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LCO1B1单倍型对利福平诱导CYP3A活性的影响
1
作者 张伟 贺毅憬 +5 位作者 谢海棠 邓晟 范岚 刘亚利 谭志荣 周宏灏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1195-1196,共2页
Rifampin, a member of the rifamycin class of antibiotics, is well known for its ability to activate the pregnant X receptor and induce drug-metabolizing enzymes and transporters. Available data suggest rifampin entry ... Rifampin, a member of the rifamycin class of antibiotics, is well known for its ability to activate the pregnant X receptor and induce drug-metabolizing enzymes and transporters. Available data suggest rifampin entry into hepatocytes is mediated by OATP1B1. Accordingly, it is therefore plausible that modulation of the in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 of rifampin by OATP1B1 genetic polymorphisms would influence the degree of CYP3A induction. AIM: To stud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aplotypes of the SLCO1B1 and the rifampicin-mediated inducible CYP3A4 activity. A single-point determination of midazolam plasma concentration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assess the constitutive and inducible CYP3A4 activity. A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a single dose of 450 mg rifampicin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mechanism of rifampicin-midazolam interaction in different SLCO1B1 genotypic subjects. METHODS: Twenty-three healthy volunteers with different SLCO1B1 haplotypes (7 for SLCO1B1*1a/*1a, 7 for SLCO1B1*1b/*1b, 7 for SLCO1B1*1b/*15 and 2 for SLCO1B1*15/*15)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Each was given a single oral dose of 7.5 mg midazolam on day 0 and day 6. Rifampicin of 450 mg was given from day 1 to day 5.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midazolam were measured for up to 8 hours by LC-MS, and its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 single oral dose of 450 mg rifampicin were measured for up to 12 hours. RESULT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2=0.763, P<0.001, n=23) was found between AUC(0-∞) and the singl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midazolam at 2.5 hour (C2.5 h). The 2.5 h midazolam measurement was an optimal predictor of CYP3A phenotype. However, the percentage reduction of AUC(0-∞) or C2.5 h in different SLCO1B1 haplotype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pharmacokinetics parameters of rifampin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521T>C muta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A single blood concentration at 2.5 h after 7.5 mg oral midazolam intake can be used to predict CYP3A activity. The SLCO1B1 haplotypes do not influence the extent of inducible CYP3A activity by rifampin. SLCO1B1 genotypes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isposition of rifampin in vi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co1b1单倍型 利福平 CYP3A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SiNF-YA1基因的单倍型和表达分析
2
作者 王春芳 吕鹏雁 +3 位作者 史慎奎 张霈涵 林伟 祁东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2,共7页
