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生成球状VC颗粒增强不锈钢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优化 被引量:11
1
作者 姚秀荣 韩杰才 +3 位作者 刘兆晶 高跃岗 李凤珍 任善之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9-63,共5页
用原位生成法制备了球状VC颗粒增强不锈钢基复合材料。利用正交设计实验法,确定了制备该复合材料的最佳工艺。采用SEM,XRD等测试手段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相结构进行观察,证实了该复合材料基体上弥散分布着球状VC增强颗粒。讨论了浇... 用原位生成法制备了球状VC颗粒增强不锈钢基复合材料。利用正交设计实验法,确定了制备该复合材料的最佳工艺。采用SEM,XRD等测试手段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相结构进行观察,证实了该复合材料基体上弥散分布着球状VC增强颗粒。讨论了浇注温度、保温时间等因素对形成VC增强颗粒的影响。实验验证了制备复合材料的最佳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CP 复合材料 制备工艺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复合电沉积制备钢基超疏水表面工艺探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汪骥 陈昌毅 +2 位作者 李瑞 蒋文轩 于鑫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0-665,共6页
为解决钢基表面超疏水制备工艺复杂、制备成本昂贵、制备效率低等问题,同时避免使用过往单因素分析方法,本文运用纳米微粒复合电沉积理论,提出了一种在船用Q235基材上制备Ni-n SiO_2超疏水复合镀层的新工艺。通过对基础实验设备的改进,... 为解决钢基表面超疏水制备工艺复杂、制备成本昂贵、制备效率低等问题,同时避免使用过往单因素分析方法,本文运用纳米微粒复合电沉积理论,提出了一种在船用Q235基材上制备Ni-n SiO_2超疏水复合镀层的新工艺。通过对基础实验设备的改进,结合复合电镀以及复合电刷镀工艺的优点,在基材上构筑了适合超疏水性能的微纳米双重粗糙度结构。通过正交实验法和极差分析对制得的样板进行分析,得到了优化的制备工艺参数。最终,当电流密度为30 A/dm^2,阳极速度6 m/min,沉积时间3 min时,可制备出接触角为159.96°的超疏水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 表面技术 制备工艺 电沉积 正交实验设计 工艺参数优化 纳米复合材料 钢基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溃复平膜剂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建平 赵陆华 李志强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2-103,共2页
目的 :优选口腔溃复平膜剂 (黄柏、龙胆草、青黛等 )最佳处方 ,建立膜剂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以膜剂外观和融化时间为指标 ,采用L9(34 )正交试验筛选处方 ,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膜剂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结果 :膜剂最佳处方... 目的 :优选口腔溃复平膜剂 (黄柏、龙胆草、青黛等 )最佳处方 ,建立膜剂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以膜剂外观和融化时间为指标 ,采用L9(34 )正交试验筛选处方 ,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膜剂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结果 :膜剂最佳处方为 :中药提取液 40mL ,PVA0 588∶PVA1 788为 4∶1 .5 ,甘油含量 8% ,CMC Na0 .2 5g ;测定方法中盐酸小檗碱的平均回收率为 97.7%。结论 :膜剂的外观 (包括可塑性、粘附性及抗拉强度 )和融化时间等指标均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 ,采用反相液相色谱法可有效控制溃复平膜剂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溃复平膜剂 成膜工艺 正交试验 盐酸小檗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花滴丸的制备工艺及葛根素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6
4
作者 燕宪海 张爱丽 田友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22319-22320,22497,共3页
[目的]优选葛花滴丸制备工艺条件并测定滴丸中葛根素的含量。[方法]以滴丸圆整率、重量差异和溶散时限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PEG6000与S-40比、基质与药物比、冷凝剂管口温度和滴速等因素对滴丸成型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 [目的]优选葛花滴丸制备工艺条件并测定滴丸中葛根素的含量。[方法]以滴丸圆整率、重量差异和溶散时限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PEG6000与S-40比、基质与药物比、冷凝剂管口温度和滴速等因素对滴丸成型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滴丸中葛根素的含量。[结果]优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EG6000与S-40为3∶1(g/g),基质与药物为4∶1(g/g),冷凝剂管口温度为35~40℃,滴速为50 d/min;3批样品中葛根素的平均含量为52.26±1.33 mg/g。[结论]葛花滴丸制备工艺合理,重现性好,外观质量好,溶散时限和重量差异合符《中国药典》要求;高效液相色谱法先进、准确、可靠,可作为葛花滴丸的质量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花 滴丸 制备工艺 正交试验 葛根素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设计和回归分析优化安神宁软胶囊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5
