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nO_(2)/γ-Al_(2)O_(3)粒子电极制备及其电催化还原CO_(2)产甲酸性能研究
1
作者 白金印 卓孟宁 +1 位作者 侯静 王立章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464,共10页
【目的】电催化还原CO_(2)(CO_(2)RR)是降低大气中CO_(2)浓度的绿色可行方案,制备高催化性能和稳定性的催化剂尤为重要。【方法】以γ-Al_(2)O_(3)粒子为载体,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SnO_(2)/γ-Al_(2)O_(3)粒子电极用于电催化还原CO_(2... 【目的】电催化还原CO_(2)(CO_(2)RR)是降低大气中CO_(2)浓度的绿色可行方案,制备高催化性能和稳定性的催化剂尤为重要。【方法】以γ-Al_(2)O_(3)粒子为载体,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SnO_(2)/γ-Al_(2)O_(3)粒子电极用于电催化还原CO_(2)产甲酸来测试其性能,并结合物化分析、电化学测试及长周期实验等手段对粒子电极的微观结构、物相组成、电催化活性、产甲酸性能和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结果】物化分析结果表明,负载SnO_(2)前后的形貌由孔洞和裂痕状为主转变为裂层状,比表面积自310.18m^(2)/g增加到352.70m^(2)/g,粒子电极中Sn含量占比48.32%,SnO_(2)成功分散负载到γ-Al_(2)O_(3)表面。据电化学测试所得,SnO_(2)/γ-Al_(2)O_(3)粒子电极的伏安电量(扫速50mV/s)、交换电流密度和析氢电阻分别为40mC、20.02μA/cm^(2)和96.86Ω,与γ-Al_(2)O_(3)相比分别提高了37.93%、75.46%和6.80%,大幅提升CO_(2)RR活性的同时有效抑制了析氢副反应。SnO_(2)/γ-Al_(2)O_(3)粒子电极表现出良好的CO_(2)RR特性,反应时间2h的产甲酸速率为70.35μmol·h-1·cm-2,电流密度为4.94mA/cm^(2),法拉第效率和能量效率分别为79.05%、24.51%;经过12h连续电解,产甲酸法拉第效率仍高于67.81%,说明制备的SnO_(2)/γ-Al_(2)O_(3)粒子电极具有较强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电催化还原 SnO_(2)/γ-Al_(2)O_(3)粒子电极 产甲酸性能 电极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Sb-SnO_2电极电解后的表面状态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浩 邵丹 +1 位作者 杨鸿辉 延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3-98,共6页
针对电极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影响电极稳定性的问题,研究了0.1mol·L-1的Na2SO4溶液中以5×10-3 A·cm-2恒电流电解300h后Ti/Sb-SnO2电极表面状态的变化,同时采用扫描电镜、元素分析和X射线衍射检测了该表面的状态,用电感... 针对电极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影响电极稳定性的问题,研究了0.1mol·L-1的Na2SO4溶液中以5×10-3 A·cm-2恒电流电解300h后Ti/Sb-SnO2电极表面状态的变化,同时采用扫描电镜、元素分析和X射线衍射检测了该表面的状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检测了电解后溶液中的金属含量。结果表明:经长时间电解后的Ti/Sb-SnO2电极表面出现了氧化物层局部溶解及脱落的情况;电解完成后的溶液中检测到Sn元素;电极表层的物质仍为Sb-SnO2,但衍射峰强度有所降低,Ti峰强度大幅度升高。由此推测,表层氧化物层的溶解、局部区域的脱落以及基底与表面层之间的钝化可能是造成Ti/Sb-SnO2电极在长时间使用后失稳的主要原因。该结果可为改善Ti/Sb-SnO2电极表面形貌、提高表层氧化物负载量和电极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sno2电极 电解 表面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La掺杂Ti/Sb-SnO_2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善评 曹翰林 胡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9-374,共6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稀土La掺杂Ti/Sb-SnO2电极,以活性艳红X-3B为目标有机物,考察电极的电催化性能,对制备温度和La掺杂量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确定了适宜的制备条件为热处理温度450℃、La掺杂量0.7%。采用SEM、EDS、XRD、XPS等分析方法表... 采用浸渍法制备稀土La掺杂Ti/Sb-SnO2电极,以活性艳红X-3B为目标有机物,考察电极的电催化性能,对制备温度和La掺杂量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确定了适宜的制备条件为热处理温度450℃、La掺杂量0.7%。采用SEM、EDS、XRD、XPS等分析方法表征了电极的形貌、组成及结构。发现掺杂稀土La能降低界面电阻,使Sb元素向电极表面富集,电极中的Sb、La元素分别以Sb4+、La3+的形式存在。对空白电极和La掺杂Ti/Sb-SnO2电极进行了动电位扫描测定,考察了空白电极和La掺杂Ti/Sb-SnO2电极的析氧电位;并采用破损法测定它们的电极寿命。结果表明,La掺杂Ti/Sb-SnO2电极具有更高的析氧电位和更长的电极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sb-sno2电极 掺杂 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SnO2/Ti电极对对硝基苯酚电催化氧化影响因素和机理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杨芬 甘复兴 +2 位作者 侯能邦 汪帆 吕泽良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8-61,共4页
