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 Ⅴ.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普通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优势的关系 被引量:19
1
作者 崔国惠 倪中福 +2 位作者 吴利民 李元清 孙其信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9,共5页
通过对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间两组亲本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及 30个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双列杂交杂种和 2 0个普通小麦品种间双列杂交杂种优势及亲本配合力的测定 ,研究了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 通过对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间两组亲本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及 30个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双列杂交杂种和 2 0个普通小麦品种间双列杂交杂种优势及亲本配合力的测定 ,研究了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F1性状值及组合特殊配合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的杂种优势明显高于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6 5 2 ,普通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 0 .4 0 4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单株产量平均优势为 111.39% ,普通小麦品种间杂种的产量优势平均为 11.14 %。研究发现 ,在所采用的两组亲本内 ,遗传距离与所考察的各性状杂种优势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当遗传差异从品种间扩大到种间时 ,遗传距离与各性状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利用种间杂交既可以明显扩大亲本间的遗传差异 ,又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杂种优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斯卑尔脱小麦 微卫星分子标记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小麦 杂种优势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Ⅳ.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的种间杂种优势 被引量:9
2
作者 崔国惠 倪中福 +2 位作者 吴利民 李元清 孙其信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0-14,共5页
本研究利用 6个普通小麦品系与 14个从国外引进的斯卑尔脱小麦杂交 ,研究了种间杂种优势表现 ,并探讨了扩大杂交小麦育种亲本的遗传基础和构建种间杂种优势群的途径。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存在较强... 本研究利用 6个普通小麦品系与 14个从国外引进的斯卑尔脱小麦杂交 ,研究了种间杂种优势表现 ,并探讨了扩大杂交小麦育种亲本的遗传基础和构建种间杂种优势群的途径。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存在较强的杂种优势。就平均优势而言 ,单株产量、单穗产量和千粒重优势最大 ,分别为111.39%、6 2 .77%、45 .72 % ,单株穗数、株高和主穗粒数优势次之 ,分别为 2 4.13%、2 0 .18%和 12 .76 % ,主穗小穗数和主穗长优势较小 ,分别为 4.0 8%和 0 .6 7%。研究还发现 ,种间杂种抽穗期比母本普通小麦晚 0~ 6 d,但较父本斯卑尔脱小麦提前 2 0 d左右 ,表明早熟性呈部分显性遗传 ;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的杂种优势比普通小麦分别提高了 8.5 5 %、12 .13%和 9.91% ,一些组合沉淀值表现超亲优势。说明利用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交既可以扩大小麦亲本间的遗传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斯卑尔脱小麦 种间杂种 杂种优势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卑尔脱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侯永翠 蒲至恩 +1 位作者 尚海英 李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5-321,共7页
为进一步拓宽小麦育种基因资源,对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51份斯卑尔脱小麦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总体植株偏高,分蘖力强,小穗数多,千粒重偏低,成穗率较高,生育期较长等特点。相关分析发现有效穗与分蘖数、... 为进一步拓宽小麦育种基因资源,对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51份斯卑尔脱小麦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总体植株偏高,分蘖力强,小穗数多,千粒重偏低,成穗率较高,生育期较长等特点。相关分析发现有效穗与分蘖数、成穗率,穗粒数与小穗数、千粒重、株高成正偏相关极显著,抽穗期与穗长正偏相关显著。千粒重与穗长、小穗数和穗粒重等多个性状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显示5个主成分可提供85.13%的信息量,其中以粒重因子的贡献率最高(24.68%)。供试材料基于农艺性状可被聚为三类,类Ⅰ和类Ⅲ分别为矮杆晚熟型和高杆穗数型,类Ⅱ又可分为高杆晚熟型、早熟粒重型、短穗粒重型和穗数粒重型四个亚类,聚类结果与其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卑尔脱小麦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卑尔脱小麦的起源与遗传研究及其在普通小麦育种中的利用 被引量:4
4
作者 蒲至恩 刘亚西 李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5-479,共5页
