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效时间和Sb添加对Sn-9Zn-3Bi/Cu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生长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涂文斌 胡志华 +3 位作者 邹雨柔 刘冠鹏 王善林 陈玉华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9-194,共6页
无铅钎料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是影响焊点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本工作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时效时间和Sb添加对Sn-9Zn-3Bi/Cu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形貌及生长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Sn-9Zn-3Bi/Cu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 无铅钎料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是影响焊点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本工作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时效时间和Sb添加对Sn-9Zn-3Bi/Cu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形貌及生长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Sn-9Zn-3Bi/Cu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厚度逐渐增加,Sn-9Zn-3Bi/Cu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为γ-Cu_(5)Zn_(8)相。Sb添加会减小长时效后的Sn-9Zn-3Bi/Cu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厚度,其生长系数从0.67μm/h^(1/2)降至0.56μm/h^(1/2)。随着时效时间延长至168 h,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除了γ-Cu_(5)Zn_(8)相外,还会在靠近Cu基板处形成Cu_(6)Sn_(5)相和靠近钎料侧形成扩散反应层,Sb元素会扩散到焊点界面处Cu_(6)Sn_(5)相中,以固溶体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效时间 sb添加 Sn-9Zn-3Bi钎料 界面组织 生长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3+)掺杂全无机Cs_(2)InCl_(5)·H_(2)O钙钛矿的制备及白光LED应用
2
作者 韦星明 王荣芳 +3 位作者 韦庆敏 黄小英 陶萍芳 章浩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39,共5页
以氧化铟、氧化锑和氯化铯为基本原料,浓盐酸作为溶剂,采用低温水热法合成Sb^(3+)掺杂全无机Cs_(2)InCl_(5)·H_(2)O(Cs_(2)InCl_(5)·H_(2)O∶Sb^(3+))钙钛矿。研究了Sb^(3+)的掺杂量(0、2%、4%、6%、8%、10%、20%)对Cs_(2)InC... 以氧化铟、氧化锑和氯化铯为基本原料,浓盐酸作为溶剂,采用低温水热法合成Sb^(3+)掺杂全无机Cs_(2)InCl_(5)·H_(2)O(Cs_(2)InCl_(5)·H_(2)O∶Sb^(3+))钙钛矿。研究了Sb^(3+)的掺杂量(0、2%、4%、6%、8%、10%、20%)对Cs_(2)InCl_(5)·H_(2)O钙钛矿发光性能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谱、荧光光谱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该样品的吸收光谱、发光性能和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少量Sb^(3+)掺杂Cs_(2)InCl_(5)·H_(2)O钙钛矿不会改变其结构。当Sb^(3+)的掺杂量为10%时,达到最强荧光发射,发射峰波长约为620nm,荧光寿命为8.13μs。采用荧光转换法,将实验合成的Cs_(2)InCl_(5)·H_(2)O∶Sb^(3+)钙钛矿纳米晶与商用蓝色发光的BaMgAl_(10)O_(17)∶Eu和绿色发光的(Sr,Ba)_(2)SiO_(4)∶Eu荧光粉混合涂于365nm的紫外芯片上,封装得到显色指数(CRI)为91.8,CIE色坐标为(0.326,0.316),色温为5843K的白光LED。说明Cs_(2)InCl_(5)·H_(2)O∶Sb^(3+)钙钛矿纳米晶在白光LED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_(2)InCl_(5)·H_(2)O∶sb^(3+) 钙钛矿 发光二极管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Mn改性核桃壳生物炭对水中Sb^(3+)的去除及机理研究
3
作者 陈桃莉 魏本龙 +1 位作者 王梦晓 刘转年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09,共7页
