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1P/S2P波分离及SVP横波分裂校正 被引量:1
1
作者 岳媛媛 钱忠平 +3 位作者 聂红梅 孙鹏远 邓志文 李建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74-1381,共8页
对于横波源地震勘探,从资料中提取裂缝信息并进行快、慢横波分离和横波分裂校正,对于方位各向异性横波地震数据成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横波源勘探数据中的SP转换波(横波转换的纵波)与纵波源勘探数据中的PS转换波(纵波转换的横波),二... 对于横波源地震勘探,从资料中提取裂缝信息并进行快、慢横波分离和横波分裂校正,对于方位各向异性横波地震数据成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横波源勘探数据中的SP转换波(横波转换的纵波)与纵波源勘探数据中的PS转换波(纵波转换的横波),二者之间的差异只是横波分裂发生在下行波或上行波传播过程中。因此,SP波横波分裂特征与PS波类似。本文将PS波的切向能量最小化方法应用到SP横波分裂分析,以求取地下裂缝方向。在三维九分量(3D9C)实际数据应用时,形成了在横波源SP波地震数据CCP(共转换点)道集抽取及动校正等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方位叠加并求取CCP对应的裂缝方向,再进行快、慢转换纵(S1P、S2P)波分离的技术流程。同时,还提出了在快、慢波叠加剖面上拾取层位获取时差的策略,应用该时差进行横波分裂校正后,得到去除了横波分裂效应的转换纵(SVP)波,剖面成像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合成数据及实际数据应用结果均表明,S1P和S2P波成像剖面较分离前有明显改善,横波分裂校正后SVP反射能量得到进一步增强,验证了本文方法在实际SP波地震数据进行快、慢波分离和横波分裂校正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裂 快慢分离 震源 快横转换纵(S1P) 慢横转换纵(S2P) sv转换纵(sv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V波入射情况下V型河谷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必灯 周正华 +2 位作者 刘培玄 李小军 王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4,共8页
基于局部人工边界的显式有限元方法,给出了二维V型河谷地形在SV波垂直入射下地面运动数值解,并分析其地震动分布规律以及两侧不同的边坡角度对于地震动分布规律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谷底的角点、两岸靠近河谷的点、两侧谷坡靠近谷底的... 基于局部人工边界的显式有限元方法,给出了二维V型河谷地形在SV波垂直入射下地面运动数值解,并分析其地震动分布规律以及两侧不同的边坡角度对于地震动分布规律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谷底的角点、两岸靠近河谷的点、两侧谷坡靠近谷底的点以及靠近两岸的点,对地表位移有放大作用,而对其邻近区域地表位移有抑制作用。这是由于角点处存在面的相交和转化,使角点处和角点附近波的散射更为复杂,故波形转换更加强烈,并且以其为中心有一定的影响区域,越靠近这些角点波形转换越为强烈。峰值结果、传递函数结果和观测点质点运动轨迹结果都显示了这一规律。整体而言,右岸和右坡坡顶附近波形转换要比左岸明显得多,且对应两侧河岸相同的X向位移峰值,左侧河岸的影响范围要比右侧的影响范围大,这可能是因为右坡坡度更大导致波形转换要更强所致。两侧河岸质点运动轨迹最终都呈现逆进运动轨迹,有些观测点的逆进椭圆轨迹较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在河岸处SV波转换成面波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型河谷 sv垂直入射 传递函数 转换 质点运动轨迹 逆进椭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波与SV波斜入射下岩体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懂懂 刘洋 +2 位作者 熊峰 梅竹 李爽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278-286,共9页
当通过人工边界转换方法模拟静动力耦合效应时,既有耦合边界模拟方法存在使模型位移场变化较大的问题,影响地震波斜入射下隧道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次静力分析的人工边界转换改进方法,使有限元模型动力分析... 当通过人工边界转换方法模拟静动力耦合效应时,既有耦合边界模拟方法存在使模型位移场变化较大的问题,影响地震波斜入射下隧道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次静力分析的人工边界转换改进方法,使有限元模型动力分析的初始状态与静力分析的应力状态、位移场均一致,实现了静动力联合分析。