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RSEI的青海湖东部沙地-草地生态过渡带宽度识别
1
作者
吴汪洋
田钧文
+2 位作者
高斌
陆伊南
高雨欣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1-281,共11页
高寒地区沙地-草地生态过渡带是防止风沙侵袭的主要屏障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带,但其生态结构和影响范围难以定量评估,特别是生态过渡带宽度的识别和生态缓冲区的划分。以青海湖东部4种不同景观组成(河谷型、草滩型、农垦型和蒿草型)的...
高寒地区沙地-草地生态过渡带是防止风沙侵袭的主要屏障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带,但其生态结构和影响范围难以定量评估,特别是生态过渡带宽度的识别和生态缓冲区的划分。以青海湖东部4种不同景观组成(河谷型、草滩型、农垦型和蒿草型)的沙地-草地生态过渡带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的空间差异,采用分段线性趋势分析、尺度分析等方法识别过渡带宽度并探讨尺度效应。研究表明,各类型生态过渡带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总体为差到一般(0RSEI<0.6),过渡带内部RSEI剖面线呈单坡、单峰或双峰形态。草滩型生态过渡带的单坡态、单峰态和双峰态宽度分别为875~1041 m、1736~1770 m和3146~3189 m;蒿草型生态过渡带的单坡态和单峰态宽度分别为1636~1682 m和1890~1968 m;河谷型生态过渡带单坡态宽度为726~4437 m,单峰态为4229~4452 m,空间差异大;农垦型生态过渡带单坡态和单峰态宽度分别为2398~2503 m和1833~1947 m;各类型过渡带宽度整体上表现为:河谷型>农垦型>蒿草型>草滩型。草滩型过渡带的宽度变化具有较显著的尺度效应(p<0.05),反映该区景观多样,人为干扰程度大,其余类型过渡带的尺度效应较小,反映生态过渡带景观完整且保护性较好。因此,农垦型、河谷型生态过渡带西北部沙化影响大,需严格控制农牧业生产类别和生产规模。草滩型过渡带、河谷型过渡带东南部需要在严格落实封育保护的基础上,加强生物固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过渡带
宽度识别
尺度效应
生态恢复
青海湖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海湖湖东沙地风沙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被引量:
23
2
作者
张登山
田丽慧
+2 位作者
鲁瑞洁
唐清亮
石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3-211,共9页
通过对青海湖湖东沙地克土沙区不同类型沙丘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的水平变化和0~20 cm垂直变化的分析,可知自然固定沙丘的表层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其他沙丘以中砂为主,粒度参数随着地形起伏有不同的变化特征;随着深度的增加,粗颗粒逐渐增多...
通过对青海湖湖东沙地克土沙区不同类型沙丘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的水平变化和0~20 cm垂直变化的分析,可知自然固定沙丘的表层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其他沙丘以中砂为主,粒度参数随着地形起伏有不同的变化特征;随着深度的增加,粗颗粒逐渐增多,细颗粒逐渐减少,粒度参数随着深度的增加呈波动减小的趋势。通过比较分析,可得出人工治理措施对沙地地表环境的影响较大,能促进细颗粒物质的沉积,有效减少地表的风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湖东沙地
地表沉积物
粒度特征
地形
垂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沙化土地变化动态研究
被引量:
6
3
作者
王静洁
蔡延玲
《湖南林业科技》
2016年第6期81-89,共9页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变化都有指示意义,为了定期掌握本省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本省制定防沙治沙与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提供基础资...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变化都有指示意义,为了定期掌握本省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本省制定防沙治沙与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在现状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统计各类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监测方法。与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连续四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从最近20年5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看,在1999年之前的5年沙化土地是发展的,年均速率达到了2.7%,是有监测数据以来沙化土地发展速度最快的。在其之后的15年保持持续逆转的态势,逆转速率在0.25%-2.3%之间,逆转速度逐步减缓,小有起伏。同时尽管沙化土地总体在逆转,但局部地段仍在扩大,而且沙化土地面积占到区域陆地面积21.4%,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2.6%,而露沙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较大,比例较高,沙化土地的逆转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可逆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土地
动态变化
露沙地
逆转
青海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RSEI的青海湖东部沙地-草地生态过渡带宽度识别
1
作者
吴汪洋
田钧文
高斌
陆伊南
高雨欣
机构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和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1-281,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61002)
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和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2022-KF-07)。