以核桃壳为原料制备生物质活性炭,对比了不同热解温度的核桃壳生物炭对Sb^(3+)的吸附性能,并对核桃壳生物炭使用Fe/Mn共沉淀法进行改性,采用扫描电镜(SEM)、BET比表面、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 以核桃壳为原料制备生物质活性炭,对比了不同热解温度的核桃壳生物炭对Sb^(3+)的吸附性能,并对核桃壳生物炭使用Fe/Mn共沉淀法进行改性,采用扫描电镜(SEM)、BET比表面、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两种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其对Sb^(3+)的吸附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与单纯热解碳化相比,Fe/Mn元素的引入增加了原始生物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比表面积从13.801m^(2)/g提高到305.732m^(2)/g。核桃壳及Fe/Mn改性生物炭对水溶液中Sb^(3+)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改性生物炭对Sb^(3+)的最大吸附量为68.062mg/g,吸附机制主要有铁氧化物络合、Sb^(3+)—π键相互作用及锰氧化物的还原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壳 热解 吸附 Fe/Mn sb^(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脒亚磺酸添加剂提升Sb_(2)(S,Se)_(3)薄膜质量及其光伏性能
4
作者 倪晓萌 许方贤 +3 位作者 刘静静 张帅 郭华飞 袁宁一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2-378,I0005-I0007,共10页
硒硫化锑(Sb_(2)(S,Se)_(3))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光伏材料。然而,目前Sb_(2)(S,Se)_(3)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PCE)仍与理论极限有较大差距,这部分归因于Sb_(2)(S,Se)_(3)薄膜中存在严重的载流子复合。本研究采... 硒硫化锑(Sb_(2)(S,Se)_(3))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光伏材料。然而,目前Sb_(2)(S,Se)_(3)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PCE)仍与理论极限有较大差距,这部分归因于Sb_(2)(S,Se)_(3)薄膜中存在严重的载流子复合。本研究采用水热沉积法制备Sb_(2)(S,Se)_(3)薄膜,在前驱体溶液中引入过程性添加剂甲脒亚磺酸(FSA),不仅优化了Sb_(2)(S,Se)_(3)薄膜的(211)、(221)晶面取向和Se/S原子比例,还控制了薄膜中载流子复合中心Sb_(2)O3的含量。添加了FSA的太阳能电池的暗饱和电流密度(J0)和复合阻抗(Rrec)分别为1.10×10^(-5)mA·cm^(-2)和3147Ω·cm^(-2),明显优于参照器件(J0=5.17×10^(-5)mA·cm^(-2),Rrec=974.3Ω·cm^(-2)),表明FSA显著抑制了Sb_(2)(S,Se)_(3)太阳能电池的载流子复合。在AM1.5G太阳光模拟器照射下,添加了FSA的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密度(JSC)、填充因子(FF)和PCE的平均值分别为0.69 V、18.46 mA·cm^(-2)、63.60%和8.04%,较参照器件(0.67 V、17.82 mA·cm^(-2)、62.27%和7.70%)均明显提升,最优未封装器件PCE达8.21%,在空气中老化120 d仍保持初始PCE的8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_(2)(S Se)_(3) 添加剂 甲脒亚磺酸 载流子复合 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130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高温性能及抗疲劳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宁 李迪安 +4 位作者 刘黎萍 朱奇 张志涛 黄羽 门光誉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4,共6页
作为制备沸石发泡沥青的发泡剂,EC130温拌剂释放的发泡水和残留的沸石矿物对沥青的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为研究EC130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高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的影响,采用石灰岩矿粉、EC130沸石矿物和EC130温拌剂等3种添加物,设计了以添... 作为制备沸石发泡沥青的发泡剂,EC130温拌剂释放的发泡水和残留的沸石矿物对沥青的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为研究EC130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高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的影响,采用石灰岩矿粉、EC130沸石矿物和EC130温拌剂等3种添加物,设计了以添加物掺量为变量的单因素试验.以石灰岩矿粉为参照对象,通过温度扫描试验、多重应力蠕变恢复试验和线性振幅扫描试验,分析了EC130沸石矿物和EC130温拌剂释放的发泡水对SBS改性沥青高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石灰岩矿粉一样,沸石发泡沥青中的EC130沸石矿物使沥青弹性增大、黏性减小,有利于抗车辙性能的提升,但不利于抗疲劳性能;沸石发泡沥青中的发泡水使其黏性增大、弹性减小,有利于抗疲劳性能的提升,但不利于抗车辙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S改性沥青 EC130温拌剂 沸石矿物 发泡水 抗车辙性能 抗疲劳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_(2)NaGdCl_(6)∶Sb^(3+)荧光粉制备及发光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忠辉 蒋小康 +3 位作者 王佳旭 赵炎 周恒为 郭海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67-1675,共9页
