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4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据驱动下的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
1
作者 刘朝晖 盛佳豪 柳力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9,共9页
为探索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新思路,通过构建材料性能数据库,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下的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首先以沥青种类、空隙率等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作为模型输入,以动态模量、动稳定度等混合料性能作为模型输出,分别构建... 为探索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新思路,通过构建材料性能数据库,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下的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首先以沥青种类、空隙率等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作为模型输入,以动态模量、动稳定度等混合料性能作为模型输出,分别构建了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 BP)神经网络、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三种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并建立了MySQL材料性能数据库;然后运用数据库结构化SQL查询语句,以沥青混合料性能为搜索条件,通过反向匹配获得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参考值,提出了数据驱动下的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机器学习模型中XGBoost较BP神经网络决定系数R^(2)提升了0.03~0.40,较RF提升了0.01~0.08,适用于沥青混合料性能预测;并通过实例分析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基于数据库反向匹配实现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揭示沥青混合料与其材料组成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导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 组成设计 机器学习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教融合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以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课程为例
2
作者 康爱红 李波 +1 位作者 娄可可 寇长江 《高等建筑教育》 2025年第2期114-120,共7页
土木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面向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求,通过校企协同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以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课程为例,从课程大纲修订、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土木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面向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求,通过校企协同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以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课程为例,从课程大纲修订、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革新等方面,探索了产教融合型课程的改革措施。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过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更新、实践内容与专业知识紧密融合、产学研项目与工程案例有效转化等方式,构建了产学研创的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建立了“学做创”一体化教学创新模式,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双创能力三方面,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在课程考核方面,建立了“三级”实践能力的考核体系,强化了对实践过程和能力的评价。相关成果可为其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工程 产教融合 实践创新 课程改革 沥青沥青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
作者 王国田 李红星 +2 位作者 张佳鹏 吴迪 李春枝 《科学技术创新》 2025年第5期154-158,共5页
本文通过设计和优化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以提高道路表面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首先,通过对原料的选取和性能测试,确定了合适的沥青、骨料和填料。其次,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进行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考虑到沥青含量、骨料粒径... 本文通过设计和优化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以提高道路表面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首先,通过对原料的选取和性能测试,确定了合适的沥青、骨料和填料。其次,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进行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考虑到沥青含量、骨料粒径分布、填料种类和配合比的影响。通过不断调整配合比参数,以达到最佳的稳定度、流动性和抗裂性能,利用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对设计的混合料进行了验证。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配合比能够满足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工程要求,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吸收层 沥青混合 配合比设计 承载能力 抗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掺量RAP温拌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试验研究