谷子(Setariaitalica)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较强的抗逆性,而谷子抽穗期是决定农作物品种适应性的重要性状,开展谷子抽穗期相关基因的单倍型变异规律研究,对培育高产高效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NF-Y家族作为一类转录因子,可以与启动子序列... 谷子(Setariaitalica)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较强的抗逆性,而谷子抽穗期是决定农作物品种适应性的重要性状,开展谷子抽穗期相关基因的单倍型变异规律研究,对培育高产高效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NF-Y家族作为一类转录因子,可以与启动子序列中的CCAAT-box结合,同时NF-YA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转录因子。本研究对谷子SiNF-YA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量分析,发现谷子SiNF-YA1基因存在于谷子的9号染色体上,编码266个氨基酸,亚细胞预测该基因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内;在启动子2000bp以内,有13个光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该基因有3个主效单倍型,其中抽穗期优异单倍型Hap2分布范围在113°E、37°N,Hap2与其他2个分型相比,我国地方品种占比最大。以春谷(张谷、Ci107)和夏谷(Ci247、Ci175)为材料,发现谷子SiNF-YA1基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春谷和夏谷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显著,推测谷子SiNF-YA1基因可能受光周期调控,进而影响了谷子的抽穗期。本研究为SiNF-YA1基因后续的功能研究以及优异谷子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SiNF-YA1基因 分析 抽穗期 光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抽穗期基因OsFD1的遗传多样性及单倍型分析
3
作者 王银婷 周雷娜 +3 位作者 吴比 李梓萱 逄洪波 郑晓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44-1753,I0010-I0019,共20页
水稻(Oryza sativa L.)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抽穗期直接影响区域适应性和产量。OsFD1是调控水稻抽穗期的关键基因,但其遗传多样性及功能变异尚未充分研究。通过重测序技术对192份栽培稻和58份野生稻样本进行OsFD1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 水稻(Oryza sativa L.)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抽穗期直接影响区域适应性和产量。OsFD1是调控水稻抽穗期的关键基因,但其遗传多样性及功能变异尚未充分研究。通过重测序技术对192份栽培稻和58份野生稻样本进行OsFD1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和单倍型分析,并结合抽穗期数据探讨其功能。结果表明,OsFD1基因编码区和启动子区共包含1个InDel和18个SNP变异,形成7种编码区单倍型(Chap,coding region haplotype)和6种启动子区单倍型(Phap,promoter region haplotype)。功能单倍型分析表明,OsFD1编码区的5个变异(21292259 bp,CCT缺失;21292352 bp,C→A;21292370 bp,T→C;21292477 bp,G→A;21292634 bp,T→C)与栽培稻抽穗期显著相关,且CCT缺失导致FAC^(Hd3a)形成过程中氢键缺失。启动子区分析发现,Aus稻在21289993 bp处发生T→A变异,导致GATA-motif元件缺失,而粳稻保留了完整的GATA-motif元件,可能与亚种间抽穗期差异相关。野生稻在OsFD1编码区未发现特有变异,表明栽培稻驯化过程中不同变异逐步固定于不同群体,同时栽培稻产生了新的变异,导致抽穗期多样性。OsFD1的自然变异和单倍型多样性为水稻适应不同光周期和气候条件提供了遗传基础,反映了水稻的适应性进化,并为分子育种提供了潜在靶点。进一步研究OsFD1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将有助于精准调控抽穗期,推动水稻品种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期 OsF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耐盐基因TaHKT1的新单倍型及其耐盐性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钮力亚 邹景伟 +5 位作者 王伟伟 王志 张玉杰 罗政辉 赵振杰 于亮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63,共13页
本研究利用0.5%盐胁迫对275份小麦品种(系)进行芽期耐盐性鉴定,测定发芽率、芽长、根长、根数、芽鲜质量、根鲜质量及根冠比等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7个指标转化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4.35%。通过主成分贡献率和隶属函数分析进... 本研究利用0.5%盐胁迫对275份小麦品种(系)进行芽期耐盐性鉴定,测定发芽率、芽长、根长、根数、芽鲜质量、根鲜质量及根冠比等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7个指标转化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4.35%。通过主成分贡献率和隶属函数分析进一步将3个主成分简化为综合评价值(D)。根据D值的大小,利用聚类分析法将275份小麦品种(系)划分为高耐盐、中耐盐、耐盐、盐敏感和盐高敏感共5个等级,筛选出高耐盐种质11份、中耐盐107份、耐盐60份,累计占比64.7%。