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8篇文章
< 1 2 1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b/db小鼠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模型的研究
1
作者 赵奕 冯秀芝 +5 位作者 王智民 陈怡然 杨潇 任艳玲 柳京池 曹文琪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1,共5页
db/db小鼠是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对评价新药药效及阐明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梳理db/db小鼠的遗传背景和病理特征,并收集整理了以db/db小鼠为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 db/db小鼠是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对评价新药药效及阐明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梳理db/db小鼠的遗传背景和病理特征,并收集整理了以db/db小鼠为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模型开展的现代药物、中药及相关临床应用的基础研究,以期为今后本病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B/DB小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动物模型 模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慢性肝衰竭大鼠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研究
2
作者 王娜 陆正峰 +9 位作者 王明刚 吴凤兰 张日云 张荣臻 冯雯倩 刘好 杜洋 舒发明 蓝艳梅 毛德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1-822,共12页
目的制备稳定的慢性肝衰竭大鼠动物模型,为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提供造模方法。方法取6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8只,造模组48只,造模组以50%CCl4橄榄油混合溶液腹腔注射,剂量为1.5 mL/kg,每周2次,分别于第8、16、24周B超观察各组大... 目的制备稳定的慢性肝衰竭大鼠动物模型,为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提供造模方法。方法取6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8只,造模组48只,造模组以50%CCl4橄榄油混合溶液腹腔注射,剂量为1.5 mL/kg,每周2次,分别于第8、16、24周B超观察各组大鼠的肝形态、测量肝硬度值、门静脉直径、出现腹水症状后,采集血清、血浆,剖取肝,肉眼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变化,检测大鼠肝功能、凝血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时间点大鼠肝组织损伤情况,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肝性脑病发生情况,并统计不同时间点大鼠死亡情况。结果与正常组对比,造模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活动减少、食欲下降、尿液变黄、腹部变大等体征;随着造模时间延长,超声下可见大鼠肝实质回声逐渐增高、增粗,继发出现腹水,门静脉直径变宽并门脉高压形成;水迷宫及血氨检测发现造模组24周大鼠出现记忆力、定向力减退,在重度肝损伤基础上发生肝性脑病;肉眼观察造模组大鼠肝组织外观逐渐变粗糙、凹凸不平,最终肝体积缩小;肝组织HE染色见不同程度肝细胞肿胀、脂肪病变、坏死;Masson染色见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伴假小叶形成;肝功能AST、ALT、TBIL水平在造模周期持续攀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比值升高,血氨水平持续上升。结论50%CCl4橄榄油混合溶液大鼠腹腔注射24周(每周1.5 mL/kg),能较好地再现持续慢性肝损伤病理进程,且能在肝硬化失代偿的基础上出现慢性肝衰竭的典型病理改变及并发症,能较好模拟人体从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肝衰竭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作为慢性肝衰竭基础研究的模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衰竭 四氯化碳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四川省高原鼠兔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3
作者 张绪校 李其 +6 位作者 鲁岩 李国和 贾玉珍 杨廷勇 姚建民 袁小情 陈丽丽 《草学》 2025年第3期59-65,共7页
分析了2022—2024年四川省高原鼠兔调查数据,使用Max Ent模型分析了四川省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潜在分布区并划分了适生区,建立了高原鼠兔分布概率与夹捕率指数模型,计算了各夹捕率区间的分布面积。结果显示:全省高原鼠兔分布... 分析了2022—2024年四川省高原鼠兔调查数据,使用Max Ent模型分析了四川省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潜在分布区并划分了适生区,建立了高原鼠兔分布概率与夹捕率指数模型,计算了各夹捕率区间的分布面积。结果显示:全省高原鼠兔分布于海拔3208~4786 m之间,平均海拔4044.0±10.7 m。Max Ent模型精度AUC值达到0.936。高原鼠兔夹捕率小于10%的县为21个,面积748.1×10^(4) hm^(2),占总分布面积的81.7%;夹捕率大于10%的县共10个,面积共167.1×10^(4) hm^(2),占总分布面积的18.3%。本文首次运用生态位模型在四川省针对高原鼠兔进行了潜在分布区划分和面积计算,并建立了夹捕率计算模型,分析结果与历年高原鼠兔的调查情况吻合度较高。本文为高原鼠兔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数据,同时为高原鼠兔及其他草原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MaxEnt模型 夹捕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止颤控涎丸对帕金森模型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4