文摘
高寒地区沙地-草地生态过渡带是防止风沙侵袭的主要屏障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带,但其生态结构和影响范围难以定量评估,特别是生态过渡带宽度的识别和生态缓冲区的划分。以青海湖东部4种不同景观组成(河谷型、草滩型、农垦型和蒿草型)的沙地-草地生态过渡带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的空间差异,采用分段线性趋势分析、尺度分析等方法识别过渡带宽度并探讨尺度效应。研究表明,各类型生态过渡带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总体为差到一般(0RSEI<0.6),过渡带内部RSEI剖面线呈单坡、单峰或双峰形态。草滩型生态过渡带的单坡态、单峰态和双峰态宽度分别为875~1041 m、1736~1770 m和3146~3189 m;蒿草型生态过渡带的单坡态和单峰态宽度分别为1636~1682 m和1890~1968 m;河谷型生态过渡带单坡态宽度为726~4437 m,单峰态为4229~4452 m,空间差异大;农垦型生态过渡带单坡态和单峰态宽度分别为2398~2503 m和1833~1947 m;各类型过渡带宽度整体上表现为:河谷型>农垦型>蒿草型>草滩型。草滩型过渡带的宽度变化具有较显著的尺度效应(p<0.05),反映该区景观多样,人为干扰程度大,其余类型过渡带的尺度效应较小,反映生态过渡带景观完整且保护性较好。因此,农垦型、河谷型生态过渡带西北部沙化影响大,需严格控制农牧业生产类别和生产规模。草滩型过渡带、河谷型过渡带东南部需要在严格落实封育保护的基础上,加强生物固沙。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过渡带
宽度识别
尺度效应
生态恢复
青海湖沙地
Keywords
RSEI
ecotone
width identification
scale effec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qinghai
lake
sandy
land
分类号
X87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P951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海湖湖东沙地风沙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被引量:
23
2
作者
张登山
田丽慧
鲁瑞洁
唐清亮
石昊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出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3-211,共9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课题"青海湖流域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2007BAC30B03)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青海湖周抗寒抗旱固沙植物筛选与快繁研究"(201004025)
文摘
通过对青海湖湖东沙地克土沙区不同类型沙丘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的水平变化和0~20 cm垂直变化的分析,可知自然固定沙丘的表层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其他沙丘以中砂为主,粒度参数随着地形起伏有不同的变化特征;随着深度的增加,粗颗粒逐渐增多,细颗粒逐渐减少,粒度参数随着深度的增加呈波动减小的趋势。通过比较分析,可得出人工治理措施对沙地地表环境的影响较大,能促进细颗粒物质的沉积,有效减少地表的风蚀量。
关键词
青海湖湖东沙地
地表沉积物
粒度特征
地形
垂直变化
Keywords
sandy land in eastern shore of qinghai lake
Surface sediments
Gra
in
-size characteristics
Terra
in
Vertical change
分类号
P931.3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沙化土地变化动态研究
被引量:
6
3
作者
王静洁
蔡延玲
机构
青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出处
《湖南林业科技》
2016年第6期81-89,共9页
文摘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变化都有指示意义,为了定期掌握本省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本省制定防沙治沙与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在现状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统计各类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监测方法。与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连续四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从最近20年5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看,在1999年之前的5年沙化土地是发展的,年均速率达到了2.7%,是有监测数据以来沙化土地发展速度最快的。在其之后的15年保持持续逆转的态势,逆转速率在0.25%-2.3%之间,逆转速度逐步减缓,小有起伏。同时尽管沙化土地总体在逆转,但局部地段仍在扩大,而且沙化土地面积占到区域陆地面积21.4%,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2.6%,而露沙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较大,比例较高,沙化土地的逆转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可逆性高。
关键词
沙化土地
动态变化
露沙地
逆转
青海湖
Keywords
land
desertification
dynamic change
sandy
area
reversion
the
qinghai
lake
分类号
S157.1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RSEI的青海湖东部沙地-草地生态过渡带宽度识别
吴汪洋
田钧文
高斌
陆伊南
高雨欣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海湖湖东沙地风沙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张登山
田丽慧
鲁瑞洁
唐清亮
石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沙化土地变化动态研究
王静洁
蔡延玲
《湖南林业科技》
2016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