通过对13个小麦品种(系)进行TaHKT1基因序列分析,发现T∶T新单倍型与耐盐性相关。利用KASP标记对275份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有98份小麦品种(系)为新单倍型,占35.64%;新单倍型小麦品种(系)在各省份中所占比例不同。将小麦品种(系)的TaHKT1基因T∶T单倍型与耐盐性D值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TaHKT1基因T∶T单倍型与小麦芽期耐盐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耐盐性 TaHKT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DQB1-HLA-DRB1单倍型与中国南方汉族肺结核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罗一鲁 刘志辉 +5 位作者 许婉华 谭耀驹 冯蝶仪 宋长兴 傅瑜 刘忠泉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99-203,共5页
目的 探讨HLA DQB1 HLA DRB1单倍型在中国南方汉族肺结核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 对照的研究方法 ,应用PCR SSP技术对 110例中国南方汉族肺结核患者和 10 1例中国南方汉族健康对照者的 2 0个HLA DRB1和 8个HLA DQB1等... 目的 探讨HLA DQB1 HLA DRB1单倍型在中国南方汉族肺结核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 对照的研究方法 ,应用PCR SSP技术对 110例中国南方汉族肺结核患者和 10 1例中国南方汉族健康对照者的 2 0个HLA DRB1和 8个HLA DQB1等位基因进行分型 ,比较两组间DQ2 ,3(8) DRB1、DQ3(7) DRB1、DQ3(8,9) DRB1、DQ2 ,3(7,9) DRB1、DQ2 DRB1、DQ4 DRB1、DQ5 DRB1和DQ6 DRB1单倍型频率 (HF)并计算其相对危险性 (RR)。结果 DQ2 ,3(8) DR14 .1、DQ3(7) DR16单倍型的频率肺结核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6 .10vs .0 .5 0、4 .18vs .0 .99) ,其RR分别为 13.4 0和 4 .4 1;DQ2 DR1、DQ2 DR12、DQ2 DR13.3、DQ3(7) DR1、DQ3(7) DR13.3、DQ3(8,9) DR13.3、DQ2 ,3(7,9) DR1、DQ2 ,3(7,9) DR13.3、DQ2 ,3(7,9) DR13.4、DQ4 DR4单倍型的频率肺结核病例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1.84vs .5 .6 0、1.37vs .5 .6 0、4 .18vs .11.0 0、2 .30vs .9.89、12 .6 2vs .2 2 .2 8、5 .6 1vs .11.5 6、3.70vs .14 .4 0、16 .88vs .2 8.94、5 .13vs .12 .12、2 .30vs .6 .13) ,其RR分别为 0 .31、0 .2 3、0 .34、0 .2 1、0 .4 7、0 .4 4、0 .4 6、0 .38和 0 .35。结论 DQ2 ,3(8) DR14 .1、DQ2 DR12、DQ2 ,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DQb1-HLA-DRb1 中国南方 汉族 肺结核 相关性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ABCB1基因SNPs与单倍型频率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李亮 李川江 +1 位作者 江海霞 李忠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3831-3834,共4页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中ABCB1基因SNPs频率与单倍型频率。方法: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130例汉族人ABCB1基因-129T>C,1236C>T,2677G>T/A和3435C>T测序并构建单倍型,分析各个SNPs频率与单倍型频率。结果:突变位点-129C、1236T...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中ABCB1基因SNPs频率与单倍型频率。方法: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130例汉族人ABCB1基因-129T>C,1236C>T,2677G>T/A和3435C>T测序并构建单倍型,分析各个SNPs频率与单倍型频率。结果:突变位点-129C、1236T、2677T、2677A和3435T频率分别为4.62%、64.23%、35.00%、12.69%和35.38%;单倍型T-T-T-T和C-T-T-T频率分别为31.15%和0.77%。结论:汉族人群中ABCB1基因功能性的SNP突变位点与单倍型频率较高,对相关SNPs和单倍型进行基因分型可以指导临床上P-糖蛋白相关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态性 核苷酸 AbCb1基因 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lmbr1基因外显子16的SNP检测和单倍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黄艳群 陈文 +3 位作者 邓学梅 邱祥聘 李宁 吴常信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81-785,共5页