作者 李凡 赵林涛 +5 位作者 毛阿娟 王卫锋 李莎莎 李艳茸 赵璠 李芳 《特产研究》 2025年第1期7-11,18,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止颤控涎丸(ZCKXW)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试验建立C57BL/6N小鼠PD模型,随机分为PD模型组、盐酸金刚烷胺组及ZCKXW高、低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纯净水、19.29 mg/kg、2.73 g/kg、1... 本研究旨在探讨止颤控涎丸(ZCKXW)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试验建立C57BL/6N小鼠PD模型,随机分为PD模型组、盐酸金刚烷胺组及ZCKXW高、低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纯净水、19.29 mg/kg、2.73 g/kg、1.365 g/kg,空白组灌胃等体积纯净水,连续灌胃15 d,末次给药后进行行为学试验并收集标本,检测小鼠黑质中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含量,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纹状体中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ZCKXW各剂量组均可显著缩短PD模型小鼠的爬杆时间(P<0.05,P<0.01),增加疲劳转棒时间(P<0.05);ZCKXW各剂量组均能降低黑质中PGE2含量,但无显著性差异;ZCKXW各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TH水平(P<0.05);ZCKXW高剂量组可显著下调小鼠纹状体中α-Syn和COX-2蛋白表达(P<0.01),ZCKXW低剂量组可明显降低纹状体中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ZCKXW通过上调TH表达,降低炎症因子的生成,减少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改善了PD的症状,为治疗帕金森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颤控涎丸 帕金森小模型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普萘洛尔致银屑病样大鼠模型的剂量、时间及性别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萌萌 刘树民 +5 位作者 孙慧娟 高蕊 邓戈宇 张振东 黄琳 卢芳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1-359,372,共10页
目的:研究5%盐酸普萘洛尔乳膏剂在不同剂量、时间、性别下对银屑病样大鼠造模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雌性空白及高(2.7 g/4 cm^(2))、低(1.2 g/4 cm^(2))剂量组、雄性空白及高(2.7 g/4 cm^(2))、低(1.2 g/4 cm^(2))剂量组,... 目的:研究5%盐酸普萘洛尔乳膏剂在不同剂量、时间、性别下对银屑病样大鼠造模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雌性空白及高(2.7 g/4 cm^(2))、低(1.2 g/4 cm^(2))剂量组、雄性空白及高(2.7 g/4 cm^(2))、低(1.2 g/4 cm^(2))剂量组,将5%盐酸普萘洛尔乳膏剂均匀涂抹于大鼠背部皮肤上,每天1次,分别涂抹1周、2周,设立1个月恢复期。通过比较各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HE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17,CK-17)表达水平、ELISA及RT-qPCR法检测大鼠炎症细胞因子表达,评价皮损严重程度及造模效果。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1周和2周的雌雄高低剂量组大鼠出现明显红斑、鳞屑和肥厚,角化不全,表皮增厚,PCNA和CK-17表达增多,血清和皮损中的IL-1β、IL-17A、IL-22、IL-23和TNF-α表达量升高;与造模2周比较,造模1周表达明显,且雌鼠优于雄鼠;恢复1个月后,各组大鼠的表达较1周和2周造模时期下降。结论:5%盐酸普萘洛尔乳膏剂诱导银屑病样大鼠模型,重复性好,与造模2周相比造模1周效果好,雌鼠优于雄鼠,高剂量造模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普萘洛尔 银屑病样大鼠模型 造模药剂量 造模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关胸时间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存活率的影响
6
作者 白国峰 廖伟莉 +4 位作者 董小莉 杨景昊 张柳红 张豪 王希龙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5-70,共6页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后不同时间点进行心肌注射使得手术关胸时间产生差异,探究手术关胸时间差异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存活率的影响,旨在为心肌梗死模型药物干预试验提供参考依据。选取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其...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后不同时间点进行心肌注射使得手术关胸时间产生差异,探究手术关胸时间差异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存活率的影响,旨在为心肌梗死模型药物干预试验提供参考依据。