以自制掺锑二氧化锡涂层电极为阳极,钛板为阴极,进行了对硝基苯酚溶液的电催化氧化降解试验。系统研究了pH、溶液温度、对硝基苯酚初始浓度、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等因素对电催化氧化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对氧化降解历程进行了讨论。结果表... 以自制掺锑二氧化锡涂层电极为阳极,钛板为阴极,进行了对硝基苯酚溶液的电催化氧化降解试验。系统研究了pH、溶液温度、对硝基苯酚初始浓度、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等因素对电催化氧化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对氧化降解历程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pH为3、温度为30℃、电流密度为20mA·cm-2、Na2SO4电解质浓度为0.2mo·lL-1时,对硝基苯酚去除率和TOC的去除率都较高;对硝基苯酚的电催化氧化反应属于电化学燃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sno2/Ti涂层电极 对硝基苯酚 电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陶瓷粒子电极电催化氧化降解2-氨基吡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明 梁雪梅 +3 位作者 潘珍 殷杰 孟勇 尹笃林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9-223,256,共6页
采用以CuO-ZnO/多孔陶瓷粒子电极构建的三维电催化氧化反应器降解2-氨基吡啶,考察了初始pH值、槽电压、电解质投加量和曝气流速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和反应的电流效率,并通过检测2-氨基吡啶降解过程中几种含氮产物,分析了2-氨基吡啶的降解... 采用以CuO-ZnO/多孔陶瓷粒子电极构建的三维电催化氧化反应器降解2-氨基吡啶,考察了初始pH值、槽电压、电解质投加量和曝气流速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和反应的电流效率,并通过检测2-氨基吡啶降解过程中几种含氮产物,分析了2-氨基吡啶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酸性条件和碱性条件比中性条件更有利于2-氨基吡啶的降解,在初始pH值为8.4、槽电压为15 V、支持电解质用量为30 g/L、曝气流速为40 L/h的条件下,处理150min,2-氨基吡啶和COD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3.98%和74.44%,粒子电极可以显著提高电流效率。2-氨基吡啶降解过程分析表明:在电催化条件下,N2和NO3-N是2-氨基吡啶主要含氮矿化产物,且2-氨基吡啶的开环转化和矿化可以同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氧化 多孔陶瓷粒子电极 2-氨基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状形貌TiO_2-NTs@Sb-SnO_2电极的脉冲电沉积法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段体岗 马力 +3 位作者 侯健 辛永磊 蔺存国 孙明先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41,共6页
目的通过引入TiO_2纳米管中间层,增加表面活性层与基体的接触和活性物质的负载量,提高电极的稳定性。通过表观形貌构建,增加电极的活性比表面积,提高Sb-SnO_2电极的电催化性能。方法采用TiO_2纳米管阵列(TiO_2-NTs)作中间层,通过两阶段... 目的通过引入TiO_2纳米管中间层,增加表面活性层与基体的接触和活性物质的负载量,提高电极的稳定性。通过表观形貌构建,增加电极的活性比表面积,提高Sb-SnO_2电极的电催化性能。方法采用TiO_2纳米管阵列(TiO_2-NTs)作中间层,通过两阶段脉冲电沉积法,构建了新型多层次花状形貌的Sb-SnO_2电极。通过调整脉冲信号,实现对电极形貌的控制。结果通过阳极氧化法,在Ti基体表面得到了均一的TiO_2纳米管阵列结构。在电极制备过程中,采用反向脉冲电沉积(8 ms,833 m A/cm2;2 ms,-833 m A/cm2;0.99 s,0 A),得到了均匀的管套管结构,继而得到了TiO_2-NTs@Sb-SnO_2的致密层。通过施加脉冲信号(5 ms,200m A/cm2;195 ms,0 m A/cm2),获得了花状形貌。电化学测试显示,电极的析氧电位达到2 V(vs.SCE),苯酚氧化峰出现在1.7 V左右,电极的电荷传递阻抗为50.4?,加速寿命结果可达到39 h。电化学苯酚降解测试显示,4 h电化学降解后,TiO_2-NTs@Sb-SnO_2电极对苯酚的去除率达到97%,苯酚降解的一级动力学速率常数为14.9×10-3 min-1。结论脉冲电沉积制备的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良好的苯酚电催化去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沉积 sb-sno2电极 管套管结构 花状形貌 TIO2纳米管 苯酚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SnO2/Ti纳米涂层电极对对硝基苯酚的电催化氧化 被引量:2
7
作者 杨芬 甘复兴 +3 位作者 张学俊 汪帆 刘品华 彭天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17,共4页