外显子16是鸡lmbr1基因最大的外显子,本研究进行了该外显子在丝羽乌骨鸡和白洛克肉鸡间的SNP检测和单倍型分析。研究表明,鸡lmbr1外显子16的PCR-SSCP基因型在两个品种间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测序从24个个体中检测到4个变异位点,其中T32C... 外显子16是鸡lmbr1基因最大的外显子,本研究进行了该外显子在丝羽乌骨鸡和白洛克肉鸡间的SNP检测和单倍型分析。研究表明,鸡lmbr1外显子16的PCR-SSCP基因型在两个品种间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测序从24个个体中检测到4个变异位点,其中T32C变异在两个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丝羽乌骨鸡均含有32T(纯合的TT或杂合的TC),白洛克肉鸡在T32C位点都为纯合的CC;单倍型分析从24个个体中检测到5种单倍型,丝羽乌骨鸡和白洛克肉鸡的单倍型存在明显的差异,hap1和hap2是丝羽乌骨鸡的特异性单倍型,hap5是白洛克肉鸡的特异性单倍型,hap3和hap4主要存在于白洛克肉鸡中,在丝羽乌骨鸡中的比例极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mbr1 外显子16 SN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Hapmap数据库分析HBG1-HBD基因间序列单倍型及标签SNP的挑选 被引量:1
8
作者 韩文平 黄盛文 +4 位作者 黄凌 王偲颖 韩媛媛 王予川 安邦权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81-1285,共5页
目的 HBG1-HBD基因间序列在γ珠蛋白基因表达有重要作用,文中分析中国北京汉族人群HBG1-HBD基因间序列的单倍型并挑选标签SNP(tag SNP)。方法从Hapmap数据库中下载HBG1-HBD基因间序列上中国北京汉族人群的所有SNP数据。应用Haploview 4.... 目的 HBG1-HBD基因间序列在γ珠蛋白基因表达有重要作用,文中分析中国北京汉族人群HBG1-HBD基因间序列的单倍型并挑选标签SNP(tag SNP)。方法从Hapmap数据库中下载HBG1-HBD基因间序列上中国北京汉族人群的所有SNP数据。应用Haploview 4.0软件对HBG1-HBD基因间序列的SNP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HBG1-HBD基因间序列范围的单倍域及单倍型。用MEGA5.10软件对单倍型进行聚类分析,根据SNP之间的r2值挑选出可代表不同类型单倍型的tag SNP。结果在中国北京汉族人群中,HBG1-HBD基因间序列中共有2个单倍域(Block1和Block2),分别有7种和3种单倍型,发生频率均>1%。通过聚类分析将Block1的单倍型分为2组,可通过相互代表的11个tag SNP进行分组,11个SNP依次为:rs3813727、rs10837643、rs4320977、rs4283007、rs4402323、rs4910543、rs4910736、rs2105819、rs968857、rs968856、rs10768687。结论获得了中国北京汉族人群中HBG1-HBD基因间序列的单倍型及tag SNP,为研究HBG1-HBD基因间序列的单倍型与γ珠蛋白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PMAP HbG1-HbD基因间序列 标签SNP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MPK基因CTG重复序列与Alu±1kb单倍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肖翠英 武辉 +1 位作者 潘阿根 张思仲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1-84,共4页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dystrophy,DM)是由于DMPK基因3′非翻译区CTG重复序列异常扩展所致的、主要累及神经肌肉系统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该基因的第8内含子中还存在一个Alu重复序列的1kb插入/缺失多态性,即Alu±1kb多态性...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dystrophy,DM)是由于DMPK基因3′非翻译区CTG重复序列异常扩展所致的、主要累及神经肌肉系统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该基因的第8内含子中还存在一个Alu重复序列的1kb插入/缺失多态性,即Alu±1kb多态性。为了帮助阐明汉族人群中DM突变的起源,并为解释DM在不同群体中发病率的差异提供更多依据 ,本文从300例已知CTG拷贝数的正常汉族群体中随机挑选60例,首先通过PCR扩增确定其Alu±1kb多态性 ,然后对Alu±1kb和CTG双杂合的标本,采用长PCR方法先行扩增含Alu±1kb和CTG重复序列的DNA片段,再分别对含Alu( +)和Alu( -)的DNA片段中的CTG拷贝数进行常规PCR分析,以确定二位点的单倍型。结果表明60例正常人中二位点间呈连锁不平衡。其单倍型为:(CTG) 5 均与Alu( +)连锁 ;多数(CTG)11~14与Alu( -)连锁 ;在两个(CTG)≥19的等位基因中一个与Alu( +)连锁 ,另一个与Alu( -)连锁。各民族相关资料的比较提示 ,汉族人群中(CTG)11~14与非洲黑人的起源可能不同;(CTG)19~30/Alu-1kb在汉族人群中的频率远比欧洲人群的高 ;(CTG)19~30/Alu-1kb与(CTG)19~30/Alu +1kb在汉族人群中是以一定比例共存的 ;(CTG)19~30在不同民族间的起源不尽相同 ;如果从(CTG)5 到(CTG)19~30的假设成立的话 ,则很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 DMPK基因 CTG重复序列 Alu±1k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稻Badh2基因单倍型及香气成分2-乙酰-1-吡咯啉代谢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潘阳阳 黄道强 +7 位作者 王重荣 李宏 周德贵 王志东 陈宜波 赵雷 龚蓉 周少川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7期9-16,共8页