选取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其中对照组进行假手术,即只过针不结扎;3个处理组,分别在LAD结扎后的10、30、45 min于左心室心肌定点注射生理盐水。连续记录21 d内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大鼠存活天数并计算大鼠存活率。结果显示,LAD结扎后,3个处理组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21 d后左心室前壁变薄;21 d内10 min注射组的大鼠存活率高达50%。结果表明,LAD结扎后应尽快注射,即手术关胸时间越早,术后大鼠存活率越高。研究结果可为LAD结扎后的注射时间提供参考范围,并为AMI相关干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心肌梗死模型 心肌定点注射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万古霉素诱导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的评价
7
作者 马菲 邓琴香 +2 位作者 施瑞 王春 徐丙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0-1035,共6页
目的探究使用不同剂量万古霉素(VCM)建造SD大鼠急性肾损伤(AKI)模型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NC)组、VCM(200、400、600)mg/kg组;腹腔注射给药1次/d,连续7 d;检测大鼠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e)水平;... 目的探究使用不同剂量万古霉素(VCM)建造SD大鼠急性肾损伤(AKI)模型的方法及其评价。方法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NC)组、VCM(200、400、600)mg/kg组;腹腔注射给药1次/d,连续7 d;检测大鼠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e)水平;取肾脏称重,计算肾体比;肾组织进行HE及PAS染色,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损伤程度。结果随着VCM剂量的增加,各剂量组大鼠血清BUN和Cre水平呈升高趋势(F=3.85,P<0.05;F=9.02,P<0.01),且VCM 600 mg/kg组与VCM(200、400)mg/kg组相比Cre水平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随着VCM剂量的增加,各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呈下降趋势(F=54.81,P<0.01),肾总重和肾体比呈上升趋势(F=11.13,F=14.43,均P<0.01),且VCM 600 mg/kg组与VCM(200、400)mg/kg组相比,大鼠体质量、肾总重、肾体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HE染色和PAS染色显示,各剂量组肾小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VCM剂量的增加,肾损伤评分升高(F=105.80,F=28.89,均P<0.01),且VCM 600 mg/kg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肿胀、管型形成等病理损伤最严重。结论VCM 600 mg/kg以1次/d、连续7 d腹腔注射可稳定建立大鼠AKI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动物模型 肾毒性 万古霉素 剂量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剂量DEN诱导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的比较
8
作者 张日云 吴凤兰 +3 位作者 毛德文 王明刚 裴浩 李飞燕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9,共11页
目的 使用3种不同剂量的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模型,旨在构建一个高效、稳定、经济的PLC动物模型。方法 将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低剂量组(50 mg/kg... 目的 使用3种不同剂量的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模型,旨在构建一个高效、稳定、经济的PLC动物模型。方法 将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低剂量组(50 mg/kg)、中剂量组(70 mg/kg)、高剂量组(200 mg/kg)。正常组6只,其余组各13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低剂量组第1~4周,每周腹腔注射2次,第5~12周,每周注射1次;中剂量组每周腹腔注射1次,连续16周;高剂量组仅第1周给药1次。随后观察各组大鼠至16周。通过生存率、病理学检测、生化检测、肝脾指数计算、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等检测方法验证模型的建立及优化评价。结果 正常组大鼠存活率为100%,低剂量组为46.15%,中剂量组为69.23%,高剂量组为84.61%。肉眼观察正常组大鼠肝组织未见异常;低剂量组大鼠肝颜色变深,表面较粗糙,可见少量癌结节,质地稍硬;中剂量组大鼠肝表面粗糙,可见多个小的癌结节及散在块状占位性结节,质地坚硬;高剂量组大鼠肝颜色变浅,表面稍粗糙,未见明显癌结节。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示低、中剂量组肝组织结构紊乱,细胞异型性大,肿瘤细胞形成,高剂量组肝小叶结构不清晰,肝细胞呈不同程度的水肿、变性、坏死,未见明显肿瘤细胞形成。