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hoA和ROCK2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脊髓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
作者 梁婵婵 王巧真 +4 位作者 蒋欣 刘金梦 徐进超 郑怡雯 王箐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通过研究RhoA和ROCK2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脊髓内的表达变化以阐明Rho/ROCK信号通路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病程中的作用。方法:饲养SOD1-G93A转基因小鼠和同窝野生型小鼠至发病早期、中期和晚期,部分小鼠冰上剥离新鲜脊髓组织,... 目的:通过研究RhoA和ROCK2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脊髓内的表达变化以阐明Rho/ROCK信号通路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病程中的作用。方法:饲养SOD1-G93A转基因小鼠和同窝野生型小鼠至发病早期、中期和晚期,部分小鼠冰上剥离新鲜脊髓组织,利用RT-PCR方法检测RhoA和ROCK2 mRNA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hoA和ROCK2蛋白的表达;部分小鼠行心脏灌注并剥离其脊髓组织制成冰冻切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RhoA和ROCK2蛋白的表达。结果:在SOD1-G93A鼠发病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转基因小鼠脊髓中RhoA和ROCK2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上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结果显示,野生型小鼠脊髓中RhoA和ROCK2弥散分布于胞质和突起中,阳性染色浅,SOD1-G93A转基因小鼠脊髓中RhoA和ROCK2阳性染色深,大量聚集在细胞膜及细胞质。结论:RhoA和ROCK2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脊髓中异常高水平表达与ALS脊髓区病变密切相关,可能参与ALS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脊髓 RHOA ROCK2 sod1-g93a转基因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12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和纹状体中的表达与定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丁昊宇 陈燕春 +5 位作者 郑怡雯 徐进超 周永佳 林宝勇 张皓云 刘焕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1-376,共6页
目的:检测转录因子12(TCF12)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不同年龄阶段大脑皮层和纹状体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成年SOD1-G93A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分别在转基因小鼠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发病的早(95 d)、中(108 d)、晚(122 d)期... 目的:检测转录因子12(TCF12)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不同年龄阶段大脑皮层和纹状体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成年SOD1-G93A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分别在转基因小鼠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发病的早(95 d)、中(108 d)、晚(122 d)期取材制备标本。使用real time RT-PCR技术检测TCF12的mRNA表达情况,使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CF12蛋白表达情况,使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检测TCF12在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的表达分布以及细胞类型分布。结果: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和WT小鼠的大脑皮层和纹状体中均检测到了TCF12分布,TCF12在神经元表达;在ALS发病早、中、晚期SOD1-G93A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中的TCF12 mRNA和蛋白表达较WT小鼠显著升高(P<0.05,P<0.01);在发病中、晚期SOD1-G93A转基因小鼠纹状体中的TCF12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相较于WT小鼠显著升高(P<0.01)。结论:TCF12在SOD1-G93A转基因小鼠发病中晚期大脑皮层和纹状体中表达升高,提示TCF12分子参与大鼠了ALS发病中、晚期神经元的退变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 转录因子12(TCF12) 大脑皮层 纹状体 sod1-g93a转基因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突变SOD1转基因小鼠模型的构建及鉴定
3
作者 吴虹辰 胡俊 +4 位作者 周晓杨 王勇 杨源瑞 谢首佳 史树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28-931,共4页
目的构建表达一种新的突变SOD1(mSOD1)转基因小鼠模型,观察其临床表型,明确该mSOD1类型与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发病关系。方法构建携带mSOD1基因的PCI质粒载体,通过受精卵原核注射的方法制备转基因小鼠... 目的构建表达一种新的突变SOD1(mSOD1)转基因小鼠模型,观察其临床表型,明确该mSOD1类型与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发病关系。方法构建携带mSOD1基因的PCI质粒载体,通过受精卵原核注射的方法制备转基因小鼠。利用PCR方法鉴定出生的后代,采用转轮实验和足迹分析观察转基因小鼠的临床表型。结果 PCR结果证实获得了表达人mSOD1的转基因小鼠;行为学检测显示,转基因小鼠在转轮上停留时间为(59.17±26.27)s,明显短于野生型小鼠[(171.83±20.98)s,P<0.01],转基因小鼠在出生8个月左右出现双下肢跛行、拖曳,足迹欠规整,后肢足间距为(34.83±9.72)mm,明显小于野生型小鼠[(52.78±7.22)mm,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mSOD1转基因小鼠,该转基因小鼠出现了类似ALS的临床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突变sod1 转基因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C1、RAC3和IQGAP1在SOD1^(G93A)突变小鼠脊髓中的表达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雪枚 齐波 +5 位作者 霍姿君 赵建涛 管英俊 陈燕春 刘焕彩 张凌云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499-506,共8页