香米因其具有独特的香味,长期以来深受国际市场青睐。我国香稻种植历史悠久,香稻资源丰富,但缺乏高端优质香米品牌。当前消费者对优质香米的需求不断加大,进而加快了我国优质香稻的育种进程。稻米香味主要由编码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 香米因其具有独特的香味,长期以来深受国际市场青睐。我国香稻种植历史悠久,香稻资源丰富,但缺乏高端优质香米品牌。当前消费者对优质香米的需求不断加大,进而加快了我国优质香稻的育种进程。稻米香味主要由编码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2控制,该基因功能突变能够导致稻米香气成分2-乙酰-1-吡咯啉(2AP)的积累。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香稻资源中Badh2基因单倍型得以深入挖掘,2AP生物合成通路被初步解析,它们将进一步加快香稻育种的进程。综述了目前在香稻资源中发现的19种Badh2基因单倍型,重点分析不同类型单倍型的地域分布特性,比较不同单倍型之间的2AP含量;同时阐述2AP生物合成通路涉及的谷氨酸-脯氨酸代谢途径和多胺代谢途径研究现状,总结香稻籽粒中2AP的分布特征,并对目前两种籽粒2AP积累的理论机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利用多组学手段从籽粒动态发育过程研究2AP生物合成通路变化特性的策略,以期为香稻资源基因利用和籽粒2AP特异富集香稻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稻 香味基因 2-乙酰-1-吡咯啉 代谢通路 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入性恶性疟原虫耐药相关基因Pfcrt和Pfmdr1单倍型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超 魏庆宽 +10 位作者 李瑾 肖婷 尹昆 孔祥礼 王用斌 崔勇 孙慧 赵桂华 朱嵩 闫歌 黄炳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51-1057,共7页
目的了解目前山东省输入性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基因Pfcrt和Pfmdr1的单倍型,分析突变基因型及其分布情况。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Pfcrt和Pfmdr1基因序列设计套式PCR引物,对采自全省非洲务工返乡的输入性恶性疟感染者血样扩增,并对其产物进行基... 目的了解目前山东省输入性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基因Pfcrt和Pfmdr1的单倍型,分析突变基因型及其分布情况。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Pfcrt和Pfmdr1基因序列设计套式PCR引物,对采自全省非洲务工返乡的输入性恶性疟感染者血样扩增,并对其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和序列对比分析。结果 68例样本Pfcrt基因第72~76位点和Pfmdr1基因第86、1 042和1 246位点目的片段全部成功扩增和测序。Pfcrt基因中69.12%为野生单倍型CVMNK,30.88%为突变单倍型,突变型包括CVIET、CVIDT及混合型,其中CVIET数量最多。Pfmdr1基因中69.12%为野生单倍型NND,30.88%为突变单倍型,即YND及混合基因型。6个非洲输入来源国样本中,除几内亚Pfcrt基因全部为野生型外,其它国家Pfcrt和Pfmdr1基因均有突变型存在。5例样本Pfcrt和Pfmdr1基因共同表现为突变单倍型。结论山东省输入性恶性疟Pfcrt和Pfmdr1基因突变单倍型具有多样化特征。Pfcrt和Pfmdr1突变型比例均低于野生型,提示目前该省流行的输入性恶性疟未出现严重的氯喹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输入性病例 耐药性 Pfcrt基因 Pfmdr1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m-1基因4个SNP位点及其单倍型与宁夏地区回族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金瑞 杨易 +1 位作者 周晶 孙晶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4-1128,共5页
目的:探讨Tim-1基因4个SNP位点及单倍型与宁夏地区回族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关联性,旨在为RA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SSP-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2种方法对108例RA患者及104... 目的:探讨Tim-1基因4个SNP位点及单倍型与宁夏地区回族人群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关联性,旨在为RA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SSP-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2种方法对108例RA患者及104例健康个体Tim-1基因-1637A>G、-1454G>A、-416G>C和-232A>G共4个SNP位点进行检测,对各基因位点基因型频数、等位基因频数及单倍型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与RA患者组-1637、-232位点基因型频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RA患者中-1637位点等位基因A的频数高于等位基因G(P<0.01)。4个位点共检出15种单倍型,单倍型AGCA(OR值9.611,95% CI 3.13~29.52)、AGCG(OR值4.361,95% CI 2.12~8.96)在宁夏回族RA患者组中的频数高于健康人群(P<0.01);而单倍型GGCA(OR值0.374,95% CI 0.22~0.64)、GGCG(OR值0.199,95% CI 0.08~0.49)及GAGA(OR值0.023,95%CI 0.002~0.26)在宁夏回族人群RA患者组中的频数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1637位点A>G的突变与宁夏回族人群RA发生有关,等位基因A的存在可增加RA发病风险,而等位基因G对RA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AGCA、AGCG这2种单倍型可增加宁夏回族人群RA发生的风险,而单倍型GGCA、GGCG、GAGA对宁夏回族人群RA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1基因 类风湿性关节炎 宁夏回族 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抗酶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鉴定及单倍型转录活性比较