与正常组对比,低、中、高剂量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均有升高;低剂量组ALT、AST升高显著(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中剂量组ALT、AST、TBIL均显著升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高剂量组的ALT、AST、TBIL虽有升高,但升高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组相比,低剂量组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INR)明显增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均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剂量组血清APTT、PT、INR、AFP水平显著增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高剂量组血清PT、AFP水平增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血浆APTT水平略有升高(P>0.05),差异无显著性;中剂量组肝、脾指数均升高(P<0.05),低剂量组脾指数升高(P<0.05),高剂量组肝指数升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低、中、高剂量组肝组织AFP光密度值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低、中剂量组均可成功诱导PLC大鼠模型,但中剂量组的病理改变和生化检查结果更符合人体肝组织从肝损伤发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为肝癌的发病机理,且给药次数更少,大鼠存活率更高,能建立更经济实惠的优效PLC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二乙基亚硝胺 造模方法 大鼠 模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网片和Mersilene带植入大鼠腹壁动物模型的构建以及生物力学特性和组织相容性的比较
9
作者 高君琳 殷广洁 +3 位作者 蒙超 修春蕾 黄利英 田甜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96-1501,共6页
目的 将Gynemesh聚丙烯网片和Mersilene带植入固定于大鼠腹壁建立动物模型,分别于植入后30 d和植入后90 d进行力学实验和腹壁组织HE染色,评价两种网片的生物力学特性和组织相容性。方法 将Gynemesh网片和Mersilene带裁剪后使用W6977M聚... 目的 将Gynemesh聚丙烯网片和Mersilene带植入固定于大鼠腹壁建立动物模型,分别于植入后30 d和植入后90 d进行力学实验和腹壁组织HE染色,评价两种网片的生物力学特性和组织相容性。方法 将Gynemesh网片和Mersilene带裁剪后使用W6977M聚酯不可吸收缝合线和V-Loc可吸收缝合线植入同一只雌性成年大鼠腹壁(n=10)。根据实验时间不同将大鼠随机分为30 d组和90 d组(n=5),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力学实验,测试网片从腹壁撕脱的极限载荷,实验后取网片周围组织进行HE染色,对组织的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形成、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进行评分,比较不同网片的组织相容性。结果 (1)30 d组中,Gynemesh+6977组的极限载荷为(14.96±2.22) N;Gynemesh+V-Loc组为(12.73±1.11) N;Mersilene+6977组为(10.65±0.91)N;Mersilene+V-Loc组为(8.70±1.18)N。除Gynemesh+6977组与Gynemesh+V-Loc组的极限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90 d组中,Gynemesh+6977组的极限载荷为(18.97±0.59)N;Gynemesh+V-Loc组为(18.18±0.54)N;Mersilene+6977组为(13.87±0.67)N;Mersilene+V-Loc组为(10.41±0.73)N,Gynemesh+6977组与Gynemesh+V-Loc组的极限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各组90 d的极限载荷均> 30 d组,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4)30 d组中Gynemesh网片比Mersilene带炎症反应低(2.0±0.69 vs. 3.10±0.71,P <0.05),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7±0.61 vs. 2.40±0.62,P=0.84;2.43±0.73 vs. 2.63±0.67,P=0.27)。90 d组中Gynemesh网片与Mersilene带相比炎症反应评分低(1.10±0.66 vs. 2.00±0.74,P <0.05),成纤维细胞增殖更少(2.87±0.68 vs. 3.27±0.67,P <0.05),新生血管增殖无明显差异(2.20±0.55 vs. 2.13±0.68,P=0.68);(5)两种网片30 d组的炎症反应均高于90 d组(Gynemesh组2.0±0.69 vs. 1.10±0.66,P <0.05;Mersilene组3.13±0.73 vs.2.0±0.74,P <0.05),成纤维细胞增殖程度更低(Gynemesh组2.43±0.73 vs. 2.87±0.68,P <0.05;Mersilene组2.63±0.67 vs. 3.27±0.69,P <0.05),新生血管的增殖无统计学意义(Gynemesh组2.53±0.74 vs. 2.47±0.74,P=0.81;Mersilene组2.40±0.62 vs. 2.13±0.68,P=0.12)。结论 Gynemesh聚丙烯网片与Mersilene带相比,具有更强的抗张力强度和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ynemesh聚丙烯网片 Mersilene带 组织相容性 生物力学 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钟摆式”大鼠腹部心脏异位移植改良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10
作者 唐宏涛 李偲涵 +6 位作者 郑翔匀 侯森林 陈蔚洋 喻赠玮 王亚波 田东 安琪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0-287,共8页