无铅双钙钛矿材料具有高效、稳定的自陷激子发射,在下一代固态照明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本文采用微波固相法制备出系列新型的Cs_(2)NaGdCl_(6)∶Sb^(3+)蓝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光谱仪对所制备样品的结晶性... 无铅双钙钛矿材料具有高效、稳定的自陷激子发射,在下一代固态照明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本文采用微波固相法制备出系列新型的Cs_(2)NaGdCl_(6)∶Sb^(3+)蓝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光谱仪对所制备样品的结晶性、微观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双钙钛矿型Cs_(2)NaGdCl_(6)∶Sb^(3+)样品属于立方晶系,空间群Fm3m,大小为10μm的不规则颗粒。在336 nm激发光下,荧光粉在460 nm处发射出极强的蓝光,且不同Sb^(3+)离子掺杂浓度的样品色坐标均在蓝光区域。当Sb^(3+)离子掺杂浓度超过0.015时,发生浓度猝灭,归因于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此外,Cs2NaGd0.985Cl6∶0.015Sb^(3+)样品具有较佳的热稳定性,当温度升高至423 K时,发光积分强度仍为323 K时的72.6%。基于上述研究结果,Sb^(3+)离子激活Cs_(2)NaGdCl_(6)蓝色荧光粉在发光二极管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固相法 sb^(3+)离子 Cs_(2)NaGdCl_(6) 蓝色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3+)、Sb^(3+)、Bi^(3+)掺杂对双钙钛矿Cs_(2)NaDyCl_(6)发光性能的调控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宇 王有力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8-543,共6页
A2B′BCl_(6)型双钙钛矿因其极强的空气稳定性和出色的光学性能而被应用于发光材料。使用Na离子替代式掺杂合成非铅体系钙钛矿材料Cs_(2)NaDyCl_(6),引入In^(3+)、Sb^(3+)和Bi^(3+)等掺杂元素对双钙钛矿Cs_(2)NaDyCl_(6)发光性能进行调... A2B′BCl_(6)型双钙钛矿因其极强的空气稳定性和出色的光学性能而被应用于发光材料。使用Na离子替代式掺杂合成非铅体系钙钛矿材料Cs_(2)NaDyCl_(6),引入In^(3+)、Sb^(3+)和Bi^(3+)等掺杂元素对双钙钛矿Cs_(2)NaDyCl_(6)发光性能进行调控。结果表明:通过In^(3+)的掺杂,拓宽了材料的发射区间,进一步提高了其光学性能;Bi^(3+)掺杂能够使钙钛矿的发射光发生红移现象,Sb^(3+)掺杂可以使钙钛矿的发射光发生蓝移现象,Sb^(3+)和Bi^(3+)共同掺杂能够平衡钙钛矿在可见光区域的发射;在In^(3+)、Sb^(3+)、Bi^(3+)三种元素的共同掺杂下,Cs_(2)NaDy_(0.445)In_(0.445)Cl_(6)∶0.1Bi 0.01Sb成功实现了白光发射,在265 nm波长激发下,其CIE色坐标为(0.34,0.35),色温达到5314 K,显色指数高达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钙钛矿 掺杂 发光性能 In^(3+) sb^(3+) Bi^(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_(3)Sb_(2)合金中Mg空位对电子传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冯文彪 李鑫 张亚龙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40-246,共7页
Mg_(3)Sb_(2)基合金因具有极低的本征晶格热导率而成为极具潜质的中温区热电材料之一,但其较低的载流子浓度和电导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常用的元素掺杂外,有望通过引入Mg空位来提高合金的p型传输倾向,从而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 Mg_(3)Sb_(2)基合金因具有极低的本征晶格热导率而成为极具潜质的中温区热电材料之一,但其较低的载流子浓度和电导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常用的元素掺杂外,有望通过引入Mg空位来提高合金的p型传输倾向,从而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基于此,本工作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不同位置Mg的空位形成能和电子结构等参数进行了计算。由结果可知,Mg1位的Mg 2+阳离子空位更容易形成,且空位含量最高可达0.05,Mg空位的存在也有利于禁带中的Fermi能级向价带方向偏移,使得载流子浓度大幅提升。利用定向凝固方法制备了相同成分的合金并对其热电性能参数进行了测试,所得的电子传输性能变化趋势与计算预测结果一致,Mg 2.975 Sb_(2)合金的电导率和功率因子最大值分别为110 S·cm^(-1)和1.89 W·m^(-1)·K^(-1)。此外,Mg空位的存在导致的点缺陷也有利于声子的散射和晶格热导率的降低,使得780 K时Mg 2.975 Sb_(2)合金的最高热电优值达到0.49。本工作通过对Mg空位的调控使p型Mg_(3)Sb_(2)合金的电子传输性能得到提升,同时也为此类合金的热电性能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计算 Mg3sb2 合金 Mg空位 热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3+)/Bi^(3+)掺杂对Cs_(3)DyCl_(6)钙钛矿光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宇 王有力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0-245,共6页