5
作者 哈娜 杨习江 赵宇新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4期515-518,共4页
目的研究安神宁软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均匀实验设计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内容物混悬液的沉降体积比和流动性评价为指标,考察药物与分散介质的比例、助悬剂的用量和润湿剂的用量对内容物稳定性的影响;以软胶囊崩解时限和加速... 目的研究安神宁软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均匀实验设计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内容物混悬液的沉降体积比和流动性评价为指标,考察药物与分散介质的比例、助悬剂的用量和润湿剂的用量对内容物稳定性的影响;以软胶囊崩解时限和加速试验条件下的崩解时限二者的综合评分为指标,考察明胶-甘油、明胶-纯化水比例以及熔胶温度对囊皮溶解性能的影响。结果安神宁软胶囊内容物处方为:药物干粉与大豆油比例为1:1.5,助悬剂蜂蜡用量为内容物质量分数的4%,润湿剂大豆磷脂用量为内容物质量分数的2%。软胶囊囊皮处方为明胶:甘油:水=1:0.5:1(以质量比计算)。结论均匀设计和回归模型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高精度预测,优化了安神宁软胶囊的制备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神宁软胶囊 制备工艺 均匀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梅健胃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衍斌 张晓红 刘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期168-171,共4页
目的:对参梅健胃胶囊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以挥发油收率为指标,考察浸泡时间、加水量、蒸馏时间对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出膏率、柚皮苷含量为考察指标,对水煎提取工艺的主要因素—加水... 目的:对参梅健胃胶囊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以挥发油收率为指标,考察浸泡时间、加水量、蒸馏时间对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出膏率、柚皮苷含量为考察指标,对水煎提取工艺的主要因素—加水量、煎煮次数、提取时间进行考察。结果:药材加水5倍,浸泡4 h,蒸馏7 h提取挥发油;水煎工艺为煎煮2次,加水量分别为6倍、4倍,时间为2 h。结论:研究结果能够作为参梅健胃胶囊的制备工艺,并可以应用于产业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梅健胃胶囊 制备工艺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油滴丸的制备工艺优化与质量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杜卓 刘正 +6 位作者 严宇枫 林洁诚 余小姚 周宝珠 陈灏文 郭嘉亮 彭立生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7-551,共5页
目的研究薄荷油滴丸的制备工艺并建立质量评价方法,筛选最优处方工艺。方法以滴丸成型、质量差异、脆碎度减重百分比、硬度大小、硬度差异为评价指标,采用L_(9)(3^(4))正交设计实验方法筛选制备滴丸的处方工艺。结果筛选出薄荷油滴丸的... 目的研究薄荷油滴丸的制备工艺并建立质量评价方法,筛选最优处方工艺。方法以滴丸成型、质量差异、脆碎度减重百分比、硬度大小、硬度差异为评价指标,采用L_(9)(3^(4))正交设计实验方法筛选制备滴丸的处方工艺。结果筛选出薄荷油滴丸的最优制备工艺:薄荷油含量百分比45%,滴制温度85℃,冷凝液高度8 cm,滴制距离6 cm。最优工艺所制滴丸中薄荷油含量为37.37%(RSD=1.45%,n=3);薄荷油浓度线性范围为0.09245~0.3698 mg·mL^(-1)(R^(2)=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8%(RSD=0.63%,n=3)。结论以最优工艺制得薄荷油滴丸外观圆整光洁,质量差异符合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制备滴丸的最优工艺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油滴丸 制备工艺 正交设计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正交设计在交联氧化淀粉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芳良 童张法 麻昌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7-79,共3页
采用计算机辅助回归正交设计的方法,对交联氧化淀粉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回归正交设计,获得了相应的数学模型,预测出最佳工艺参数,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回归正交设计 交联 氧化 木薯淀粉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半边莲滴丸制备工艺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琼 梁利香 +2 位作者 李青青 郭亚琼 杨俊杰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2期2975-2977,共3页
考察影响复方半边莲滴丸制备工艺的各因素,确定复方半边莲滴丸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滴丸的外观、重量差异、溶散时限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复方半边莲滴丸成型工艺的药物与基质比、冷凝介质温度、滴... 考察影响复方半边莲滴丸制备工艺的各因素,确定复方半边莲滴丸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滴丸的外观、重量差异、溶散时限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复方半边莲滴丸成型工艺的药物与基质比、冷凝介质温度、滴速等因素进行考察,优选复方半边莲滴丸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成型工艺为:以液状石蜡为冷凝介质,干浸膏与基质比1∶2,基质与基质比1∶4,药液温度70℃,冷凝介质温度5℃,滴速40滴/min,该工艺制备的滴丸外观圆整度良好,硬度较好,色泽均一。复方半边莲滴丸优选的制备工艺简单、可行、重现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半边莲 滴丸 制备工艺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白乳剂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文 赵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19-721,共3页