目的 介绍“钟摆式”大鼠腹部心脏异位移植改良模型的建模方法,并评估模型质量。方法 由1名无移植经验的术者连续建模15台,记录各步骤时间、体质量变化及改良Stanford评分,计算手术成功率、术后1周存活率和技术成功率,受体于术后1周行... 目的 介绍“钟摆式”大鼠腹部心脏异位移植改良模型的建模方法,并评估模型质量。方法 由1名无移植经验的术者连续建模15台,记录各步骤时间、体质量变化及改良Stanford评分,计算手术成功率、术后1周存活率和技术成功率,受体于术后1周行超声检查。结果 供心获取、供心处理、受体准备和移植吻合时间分别为(14.3±1.4)min、(3.5±0.6) min、(13.6±2.1)min和(38.3±5.2)min。手术成功率为87%(13/15),术后1周存活率为100%(13/13)。改良Stanford评分提示技术成功率为92%(12/13),术后1周超声检查提示Stanford评分≥3分的移植物均可检测到明显的搏动和血流信号。结论 “钟摆式”大鼠腹部心脏异位移植改良模型进一步优化了操作步骤、成功率较高且质量稳定,未来可作为心脏移植基础研究的建模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异位移植 钟摆式 改良 动物模型 大鼠 供心获取 供心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足伴慢性骨髓炎大鼠模型建立的分析与展望
11
作者 焦琳茜 徐旭英 +3 位作者 张博 蔺莉 马逸朝 刘威池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3,共5页
糖尿病足伴慢性骨髓炎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截肢率及致死率,目前缺乏可靠的治疗手段。建立成熟的糖尿病足伴慢性骨髓炎模型可促进治疗手段的进一步研发。根据糖尿病和骨髓炎各自的类型及成因,已有多种造模方法供研究选择... 糖尿病足伴慢性骨髓炎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截肢率及致死率,目前缺乏可靠的治疗手段。建立成熟的糖尿病足伴慢性骨髓炎模型可促进治疗手段的进一步研发。根据糖尿病和骨髓炎各自的类型及成因,已有多种造模方法供研究选择,但目前尚未出现关于糖尿病足骨髓炎动物模型的研究报道。论文就骨髓炎模型以及糖尿病模型制备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了建立糖尿病足伴慢性骨髓炎大鼠模型方法,并分析各类模型的优缺点,旨在为建立一种用于研究糖尿病足骨髓炎的动物模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伴慢性骨髓炎 糖尿病 骨髓炎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肺动脉高压的肺血管丛状病变的鼠类模型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新雨 任周新 赵鹏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5-149,共15页
目前,进行性肺血管病变的干预成为临床肺动脉高压防治的瓶颈和焦点。肺小动脉的丛状病变是不可逆性肺血管异常重构的典型病理表现,也是Ⅳ期肺血管重构的判断标准。当前,对该病变的病理生理学等机制研究尚不完善,临床无有效的干预措施。... 目前,进行性肺血管病变的干预成为临床肺动脉高压防治的瓶颈和焦点。肺小动脉的丛状病变是不可逆性肺血管异常重构的典型病理表现,也是Ⅳ期肺血管重构的判断标准。当前,对该病变的病理生理学等机制研究尚不完善,临床无有效的干预措施。因此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丛状病变体视学研究的新进展,重点阐释了“二次打击”等复合刺激诱导和基因工程技术产生的自发性或结合其它刺激产生的大鼠或小鼠丛状病变模型,对这些模型的特点和用途进行了评价,以期为肺血管丛状病变的肺动脉高压的动物实验研究和机制探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肺血管丛状病变 复合刺激模型 基因工程技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大鼠模型建立与评价
13
作者 田瑞渊 魏超 李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5-672,共8页
目的评价在肝硬化模型大鼠的基础上,建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50只10~12周龄、体质量300~35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空白组,模型组首先建立肝硬化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门静脉间断结扎联合钳夹方法建立门... 目的评价在肝硬化模型大鼠的基础上,建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50只10~12周龄、体质量300~35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空白组,模型组首先建立肝硬化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门静脉间断结扎联合钳夹方法建立门静脉血栓模型,空白组仅开腹后行门静脉游离术。大鼠造模后1周行肝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认门静脉血栓。而后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恢复组。模型对照组、空白组开腹后游离截取肝、门静脉待检,模型恢复组继续饲养2周后截取肝、门静脉。各组肝、门静脉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sson染色、门静脉弹力纤维(EVG)染色。结果超声检查显示术后1周模型组门静脉内形成稳定血栓,造模成功率68%;模型对照组与模型恢复组HE和Masson染色均发现肝组织假小叶、门静脉血栓,中膜水肿增厚,胶原纤维附着,EVG染色显示门静脉血管内膜损伤;空白组门静脉内未见血栓形成,血管结构完整;透射电镜肝硬化大鼠肝窦出现胶原纤维束,肝细胞线粒体大小不一、呈多形性、灶性聚集。门静脉内皮脱落、凋亡、平滑肌细胞表型化迁移至原内皮处、内膜下纤维组织增生。至术后3周,模型恢复组大鼠无一死亡且PVT稳定存在。结论肝硬化时门静脉内皮脱落、内膜纤维化、平滑肌细胞表型化并向内膜迁移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在肝硬化基础上,利用间断结扎联合钳夹法可成功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模型,其血管内皮损伤、内膜增厚和纤维化、血流速度减慢等病理改变,与肝硬化PVT形成机制一致,并且模型大鼠至少可生存3周以上,为深化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研究提供了建模方法及生存时间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 动物模型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多糖对卷烟烟气暴露诱导小鼠COPD模型的促进作用及中药HZSF的干预效果研究