4
作者 尹应梅 陈超杰 黄太昌 《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78-186,共9页
为了评价高掺量废旧沥青混合料(RAP)温拌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采用沥青表面能张力试验、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浸水肯塔堡飞散和浸水马歇尔试验,基于沥青表面能、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飞散试验损失值和浸水残留稳定度指标分析... 为了评价高掺量废旧沥青混合料(RAP)温拌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采用沥青表面能张力试验、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浸水肯塔堡飞散和浸水马歇尔试验,基于沥青表面能、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飞散试验损失值和浸水残留稳定度指标分析不同RAP掺量温拌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温拌再生SBS改性沥青表面能随着旧沥青掺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在40%RAP掺量时表面能最大;不同RAP掺量温拌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劈裂抗拉强度比和浸水残留稳定度均符合规范要求;温拌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飞散损失值随着RAP掺量增加先减后增,且均小于新SBS改性沥青混合料,40%RAP掺量时飞散损失最小,表明RAP温拌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在高掺量40%时较优;温拌再生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沥青表面能与沥青混合料飞散损失和浸水残留稳定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其研究成果将为高掺量RAP温拌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评价及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SBS改性沥青混合 高掺量RAP温拌再生 水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13沥青混合料损伤比强度理论及车辙现象预测
5
作者 吴霞 丁发兴 聂磊鑫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80,共9页
高级路面结构主要采用沥青路面,其在交通荷载和环境温度作用下处于复杂三轴应力状态,导致车辙现象经常发生,目前很少有人用强度理论来解释车辙现象。为此,课题组尝试将单元体应变分解假设和相对耗能率求极值计算模型下的损伤比强度理论... 高级路面结构主要采用沥青路面,其在交通荷载和环境温度作用下处于复杂三轴应力状态,导致车辙现象经常发生,目前很少有人用强度理论来解释车辙现象。为此,课题组尝试将单元体应变分解假设和相对耗能率求极值计算模型下的损伤比强度理论应用于AC-13沥青混合料的多轴强度预测和车辙现象预测。基于三轴受压下沥青混合料强度包络面基本特征,参考轻骨料混凝土受拉损伤比参数取值,根据AC-13沥青混合料多轴试验数据推荐了损伤比变量中的5个经验系数取值,形成了沥青混合料损伤比强度理论。分析表明不同温度下的AC-13沥青混合料无量纲三轴强度变化规律一致,提出的强度理论强度预测结果与不同温度下AC-13沥青混合料的多轴强度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随后根据沥青混合料损伤比多轴强度理论,提出了围压三轴和二轴强度损伤比强度理论的“简化形式”并推荐了理论中各经验系数取值,合理预测了不同温度下AC-13沥青混合料的围压三轴和二轴强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围压三轴下沥青混合料侧压系数为2.6,处于轻骨料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之间,二轴等压与单轴抗压强度比值为1.38。损伤比强度理论揭示了车辆重载下沥青路面承受三轴高压应力状态,使得沥青混合料所受八面体剪应力值为0而呈现塑性流动,从而导致路面出现车辙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 强度理论 损伤比 多轴应力 车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合料分散性与路用性能研究
6
作者 文双寿 张婧怡 栾利强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9-264,共6页
为制备分散性良好的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合料,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碳纤维含量、搅拌时间、分散剂质量浓度对沥青混合料中碳纤维分布系数的影响,并通过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水稳定性试验以及微观形貌和结构分析研究了碳纤维导电沥... 为制备分散性良好的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合料,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碳纤维含量、搅拌时间、分散剂质量浓度对沥青混合料中碳纤维分布系数的影响,并通过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水稳定性试验以及微观形貌和结构分析研究了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合料的综合路用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质量分数为0.3%、搅拌时间为6.0min、分散剂质量浓度为4.0g/L时,沥青混合料中碳纤维分散效果最佳;分散后的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与抗弯拉强度分别为3792次/mm和14.9MPa,比不含碳纤维的沥青混合料分别提升7.3%和8.9%,制备的沥青混合料具有更好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有所下降,但满足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分散性能 路用性能 碳纤维导电沥青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温差大风环境下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分析
7
作者 周若男 郭小宏 +1 位作者 赵远昕 罗丹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5年第3期1-5,11,共6页