目的 :优选当白乳剂的工艺。方法 :用正交设计法 ,以油相、乳化剂和乳化温度为可变因素 ,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进行试验。结果 :最优的基质组成及工艺进行是 :单硬脂酸甘油脂 5 g ,硬脂酸 18g ,液状石蜡 5mL ,司盘 -80 1.0 g ,吐温 -8... 目的 :优选当白乳剂的工艺。方法 :用正交设计法 ,以油相、乳化剂和乳化温度为可变因素 ,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进行试验。结果 :最优的基质组成及工艺进行是 :单硬脂酸甘油脂 5 g ,硬脂酸 18g ,液状石蜡 5mL ,司盘 -80 1.0 g ,吐温 -80 1.0g ,三乙醇胺 1.5mL ,乳化温度为 80°C。结论 :按此法制备出的软膏符合中国药典 2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白乳剂 制备工艺 正交设计法 当归 白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康胶囊制备工艺的研究
11
作者 涂宏海 贾正平 +3 位作者 盛杰 张泉龙 兰建国 李瑛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90-1195,共6页
目的对三康胶囊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以出膏率和指标成分的含量进行正交设计,对三康胶囊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通过剂型、物料形式、润湿剂、制粒条件的选择以及颗粒流动性、吸湿性、临界相对湿度、堆密度的考察,优选制剂工艺。结果... 目的对三康胶囊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方法以出膏率和指标成分的含量进行正交设计,对三康胶囊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通过剂型、物料形式、润湿剂、制粒条件的选择以及颗粒流动性、吸湿性、临界相对湿度、堆密度的考察,优选制剂工艺。结果确定三康胶囊的提取工艺为:醇提部分提取两次,第1次用10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0 h,第2次用8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1.5 h;水提部分用适量水浸泡1.0 h,第1次用12倍量水回流提取1.5 h,第2次加10倍量水回流提取1.0 h。制备工艺为按一定比例加入相对密度为1.35(60℃)的醇提物和相对密度1.13(60℃)的水提物、药材细粉,混匀,真空干燥,粉碎,过孔径0.18 mm(80目)筛,用90%乙醇做润湿剂,加适量淀粉制软材,过孔径0.85 mm(20目)筛,装0号胶囊。临界相对湿度44.2%,堆密度为0.659 9 g·(cm3)-1。结论所选择的制备工艺合理,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康胶囊 制备工艺 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峨参胶囊的提取和成型工艺研究
12
作者 冯华 耿耘 +1 位作者 马超英 魏靖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1期13502-13503,共2页
[目的]对峨参胶囊的提取和成型工艺进行研究。[方法]根据峨参已知化学成分,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峨参醇提的工艺条件;进行了峨参脂溶性成分薄层色谱试验;对装胶囊前的颗粒进行流动性、堆密度、吸湿性试验的质量检查;对所制胶囊剂按照《中... [目的]对峨参胶囊的提取和成型工艺进行研究。[方法]根据峨参已知化学成分,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峨参醇提的工艺条件;进行了峨参脂溶性成分薄层色谱试验;对装胶囊前的颗粒进行流动性、堆密度、吸湿性试验的质量检查;对所制胶囊剂按照《中国药典》制剂通则规定,进行质量检查。[结果]醇提的最佳工艺为4倍量60%的乙醇提取1.5 h,提取3次;装胶囊的颗粒和胶囊剂均符合药典规定。[结论]该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以峨参为主料的保健食品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剂 峨参胶囊 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药消瘀康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13
作者 李海丽 颜鲁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5833-5834,共2页
[目的]为消瘀康胶囊优选制备工艺条件。[方法]以出膏率、浸出物、芍药苷及药材卫生学检验为指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工艺条件。[结果]优选出消瘀康胶囊的制备工艺,重复试验结果满意。结合生产实际,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水提量为6—7倍... [目的]为消瘀康胶囊优选制备工艺条件。[方法]以出膏率、浸出物、芍药苷及药材卫生学检验为指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工艺条件。[结果]优选出消瘀康胶囊的制备工艺,重复试验结果满意。结合生产实际,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水提量为6—7倍,提取时间为2h;乙醇浓度为85%,量为7~8倍,提取时间为1h,提取2次;乙醇闷放时间为12h,乙醇最佳浓度为95%,烘干温度为70℃。[结论]通过正交工艺优选试验,降低了成本,保证了药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瘀康胶囊 制备工艺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骨胶囊的提取工艺研究