14
作者 严大为 高峄涵 +4 位作者 刘小敏 李翔 李晓楠 郑赛晶 沈轶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1,共8页
【目的】探究脂多糖气管滴注对主流烟气诱导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的促进作用及中药HZSF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C57BL/6J雄性小鼠40只,随机均分到空白对照组(CTL组)、卷烟烟气暴露组(CS组)、卷烟烟气暴露联合LPS气管滴注组(CS-LPS... 【目的】探究脂多糖气管滴注对主流烟气诱导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的促进作用及中药HZSF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C57BL/6J雄性小鼠40只,随机均分到空白对照组(CTL组)、卷烟烟气暴露组(CS组)、卷烟烟气暴露联合LPS气管滴注组(CS-LPS组)、中药HZSF对卷烟烟气暴露联合LPS气管滴注的干预组(HZSF组)。检测小鼠体重、肺脏功能、酚红排泌量、肺脏重量和肺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指标。【结果】与CTL组相比,(1)CS组和CS-LPS组小鼠体重明显降低(P<0.05);HZSF组体重显著高于CS-LPS组(P<0.05);(2)CS组和CS-LPS组小鼠肺脏脏器系数显著升高(P<0.05);(3)CS组和CS-LPS组气道阻力明显升高(P<0.05),CS-LPS组第90m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呼气容积和呼气峰流量明显降低(P<0.05),HZSF组气道阻力和呼气峰流量则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CS-LPS组(P<0.05);(4)CS组和CS-LPS组的酚红排泌量明显升高(P<0.05),HZSF组的酚红排泌量则显著低于CS-LPS组(P<0.05);(5)出现肺泡腔扩张、肺泡壁断裂、炎症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增生和肺组织纤维化等病变,且CS-LPS组(10/10)病变比例显著高于CS组(6/10)和HZSF组(4/10)。【结论】LPS气管滴注对卷烟烟气暴露诱导小鼠COPD疾病模型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中药HZSF对小鼠COPD模型中的肺功能障碍和肺组织病变有明显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LPS) 卷烟烟气 C57BL/6J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 中药HZS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瘤小鼠模型”在研究生实验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15
作者 阎博 张健 路凡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7-670,共4页
研究生创新计划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联系科研前沿动态,以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更新研究生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实践环节,最终实现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通过前期调研并... 研究生创新计划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联系科研前沿动态,以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更新研究生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实践环节,最终实现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通过前期调研并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在我校研究生公共选修课中新增《荷瘤小鼠模型》实践教学模块,教学内容包括免疫缺陷小鼠荷瘤模型构建和免疫缺陷小鼠荷瘤活体成像分析。课程利用虚拟仿真、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推动实现医学实验的“泛在学习”,同时在形成性考核中采用新的评价体系,如直接操作观察(DOPS)学生评分系统和小型实验评估活动(Mini-EEX)学员自评表。本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革新,还是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突破,都能显著增强学员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其科研创新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创新计划 实践课程改革 荷瘤小模型 创新思维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酸对海人藻酸癫痫大鼠模型癫痫发作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16