13
作者 张爱玲 孙显月 +2 位作者 张哲 李加琪 张豪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4-100,共7页
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系统检测猪抗酶1(AZ1)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分析蓝塘和长白猪群体AZ1基因启动子SNP及单倍型,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单倍型转录活性。结果表明:-453/+79为核心启动子区;在2个群体中检测到AZ1基因启动子8个SNPs,分... 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系统检测猪抗酶1(AZ1)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分析蓝塘和长白猪群体AZ1基因启动子SNP及单倍型,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单倍型转录活性。结果表明:-453/+79为核心启动子区;在2个群体中检测到AZ1基因启动子8个SNPs,分别为-713 T>C、-584 A>C、-476 G>A、-365 T>C、-348 C>T、-294 G>C、-288 T>G和-234 T>C,蓝塘猪群体具有更丰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而长白猪群体仅在-288座位存在GG和GT 2种基因型,其他7个SNPs均为纯合状态;蓝塘猪群体LTH1单倍型(TAGCCGTC,-713/-234)频率为0.526,为蓝塘猪优势单倍型,其次为LTH2(TAGCCGTT),频率为0.166;长白猪群体优势单倍型为Landrace-H(TAGTCGGT),频率为0.939。LTH1转录活性高于LTH2和Landrace-H,推测-234 T>C、-365 T>C和-288 T>G座位是造成不同单倍型转录活性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酶(AZ1)基因 启动子 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小穗数调控基因WAPO1的单倍型、遗传效应、地理分布及育种利用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丁浦洋 周界光 +7 位作者 赵聪豪 唐华苹 牟杨 唐力为 邓梅 魏育明 兰秀锦 马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96-2209,共14页
小麦穗部性状直接与产量相关,是极重要的农艺性状。WAPO1编码F-box蛋白,是水稻小穗数发育相关基因APO1在小麦中的直系同源基因。本研究鉴定了WAPO1的优异单倍型,并对其遗传效应、地理分布和育种利用情况进行了鉴定。通过开发的KASP标记... 小麦穗部性状直接与产量相关,是极重要的农艺性状。WAPO1编码F-box蛋白,是水稻小穗数发育相关基因APO1在小麦中的直系同源基因。本研究鉴定了WAPO1的优异单倍型,并对其遗传效应、地理分布和育种利用情况进行了鉴定。通过开发的KASP标记对编码区第140位碱基变异SNP(G/T)进行鉴定,并使用前人报道的启动子InDel标记对WAPO1启动子115 bp的插入缺失进行鉴定,在中国地方小麦中进行单倍型鉴定。结果显示,在前人鉴定到的3种单倍型(H1:140^(G)+115^(deletion),H2:140^(T)+115^(insertion),H3:140^(G)+115^(insertion))基础上,鉴定到了新的第4种单倍型(H4:140^(T)+115^(deletion))并证明H2和H4为优异单倍型,能显著提高小麦每穗小穗数。将开发的KASP标记对223份世界小麦、144份中国育成小麦和119份四川小麦进行分型,筛选出优异单倍型并对其在育种中的利用和分布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优异单倍型在中国和世界范围都被广泛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PO1 每穗小穗数 优异 地理分布 育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叶柄夹角相关基因GmILPA1单倍型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玲玲 刘亭萱 +3 位作者 谷勇哲 宋健 王俊 邱丽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98-1707,共10页
GmILPA1是控制大豆叶柄夹角的重要基因,其主要通过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来影响叶枕形成,该基因突变后可使叶枕发育异常、叶柄夹角增大。然而,该基因在大豆种质资源的多态性变异与叶柄夹角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783份大豆种质资源... GmILPA1是控制大豆叶柄夹角的重要基因,其主要通过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来影响叶枕形成,该基因突变后可使叶枕发育异常、叶柄夹角增大。然而,该基因在大豆种质资源的多态性变异与叶柄夹角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783份大豆种质资源的重测序数据,对该基因进行单倍型分析,挖掘GmILPA1基因序列的自然变异,分析与叶柄夹角的关系。结果表明,在783份种质资源中共检测到32个多态性位点,包括13个SNPs和19个Indel,频率分别为1SNP/285 bp和1Indel/195 bp,共组成9种单倍型,其中Hap1为主要单倍型,Hap3具有两个非同义突变。分别对Hap1和Hap3类型的蛋白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Hap1与Hap3蛋白在二级结构上有3个α螺旋结构长度上的差异,三级结构预测模型几乎一致。对不同单倍型的表型进行观察,发现叶柄夹角并无显著差异。单倍型分析表明,GmILPA1从地方品种到选育品种的多态性位点数目及单倍型分布类型逐渐减少,说明GmILPA1基因由地方向选育驯化的过程中因正向选择作用而固定了有益变异,表现出瓶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柄夹角 GmILPA1 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K2基因单倍型46/1对中国人群骨髓增殖性肿瘤易感性的影响