14
作者 周红艳 李兆奎 侯太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2期3015-3018,共4页
目的:优选强骨胶囊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分别提取当归中挥发油、正交试验法提取处方中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以浸膏量和淫羊藿苷的含量为双指标。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先提取当归中的挥发油采用β环糊精包合;对脂溶性成分采用10倍量... 目的:优选强骨胶囊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分别提取当归中挥发油、正交试验法提取处方中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以浸膏量和淫羊藿苷的含量为双指标。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先提取当归中的挥发油采用β环糊精包合;对脂溶性成分采用10倍量6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5 h,再加水溶性成分用10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5 h。结论:该提取工艺设计合理,结果可靠,为优化并规范强骨胶囊的制备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骨胶囊 正交试验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草泡腾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艺萌 国佳鑫 +6 位作者 孔庆新 东方 孟铭 赵静 余子文 邹翔 曲中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研究荔枝草提取物泡腾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以感官评分、崩解时限、pH及产气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选荔枝草提取物添加量、泡腾崩解剂添加量、泡腾崩解剂配比(碳酸氢钠:柠檬酸)、甜味剂添加量进行感官评分;最终以泡... 研究荔枝草提取物泡腾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以感官评分、崩解时限、pH及产气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选荔枝草提取物添加量、泡腾崩解剂添加量、泡腾崩解剂配比(碳酸氢钠:柠檬酸)、甜味剂添加量进行感官评分;最终以泡腾片的重量差异、崩解时限、硬度及脆碎度、总黄酮含量为指标,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荔枝草泡腾片的最佳配方为荔枝草提取物18.0%,泡腾崩解剂的最佳质量比是1∶1.9(共计40.0%),甜菊糖苷2.75%,聚乙二醇6000 4.0%,氯化钠2.0%,乳糖33.25%。最佳工艺下制得的荔枝草泡腾片口感良好,感官评分(4.79±0.02)分,且外观良好,崩解迅速,汤色呈黄褐色澄清透明,平均片重(500±12) mg,片重差异、崩解时限、硬度及脆碎度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每片总黄酮含量为(7.52±0.06) 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草提取物 泡腾片 正交设计 制剂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鹿胎盘免疫调节因子制备工艺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辞 边媛媛 +1 位作者 吕永通 胡风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07-110,共4页
以梅花鹿鹿胎盘作为原料,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活性物质——鹿胎免疫调节因子。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超声功率、固液比、超声时间和丙酮量等因素,获得最优化鹿胎提取液制备工艺为超声功率400W、固液比1:2、超声时间120s、(提取液:丙酮比... 以梅花鹿鹿胎盘作为原料,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活性物质——鹿胎免疫调节因子。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超声功率、固液比、超声时间和丙酮量等因素,获得最优化鹿胎提取液制备工艺为超声功率400W、固液比1:2、超声时间120s、(提取液:丙酮比1:3),此条件下鹿胎提取液多肽质量浓度可达30.35mg/mL。之后,利用超滤法处理鹿胎提取液,可得到微黄色透明液体即为鹿胎免疫调节因子,主要含多肽(3.7±0.04)mg/mL、核酸(3.3±0.07)μg/mL、多糖(0.54±0.002)mg/mL,且超滤法显著优于透析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胎盘 免疫调节因子 正交试验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花粉口含片的制备工艺及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志 李琳 +1 位作者 石晓峰 范彬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7-185,共9页
