体系,在... 以噻吩的二甲苯溶液作为FCC汽油的模型化合物,双氧水为氧化剂,研究了在光催化作用下,双氧水体积分数、高速均质时间和二氧化钛的加入量等工艺条件对脱硫率的影响,在适宜条件下,模型化合物的脱硫率可达到80%以上.以FCC汽油为实际体系,在适宜的光催化条件下,脱硫率可达到59%.分析结果表明,含硫化合物的氧化产物为更高极性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C汽油 模型 催化 氧化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酸甲酯水解催化精馏过程催化剂包内的传质模型(Ⅰ)数学模型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燕翔 王良恩 +1 位作者 赵之山 谭天恩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03-507,共5页
分析了催化精馏过程催化剂包内的传质 ,提出催化剂颗粒的不完全润湿和包内反应物浓度的不均匀是造成催化剂效率下降的原因 .催化剂包总效率因子是表征催化剂不完全润湿程度的表面润湿率 ηs 和表征由于包内反应物浓度的不均造成催化剂... 分析了催化精馏过程催化剂包内的传质 ,提出催化剂颗粒的不完全润湿和包内反应物浓度的不均匀是造成催化剂效率下降的原因 .催化剂包总效率因子是表征催化剂不完全润湿程度的表面润湿率 ηs 和表征由于包内反应物浓度的不均造成催化剂效率下降的效率因子 ηc 的乘积 .建立了一个二维传质模型 ,给出了 ηc 的计算式 .结果表明 ,ηc 不仅与反映扩散速率的Thiele模数有关 ,还与反映包内液体轴向流速的参数Ψ或γ有关 .由于催化剂包内存在液体的轴向流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精馏 催化剂包 传质模型 效率因子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油催化裂化MIP工艺集总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4
20
作者 江洪波 钟贵江 +2 位作者 宁汇 欧阳福生 翁惠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01-909,共9页
根据催化裂化反应机理及MIP工艺的特点,开发了重油催化裂化12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以公开发表的MIP工艺装置数据为基础,对模型参数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对原料及柴油采用结构族组成划分集总,准确反映了不同碳原子结构反应性能的... 根据催化裂化反应机理及MIP工艺的特点,开发了重油催化裂化12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以公开发表的MIP工艺装置数据为基础,对模型参数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对原料及柴油采用结构族组成划分集总,准确反映了不同碳原子结构反应性能的差异,并减少了反应途径数目。通过分步求解法求取反应动力学参数,有效减少了需同时估计的动力学参数个数,并提高了参数估计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计算值与实测值拟合良好。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的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参数很好地反映了实际反应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MIP 动力学 模型 集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