16
作者 赵天倚 陈韵 +2 位作者 尹艳春 邢述 付学奇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6-400,共5页
从91例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患者及1 028例健康志愿者(均为中国人)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技术,检测作为蛋白质酪氨酸激酶JAK2单倍型46/1标签的rs12343867和rs10974944位点的基因型,并结合临床资料,应用SNPst... 从91例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患者及1 028例健康志愿者(均为中国人)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技术,检测作为蛋白质酪氨酸激酶JAK2单倍型46/1标签的rs12343867和rs10974944位点的基因型,并结合临床资料,应用SNPstat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MPNs患者JAK2单倍型46/1出现的几率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P<0.000 1);MPNs患者的JAK2单倍型46/1更易在JAK2V617F突变阳性MPNs患者(n=70)中出现(P<0.000 1);具有JAK2单倍型46/1的中国人群患MPNs的风险增加显著,该结果与测试欧美人群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K2基因46/1 中国人群 JAK2V617F 骨髓增殖性肿瘤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水稻种质资源Na^(+)、K^(+)平衡和SKC1单倍型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辉 白天亮 +6 位作者 朱春艳 冯培媛 宋佳伟 刘晓刚 李培富 罗成科 田蕾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5-1096,共12页
为探究盐胁迫下水稻地上部和根部Na^(+)、K^(+)含量和分布对其生物量累积和苗期耐盐性的影响,利用125 mmol/L Na Cl对51份不同类型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胁迫处理,测定5个形态学指标:耐盐级别、相对根长、相对地上部干重、相对根干重和地上... 为探究盐胁迫下水稻地上部和根部Na^(+)、K^(+)含量和分布对其生物量累积和苗期耐盐性的影响,利用125 mmol/L Na Cl对51份不同类型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胁迫处理,测定5个形态学指标:耐盐级别、相对根长、相对地上部干重、相对根干重和地上部含水量;6个离子指标:地上部Na^(+)含量、根系Na^(+)含量、地上部K^(+)含量、根系K^(+)含量、地上部Na^(+)/K^(+)和根系Na^(+)/K^(+),共11个耐盐相关指标。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利用隶属函数和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获得水稻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值(D值)。利用特异引物扩增SKC1基因编码区进行测序、比对和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除相对根长外,地上部Na^(+)含量与其余4个形态学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耐盐级别与地上部Na^(+)含量、根系Na^(+)含量和地上部Na^(+)/K^(+)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耐盐级别、相对地上部干重、相对根干重、地上部含水量4个指标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利用SPSS主成分分析将11个单项指标转换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093%。依据PC1中各指标的载荷系数,筛选出相对地上部干重、耐盐级别、相对根干重、地上部Na^(+)含量、地上部Na^(+)/K^(+)和根系Na^(+)含量6个重要指标;结合综合评价D值与这6个指标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耐盐级别和地上部Na^(+)/K^(+)的系数较大,分别是影响水稻苗期耐盐性的形态学和离子平衡关键因子。通过对51份水稻种质资源SKC1编码区序列比对,共检测到9种不同的单倍型。其中源于越光的单倍型(Hap1)为粳稻种质资源的优势等位基因;源于Nona Bokra的单倍型(Hap7)为籼稻和Aus的优势等位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从离子平衡层面为耐盐水稻资源筛选与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盐性 离子平衡 SKC1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1α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的棉花枯萎病菌遗传多样性和单倍型分析
18
作者 王海莹 陈小海 +5 位作者 钟烨仪 龚举武 刘平 Chin Yaoxian 王沛政 袁有禄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4-344,共11页