采用黏弹性边界结合等效荷载的外源波动输入方法,基于ABAQUS软件建立斜入射P波与SV波下的数值地震分析模型,通过算例验证模型与所提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一系列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比分析了P波与SV波分别斜入射对隧道衬砌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保证隧道静动力边界转换前后位移的一致性;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P波作用下,结构水平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竖向加速度呈递减趋势,而SV波作用下,水平和竖向加速度均呈增大趋势;当入射角大于20°时,相较于P波斜入射,SV波斜入射下隧道拱肩、拱脚处的应力水平更高;隧道结构在斜入射SV波下的损伤程度高于斜入射P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隧道 P sv 人工边界转换 入射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V波AVO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孙鹏远 孙建国 李彦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7-422,共6页
本文首先回顾了P-P波AVO响应特征及其分类,随后从P-SV波反射系数及振幅特征、归一化的P-SV波反射系数及截距-梯度特征、地层参数变化趋势与AVO类型的关系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P-SV波AVO响应特征。文中选用(Castagna、Hilterman给出的四种... 本文首先回顾了P-P波AVO响应特征及其分类,随后从P-SV波反射系数及振幅特征、归一化的P-SV波反射系数及截距-梯度特征、地层参数变化趋势与AVO类型的关系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P-SV波AVO响应特征。文中选用(Castagna、Hilterman给出的四种AVO类型的岩性参数,利用佐普里兹方程计算了P-SV波反射系数,得出以下认识:⑴对于不同类型气层,P-SV波AVO响应特征比较复杂,利用单一的反射系数曲线和振幅特征无法同时区分四类AVO类型,表明P-SV波AVO响应对储层流体成分并不敏感;②通过引入伪转换波阻抗的概念,归一化反射系数曲线呈现单调性,同时放大了弱AVO异常。对于Ⅰ、Ⅱ、Ⅲ类AVO类型的气层,无论储层含水还是含气,垂直入射时归一化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单调递增;对于Ⅳ类AVO类型的气层,储层流体的性质不影响反射系数的变化趋势,反射系数都为正值且随入射角单调递减;③Ⅰ、Ⅱ类气层具有负截距和正梯度,Ⅲ类气层的截距和梯度都接近于零,Ⅳ类气层具有正截距和负梯度。文中利用P-SV波AVO截距-梯度理论对不同AVO类型和Castagna给出的25种含(油)气砂岩模型进行了截距-梯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P-SV波AVO响应特征及其对不同气层的分辨能力。本文的研究对AVO正演模拟、储层流体替换、多波AVO分析和参数反演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O响应特征 反射系数 P—sv 截距—梯度 转换阻抗 P-sv 特征分析 储层流体 梯度特征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波速度分析方法 被引量:5
5
作者 邓志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0-575,667+494-495,共6页
对P-SV转换波作动校正叠加需要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以及转换点的位置信息,而转换点位置则与纵横波速度及其比值有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给速度分析带来困难。从另一方面看,转换波由下行纵波与上行横波组成,纵波速度信息包含在下行纵波半... 对P-SV转换波作动校正叠加需要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以及转换点的位置信息,而转换点位置则与纵横波速度及其比值有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给速度分析带来困难。从另一方面看,转换波由下行纵波与上行横波组成,纵波速度信息包含在下行纵波半支曲线里,横波速度信息包含在上行横波半支曲线里,通过纵横波速度确定转换点位置,根据纵横波速度与转换点位置计算两个半支曲线的传播时间之和。因此,转换波速度分析迭代循环过程归结为:转换波时间-纵横波速度-转换点位置—转换波时间。本文阐述两种能直接从转换波数据里求取纵波和横波速度的方法:其一是纵横波速度谱迭代方法;其二是纵横波速度联合扫描方法。它们在求取纵横波速度的同时,可动态地确定转换点位置。借助于零炮检距纵波反射时间tPP0和零炮检距转换波反射时间tPS0这两个时间尺度及其转换关系,可实现纵波与转换波在相同时间尺度下的动校正叠加,再通过速度分析自然地解决纵横波层位标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v 速度分析 转换 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