为了研究沥青混合料在大温差大风环境下施工温度及其影响因素,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确定施工过程中影响混合料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以实体工程为依托,通过比较实测数据与软件模拟施工过程中混合料的温度,分析各种因素对沥青混合料... 为了研究沥青混合料在大温差大风环境下施工温度及其影响因素,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确定施工过程中影响混合料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以实体工程为依托,通过比较实测数据与软件模拟施工过程中混合料的温度,分析各种因素对沥青混合料温度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大温差大风环境下保证沥青路面压实质量的施工温度测量确定方法。依据工程所在地区气候状况、路面因素及材料情况,得出该施工情况下沥青混合料受环境温度及风速影响下的温降系数,对沥青路面施工温度及质量等实际问题的控制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 气温 风速 温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韧改性剂对高黏沥青及排水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马辉 杨振海 +3 位作者 任仲山 徐亚 李俊 李明亮 《公路工程》 2025年第1期207-213,共7页
研发了一种新型高强韧改性剂,用以提升排水沥青混合料的模量、改善混合料综合性能、提高路面耐久性。设置了常规高黏剂、高强韧改性剂、掺配高黏剂3种改性剂方案,测试分析了不同类型改性剂对高黏沥青及排水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结果... 研发了一种新型高强韧改性剂,用以提升排水沥青混合料的模量、改善混合料综合性能、提高路面耐久性。设置了常规高黏剂、高强韧改性剂、掺配高黏剂3种改性剂方案,测试分析了不同类型改性剂对高黏沥青及排水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高强韧改性剂减小了高黏沥青的延度,削弱了排水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开裂性能,使用掺配高黏剂改善高黏沥青和排水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的效果最好;相比常规高黏剂,采用掺配高黏剂一定程度提升了排水沥青混合料的模量,提高了累计耗散能约10%,改善了排水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高强韧改性剂可作为排水沥青混合料提升模量的一种改性剂材料,掺配比例需要结合工程需求进行配伍性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排水沥青混合 高黏沥青 模量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混合料GLS模型的应用和简化
9
作者 杜庆灿 韩丁 周鹏鸿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4-282,共9页
文章在保持广义西格摩德(Generalized Logistic Sigmoidal,GLS)模型适用性的前提下,根据沥青混合料的特点固定部分模型参数能提高该模型的便捷性和应用价值,分别采用沥青混合料存储、存储和耗散、动态模量的实验数据建立3种残差拟合函数... 文章在保持广义西格摩德(Generalized Logistic Sigmoidal,GLS)模型适用性的前提下,根据沥青混合料的特点固定部分模型参数能提高该模型的便捷性和应用价值,分别采用沥青混合料存储、存储和耗散、动态模量的实验数据建立3种残差拟合函数,并比较3种函数采用不同位移因子构建各类主曲线的差异性。当沥青混合料采用GLS模型时,建立方法对参数进行敏感性分级,并基于65组实验数据获取可固定的参数值。结果表明:对沥青混合料,GLS模型适合采用残差函数Fit-E_(dyn)和位移因子Kaelble;参数λ和β可以固定;拟合精度要求不高时,参数γ也可以固定。该研究得到的简化GLS模型可用于进一步分析较少的模型参数与沥青混合料材料特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 广义西格摩德(GLS)模型 主曲线 位移因子 参数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A-13沥青玛蹄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10
作者 高尚 王友 +3 位作者 杨春 陈健 李春枝 王国田 《科学技术创新》 2025年第1期153-157,共5页
本文针对SMA-13沥青玛蹄脂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骨料、沥青和填料的选择与优化,以及混合料性能指标的要求,基于配合比设计方案,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和现场应用,按照马歇尔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配合比设计,试验结果表明:结... 本文针对SMA-13沥青玛蹄脂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骨料、沥青和填料的选择与优化,以及混合料性能指标的要求,基于配合比设计方案,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和现场应用,按照马歇尔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配合比设计,试验结果表明:结合工程实际,SMA-13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为5.8%,木质素纤维(沥青混合料质量%)0.3%时,该配合比设计方案可行并符合规范要求。实际施工中,采用该方案制备的SMA-13沥青玛蹄脂混合料具有较高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能够满足道路工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沥青 工艺优化 沥青混合 道路工程 配合比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拌再生改性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及预测模型
11
作者 翟晓成 杜旭锋 +3 位作者 张天荣 李伟 张素珍 李萍 《公路交通技术》 2025年第1期19-27,34,共10页
温拌沥青混合料中掺入沥青路面回收料(RAP)会影响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从而缩短了温拌再生沥青路面的服役寿命。以改性沥青SMA-13为研究对象,对温拌再生改性沥青SMA-13的路用性能与疲劳性能进行研究,并基于现象学法预测温拌再生改... 温拌沥青混合料中掺入沥青路面回收料(RAP)会影响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从而缩短了温拌再生沥青路面的服役寿命。以改性沥青SMA-13为研究对象,对温拌再生改性沥青SMA-13的路用性能与疲劳性能进行研究,并基于现象学法预测温拌再生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结果表明:1)为满足温拌再生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和疲劳性能需求,建议在温拌再生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将RAP掺量控制在40%以下;2)基于传统的现象学法不能准确预测疲劳寿命,经温度T修正后,可提高温拌再生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拌再生改性沥青混合 沥青路面回收 路用性能 疲劳性能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旧料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12
作者 严伟 范雨 +1 位作者 宋世杰 李强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5年第2期232-235,共4页