A_(2)B′BCl_(6)双钙钛矿因其极强的空气稳定性、出色的光学性能而被应用于发光材料。以Cs^(+)作为A^(+)、Dy^(3+)替代Pb^(2+)、Cl^(-)作为卤素合成新的镝基钙钛矿纳米晶体Cs_(3)DyCl_(6),以Sb^(3+)/Bi^(3+)作为激发剂掺杂,成功制备了... A_(2)B′BCl_(6)双钙钛矿因其极强的空气稳定性、出色的光学性能而被应用于发光材料。以Cs^(+)作为A^(+)、Dy^(3+)替代Pb^(2+)、Cl^(-)作为卤素合成新的镝基钙钛矿纳米晶体Cs_(3)DyCl_(6),以Sb^(3+)/Bi^(3+)作为激发剂掺杂,成功制备了非铅钙钛矿材料,研究了Sb^(3+)/Bi^(3+)掺杂对钙钛矿发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s_(3)DyCl_(6)是一种具有高效激发和宽带发射特性的基质,在不添加任何激发剂的情况下就能够发出蓝绿光。在Sb^(3+)掺杂下,材料的发光向黄光方向移动,随着Sb^(3+)掺杂浓度的继续提高,发光强度开始下降,最佳掺杂比例为5%;Bi^(3+)掺杂时的Cs_(3)DyCl_(6)光学性能与Sb^(3+)掺杂下非常相似,当Bi^(3+)掺杂比例为1%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Sb^(3+)/Bi^(3+)掺杂能够有效地改善Cs_(3)DyCl_(6)的光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 镝基 掺杂 sb^(3+)/Bi^(3)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3+)/Bi^(3+)掺杂对Cs_(2)ADyCl_(6)(A=Li,Na,K)发光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周宇 王有力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431,共7页
A2B′BCl_(6)型双钙钛矿因其极强的空气稳定性和出色的光学特性而被应用于发光材料。以Cs^(+)作为A^(+),Dy^(3+)替代Pb^(2+),Cl^(-)作为卤素制备新的镝基钙钛矿纳米晶体Cs_(3)DyCl_(6),使用Li、Na、K离子替代式掺杂合成Cs_(2)ADyCl_(6)(... A2B′BCl_(6)型双钙钛矿因其极强的空气稳定性和出色的光学特性而被应用于发光材料。以Cs^(+)作为A^(+),Dy^(3+)替代Pb^(2+),Cl^(-)作为卤素制备新的镝基钙钛矿纳米晶体Cs_(3)DyCl_(6),使用Li、Na、K离子替代式掺杂合成Cs_(2)ADyCl_(6)(A=Li,Na,K)非铅体系钙钛矿材料,通过掺杂Sb^(3+)/Bi^(3+)作为激发剂实现了不同发光性能的调控。结果表明:Cs_(2)NaDyCl_(6)发射曲线更加平滑且在蓝光与黄光区域均可实现发射,表现出优异的光学特性;通过Sb^(3+)/Bi^(3+)掺杂,双钙钛矿的光学特性得到显著提升,Na^(+)和Sb^(3+)的共同作用可以使钙钛矿材料发光产生蓝移,而Na^(+)与Bi^(3+)的共同作用则可以使其发光产生红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钙钛矿 掺杂 激发 发光性能 sb^(3+)/Bi^(3+) 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ω-3 PUFAs在动物肌肉中沉积的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嘉璐 吕宏伟 《现代畜牧兽医》 2025年第6期91-96,共6页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对动物生长性能、免疫调节及肉品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在肌肉中的沉积效率受饲料来源、合成路径及饲养管理等多因素影响。文章总结了ω-3 PUFAs的关键功能及三大来源,并重点剖析了影响其沉积效率的核...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对动物生长性能、免疫调节及肉品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在肌肉中的沉积效率受饲料来源、合成路径及饲养管理等多因素影响。文章总结了ω-3 PUFAs的关键功能及三大来源,并重点剖析了影响其沉积效率的核心因素:饲料中ω-3/ω-6比例失衡会抑制去饱和酶活性,影响α-亚麻酸(ALA)向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转化;反刍动物瘤胃氢化作用导致PUFAs损失;单胃与反刍动物对脂肪酸吸收机制的差异。文章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为优化饲料配方、提升动物源性食品营养价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 脂肪酸沉积 瘤胃氢化 饲料添加剂 基因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9PR对SBS/CR复合改性沥青相容性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王新宇 牛冬瑜 牛艳辉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92-1398,共7页