采用改进的热氧化工艺制备了不同掺锑量二氧化锡纳米涂层电极,对电极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并进一步考察了不同掺锑量二氧化锡纳米涂层电极对对硝基苯酚电催化氧化降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掺锑量二氧化锡纳米涂... 采用改进的热氧化工艺制备了不同掺锑量二氧化锡纳米涂层电极,对电极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并进一步考察了不同掺锑量二氧化锡纳米涂层电极对对硝基苯酚电催化氧化降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掺锑量二氧化锡纳米涂层电极析氧电位均在1.70V(vs.SCE)以上,当掺锑量WSb/(WSn+WSb)为6.450wt%时,电极的电催化氧化性能最好,对硝基苯酚的电催化氧化反应属于电化学燃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sno2/Ti纳米涂层电极 对硝基苯酚 电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CeO_2/γ-Al_2O_3负载型三维粒子电极降解水中活性艳橙X-GN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班福忱 韩雪 +1 位作者 赵晓彤 武玉萍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0-74,共5页
采用浸渍法研制了Cu O-Ce O2/γ-Al2O3负载型粒子电极,通过扫描电镜(SEM)对粒子电极微观机构、形貌进行表征,将Cu O-Ce O2/γ-Al2O3负载型粒子电极与活性炭填充于电解槽中,考察催化剂强化电化学降解活性艳橙X-GN染料的效果,通过实验确... 采用浸渍法研制了Cu O-Ce O2/γ-Al2O3负载型粒子电极,通过扫描电镜(SEM)对粒子电极微观机构、形貌进行表征,将Cu O-Ce O2/γ-Al2O3负载型粒子电极与活性炭填充于电解槽中,考察催化剂强化电化学降解活性艳橙X-GN染料的效果,通过实验确定适宜反应条件。结果表明,Cu O-Ce O2/γ-Al2O3表面晶型明显且结构牢固,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粗糙度;槽电压15 V,初始p H为3.83,支持电解质Na2SO4的质量浓度为16 g/L,曝气体积流量为40 L/h,在此条件下,脱色率可达99.0%以上。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对反应中间产物进行定性分析显示,以Cu O-Ce O2/γ-Al2O3负载型三维粒子电极降解水中活性艳橙X-GN具有很好的脱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O-Ce O2/γ-Al2O3 粒子电极 活性艳橙X-GN 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I/SiO2纳米粒子自组装修饰电极及六价铬离子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艳 张建怀 +1 位作者 郭志慧 郑行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65,共6页
利用反相微乳液方法合成了PEI/SiO2复合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Zeta电位对该复合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该复合纳米粒子可以基于超分子作用自组装于Nafion/CNT修饰电极表面,并基于该修饰电极对铬酸根(CrO2-4)的富集效应及CrO... 利用反相微乳液方法合成了PEI/SiO2复合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Zeta电位对该复合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该复合纳米粒子可以基于超分子作用自组装于Nafion/CNT修饰电极表面,并基于该修饰电极对铬酸根(CrO2-4)的富集效应及CrO2-4的电还原产物Cr(Ⅲ)对鲁米诺-H2O2化学发光体系强烈的催化作用,建立了一种高选择性的测定六价铬离子Cr(Ⅵ)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I/SiO2纳米粒子修饰电极 CRO 检测 鲁米诺 电化学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SiO_2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
10
作者 刘晓琴 唐洁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3期460-462,共3页
通过电化学法将二氧化硅和金纳米粒子同步沉积到玻碳电极表面,制得Au/SiO2纳米粒子修饰电极(Nano-Au/SiO2/GCE)。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和交流阻抗考察该修饰电极形貌及其电化学性能,并研究了NADH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NAD... 通过电化学法将二氧化硅和金纳米粒子同步沉积到玻碳电极表面,制得Au/SiO2纳米粒子修饰电极(Nano-Au/SiO2/GCE)。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和交流阻抗考察该修饰电极形貌及其电化学性能,并研究了NADH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NADH在修饰电极上的氧化峰峰电位降低约300 mV,峰电流明显增大。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其电流响应与NADH浓度在1.0×10-6~1.0×10-4mol/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饰电极 共沉积 AU SIO2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O_2/Fe_3O_4粒子电极的三维电极体系的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显峰 赵朝成 +3 位作者 王德军 赵媛媛 张勇 郭锐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5-30,共6页