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再生混合料性能,对不同来源旧料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对比分析旧料的工程性质,然后进行再生料配合比设计,最后通过室内试验测试其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高等级公路再生料的力学强度... 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再生混合料性能,对不同来源旧料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对比分析旧料的工程性质,然后进行再生料配合比设计,最后通过室内试验测试其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高等级公路再生料的力学强度和高温稳定性更优,其中高速公路再生料劈裂强度和动稳定度分别比低等级公路高28%和98%。低等级公路再生料的抗水损性能表现更佳。高等级公路旧料工程性质较好,相应冷再生混合料性能指标远高于规范值。此外,旧料中的含水率与再生料抗水损性能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旧料来源和性质,确保达到预期的路面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冷再生 来源 泡沫沥青混合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提升研究
13
作者 李宁 李龙 +2 位作者 李进 孟令国 李靖 《新型建筑材料》 2025年第3期61-64,86,共5页
为提高多次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在多次再生混合料中掺入高渗透型再生剂及玄武岩短切纤维,并测试其路用性能及疲劳性能。结果表明,随再生次数增加,SMA-13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提高,而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及疲劳性能均降低。相... 为提高多次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在多次再生混合料中掺入高渗透型再生剂及玄武岩短切纤维,并测试其路用性能及疲劳性能。结果表明,随再生次数增加,SMA-13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提高,而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及疲劳性能均降低。相较于常规再生剂,采用高渗透型再生剂的二次再生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降低了21.5%,最大弯拉应变、冻融劈裂强度比、浸水残留稳定度比分别提高了54.7%、2.9%、5.5%,在300με、350με、400με应变水平下的疲劳寿命分别提高了14.7%、7.9%、6.6%。掺入玄武岩短切纤维使三次再生沥青混合料在300με、350με、400με应变水平下的疲劳寿命分别提高了12.0%、3.1%、6.4%,但对其路用性能的改善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再生沥青混合 多次再生 再生剂 玄武岩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沥青混合料关键筛孔通过率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尹龙 刘泉 《市政技术》 2025年第2期207-213,共7页
多孔沥青混合料在获得良好透水性能的同时需要兼顾长期性能的稳定。为此,研究了关键筛孔通过率对多孔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基于离散元法构建了5种多孔沥青混合料骨架模型,以颗粒间不同接触类型的接触数量为指标,分析了5种多孔沥青混... 多孔沥青混合料在获得良好透水性能的同时需要兼顾长期性能的稳定。为此,研究了关键筛孔通过率对多孔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基于离散元法构建了5种多孔沥青混合料骨架模型,以颗粒间不同接触类型的接触数量为指标,分析了5种多孔沥青混合料骨架的形成特点,提出以关键筛孔通过率为控制指标的级配设计思路,进一步评估了多孔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以及水稳定性,并依托实体工程开展了长达7年的路面技术状况观测。结果表明,当9.5 mm筛孔通过率在60%~70%时,空隙率、飞散损失和渗透系数达到均衡。经过7年服役期后,仅路面抗滑性能衰减较快,其他路面技术状况性能良好。9.5 mm筛孔通过率可以作为多孔沥青混合料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当通过率在60%~70%时,颗粒骨架的受力特征较为均衡,因此表现出较好的混合料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沥青混合 关键筛孔通过率 骨架分析 长期性能 工程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法鸡毛纤维/热解炭黑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制备和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15
作者 汪志勇 刘舻标 李闯民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5年第2期187-192,共6页
本研究采用废轮胎热解炭黑与鸡毛纤维,干法制备了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旨在提高沥青混合料的综合性能。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干法鸡毛纤维/热解炭黑改性沥青混合料最佳拌和工艺。比较了干法和湿法工艺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结果表... 本研究采用废轮胎热解炭黑与鸡毛纤维,干法制备了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旨在提高沥青混合料的综合性能。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干法鸡毛纤维/热解炭黑改性沥青混合料最佳拌和工艺。比较了干法和湿法工艺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干法最佳拌和工艺为,将加热到190℃的粗细集料与热解炭黑、鸡毛纤维置于拌和机干拌45 s,然后加入155℃基质沥青湿拌60 s,最后加入加热的矿粉拌和90 s,拌和温度为190℃,击实温度为175℃。干法鸡毛纤维/热解炭黑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在抗车辙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方面的表现比基质沥青混合料、湿法和干法的热解炭黑改性沥青混合料均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 废轮胎热解炭黑 鸡毛纤维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纤维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16
作者 李岁论 苟国涛 +3 位作者 王琛悦 田加斌 李文龙 彭波 《中国水运》 2025年第4期142-144,共3页