以1%,2%,3%C9石油树脂(C9 petroleum resin,C9PR)为改性剂,复配3%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及15%废胶粉(Crumb rubber,CR)(Terminal Blend处理),分别制备SBS改性沥青、CR改性沥青以及SBS/CR复合改性沥青共12组,综合研究改性... 以1%,2%,3%C9石油树脂(C9 petroleum resin,C9PR)为改性剂,复配3%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及15%废胶粉(Crumb rubber,CR)(Terminal Blend处理),分别制备SBS改性沥青、CR改性沥青以及SBS/CR复合改性沥青共12组,综合研究改性沥青的物理性能、微观改性机理、相容性及3D打印性。结果表明,C9PR能够增加SBS改性沥青、CR改性沥青及SBS/CR复合改性沥青的软化点,降低针入度和延度。TB处理的CR颗粒在热沥青中的脱硫或解聚提高了CR在沥青中的分散均匀性,C9PR则有助于SBS、CR与基质沥青的相容;基于流变学的相容性测试方法则从流变学角度验证了C9PR对SBS/CR改性剂与沥青的相容性增强作用。C9PR的掺加有利于增加SBS/CR复合改性沥青的可3D打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9石油树脂 sbS CR 改性沥青 相容性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高温辅助激光定向能量沉积Al_(2)O_(3)/ZrO_(2)共晶陶瓷组织性能研究
13
作者 于学鑫 李城昕 +4 位作者 孟超鑫 高佳丽 马广义 吴东江 牛方勇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64,84,共9页
Al_(2)O_(3)/ZrO_(2)共晶陶瓷凭借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和组织稳定性成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热端构件的潜在应用材料。激光定向能量沉积技术能够克服传统制备方法在烧结变形等方面的限制,直接熔化粉末实现复杂陶瓷构件的一步成形制备。... Al_(2)O_(3)/ZrO_(2)共晶陶瓷凭借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和组织稳定性成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热端构件的潜在应用材料。激光定向能量沉积技术能够克服传统制备方法在烧结变形等方面的限制,直接熔化粉末实现复杂陶瓷构件的一步成形制备。整体高温辅助的方法能够有效抑制样件成形过程中的开裂行为,但是高温辅助对于样件组织性能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系统讨论了整体高温辅助激光定向能量沉积制备Al_(2)O_(3)/ZrO_(2)共晶陶瓷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随辅助温度变化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整体高温辅助对激光定向能量沉积制备的Al_(2)O_(3)/ZrO_(2)共晶陶瓷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影响显著,在1273 K辅助温度下成形样件晶团尺寸相较常温下成形样件增大约32.16%,其平均断裂韧性为(4.9±0.3) MPa·m^(1/2),相比于常温下样件提升了17.2%,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在辅助温度773 K下达到最高,分别为(324.27±18.23) MPa和(354.19±37.53)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增材制造 Al_(2)O_(3)/ZrO_(2)共晶陶瓷 整体高温辅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辅助生长CsPbBr_(3)单晶及其γ射线探测性能
14
作者 陈燃 赵啸 +3 位作者 孟钢 GNATYUK Volodymyr 倪友保 王时茂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38-1244,共7页
CsPbBr_(3)单晶具有高原子序数、高载流子迁移率寿命积、高电阻率和对X/γ射线的阻挡能力强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半导体辐射探测材料。CsPbBr_(3)单晶可以通过溶液法低成本生长,但溶液法生长CsPbBr_(3)单晶具有择优取向,获得的... CsPbBr_(3)单晶具有高原子序数、高载流子迁移率寿命积、高电阻率和对X/γ射线的阻挡能力强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半导体辐射探测材料。CsPbBr_(3)单晶可以通过溶液法低成本生长,但溶液法生长CsPbBr_(3)单晶具有择优取向,获得的晶体多呈棒状,不利于器件制备,且晶体生长速度较快,单晶内容易出现孪晶等缺陷。本文在逆温度结晶法生长CsPbBr_(3)单晶过程中引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添加剂调控单晶的生长速率(主要减缓[002]晶向的生长速度,抑制单晶的择优取向),提升单晶质量。晶体的摇摆曲线半峰全宽为0.08°,电阻率达到了8.14×10^(9)Ω·cm,载流子迁移率寿命积为6.44×10^(-3)cm^(2)·V^(-1),缺陷态密度为2.07×10^(10)cm^(-3),展现出良好的晶体质量和电学性质。基于获得的CsPbBr_(3)晶体制备的γ射线探测器实现了对241Am 59.5 keV γ射线光子10.25%的能谱分辨率。这些结果展示了添加剂辅助生长的高质量CsPbBr_(3)单晶在辐射探测应用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PbBr_(3)单晶 逆温度结晶法 添加剂 空间位阻效应 Γ射线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DM - 3D printing of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with high energetic solids content designed for gun propellants
15
作者 Marin Alexandru Ovidiu George Iorga +8 位作者 Gabriela Toader Cristiana Epure Mihail Munteanu Adrian Nicolae Rotariu Marius Marmureanu Gabriel Flavius Noja Aurel Diacon Tudor Viorel Tiganescu Florin Marian Dirloma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7期165-179,共15页