通过水热法合成复合金属氧化物SnO_2/Fe_3O_4粒子电极,然后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磁滞回线等技术分别对粒子电极的晶体组分、形貌、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以及粒子电极的磁性特征进行表征。采... 通过水热法合成复合金属氧化物SnO_2/Fe_3O_4粒子电极,然后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磁滞回线等技术分别对粒子电极的晶体组分、形貌、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以及粒子电极的磁性特征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分析了三维电极系统的电化学性能,并进行了电催化氧化降解罗丹明B(RhB)的实验。结果表明,SnO_2/Fe_3O_4粒子电极负载稳定、导电性强、便于回收再利用,有利于电催化氧化降解反应。三维电极降解罗丹明B的析氧电流高于其他电极体系,电催化活性效果明显,90min内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100%、TOC去除率为83%,反应中产生的·OH是降解有机物的主要活性基。粒子电极在重复利用5次的情况下,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仍保持93%以上、TOC去除率保持在77%以上,具有稳定的电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2/Fe3O4粒子电极 循环伏安曲线 电催化降解 反应机理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Co/TiO_2/鳞片石墨粒子电极光电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婕 余健 +1 位作者 唐浩 李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9-234,共6页
以天然鳞片石墨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r-Co/TiO_2/鳞片石墨粒子电极。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其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表征。将制备的粒子电极应用于罗丹明B(RhB)的光电催化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当电解质浓... 以天然鳞片石墨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r-Co/TiO_2/鳞片石墨粒子电极。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其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表征。将制备的粒子电极应用于罗丹明B(RhB)的光电催化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当电解质浓度为0.03 mol/L,外加偏压为10 V,粒子电极投加量为6.67 g/L,曝气量为30 m L/min,pH值为3,RhB初始质量浓度为25 mg/L时,反应45 min后RhB的去除率达98.57%。最后对RhB的光电催化降解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光电催化 Pr-Co/TiO2/鳞片石墨粒子电极 溶胶凝胶法 罗丹明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n-TiO_(2)/AC粒子电极的制备及其降解性能研究
13
作者 杨洋 马迁 +3 位作者 李增辉 袁旭冬 魏平方 戴捷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4-119,共6页
以传统活性炭(AC)粒子电极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AC粒子电极以及掺N、掺Mn、N-Mn共掺杂改性的TiO_(2)/AC粒子电极,并将几种粒子电极应用于三维光电系统,考察其对实际印染废水的处理性能。XRD表征结果表明,TiO_(2)成功负载... 以传统活性炭(AC)粒子电极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AC粒子电极以及掺N、掺Mn、N-Mn共掺杂改性的TiO_(2)/AC粒子电极,并将几种粒子电极应用于三维光电系统,考察其对实际印染废水的处理性能。XRD表征结果表明,TiO_(2)成功负载于AC表面且以锐钛矿晶型为主,N元素并未取代晶格氧,而是进入TiO_(2)晶格间隙,加快了电荷转移,Mn元素则以间隙掺杂形式进入TiO_(2)晶格,加快了光生空穴(h^(+))的转移;SEM、EDS和FT-IR结果显示,相比TiO_(2)/AC粒子电极,N-Mn-TiO_(2)/AC粒子电极比表面积显著增大,含氧官能团明显增加;印染废水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当实际印染废水中COD、NH_(4)^(+)-N、TN分别为1600~1800、25~40、40~60 mg/L时,N-Mn-TiO_(2)/AC三维光电体系对COD、NH_(4)^(+)-N、TN的去除率分别为82.9%、93.7%、89.5%,废水处理能耗11.92 kW·h/m^(3);与TiO_(2)/AC、N-TiO_(2)/AC、Mn-TiO_(2)/AC光电体系相比,N-Mn-TiO_(2)/AC光电体系对COD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72.0%、19.8%、12.2%,对NH_(4)^(+)-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79.2%、18.2%、7.2%,对T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83%、17.9%、8.4%,而体系能耗分别降低了65.4%、61.5%、4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粒子电极 掺杂TiO_(2) 三维光电体系 印染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Ni/γ-Al_2O_3粒子电极的制备及其处理氯霉素废水的效果 被引量:3