目的:检测Ras相关C3肉毒菌毒物底物1(RAC1)、Ras相关C3肉毒菌毒物底物3(RAC3)和IQ结构域GTP酶活化蛋白1(IQGAP1)在SOD1^(G93A)突变小鼠脊髓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SOD1^(G93A)突变小鼠与野生型(WT)小鼠作为动物模型,将其分为症状前期(... 目的:检测Ras相关C3肉毒菌毒物底物1(RAC1)、Ras相关C3肉毒菌毒物底物3(RAC3)和IQ结构域GTP酶活化蛋白1(IQGAP1)在SOD1^(G93A)突变小鼠脊髓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SOD1^(G93A)突变小鼠与野生型(WT)小鼠作为动物模型,将其分为症状前期(出生70 d)、症状早期(出生95 d)、症状中期(出生108 d)和症状晚期(出生122 d)4个组别,利用RT-PCR检测小鼠脊髓中RAC1、RAC3和IQGAP1 mRNA表达,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RAC1、RAC3和IQGAP1蛋白表达与定位。结果:与同窝WT小鼠相比,RAC1 mRNA表达水平在出生不同时间点SOD1^(G93A)突变小鼠脊髓中无明显变化;在出生95、108和122 d RAC3 mRNA均明显降低,IQGAP1 mRNA均明显升高;RAC1、RAC3和IQGAP1蛋白在出生95、108和122 d表达均明显降低;RAC1、RAC3、IQGAP1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脊髓前角,即运动神经元所在的部位,RAC1、RAC3和IQGAP1均与神经元特异性核抗原(NeuN)标记的神经元共表达。结论:SOD1^(G93A)突变小鼠脊髓中RAC1、RAC3和IQGAP1的表达异常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脊髓 RAC1 RAC3 IQGAP1 sod1^(G93a)突变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模型小鼠的行为学和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赵翠萍 张成 +1 位作者 黄慧 周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106,共6页
目的:研究静脉移植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模型小鼠生存期和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扩增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hMSCs的性质及纯度,微量尾静脉血提取模型小鼠DNA,PCR扩增鉴定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目的:研究静脉移植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模型小鼠生存期和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扩增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hMSCs的性质及纯度,微量尾静脉血提取模型小鼠DNA,PCR扩增鉴定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模型小鼠(SOD1-G93A阳性小鼠)。将3×106个第5代hM-SCs尾静脉移植入预放疗8周的SOD1-G93A阳性小鼠,用Weyd4分法进行评定移植小鼠和未治疗小鼠的生存期、发病时间,尼氏染色计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组织DNA提取、PCR检测人特异性基因β-globin基因来验证hMSCs在受体小鼠中的植入。结果:生存分析显示尾静脉移植hMSCs的ALS模型小鼠生存期比未治疗小鼠延长18d,延缓发病14d;尼氏染色显示在16周、20周移植小鼠脊髓前角大运动神经元计数多于未治疗小鼠;终末期hMSCs移植小鼠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可检测到人特异性该基因。结论:hMSCs可经过尾静脉移植在ALS小鼠中长期植入,延长生存期,减少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丢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sod1-g93a转基因模型小鼠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行为学测试方法在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小鼠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阴均涛 张红丽 +2 位作者 闫欣 王亚飞 刘亚玲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7-60,90,共5页
目的比较目前常用的5种行为学检测方法在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鼠模型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分为模型组(SOD1-G93A转基因鼠)和阴性对照组(同窝阴性对照)。使用5种行为学评价方法(一般状况评分、体重测定、转棒试验、抓力测定和步长分析)评... 目的比较目前常用的5种行为学检测方法在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鼠模型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分为模型组(SOD1-G93A转基因鼠)和阴性对照组(同窝阴性对照)。使用5种行为学评价方法(一般状况评分、体重测定、转棒试验、抓力测定和步长分析)评价其行为学变化。结果 (1)一般状况评分:在第89天,模型组的一般状况评分开始下降。在第101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开始有统计学差异(P=0.000)。(2)体重测定:15周(第105天)时,模型组的体重开始下降,且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0.026),开始有统计学差异。(3)转棒试验:11周(第77天)时,模型组的转棒时间开始下降。第13周(第91天)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开始有统计学差异(P=0.047)。(4)抓力测定:10周(第70天)时,模型组的后肢抓力开始下降。第13周(第91天)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开始有统计学差异(P=0.000)。(5)步长分析:第14周(第98天)后模型组的步长开始变短。15周(第105天)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开始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抓力测定优于其他行为学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 sod1-g93a转基因 行为学测试 抓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