【目的】通过分析棉花枯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探究新疆棉花枯萎病菌株的分群及其演化。【方法】2022年在新疆不同植棉区共分离出22株棉花枯萎病菌株,对延伸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1α,EF-1α)和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从美... 【目的】通过分析棉花枯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探究新疆棉花枯萎病菌株的分群及其演化。【方法】2022年在新疆不同植棉区共分离出22株棉花枯萎病菌株,对延伸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1α,EF-1α)和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获取36个棉花枯萎病菌株的相关基因序列信息。基于上述基因序列分别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和单倍型分析。【结果】基于57条EF-1α基因序列的进化树分析表明,棉花枯萎病菌可分为3大群,第1大群包含来自新疆、河北和澳大利亚的共31个枯萎病菌株,该大群可分成4个亚群;第2大群包含25个枯萎病菌株,构成比较复杂,可分成3个亚群;第3大群仅包含美国菌株LA140。基于28条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的进化树分析表明,本次分离的新疆棉花枯萎病菌株与棉花枯萎病菌7号和8号生理小种不同。根据EF-1α基因序列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将棉花枯萎病菌株分为19个单倍型,新疆21个棉花枯萎病菌株归属于有共同起源的5种单倍型。【结论】本研究分离的新疆棉花枯萎病菌株与已报道的棉花枯萎病菌1~8号生理小种均不相同,但与河北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近。EF-1α单倍型分析表明,本研究中的所有棉花枯萎病菌均从1号生理小种演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枯萎病菌 分析 遗传多样性分析 延伸因子1α β微管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型糖尿病与HLA-DRB1、DQB1基因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许馨予 于晓竹 +6 位作者 顾愹 王知笑 陈恒 徐宽枫 张梅 杨涛 周红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75-1579,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江苏地区汉族人群1型糖尿病(T1DM)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DQB1基因及单倍型频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江苏地区汉族人群T1DM患者(112例)与对照组(69例),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O)技术,进... 目的:研究中国江苏地区汉族人群1型糖尿病(T1DM)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DQB1基因及单倍型频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江苏地区汉族人群T1DM患者(112例)与对照组(69例),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O)技术,进行HLA-DRB1、DQB1基因分型,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Arlequin软件进行单倍型频率的分析。结果:112名T1DM患者中检测到DRB1位点等位基因17个(对照组19个),DQB1位点等位基因7个(对照组7个)。与对照组相比,T1DM组DRB1*0901、DRB1*0405和DRB1*0301频率明显增高,DQB1位点的DQB1*0201与DQB1*0303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T1DM患者明显升高的单倍型频率为:DRB1*0901-DQB1*0303、DRB1*0301-DQB1*0201、DRB1*0405-DQB1*0401和DRB1*0405-DQB1*0302。结论:中国江苏地区汉族T1DM患者HLA基因DR位点的DRB1*0901、DRB1*0405、DRB1*0301及DQ位点的DQB1*0201、DQB1*0303对T1DM易感。发现了4个新的具有易感作用的单倍型:DRB1*0901-DQB1*0303、DRB1*0301-DQB1*0201、DRB1*0405-DQB1*0401和DRB1*0405-DQB1*03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糖尿病 HLA 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B/1R易位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孤雌生殖性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小利 张改生 +1 位作者 刘宏伟 王军卫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56-59,T001,共5页
以偏、粘、易型 5个 1 B/1 R小麦雄性不育系为基本材料 ,用中国春二体 ,1 B°1 D 缺四体和 1 B重双端体作父本与其杂交 ,以研究这几类异质 1 B/1 R不育系产生单倍体的特性 ;同时利用细胞遗传学方法分析了关键性染色体 1 B/1 R的特... 以偏、粘、易型 5个 1 B/1 R小麦雄性不育系为基本材料 ,用中国春二体 ,1 B°1 D 缺四体和 1 B重双端体作父本与其杂交 ,以研究这几类异质 1 B/1 R不育系产生单倍体的特性 ;同时利用细胞遗传学方法分析了关键性染色体 1 B/1 R的特征。结果表明 :5个不育系的 1 BL/1 RS易位染色体的易位断点均发生在着丝点附近 ;1 B/1 R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单倍体频率的变化是三种细胞质与不同的 1 B/1 R不育系互作的结果 ;来源不同的异质 1 B/1 R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 F1产生单倍体频率的差异及稳定性与 1 B/1 R染色体上 1 RS片段的长度有对应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小麦 雄性不育系 1b/1R易位染色体 孤雌生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