14
作者 汤佳伟 孙文全 +3 位作者 孙永军 朱辉 马骉 唐梦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77-1180,1185,共5页
以活性氧化铝(γ-Al_2O_3)为载体,Ti、Ni为负载金属,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复合型Ti-Ni/γ-Al_2O_3粒子电极,并用其电催化处理模拟氯霉素废水。考察了Ti和Ni负载组分比例、负载次数、电流强度、pH、电极板间距等因素对氯霉素降解效果的影... 以活性氧化铝(γ-Al_2O_3)为载体,Ti、Ni为负载金属,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复合型Ti-Ni/γ-Al_2O_3粒子电极,并用其电催化处理模拟氯霉素废水。考察了Ti和Ni负载组分比例、负载次数、电流强度、pH、电极板间距等因素对氯霉素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Ni∶Ti摩尔比为1∶10、负载2次制备的复合型Ti-Ni/γ-Al_2O_3粒子电极电催化效果最好,在电流强度为0.09A、pH为4、电极间距为40mm的优化电解条件下,氯霉素去除率可高达8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电极 电催化 Γ-AL2O3 氯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粒子/石墨烯量子点复合修饰电极检测NO_(2)^(-)
15
作者 刘荣军 周良 +2 位作者 韦庆敏 陆克 罗志辉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3-366,共4页
采用微波加热石墨烯量子点还原HAuCl_(4)的方法,制备金纳米粒子/石墨烯量子点(AuNPs/GQDs)复合物,并将其应用于构建具有高灵敏度的NO_(2)^(-)电化学传感器。由于GQDs大的比表面积和AuNPs良好的导电能力,合成的AuNPs/GQDs复合材料显著提... 采用微波加热石墨烯量子点还原HAuCl_(4)的方法,制备金纳米粒子/石墨烯量子点(AuNPs/GQDs)复合物,并将其应用于构建具有高灵敏度的NO_(2)^(-)电化学传感器。由于GQDs大的比表面积和AuNPs良好的导电能力,合成的AuNPs/GQDs复合材料显著提高了NO_(2)^(-)的电化学响应。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NO_(2)^(-)在AuNPs/GQDs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发现在电位1.22 V处出现一个明显的氧化特征峰,其氧化峰电流与NO_(2)^(-)浓度成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1.0×10^(-7)~1.0×10^(-5) mol/L,检测限(S/N=3)为5.0×10^(-8) mol/L。将该方法应用于土壤中NO_(2)^(-)的检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石墨烯量子点 化学修饰电极 N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基纳米TiO_2-CNT-Pt复合电极制备、表征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4
16
作者 褚道葆 冯德香 +1 位作者 张金花 李晓华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9-223,共5页
以电合成前驱体Ti(OEt)4直接水解法和电化学扫描电沉积法制备Ti基纳米TiO2-CNT-Pt(Ti/nanoTiO2-CNT-Pt)复合电极.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测试表明,锐钛矿型纳米TiO2粒子(粒径5~10nm)和碳纳米管(CNT)结合形成网状结构,Pt纳米粒子... 以电合成前驱体Ti(OEt)4直接水解法和电化学扫描电沉积法制备Ti基纳米TiO2-CNT-Pt(Ti/nanoTiO2-CNT-Pt)复合电极.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测试表明,锐钛矿型纳米TiO2粒子(粒径5~10nm)和碳纳米管(CNT)结合形成网状结构,Pt纳米粒子(平均粒径9nm)均匀地分散在纳米TiO2-CNT复合膜表面.循环伏安及计时电流测试表明,Ti/nanoTiO2-CNT-Pt复合电极具有高活性表面,对甲醇的电化学氧化具有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Pt载量为0.32mg/cm2时,常温常压下甲醇氧化峰电流达到480mA/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2 碳纳米管 铂纳米粒子 甲醇电氧化 复合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子电极制备条件对三维电催化处理嘧啶醇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明 殷杰 +3 位作者 孟勇 钟文周 兰支利 尹笃林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83-1186,共4页