This study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step forward in the domain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energetic materials.It presents the successful formulation and fabrication by 3D printing of gun propellants using Fused Depos... This study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step forward in the domain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energetic materials.It presents the successful formulation and fabrication by 3D printing of gun propellants using 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technology,highlighting the immense potential of this innovative approach.The use of FDM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o print gun propellants is a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due to its novel application in this field,which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Through this study,the potential of FDM 3D-printing in the production of high-performance energetic composites is demonstrated,and also a new standard for manufacturability in this field can be established.The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are characterized by a notably high energetic solids content,comprising 70%hexogen(RDX)and 10%nitrocellulose(NC),which surpasses the conventional limit of 60%energetic solids typically achieved in stereolithography and light-curing 3D printing methods.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optimize the formulation,enhance performance,and establish an equilibrium between printability and propellant efficacy.Among the three energetic for-mulations developed for 3D printing feedstock,only two were suitable for printing via the FDM tech-nique.Notably,the formulation consisting of 70%RDX,10%NC,and 20%polycaprolactone(PCL)emerged as the most advantageous option for gun propellants,owing to its exceptional processability,ease of printability,and high energetic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pellants FDM 3D-printing EXPLOSIVE RDX Thermoplastic energetic composit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助剂对BaZr_(0.1)Ce_(0.7)Y_(0.2)O_(3)–δ电解质烧结行为及电导率的影响
16
作者 张婧慧 陆晓彤 +2 位作者 毛海雁 田亚州 张山林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0,共7页
BaZr_(0.1)Ce_(0.7)Y_(0.2)O_(3)–δ(BZCY)作为质子导体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典型电解质材料之一,具有高质子电导率及高稳定性等优点。然而,BZCY电解质的烧结活性较差,通常需要较高的烧结温度来实现致密化,而过高的烧结温度不利于电... BaZr_(0.1)Ce_(0.7)Y_(0.2)O_(3)–δ(BZCY)作为质子导体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典型电解质材料之一,具有高质子电导率及高稳定性等优点。然而,BZCY电解质的烧结活性较差,通常需要较高的烧结温度来实现致密化,而过高的烧结温度不利于电池的制备及应用。本研究旨在降低BZCY电解质的烧结温度,通过引入NiO、Fe_(2)O_(3)、ZnO与CuO等烧结助剂,探讨了烧结助剂对BZCY烧结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除Fe_(2)O_(3)外,其余氧化物均能有效促进BZCY烧结体的晶粒生长。其中,添加CuO对BZCY烧结过程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在BZCY中添加质量分数2%的CuO(BZCY-2%CuO)后,即使烧结温度降低至1250℃,烧结体仍能保持高于98%的相对密度。此外,在600℃的加湿H_(2)气氛下,BZCY-2%CuO的电导率高达2.7×10^(–2)S·cm^(–1),且在加湿H_(2)下的电导率相较于加湿空气高出近5倍。更为关键的是,BZCY-2%CuO电解质在电池工作条件下的电子导电性可以忽略不计,保持了优异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导体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BaZr_(0.1)Ce_(0.7)Y_(0.2)O_(3)–δ 电解质 烧结助剂 烧结行为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_2O_3在硫酸锌溶液净化除钴过程中的机理 被引量:22