【目的】优选牡丹花粉口含片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方法】以破壁的牡丹花粉为原料,采用湿法制粒压片,通过考察口含片的外观、口感、硬度、崩解时限,确定牡丹花粉口含片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并通过测定牡丹花粉... 【目的】优选牡丹花粉口含片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方法】以破壁的牡丹花粉为原料,采用湿法制粒压片,通过考察口含片的外观、口感、硬度、崩解时限,确定牡丹花粉口含片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并通过测定牡丹花粉口含片模拟体内消化产物对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结果】优选得到的处方和工艺为牡丹花粉22%、甘露醇-乳糖(1∶2)67%、阿斯巴甜-柠檬酸(1∶1.5)11%,混合均匀,用70%乙醇湿法制粒,烘干,整粒,加入1.5%硬脂酸镁,压片,即得.牡丹花粉口含片经模拟人体消化后,唾液、胃液和肠液的消化产物均有一定的清除DPPH·和ABTS·的能力,累加消化液的消化产物对DPPH·、ABTS·的IC50分别为(4.722±0.112)(0.540±0.048)mg/mL.【结论】牡丹花粉口含片处方合理,工艺稳定可行,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花粉口含片 制备工艺 正交设计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精复方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燕继永 庞遵霆 +1 位作者 张伟 韩春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8-221,共4页
目的:确定黄精复方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设计L9(34)正交实验考察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醇沉浓度4个因素对药物多糖得率的影响。并通过对胶囊填充粉末的吸湿性、休止角以及胶囊的重量差异的指标考察,优化胶囊的成型工艺。结... 目的:确定黄精复方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设计L9(34)正交实验考察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醇沉浓度4个因素对药物多糖得率的影响。并通过对胶囊填充粉末的吸湿性、休止角以及胶囊的重量差异的指标考察,优化胶囊的成型工艺。结果:影响药物多糖提取的主要因素是醇沉浓度,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为1∶15,提取时间为90 min,提取次数为3次。黄精多糖提取量达到108 mg/g。黄精复方胶囊的最佳成型工艺为浸膏: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1∶1∶0.02,制得的胶囊填充粉末流动性好,吸湿性较小。结论:该方法切实可行,为黄精复方药物利用提供帮助,为中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复方胶囊 制备工艺 正交设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红方颗粒制备工艺优化及其质量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素丽 玄敏 +4 位作者 杨涛 瞿惠燕 程雪梅 周华 王长虹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77-2483,共7页
目的优化鹿红方颗粒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以干浸膏粉与辅料(淀粉-甘露醇=1∶0.3)比例、润湿剂(乙醇)体积分数、润湿剂用量为影响因素,成型率、溶化率、吸湿率、休止角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 目的优化鹿红方颗粒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以干浸膏粉与辅料(淀粉-甘露醇=1∶0.3)比例、润湿剂(乙醇)体积分数、润湿剂用量为影响因素,成型率、溶化率、吸湿率、休止角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采用物理指纹图谱、化学特征图谱分别对物理属性指标、化学特征成分进行综合表征,评价质量一致性。结果最佳条件为干浸膏粉与辅料比例1∶1.8,润湿剂体积分数90%,润湿剂用量16%,在60℃下干燥1 h。5批样品物理指纹图谱、化学特征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其物理、化学性质无明显差异。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可为鹿红方颗粒相关新药开发奠定基础,也能为其他中药制剂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红方颗粒 制备工艺 质量评价 质量源于设计(QbD) 正交试验 物理指纹图谱 化学特征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蒿竭通痹气雾剂制备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江 张希 +5 位作者 彭霜 郭媛媛 杨唯 陈凌云 李绍荣 余晓玲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93-1399,共7页
目的优化蒿竭通痹气雾剂制备工艺。方法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影响因素,雪上一枝蒿甲素、马钱子碱、士的宁转移率及浸膏得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结合Box-Behnken... 目的优化蒿竭通痹气雾剂制备工艺。方法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影响因素,雪上一枝蒿甲素、马钱子碱、士的宁转移率及浸膏得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结合Box-Behnken设计优化提取工艺。以雪上一枝蒿甲素、马钱子碱、士的宁保留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浓缩工艺。以抛射剂(丙丁烷)、甘油、丙二醇用量为影响因素,沉淀和分层情况、喷射速率、喷出总量、25℃内压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成型工艺。结果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14,提取时间75 min,提取次数3次,综合评分为102.97分。最优浓缩工艺为先在(65±5)℃、(0.06±0.01)MPa下将提取液浓缩至1 mL/0.1 g原药材,再在常压下浓缩至1 g/3 g原药材,各成分平均保留率为79.94%。最优成型工艺为药液用量30 mL,丙丁烷用量21 g,甘油用量3 g,丙二醇用量1.5 g,综合评分为94分。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制备蒿竭通痹气雾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蒿竭通痹气雾剂 制备工艺 单因素试验 AHP-CRITIC混合加权法 BOX-BEHNKEN设计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