作者 陈艳 余艳华 +2 位作者 陈季南 李圣华 李军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310,共8页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海人藻酸癫痫大鼠癫痫发作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于大鼠海马组织注射海人藻酸制备癫痫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癫痫模型组和甘草酸干预组(25 mg/kg组和50 mg/kg组),观察各组癫痫发作潜伏期及严重...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海人藻酸癫痫大鼠癫痫发作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于大鼠海马组织注射海人藻酸制备癫痫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癫痫模型组和甘草酸干预组(25 mg/kg组和50 mg/kg组),观察各组癫痫发作潜伏期及严重程度、监测急性发作期异常脑电活动,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CA3区神经元损伤程度及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甘草酸25 mg/kg组和50 mg/kg组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延长[(109.33±42.84)min对(51.17±22.31)min,t=-2.950,P=0.015;(109.50±35.79)min对(51.17±22.31)min,t=-3.388,P=0.007],模型制备后6 h内达≥Ⅳ级发作频次减少[(2.83±0.75)次对(5.00±1.55)次,t=3.081,P=0.012;(2.67±1.75)次对(5.00±1.55)次,t=2.445,P=0.035],脑电图痫样放电减少。癫痫发作急性期,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数目减少且少于假手术组[(40.33±5.69)个对(72.33±7.51)个;t=5.886,P=0.004],甘草酸25 mg/kg组和50 mg/kg组神经元数目增加且多于模型组[(58.33±2.52)个对(40.33±5.69)个,t=-5.014,P=0.007;(57.00±6.25)个对(40.33±5.69)个,t=-3.418,P=0.027]。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HMGB1表达水平[积分光密度值(IOD)]升高且高于假手术组[(3.79±0.50)×10^(6)IOD对(2.16±0.45)×10^(6)IOD;t=-4.216,P=0.014],甘草酸25 mg/kg组和50 mg/kg组海马CA3区HMGB1表达水平下降且低于模型组[(2.50±0.52)×10^(6)IOD对(3.79±0.50)×10^(6)IOD,t=3.090,P=0.037;(2.66±0.44)×10^(6)IOD对(3.79±0.50)×10^(6)IOD,t=2.955,P=0.042]。免疫印迹法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HMGB1表达水平(相对灰度值)高于假手术组(1.19±0.17对0.54±0.14;t=-5.078,P=0.007),甘草酸25 mg/kg组和50 mg/kg组海马组织HMGB1表达降低且低于模型组(0.65±0.04对1.19±0.17,t=5.286,P=0.028;0.58±0.13对1.19±0.17,t=4.953,P=0.008)。结论甘草酸可延长癫痫模型大鼠发作潜伏期、降低发作严重程度、减少脑电图痫样放电,并缓解海马神经元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组织HMGB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红藻氨酸 甘草酸 海马 神经元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免疫组织化学 印迹法 蛋白质 大鼠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皮肤在糖尿病皮肤溃疡模型大鼠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广静 王正想 +2 位作者 刘杰 刘远 冯世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15-720,共6页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糖尿病大鼠溃疡模型创面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及背部打孔建立糖尿病溃疡模型,将6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12只,对照组采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支架组采用无细胞纤维蛋白支架行创面移...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糖尿病大鼠溃疡模型创面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及背部打孔建立糖尿病溃疡模型,将6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12只,对照组采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支架组采用无细胞纤维蛋白支架行创面移植,成纤维细胞组采用含成纤维细胞的纤维蛋白支架行创面移植,表皮干细胞组采用含表皮干细胞的纤维蛋白支架行创面移植,组织工程皮肤组采用含成纤维细胞和表皮干细胞的纤维蛋白支架行创面移植。术后第2周和第4周,比较各组创面愈合率、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1、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相关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含量。结果:术后第2周和第4周,组织工程皮肤组创面愈合率>成纤维细胞组(表皮干细胞组)>支架组>对照组(P<0.05);IL-1、IL-2和TNF-α含量为组织工程皮肤组<成纤维细胞组(表皮干细胞组)<支架组<对照组(P<0.05);VEGF、bFGF和TGF-β1含量为组织工程皮肤组>成纤维细胞组(表皮干细胞组)>支架组>对照组(P<0.05);与其他组相比,组织工程皮肤组大鼠创面新生皮肤质地和韧性良好,皮肤形态成熟,可见胶原纤维成束状排列。结论:组织工程皮肤能够促进糖尿病溃疡大鼠模型创面愈合,可能与拮抗创面炎症损伤、促进相关血管生长因子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溃疡模型 大鼠 组织工程皮肤 炎性因子 血管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急性血瘀证模型造模方法的网状Meta分析
18