17
作者 郭忠诚 阎江峰 杨显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97-700,共4页
Co Sb H2 O系电位 pH图表明 ,在锌粉置换除钴过程中 ,锑与钴形成金属间化合物 ,从而提高了锌粉置换除钴的热力学推动力。扫描电镜观察及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 ,锑与镍和钴的存在形式相同 ,进一步说明钴与锑形成金属间化合物 ,而锌则以碱式... Co Sb H2 O系电位 pH图表明 ,在锌粉置换除钴过程中 ,锑与钴形成金属间化合物 ,从而提高了锌粉置换除钴的热力学推动力。扫描电镜观察及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 ,锑与镍和钴的存在形式相同 ,进一步说明钴与锑形成金属间化合物 ,而锌则以碱式硫酸锌、氧化锌和金属锌的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2O3 硫酸锌电解液 除钴 净化 炼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_2O_3阻燃超细粉的制备和阻燃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尹荔松 危韧勇 +1 位作者 周歧发 张进修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9-12,共4页
用三种不同的湿化学方法制备了 Sb2O3 阻燃微粉, 对其阻燃机理进行了探讨, 并采用热分析法及垂直燃烧法对其阻燃特性进行研究 .
关键词 sb2O3 阻燃微粉 阻燃特性 阻燃剂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纳米Sb_2O_3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亚东 张华林 +2 位作者 马亿珠 李宾杰 吴志申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7,共4页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分别探讨了纳米Sb2O3和微米Sb2O3对ABS/PVC/PE C/Al(OH)3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SPS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纳米Sb2O3的阻燃效果明显优于微米Sb2O3,当ABS、PVC、PE C、Al(O...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分别探讨了纳米Sb2O3和微米Sb2O3对ABS/PVC/PE C/Al(OH)3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SPS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纳米Sb2O3的阻燃效果明显优于微米Sb2O3,当ABS、PVC、PE C、Al(OH)3和纳米Sb2O3的配比为 100∶60∶9∶35∶4时,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为 20. 0kJ/m2,拉伸强度为 34. 68MPa;维卡软化温度为 101. 2℃;氧指数为 33. 25%,水平燃烧达到Ⅰ级,垂直燃烧达到FV-0级;综合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2O3 阻燃性能 纳米 PVC 垂直燃烧 缺口冲击强度 并用 PE MP 均匀试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S及SBS-MAH改性PS/纳米CaCO_3复合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谷 麦堪成 +1 位作者 王玉海 冯开才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7-230,共4页
将嵌段热塑性弹性体SBS与PS及纳米C aCO3熔融复合以增韧PS及PS/纳米C aCO3复合材料。结果显示:在含5 phr纳米C aCO3的PS/纳米C aCO3复合材料中加入不同比例的SBS后,随SBS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及无缺口冲击强度均增加,复合材... 将嵌段热塑性弹性体SBS与PS及纳米C aCO3熔融复合以增韧PS及PS/纳米C aCO3复合材料。结果显示:在含5 phr纳米C aCO3的PS/纳米C aCO3复合材料中加入不同比例的SBS后,随SBS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及无缺口冲击强度均增加,复合材料的缺口敏感性及拉伸强度下降,断裂伸长率则成倍增加,材料在达到挠度3.2 mm时不发生弯曲断裂现象,显示出SBS对PS良好的增韧效果。M AH对SBS的接枝改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PS/SBS/纳米C aCO3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及弯曲强度。电镜照片显示纳米C aCO3在PS基体中主要呈微米分散状态,SBS的加入有助C aCO3纳米分散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sbS 纳米CACO3 冲击强度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