针对目前寒区纤维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评价方法欠缺的问题,通过对寒区的纤维沥青混合料进行延时浸水、冻融劈裂试验,以5d浸水残留稳定度(D_(5))、6次冻融劈裂强度比(C_(6))为评价指标,对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进行水稳定性定量评价。研究... 针对目前寒区纤维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评价方法欠缺的问题,通过对寒区的纤维沥青混合料进行延时浸水、冻融劈裂试验,以5d浸水残留稳定度(D_(5))、6次冻融劈裂强度比(C_(6))为评价指标,对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进行水稳定性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以D_(5)、C_(6)为评价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寒区纤维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结合试验结果,推荐寒区纤维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能评价指标为:在年降雨量≥500mm区域,D_(5)≥62%、C_(6)≥64%;在年降雨量≤500mm区域,D_(5)≥57%、C_(6)≥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稳定性 寒区 玄武岩纤维 沥青混合 评价方法 技术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高低温过渡区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平衡设计法应用研究
17
作者 依力亚尔·阿力木 黎晓东 +3 位作者 万伟 宋亮 高冲 李梓豪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5年第2期17-22,共6页
再生沥青混合料(Reclaimed Hot Mixture Asphalt,RHMA)是消纳废旧沥青铣刨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的常用手段之一。然而,由于RAP的加入会导致沥青路面高温抗车辙性能提高、低温抗裂性能下降。平衡设计法是近年来一种新颖的... 再生沥青混合料(Reclaimed Hot Mixture Asphalt,RHMA)是消纳废旧沥青铣刨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的常用手段之一。然而,由于RAP的加入会导致沥青路面高温抗车辙性能提高、低温抗裂性能下降。平衡设计法是近年来一种新颖的设计法,在设计阶段通过调整沥青用量来实现沥青路面的高低温性能平衡。本研究依托G30(新疆境内星星峡—哈密段)改扩建工程,以Superpave第二类平衡设计法的思路为基础,进行符合我国道路规范的再生沥青路面平衡设计。研究中使用三种不同来源的RAP,首先,通过马歇尔设计法确定最佳级配曲线、油石比(4.0%)和体积指标;之后,通过高温车辙试验和小梁弯曲试验对不同油石比(4.0%、4.1%、4.2%、4.3%)下的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沥青用量的增加,RHAM的高温抗车辙性能逐渐下降,低温抗裂性能逐渐上升。最终考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以油石比4.2%为最佳沥青用量,通过牺牲一部分高温抗车辙性能来提高低温抗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设计法 再生沥青混合 低温抗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收粉加水泥作填料的沥青混合料试验及应用
18
作者 褚乃静 赵成 张延昭 《中国港湾建设》 2025年第1期75-78,96,共5页
以圣乔治国际机场跑道升级改造项目为依托,采用回收粉加水泥作沥青混合料的矿物填料,基于P-401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配合比设计,并通过室内试验对回收粉加水泥作填料的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了研究及应用。室内试验表明:完全以回收粉作填料的... 以圣乔治国际机场跑道升级改造项目为依托,采用回收粉加水泥作沥青混合料的矿物填料,基于P-401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配合比设计,并通过室内试验对回收粉加水泥作填料的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了研究及应用。室内试验表明:完全以回收粉作填料的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难以满足设计要求;水泥替代部分回收粉作填料后,当掺加1.5%的水泥时,较未加水泥的混合料水稳定性能和高温稳定性能分别提高了24.4%、34.8%;经工程应用表明:利用回收粉加水泥作填料的沥青混合料可应用于施工且具有良好的效果,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指导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粉 水泥 沥青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耐久性及抗裂性能研究
19
作者 何杰 《建材世界》 2025年第1期64-67,101,共5页
该文研究了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及抗裂性能,并探讨其在凤凰大桥工程中的应用。通过详细介绍岩沥青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改性机理,分析了其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针对凤凰大桥的设计需求,优化了材料选择与配合比设计,并通过室内... 该文研究了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及抗裂性能,并探讨其在凤凰大桥工程中的应用。通过详细介绍岩沥青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改性机理,分析了其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针对凤凰大桥的设计需求,优化了材料选择与配合比设计,并通过室内外性能测试评估了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及疲劳性能。实际应用表明,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在凤凰大桥中表现出优异的耐久性和抗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改性 沥青混合 耐久性 抗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水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的探讨
20
作者 申赟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5年第2期303-307,共5页
讨论了现行多部排水(或透水)沥青混合料标准中关于高黏度改性沥青的黏度(真空毛细管法)、高黏度改性剂灰分含量技术要求、纤维材料的使用规定存在矛盾等问题,并分析了配合比设计中沥青用量计算公式错误的原因,推导出了正确的沥青用量和... 讨论了现行多部排水(或透水)沥青混合料标准中关于高黏度改性沥青的黏度(真空毛细管法)、高黏度改性剂灰分含量技术要求、纤维材料的使用规定存在矛盾等问题,并分析了配合比设计中沥青用量计算公式错误的原因,推导出了正确的沥青用量和沥青膜有效厚度计算公式。分析表明:真空毛细管法不适用于评价高黏度改性沥青的黏度;现行标准中的沥青膜厚度要求值应降低;高黏度改性剂的灰分含量不宜作为评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沥青混合 高黏度改性沥青 黏度 配合比设计 沥青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