斯卑尔脱小麦(Triticum spelta L.)是具有原始染色体组的带皮栽培种,其形态特征明显,是丰富小麦遗传变异、增强抗性等的重要基因资源。斯卑尔脱小麦与普通小麦间具有较大遗传差异,与普通小麦杂交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斯卑尔脱小麦氨基... 斯卑尔脱小麦(Triticum spelta L.)是具有原始染色体组的带皮栽培种,其形态特征明显,是丰富小麦遗传变异、增强抗性等的重要基因资源。斯卑尔脱小麦与普通小麦间具有较大遗传差异,与普通小麦杂交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斯卑尔脱小麦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含量较普通小麦含量高,且营养成分也更丰富。向普通小麦导入斯卑尔脱小麦的有益基因是改良普通小麦抗性和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卑尔脱小麦 普通小麦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卑尔脱小麦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侯永翠 蒲至恩 +1 位作者 尚海英 李伟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30,共6页
对142份斯卑尔脱小麦材料进行了品质性状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被测性状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绝大多数材料为软质和角质;平均蛋白质含量16.06%,104份材料的湿面筋含量>28%,达到中筋小麦标准。56.82%材料的沉降值大于50 mL;面团吸水率&... 对142份斯卑尔脱小麦材料进行了品质性状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被测性状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绝大多数材料为软质和角质;平均蛋白质含量16.06%,104份材料的湿面筋含量>28%,达到中筋小麦标准。56.82%材料的沉降值大于50 mL;面团吸水率>70%的材料有73份,形成时间大于7.5 min的材料有3份;筛选到蛋白含量>20%的材料3份,高沉降值(>75 mL)材料10份。6份品质性状且农艺性状均较好的斯卑尔脱小麦可望用于普通小麦品质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卑尔脱小麦 品质性状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有小麦起源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庆富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1期20-25,共6页
通过对有关国内外文献综述后,认为:(1)西藏半野生小麦可能不是中国四倍体小麦与中国节节麦的原初双二倍体,而可能是外地传入中国的原始六倍体小麦的后代,其原始性由于其本身的一些特性如闭花受精、抗穗发芽、种子休眠、碎穗、包... 通过对有关国内外文献综述后,认为:(1)西藏半野生小麦可能不是中国四倍体小麦与中国节节麦的原初双二倍体,而可能是外地传入中国的原始六倍体小麦的后代,其原始性由于其本身的一些特性如闭花受精、抗穗发芽、种子休眠、碎穗、包壳、比当地品种早熟等,以及西藏的复杂地理气候条件和原始粗放耕作农业等因素作用下而得以保存;(2)西藏半野生小麦与云南铁壳麦可能有共同的祖先;(3)新疆稻麦可能来源于含有Ch1黄化基因的波兰小麦类型,而且可能是起源于波兰小麦与节节麦的天然杂交并双二倍体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半野生小麦 斯卑尔脱小麦 新疆稻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与HSK──兼论汉语拼音字母的读音问题 被引量:8
7
作者 黄大祥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1-44,共4页
CT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英文缩写,现已被汉语连形带音带义借用,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外来词。HSK之所以与CT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因为其来源与CT等完全不同,它并不是一个外来形式,而是“汉语水平考试”的... CT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英文缩写,现已被汉语连形带音带义借用,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外来词。HSK之所以与CT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因为其来源与CT等完全不同,它并不是一个外来形式,而是“汉语水平考试”的拼音缩写。HSK可谓应运而生。HSK等的出现,预示了或者代表了汉语新词语产生的一种新途径。根据英文字母的名称来重新规定汉语拼音字母的读音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HSK 汉语拼音 拼音字母缩略词 字母名称 读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cillus pumilus阿拉伯呋喃糖苷酶的重组表达及水解木聚糖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芳芳 曹曦跃 +5 位作者 刘颖 刘梦佳 颜佳超 杨富强 曹毅 乔代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4-450,共7页
从短小芽孢杆菌中克隆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基因xyn43并重组表达,有利于将该酶分离纯化后应用于其他半纤维素多糖的水解。该研究利用E.coli BL21表达系统对实验室克隆到的短小芽孢杆菌的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基因xyn43进行重组表达并分析... 从短小芽孢杆菌中克隆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基因xyn43并重组表达,有利于将该酶分离纯化后应用于其他半纤维素多糖的水解。该研究利用E.coli BL21表达系统对实验室克隆到的短小芽孢杆菌的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基因xyn43进行重组表达并分析其酶学性质,将重组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Xyn43和来源于棒曲霉突变菌株的商业木聚糖酶联合作用于燕麦木聚糖。结果表明:以燕麦木聚糖为底物,重组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Xyn43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 H为6.0。该酶在p H 5.0~10.0和45~55℃下较稳定。与木聚糖酶单独作用相比,重组Xyn43酶与商业木聚糖酶同时加入以及先用木聚糖酶水解后加入Xyn43酶,水解产物中的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了16%和20%,木糖含量增加了35%和48%。该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重组Xyn43酶能够和商业木聚糖酶协同降解燕麦木聚糖,提高水解效率,产生更多的木寡糖,阿拉伯糖和木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 木聚糖酶 燕麦木聚糖 重组表达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