以陶土为基体、金属氧化物为活性组分,采用固相焙烧制备了一系列的粒子电极,并以三维电催化氧化降解2-二乙胺基-6-甲基-4-羟基嘧啶模拟废水实验考察了各粒子电极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氧化铜与氧化锌的配比分别为0.25 mol和0.1 ... 以陶土为基体、金属氧化物为活性组分,采用固相焙烧制备了一系列的粒子电极,并以三维电催化氧化降解2-二乙胺基-6-甲基-4-羟基嘧啶模拟废水实验考察了各粒子电极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氧化铜与氧化锌的配比分别为0.25 mol和0.1 mol每千克陶土,1000℃下焙烧2 h制备的粒子电极催化活性最高,在槽电压15 V,初始pH值为3、极板间距6 cm、支持电解质30 g/L,曝气40 L/h,处理150 min后,2-二乙胺基-6-甲基-4-羟基嘧啶和COD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3.45%和35.17%,且催化性能稳定。对降解机理的研究表明,2-二乙胺基-6-甲基-4-羟基嘧啶的主要降解反应为嘧啶环开环转化成小分子含氮化合物,而嘧啶开环后产物的矿化速度相对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电催化 粒子电极 固相焙烧 2-二乙胺基-6-甲基-4-羟基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载CeO_2粒子群扩展阳极用于汽油电化学催化氧化脱硫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文波 汪树军 +2 位作者 张静 汪远昊 刘红研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36,共7页
以椰壳活性碳载CeO2作为粒子群阳极,通过电化学催化氧化脱除汽油中的硫化物。热力学研究表明,模型硫化物的理论分解电压并不高,一般为0.1-0.5 V,在电解液中加入Ce3+,既可提高脱硫速率,又可增大脱硫率。实验结果表明,以碳载CeO2为粒子群... 以椰壳活性碳载CeO2作为粒子群阳极,通过电化学催化氧化脱除汽油中的硫化物。热力学研究表明,模型硫化物的理论分解电压并不高,一般为0.1-0.5 V,在电解液中加入Ce3+,既可提高脱硫速率,又可增大脱硫率。实验结果表明,以碳载CeO2为粒子群阳极,以Ce(NO3)3为电解液,在最佳脱硫条件,即分解电压2.0 V、CeO2负载量为5%(质量分数),Ce3+离子浓度0.08 mol/l、汽油/电解液进料体积比1∶3、电流密度155 mA/cm2和进料流速80 ml/min时,汽油的最高脱硫率达到6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载CeO2 粒子电极 汽油 电化学催化氧化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Ni微/纳米粒子协同电催化检测维生素B_2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世忠 李卫娟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68,共4页
本文制备了离子液体-Ni微/纳米粒子修饰碳糊电极。研究了离子液体对Ni微/纳米粒子氧化还原的促进作用,用循环伏安法在0.1 mol/L B-R缓冲溶液(pH=4.5)中研究了维生素B2(VB2)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优化了各种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制备了离子液体-Ni微/纳米粒子修饰碳糊电极。研究了离子液体对Ni微/纳米粒子氧化还原的促进作用,用循环伏安法在0.1 mol/L B-R缓冲溶液(pH=4.5)中研究了维生素B2(VB2)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优化了各种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制备的修饰电极能很好地催化氧化VB2,VB2在该修饰电极上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10-7~1.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8.5×10-8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Ni微/纳米粒子 碳糊电极 维生素B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SiO_2膜/Ti电极吸附吡啶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20
作者 徐敏敏 刘可 +1 位作者 郭清华 姚建林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2-276,共5页
基于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合成了Au@SiO2纳米粒子,并对其进行了相关表征.结果表明,包裹的二氧化硅层连续、致密,Au@SiO2膜/Ti电极上可获得吸附吡啶分子的高质量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信号.通过Pt、Ni电极的测试,证实该信... 基于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合成了Au@SiO2纳米粒子,并对其进行了相关表征.结果表明,包裹的二氧化硅层连续、致密,Au@SiO2膜/Ti电极上可获得吸附吡啶分子的高质量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信号.通过Pt、Ni电极的测试,证实该信号源于吸附在基底表面的吡啶分子.此外,Au@SiO2膜/Ti电极上吸附吡啶分子的现场SERS光谱研究表明:在-0.1^-0.6 V电位区间,吡啶分子平躺吸附;从-0.6 V起,吸附的吡啶分子由平躺逐渐转变为垂直;而当电位为-1.2 V时,电极表面析氢,吡啶脱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电极 Au@SiO2纳米粒子 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