作者 宋慧平 岳傲春 +2 位作者 李泽坤 韩伟 李琴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9-1107,共9页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不同急性血瘀证模型造模方法的效果,为中医实验研究急性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备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有关急性血瘀证模型的...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不同急性血瘀证模型造模方法的效果,为中医实验研究急性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备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有关急性血瘀证模型的建模方法,应用Stata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2项研究,共纳入9种造模方案。各项指标最优前3位概率排序分别为:1)全血黏度:1 S^(-)1切变率右旋糖酐>高脂>氢化可的松+肾上腺素,10 S^(-)1切变率冰水浴>肾上腺素>高脂+力竭游泳,30 S^(-)1切变率多因素刺激>右旋糖酐>肾上腺素,60 S^(-)1切变率多因素刺激>右旋糖酐>肾上腺素,150 S^(-)1切变率肾上腺素>冰水浴>高脂+力竭游泳,200 S^(-)1切变率右旋糖酐>氢化可的松+肾上腺素>角叉莱胶+内毒素;2)血浆黏度:右旋糖酐>多因素刺激>肾上腺素;3)红细胞聚集指数:冰水浴>多因素刺激>高脂+力竭游泳。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的限制,所得结论仍待进一步验证。结论:右旋糖酐、冰水浴、多因素刺激、肾上腺素造模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血瘀证 动物模型 造模方法 大鼠 模型评价 实验方法 网状Meta分析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19
作者 余奎 梁晓强 +1 位作者 韩冕 张静喆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0,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模型,检测其病理生理指标,为急性胆管炎、胆汁淤积等疾病的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标准化动物模型。方法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采用胆总管下段注射类毒素及胆总管结扎方式进行模型构建,评估大...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模型,检测其病理生理指标,为急性胆管炎、胆汁淤积等疾病的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标准化动物模型。方法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采用胆总管下段注射类毒素及胆总管结扎方式进行模型构建,评估大鼠造模前后的体重变化、死亡情况、肝功能主要指标变化及肝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假手术组大鼠无死亡,肝功能无异常;模型组大鼠死亡3只,模型组死亡率12%,肝功能主要指标及肝病理呈现出明显的胆汁淤积及肝功能损伤性改变。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大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模型,该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死亡率低、造模成功率高等优势,可为多种常见疾病的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胆总管梗阻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虚泄泻模型大鼠肠组织结构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变化研究
20
作者 陈春林 杨柳 +1 位作者 闫志强 余远迪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9-13,F0002,共6页
为研究脾虚泄泻大鼠肠道结构和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变化,试验选取24只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脾虚泄泻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在不同阶段采用“饮食失调+苦寒泻下”的方法人工复制大鼠脾虚泄泻模型,连续14 d监测大鼠的采食量、... 为研究脾虚泄泻大鼠肠道结构和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变化,试验选取24只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脾虚泄泻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在不同阶段采用“饮食失调+苦寒泻下”的方法人工复制大鼠脾虚泄泻模型,连续14 d监测大鼠的采食量、饮水量、精神状态、粪便等临床特征变化,记录第7天和第14天时大鼠的空腹体质量,采集小肠组织进行结构观察,并测定盲肠内容物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试验期间出现粪便稀溏、食欲下降、消瘦、蜷缩扎堆、精神萎靡等临床症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空肠隐窝深度、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回肠隐窝深度和绒毛宽度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隐窝深度、绒毛宽度及回肠绒毛高度均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模型组大鼠小肠不同段的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模型组大鼠盲肠内容物中sIgA含量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果提示,本试验成功建立了脾虚泄泻大鼠模型,脾虚泄泻可损伤大鼠小肠黏膜结构并降低盲肠中sIgA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泄泻 模型 大鼠 小肠黏膜结构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